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教案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人陈伟山课题制作风向标内容与过程

目的感受到简单工具能对天气现象活动的变化来感知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2.你能通过风、水、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3.制作风向标

(1)出示自制风向标

(2)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并制作

4.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确定方向和测量风向

5.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

授课

方式

观察法、测量法、

授课

时间

课时一课时

胶布、吸管、卡纸、剪刀、大头针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

科学分组实验教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内容与过程

目的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2016.10.10 课时一课时

实验器材食盐、沙、面粉、筷子、水、玻璃杯、高锰酸钾。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面粉、沙在水中没有溶解,也就是说物质在水中有的能溶解,有的不能溶解。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内容与过程

目的观察、描述物质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重点描述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各种物质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2016.10.12 课时一课时

实验器材食盐、沙、面粉、筷子、水、玻璃杯、高锰酸钾。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

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内容与过程

目的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胶水,观察胶水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洗发液,观察洗发液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醋,观察醋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难点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2016.10.14 课时一课时

实验器材玻璃杯、酒精、食用油、试管、胶水、洗发液、醋、筷子。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内容与过程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

2、用搅拌棒搅拌,食盐溶解

3、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照上面的同样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加入到另外一个盛水的杯中,充分搅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小苏打的份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谁的溶解能力强一些?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重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意识到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人们常利用溶解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2016.10.24 课时一课时

玻璃杯、水、玻璃棒、小苏打、食盐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 溶解的快与慢

内容与过程 目的 体会研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乐趣

1-2组验证热水加快溶解,溶解物质食盐 3-4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找你们完成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开始讨论,填表,请加热的同学回答, 生:加热能加快食盐的溶解,不同条件是冷水热水同样多的水和同样多的盐。 学生开始实验,学生汇报 老师先请加热能加快溶解的同学来回答生:热水溶解的要快,冷水溶解的要慢,有没有不同的,老师刚才观察了这边的同学用搅拌加快溶解,如果要搅拌同时搅拌快慢相同,我们用了两个实验搅拌加热他们都能加快溶解我们是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完成的,并且在实验中找出了他们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而且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重点 溶解实验的研究

对比实验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 讨论

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

实 验 器

烧杯、玻璃棒、热水、凉水、食盐,水

果糖。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

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搅拌、加热和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科学分组实验教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课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内容与过程

目的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请你推测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

1、如何知道加入多少食盐。

2、如果用小勺取食盐,怎样做才能显示每次盛取的量是一样的。盛取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事项。

3、分批加入食盐的原则是什么。

4、若食盐没有溶解完全应该怎么计算。

5、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6、前面可以快点加,后面几勺需要慢慢加

7、组内做好分工,做好记录。

重点设计出探究计划,按计划操作

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授课

方式

观察法、测量法、

授课时间2016.10.31 课

一课时

实验

器材

食盐、烧杯、量筒、天平、玻璃棒、水。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陈伟山课题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内容与过程

目的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和发现,并能通过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取少量的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3、用酒精灯加热,蒸发浓盐水。

4、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重点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

法。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2016.11.2 课时一课时

实验

器材

浓盐水、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

要内容与过程.

小结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人:陈伟山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3、将敲击的音叉接触水槽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

重点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点 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 讨论

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

实 验

塑料尺、音叉、鼓、水槽。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

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内容与过程

目的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引导学生讨论、猜想: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总结。

交流汇报,得出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设计手机在水底发声的课堂小插曲,应用知识解释现象,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暖水瓶和蜂鸣器演示小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观察、自学、讨论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重点研究声音能在固、液、气中传播。

难点能根据现象提出各种猜想,认识猜想在探究中的作用。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讨论

授课

时间

课时一课时

音叉、木制米尺、棉线。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小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年级:四年级(上) 时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了解人耳的结构,知道鼓膜的作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些碎纸片。 (2)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

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4)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重点 认识到鼓膜的作用

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授课方式 分组实验 讨论 授课时间

课时 一课时 实 验

玻璃杯、气球皮、音叉、碎纸片。

说明: 内容与过程部分应根据教师的教案内容填

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程。

小 结 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教学文稿

四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教案 三小黄映蓉 目录: 1、观察种子的结构 2、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观察花蕾 4、观察花的结构 5、用轮子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 6、认识弹力 7、测力计的使用 8、感受重力 9、重力的大小 10、认识摩擦力 1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实验准备:大豆种子 实验过程: 1、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2、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3、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猜想将来它能长 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4、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5、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实验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过程: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2、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3、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 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 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千金小学施小红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1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一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2 对查阅有关运动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2 能说出制作资料卡片的基本方法。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观察、模仿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感兴趣。 2、能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2、能找出运动方式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 其他目标: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 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仪器和器材】 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实验方法】 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 米、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 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 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 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

【注意事项】 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 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带读提示语。 8.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9.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实验目的:掌握给物质的加热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器材: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辨产音 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听声音,描述声音 1、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 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 生听声音,并记录 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一、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 电路和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

(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 (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 想想做做: 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 【探究】: 1、组成串、并联电路: 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 图5 图7 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 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0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 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集体备课 导学过程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小组互评、教师点拨: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教师板书)

导学过程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溶解了吗? 3、汇报点评: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 6、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7、汇报点评。 巩固练习: 1、像()的现象叫溶解。 2、过滤时要做到()。 拓展延伸: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留心观察生活中水还能溶解哪些物质,作好记录在小组 中交流。 板书设计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中的现象不见了容易溶解食盐在水中的现象看得见不容易溶解过滤沙子、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及食盐溶液、 注意事项 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2015年8月总课时11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学习目标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