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

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在损伤组织中,由于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原成分的刺激而引起炎症反应。普通疫苗、类毒素、血清等引起的局部反应均属简单的浆液性炎症,合并为血管反应、血液变化和细胞浸润的一种综合现象。

灭活疫苗或多或少保留有某种程度的毒性反应,如百白破联合疫苗,其中百日咳疫苗的某些成分,注射后局部红肿反应较严重。

接种减毒活疫苗,活的细菌或病毒在接种部位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如接种卡介苗后局部出现红、肿、脓疱或溃疡等反应,即是这种感染所造成的结果。

由于机体对疫苗的附加物(如防腐剂、培养基、吸附剂等)及其酸碱度的刺激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红肿反应,如吸附疫苗能引起注射部位的硬结。

六、接种疫苗后的局部一般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处理

接种疫苗后的局部一般反应和全身一般反应绝非孤立发生,全身反应总是伴随着局部反应发生,而局部反应实际上是全身反应的一种局部表现。因而一切反应都有相互联系的全身和局部的变化,不过往往从表面上不易觉察。

局部一般反应的临床表现为:

部分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在接种部位发生局部红肿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红晕平均直径在-2.5厘米称弱反应,在-5.0厘米称中反应,在5.0厘米以上称强反应。

个别受种者除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虽然红晕平均直径不超过5.0厘米但伴有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也

属强反应。此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消退,很少持续3-4天者。如有些疫苗含有微量残余甲醇,则红晕面积偏大,出现较早,但大多数在24小时消退。

接种某些减毒活疫苗可表现为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约4-5周出现直径0.5厘米以下的浅表溃疡及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0厘米以下,一般在2个月左右结痂。少数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5-7天可出现散在皮疹。

使用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在急性炎症过后,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成分逐渐增加而进入修复期,由于吸附剂难以吸收,炎症持续的时间较长,能在2-4内出现局部硬结反应。

局部一般反应的处理方法是:

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

较重的局部炎症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消肿,减少疼痛。但是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日2-3次,连续1-2日即可。

七、发生接种疫苗后全身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异性蛋白的刺激引起,如菌体蛋白、血清蛋白等异性蛋白,接种后可引起机体发热。

接种减毒活疫苗,实际上是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可以发生与该微生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的临床症状。由于疫苗毒株在体内增殖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出现体温上升,因而发热一般出现较迟,如麻

疹疫苗接种后6-12日才出现发热,有时还可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皮疹,但程度较轻。

热原质引起的发热反应。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如伤寒杆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等制备的疫苗,因含残存的内毒素成分,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

疫苗本身某种程度的毒性引起的毒性反应。用以制备疫苗的疑团细菌和病毒,或多或少保留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如内毒素引起通常所见的头晕、怕冷、乏力和周身不适等,还有是某些疫苗所具有的特异毒性反应,如流感的发热、畏寒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等。

疫苗中的某些化学药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地引起胃肠道症状;发热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八、全身一般反应的临床表现

部分受种者于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日,很少有3日以上者。体温在-37.5℃称弱反应,-38.5℃称中反应,以上称强反应。但个别人在注射含内毒素的疫苗时,发热可能提前,往往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接种麻疹疫苗或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5-7天会出现短暂的发热,但消失很快。

除体温上升外,部分受种者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毒性反应,一般持续1-2天。

个别受种者可以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

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全身一般反应的处理方法是: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成人0.5g,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1天不超过4次。

恶心、呕吐给予维生素B6;腹痛者服颠茄制剂;腹泻可服吸附与收敛药硅碳银(矽炭银)或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每日2-3次。硫酸阿托品对呕吐、腹泻、腹痛均有效,但需慎用。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九、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炎症

红肿是炎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预防接种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机体对各种具有操作刺激物的应答性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接种疫苗时,多采用注射方法,其本身就能刺激人体造成轻微的创伤而引起炎症;同时,疫苗本身是一种异物,且有一定的毒性,疫苗的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所含的防腐剂,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另外,接种活疫苗实质是引发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除能引起与该微生物毒力相似的轻度感染过程外,也可伴有炎症反应。

接种不同的疫苗可有不同的炎症表现,如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

和慢性炎症等。多数疫苗引起的局部反应都属于简单的浆液性炎症,减毒不当或灭活不全的疫苗可引起出血性炎症,操作不当或消毒不严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注射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可发生硬结或无菌性化脓,接种卡介苗的脓疱则纯属生物学特异性炎症。

从免疫学角度看,炎症反应是由于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或激活血浆或组织液中的炎症介质所致。接种疫苗引起的炎症固然可能会对受种者造成损害,但它也有利于血液中的特异性补体、抗体等产生,加强防御作用。

十、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在注射局部出现硬结

硬结反应是急性炎症发展后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注射百白破联合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时常易发生,数月后才慢慢消失。其病理学特点是,渗出的细胞中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占优势,并向异物集中吞噬清除小块异物,而对难以清除的大块异物则在其周围出现“异物巨噬细胞”。如果异物存在较久,其周围则形成肉芽组织,并逐渐瘢痕化而成为1个坚硬的结缔组织性包囊(硬结)。

十一、为什么有些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

发热是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反应,主要原因是由于致热原而引起。致热原是一种高分子的磷脂、多糖和蛋白质复合物,以脂多糖为主,其中的类脂A具有毒性。致热原主要存在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中,当菌体自溶或以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方能释放出来,故称为内毒素。它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热;也可作用于机体的网状内皮细胞、皮核细胞,特别是中性料细胞,

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再改变体温中枢的功能状态,使产热和散热失去相对的平衡,即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引起发热。除致热原外,疫苗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及其接种后的炎症反应,也会引起发热。活疫苗接种相当于一次轻度的人工自然感染,少数人也会有发热反应。

发热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防御反应。一定限度的发热,由于代谢增强,白细胞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包括吞噬作用、抗体形成和肝脏的解毒功能都相应增强,从而有助于消除病原,对人体有利。但发热持续过久或过高,则引起各个系统的功能障碍,如因消化吸收不良,体内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机体抵抗力也降低以至衰竭,体温过高可发生惊厥和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对这些不利方面要引起重视。

十二、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后,家长应该怎么办

无论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一般都无需特殊处理,只需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就可以了。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少疼痛,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有高热、头痛,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十三、什么是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

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称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绝大多

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诊断为预防接种异常应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

必须使用合格的疫苗:所使用的疫苗应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式批准注册;通过国家药品检定机构批质量检验,获得“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流通渠道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疫苗冷藏储运符合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

必须实施规范性操作: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论证;按照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实施接种,并做到安全注射。

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及行为异常等。

相关的各方均无过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在明确诊断前,涉及到疫苗生产、疫苗批发企业,接种单位和受种者几个方面。真正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一种无过错的反应,如涉及到有关部门存在过错则不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疫苗生产、批发企业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属于产品质量事故;如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给受种者造成损害属于医疗事故;如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也不属于异常反应。

十四、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原因已搞清楚,有些尚不清楚;有些可能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有些则是几种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概括起来有以下2个方面:

疫苗及疫苗中的附加物:疫苗生产过程中,常添加一些必不可少的物质,如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清、鸡胚细胞),细胞(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培养基异种蛋白、抗生素和疫苗稳定剂(明胶等),在制造后期如去除不尽,可引起反应。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使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因为培养液含有小牛血清,假如在生产过程中去除不尽,即使含有极微量的残余小牛血清,若再次进行注射,也可发生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百日咳杆菌,不仅其内毒素具有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而且有多种可能的致病因子,如组胺致敏因子(HSF)、促淋巴细胞增多因子(LPF)、不耐热毒素联合疫苗,有时可能发生神经系统合并症。疫苗中的石炭酸(苯酚)、硫柳汞等防腐剂和氨氧化铝剂等,也可能引起异常反应。苯酚与菌体蛋白结合不牢固而容易析出,注射后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胃肠道痉挛而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硫柳汞用于疫苗的防腐剂已有数十年,20世纪90年代国外有人发现健康人接种疫苗后,有15%-25%受种者对硫柳汞发生迟发性变态反应,其原因是由于反复皮下注射含有硫柳汞防腐剂的结核菌素引起的。铝佐剂能使人体增加1gE抗体的产生,从而可以增加人体致敏程度。

个体因素:在接种疫苗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病史,对患有某种禁忌症的人接种疫苗后,常可引起反应。凡属过敏性体质的人,当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或多次刺激后,容易发生

过敏反应。有癫痫及脑病的人注射百日咳疫苗容易发生神经并发症;给心血管系统疾患或高血压者接种疫苗易发生晕厥;给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的人接种,容易引起肝昏迷或大出血;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人接种减毒活疫苗能激发该病的复发;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或因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免疫功能衰退者,在接种某些活疫苗后,容易发生异常反应。

十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200多种期刊上刊登有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案例统计,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的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十六、什么是无菌性脓肿接种疫苗引起的无菌性脓肿有什么临床表现

接种含有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的疫苗(如百日破联合疫苗等),如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或使用疫苗前未加充分摇匀,流入的疫苗可在局部滞留数月,导致局部组织发炎而逐渐坏死、液化,最后形成无菌性脓疡。

临床表现有:

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使命,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夜仍在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久不愈。

十七如何治疗无菌性脓疡

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流放器抽取脓液,并可流入适量抗生素。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进行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

十八、预防接种引起的热性惊厥有哪些临床症状如何治疗

热性惊厥指先发热,后有惊厥,通常称高热惊厥,体温一般在39℃以上,体温骤升之时。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开始24小时之内。预防接种引起的惊厥常见于具有某些先天性发育障碍,或某些原因不明的脑退化性疾病者,如结节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等。婴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兴奋易于扩散,因而也易于发生惊厥,尤其是有个人或家庭惊厥史的儿童。接种后疫苗引起高热,过敏性反应等均可诱发惊厥。

其临床表现为:

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口吐白沬,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很少有超过15分钟者。有些儿童可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惊厥应与脑炎,脑膜炎,败血症、重症肺炎、破伤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脑水肿,癫痫,癔症发作,颅脑损伤等疾病鉴别。

对惊厥的治疗原则是:

将患者平卧于软床之上,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口张开,并放在上下牙列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和吸入窒息,必要时给氧。

止痉,如苯巴妥钠每次5-8mg/kg肌肉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公斤每次,灌肠。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刺人中。

可用物理降温如冷毛巾、冰袋额、颈部湿敷,75%酒精对半稀释后擦浴等和药物治疗退热(同前)。

十九、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的红疹或

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发现过敏性休克病人后应以下方法进行抢救:

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针刺人中、十宣穴。

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小儿为kg/次,最大量(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1/6支);2-5岁(1/8支);5-11岁 ml(1/4支);11岁以上 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

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每次不超过5mg每次)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g后静注,每日1-2次,并补充血溶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kg,或654-2每次 mg/kg 稀释于5-10ml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

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首次每300-500mg,后再用100-200mg维持静滴;儿童每日4-8 mg/kg,或分次稀释于5%-10%葡萄糖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重酒酸去甲肾上腺素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

逐渐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肉注射盐酸洛贝林(山梗菜碱)10mg,儿童1-5mg/次,或尼可刹米(可拉明)250mg,儿童83-125 mg/每次,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心室内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mg,儿童<1岁 mg,1-4岁 mg,5-8岁 mg,≥9岁同成人;喉头水肿阻碍呼吸应吸氧,并作气管插管。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鲁米那),小儿5-7 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1g,儿童不超过50 mg。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十、如何诊断过敏性皮疹

接种各种疫苗均可在个别受种者中发生各种类型的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无其它原因而出现的皮疹,并出现以下症状者可诊断为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最为多见,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天发生。发生在体表者,一般先有瘙痒,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团块皮疹。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麻疹或猩红样皮疹:常见于接种后3-7天。色鲜红或暗红。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疹,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及躯干,多少不均,可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

大疱型多形红斑:接种疫苗后6-8小时或24小时内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生1至数个丘疹、并伴发热,3-5天后发疹处出现水疱,疱液淡黄清晰不浑浊是其特点。有些可伴同侧淋巴结肿大。经治疗均可痊愈,预后良好。

除皮疹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眼痒;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二十一、发生过敏性皮疹病人后如何处理

过敏性皮疹大多预后良好,用抗过敏药多能治愈。轻症仅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仙特敏)等即可。盐酸苯海拉明(可他敏),成人每次25-50mg,儿童每次kg,每日2-3次。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成人每次4mg,儿童每次,每次2-3次。盐酸异丙嗪,成人每次;儿童每次 mg/kg,每日1-3次。也可用仙特敏,成人每次10 mg,儿童2-6岁每次5 mg,6-12岁每次10 mg,每日1次或氯雷他定(开瑞特)成人每次10mg,儿童<30 kg,每次5 mg,>30kg,每次10mg,每日1次治疗。局部奇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涂擦。

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剂量同过敏性休克,静脉输液急救,吸氧。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静滴注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200 mg,儿童每日按4-8 mg/kg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儿童<250ml,7-10天为1疗程,以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成人每次5-10mg,每次3-4次,儿童每天1-2 mg/kg分2-3次,同时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

必要时用10%葡萄糖酸钙成人10-20ml,加于2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儿童5-10ml,同前稀释,每日1次。

出现以下情况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即喷入或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将总量稀释至1-2ml),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抽搐者尽快用适当药物镇静。

病情稍有好转立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二十二、什么是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Ⅱ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出血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种抗原均可引起本病,如食物、药物、微生物、虫咬等,接种疫苗是常见的因素之一。

主要临床表现为:

一般在接种某些疫苗1-7天在接种部位发生紫癜。

皮肤紫癜多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双膝关节以下为多,也可见于双上肢、臀部。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紫癜分批出现,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病例于数日内,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有时可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性水肿。

也可表现为腹部症状,关节及肾脏损害。腹部症状表现为腹痛、

呕吐,甚至血便。腹痛也可出现于皮肤紫癜以前数日或数周。可有一过性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关节。肾脏损害可有血尿,甚至水肿、高血压。少数病例呈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

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二十三、发现过敏性紫癜病人后如何处理

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等改善血管脆性。

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醋酸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 mg/kg分3次口服,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 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使用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重症者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可用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或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联合应用。每天用量:环磷酰胺2mg/kg,泼尼松1-2 mg/kg,硫唑嘌呤 mg/kg。

甲基泼尼松龙:对于重症紫癜肾炎宜早期使用甲基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儿童剂量每天1次,每次15-30 mg/kg(总量不超过0.6g),成人每天-1gkg,每日1次或每周3次,间日静点,3次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若效果不佳,过1-2周可再用1-2疗程。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冲击前停用泼尼松,冲击治疗后48小时重新使用泼尼松。

二十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有:

一般在疫苗接种后2周发生。

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也可见

皮肤瘀点或瘀斑。

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现。

血小板减少多在50×109/L以下。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可按以下方法处理:

适当限制运动,避免外伤。

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 mg/k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滴,每天4-8 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用药时间短易复发,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

严重出血者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 mg/kg,连用5天;或每天1 g/kg,静滴1天。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可以输注血小板。

二十五、接种疫苗后出现局部过敏性反应(Arthus反应)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治疗

局部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为:

重复注射某种疫苗后易于发生。

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小血管炎症为特征,其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0cm以下,严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一般持续时间可达月余,愈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在注射部位有轻度坏死,深部组织变硬。

个别严重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

发现局部过敏反应的治疗:

反应范围较小,仅有红肿或硬块,一般不需处理,可以逐渐消退。

症状较重可以给抗过敏药治疗,氢化可的松每天 mg/kg,分3次口服,局部用氢化可的松油膏。

若坏死,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促使坏死组织更新。

二十六、如何诊断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是注射类毒素、抗毒素可溶性抗原以及极少数疫苗(如未经提纯的鸡胚疫苗)后,极个别受种者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并以反复注射者多见。

临床表现为:

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产生。

注射局部的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皮肤光亮,不痛,仅有瘙痒、麻木、胀感。重者肿胀范围可以显著扩大至肘关节及整个上臂。

水肿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出现在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和后果。发生在皮肤,表现为荨麻疹或水肿,发生在眼睑或眼结膜,则严重妨碍视觉;发生在视神经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暂时性失明;发生在尿道可引起尿闭;发生在咽喉或气管可引起窒息;发生在肠壁、肠系膜可引起腹痛等症状。

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损害,消退后不留痕迹。

二十七、怎样治疗血管性水肿病人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就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就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就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就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就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就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就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就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

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与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就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与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就是一过性的而不就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就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就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就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就是可以避免与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就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与局部组织损伤。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摘要】疫苗可以有效控制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对接种疫苗的个体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本文以乙脑疫苗和卡介苗两种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例,探讨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处理,以其能熟练应对各种疫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卡介苗;不良反应 疫苗的应用是20世纪医学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有效地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疫苗接种前后传染病病例数下降十分明显。但疫苗接种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作为儿科儿童保健人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与疫苗接种有关的问题,现选取两例就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应对,与同行共同探讨。 1临床资料 1.1接种乙脑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 1.1.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后,10min左右,突然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继而腹痛伴恶心呕吐的症状。视诊可见面部和躯干皮肤有过敏性皮疹。就诊时又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加重的表现。 1.1.2诊断根据表现,诊断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反应。 1.1.3治疗立即给氧。对症治疗,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改善微循环。由于抢救及时,患儿脱离危险,病愈。 1.2接种卡介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卡介苗后,次日全身出现散在的出血点。就诊后见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伴有哭闹。实验室检查:WBC 4.2×109,Hb 99g/L,PLT 70×109/L。大便呈潜血实验阴性。 1.2.2诊断患者未注射疫苗前,无患病史,无服药物史,无家族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卡介苗接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发病机理多数资料认为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1]。 1.2.3治疗对症治疗,补液,青霉素抗感染,输血、止血,地塞米松激素治疗等。治疗18天,患者痊愈出院。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 一、建立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档案,专人负责。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进行对症治疗,对异常反应、群体性反应和接种事故要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旗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在2小时内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应由旗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做出。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五、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旗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按照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定执行。 七、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八、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成人0.5~1.0ml,小儿0.01ml/kg/次,最大量0.33ml(1/3支)。同时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有关抗休克处理。 九、晕厥处理原则: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热糖水喝,短时间内即可恢复。经过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正规医疗单位诊治。 十、在群体性接种进行过程中,如出现接种反应,应及时将患者与其他受接种者隔离,再进行对症处理,避免人为造成紧张气氛,防止群发性癔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常见不良反应处置原则 一般反应发生率 异常反应发生率

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以皮肤症状开始,皮肤潮红,出汗、红斑,<24小时 –呼吸道症状:口腔、舌、咽或喉水肿 –心血管系统症状:低血压 –胃肠道症状:少见 –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抽搐、认识丧失等 ?本病起病、表现和进程不一 ?各系统症状和体征既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出现。 ?呈双向性表现形式,即发作-缓解-再发作

?治疗原则 –迅速处理 –维持呼吸道通畅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环 ?肾上腺素使用 –肾上腺素1:1000(0.01mg/kg),0.01 ml/kg~0.3mg/kg,肌肉注射,如有需要可每15分钟重复一次。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anaphylaxis without anaphylactic shock) 诊断:临床症状除休克外,常见下列一项或多项表现: 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 处理:(1)轻症口服抗组胺药即可;(2)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3)出现以下情况尚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喷入或雾化吸入1:1 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4)抽搐者尽快用药物止惊;病情好转立转院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晕厥 临床表现

一般在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学龄儿童,婴幼儿少见。 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 晕厥与过敏性休克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我们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为了宝宝的健康,使宝宝免受常见传染病的侵扰,从宝宝出生开始,就给宝宝接种各种疫苗,以预防常见的各种传染病,比如乙肝、水痘、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给宝宝带来伤害,给宝爸宝妈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下面就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一下介绍。 我们一般把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分为两类,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过敏性皮疹,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发热 发热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偶合发热非常常见,即宝宝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

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疫苗发热,多数温度低,持续时间短,1-3天,不需任何处理即可痊愈,极少数会出现高热。偶合发热,温度可能会较高,持续时间长,必须进行治疗。 宝宝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宝宝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低热长期不退,也应及时就医。有热惊厥史的宝宝,低热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二、局部红肿 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红肿也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红肿直径<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在15~30mm的局部反应,早期冷敷,用干净毛巾包住冰块或冰水混合物,敷于接种处,能让局部温度降低,会逐渐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化痛,阻止硬结发生。红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达到高峰,红肿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发现。家长发现红肿,基本上已到极期。冷敷注意事项:1、时间不能持续过久,每敷20-30分钟应停一会再敷;2、经常观察皮肤变化,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 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 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

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 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 体性的反应。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 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 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1.3. 2.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 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 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 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 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 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 息 271.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 2.1核实报告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 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 的准备工作 2.2组织调查 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得特性引起得,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得反应。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热<37、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伴其她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得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为强反应。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卡介苗得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与轻度肿胀,根据红晕得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 以下)、中反应(1、5~3、0cm)与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较严重得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与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就是一种颗粒较大得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 荡摇匀。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得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 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是指合格得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 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得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 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得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处理方法:不同程度得脓肿应给予不同得措施,避免一刀切。干热敷可以促进脓肿吸收;脓肿未破溃者应抽脓,不宜切开排脓;脓肿破溃或形成空腔者,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为预防与控制继发感染应冲洗伤口,引流通畅,如有继发感染需用抗生素配合治疗。 ③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得一类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氏反应、血管性水肿等。a、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口服抗过敏药物。b、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患者立即平卧,头部放低,氧气吸入,皮下注射1:100 0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l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滴。呼吸衰竭时可使用呼吸兴奋药物,有喉头水肿者可行气管切开。c、过敏性紫癜:处理方法,早期可用大剂量激素,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止血药物与维生素。d、血管神经性水肿:处理方法,局部用热敷,同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

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臵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一)监测病例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报告 1、报告范围 ——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 (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程序 (1)一般情况下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调查诊断 1、核实报告。 2、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需要调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当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组织开展调查,并在调查开始后3日内初步完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并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B卷)站区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中的发热反应的强度分为弱、中、强3级,其中“中反应”是指(B) A.37.1~37.5℃ B.37.6~38.5℃ C.38~39℃ D.≧38.6℃ 2.下列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D)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D.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而相关各方均无过错 3.下列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 C ) A. 血管性水肿 B.过敏性休克 C.晕厥 D.过敏性紫癜 4.无菌性脓肿处理原则下列正确的是( D ) A.轻者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 B.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 C. 脓肿如已破溃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D.以上都正确 4.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如体重不明2~5岁以下小儿用量为:(B) A.0.0625ml(1/16支) B.0.125ml(1/8支) C.0.25ml(1/4支) D.0.33ml(1/3~1/2支) 6.下列关于血管性水肿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属于I型超敏反应 B.多于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发生 C.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D.服抗组胺类药效果显著 7.“群体性癔症”是指(B) A.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B.心因性反应 C.精神性疾病 D.神经性疾病 8.下列关于晕厥描述正确的是:(D) A.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较少见 B.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 C.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D.以上都正确 9. 下列不属于群发性癔病发病特点的是:( C ) A.急性群体发病 B. 反复发作 C.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D. 暗示性强 10.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正确掌握禁忌症 B.正确实施操作规程 C.规范化管理 D.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每空3分) 1.为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诊治处理,可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预防接 种后其他不良事件三类。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7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7.1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7.2 全身反应 7.2.1 临床表现 7.2.1.1 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7.2.1.2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7.2.2 治疗 7.2.2.1 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7.2.2.2 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7.2.2.3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7.3 局部反应 7.3.1 临床表现 7.3.1.1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7.3.1.2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7.3.1.3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7.3.1.4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7.3.2 治疗 7.3.2.1 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7.3.2.2 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7.3.2.3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专题报告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临床免疫研究室 儿科研究所 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 杨锡强 一、疫苗接种是抗感染最有力的手段 1.美国CDC1996年资料显示:疫苗接种使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白喉、灰髓炎已在美国消失;麻疹从1930-40年代894 134/年265 269/年到1995年4305/年。2.我国疫苗接种取得的成绩: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2000年我国已无脊髓灰质炎新发病人,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1992年9.75%,而2006年7.18%,5岁以下人群<1%;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1900万人。2007年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由6种扩大到14种。2009年,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全面实施,麻疹、甲肝等针对传染病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 3.前景: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 二、我国疫苗的分类第一类疫苗,免费提供: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卡介苗、甲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C群流脑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和麻疹疫苗(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第二类疫苗,自费并自愿受种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美国CDC1996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的资料显示:从1991年累计发生128717例疫苗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病例为13-15%,死亡1-2%。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无因果关系:婴儿惊挛症、瑞综合征、婴儿瘁死综合征;提示有因果关系:慢性关节炎、急性脑病、休克;证实有因果:急性过敏反应、急性关节炎、持续性哭叫、BCG 病、灰髓炎疫苗麻痹、肠套叠。卡介苗病的发生率(/ 100万剂次):淋巴结炎100.00~1000.00次,骨髓炎0.01-300.00次,BCG播散症0.19-1.56次。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后肠套叠发病率明显增加。季节性流感接种后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发病率。2.常见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国内通常以反应发生的性质来区分反应类型,目前常分为: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和预防接种事故。 AEFI的情况: (1)2007- 2008四川省麻疹减毒活疫苗(1430万次)的AEFI统计:过敏反应6.50/100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过敏性紫癜28例,严重反应总发生率2.14/100万。(2)全国2007-2008年AEFI发生率7.99-322.77 /百万,其中 一般反应79.93%,严重反应14.65%。严重过敏反应<5%,治愈率91.20%,住院率1.93%。 上海2006-2008 AEFI 死亡6例,其中1例为过敏性休克,余5例为偶合疾病。预防接种后偶合症: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死亡率10.7‰,全国每出生约为1600万,全国每年约17万新生儿死亡,每天约466例死亡,程序免疫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接种率75%计算,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5)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总体发生率较低,心因性反应和实施差错(尤其是BCG的实施差错)发生率较高。AEFI总数和每起发生人数均较多。预防控制的关键是提高接种质量。 —9—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得顺利实施,预防或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得发生,及时调查、处理与上报可能出现得疑似异常反应,防止事态得扩大,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与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1、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 组长:雷玉荣 成员:杨凤霞赵保萍 工作职责:负责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得初步调查、处理与资料上报。 2、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长:魏贻强 成员:张现民牛利敏 工作职责:负责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得指导、培训、会诊及重症病例得救治工作。 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得报告 ㈠报告范围 1、报告得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得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应特别关注以下病例: 1、注射部位出现脓肿; 2、被医护人员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得需要住院得病例; 3、被卫医护人员认为与免疫有关得死亡病例;

4、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5、被医护人员与免疫接种有关得其它严重或不寻常得医学事件; ㈡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与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㈢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得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得责任报告单位与报告人。 ㈣报告得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得报告 (1)接种点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在对症治疗得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 于2小时内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应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所有发现得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还应通过监测系统个案录入后作网络直报。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县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县人民政府与市卫生局。在初步核实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相应规定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与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县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县人民政府与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相应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与结案报告。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得调查处置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当孩子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出现反应,但有极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了,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 一发热:分为轻度(37.1—37.5°C)、中度(37.6—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流脑疫苗、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重度反应时送医院观察治疗。二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事项:接种麻疹、甲肝、乙肝、百白破、HIB等疫苗后,24小时内不能洗接种部位,个别儿童接种某疫苗(百白破、HIB)后局部发红,伴轻微肿胀、痒、疼痛,请避开针眼冷敷局部,48小时后改为热敷。若进行性加重立即去医院就诊。 专家表示,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类似病毒、细菌的感染过程,但不会引起真正的疾病。 近期,有部分妈妈反映,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了发热,注射局部硬结等问题。而新闻报道、网上流传的种种对疫苗事故的描述,给很多新妈妈造成了心理阴影,孩子打这么多疫苗好不好?孩子打疫苗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二类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疫苗反应1-2天好转宝宝打疫苗的确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是因为宝宝有免疫缺陷症,或是某种疾病引起的。“打疫苗是对抗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非常低,家长不应以此为由,不让宝宝打疫苗。” 一般儿童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出现以下反应: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全身反应,如轻微发热、一过性皮疹。这些反应都是疫苗接种的正常反应,只要多喝开水,避免着凉,反应会在1-2天内好转。这些反应并不会伤害宝宝身体,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偶合了其他疾病,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接种后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1 全身反应 1 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 . 2 处置原则 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2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3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1 无菌性脓肿 1.1 临床表现 1.1.1 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持续多天。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局部肿胀、疼痛。 1.1.2 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程序 一、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二、调查诊断专家组在做出诊断后应将调查诊断结论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书面告知当事人。 三、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四、受种方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认定是异常反应的可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一次性补偿申请。同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方身份证明材料:包括受种者及法定监护人有效身份证明材料。如委托他人申请补偿的,被委托人应提供授权委托书、有效身份证明材料及委托人身份证明材料。

(三)受种者接种疫苗的原始证明材料;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材料; (五)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材料; (六)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和费用清单; (七)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诊断(鉴定)结论一年内不提出补偿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五、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请补偿的相关材料和各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 ,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表,经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复核后,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核算小组,定期对各地报送的异常反应补偿申请进行审核,并按照本规定计算一次性补偿经费。 七、省卫生厅按照专家小组的计算,将补偿经费一次性拨付异常反应发生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与受种方达成一次性补偿协议,并由当地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八、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由疫苗接种单位协助异常反应当事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向疫苗生产企业办理补偿事宜。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分类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分类 2011-04-18 10:25:12| 分类:免疫规划@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分类 概念及分类 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绝大多数对象能在接种后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生物制品作为一种抗原或抗体进入机体后,对人体而言均具有抗原性,机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被认为是抗感染的重要措施,并强调免疫是对入侵微生物获得特异性抵抗能力。但是,没有一种疫苗的接种是完全安全的。归纳起来可认为那些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的生物制品及其附加物,以及使用方法,或极少数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及特有的遗传素质,在人体接种后,不仅在接种的局部组织,而且会在全身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病理变化,只有后者在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同时或之后,引起的反应过程中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不利于机体的反应,才称为接种不良反应。 正确认识预防接种反应

关于接种疫苗的效果及其危险性一直存在争论,要证实接种本身及所观察到的反应的因果关系,以及其严重程度是有困难的。然而,像麻疹、白喉等疾病,接种的利益远远比超过疫苗反应有害的一面。 当然,在安全和有效两个因素中,安全应放在首位。大量人群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问题,客观上是不能避免的。这就需要在各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生物制品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通过制造疫苗菌、毒种的优选,生物工程及其技术的应用,使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减少 到最低水平。 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由生物制品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系由生物制品性质所决定,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制品而异。一般反应的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 没有后遗症,这是一般反应的固有特点。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预防接种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反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接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制品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加重反应 加重反应系指被接种者某些生理或病理的原因(饮酒、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经期等),或系使用不当(已冻结变质的制品、吸附剂未充分摇匀、接种途径错误等),以及某些批号制品质量原因(吸附剂含量过多,菌、毒种毒力过高等),从而造成反应的加重。这类反应与一般反应在性质上没有区别,是局部或全身反应的加重,而无其他方面异常症状的发生;或发生反应的人数超过正常比例。预防接种后发生较重反应的人数不多,一般在5%以下。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反应较强,甚至可能使较重反应的人数超过5%或更高,且只发生在个别批号或同一批号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使用的疫苗和某些少数疫苗中。此类反应采取对症治疗均可恢复,一般不会留有永久的或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也不会有后遗症等严重后果。这类反应有时将其与一般反应合并,为便于反应的处理,故仍将 其列为一种类型。 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后与一般反应同时或前后发生,但与一般反应性质,临床表现不同的反应。同批疫苗、同时接种的人绝大多数并无这种异常反应出现,只是在极少数人或个别人中发生的属于罕见的不良反应。与疫苗的种类有一定的联系,与接种者的体质也有密切的关系。反应程度比较严重,不及时治疗抢救,可能有一定的危险,以致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