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下语文第3课《荷花》这样学

三下语文第3课《荷花》这样学

三下语文第3课《荷花》这样学
三下语文第3课《荷花》这样学

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传统名篇。这一课,怎么学?

1.字词问题

这一课有一个多音字要重视,就是“挨”。

在查字典中明白,在阅读中训练,在运用中清楚。

挨[āi](1)依次,顺次:~门逐户。(2)靠近:~近。肩~着肩。

挨[ái](1)遭受:~打。~骂。(2)拖延:~时间。~延。

这一课要会写11个生字:“瓣”要与“辫、辩、辨”分清楚,对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 莲蓬” 的“ 蓬” 一词是重点,不少同学会错,错在“ 蓬” 写成“ 篷”。“姿势”一词中的“姿”与“资”有学生搞不清楚。“饱胀”“仿佛”常常考到。“舞蹈”的“蹈”的笔顺要讲清楚。

另外,这一课还有18个词语要求掌握:荷花、清香、赶紧、圆盘、花瓣、莲蓬、花骨朵儿、破裂、姿势、眼前、画家、本领、了不起、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注:“停止”中的“停”有个别学生多加一个小竖而错】

2.朗读与背诵问题

这一课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去,我们研究过什么是正确朗读课文,什么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需要真正的理解课文,课文理解透了,才会有真感情,理解不透,情就会变,就会变得很假。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是很高的。

不过,教材要求老师教好“花瓣儿、花骨朵儿、莲蓬、衣裳”四个词的读。

这篇课文让学生背诵2-4自然段。我一直对编写者规定的背诵有些不解,因为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找不到,为什么让学生背诵这三段,另外两段为何不要求背诵?背诵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价值?这篇文章总共五段,头尾段也就是简单的三句话。不如全文通背。

3.第一人称的认识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第一人称写作有什么好处?让人一下子感觉到这是真的,是作家真的看到的,做的,听的,闻的,想的。不过文中的“我”,一定要加上双引号来理解,不要把文中的“我”当成作家本人。这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写作技巧。

4.阅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时间、人物、地点……在短短的两句话里,交待的清清楚楚,绝对不拖泥带水。叶老的文章开头,好多如此,值得学习。不过,这一段“ 玩、闻、跑”这些动词是要好好读的。当然,这一段折射出来的写作风格也是要读明白的。

“我”是怎么去公园的?去公园的路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的清香,为什么

不多写几句?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为什么不再写仔细点?

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思考。一一思考之后,才能明白一种写作风格——简洁!

第二自然段:写了荷花、荷叶,写了多种形态的荷花:展开两三片花瓣的,全展开露出小莲蓬的,是花骨儿的。这一段,哪些是“ 我” 看到的,哪些是“ 想” 到的?理一理,就知道了看与想的不同。理一理,就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修辞来表达。当然,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段文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是作家独有的认识,也可

以说是作家的智慧?

第三自然段:姿势不同的荷花,朵朵都美,一池荷花成了一幅活的画。这一段,是需要学生默读之后体会的。这幅活的画是谁画的?这位画家的本领真了不起,这个画家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见到的画,如果用“活”来形象,说明什么?而这池荷花本来就是活的,作家为什么要使用假设的方式来写呢?

第四自然段:本文最长的一段,其实这篇文章写得最值得思考的一段。过去,很多老师在这一段用力不少。统编教材对这一段只是连带性的朗读、默读、背诵上要求,看后面的三个题与小练笔,好像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要求了。像小练笔,编者关注的是第二自然段的仿写练习。事实上,这一仿写意义不大,此文最独特的写作不在第二自然段,而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这么说?叶老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写作智慧,那就是写什么就让自己变成什么。如果大家读过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就知

道了这一写作智慧的价值。如果大家读过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神奇校车》系列书,同样可以明白,写什么把自己变成什么的价值。而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如果文章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写作,说明《荷花》所教根本不到位。学习这一段,得这一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课后的那个小练笔。所以,我教此课,这个小练笔不写,我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什么”。过去有老师在最后的省略号上做文章,让学生继续想继续写。我也不做这个训练,因为得上面的写作智慧,远远超过这一训练。

第五自然段:特别有味道,是“我”从神奇的思考中走出来了。作者看完荷花肯定要回家的,为什么回家的事不写了?

5.思考

(1)从古到今,我国无数的作家写过荷花,你知道为什么吗?

(2)作者写的是荷花,为什么文中要出现蜻蜓、小鱼这些生灵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