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19-22 节选

文言文19-22 节选

文言文19-22 节选
文言文19-22 节选

《欧阳修家教》

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家贫无资:贫:贫穷。资:钱财。

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划。

教以书字:以:用。书:书写。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学为诗:使:让,派。为:写,做。

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稍:渐渐地)

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乡里,街坊。((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或:有时。因:凭借。

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

唯读书是务:唯:只。是:无意义。务:致力。(唯....是.....为固定搭配)

中心意思是逆境出人才,不怕困难,不怕贫寒,只要有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启发: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司马光幼时》

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a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8.释:放下。

9.至:甚至。10.没:沉没。

11.皆:全,都。12.闻:听。

13.去:离去。14.戏:玩耍。

15.《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16.如:像。

17.之:它,指《左氏春秋》。18.了:清楚。

19.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句子

即了其大旨:(司马光)就明白了其中的主要意思。

众皆弃去:很多小儿都扔下他离去了。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

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程门立雪》

1、盖:大约。

2、冥坐:打瞌睡。冥,闭目。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

翻译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赵某误子》

1.恃:凭借,倚仗。

2.恣(zì):放任。

3.俱:都。

4.寻:副词,随即;不久。

5.或:有的。

6.仆:向前倒下。

7.乃:是。8.戒:同“诫”,告诫。

9.叟:老人。10.殁:去世。

11.当:应当。12.弗:不。

13.益:更加。14.然:然而。

15.岂:难道。16.计:计划、策略。

17.术:学问,也可指技术。18.竭:竭尽,用尽。

19.殁:死(亦作“没”)。20.尔:你。

21.或:有(的)人。22.挥霍:浪费。

23.仆:趴

句子

有一叟相劝:有一位老人好心劝告他

将何以自食: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寻赵某卒:不久赵某死去

然岂非其父计浅也:这不是他们的父亲计划孩子未来没有远见吗?

译文

有个姓赵的人,是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财产,他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头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去,资产更加都被他的儿子挥霍光了。三个儿子中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没有远见吗?

《高凤笃学》

1、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2、笃:专一、专心。

3、字:人的表字。

4、常:同“尝”,曾经。

5、之:动词,到……去

6、曝麦于庭:曝(pù),晒。庭,院子。

7、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

麦子。令:让。护:监护。

8、经: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9、暴(bào):突然。

10、潦水:雨后地上积水。11、觉:发觉

12、持:拿。13、还:回来

14、怪问:惊奇地询问。怪:使……感到奇怪。15、乃:才。

16、省:醒悟17、西山唐中: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郦道元注《水经》云,即高凤所隐之西唐山也。

句子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

妻还怪问,乃省: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小麦被冲走了。

译文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人。年少时是书生,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然而对诵读很有研究,白天黑夜不休息。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叫高凤看护好鸡。正值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省悟过来。后来他就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儒生,在西唐山中教授知识。高凤虽然年老了,但他执著于自己的志向,丝毫不觉得劳累,名声也广泛的被人们所听闻。

启发

赞扬了热爱读书、专心致志、勤奋的人。但也侧面批评了高凤只专注读书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王充市肆博览》

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

2.京师:京城。

3.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

4.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

5.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6.市;集市。肆;店铺。

7.称:称赞、赞扬

8.师:拜······为师9.辄:就

10.遂:就11.好:喜爱

12.少孤:少年失去父亲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17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

18屏居:隐居19教授:从事教学

译文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教学。

《赵伯公肥大》

1、缘:攀援(爬)。

2、累:积累,共计,一共。累计。

3 、既:已经。

4 、穴:破洞穿孔。

5 、且:将要。

6 、处分:安排。

7 、了:一点也……8、因:于是。

9、内(na):放入。10、且:将要。

11、因:顺着。12、因以李子内其脐中:(他)借机把李子塞进赵伯公的肚脐里。

13.乃知痛:才。

句子

因以李子内其脐中:孙儿趁机把李子塞进了他的肚脐里

译文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乘机用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李子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儿赶快安排家事,他就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

《燕人返国》

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你。里:乡里。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8、哑(a)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ài):哄骗。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16、更微:(反而)更少了。17,城:都城。18、昔:以前

句子

此若先人之冢:这是你祖上的坟墓

译文

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凄心情反而淡薄了。

启发

本篇寓言中的燕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以至于刚到晋国,就被别人骗了。同行的人见他思乡心切,指着晋国的城市、神庙、房子、坟墓,哄骗燕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浓浓的思乡情结催动年老的燕人“愀然变容”“喟然而叹”“涓然而泣”乃至“哭不自禁”,当他真的回到故乡,则“悲心更微”,可见初始印象和感受对人的情感冲击是多么强烈深刻,身在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故土的情感多么刻骨铭心,这种情绪或情感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旦受到挫伤就很难恢复。

《揠苗助长》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砚眼》

1、于:在

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

5、砚:砚台

6、议:议论

7、定:确定8、既:已经

9、还:返回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12、往:前往

13金:银子。14、易:换

15、归:返回16、持:拿

17、坚:坚持18、是:正确

19、鸲鹆:鸟名,俗称“八哥眼”。20、何:为什么

21、幸:幸好22、余:多余

23、平:使.......平坦24、大:非常

句子

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因砚台的不相似感到惊讶。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府邸之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启发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好心办坏事。

《农夫耕田》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

4.术:方法。

5.移时:不多时。

6.竭:完;尽。

7.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8仆:倒。

9.谓:对…说。10.亦:也(是)。

11.然:这样。12.服:心服口服。

13.退:离开。14.焉:…的样子。(喘喘焉:气喘吁吁的样子)15.作:发出16.惰:懒惰

17..去:离开18.于:这。

19.速:速度,快速。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种田都这个样子,)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这边是倒装,顺叙应为:农之惰也,甚矣。意思是:农民的懒惰太严重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

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

启发

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3.实践胜于说教

4.事非经过不知难

5.要学会动脑,不能快速否定别人的想法或做法。要学会实践。

《稚犬》

行:走甫:刚刚,才。

殆[dài]:几乎。掉:摆动。

疾:迅速。亟[jí]:急忙,赶快。

持:拿着。噬:咬住。

为:被壮丁:年轻人

掉:摆动甫:刚刚,才

殆:几乎

译文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就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咬住。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拿着刀和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

启发

1、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

2、面对恶势力时,只要敢于斗争,就能够战胜它。

《鷧鸟中计》

1.鷧(yì):即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

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

4.刍(chú)人:草人。

5.慑:使……恐惧、害怕。

6.束:捆绑。

7.窃:偷偷地。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9.植:竖立;树立。10.去:拿走。

11.已:后来12.假假:拟声词。

13.故:原来。14.初:刚开始时。

15.即:立即。16.久之:过了很久。

17.执:握,持。18.审:详细,周密。

19.奋:用力扇。20:假假:鷧挣扎时的叫声。

句子

植之池以慑之:这个人插在池塘里用来吓鷧鸟

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但是老有一群鸬鹚(lúcí)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然后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着了。那人看见这种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间,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拼命飞舞翅膀嘎嘎地叫。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启发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鷧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最后不免被人随手捉住。以老眼光来看待变化了的事物,难免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枭将东徙》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xǐ):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你,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之,去。

故:原因。皆:都,全部。

恶(wù):厌恶,讨厌。以:所以。

更(gēng):改变。犹:还是。

逢:遇到。何:什么。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

猫头鹰答到:“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答到:“(因为)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启发

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世无良猫》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4)厌:满足。

(5)以:用。(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9)率:大都。

(10)故:缘故。(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15)蓄:养。

(16)以为:认为。

句子

餍以腥膏:用鱼和肥肉喂养。腥:鱼;膏:肥肉。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暴:凶残。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大都不捕鼠了。

译文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使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启发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2020年南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治河》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 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②侪(chái) :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 [诣] A.轼诣.武卫营( ) B.诣.太守,说如此( ) (《桃花源记》 (2) [属] 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 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 分) (二) (16 分) 6. (4分) (1) A.到 B.拜访 (2) A.相连,连接 B.同“嘱”,嘱咐,嘱托 7. (3分) B 8. (6分) (1) (3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 “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 (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害”“虽”译对各1分,句意1分) 9. (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 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 一、默写 1.《〈论语〉十则》中论述个人修养的名句是: 2.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中的 来表示。 3.《〈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4.《〈论语〉十则》中孔子强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5.〈论语〉十则中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是:, 。 6.《〈论语〉十则》中强调有创造性的见解和新发现的人才可以做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生活中,表示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的意思,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来表示。 9.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1.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12.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13.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14.《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15.如何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 二、比较阅读 (一)(2007年安徽省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2)学而不思则罔.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好:(4)日知其所亡.亡: ..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及译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高三 2012-03-21 11:52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部编版小学必背古诗文首以及翻译

一上 1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3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4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5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6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7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8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9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完整版)苏轼传文言文练习

12.参考译文: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为”“顾”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3分。)

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昵?”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熙宁四年,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堤堰,决陂塘 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 C.众不能诎 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货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苏轼)徙知徐州》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辈,类;吾侪:我们这些人。③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诣】A.轼诣.武卫营()B.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6.(4分)(1)A.到 B. 拜访(2)A. 相连,连接 B.同“嘱”,嘱咐,嘱托 7.(3分)B 8.(6分)(1)(3分)(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皆”和“吾谁与”的句式译对各1分,句意1分) (2)(3分)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害”“虽”译对各1分,句意1分) 9.(3分)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意对即可,一点1分)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

高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苏州知府,有政声。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遂为定制。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转左侍郎,还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遂下齐诏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①阿阶意,罗织不辜。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直节劲气,始终无改。宜如毛恺例复官。”诏以故官致仕。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 注:①恺,即毛恺。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徐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 齐恨/遂摭齐康疏语论阶/阶引疾去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廷考取进士之后,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取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 案 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下面试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

枝。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B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 【sòng 】?shào yōng ?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 】?wáng wéi ? 远看山有色,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 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 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 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 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 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 yè sī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 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 1

苏轼文言文练习附带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 主司 ..欧阳修惊喜,殿试 ..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 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 ..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 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 ...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19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 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 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 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 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 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 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 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 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