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
气候对黑龙江省农业影响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张桂华潘华盛

(黑龙江省气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

摘要: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暴雨洪涝次数増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气温升高干旱面积扩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减退汚染严重;病虫害进一步加重;生物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湿地面积缩小。依此提出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6项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6项对策

1 前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已成为全国变暖主要区域之一[1],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1.4℃。1980年后近20年较50~70年代气温上升0.72℃,90年代上升1.0℃。其增暖时空特点表现:冬季明显,春季次之,夏秋季略有增暖但幅度不大。东北部三江平原和北部沿黑龙江流域增暖明显。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气候天气事件的发生,大雨暴雨次数增多;旱涝次数增加;低温次数减少;森林火灾加重.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特别对农业生态环境整个系统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时间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2 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敏感,虽然我省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治理和控制,从整体上还是处于继续恶化的趋势。除去人为对环境破坏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是破坏环境另一祸手,其表现在,暴雨和洪涝次数增加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60年代的500万hm2扩大目前的1345万hm2,占全省面积的30%,比60年代增加近1.7倍;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298.5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2%,还有9.3万hm2耕地消失,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入22.5亿~25亿公斤粮食;草原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880万hm2减少到433万hm2,草地沙化面积已达11.7万hm2,碱化面积34.6万hm2。西部地区土地的沙化、盐碱化及草原退化“三化”面积达277.5万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38%。干旱面积增加,以松嫩平原为例,50年代旱灾面积14万hm2,70年代53万hm2,到90年代中期旱灾面积333万hm2以上。2000~2001年连续两年全省干旱,仅2001年全省干旱面积达470万hm2,占全省可耕地面积的40%。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有机质的含量下降,造成地力下降。据1990年黑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省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5%,比1970年完成的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的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下降2~3个百分点,如不加保护,黑龙江黑土地再过50年可能消失。由于肥力下降,地力减退,使中低田面积不断扩大。干旱增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环境功能退化。全省湿地总面积按1997年计为52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01%,沼泽、湿地大面积的减少,建国以来经历数次大规模的开荒,仅三江平原地区累计开荒就在300万hm2左右。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松嫩平原地区每年排废水6.9亿吨,废气1820亿m3,废渣450万吨,特别污水处理率低,直接排入水体,加之长期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排入江河、湖沼。由于连年干旱径流量减少,使水质污染加重,影响了农业水质也污染了土壤环境。气候变暖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越冬,加重农林生产的危害。冬季气温上升,不利于冻死越冬害虫和病源物,有利于各种病虫安全越冬,发生期延长,增加了本日期的初始菌类。典型如稻纹枯病,是水稻一生中危害时间最长的一种病害。80年代以前主要在长江以南稻区普遍发生,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该病害在长江以北迅速蔓延,东北三省遭到严重危害。特别是90年代,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和病害发生严重呈直线上升。在第一积温带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1/3,生病率为80~90%,目前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科技部项目:99011,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农作物结构调整及对策研究

向北蔓延趋势。在林业方面,如人工针叶树幼林疱锈病,在60年代疱锈病虽存在不成灾,但目前由于森林过量采伐、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和污染加重,生态失衡,使目前林区红松、樟子松等幼林疱锈病严重成灾的局面。干旱增加,茎叶含糖增加,病虫饮食大量增加给农作物和森林带来严重危害。气候变暖,河水水温增高,水环境破坏,鱼类资源受到威胁,喜冷的冷水鱼、鲑类、细鳞鱼如大马哈、江雪、哲罗鱼数量将大量减少。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我省平均降水量523.8mm,地表水资源量655.83亿m3,人均占有水量2074m3低于全国人均2460m3,居全国第13位。亩均占有量564m3居全国第19位。虽这仅有的不太丰富的水资源,而合理有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可供水量也就是产水系数却很低,遇到干旱年份,如2001年水资源量为464.77亿m3比多年平均少32.2%,农田470万hm2干旱,松花江航运停航,生活用水困难为严重缺水。气候变暖,林木树种界限发生变化,2030年兴安岭落叶松,分布在张广才岭南部地区将有50%面积不再适宜兴安落叶松分布,小兴安岭中部适宜区也将缩小约10%。相反在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适宜范围增加。红松适宜区面积略有增加,约增加3.4%[2]。

3 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

前面已经谈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除了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近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为了实施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生态发展战略,使农业环境实现良性环境,资源合理配置,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减少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改善环境,同时实现,环境、气候、农业良性循环。根据黑龙江省地形、地貌、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农业结构特点,在参考一些专家提出的生态农业建设意见基础上[3,4],我们认为,将黑龙江省分为6个生态环境区建设为宜,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城郊区、湿地区。

3.1 山区、半山区

集中在北部大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这些地区是中小江河的发源地,而且致洪暴雨源地,由植被情况决定下游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因此这里的植被建设要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目的。此区主要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25。度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仅2001年全省190万亩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让位于林。根据规划,10年后工程总量达到1494.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790.48万亩,沙化耕地退耕还林443.88万亩,低产田退耕还林183万亩。注意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由于连年干旱,森林火灾年年都有发生,但要特别注意防止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恶性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吸取1998年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教训,严厉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嫩江源头造林,提高森林覆被率。建立以林为主,林副结合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北药开发生产基地,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建设。同时特别控制小矿山发展规模,治理三废。防止工业“三废”对水质和大气的污染,保护地表水地下水质状况良好,维护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

3.2 丘陵区包括坡状台地

该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西北部,包括明水、绥棱、甘南、克东、依安、拜泉、讷河还有巴彦,是环境重点治理区,本区气候干旱、土质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荒漠化进程较快地区。其对策①该区应加强防护林水保林建设,对现有山林要加强保护管理,当加密的要补植加密,当调整改造的要调整改造。调整改造中要注意林种树种结构和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乔、灌木、山草的搭配,注意发展生态作用强,经济作用大,生长快和生命期长的优质林种和树种。②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造林就是造水,5万亩森林所蓄积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m3的小型水库。防护林防护作用在于减低风速,保护农作物不受风害。防止土壤风蚀,遮挡太阳强辐射,调节温度,增加湿度,减少蒸发,增加降水量,增加土壤水

分和肥力。拜泉县建设农业生态县成功经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生物措施,造林与治水并举,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实行山水农田林路综合治理,山上种树种草,戴帽子,山坡阶梯修渠“系带子”,山沟修堤建坝“穿鞋子”,使水下山而土不下山,水出沟而泥不出沟。全县已造人工林117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985年12.7%提高到21.7%。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37%,泥沙流失量减少50%,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基本控制了风灾、水灾、旱灾。1997年来粮豆薯总产量达9.4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40多天连续降雨1200毫米情况下,大面积林地、耕地、草原经受了考验安然无恙,减少损失7.5亿元,获得了丰收。2000年大旱,生态工程再次发挥作用,减少损失2.5亿元。③加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对于大于或等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八五”期间每年治理13354米2面积;到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147万千米2。现在全省已有乌裕尔河流域的4个县(市)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区,25个县(市)省重点治理区,并且开展治理小流域已有1400多条。④采取科学的土壤耕作制、培肥制、作物轮作制,培肥地力,改良草质,增加优质草场比重。⑤治理工业“三废”,控制污染源对土地环境的污染。⑤建设复合生态结构,把农林牧各业结合起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农区生态呈良性循环。

3.3 平原区

主要分布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省主要产粮区,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本区森林覆盖率少,土地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灾害严重发生地区。西旱东涝,春季多大风,风蚀较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同时也是我国气候变暖的敏感区。为此①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最低应达到覆盖率在10%以上,实现农田林网化,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增加效益。黑龙江省作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一个省份,经过20余年的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从1978~2000年全省三北工程累计造林163.2万hm2,是工程前30年造林保存面积的6.8倍。其中营造防护林74.2万hm2,用材林48.2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12.48%,森林蓄积达7514.6m3。全区现有的493.4万hm2耕地中,有423万hm2得到农田防护林的庇护,庇护率90%。实地观测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大豆、玉米平均增产效益15%。②加大治理“三废”对土壤和水质污染力度。减少有害物质对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从标准制定上看,8项优质水稻标准;9项优质小麦品种标准;9项农艺标准,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由于黑龙江省开发时间较晚,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基本符合绿色食品开发的要求。因此,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自1990年国家首次提出开发绿色食品至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从无到有,已成规模,亦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质效型农业,培育良种,重点加速优质豆、麦、稻、玉米和优质杂粮的开发和种植。增加复种指数在农牧结合区,增加种植青贮饲料。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西部抗旱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东部三江平原要走“排蓄用结合”的路子。还要包括加强农业综合治理,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因此坚持水、山、田、林、路综合治理。

3.4 城郊区

此区是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也是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区,又是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气体和工业三废的重要源地,必须下大气力进行综合整治。近年来建设好生态城市,成为治理环境重大举措。市区加大绿化面积,种树种草种花,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房还绿,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地覆盖率不断扩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九五”期间,全省城市共植树2200万株,插栽花400万m2,铺草坪200万m2,城市绿化率由17%提高到23.98%,

人均公共绿地由5.6m2提高到6.58m2。对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很大作用。沿江建设防护林和风景林,集旅游休闲一体。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控制污染源排放标准,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工业“三废”,防止“三废”直接排入大气和水中、土壤中。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使污染源远离城市,空气质量达到1.2级国家功能区标准,还我蓝天碧水。

3.5 湿地区

黑龙江省湿地资源比较丰富,占土地总面积的11%,为5234304.07hm2。各类湿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2361744.42hm2,占湿地面积的45.12%;水田803169.47hm2,占15.35%;滩涂720413.17hm2,占13.76%;河流水面483367.37hm2,占9.23%;坑塘水面279501.11hm2,占5.34%;苇地264748.31hm2,占5.06%;湖泊水面202974.19hm2,占3.88%;水库水面118386.03hm2,占2.26%。以自然植被为主苇地和沼泽地是湿地的主体,占湿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苇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嘟噜河、七星河、安邦河、挠力河两岸及小兴凯湖滨和黑龙江一些岛屿上;沼泽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山涧沟谷低洼地带,面积较大的为大兴安岭、黑河、鸡西3个地方。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又称地球之肾,是巨大的储水库,有蓄积洪水,减缓洪峰,调节河川径流,保护河、湖免受旱涝灾害。湿地积水、植物和土壤的蒸发,增加湿地区域的湿度、降水、调节气温,特别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改善区域气候条件,调节地下水,控制洪水泛滥等多种功能。如关克志[5]利用虎林市穆兴平原沼泽区进行湿区内(858农场)外(虎林站)多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气象因子变化情景分析。在1976年~1998年30年间,两地相距不到40公里年平均气温相差0.5℃,虎林高于858站。可见湿地气温低于周围气温。但在生长季期≥10℃积温,1976年~1995年里来看,858站高于虎林46℃,这是由于858站水面蒸发潜热高于陆地潜热。但注意到随着开荒面积的增加1994年~1999年开荒51255.1hm2,湿地面积减少,这样他们的积温差大大缩小。从降水变化来看虎林降水略多于858站降水,这是由于夏季多东南风,湿地水汽(雨带)沿东南方向输送给虎林站造成虎林多雨,尤其80年代多雨明显,也是湿地对周围气候的影响的表现。湿地蒸发小于干地,1985年之前湿地面积较大,空气湿度大影响蒸发。858站年平均小于虎林60mm。

20世纪80年代开始湿地面积在缩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加,向荒原进军大量湿地也被掠夺式开垦,另一方面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干旱增加,湿地面积减小。如齐齐哈尔扎龙湿地保护区,在1982年~1993年的多水期中,扎龙湿地面积减少20%。1994年后由于气温进一步升高,干旱增加湿地面积仅有原来的60%,减少40%。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由1949年5340000hm2,湿地率49.04%;减为1983年2275700hm2,湿地率20.90%;1994年1481600hm2,湿地率13.61%;近半个世纪湿地面积减少36%。湿地面积缩小,大大减弱了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据观测资料统计表明;三江平原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较60、70年代,年平均气温上升1.0℃。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从表1明显所见,三江平原暴雨明显表1(1981~2000)-(1961~1980)天气气候事件

暴雨7978406

干旱1-180-2-22

洪涝54111054-5

≥30℃极端最高气温日数151212971010

增加;干旱总次数在增加;洪涝明显偏多了;≥30℃极端气温日数在增加其原因森林植被率

的减少(1949年覆被率为30.41%,1983年减少为23.16%),加上人类活动增多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日趋加重。全区水蚀面积已达2117万hm2,土壤局部沙化出现在萝北、绥滨一带。常年风蚀,土壤物理粘粒下降,沙砾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明显下降。随着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缩小,三废排放也不断增加,1995年全区排放废气1694亿m3,废水3.5亿吨,废渣2000万吨,大部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和湿地,造成湿地水域水质恶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平均每年以0.09%和0.06%的速率下降,全磷以2%的速率下降,开垦较早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一般下降30%~70%。水土流失,风蚀严重,如萝北县老龙岗乡,开垦为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6%,垦后风蚀严重,经过十几年种植表土有机质含量为0.08%。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资源急剧减少,初步估计植物资源损失50%以上,如人参和章子松几乎灭绝;野生动物损失更为严重,许多珍贵动物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如冠麻鸭、东北豹绝迹;鱼类资源锐减,品种越来越少,以前资料记载的46种鱼类,到目前常见的野生鱼类只有6~7种,大马哈、鲑鱼等急剧减少。

据预测未来30年50年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将上升1.9℃~2.4℃,蒸发量增加13%的情况下,按每年2.57万hm2干旱化速度发展2030、2050年湿地面积还将大大缩小30%、80%中等蓄水量的湿地将完全消失。为此对湿地治理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对策如下;①贯彻执行国际国家湿地公约和各项政策,特别认真执行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规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保护湿地的意义。加大投资,融合政府和民间的资金,有计划的科学治理和开发。②加大造林力度,采取封山造林,荒山造林,农田林网,发展薪碳林,西部发展吸水少的树种,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CO2排放,增强湿地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少灾害性气候的发生。③控制和治理三废排放,特别防止有害气体、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和水中增加温室气体含量和土壤水质污染。④严格控制开荒,开垦过的产量低下的要退耕还林还湿。随着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保护水资源,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做到水资源合理利用,发展水稻应与水资源分布相适应,以稻治涝,可能在今后10~20年内此提法将消失。⑤加强保护区建设,黑龙江省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开展湿地生态调查监测,将气象、水文、环保、农业各部门协调统一管理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实施审批程序,加强湿地科学研究,为湿地保护开发、利用提出决策意见。⑥综合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济。湿地无论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有发展的优势。此外合理开采储量丰富的泥炭资源,加工复合肥。改善交通,开展旅游业,打造生态景观将生态旅游、冰雪旅游开发起来,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一个靓点。

参考文献

[1]潘华盛、张桂华,黑龙江气候变暖的时空变化特征,黑龙江气象,2002年3期,3~7

[2]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李瑜、张宏等,黑龙江农业生态建设对策,黑龙江省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3),2000年,49~51

[4]刘锦成、吴凤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黑龙江省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3),2000年,51~54

[5]关克志、赵玉梅,虎林市境内湿地与干地气候因子相关分析,黑龙江气象,2002年2期,1~3

The effects and the father-countermeasure to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in Heilongjiang on the condition of climate warming

Zhang guihua ,Pan huasheng

(Heilongjiang Meteorological Center Harbin 150030)

Abstract: Climate warm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 First , it leads to increasingly times of storm and flood which result in more seriously lost of soil and water ; Second , temperature increasing brings on broaden area of arid ;Third , the organic compound descending; bring leaned soil and the serious condition of polluting ; Further more , it lead to increasingly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shortage of biology and water resource、the lessened of marsh area . Base on all above, we table six countermeasure for setting up upstanding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

Keyword:Climate warming;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worsen; Six countermeasure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专题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能够准确评价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掌握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 【关键词】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导学案】 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要求:1、填写出各种气候类型。 2、标出各气候类型的纬度范围。 3、熟练背诵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征。 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条件。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降水-----------------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或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或水田)。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影响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植物生长需水量多,水热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生长。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和低温冻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理论探究】-----------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的常用语

【实践探究】 探究一 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据图回答。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请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条件。 探究二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位置见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下题。

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年温差较小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海拔较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总结梳理】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类题目的一般分析方法: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全年干旱。典型: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不利:热量不足。

高考地理选择题专练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5.1 6.6 11. 16. 1 19.6 22.2 23.9 23. 6 20. 6 16. 3 11. 8 7.4 月平均云量(%) 87 87 82 83 84 85 80 72 75 78 80 79 月平均降水量 (mm) 20. 5 20. 1 32. 8 87. 6 164 225. 177. 126 100 . 97. 5 47. 4 18. 1 3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D.气旋 4.关于该城市所在省份农业发展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多,地表水丰富B.太阳辐射强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如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理由: 6.关于P、Q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B.P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Q地 C.Q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P、Q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7. “天下黄河富宁夏”。有关宁夏与广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宁夏昼夜长短相等时,正是广东荔枝成熟时 B.宁夏平原发展农业具有水土与光热匹配的优势,灌溉条件好,日照强 C.广东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 D.广东农业基础明显削弱,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量下降 8. 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 ①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水热配合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0.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 A.E B.F C.G D.H 1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花期气

(江苏专用)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知识点同步卷: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世界上每10头奶牛中就有6头属于荷兰的荷斯坦奶牛,荷兰奶酪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图示为“荷兰北部某家庭牧场生产联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南京学情调研,25)该家庭牧场( ) ①市场适应性强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专业化程度高④加工能力强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家庭牧场生产联系部门有机器人公司(机械化程度高)、上门收奶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优质饮料合作社(专业化程度高)。 2.(2018南京学情调研,26)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交通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材料分析可知,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优质的环境)和技术(机器人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等)。 下图甲、乙两国都以生产和输出粮食较多而闻名于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如皋一调,23)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类型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②甲国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乙国高 ③甲国比乙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④乙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甲国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图示,甲国为泰国,乙国为乌克兰。甲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乙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但商品率不高,耗用劳动力比较多、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 4.(2018如皋一调,24)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甲国比乙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②甲国比乙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③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 ④甲国比乙国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乙国为乌克兰,黑土肥沃,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泰国;泰国远比乌克兰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泰国比乌克兰纬度低,水热条件更优越,适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9南京、盐城一模,13)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 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 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 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 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 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5)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4962881.html,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葛国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7期 各种不同类型的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型降水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密切关系。农谚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这说明适时适量的降水对农业生产能提供有利的条件,而反常降水则会带来灾害。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下半年,而这时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大型降水的多少能造成大面积的涝旱。尤其是时间长、面积大的暴雨,还能引起洪水泛滥,不仅对生产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无论工农业生产、航空、航海、交通运输、水利建设、防涝抗旱等都需要及时准确的降水预报。 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们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产生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我国气象部门工作的重点,但强对流天气成因比较复杂,给气象部门的预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强对流天气如何做好气象预报工作。雷雨;大风;冰雹;夏秋两季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度大、历时短、局域性强,给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对它们准确预报并降低损失。 但是现有的气象预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来谈一谈强对流天气的科学预报方法。 一、雷雨天气的气象预报方法 雷暴是伴有雷电和暴雨的局域强对流天气,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具有不稳定性。雷雨天气多发生在夏秋两季,持续时间虽短,破坏性却极大。气象部门应综合国内外先进的成果,以雷雨天气产生的成因入手,从雷雨抬升条件层层切入,对雷雨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强度等作准确的预报。由于天气变化,影响着生产、交通等很多部门的活动,所以天气预报对几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并且掌握正确收看天气预报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外,一些动物、植物,包括人也能感觉到天气变化并做出预报,基本说明了天气预报的出台过程,大致可以把这些过程划分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三个环节。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国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源地不同,种类不同,路径不同,影响区域不同,所带来的降水性质也不同.各地预报 台站根据各地的情况,总结出本地的降水预报经验及环流形式,根据天气形式及数值预报产品的形式分析判断未来某一时段是否有降水形式存在降水预报目前作降水预报所用的预报方法 主要有天气图、各地区的降水预报系统。首先对天气图作认真分析,根据环流形势的演变情况,以及国内数值预报产品的高空、地面形势预报,判定预报时段内是否有降水形势出现。

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 地处黄河下游,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近50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一简单介绍, 并初步探讨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期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气候农业生产影响 正文;山东东接太平洋,西连亚欧人陆,受海洋和大陆影响,季风特点明显,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又是气候年际变化大的省份。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东省气候特点 1.1气温时间变化: 山东省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20世纪60~90年代各年代的平均年均气温(12.51℃、12.81℃、12.86℃和13.46℃)的比较中也可看出这种变暖的趋势。在变暖的过程中,80~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约是近40年来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②变暖特征在冬季最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倾向率中冬季最大,约是同期年平均气温增幅的1.8倍;夏季最小,仅为冬季气温增幅的3.3%。 1.2降水时间变化 通过查阅研究山东省196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可见,山东省的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倾向率为每10年一37.491 mm。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山东省降水量的递减趋势存在着年代际和季节差异:从各年代来看,60~90年代的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729 mm、704 mm、599mm和649 mm,说明年降水量在80年代减幅最大,90年代后有所回升。从各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序列来看,降水量减少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倾向率为每10年一28.356 mm,对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倾向率的贡献率为82%;相反,冬季降水量则表现出微弱增加的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0.827 mm,表明山东省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减少所致。1.3水、热匹配变化特点 山东省降水集中分配在农作物主要生长季节(4~10月),各年该期间的降水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

高考地理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的种植制度。 10 ℃的 的积累。 例如,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且沙砾地面热容量小,白天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增温很快,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为种植业,西部为畜牧业。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 水田农业,北方为旱作农业。 (4)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热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因夏季风不稳定,气象灾害频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其中干旱的影响范围最大。如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但降水较少,易造成春旱;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 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形成伏旱。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 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归纳】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 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设施。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但热量不足,不利于谷物成熟,但 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杨虎成 包头师范学院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脆弱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未来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时空性与振荡性的加剧,需对农业生产系统全方位影响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很多影响,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系统性减缓、适应应对策略和农业技术研究,全面理清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思绪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机理和应对机制的系统构成和集成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与积极有效应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献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影响;应对 引言 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各国关注[1],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以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应对[2],还是自然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合成,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非自然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起水热资源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变化、农作物品种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抗逆性改变,加剧局部地区的灾害要素形成,因此,对世界粮食生产、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摸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和应对机制,可以为农业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做出积极正确应对。 1 气候变化观测 气候变化是人为与自然的综合,其相互作用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温度上升、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威胁着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稳定,气候变暖、气候要素的扰动性与振荡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显著气候变化特征,将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1 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自1850年以来),最近100 年(1906—2005 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自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升高已延伸到至少3000 m 的深度,海洋已经并正在吸收气候系统增加热量的80%以上。对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所作的最新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气象专家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 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全球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 年更快。温度的升高,已对与积雪、冰和冻土相关的自然系统、水文系统、陆地生物系统、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且对部分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1,6。 1.2 降水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频率增加,且这种大降水量的降水方式未能高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降低[6]。另外,近些年来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区域性、不均衡性愈发明显突出,降水的月相、季节、年际变化振荡加剧,扰乱了局部区域农业用水供需平衡,水资源短缺及其承载力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3]。

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

四川省遂宁市 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 论文作者:漆欧 指导老师:陈国惠 课程名称:气候与农业 作者单位: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作者班级:农村区域发展07级2班 邮政编码:400715

目录 摘要 (3) 前言 (3) 第一章遂宁气候形成因素 (4) 1.1 地貌特征 (4) 1.2 四季特征 (4) 1.3遂宁气候的形成因素及特征 (5) 1.3.1辐射因素 (5) 1.3.2光照 (5) 1.3.3 相对湿度 (6) 1.3.4温度 (6) 1.3.5降水量 (6) 1.3.6 风 (7) 第二章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7) 2.1遂宁农业生产概况 (7) 2.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8) 第三章适应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的对策 (9) 3.1 气候条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9) 3.2适应遂宁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的对策 (9) 3.2.1 巩固、深化、拓展农业气象科研与服务 (9) 3.2.2改善劳作条件,向先进的农业生产条件靠拢 (10) 3.2.3 新品种的选育,自然灾害的防护 (10) 3.2.4 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气候恶化 (10) 小结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遂宁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较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顺应全球气候的变化,遂宁的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影响,在巩固、深化、拓展农业气象科研与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找出适宜遂宁气候的农业生产对策。 关键词:遂宁市气候农业生产对策 前言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东邻重庆、广安、南充,南接资阳,西连德阳,北靠绵阳,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关系,介于东经105°03′26″-106°59′49″,北纬30°10′50″-31°10′50″之间。 遂宁是一座美丽的轻纺城市,其城依山傍水,地形南北长而东西窄,状如斗,故有“斗城”之称。古老斗城凭借肥沃的土质,丰富的物产和早期开发的农业,凭着位居盆地腹心,左右逢源的地利,加之地灵人杰,水陆交通方便,遂成为商贾云集、物质集散的重镇。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各地的气候出现了许多的不稳定变化,给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带来诸多的不便,本文试分析遂宁气候的形成因素及特征,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策。

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资料: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4962881.html,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的秸秆和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焚烧秸秆和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使本来的“资源”变为“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废弃物是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科学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农作物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秸秆产量已超过7亿t,折合成标煤约为3.5亿t,全部利用可以减排8.5亿t 二氧化碳。近年来,焚烧秸秆现象突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污染空气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规模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在解决人类肉、蛋、奶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每年畜禽粪便排放量大约有30多亿t,由于处理需要成本会影响经济效益, 所以往往任意堆放, 被随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得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等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 2 发展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装备的主要途径 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应主要从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两个方面来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 2.1 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将废弃秸秆等变废为宝,成为生产资源,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禁止焚烧秸秆,应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工业原料和现代能源等四个方面。 2.1.1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秸秆机械化还田是最直接、最简便、成本最低的秸秆利用途径,也是培肥土壤,提高 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 秆覆盖、留高茬还田及免耕套播还田等机械化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促进粮食增产。积极鼓励农民购置与使用反旋灭茬机、大马力拖拉机与配套还田机、水田 埋草机等秸秆还田机具,在联合收割机上全部加装秸秆粉碎装置。以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 为主,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机械化。 2.1.2 秸秆饲料技术装备 秸秆饲料处理技术装备主要有氨化、青贮和微贮等装备。秸秆微贮装备加工饲料制作简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 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温暖病 虫害多;冬季强冷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2、亚热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不利:旱涝灾害频繁;多台风天气;冬季强冷 空气入侵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3、温带季风:有利:雨热同期;夏季高温。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年降水量 少水源不足;冬季易受寒潮、低温冻害影响 4、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气候干旱,病 虫害少;不利:降水少气候干旱。 5、高原、高山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热量不足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案

《微专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设计 侯娟 【学习目标】 1、识记重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能够准确评价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掌握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一般分析方法。 导入:出示图片,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为什么欧洲西部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而不适合种植业发展?为什么北方不能种植荔枝,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流传?这都说明了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本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背抽查基础知识。 过渡: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其实除此以外还有光照、昼夜温差、水热组合和气象灾害等。引导学生读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条件。 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降水-----------------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或畜牧业)和耕作方式(旱地或水田)。 光照------------------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影响有机质的积累。 水热组合--------高温期植物生长需水量多,水热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生长。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和低温冻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过渡: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气候类型的评价是本节课的基础,下面以同桌为单位进行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条件评价的常用语

展示,点评,出示正确答案,完善导纲并进行读记。 过渡: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目的是进行实践应用。 探究一 下图是某国某州区域图,据图回答。 图示地区南部是该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请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条件。 探究二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位置见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据此完成下题。 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年温差较小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海拔较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植物作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既是环境的感受着,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一般认为根系和叶片是植物体内污染物的主要场所。农作物容易受大气污染物危害是因为叶面积大,同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活跃,无循环系统缓冲外来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湿度增加和光照增强,有利于生物生长,能促使作物叶片气孔开度加大,从而增加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作物对大气污染物的抵抗能力随之减弱,受害程度加重,这种情况在春夏季节最为严重。 当叶面上的气孔张开时,各种气体污染物以及粒径小于1μm的雾点、烟尘即可进入作物组织进而产生伤害作用,而气孔的开关则取决于作物体内的水分、光照、风俗等多种原因。 气候资源分为:光能、热能、水分,风和大气等 农业气候资源所指的光能资源包括光合作用直接利用的可见光及其间接农业意义的红外线、紫外线。其作用表现为热效应,光形态效应以及光合效应。 植物将吸收的70%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 太阳高度角越小,穿越大气层的路劲越长,辐射能量就越少,长波成分增加,短波成分减少,导致有效光合辐射减少。然而光合作用主要吸收0.38~0.72微米的可见光,喜光作为要求较多的短波直射辐射。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而弱光有利于植物营养生长,生育期长的品种和C4作物要求更多的有效辐射,有更大的增产能力。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对热量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利,然而对该地区生长期短的作物则是不利的。 气候变暖,中国水稻种植界限北移,小麦生态适应性减少,种植面积压缩。 AAAAAA

土壤冻结会致使冬小麦及多年生林木停止生长,而且不同作物开始和停止生长的温度是不同的。 我国地面接受的天阳辐射总量为355~83KJ/(cm2.a) 青藏高原670 KJ/(cm2.a) 银川以西、酒泉、敦煌以北以西388 KJ/(cm2.a) 新疆准格尔盆地544~586 KJ/(cm2.a) 北纬42 o以北东北大部500 KJ/(cm2.a)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产生于农业生产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中能产生问世效应的气体约30种,90%由于二氧化碳引起,其余约10%则是甲烷,二氧化氮以及CFCs 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危害进行试验,力求为未来农业的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认为排放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使得农业生产不得面对温室效应带来的考验。并且由于化肥使用过度造成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变化,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受阻,其中由于土壤中营养物质浓度的不正常致使农作物吸收营养困难最终发生变异或死亡的情况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就农业化肥的使用情况对小麦施肥进行如下处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明确阐述了气最终目标是“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的水平上,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欧盟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以及二氧化碳全球平均浓度稳定在450ppm。 引用公约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小麦实验做如下处理: 利用红外增温设备对氮肥足量磷肥不同量处理分别进行增温0、1、2℃试验; 利用二氧化碳调控设备对磷肥足量氮肥不同量分别进行二氧化碳浓度380、460和自然条件试验。 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缓慢而且不易明显察觉。 AAAAA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