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规律的含义与特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

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的客观性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理性

为自然界

立法

规律的客观性体现在:

第一,人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规律。

第二,人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偶然认识必然,从而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

第三,人可以在实践中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来为人类服务,推动社会发展。

2、规律的类型

规律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表现形态更多地表现为

动力学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形成方式形成于多种自然因素

盲目的相互作用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们相互作用

实现方式自发的、盲目的人的有意

识的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作用

实现途径

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

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

社会实践

实现条件

人的意识能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复

制”当前,而且能够追

溯过去、推测未来、产

生想象、提出理想。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3.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

反映客观世界,并

且创造客观世界。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

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

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

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

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运用规律改造世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在实践中把拼搏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意志主义

反对无所作为的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二者的

关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

人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按客观

规律办

事实事

求是↗规律→客观性→尊重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人类→主观

能动

性→认识利用规律→解放思想统一

材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哲学分析:

材料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在党的执政过程中也要遵

循执政规律,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

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党努力探寻执政规律,认识

和利用执政规律,按规律办事,从而促使

我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

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素质目标 (1)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2)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引导学生明白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 3、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与途径 4、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活动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过程 提出问题→师生探究→生成知识→明理践行

六、思考题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对立性。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超越现实而幻想未来,也无法将现实的一切包罗无遗,它只能近似地反映现实发展的总趋势。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也要受到社会、主体等条件的制约,存在复杂激烈的斗争。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必

然会发生冲突,发生矛盾,正是在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斗争中,理想才得到不断完善,才可能变为现实。理想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性超越,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中孕育着理想,但现实又不同于理想。现实是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立统一,而理想则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有”和“实有”的矛盾。 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又具有统一性。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该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 要把理想化为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实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实践中树立理想。 第一,在实践中确立理想。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确立理想。离开实践,人的任何向往和追求都无从谈起。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确立科学的、有价值的理想。立志当高远,大学生应该树雄心,立大志,做大事,积极主动立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切忌脱离实际和空谈,应该积极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确立伟大的理想。 第二,在实践中检验理想。一种理想或一个人的理想是否科学,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看其结果如何而定。人们在实践中确立理想,只是表明具有某种目标导向,而这种目标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还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第三,在实践中完善理想。理想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和主客体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应该按照党和人民的愿望,按照成才目标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校:百灵庙中学学科:高一物理编写人:史殿斌审稿人: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探究式导学类教学设计 预习目标 1.通过预习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2、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4、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预习内容 (一)坐标及坐标变化量 位移是描述变化的物理量 一个人从A点出发沿直线到达C点后再返回到B点静止,如图,已知AC=80m,BC=30m,则他走完全程所通过的路程为_____,人的位移为_______,位移的方向为________. 提出疑惑 【学习目标】 (1) 理解坐标变化量的物理意义,能用坐标变化量表示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2) 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 (3)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4) 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是矢量 【学习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速度 定义:物理学中用的比值称为物体的速度,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果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为:。 速度是表示物理量,也就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也表示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其位置变化也越快,其单位时间物体发生的位移越大。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厘米每秒(cm/s),1 m/s= km/h,1 m/s 1km/h (填大于、等于或少于)。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就是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阅读课本16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思考: 1、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练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练习试题 第三节民族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A.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B. 汉族分布均匀,少数民族相对集中 C. 汉族相对集中在北方 D.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东南地区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与下列民族排序相同的是() A. 高山族、汉族、壮族、傣族 B. 汉族、傣族、壮族、高山族 C. 壮族、傣族、高山族、汉族 D. 傣族、壮族、汉族、高山族 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 壮族 B. 彝族 C. 汉族 D. 苗族 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我国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诗中的“海峡”是指() A. 渤海海峡 B. 琼州海峡 C. 朝鲜海峡 D. 台湾海峡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 的心声.请你判断,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省(区)是()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西藏自治区 D. 内蒙古自治区 6.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 1/ 6

A. B. C. D. 7.台湾省的主要民族是() A. 高山族 B. 回族 C. 汉族 D. 维吾尔族 8.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的是() A. 回族 B. 满族 C. 壮族 D. 维吾尔族 9.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以下省级行政区域与其主要 的少数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A. ①回族 B. ②壮族 C. ③蒙古族 D. ④藏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开斋节是回族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是当地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据此回答下题 10.回族人民多信仰()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 11.该宗教发源于以下哪个大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时训练 第一章第3节地图的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时训练:第一章第3节地图的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 图为某同学读《海底两万里》时,在插图上绘制的“鹦鹉螺号”航行路线。读图,完成1-2题。 1.插图属于 A.国家图B.亚洲图C.世界图D.半球图 2.从航行路线图中可以看出“鹦鹉螺号” ①经过的海洋②航行的方向③潜行的深度④经过的海底地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下列图例中表示城市的是 下图为某村附近地图,一辆汽车正在图中从A到B沿着公路行驶。据此完成4-5题。

4.汽车的前进方向是 A.向北B.向南C.向西南D.向东北 5.AB段公路的长度约为 A.5千米B.8千米C.2千米D.1千米 6.图幅相同的①世界地图②中国地图③海南省地图④海口市地图,叙述正确的() A.从①→②→③→④表示实地范围由小到大 B.从①→②→③→④图上比例尺由大到小 C.①表示的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详细D.④表示的实地范围最小,内容最详细 7.关于地图的阅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阅读地图的一般步骤是:看清图名﹣﹣熟悉图例﹣﹣阅读地图主题内容B.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山地 C.阅读地图时,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来确定方向 D.某地图左下角印有“”,意思是该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米 8.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1:500000 B.1/5000000 C.五千万分之一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千米

9.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司机能准确将乘客由出发地送往目的地使用的是() A.电子地图B.人口分布图 C.地形图D.气候分布图 10.下列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图中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广东省地图 D.韶关市地图 11.玲玲想知道武汉在我国的具体位置,应该查看() A.世界政区图B.世界气候分布图 C.中国政区图D.中国地形图 12.查找哈尔滨在黑龙江省的位置,最合适的地图是() A.黑龙江省地形图B.黑龙江省气候图C.黑龙江省政区图D.黑龙江省人口分布图 13.五指山是海南岛上最高山脉,是海南岛的象征,也是中国名山之一,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下列可以帮助游客最为直观地了解五指山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是() A.地形剖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 C.等高线地形图D.政区图 14.现在,人们出行时往往会使用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等手机软件,只要在该软件上输入起止地点名称,就可以查询并规划最佳出行线路。手机上的这类电子地图属于() A.地形图B.气候图C.政区图D.交通地图 15.海口市境内最高点在马鞍岭火山口,海拔约222.8米,海南中学海拔约为20米,二者相对高度为() A.242.8米B.242.2米C.200.8米D.202.8米 16.小明想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应选择() A.世界地形图B.世界政区图C.世界气候图D.世界人口分布图 17.下列确定方向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网确定 C.有指向标的地图,按照指向标判读 D.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8.某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实际距离是2500千米,比例尺是()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目标定位] 1.能说出简单有机物的习惯命名。2.能记住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3.能依据系统命名法的原则对烷烃、烯烃、炔烃、苯的简单同系物进行命名。4.能根据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并能判断所给有机物名称的正误。 一烷烃的命名 1.烷基命名法 (1)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烃基。 (2)甲烷分子失去一个H,得到—CH3,叫甲基;乙烷失去一个H,得到—CH2CH3,叫乙基。像这样由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叫烷基,烷基的组成通式为—C n H2n+1。 (3)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的烃基有两种,正丙基的的结构简式是—CH2CH2CH3、异丙基 的结构简式是。 2.烷烃习惯命名法 (1)根据烷烃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加“烷”字,就是简单的烷烃的命名。 (2)碳原子数在十以内的,从一到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当碳原子数相同时,在(碳原子数)烷名前面加正、异、新等。 (3)分子式为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①正戊烷CH3CH2CH2CH2CH3; ②; ③。 (4)含碳原子数较多,结构复杂的烷烃采用系统命名法。 3.烷烃系统命名法 (1)分析下列烷烃的分子结构与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并填空:

(2)总结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②编序号,定支链。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主链相同时,从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等近时按支链最简进行编号。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先写取代基编号,再写取代基名称。 ④不同基团,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相同合并,最后写主链名称。 例如: 名称为3-甲基-4-乙基己烷。 烷烃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书写顺序的规律 阿拉伯数字(用“,”隔开)-(汉字数字)支链名称、主链名称 ↓ ↓ (取代基位置) (取代基总数,若只有一个,则不用写) (2)烷烃命名的原则 ①选主链 ? ???? 最长:含碳原子数最多的碳链作主链最多:当有几条不同的碳链含碳原子数相同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条作为主链 ②编序号 ???? ? 最近: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最简:若有两个不同支链且分别处于主链两端同等距离,则从简单的一端开始编号最小:取代基编号位次之和最小 (3)烷烃命名的注意事项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要合并,必须用中文数字表示其个数。 ③多个取代基位置间必须用逗号“,”分隔。 ④位置与名称间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必须简单写在前,复杂写在后。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 第1课时离子键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2.知道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一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Na原子和Cl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均不稳定。 即它们通过得失电子后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分别形成Na+和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NaCl。 2.离子键 (1)离子键的概念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阳离子和阴离子。 (2)离子键的实质是静电作用。这种静电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而是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3)成键条件 (4)离子键成键的原因是原子间相互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3.离子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是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请举例说明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类型: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等);绝大多数盐

(如NaCl、K2SO4、CaCO3等);强碱[如NaOH、Ba(OH)2等]。 [归纳总结] 离子键的三个“一定”和两个“不一定” (1)三个“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②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③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2)两个“不一定” ①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NH4NO3等; ②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 [活学活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因为离子键是一种强相互作用,所以离子化合物均很难分解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D 理解感悟离子键存在的前提是必须有阴、阳离子。若没有阴、阳离子则没有离子键,若有离子键则一定有阴、阳离子。 2 A.a和c B.a和f C.d和g D.c和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键的成键实质、成键条件,同时还考查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由原子a~g的M层电子数可知,M层即为原子的最外层,元素a~g均为第三周期元素,a为活泼的金属元素,f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所以a与f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1.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周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 环 5 2 5 5

(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 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 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 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500000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不 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 不仅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2.学会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 盖斯定律 1.在化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但是某些反应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从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盖斯定律 从S →L ,ΔH 1<0,体系放出热量; 从L →S ,ΔH 2>0,体系吸收热量。 根据能量守恒,ΔH 1+ΔH 2=0。 3.根据以下两个反应: C(s)+O 2(g)===CO 2(g) ΔH 1=-393.5kJ·mol - 1 CO(g)+12 O 2(g)===CO 2(g) ΔH 2=-283.0kJ·mol -1 根据盖斯定律,设计合理的途径,计算出C(s)+1 2O 2(g)===CO(g)的反应热ΔH 。 答案 根据所给的两个方程式,反应C(s)+O 2(g)===CO 2(g)可设计为如下途径: ΔH 1=ΔH +ΔH 2 ΔH =ΔH 1-ΔH 2 =-393.5kJ·mol - 1-(-283.0kJ·mol - 1) =-110.5kJ·mol - 1。 4.盖斯定律的应用除了“虚拟路径”法外,还有热化学方程式“加合”法,该方法简单易

行,便于掌握。试根据上题中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利用“加合”法求C(s)+1 2O 2(g)===CO(g) 的ΔH 。 答案 C(s)+O 2(g)===CO 2(g) ΔH 1=-393.5kJ·mol - 1 CO 2(g)===CO(g)+12O 2(g) ΔH 2′=+283.0kJ·mol -1 上述两式相加得: C(s)+12 O 2(g)===CO(g) ΔH =-110.5kJ·mol - 1。 盖斯定律的应用方法 (1)“虚拟路径”法 若反应物A 变为生成物D ,可以有两个途径 ①由A 直接变成D ,反应热为ΔH ; ②由A 经过B 变成C ,再由C 变成D ,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 1、ΔH 2、ΔH 3。 如图所示: 则有ΔH =ΔH 1+ΔH 2+ΔH 3。(2)“加合”法 运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通过加减乘除的方法得到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 先确定待求的反应方程式 ? 找出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 ? 根据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和位置对已知方程式进行处理,得到变形后的新方程式?将新得到的方程式进行加减(反应热也需要相应加减)?写出待求的热化学方程式 关键提醒 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3个关键 (1)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加倍,ΔH 也相应加倍。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同种物质之间可加减,反应热也相应加减。 (3)将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 的正负必须随之改变。 1.已知下列反应: SO 2(g)+2OH - (aq)===SO 2- 3(aq)+H 2O(l) ΔH 1 ClO - (aq)+SO 2- 3(aq)===SO 2- 4(aq)+Cl - (aq) ΔH 2 CaSO 4(s)===Ca 2+ (aq)+SO 2- 4(aq) ΔH 3 则反应SO 2(g)+Ca 2+ (aq)+ClO - (aq)+2OH - (aq)===CaSO 4(s) +H 2O(l) +Cl - (aq)的ΔH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第1课时碳化合物、糖类和脂质 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是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大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方式二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这头猪减轻的2/3体重主要是什么物质?能为它提供能量的又有哪些物质? 一、碳化合物、糖类 1.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①定义: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②作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 (2)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碳元素 ①碳原子的结构: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键。 ②碳原子的特点:碳原子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长链,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3)生物大分子:指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有机物都可以用专门的指示剂检测出来。2.糖类 (1)元素组成: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2)主要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分类

①单糖????? a.不能水解的糖b.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 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二糖????? a.蔗糖――→水解葡萄糖+果糖b.麦芽糖――→水解葡萄糖+葡萄糖 c.乳糖――→水解葡萄糖+半乳糖 ③多糖????? a.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c.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 归纳总结 (1)糖的化学组成、种类及分布 (2)糖类的功能 ①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 ②部分多糖贮存能量,如淀粉和糖元。 ③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成,如纤维素。 ④有润滑作用,如粘多糖。 ⑤有细胞之间识别作用,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例1 (2019·绍兴高一期中)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元”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元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 ④淀粉和糖元都是贮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元,所以是动物;关于糖的转化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可以发生于动物的消化道中,葡萄糖→糖元可发生于该动物的细胞中。 方法技巧 根据糖的种类判断生物种类的技巧

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精品小编特别准备了这篇初一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分析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这两项技能,学生在小学数学课本上有过接触。本节教学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概括、归纳。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图方向的辨别等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感受地图之美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带哪些东西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些地图,一同感受地图的实用和美丽吧!学生回答:地图等。 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临沂市地图、景点旅游地图等地图图片。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地图之用交流探讨 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那地图有哪些用途呢?组内交流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1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熟记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 识别出最常见的一些图例。 (2)能力目标 1 掌握并熟练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比较大小 2 学会根据比例尺量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判别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地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读、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本 四、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活动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不久我们刚放了国庆长假,同学们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谁来告诉我你都去了那些地方?

假如你有机会,一个人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例如北京或者上海,你怎么样才能顺利的到达呢?你需要带上什么东西? 学生:地图 师:是地图,那么我们是不是随便的拿着一张地图就可以呢?我们得到地图之后又怎么样从中提取信息呢?好今天我们就来看怎么样从地图中获得信息,和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地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阅读。 师:现在我给同学们看两幅图,(旅游图和世界地图)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些字和一些符号,以及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0千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着些是什么。请你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和图1.21图1.22找出地图的概念和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后上的图像。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图例方向 (一)比例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的图上。三要素就是比例尺、图例、方向。现在我们就首先来讲比例 尺,(PPT第四张)比例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就等于图 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 1、图上5厘米,实地距离50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是等于图上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三节民族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 方案1:课本图1.14,播放歌曲《爱 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 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 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方案2:多媒体播放我国少数民族 音乐舞蹈片段,请学生思考:这些是 我国哪个民族的舞蹈和音乐? 教师充满激情,提出问题: 1、通过听歌曲激了解我国有多 少民族。 2、引起学生思考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知识点: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如何?并 回答以下问题: ①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民族是什 么?(汉族)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有关图表, 引导学生交流答案以及学习方 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 注意指导壮的书写规 范,有一部分学生把 土写成了土

②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什么?(壮族) ③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什么?(回族) ④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什么? (壮满回、苗维彝、土蒙藏)(2)中国和日本的民族构成相比,有何不同? (3)我国民族政策是什么? (4)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请根据P17的图片,完成活动题2,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文化吗? 安排学生活动: 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 各小组根据收集的民族的图片和物品、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资料,选派代表上台。答,并要求学生记忆。 学生讨论:全班分组分别讨论二者的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展示交流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最后同位交流归纳整理情况。 指导学生读图,对 七年级上册的地图 知识作进一步巩 固。 利用口决巧记忆,

第一章第三节(课时1)

第一章 关注营养平衡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2、使学生了解肽键及多肽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蛋白质的组成、结构 【教学难点】肽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由中国“两院”院士在1998年评出的十大科技进展。其中的第三位:我国转基因羊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七位:我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获重大突破;第九位:我国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这些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蛋白质的知识。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蛋白质是由C 、H 、O 、N 及少量的S 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存在: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乳汁及毛、发、蹄、角等,或存在于植物的种子里。 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通常从几万到几十万,属于天然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的特征遇硝酸变 ,点燃有 的气味! 1、氨基酸组成了蛋白质 (1)几种简单的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设问】看以上氨基酸的结构式指出哪些官能团? 氨基酸有 ( ),有 ( ) ★氨基酸是一种至少包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 (2)氨基酸的性质 蛋白质 氨基酸 酶、酸、碱 水解 CH 2—COOH NH 2 CH 3—CH —COOH NH 2 HOOC —(CH 2)2—CH —COOH NH 2

【思考】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氨基酸结构中均含有-COOH 和-NH 2,应具有什么性质? ★所以氨基酸与酸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盐,他们具有两性 【过渡】氨基酸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氨基酸分子间也能相互反应 2、肽键和多肽 肽:一个分子中的 跟另一个分子中的 之间消去 分子 其中的 结构(-CO -NH -)叫肽键 二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而形成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由 氨基酸分子消去水分子形成的含有 肽键的化合物。 多肽常呈链状,因此也叫肽链 【讲解】多肽与蛋白质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叫多肽。蛋白质水解得到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氨基酸。 水解生成的氨基酸 主要是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中不断的分解,最后 形成尿素排出体外。 【阅读】P15 【讲解】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多条肽链,肽链中有很多肽键,一个肽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肽键中的氨基的氢原子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类似于螺旋状的结构,最后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课堂练习】 1、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首先起源于 ( ) A .氨基酸 B .蛋白质 C .糖类 D .羧酸 多肽 缩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民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民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民族构成、民族分布。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15~20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钱了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3.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网络课件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在课件右边的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国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5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人。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但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尽相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19页1.19“中国民族分布图”,并设问:中国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活动】根据课堂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提取、归纳和总结。 【学生发言】通过查找资料,回答上述问题。 【归纳】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板书】中国民族分布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结合教材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展示地图】中国政区图。 【读图思考】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总结】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每级都有民族自治地方,省级行政区中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提问】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态度,我国目前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总结】我国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 【乡土问题】广东有哪些民族自治地方?请在课件中找出(在课件右边的“其他素材”中找到广东省政区图)。 【设置情境】王朋去杜鹃家做客,见杜鹃家不吃猪肉,就说:“你们回族怎么还这么落后,学学我们汉族吧。”你觉得王朋说的对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讨论中领会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本小组观点(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和评价学生的观点)。 【网上游戏】用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将具体事例和中国民族政策相连,从而体会中国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导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 【学习目标】: 1.知道质点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掌握速度的概念。 3.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思考与交流】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2.质点在x轴上并只朝着x轴的正方向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质点开始运动后: (1)质点在前10 s内的位移、路程各为多大? (2)质点在8s末的瞬时速度为多大? (3)质点在0到18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3.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又以30m/s的速度从乙地运动到丙地。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与乙、丙两地间的距离相等,求汽车从甲地开往丙地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一物体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以速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以速度v2匀速 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另一物体也做同向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以速 度v1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以速度v2匀速运动,则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为v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v2,求: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

6.如图所示为A、B、C三个物体作直线运动的s-t图。由图可知:________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三个物体位移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分别为______ m/s, ______ m/s, ______ m/s, 三个物体运动的总路程分别是_____, _____, _____, 它们的平均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末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2.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时快时慢,20min行驶了 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 ]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h是瞬时速度 4.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 ,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2.5m/s B.12m/s C.12.75m/s D.11.75m/s 5.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1.3 地图的阅读 一、课标要求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学会根据学习和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逐步养成用图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地图的使用与选择几个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最基本的工具。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仍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性对待初中课程。从地理学科看,他们读图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有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不是抽象的陈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地理乐趣又收获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学生呢,则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根据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举例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精神,逐步养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地图的习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讲述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