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第一节信息化战争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人类进行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现代战争的舞台。

一、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化战争,简单来说,就是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心理七维空间展开的斗争和较量。主要包含以下这几层内涵:

一是信息化战争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该时代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二是信息化战争必然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作战力量,战争双方至少有一方拥有信息化军队才能进行战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军队之间打不了信息化战争。三是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工具是信息、信息化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平台,各作战单元实现了网络化、一体化。四是要在七维战场空间进行,其中在航天空间、信息空间、认知空间和心理空间占相当大的比例。五是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作战诸要素中,信息起主导作用,信息能在战争中表现为火力和机动力的物质能量。六是战争的破坏性和附带性毁伤依然存在,但与达成战争目的无关的不必要杀伤破坏将降至最低限度。

二、信息化战争的产生与形成

信息战争与其它一些战争形态一样,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信息化战争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争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因为人们从事战争的工具和手段,是由当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所提供和决定的。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5年7月在全国首届科技大会上指出的:“从人类历史的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徒手战争,然后有了冶炼技术,才出现了冷兵器战争。继之,是由于为炸药的发明,和其他机械兵器制造,于是战争又进而演化为机械化战争。到了本世纪50年代,更因核技术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远程核武器。远程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再加上现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就形成现阶段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战争形式:在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

农业时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依靠人的体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冷兵器战争。在漫长的农业时代,社会所创造的工具是人力工具,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工具只能通过人力来驱动。靠人去操纵,人们也只能使用手工制作的青铜和铁质的刀、枪、剑、戟、弓箭和战车等冷兵器进行战争。这一时代有限的物质条件和效率低下的人力生产工具,以及自给自足的分散式农业生产和作坊式的手工业,使得战争形态的演变十分缓慢。

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热能成为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为机械化武器。因此,这一时代的战争被称为机械化战争。从17世纪上半叶开始,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化学等工业的产生,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由于人们对能量和物质资源的利用,动力生产工具的使用,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规模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大量运用火炮、坦克、飞机和舰船等机械化武器装备从事战争,战争的能量释放形式从以人的体能为主转变为使用热能和核热能。战争物质基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必然推动和要求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工业时代的战争呈现出空间广阔、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进程缓慢、消耗和损失巨大的特征。从冷兵器战争演进到机械化战争,完成这场军事革命的进程持续了300多年。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群不断涌现,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为新一轮战争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的推动下,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军事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深化最深刻、发展迅速的军事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一个以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导,使战争基本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化战争,开始登上战争舞台。

人类社会和战争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经济形态是战争形成的母体,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战争形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高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直接动因

战争形态的重大变革,通常发生在技术革命之后,而技术革命又往往是在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并发生质的飞跃的情况下出现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一大批新技术群:以微电子技术、电

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通令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群;以导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技术;以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代表的航天技术;以激光技术为先导的聚能技术;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以新材料为基础的隐身技术等。其中信息技术在高技术群中起主导作用。这些新技术一经出现,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用,必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毛泽东曾经指出:“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的变化,叫做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太阳能或核能的出现也是一次技术革命。”高技术群的出现,除本身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之外,它的影响之深远、波及领域之广阔,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无法比拟的。如今,高新技术群体,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引发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变革,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引起军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以往历史上的军事技术革命不同的是,当今这场军事技术革命不是由单项和少数民用领域的技术引发的,而是由多项高技术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场军事技术革命是全方位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技术是军事信息技术。其骨干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军事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革命的出现,必然导致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以军事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群,使人类进行战争的工具发生了时代性的飞跃,即由机械化武器装备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武器装备阶段。这必然引起作战方式、作战理论和军队编制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三)近年来局部战争实践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作用的战争。它们既是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的延续,更是孕育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母体。这几场局部战争几乎都使用了全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法,每场战争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悟到,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向信息化形态转变,信息化战争已处于萌芽阶段。

1982年以叙贝卡谷地之战第一次展示了空中力量和C3I系统结合之后的巨大潜力,第一次展示了电子压制、电子干扰和电子摧毁的巨大威力。1983年美军对格林纳达发动了代号“暴怒行动”的侵略战争;1986年美军又对利比亚发动了代号“草原烈火”和“黄金峡谷”两次军事打击行动。这种高技术、低强度、快速成进入、快速交战、快速撤离的作战样式,对推动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闪现了新军事革命的影子,世界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战争时代。信息攻击、远程精确打击、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成为主要作战行动。传统的线式作战、梯次攻击、层层剥皮的作战方式已经被摒弃,“零死亡率”的战争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1995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波黑塞族发动了代号为“审慎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作战行动,这次作战行动奠定了美军继续推进新军事变革的信息和决心。1998年12月,美军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贸然对伊拉克发动了“沙漠之狐”空袭作战行动。这是海湾战争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信息化战争的预演和彩排。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对1993年之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首次进行了综合展示和实战运用,在全球C4ISR系统运用方面,实现了全球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具备了跨军兵种、跨地域无缝连接和实时指挥控制能力;首次使用了电磁脉冲炸弹、计算机病毒攻击武器、石墨炸弹等心理战、网络战、控制战、信息战武器,验证了大规模信息化作战及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盟军联合作战理论;综合验证了联合作战理论和联合作战体制,创新了全纵深精确打击作战、非对称作战理论、非接触作战、战略信息战、战场信息战,以及盟军联合作战理论。

2001年10月,美军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规模不大,但信息化程度和联合作战水平却很高。战争中首次使用了侦察攻击型无人机、全球信息栅格,验证了网络中心战理论,首次实现了C4ISR系统为主的全球一体化作战模式;首次使用了单兵数字通信系统、地面传感器和GPS接收机等信息系统。验证了信息化战争中的特种作战理论;首次使用了GBU-28钻地炸弹、传感器引爆武器、风力修正子母弹等,验证了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可控性理论。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新军事变革发展到成熟阶段,军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完成转型之后的一场信息化战争。之所以将这场战争定性为信息化战争,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信息对抗为主要内容的“斩首”、“威慑”行动以及电子战、心理战贯穿战争始终。二是作战指挥控制手段呈现出高度一体化和智能化,战场信息流逐渐增大并形成无缝连接。三是作战试验与评估得到进一步优化,使战争设计、作战行动和保障行动趋向精确化。四是空战场继续向无人化方向发展。五是精确打击占主导地位。

总之,近年来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使人们已经深刻感悟到新的战争形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战争实践成为推动信息化战争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它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信息化战争,适应信息化战争,更重要的是主动地选择和设计信息化战争。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纵观信息化战争的发生与发展,信息化战争表现出与其他战争形态许多不同的特点。信息战争呈现出以下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信息资源主导化

信息对战争影响的关键是要准确获取战争信息并把信息及时用于决策和控制。机械化战争,起主导作用的是物质和能量,打的主要是“钢铁战”和“火力战”。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是核心资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战争是以争夺战场“制信息权”为主要行动的战争。信息成为部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

在未来战争中,对信息的争夺将发挥核心作用,可能会取代以往冲突中对地理位置的争夺。攻城掠地已经成为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在信息化战争中,地理目标将日趋贬值,信息资源将急剧升值。制信息权必然成为凌驾制空权、制海权和制陆权之上的战场对抗的制高点。拥有信息资源,握有信息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急剧升值的信息资源,决定了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将在全时全空进行,决定了战争中交战双方将倾全力去争夺“信息优势”。海湾战争,争夺信息优势的斗争,贯穿了战争全过程,渗透于所有作战空间。美军利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大型智能平台和C4ISR系统,完成了超大容量信息处理,赢得了战场信息优势。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由于美军夺取和保持了全时空的信息优势,因而以很小的代价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实践,不仅使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战争中的作用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无限前景。传统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仍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处在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息。

二、武器装备信息化

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尤其物分为战争“手臂”,是引起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时代的战争,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而信息时代的战争,则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为物质基础。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信息武器、单兵数字化武器和C4ISR系统。

一是信息武器系统。它包括软杀伤型信息武器和硬杀伤型信息武器。软杀伤型信息武器,是指以计算机病毒武器为代表的网络攻击型信息武器和以电子战武器为代表的电子攻击型信息武器,这类武器已在海湾战争中开始使用。硬杀伤型信息武器,主要是指精确制导武器和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信息化作战平台装有大量的电子信息传感设备,并与C4ISR系统联网。它们集侦察、干扰、欺骗和打击功能于一体,既可实施战场探测,为精确打击和各种战场行动提供目标信息,还可实施信息攻防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是单兵数字化装备。它是指士兵在数字化战场上使用的个人装备,也称信息士兵系统(它由单兵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综合头盔分系统、武器分系统、综合人体防护分系统和电源分系统组成)。信息化的士兵装备,既是战场网络系统的一个终端,也是基本的作战单元,具有人机一体化的远程传感能力、攻击和生存能力,能够实时实地为炮兵和执行空地作战任务的飞机提供数字化的目标信息。阿富汗战争中,美空军准确无误地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就是得益于特种作战部队装备的信息士兵系统将整个战场数字化网络连为一体,为其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目标数据。单兵数字化装备的出现和运用,意味着陆军作战效能将出现革命性变化。

三是C4ISR系统。它把作战指挥控制和各个要素、各自作战单元黏合在一起,是军队发挥整体效能的“神经和大脑”。在信息化战争中,C4ISR系统是敌对双方的主要作战目标,围绕着C4ISR系统展开的攻击和防护成为战争的重要作战行动。海湾战争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人类战争史上,它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时期发生的一场战争,尽管还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但是它所显示的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在尔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已经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作战空间多维化

作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向。人类战争历史上由于飞机的问世和航空技术的发展,作战空间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变化,由陆、海平面战场发展为陆、海、空三维一体的战场。机械化战争中,交战的舞台主要是在陆、海、空等物理空间展开,重点是在陆、海和空进行。而信息化战争中,虽然活动的依托仍然离不开物理空间,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信息空间。主要包括网络空间、电磁空间和心理空间。近斯世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空间明显拓展,呈现出陆、海、空、天、电等多维一体化趋势。信息化战争作战空间的这种多维性和复杂性,打破了传统的作战空间概念。

一是物理空间超大无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决定战争胜负的马恩战役、亚眠战役,战场范围仅有数百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决定战争胜负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诺曼底战役,战场范围也不过数万平方公里。而海湾战争,战场空间急剧扩展,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南到红海、北达土耳其,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阿富有汗战争,其作战规模远不及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的多。美军在空中部署有各种侦察、预警飞机,全方位、全时段监视对方的所有行动。在外层空间利用多颗卫星组成太空侦察网,全面监视、搜寻塔利班和拉登的动向。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空间将在目前陆、海、空、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二是信息空间多维广阔。信息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括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渗透于陆、海、空、天各个战场领域。由于信息和信息流“无疆无界”,使得信息作战的领域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战场界限,是一个超大无形、领域广阔的作战空间。

三是电磁空间是信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磁战场被称作是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

四是网络空间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信息时代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互联网络将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信息高速公路全球范围内逐步建成,时空的概念正在急剧缩小。网络空间的出现,使地理上的距离概念和国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将在信息对抗中失去意义,凡是与网络空间相联系的目标都可能遭到攻击。

五是心理空间特别是决策者的思维空间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心理是控制和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空间的对抗倍受各国军队的重视。美军不仅编有心理战部队,而且正在研制“噪声仿真器”、“电子啸叫器“等专用心理战武器。美军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都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攻心并举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心理战。战争实践证明,心理空间作为信息作战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体现得非常明显。

四、作战节奏快速化

时间是战争的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电子通信、卫星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节奏和作战速度将比机械化战争大大提高,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呈现出迅疾短暂快速化的特征。促使战争时间迅疾短促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战场信息流动加快,作战周期缩短。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战场侦察监视设备和信息快速传输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获取、实时传输、实时处理,使得信息流动速度加快,空间因素贬值,时间急剧增值,作战行动得以快速进行。在网络化的战场上,尽管基本作战程序和信息的流程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样要经过发现目标、进行决策、下达指令、部队行动等环节,但这几乎都是实时同步进行的。二是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时效明显提高。信息化战争中,各种信息武器具有快速的作战能力,使得作战行动的速度加快,时效性明显提高。

三是广泛实施精确作战,毁伤效能剧增。据有关资料介绍,一架F-16战斗机的毁伤效能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30架B-17轰炸机的毁伤效能。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发射的精确制导弹药,虽然只占发射弹药总量的8%,却摧毁了约80%的重要目标。精确打击直接指向敌人的战争重心,迅速而具有致命性,这必然使得作战时间短促,战争持续时间大为缩短。

此外,数字化战场的建立、部队机动能力的提高、受经济能力和战争目的的制约等,都是促使作战时间迅疾短促,战争进程日趋缩短的重要原因。

五、作战要素一体化

信息化战争,一是作战力量一体化。通过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将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各种作战能力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体化作战力量。二是作战行动一体化。信息化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是两个以上的军种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联合作战,其作战行动具有一体化的特征。三是作战指挥一体化。信息化战争中,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一体的C4ISR系统,为作战指挥提供了准确的战场情报、快速的通信联络、科学的辅助决策、实时的反馈监控,从而使“树“状的指挥体制将逐渐被“扁平”的网络化指挥体制所代替,使作战指挥实现一体化。四是综合保障一体化。保障军队为逐行作战任务而采取的作战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政治工作保障等各项保障措施实现了一体化。

六、作战指挥扁平化

机械化战争的指挥体制,主要以作战部队多层次纵向传递信息的“树”状指挥体制为主。这种指挥控制网络就像大工业生产按行业、按流水线建立的控制体系一样,其特征是金字塔状,下面大上面小,所有来自前线的敌我双方的情报信息,必须逐级向上汇报,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命令也按照这样的“树”状模式逐级下达到前线或基层,是一种典型的逐级指挥方式。信息化战争的指挥体现,趋向作战单元与指挥控制中心横向传递信息的“扁平网络化”结构。在纵向上,从最高指挥机构到基层分队所形成的逐级控制关系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单兵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成了指挥体系的最小层次。在横向上,各指挥系统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它不仅包括平行指挥机构之间的联系,还包含非同一层次间指挥机构的横向联系;不仅包括不同军兵种各层次指挥机构的联系,还包括同一军兵种平行指挥层次指挥机构间的联系。指挥控制近乎实时,效率大大提高。

七、作战行动精确化

信息化战争中,在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的情报、侦察和监视网络的支持下,使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使各种作战行动的精确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是精确侦察、定位控制。精确侦察、定位和控制是实现精确打击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精确打击。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战争精确化的核心内容,它是靠提高命中精度来保证作战效果,而不是通过增加弹药投射量去增强作战效果。三是精确保障。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实施保障,高效运用保障力量,使保障的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要求尽可能达到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保障资源。

第三节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技术形态的发展看,当前正处在一个由工业技术社会向信息技术社会的过渡时期,战争形态同样也正处在一个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过渡转型期。中外一些军事家预计,敌对双方完全使用信息化战争武器装备所进行的全面信息化战争大约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到来。从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大致轨迹来看,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一些趋势。

一、战争内涵将不断拓展

传统的战争概念,主要是指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和国家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而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在战争主体、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暴力性以及战争层次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使传统的战争概念受到巨大冲击,战争的内涵将得到大大拓展。

(一)战争的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战争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对方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战和反恐战所具有的特点,战争的主体除了军队之外,还包括恐怖组织、贩毒集团、工商集团、民族组织、宗教组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常规弹药易如反掌,制造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物质武器的技术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了解和掌握,这就使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不仅可以掌握和使用常规武器,而且也可能掌握和使用核生化武器、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病毒等信息武器。因此,战争不仅会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展开,而且也有可能会在社会团体和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展开,少数个人与社会团体或国家之间展开。战争主体的多元化,使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和复杂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仅仅依靠军队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

(二)战争的目的发生变化

经济原因是爆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夺取经济资源是战争最重要的目的。在工业时代,因为人力、土地、资源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因素,所以战争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对这些有形物质资源的争夺。但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知识经济不仅依赖于有形的物质资源,更依赖于无形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调查,各国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已经成为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目的将发生变化,将不再主要是明火执仗地攻城掠地,赤裸裸地抢占自然资源,而是通过争夺和控制知识与信息资源,包括控制敌对国领导层和民众的精神、意识与价值观,进而控制有形的物质资源,最终维护和发展国家与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三)战争的暴力性减弱

传统的战争理论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但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则有可能成为不流血或少流血的政治。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和信息系统既是武器,也是交战双方攻击的主要目标。进攻一方可以不动用大量的军队,不实施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火力交战,而只需通过网络攻击、黑客入侵和利用新闻媒介实施的大规模信息心理战等“软”打击的方式,破坏敌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瘫痪敌方指挥系统,瘫痪敌方的经济,制造敌方社会的动乱,把战争意志强加给对方,以不流血的形式换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即使在使用各种“硬”摧毁手段的战争中,进攻一方也不再以剥夺敌国的生存权利,或完全夺占敌方的领土等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注重影响对手的意志,尽可能地减少战争的伤亡,力争以最小的伤亡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战争暴力性将会减弱。

(四)战争的层次更加模糊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将会逐渐模糊。一方面,战役或战术行动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越来越高,精确打击和信息战等作战行动对敌方军事、政治、经济和心理

的攻击威力越来越大,因而小规模的作战行动就能有效达成一定的战略目的,一场战斗或一场战役就有可能是一场战争。另一方面,作战行动将主要在战略级展开。信息化战争不再是从战术突破到战役突破再到战略突破,而是战争一开始就把敌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重要战略目标作为打击对象。战略信息战和超视距非接触式的精确打击,使得战争在全纵深内展开,使战略、战役和战术融为一体。

二、战争的威力将极大提升

战争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作战效能不断提升的历史。核武器的出现,使热兵器作战效能的发展走到了极限。人类对武器作战效能的追求,反而使得具有最大杀伤威力的核武器无法在实战中运用。然而人类并没有放弃对武器作战效能的追求,大量信息化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和运用,将使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亚核战争的威力。

(一)信息化时代的军事技术将把常规作战效能推到极至。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常规作战效能将是建立在军事工业革命、军事探测革命、军事通信革命和军事智能革命已经完全或基本完成的基础之上。在这四大军事技术革命中,军事工程革命起步最早。军事工程革命已经使传统武器装备跨越空间的距离和速度,基本达到物理极限。军事探测革命将使得侦察、探测的空域、时域和频域范围大大扩展,使对作战行动的感知、定位、预警、制导和评估达到几乎实时和精确的极限。军事通信革命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实现军事信息的无缝链接和实时传输,使各指挥机构和部队、各侦察和作战平台之间达到在探测、侦察、跟踪、火控和指挥方面的信息畅通,真正实现实时指挥和控制。军事智能革命将真正实现作战指挥活动和作战行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智能化指挥系统将使指挥控制活动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度提高。作战平台将集发现、跟踪、识别和自主发射一体化。智能化弹药将具有自动寻的和发射后不管的功能,远程打击的精度将达到米级。同时大量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将投放战场,使指挥活动和作战行动的效率接近极限。

(二)大量新概念武器的使用将使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效能具有亚核效果。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新概念武器会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战争。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杀伤和破坏机理,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到战争目的。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积破坏与毁伤效果的主要有次声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和气象武器等。如次声波武器具有洲际传送能力,并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围极广;在高空施放的电磁脉冲弹可以在瞬间使大范围的电子设备丧失功能。在信息化战争中,大量新概念武器装备虽然不具备核武器的那种大规模、大范围的物理杀伤和破坏作用,但它所拥有的精确摧毁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战场控制能力和高效达到战略目的的能力是核武器所无法相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战争具备了亚核战争的威力。

三、军队将向小型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伴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军队的发展趋势,将是高度小型化、一体化和智能化。(一)军队的规模将更加小型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远距离的投送能力为军队的小型化奠定了基础。由于军队的作战能力将成指数增长,小规模的高度一体化和智能化军队,即可达成战略目的。因此,未来军队的组织体制在数量规模上将具有两个基本发展趋向:一是军队的总体规模将大幅度缩小。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和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缩减军队规模将是必然的趋势,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将成为历史。二是作战部队的建制规模将更加小型灵巧。未来军和师的编制将可能最终消亡,旅、营或更低级别的战术单位将成为主要的作战建制,并可能出现按作战职能编成的小型作战群或能够同时在陆、海、空等多维空间作战的一体化的小型联合体。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一些技术密集、小巧精干的新型兵种作战单元也将相继出现并逐步增多。

(二)军队的编成将高度一体化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高度一体化的作战,未来军队编成的一体化,将主要表现为按照系统集成的观点,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为此,未来军队组织的编成,将按照侦察监视、指挥控制、精确打击和支援保障四大作战职能,建成四个子系统,即探测预警子系统、指挥控制子系统、作战子系统和支援保障子系统。探测预警子系统将所有天基、空基、陆基和海基侦察监视平台和系统联为一体,完成对作战空间

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感知;指挥控制子系统把所有战略级、战役级和战术级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联为一体,将把作战空间的感知信息转变为作战决策和控制;支援与保障子系统为作战行动提供实时精确的保障。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有机联系,构成一个一体化作战系统。按照这个思路构建的军队,将从根本上抛弃工业化时代军队建设的模式,革除偏重发挥军种专长和追求单一军种利益的弊端,使作战力量形成“系统的系统”或“系统的集成”,从而能够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实施真正意义上“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

(三)军队的指挥与作战手段将高度智能化

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智能化,因此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实现指挥平台与作战手段的高度智能化。

一是指挥控制手段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标志是C4ISR系统的高度成熟与发展。未来的C4ISR系统将真正实现侦察监视、情报搜集、通信联络和指挥控制的无缝链接,成为作战指挥与控制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高度自动化地确保指挥员近实时地感知战场,定下决心,协调、控制部队和武器平台的作战与打击行动。C4ISR系统的高度发展,将使军队的指挥员观察战场和指挥作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是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智能化作战指挥的基础。随着高技术群体的不断发展,未来将相继出现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光计计算机、高速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概念计算机,将使人工智能技术迈上新的台阶。由运算、存储、传递、执行命令转向思维和推理;由信息处理转向知识处理;由代替和延伸人的手功能转向代替和延伸人的脑功能。从而为作战指挥控制提供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手段,使作战指挥与控制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二是大量智能化的武器系统和平台将装备部队,投入作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具有发射后不管和自动寻的功能的智能化弹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无人驾驶的智能化坦克、飞机和舰船也将规模化投入战场。无人机在阿富汗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众多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将投入战场。特别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量微型和超微型的机器人,可能在战争中大规模投放于战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军事微型机器人将大量投放于战争,执行侦察探测、信息传递、破袭敌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以及杀伤敌作战人员等任务。

三是许多作战行动将发生在智能化领域。在传统的机械化战争中,虽然在智能化领域也存在着敌我对抗活动,敌我之间的谋略对抗就是一种思维对抗,但这种对抗是间接的,需要用部队真实的作战行动才能表现出来。然而,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战的广泛运用,智能化领域将会发生激烈的对抗。知识、信息和思维这些智能化的范畴,既有可能是作战使用的手段,也有可能是作战所要打击的目标,因此在智能化领域将会发生大量直接对抗的作战行动。为了阻止敌方及时制定出正确的作战决心,不仅需要采用谋略行动欺骗敌方,而且更需要采取信息攻击手段直接打击敌方的C4ISR系统,破坏敌方的决策程序。

第四节信息化战争与我国的国防建设

信息化战争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各国战略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战略选择的难度,特别是对我国国防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发展的角度搞好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以求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防建设要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机械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消耗敌人、摧毁敌人,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信息化战争的制胜理念是控制敌人、瘫痪敌人,通过破击敌人作战体系,达到巧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机械化战争中,以万炮轰鸣的火力倾泻为主要打击手段,而在信息化战争中,实施精确打击为首要选择。国防建设是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考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时,从宏观规划到人力、物力和财才的动员,从经济基础建设到国防工程、交通信息、医疗卫生等建设都必须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通盘考虑、规划和建设。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和冲击,强烈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不可抗拒的变化,树立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观念,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建设理念和指导方法。认识只有跟上时代变化才能占据主动,理念只有适应形势才能把握先机。应对信息化战争形态带来的挑战,只

有确立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强化信息制胜意识,用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的观念谋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才能使国防建设适应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二、大力加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

在信息时代,国家的信息基础建设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需要进行战争或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能调动的各种力量的总称。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也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完善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是国防信息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加强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促使传统的军事通信网向一体化指挥控制平台过渡,逐步实现综合、智能的国防信息网络。支持各级指挥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作战指挥信息,为满足信息战争需求提供支撑和保障。

国家的信息基础建设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打赢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把加强国家的信息基础建设作为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首要举措。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获得了长足发展。虽然在交通、金融和通信等主要行业信息化水平,我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数字地球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我国仍存在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加强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努力提升我国的国家战略能力。

信息基础建设的重点应主要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这是一个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基础;二是加快国家大型网络系统建设;三是大力开发各种软件技术。目前我国软件技术的研制、开发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不占优势。此外,国家信息安全的防护,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先进的软件技术来保障的。因此,应加大研制和开发软件技术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使我国在软件技术上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因此,必须把加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作为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首要措施。

三、努力培养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强国兴军之本,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是高素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掌握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专业人才,懂信息化作战指挥、会打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这就既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信息化人才,又要创造一切条件使用好信息化人才。

培养造就大批信息化人才。当前,要重点抓好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建设。要把信息科技知识作为培养“五支队伍”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指挥军官队伍应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装备,指挥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参谋队伍应达到新“六会”要求,为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条件下的作战出谋划策;科学家队伍应站在科技前沿,创新信息条件下的装备发展理论,组织谋划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技术专家队伍应随时架构指挥与应用间的技术桥梁,及时解决信息化部队作战和训练中的技术难题;士官队伍则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形成一个用信息知识武装起来的,既精通本职、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要依托地方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双向培养;另一方面,军事院校教学中要加大高新技术知识的比例,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训练水平,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围。

创造一切条件使用好信息化人才。首先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爱护、珍惜那些有志于献身国防的信息化人才。要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多做拴心留人的工作,多做暖人心的工作,切实使信息化人才有光荣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归宿感。其次是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善于看主流、看本质,多看人才的长处,多补人才的短处。要敢于用超常的做法重用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把高素质干部放在重要的岗位上百炼成钢;要在确保思想好的前提下,既重学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尽快使信息化人才的知识能力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和作战能力。要舍得把他们放在信息化实战演练中去摔打,去经风雨,去积累经验;要舍得花本钱让他们去接触、了解、把握信息化装备的技术;要有意识地组织他们进行信息化战争的战法研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种子和酵母作用,尽快带动部队实现人机结合,整体提升部队战斗力。四、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必须乘国家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之势,跨越式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如果按部就班地在完成机械化建设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坐失良机,无法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步伐。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树立信息主导的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一是确立信息化军队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二是“系统集成观”。要用大系统的观念来筹划军队建设。在“作战力量”建设上,强调加强作战空间预警、C4ISR和精确使用作战武器;在战场准备上,要求建立数字化战场;在部队建设上,要求建立数字化部队;在装备建设上,要求积极推行“横向技术一体化”。三是“虚拟实践观”。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虚拟实践”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面向未来,创造一种“人工合成环境”,在实验室里“导演”战争,主动适应未来。为此,美、英等国军队建立了许多“战斗实验室”、“作战模拟实验室”和“作战仿真实验中心”等。

其次,要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信息化建设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我军一方面要致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另一方面要在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专用信息战武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时代差”。二是要大力推进数字化部队建设。在建设思路上要突出我军的特色,走出一条投入少、周期短、效益好的发展路子。三是要大力加强数字化战场建设。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两大支柱,有了数字化战场数字化部队才有可靠的依托。我军数字化战场建设,应充分运用空间基础数据建设成果,将导航定位、天基立体测绘和时间基准、地球心坐标系统相统一,建设成能够覆盖整体作战空间的多维信息获取系统,形成平战结合、诸军一体的战场信息系统,推进我军的国防和信息化建设。

“历久远而不衰,临绝地而再造,逢机遇而勃发”,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是中国军队的突出特征。在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中,更需要这种伟大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