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8T15:48:00.7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高成彬

[导读] 为了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医院应该对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医院黑龙江省海林市 157131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预防普外科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感染,本文对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伤口感染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原因。方法本研究对我院的160名普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60名患者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伤口感染,占9.4%。经过研究分析了解到,在手术中,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造成的污染。结论为了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医院应该对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医师要严格的规范手术的操作。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

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手术后患者的伤口感染,患者在手术后,极容易由于医院的卫生条件、医师的操作水平等因素,造成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患者出现手术后伤口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住院与治疗的费用,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本文对收治的160名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了有效的降低手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本文重点分析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60名患者的调查研究,了解患者的个人资料如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90例,患者的年龄在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岁,病程4-10年。

1.2方法

对160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检查,其中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内分泌等项目的检查,记录所得的数据。

1.3诊断方法

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诊断。患者在手术后如果出现,伤口发炎、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在插管穿刺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这几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判断为伤口感染。

1.4数据处理

针对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最新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当P<0.05时,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15例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包括如下,在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都是由于伤口得到的处理不当,并且手术后监护不到位造成的,这样原因发生感染的患者占85%,因此,需要在手术中重视操作问题,以及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些操作对于降低患者的手术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讨论

通过对患者术后出现的感染的原因分析了解到,手术后伤口的处理不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于感染你的防治工作也要以伤口处理作为基础。

3.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

医师在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降低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师在手术前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3.1.1检查患者身体素质以确定手术的可实施性

在很大程度上,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抵抗力比较强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比较小,在手术后身体恢复的速度也比较快,效果比较好。但是与此相反,身体素质比较差的患者在手术后,很容易发生感染,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感染的发生,针对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的患者,医师应该提高警惕,在手术前做好对患者的身体检查。

3.1.2做好备皮工作

备皮工作就是在手术前需要把手术处的毛发处理干净,防止患者因为毛发上的细菌等有害物质导致感染的发生。

3.1.3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

为了彻底的去除器械上所存在的有害的物质,医师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手术用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因为患者手术伤口处的组织自身抵抗力比较低,医疗器械上的有害物质很容易导致患者的伤口感染。因此,只有保证在没有细菌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才能有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3.1.4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

很多患者都会畏惧手术,因此,医师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工作,使他们能够减轻心理负担,相信医生,积极的配合治疗。

3.2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医师的预防意识

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中,医师自身的操作水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师的操作能力比较高的情况下,他能够很好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发生伤口感染。因此,为了能够积极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患者在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医师在进行普外科患者治疗时,要严格的规范自身的操作规范。

3.3抗生素合理的使用可以减少感染

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抗生素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在手术中,对患者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发生。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适量和而合理,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与感染率不成正比,并不是说抗生素的使用越多,对预防患者发生感染的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医师能够有效合理的利用和使用抗生素。

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了防止患者由于对抗生素过敏而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A.清洁切口 B.清洁-污染切口 C.污染切口 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5066199.html,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 作者:陈彦林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 【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举措。方法对近段时间由我院收治的172例普外科患者术后伤口发生 感染的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结果在收治的172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伤口感染,感染率为8.14%。经过研究发现,伤口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污染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严格规范医师的手术操作,强化医师对 感染的预防意识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 伤口感染是手术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在国内各个医院中,由于卫生条件、医师操作水平等因素使得普外科患者在术后极易感染。伤口感染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而且加重了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所以,避免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对于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收治的172例患者进行治疗和调查,找到了导致伤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过调查研究的172例患者都是我院近段时间所收治的,其中,男78例, 女94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5h-14年。 1.2 方法对172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的检查,并对所得到数据进行记录。患者进行周期性全身检查主要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分泌物等项目。 1.3 诊断方法根据相关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诊断。患者术后伤口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则可判断为伤口感染:一、伤口发炎。二、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三、在进行插管、穿刺等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 1.4 数据处理采用最新SS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当P 2 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14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感染的发生,现进行如下总结: 由上表可知,因伤口处理不当和术后监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的患者人数居多,占到感染总人数的78.57%,所以说,注意手术中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常见伤口处理技巧

外科常见伤口处理,书上不讲得技巧 热门 20160407 21:22 1、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得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得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对于有皮肤缺损得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得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得肉芽生长。 4、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就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得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得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得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得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得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得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 5、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得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经验方法就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得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得患者换药遵循得就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医务人员应当重视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0.5%碘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一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好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求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外科常见伤口处理,书上不讲的技巧

外科常见伤口处理,书上不讲的技巧 热门 2016-04-07 21:22 1.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 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 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 4. 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的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 5. 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经验方法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 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的患者换药遵循的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14T09:14:24.1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7月7期作者:吴晓东 [导读] 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 吴晓东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卫生院;江苏常州213176)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2例,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28例,伤口感染患者),对患者的感染原因分析,研究患者的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普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对照组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伤口感染患者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需要密切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情况,采用积极的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治疗方法 普外科伤口感染作为普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延长患者的康复,甚至引发死亡,对于患者预后极为不利[1]。在临床治疗中,要分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30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的伤口感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纳入研究,研究时间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2例,未发生伤口感染患者)和观察组(28例,伤口感染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71例、101例;患者的年龄最小39岁,年龄最大者为63岁,平均年龄是(48.49±5.4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8例和10例;患者的年龄最小为41岁,年龄最大者为66岁,平均年龄是(48.29±5.49)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分析普外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伤口感染情况,对观察组28例患者感染的原因分析和分类。通过查找文献,结合患者实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300例普外科患者的数据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采用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根据两组的单因素分析,患者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普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观察组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分类对比(I级和II级),(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侵入性操作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对比,(P<0.0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影响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出现伤口感染的原因包括手术的季节、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切口分类、手术时间等等。结合文本研究显示,对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要密切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和侵入性操作情况,采用积极的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治疗。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要因为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糖代谢紊乱和糖降功能有所降低,以致于患者中性粒细胞游走杀菌功能低于健康者,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其体内的蛋白质代谢异常,免疫性蛋白合成效果不足,并且免疫能力降低,糖尿病体内的环境为高糖环境,有利于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标签: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消毒 1 资料与方法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2009年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及12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1]。 2 结果 共检出12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6%。男7例,女5例。年龄分布32~69岁,其中55岁以下8例(65% )。急症手术5例(40% )。手术后2d的共7例(60%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5例(40%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6例(50% ),其中高血压2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1例。无1例患者于术前30min接受抗生素治疗。术前营养支持仅4例(30% )。 3 讨论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2]。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3]。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修订稿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42.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一、准备工作 1.物品准备 (1)换药包内有治疗碗2个,有齿、无齿镊各一把。 (2)70%酒精棉球或碘伏,生理盐水,棉球若干,根据伤口所选择的药物、敷料。 (3)胶布、剪刀、棉签。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绷带。 2.术者准备 (1)看病历,了解病情及伤口目前为术后第几天。 (2)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戴口罩和帽子,看病人,作自我介绍,说明操作目的,揭开敷料,了解伤口情况(如有否红、肿、痛、热、异常隆起、硬结、肉芽组织、分泌物等),并且估计所需的物品。 (3)再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进换药室准备物品。 (4)打开换药包,查看消毒时间,用手打开换药包外层,接着用公用镊将左右两侧布巾铺开,最后铺开操作者侧,将弯盘内的两把镊子放在大的弯盘,包布放在换药车的中央。 3.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可在病房,最好在换药室进行换药,病人应采取最舒服且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应避免着凉,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及不安。 二、适应证

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如切口情况良好,张力不大,可酌情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张力大的伤口,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 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其他消毒溶液冲洗。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42.外科伤口处理及换药 一、准备工作 1.物品准备 (1)换药包内有治疗碗2个,有齿、无齿镊各一把。 (2)70%酒精棉球或碘伏,生理盐水,棉球若干,根据伤口所选择的药物、敷料。 (3)胶布、剪刀、棉签。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绷带。 2.术者准备 (1)看病历,了解病情及伤口目前为术后第几天。 (2)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戴口罩和帽子,看病人,作自我介绍,说明操作目的,揭开敷料,了解伤口情况(如有否红、肿、痛、热、异常隆起、硬结、肉芽组织、分泌物等),并且估计所需的物品。 (3)再洗手,擦拭干或烘干后,进换药室准备物品。 (4)打开换药包,查看消毒时间,用手打开换药包外层,接着用公用镊将左右两侧布巾铺开,最后铺开操作者侧,将弯盘内的两把镊子放在大的弯盘,包布放在换药车的中央。 3.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可在病房,最好在换药室进行换药,病人应采取最舒服且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应避免着凉,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及不安。 二、适应证

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如切口情况良好,张力不大,可酌情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张力大的伤口,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 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其他消毒溶液冲洗。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8T15:48:00.7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高成彬 [导读] 为了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医院应该对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 黑龙江省柴河林业局医院黑龙江省海林市 157131 【摘要】目的为了能够预防普外科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感染,本文对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伤口感染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原因。方法本研究对我院的160名普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60名患者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伤口感染,占9.4%。经过研究分析了解到,在手术中,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造成的污染。结论为了有效的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医院应该对手术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医师要严格的规范手术的操作。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 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手术后患者的伤口感染,患者在手术后,极容易由于医院的卫生条件、医师的操作水平等因素,造成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患者出现手术后伤口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住院与治疗的费用,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本文对收治的160名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了有效的降低手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本文重点分析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60名患者的调查研究,了解患者的个人资料如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90例,患者的年龄在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3岁,病程4-10年。 1.2方法 对160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检查,其中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内分泌等项目的检查,记录所得的数据。 1.3诊断方法 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诊断。患者在手术后如果出现,伤口发炎、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在插管穿刺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这几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判断为伤口感染。 1.4数据处理 针对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最新的SPSS软件进行统计,当P<0.05时,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15例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包括如下,在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都是由于伤口得到的处理不当,并且手术后监护不到位造成的,这样原因发生感染的患者占85%,因此,需要在手术中重视操作问题,以及手术后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这些操作对于降低患者的手术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讨论 通过对患者术后出现的感染的原因分析了解到,手术后伤口的处理不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于感染你的防治工作也要以伤口处理作为基础。 3.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降低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 医师在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降低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师在手术前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3.1.1检查患者身体素质以确定手术的可实施性 在很大程度上,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取决于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抵抗力比较强的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比较小,在手术后身体恢复的速度也比较快,效果比较好。但是与此相反,身体素质比较差的患者在手术后,很容易发生感染,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感染的发生,针对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的患者,医师应该提高警惕,在手术前做好对患者的身体检查。 3.1.2做好备皮工作 备皮工作就是在手术前需要把手术处的毛发处理干净,防止患者因为毛发上的细菌等有害物质导致感染的发生。 3.1.3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 为了彻底的去除器械上所存在的有害的物质,医师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手术用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因为患者手术伤口处的组织自身抵抗力比较低,医疗器械上的有害物质很容易导致患者的伤口感染。因此,只有保证在没有细菌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才能有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3.1.4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准备工作 很多患者都会畏惧手术,因此,医师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工作,使他们能够减轻心理负担,相信医生,积极的配合治疗。 3.2严格规范操作,提高医师的预防意识 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中,医师自身的操作水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师的操作能力比较高的情况下,他能够很好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发生伤口感染。因此,为了能够积极的预防和正确的处理患者在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医师在进行普外科患者治疗时,要严格的规范自身的操作规范。 3.3抗生素合理的使用可以减少感染 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抗生素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在手术中,对患者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发生。但是,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适量和而合理,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与感染率不成正比,并不是说抗生素的使用越多,对预防患者发生感染的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医师能够有效合理的利用和使用抗生素。 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为了防止患者由于对抗生素过敏而影响患者身体的康复,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过敏

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12T15:19:03.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伟 (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黑龙江鸡西158 [导读] 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55-02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7年度普外科592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37例,感染率为6.25%。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循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7.3 d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现就本院2007年度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普外科共5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出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6.25%。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为32岁~99岁,其中65岁24例,占65%。急症手术15例,占41%。手术时间2 h共23例,占62%。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16例,占43%。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21例,占57%。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21例,占57%,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老慢支及呼衰5例、脑梗塞及中风3例。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2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术前营养支持仅5例,占14%。 细菌培养共20例,占54%。培养阳性率为80%,共16例。其中G+菌8株,G-菌16株。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具体见表2。术中置引流管28例,占76%。二类切口手术28例,占76%。三类切口手术9例,占24%。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 d~10 d 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2]。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3]。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预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则不用。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4]。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5]。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6]。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7]。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8]。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有报道认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种族、原发病严重程度和免疫功能等;二是医源性因素如住院天数、科别、医疗操作和治疗等[9]。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10]。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182183. [3]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 [4]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5]童尔昌,顾美仪,王宇,等.外科护理[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25. [6]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外科洗手是预防外科伤口感染重要措施

外科洗手是预防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皮肤是手术室当中的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源,尽管手术人员带着无菌手套,术前还是应该洗手以减少手套破裂而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器械在消毒灭菌之前必须彻底清洗,目前器械的清洗有人工和使用超声自动清洗机两种方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明确外科洗手和器械消毒的正确方法。 一、外科洗手 美国CDC指出外科洗手的目的是清除和杀死暂居菌,减 少常驻菌。洗手的方法呢就是抗菌皂液擦拭至少120秒或无 水洗手液擦拭至少20秒。 (一)理想的外科洗手液 理想的外科洗手液应符合:含有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 剂;消毒剂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具有持久抗菌活性; 含有大量的护肤成分。微生物容易在手套的潮湿环境当中孳生而在手术过程中手套经常破损;因此洗手液应当具有持久抗菌活性,从而抑制微生物的再生。 (二)皮肤消毒剂比较 G+G-结核杆 菌霉菌病毒作用速 度 残留活性 酒精+++ +++ +++ +++ +++ +++ - 洗必泰+++ ++ + + +++ ++ +++ 碘伏+++ +++ + ++ ++ ++ ++ 菌克散+++ ++ + - + ++ ++ (三)最新的美国CDC洗手规范 建议不建议 通常为2-6分钟长时间外科洗手,如10分钟 根据厂家说明刷子刷手 产品员工评估刺激性较大的洗手液

美国CDC建议洗手时间不要超过6分钟,特别不建议洗手时间过长,例如10分钟,大 量的临床研究证实2~6分钟的洗手效果与10分钟并无差异,而且10分钟的长时间洗手会 导致皮肤损伤。美国CDC建议,传统用刷子刷手的方法也逐渐否定,根据厂家的建议直接用 抗菌皂液揉搓或用无水外科洗手液备受推崇。洗手液应当为临床员工所接受,对皮肤的刺激 性应该要小。如果用较热的水洗手会加速皮肤的干燥,建议临床为员工提供护手霜。 (四)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 据AORN统计90%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皮肤损伤的问题。一旦医护人员因为外科洗手 而导致皮肤损伤,会加速皮肤深层常驻菌的释放,导致局部菌落数量增加,同时损伤的皮肤 更容易种植细菌反而影响外科洗手效果。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可能产生的皮肤问题大大影响 了医护人员对外科洗手规范的遵从性,这样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所有手术人员必须执行外 科手消毒(2~6min)。 据AORN统计,90%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皮肤损伤的问题。请问:皮肤损伤有什 么害处呢? 二、器械消毒 (一)无菌操作和外科技巧 1. 当放置血管内的装置,脊髓或硬膜外插管,或配制及静脉内给药时,应遵守无菌操 作的原则。类型ⅠA 2. 在使用前,装配无菌器械和溶液时。类型Ⅱ 3. 轻柔的处理组织,进行有效的止血,将失活的组织和外来的物体(如缝线、炭化的 组织、及坏死的碎片)减少到最小,在手术部位消除死腔。类型ⅠB 4. 当外科医生认为手术部位严重感染时,应延迟一期皮肤缝合或敞开留待二期愈合 (例如Ⅲ级和Ⅳ级伤口)。类型ⅠB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附: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外科洗手是预防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减 秒或无 理想的外科洗手液应符合:含有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剂;消毒剂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具有持久抗菌活性;

据AORN统计,90%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皮肤损伤的问题。请问:皮肤损伤有什 么害处呢? 二、器械消毒 (一)无菌操作和外科技巧

1. 当放置血管内的装置,脊髓或硬膜外插管,或配制及静脉内给药时,应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类型ⅠA 2. 在使用前,装配无菌器械和溶液时。类型Ⅱ 3. 轻柔的处理组织,进行有效的止血,将失活的组织和外来的物体(如缝线、炭化的组织、及坏死的碎片)减少到最小,在手术部位消除死腔。类型ⅠB 4. 当外科医生认为手术部位严重感染时,应延迟一期皮肤缝合或敞开留待二期愈合(例如Ⅲ级和Ⅳ级伤口)。类型ⅠB 5. 若需要放置引流,则放置密闭的吸引装置。引流管 应远离切口单独放置。一旦可能则去除引流。类型ⅠB (二)外科器械的消毒灭菌 1.按照公布的条例,所有的外科器械都应进行灭菌。 2.仅在患者的情况紧急需要时才进行快速灭菌(例如 不小心失落的器械的再使用),不能因为方便、节省时间或 无须另购器械而使用快速灭菌法作为灭菌。类型ⅠB (三)我们面临的挑战 由于新的病原菌和新的感染性疾病的出现,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及致病菌的变迁,手术器械复杂清洗困难,给消毒灭菌带来了挑战! 1. 疾病谱的变化及致病菌的变迁 在250年前就有的一种疾病,叫克雅氏病。克雅氏病如果发生在人身上叫克雅氏病,发生在牛身上就叫疯牛病。它是一组人畜共患的疾病,它的病原体是朊毒体,导致的病理改变是脑组织海绵状的外观。人朊毒体病可以是散发性、获得性或者遗传性。获得性朊毒体病相关因素有:沾染的血液,沾染外科器械未经有效的消毒或灭菌,病人接受了感染供体的组织和器官,沾染的血液制品的使用者。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疗法,而且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也没有简易的方法能够诊断。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朊毒体是牢固地粘着在外科器械上的硬的蛋白,标准清洗消毒措施不能将其清除。外科器械变干燥或使用酒精或醛都可使蛋白凝固,更难以去除,因而CJD患者用过的外科器械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12例 (博克图医院内蒙博克图022181)【摘要】目的了解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消毒【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1-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the 2007——2009 annual general surgery in 2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wound infection in 12 case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6%. elderly, drainage tube was placed, malignant tumor, operation related factors ( such as emergency operation, operation time is long, two, three types of operation incision ), pre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use in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system, chronic diseases, 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infection and wound infection has clear relationship.【key words】wound

外科伤口感染的分类及手术护理

外科伤口感染的分类及手术护理 发表时间:2013-03-01T08:47:17.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官凤云 [导读] 医学的进步使外科手术的范围日趋增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样,对病人机体的损伤及其免疫功能的抑制也相应增加。官凤云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外科伤口感染,又指手术部位感染。疾病控制中心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仅限于有皮肤、黏膜切开的手术,涉及范围包括:切开皮肤、黏膜、皮下组织、深层软组织(筋膜及肌层)及器官或腔隙。麻醉下进行的内镜检查、操作、脓肿穿刺等不包括在SSI范畴。 1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期 医学的进步使外科手术的范围日趋增大,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样,对病人机体的损伤及其免疫功能的抑制也相应增加。加强对手术切口生理、病理等方面的了解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基础。 1.1 手术分类 一般手术分为3种。 1.1.1 有菌手术(也叫感染手术) 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开放性骨折、烧伤等手术,手术部位明确有感染形成。 1.1.2 污染手术包括肺、胃肠道和阑尾部位的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有被污染的可能,这类手术也叫二类切口手术。 1.1.3 无菌手术包括甲状腺、乳房、脾切除、疝修补、非开放性骨折、心脏手术、非开放性脑部手术等,也叫一类切口。 1.2 切口分类 根据美国国家研究院颁布的资料,将切口分为4类。 1.2.1 清洁切口(I类切口) 术中未遇到明显炎症病灶,不涉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手术,如甲状腺切除、疝修补术,包括非创伤性手术切口。 1.2.2 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切口) 进入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细菌污染可能发生但不明显,未找到确定的污染证据的手术,如胆汁培养阴性的胆道手术,无特殊污染的阑尾切除术等。 1.2.3 污染切口(Ⅲ类切口) 手术涉及有明确细菌存在的系统,或遇到有明显炎症病灶的手术,有空腔器官内容物溢出切口的手术,包括有感染性胆汁的胆道手术、切开胃肠道并有大量内容物外溢的手术、穿孔时间短的急诊手术、未经肠道准备或准备不良的结肠手术,以及术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者。 1.2.4 污秽切口(Ⅳ类切口) 亦称感染手术。指器官穿破或有脓液的手术切口,包括已有感染或带有脓液的手术,穿孔时间较长的胃肠道手术,或带有创伤性坏死组织、异物、粪便等严重污染的切口,以及创伤未及时清创的手术等。 2 感染手术的护理 感染手术(也叫有菌手术):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开放性骨折、烧伤、胰腺清创等手术,手术部位已有感染形成,以及一些特殊化验指标异常的病人的手术。 对于择期感染手术,手术室护士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阶段做到全面护理,而对于急诊手术,由于其术前准备相对不充分,所以在手术过程中更应注意规范操作,正确处理用物及环境。 2.1 术前访视,充分准备 对择期手术病人,术前1d进行访视,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基本健康问题(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凝血时间,适龄女病人的月经来潮情况,病人的情绪)、皮肤准备情况、肠道准备情况、备血、配血、各项检查情况,以及手术方案等,以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尤其注意: 2.1.1 心、肝、肾功能有无异常的化验指标,如:HBV(全套)、HIV、HCV、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 2.1.2 备皮是否规范手术部位有无感染性病灶,皮肤完整情况,有无黄疸等。 2.1.3 有无传染性疾病如:甲肝、乙肝、活动性结核、艾滋病等,及其隔离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次日的手术排班,如:时间、手术房间、手术用物及人员的安排等。而对于急诊手术,有条件者亦应进行访视,做到随机应变。 2.2 规范操作,加强防范 2.2.1 推车接送一般感染手术病人时按常规进行。若遇到艾滋病、外渗引流物较多(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皮肤感染性疾病等的情况时,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用后焚毁,也可选用普通的床单和盖被,手术完毕后与被服一同处理;推车则用消毒液擦拭。 2.2.2 手术房间手术安排于专用污染手术房间内进行,无条件者也可在其他手术结束后进行。室外设置醒目的隔离标记牌,限制人员进出。 2.2.3 用物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用物,尤其是无菌手术巾。 2.2.4 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止锐利器械对自己及他人造成伤害,佩戴护目镜,必要时可戴双付手套。已有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应参与手术。 2.2.5人员流动除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外,术中所需的其他物品由室外专门的护士提供。若无此条件,也应尽量减少进出房间的次数,并在室内穿参观衣,出室时挂于门外。对于参观人员应设置特殊记号,可在其胸前或背后粘贴胶布,写明“污染”,以有别于其他参观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2.2.6 手术操作加强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和无瘤操作,必要时可重新刷手,更换手术衣和手套,包括器械。 参考文献 [1]史安海.重视抗生素在外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腹部外科, 2007(03). [2]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05(02). [3]郑晋华,刘密兰,杨翠萍,等.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护理研究,2009(08). [4]许晨耘.手术通知单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应用[A].全国护理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会编[C].2001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