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56年资料8 克山病中医研究组的工作简结

1956年资料8 克山病中医研究组的工作简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克山病中医研究组的工作简结


黑龙江省卫生厅



一、前言:为了抢救,治疗克山病患者并研究中医对克山病的疗效,省厅于十二月十三日由哈市抽调了八名中医组成了中医研究组。通过抢救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组成病历观察小组共接受了典型的克山病人26名,下乡抢救小组对呈现不同程度克山病样症状的6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工作,(这些患者大部分未经中西医共同诊查确诊。)兹将该组二月零20天的工作中的实际治疗情况初步加以整理,总结以供各地中西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医对克山病的疗效。
二、中医对克山病理论上的探讨:克山病是一个新的病名。过去中医文献原无此病的记载,对其所呈现的症状,按祖国医学文献大致可有以下两种认识:(1)按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认为本病属于“寒症”即“寒疫直中三阴”阳盛阴衰之症。据上述各书的学理著述,参考克山病的临床症状,颇与中医的少阴病有所吻合。 (2)认为本病类似痧症,兹将有关类似本病的记载引症如下:
(一)内经、难经、伤寒论及金匮上的记载
内经:浊气在上则生瞋胀、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冷,法当回阳;又: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
伤寒论: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又: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又: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又:伤寒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又: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又: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又:夫病人绕脐痛、心有风冶、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其不冲者,心下则痞;又: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又:少阴病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太除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又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又: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又: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又:少阴病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又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回者死。又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又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

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
综合以上记载,说明克山病手足厥逆,躁烦不安无脉或时有时无,上不来气、呕逆、突然死亡是与少阴病的症候相类似的。
(二)痧胀玉衡及痧症要法上的记载
玉衡:痧不尽系六气七情所致,如因饥饿劳役或秽触疫染皆可成痧,痧无定脉,凡脉与症不应者,不论风寒痰,而以本病治之不愈者即痧症也。
痧症要法:头眩眼花,恶心呕吐,痧在血分,急用刮放。腹痛手足冷者宜焠法。
痧之慢者或十日半月而死,甚至三四月而死,必须速治,迟则痧毒蔓延滞结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者先损肌肉,一若失治倾成死症,初犯痧症邪气胜正气衰,或旬日辄发久则日近一日,盖由胃气本弱,故尔速当充其胃气,则痧自断矣,痧分表里,痧之初发,必从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则入于半表半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心腹痛焉,可以刮放而愈。
治痧法有三,肌肤痧可刮毒不内攻,血内痧有青紫筋,刺之则洩,肠、胃、脾、肝、肾三阴经络,治法当辩,经络脏腑,在气在血,则痧之内攻,可消可散。痧脉多系微、细、濇,有时弦。数虽浮大亦虚而无力,疾徐不伦,时或六脉俱伏亦无妨,痧退脉即昆还,有脉应洪实,而反微迟者,有四肢厥冷,脉应沉细而反滑数者,此脉症不符也,便舍症从脉。凡痧脉微细者生,实大急数者死,洪大无论者凶,一部无脉者轻,一手无脉者重,两手无脉者死,六脉无根及出现诸怪脉,针刺服药不应者不治。
三、克山病中医研究组本年内所采用的一些治疗方法:
(一)按三阴寒症的治法:
1.潜在型克山病急性发作
症状:脉搏结代不整,全身或局部浮肿;
治法:用“温中回汤”“通脉利尿”之法;
处方: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方;炙草二钱、拣人参二钱、生姜一钱、南桂枝一钱、贡白术三钱、云苓三钱、南大枣五个、水五百毫升煎成三百毫升,三次用空腹服每六小时一次。
2.痨型克山病
症状:呕吐腹痛、头迷或姙妇腹痛、胎动不安;
治法:用“温中止呕”“补益回汤”之法;
处方:吴茱萸汤和香砂六君子汤:吴茱萸二钱、拣人参二钱、南大枣五个、生姜一钱、白块苓三钱、广藿香二钱、砂仁二钱、半夏二钱、广陈皮三钱、贡白术三钱;
注:妊妇腹痛、腰痛加杜仲二钱、川续断三钱或加酒芩一钱半,服法同前方。
3.急性克山病
症状:急性发病呕吐不止者。
治法:先施行针灸,后用通窍解秽法(即射香散)。
处方:射香散(哈市中医刘象久先生献方)。硃砂五钱,雄黄两,射

香五分,荜拨三钱,细辛五钱,火硝四钱,白芷二钱,枯凡两,皂角五钱,冰片五分,丁香三钱,茅术五钱,菖蒲五钱,樟脑精三钱,共为细面,轻者服五分,重者加倍。
(二)按痧症所应用的治法
1.轻症,仅用针灸疗法或单服射香散(方见前)即妥。
2.重症,用辛温通窍解秽法:先用针灸疗法,通关散及坐药,同时内服射香散。
3.急重症,除按2.项重症的各项处置外,并用焠法。
註一附方,通关散:细辛,皂角,共为细末用鼻吸之,或吮入鼻内。
坐药方:人言、细辛、皂角、雄黄、射香、共为细末,取大枣一枚去头,沾药少许(约半分)坐入肛门内。 註二附焠法:按焠法系根据痧症要法上的记载,痧在肌表未发出者,隐隐肤间者且慢炸,及已发出状如蚊咬,粒如麸,疏则廖廖,密则连片,更有发过一层,复发二三层者可用焠法。
胸前两侧,或腹上与肩膊上处照定红点,套以铜钱,用灯心草微蘸香油,向铜钱孔处点烧,即呈爆响,焠毕,便觉胸腹宽松,痛逐减(即烧羊毛厅)。
焠法的适应症:头迷、气短、心没底、心难受、吐黄水、恶心、心中堵塞忙乱,烦躁个安、脉沉细或无脉、四肢厥冷,病较重时用此法焠之。
4.按卜法处理无效,或病情转变时可酌用以下汤药。
(1)乌药散(宽中行滞法)。
适应症:心中满闷,气上冲,气滞不行,用乌药散宽中以行滞。
处方:乌药两、榔片三钱、厚朴三钱,枳壳三钱、防风二钱、芥穗二钱、薄荷二钱、细辛五分、莱菔子三钱水煎服。有瘀血者,加蒲黄灵脂、桃仁、红花。便燥者,加大黄,芒硝。浮肿者,加防己竹叶,芦根。咳嗽者,加兜铃、射干、杏仁、川贝、双皮。头痛者,加川羗。
(2)加味生脉饮(回阳复脉法)
适应症:无脉大汗不止或汗过亡阳时用之。
处方:人参二两,寸冬三钱、黄芪两、肉桂三钱、乌药两水煎服。
(3)清浊欲(活血解毒通利法)
适应症:用于病初针刺后心热,大小便不通,脉实者或间歇脉,用清浊饮活血解毒通利。
处方:防风二钱、芥穗二钱、薄荷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川军三钱、杏仁三钱,芦根两,竹叶三钱、木通钱、黄连二钱、寸冬三钱、连召四钱、大只四钱、赤芍三钱、陈皮二钱、蒌仁二钱、莱菔子三钱。水煎服。
(三)针灸疗法:
1.出现头迷、心跳、心没底、心难受、恶心、吐黄水或吐不出来。心堵塞忙乱、烦躁不安、脉沉细无脉或四肢厥冷者。刺十宣、尺泽、委中、大椎、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愈、承浆、以上皆刺出血。
2.呕吐不止者:刺金津、玉液、刺出血、针内关

中脘。
3.大汗不止者:刺合谷、复溜、三阴交、足三里。
4.头痛、眩晕者:刺风池、风府、列缺、人中、涌泉。
5.胸满闷、腹痛者:刺内关、中脘、阴陵泉、涌泉、足三里。
6.全身浮肿:针足三里、三阴交、气海、水道、天枢、复溜。
7.呼吸困难,针大椎、肺俞、天突、少商、膻中。
四、疗效上的考察:
(一)病房按三阴寒症治疗的情况
1.病房共治疗了廿六人,其中十例死亡(多系发病急骤,中医获得治疗时机过晚,呈剧烈呕吐,及无脉者)十名为克山病急性发作治后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六名为临床上治愈。
2.病房治疗的病例,均经中西医共同诊查,并大部分有西医、针灸的配合治疗。
3.潜在型克山病服中药,吴茱萸汤,炙甘草汤,及苓桂术甘汤,有一定疗效。
4.姙妇克山病用中药六君子汤,吴茱萸汤,治疗效果较佳。
5.完全陷于无脉,呕吐不止,不能服药者,仍无法解决。
(二)按痧症治疗的情况
1.中医下乡抢救小船共治疗了类似克山病患者最重的为二四例(死亡三例)较重的三九例,共为六三例。
此外还有一五六名呈现类似克山病的轻度症状(如头迷、闹心、心没底、堵塞感等)经服射香散,作为预防性的治疗。这一部分诊断十缺乏明确的依据。
2.发作初期经针灸坐药通关散及射香散的治疗后均未遇到呈现严重呕吐现象者。
3.无脉者用针灸及焠法后,脉搏可有好转。
4.心难受、心堵塞、经施行通关利窍法能够减轻。
5.死亡共有三例,一例拒绝用药,二例系病情过重(其中小儿一名)。

(本文发表在1956年8期第410页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