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关于现代管理大作业

管理的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人类留下的宏伟建筑等文明足以生动地证明人类的管理和组织能力。19世纪末,为了解决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困难和效率低下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管理理论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诞生。他们为当时西方国家的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高效率化提供了可能。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学发展进人了“丛林”阶段,人们对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管理中人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其旨在探索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管理如何适应知识创新、社会改革与人的发展的要求。

一、现代管理学理论及其特点、评价

从19世纪末以后至今,管理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统称为现代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初阶段,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组成。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采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将管理和劳动分离。

上述措施虽然在现在已成为管理常识,但当时却是重大的变革。随后,美国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人管理,更重要的是泰勒所倡导的精神革命,这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前者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后者是有效管理的必要心理。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先河。在其正被传播之时,欧洲也出现了一批古典管理的代表,其中影响最大的属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认为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他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业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中提炼处理,成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进一步得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他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交往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企业的长生不老不能仅依赖于其英雄人物的“超凡卓识”,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顺应自然”的原则体系—公正地识人、用人和进人的体系。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尽管科学管理理论的实际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它忽视了人的因素,

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品,激起了工人的强烈反抗。因此,单纯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激发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霍桑试验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科学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奥等人开启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了霍桑效应;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些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另一方面,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可称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但也存在着缺陷—过于强调人。管理的成功,甚至人的成功,均在于“过犹不及”。

2.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实验以后,人际关系学说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这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重要的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麦格雷戈的“X一Y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领导方格理论”等等。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而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

行为科学也存在着缺陷:从霍桑实验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管理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理论、对梅奥主义的批评未曾间断过,很少有管理理论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评。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学发展进人了“丛林”阶段,人们对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学派和理论研究: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以社会学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管理理论,把组织中的人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代表人物巴纳德,把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看做社会系统,又把社会系统看成人们在思想、力量、愿望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并认为组织就是一个社会合作系统,系统存在有三个先决条件:统一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组织的管理者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

2.管理决策学派

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它还向每个成员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使他们能预料到其他成员将会做哪些事,其他人对自己的言行将会做出什么反应。决策是管理中心。西蒙对于决策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也是管理方面唯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他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理论的基石之一。

3.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当代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认为通过对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会使人们懂得在将来相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因此,这个学派的学者把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放在对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的研究上,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而不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来进行研究,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

经验主义学派理论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管理问题: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且相对社会的责任;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

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可以说在管理理论丛林中较具特色,但他们受到了许多管理学家的批评。经验主义学派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所以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无经验的初学者则无所适从。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

4.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是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有时人们把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称为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是伯法。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管理科学学派借助于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重点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现在管理科学也有向组织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学的定量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组织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管理科学学派一般只研究生产的物质过程,注意管理中应用的先进工具和科学方法,不够注意管理中人的作用,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5.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组织和管理的系统模型,以及系统管理中的各项职能。代表人物是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他们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认为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他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该理论的局限是过于扩大范围,且在观念上排除了其他管理方法。

系统管理理论中的许多内容,有助于自动化、控制论、管理信息系统、权变

管理理论等的发展。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管理理论的实质是把组织看做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代表人物有伍德沃德、莫尔斯等。权变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7.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

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五种竞争力量”—分析产业环境的结构化方法就是他的杰出思想;他更具影响的贡献是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明确了三种通用战略。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取得较高的利益;而在另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竞争的快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对组织文化的细分,沙因综合前人对文化比较的研究成果,对深层的处于组织根底的文化分成以下五个纬度:自然和人的关系;现实和真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自己文化的深层本质提供了工具,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不能仅是简单地改变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

9.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迷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10.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

总体来说,企业再造理论顺应了通过变革创造企业新活力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加人到流程再造的研究中来。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综观西方管理学理论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其发展趋势如下:

(一)从重物到重人,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假设转变

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都是从人性假设改变开始的。可以说,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各个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重物到重人,这是管理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按照美国学者沙因的分析,西方管理理论关于人性假设,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人”假设。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做会说话的工具。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为X理论。

第二阶段,“社会人”假设。梅奥对“霍桑实验”的结果做了重新解释,认为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第三阶段,“自我实现人”假设。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第四阶段,“复杂人”假设。雷恩等人在综合“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中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必须进行多模式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了“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西方管理学理论中出现了一种对人性分析的否定之否定。其代表有麦格雷戈的“X一Y理论”、威廉·大内的“Z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愈加复杂,又出现了诸如“文化人”“网络人”“知识人”等假设。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复杂人”假设的进一步论证。

(二)从重硬管理到重软管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活动内容的复杂、参与要素的增加,仅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制定一整套的计划、组织、规章制度等的硬管理,再也无法管理好复杂的企业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在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传统的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更加注重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面貌、道德、责任心、凝聚力及教育知识水平等等,使传统的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化职能延伸。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

企业决策一直认为是管理人员的职责,凡事亲历亲为、事必躬亲。但是,生存和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要求企业经营内容和方针灵活多变、迅速适应。而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受过良好教育的非管理人员亦希望能在重要的问题上享有发言权。因此,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是要积极地分权、赋权,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为企业做出贡献。

2.领导方式

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了“柔性管理”的领导方式,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赋予员工以责任,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等。

3.控制

信息系统将普遍地用于控制过程,将通过计划、领导和激励等方面发挥作用。强调由企业中的个人间的竞争到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管理理论都是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管理控制,进人80年代以后,强调的重心则是“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并将其作为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它不是具体的管理制度、方法,而是在生产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强调“团体精神、整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

(三)从重外延式管理到重内涵式管理

长期以来,企业外延式管理盛行,但伴随着外延式管理而来的是种种困难,因此,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管理者们纷纷从重外延式管理向重内涵式管理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选择地扩展业务

汤姆·彼得斯等人在《追求卓越》中对美国60多家成功公司的详细研究表明,凡成功公司在业务内容的扩展上都是有选择地进行的。

2.强调创新型管理

创新型管理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思想和经营目标的创新等,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成员是创新型的,并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

3.企业再造

从1990年以来,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再造的思想,主张对美国企业采取激烈手段,摒弃陈旧的工作方法和流程程序,将计算机用于新的流程的设计,重新构建企业。

(四)从重个别和局部到强调系统和整体

多少年来,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在解决企业组织出现的问题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强调组织中个别的和局部的调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科学方法日益深人到各个领域,强调系统和整体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力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彼德·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对只强调个别、局部的传统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是学习障碍的表现。他指出,在学习型组织的创新中,五项修炼是必不可少的,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强调用系统的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从个别放眼到整体,从对环境的被动适应到对未来的主动创造,找出高效率的解决途径。

当代中国管理学是改革开放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引入西方管理学理论,到推广西方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再到目前普及西方版本的MBA、EMBA教育,从某种意义讲,中国管理学的20多年历史就是西方管理学在中国社会全面糅合的过程。回顾这段历史,其中不乏许多引入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后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的精彩案例,但更多地是发现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管理中的“水土不服”现象。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需要符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管理学理论。如何客观地评价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创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管理学,是亟待中国管理学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怎样评价西方管理学研究

作为现代西方管理学鼻祖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企业追逐商业利润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此后出现的各种管理理论,无一不是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利润赢取模式演变的结果,从“泰罗制”下工人是没

有意志的“机械人”假设,到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人”假设,再到决策理论学派和系统学派的“理性人”假设,最后到当代新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中“认知人”假设以及后现代主义管理思潮中“体验人”假设,本质上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管理的前提是相互对立的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的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以及没有灵魂的人,管理的手段是对管理对象实施过程控制和手段刺激,管理的目标是单向式、无止境地实现利润最大化。

作者认为,西方管理学研究有三大缺陷:

(1)研究的前提缺陷。管理终极意义的价值缺失及终极目标的指向误导,这一研究前提错误是西方管理学研究的致命缺陷。近现代西方管理学是近百年来西方社会盛行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崇拜科学工具理性的产物。在西方管理学代表著作中,提高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似乎理所当然就是管理的目标。至于更本质的问题:管理效率提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则很少研究。学术界和实业界鼓吹的管理应“以人为本”,但是,只要看看当今的职业场上领着高薪的职业经理们忙碌疲惫的生活,就很清楚作为管理者本人都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又何以希望能对员工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经济人、理性人的片面假设前提下,西方管理学发展走入死胡同。诚然,管理效率提高了,利润提高了,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人的世界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

(2)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缺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不是各实体模块、组分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有机过程。离开了系统整体的功能过程去讨论各元素组分和环境影响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西方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思路是把管理这一整体系统切割为管理过程、管理要素、管理环境、管理心理、管理行为等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分析,而忽视、否认了管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这一基本的事实前提。目前西方管理学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不同却又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管理理论来相互解释管理流派的存在,根本原因是这些流派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每个学派都依据对人的不同片面假设、侧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对管理的真正实质却未能正确揭示。可见,西方的研究方法是割裂性的实证方法,它把各门学科共性的规律串起来是困难的。按照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能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西方的二元对立理论,要么把管理视为与人性心灵无关只有极值求解过程的数理逻辑,这是管理科学的观点,要么把管理视为只有经验概括和权变技巧总结而没有普适性规律存在的感性经验。

(3)研究的结论缺陷。现有研究结论只是对某一阶段管理现象的静态、局部表象的描述,而不是组织管理的变化规律。这是由其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缺陷所决定的。目前的管理学研究往往以某一职能、某一层面、某行业管理、某种行为为对象,以局部片段的研究结论去推断全部管理的一般规律,并以某一时空点下统计加以证明。这种研究结果永远只能是局部的表象,根本不能把握管理内在不断变化的规律。离开管理整体动态背景去研究管理活动所得到的是没有真实意义的静态局部表象。只有以一种全息系统观去作局部与整体的对应分析,才可能把握管理变化规律。

二、怎样评价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引入西方管理学理论

管理离不开人与文化,这是管理学的社会人文性质决定的,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不可回避。但是,管理学全面西化是当代中国管理学的主流。这一流派学者所做的工作都是遵循西方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从研究题目、研究前提、再到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都是欧美学术界的翻版。管理学全面西化

过程在目前中国高校和学术界继续升温,比照西方模式的MBA、EMBA教育已是当下一种时尚,留洋博士和海归教授是国内各大高校管理学院师资抢夺的重点,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还是讲授内容均是美国版本,管理学主流学术刊物全盘西化现象严重,动辄以是否有高深的数理模型作为研究水平高低的判断依据,这一切都是中国管理学研究全面西化高潮的反映。这些全盘西化的管理学研究最大问题是,缺乏对中国本土化管理的研究和解读,甚至完全以西方管理代替中国本土化管理。并且,在管理实战中隐藏着经

济人、机械人的简单假设,即依赖收入决定行为、刺激输入决定绩效输出的单一因果关系,管理学是理性的实证科学,其实际应用与文化背景完全无关,西方理论和工具可以完全照搬运用。作为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西方管理学,在今天依然存在上述种种致命缺陷。面对中国企业管理,西方理论更是存在对象的缺陷和实战的缺陷。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管理实践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全盘西化派所沉迷的管理学理论在现实中国社会遇到诸多应用障碍,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大多数管理学研究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智力游戏。只占少数的本土创新派学者,依据西方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总结中国管理实践特征,试图在西方理论体系上进行所谓本土化创新,他们的研究基本是对众所周知的中国管理特有现象进行描述和因果逻辑推理,其结论对中国现实的管理实践并无实质性指导意义,因为无论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还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内外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都与西方截然不同,尤其当中国出现了一批用自身发明的“土办法”管理企业而走向成功的企业家,这种使用西方学术范式裁减中国管理实践的“削足适履式”研究,很明显是走入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西方管理学理论无法解释越来越多与西方差异很大的中国管理实践。于是,一些学者在西方管理学框架基础上提出一些本土化创新理论,从而形成了本土创新派。这一流派按照西方理论模式,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具体特点,演绎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管理实践的总结,尽管它们大多数只是现象描述和归纳,缺乏规律性的提炼和前瞻式的预测,但是与全盘西化派相比,他们的研究更真实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管理现象,更贴近中国管理实业界的现实活动,对于普及和提高中国企业家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相当强的指导意义。

三、怎样评价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学理论方法的现代结合研究

中国的一些学者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角度研究适合现代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学,创建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归结其研究思路和理论体系具体可分为:(1)观念诠释。研究基本沿袭西方学者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以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方法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庞大的管理思想。外表是中国儒道和诸子百家的术语,内核却是西方各派的管理理念。(2)观点罗列。模仿西方管理学界经验学派的方法,把庞杂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括归纳为若干个原则和观念。(3)理念模型。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比照现代西方管理概念试图构造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哲学和文科专业背景的学者,试图从哲学文化角度概括中国管理的基本体系,理工科背景的学者,试图把现代西方系统科学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整体观结合而提出了新理论,但由于这些理论大多停留在概念体系构建和原则阐释上,缺乏可操作性,离实际应用有相当距离。(4)应用原则。从实践应用角度出发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总结为一系列管理原则,典型代表是台湾学者曾仕强提出的“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该理论尽管不乏有理论体系概括的尝试,但其实用性导向原则决定了成器为管理学普遍规律的系统理论还有一些距离。

上述这些学者尽管用“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努力进行构建新理论,但他们盲目地把西方系统科学的数理方法和管理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系统哲学作机械性结合,体现了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认为中国古人是朴素唯物主义,只有原始粗浅的系统哲学,缺乏精确缜密的计量科学,而现代西方的系统科学才是人类智慧精华的最高层次。这是十分荒谬无知的。中国古代在建筑、数学、天文、水利、医学等领域,有大量严密精确的科学计算,由于哲学世界观的差异,中国古代科学数术的概念和体系与现代西方科学不相同罢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现代系统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中西结合式创新管理理论,既不能如实再现中国古代圣贤的管理智慧,也无法与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系统科学和管理理论相接,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1)远离“人本主义”。人伦文化倡导者的中国儒家管理的研究命题是从自我德行修养开始的,管理首先是自我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一以贯之”的必然逻辑。人性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是创造“以人为本”的中国管理学的大前提,目前不少国内创新管理学理论没有重视这个本质问题,更没有把这个本质问题贯穿整个管理理论之中,这显然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也与当今世界盛行后现代主义文化管理趋势不符。(2)研究重点本末倒置。短视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结果必然是不重视本质问题和根源问题的探讨。如何把握人性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才能自知、知人,才能作个出色的管理者如何知人、用人?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人的差异在哪里?如何针对现代人心中意识价值观和无意识情综进行有效沟通与管理?中国文化背景下各阶层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诸如此类管理规律问题则很少研究。(3)研究结论缺少实用价值。当前“中西合并”式中国管理学十分重视管理工具技巧的研究,从不同学科借用包括系统科学、运筹学、物理学、经济学等。这些方法大多难以为其社会实践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根源在于它主要植根于自然系统和工程技术实践。现有的中国管理学理论模式研究绝大部分是将现有系统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往社会问题上直接套用,而关于社会系统的基本问题的人性、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质性研究,对中国管理实践难以起到指导作用。

怎样适合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创建中国国情的管理学,对这一问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哲学观念下,必然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社会管理目标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宇宙万物系统本来是和谐稳定的整体,分立对恃是相对的,中国式管理不是强调对立,而是努力化解人与自我心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等各种矛盾,以求互利共存。由于人和万物各有不同特性,而且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随着时空而不断变化,因此,管理方法应不断变化调整,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强调与时空条件相适应与人和事相匹配,不可能千篇一律。这是中国管理学研究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但都不是管理的全部。可以说,社会分工有多广,管理的外延就有多宽。在管理前加政府,就变成政府管理,加企业就是企业管理,加教育就是教育管理,加医院就是医院管理。就组织内部来说,组织分工有多细,管理的内涵就有多丰富。管理前加财务就变成财务管理,加培训就是培训管理,加生产就是生产管理,加营销就是营销管理。

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

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至工业革命,大萧条,二次大战,及新一轮经济腾飞再至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的知识经济,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也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当然,这种转变的深层前提仍然是资本方为了企业的利润的提高);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

从今日管理学学习者的角度去直观管理学,管理必然包括个人、组织、管理过程和方法。本书的贡献就在于作者对管理学对这几大因素在上百年来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经验到科学实践和系统总结的演进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概括和说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早期提出的理论相较于今天就不再有适用性,管理学的进步本质上是对人性研究和人性管理方法研究的进步,而人性特点的最大特征就是稳定性,昨天的某些管理理论今日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供我们借鉴和用来进行思想碰撞,以产生新的灵感。

参考文献:

[1]白毅. 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现代糅合[J]. 求索,2005,06:85-86.

[2]史永亮,张伟,刘彦妮. 现代管理学理论浅述[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60-64.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

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工程本科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题库一、单选题(共50题,70.0分) 1、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A.环境保护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标准答案:D 2、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中国 标准答案:D 3、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 )?。 A.1970年《东京宣言》 B.1972《斯德可尔摩宣言》 C.1982年《内罗毕宣言》 D.1992年《里约宣言》 标准答案:B 4、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标准答案:A 5、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A.自然资源 B.废弃物 C.商品 D.环境质量 标准答案:A 6、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1)、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2)、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3)的大小排序为()。

A.(1)>(2)>(3) B.(3)>(2)>(1) C.(2)>(3)>(1) 标准答案:A 7、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标准答案:B 8、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标准答案:C 9、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监察部门 标准答案:A 10、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dS=dSi+dSe,下列属于环境协调共生的熵变类型是()。 A.dS<0 B.dS>0 C.dS=0 D.不确定 标准答案:A 11、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标准答案:C 12、环境管理的核心的管理对象是()。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

高纲1243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 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共分11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 P.19 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 1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 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希赛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5281238.html,),专注软考、PMP、通信、建造师考试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论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各行各业的IT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已经成IT部门及用户关注的热点问题。IT服务规划设计处于IT服务生命期的最前端,IT服务方案设计是IT服务规划设计阶段的核心工作,方案设计的好坏对于确保系统的运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T服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及时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达成一个多方都满意的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时收集用户的需求变更,分析现有服务方案对于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IT服务的改进方案。 请围绕“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设计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场景,以及你在该 服务方案设计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详细阐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是如何进行服务模式和服务级别的设计。 3、详细说明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在实施过程的中出 现过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论IT服务团队管理 IT服务团队人员的岗位包括管理岗、技术岗和操作岗,都需要较高的服务意识,工作中需要注重流程化与规范化,使用专门的工具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及转移,以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队管理一般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执行管理和人员发展管理等,IT服务团队通过执行管理,充分合理运用组织资源,不断改进组织环境并提高效率,使得团队的整体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请围绕“IT服务团队管理”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轮式。 1、简要叙述你所在IT服务团队基本情况,以及你在其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2、结合你参与过的IT服务项目及特点,论述如何进行团队管理; 3、结合实际IT服务项目团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简要叙述团队管理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多考试真题及答案与解析,关注希赛网在线题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5281238.html,/tiku/)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环境工程学号班级: 10605123 姓名:陈世刚 指导教师:付尧 能源与水利学院

摘要 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幵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town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because that theory and cont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don't adaptto itsdevelopment.l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ve study on small town plann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small towns contributed to the coordina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relations,at the sametime,promot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economic andenvironment. Theoretical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Ecology must give priority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Only b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ll-tow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