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第六章 段落处理与剪辑形式

段落镜头的组合表现形式一般都可归为叙事和表现这两大类型。

叙事的剪辑是以展示事件、说明事实为目的的,主要依循情节发展的时间、逻辑顺序来组合镜头,重在叙事功能。

叙事剪辑包括简单的叙述形式和复杂的叙述形式。简单的叙述形式反映了最基础的镜头叙事结构;复杂的叙述形式是建立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和多人物活动的剪辑形态。在这种剪辑中,要处理好主镜头与关系镜头的关系,利用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丰富叙事效果。

表现的剪辑强调通过镜头对列和画面中各种形象的不断发展、更换,传达出超出表面现象的更深刻的意义和情绪,以"意义"而非时空联系作为组接镜头的依据。

表现的剪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平行的剪辑、对比的剪辑、积累的剪辑、联想的剪辑,在联想的剪辑中,还包括了象征、细部蒙太奇、摹拟法等技巧。

剪辑点、段落转场技巧等探讨的都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在一个段落中的镜头组合方式和各种剪辑形式。

电视作品的编辑思路一般依循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全片结构框架;(2)划分段落层次;(3)确定段落性质和表现重点(4)判断段落节奏和情绪效果;(5)建立镜头连接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电视作品的编辑实际上是以段落层次为剪辑单元的,也就是说,镜头连接顺序、长度都受到所表达的内容段落及其在全片中的地位支配。如果说,结构是骨架,那么,段落是血肉,各个段落的组合填满了骨架。
段落剪辑形式基本上都可以被纳入叙事和表现这两个大框架中。叙事的剪辑(或称叙事蒙太奇)与表现的剪辑(或称表现蒙太奇)在具体创作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分离的,相反,常常是交织在一起,叙事中有表现,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叙事。

为了理论阐述和技巧分析的清楚,本章中将分别从这两种剪辑形式探讨段落处理技巧。

第一节 叙事的剪辑

好的剪辑师应该懂得叙事的力量。虽然电视节目形态多种多样,有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现的部分,比如宣传片头等,有的侧重现场场面的表现,比如说,各种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等,但是,大部分电视节目都存在如何叙事的问题。

从广义而言,电视作品内容的表达、事件的描述都可以归为电视叙事的范畴。因此,对话的安排、情节的结构、背景的解释、现场的展现,等等,均是电视叙事的手段。

从狭义而言,叙事的剪辑是特指以描述动作、讲述事件、发展情节为目的的镜头组合方式,也称为叙事性蒙太奇

,它是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为镜头切换依据的,着重于用一系列有内在关联的连续性镜头来叙事。

叙事蒙太奇是电视创作中最基础的剪辑形态,因为电视作品大多是以展示事件或说明事实为基础的,而在事实的呈现中,虽然访问、背景解释也是有价值的常用手段,但是,现代电视片创作更重视通过典型事件、典型细节、典型人物来展示现实生活本身所蕴涵的深意,突出情节因素和动作组合是电视叙事增强感染力的基本方式。

一、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二、 复合的叙述形式

一、 简单的镜头叙述形式

在剖析一个叙事段落时,必须明确它的基本叙述方式和镜头结构方式,也就是说,应该把复杂的组合分成一系列能够表达含义的最基础构成。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指用最简单的画面语言说清一个动作过程或事实现状,是剥离了环境关系等各种影响因素后最主干的叙述模式,也被称为是蒙太奇句型。一般来说,镜头叙事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 前进式(顺序式)

(二) 后退式(悬念式)

(三) 片断组合式(省略式)
(一) 前进式(顺序式)

即叙述由远到近,镜头景别由大到小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人们了解事物的心理重点和观察事物的视觉重点,将观众注意力逐渐从环境引向重点、兴趣点,顺序展开一个动作或事件过程。

这是一种符合人们感知事物习惯的平铺直叙的表述句型,因为我们对于事物的观察、体验通常都是遵循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由远到近,循序渐进的一般的规律。

对于动作连续来说,前进式的方式是先用全景建立动作的总体形态,再用中、近景来强调动作的细节和它实际的价值;

对于事件来说,先用全景建立总体的环境概貌,再用中、近景把注意力引向具体物体,突出细节。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逐步有层次地清楚地了解事实和事件的发展。比如,这么一条关于交通堵塞的新闻:

(1)远景,雪景中环线公路上远远望去如长龙般的车队;

(2)全景,车辆在极缓慢地挪动;

(3)中景,有辆车停在路中;警察正在疏导;

(4)近景,地面积雪,打滑的车轮;

(5)近景,小心翼翼的驾驶员。

这几个镜头先从总体形象上直接展示了大规模交通堵塞的新闻事实,然后,逐步递进地显示了车辆行驶缓慢,行车事故增多,交通警察在各主要路口指挥的现场状况,近景镜头进一步说明了交通滞缓的原因,整个报道的画面语言非常清楚,有点有面。前进式是叙事剪辑中最常见的表现最直接的句

型。
(二) 后退式(悬念式)

叙述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到大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比前进式叙述更容易吸引人的变异方式,视觉刺激较强,悬念性强。

从剪辑形式看,一般用小景别强调兴趣点、精彩点或者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比如,

(1)特写,一只脚踢起足球;

(2)中景,一个队员倒踢飞来的足球;

(3)全景,一个队员带球过人;

(4)全景,对方队员倒地铲球,球飞出界外。

在这里,踢球特写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采用后退式,可以以有力的开始镜头将观众带入叙事氛围中,这一手段在电视片、广告片的编辑中被经常使用。

倒退式叙述还可以制造悬念,利用局部镜头的不明确性,引发观众的期待心理,然后再出现整个环境,作为对悬念的解释。比如,

(1)特写:跑动中的马蹄;

(2)特写:滚动的马车轮(与马蹄同方向);

(3)中景:端坐在马车上的邮递员;

(4)大全景:一辆邮递马车驶近农庄的信箱前(电影《紫色》)。

这种倒退式的剪辑会使人产生疑问:是谁来了?他是谁?随着带有环境、关系的大景别镜头出现,疑问得到解释;相反,如果是前进式剪辑,人们可能直接一目了然地知道邮递员送信来了,而镜头(1)或(2)被置于最后,仅仅只是表示邮递马车的细节而已。


(三) 片断组合式(省略式)

将一个完整运动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片断组接在一起的叙述方式。比如,报道某国领导人来访在机场受欢迎的新闻:

(1)飞机降落;

(2)领导人走下飞机招手示意;

(3)迎接者;

(4)领导人同前来欢迎的人握手。

在这里,每个片断都是欢迎领导人来访这件事情的具有代表性和相关性的动作高潮,通过这些高潮部分的组合,观众建立起完整事件过程的印象。

片断组合式叙述并不侧重景别表现的意义,而是强调突出必备内容,省略不必要的中间过程,这是一种简洁的叙事方式。在电视创作中,很多时候,很难采用分镜头拍摄,利用动作片断叙事,也是比较常见的。


二、 复合的叙述形式

简单的叙述形式是作为被剥离了众多影响因素后的最基础的蒙太奇句型出现的,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讲清楚的,用镜头叙事除了需要考虑景别的表意作用、动作的连贯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主要动作或事件与周围环境、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态本身所蕴涵的情绪、气氛也会对镜头结构产生影响。复合的叙述形式就是在简单形

式基础上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实现立体、完整描述事件、叙述事实的目的。

我们可以先来看这么一个例子:从前有座山(远景),山上有座庙(全景),庙里有个老和尚(中景),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近景)。这是一个连环套故事的开始,就象前面例举的普希金的诗歌一样,是典型的前进式叙事方式。不过,落实到实际的画面叙事上就会添加一些内容:从前有座山,山上苍松翠柏,蜿蜒的山径时隐时现;山上有座庙,红墙灰瓦,门庭清冷,庙门的漆皮已经剥落;在香烟缭绕、光线昏暗的庙堂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小和尚正聚精会神地听。

这样的叙事已不是四个镜头的简单连接,而是在前进的思路中多种镜头的组合,其中有环境的渲染(诸如苍松翠柏等),有细节的描绘(如漆皮剥落),有人物关系的呼应(如小和尚聚精会神地听),而且,镜头发展在景别方式上呈现出跳跃式,即在有些环节点上出现了景别的重复、倒置,比如,"庙门落漆"是近景,而随后的"庙里有个老和尚"则是中景。但是,其建立在主干句型基础上的总体叙述思路仍然是前进式的。

可见,在叙事剪辑中,首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

1、 作为基础叙事形式,蒙太奇句型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变化,而应被视为是一种叙述思路;

2、 叙事的剪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个甚至几个简单句型基础上的复合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在确立了总体叙述思路的基础上,除了需要考虑动作发展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环境、人物、细节等关联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叙事段落的情绪气氛的表现,利用镜头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多人物关系的活动以及场面。

(一)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所谓主镜头,是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所谓关系镜头,是指用于交待人、物、环境相互关系的镜头。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镜头一般可细分为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

1、 插入镜头 与主镜头内容本身相关的镜头,它能够细致表现主镜头的相关细节。其作用大致有这几方面:

(1) 突出细部 比如,某人在写字,起身走到书架抽出一本书,这时插入手拿书的特写。这个插入镜头不仅使人注意了细部,也可以从书名中了解人物的文化修养、爱好等;

(2) 烘托气氛 通过插入镜头可以使原有场面气氛得到加强。如教师在课堂上课,插入不同的反映镜头,可以表现不同的气氛:插入学生认真听讲,表现严肃平静

的气氛;插入学生私下涂鸦、犯困,气氛则变得沉闷。再比如,在表现一些大场面时,诸如足球比赛,游行活动,采用在主镜头中,不断插入鼓号、摇旗呐喊、观众欢呼等镜头,可以烘托热烈气氛。

(3) 丰富叙事 单纯依靠主镜头叙事,表意清楚,但是会显得单薄,插入相关的环境、人物关系镜头,加强了立体化表现的效果。比如,主镜头是一个人骑车上学,中间插入树影婆娑、车轮蹬得飞快等镜头,可以传达环境、季节、人物情绪等多方面信息。

此外,插入镜头还可以省略时间、掩盖声音接点。

2、 切出镜头 不是主镜头内容的一部分,只是有逻辑上联系的镜头,其基本表现如下:

(1) 表现两个视觉中心的关联。 比如,在纪录片《重返驼峰》的开场段落中,有这么一组镜头:A 特写:着军靴的脚并拢;B近景:扛枪的仪仗兵;C中景:陵园守卫岗前的仪仗兵 ;D全景:肃穆的烈士陵园;E远景:宁静的绿地、广场; F远景:清晨街景,远眺白宫; G 全景推中近景 墓地仪仗式。陵园清晨的仪仗式是主镜头,在这里编辑巧妙地利用画面造型、气氛、色调的形似,在晨钟声的衬托下,切出了广场、街景,两者关联丰厚了段落含义: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同时也丰富了画面表现力。

(2) 表现与主镜头的相关内容 用切出镜头有时可以弥补主镜头信息量的不足。比如,某人在回忆当年攀登雪山时的情景,切出雪山、为攀登作准备等过去的资料镜头,既可以补充介绍背景,又增强了叙事表现的形象性。

(3) 表现同一时间的多空间面 比如,在直播中,常常采用切出镜头,表现多个视点,补充说明主要内容。

(4) 切出镜头还常用于表现回忆、梦境等。

插入、切出是丰富叙事效果的有效手段。作为电视编辑,要非常善于根据事件发展要求,选择适合的关系镜头和镜头连接方式,跳出简单化处理事件的思维局限,丰富叙事表现力。

(二)、分剪与分剪插接

电视创作,由于拍摄条件局限,常会出现素材缺乏、镜头量少、选择余地小的情况,这给后期剪辑带来了不利因素,分剪、分剪插接便是弥补素材不足,加强叙事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1、分剪,又称为一剪多用,即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处使用。

分剪插接是分剪的特殊表现,即将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以上,然后按一定叙事或情绪表达需要顺序交替组接。

分剪使同一镜头重复出现,这似乎是信息量缺损的一种表现,但是,事实上,它的屏幕效果却似

多个镜头的合力作用。

比如说,有这么三个镜头:(1)全景:一辆公共汽车上,一男一女相对而坐。(2)近景:这位男子看着对方;(3)近景:女孩看着窗外。

这三个镜头表示了在公共汽车上的常见情景。但是,把镜头(2)、(3)一剪二用,屏幕效果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个人:(1)全景:一辆公共汽车上,一男一女相对而坐。(2)近景:这位男子看着对方;(3)近景:女孩看着窗外;(4)近景:男子仍然在看着女孩;(5)近景:女孩依然望着窗外。

这样组接,使原来三个镜头变成了五个镜头,而最后两个镜头的重复以强调的方式加强了戏剧效果: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这名男子的目光充满深情,而女孩也洋溢着幸福,那么镜头分剪显然是在更细致地刻画这两个人的内心活动,这比原先没有呼应的画面更有感染力。

2、分剪的作用 分剪在影视剪辑是常见的,它有多方面的作用:(1)弥补画面素材在数量上和镜头匹配方面的欠缺;(2)制造紧张气氛和戏剧效果,充分渲染情绪;(3)强调某一画面典型细节和象征性含义;(4)调整叙事节奏;(5)丰富画面表现空间,形成首位呼应的艺术效果。

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例(一) 有这么一个段落是用资料镜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了战胜国"这个内容。由于年代久远,相关镜头非常少,除了能拍摄到一些当年报纸报道的镜头外,能找到的影像资料只有:中国人放鞭炮庆祝、印刷机印报、上海滩填满广告的电车、几个街景。而且,这几个镜头长度是很不匹配的,"放鞭炮"的镜头从鞭炮高挂、点燃到炮竹落地,全长有20秒,而其他一些资料镜头仅3、4秒左右。所以,最后采用分剪方式,将"放鞭炮"剪辑成3段,镜头长度被划分,开始、结尾稍长,中间过渡稍短,中间分别插入当年报纸报道、言论镜头以及其他几个影像资料镜头,这样以来,鞭炮成为了贯穿线,以鞭炮高悬开始,以炮竹在地面开花首位,突出了战胜后的喜悦情绪,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镜头长度不匹配、节奏拖沓的问题。

例(二) 在电视片《奥运集锦》的开场段落表现各国运动员积极备战奥运。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将一个从火炬进入主会场到点燃奥运圣火的长镜头分剪为若干段,其中穿插了三组反映各项赛事、各国选手准备的积累式镜头。这两种性质的镜头在数量上并不匹配,点火仪式是一个长镜头,各国选手备战镜头量大,原本可以将火炬仪式的镜头缩短,接在备战镜头之后,但是,这样接缺少紧张气氛。分剪插接使之互为呼应,

也强调了火炬的象征意义,随着火炬离圣坛越近,整个节奏也越快,越显示出大赛临近前的紧张,画面表现也显得丰富。

例(三) 电视纪录片《报复》讲述了一个哥哥为了报复谎报妹妹结婚年龄陷害妹夫的故事。编辑先后采访了报假案的哥哥、害怕谎言露陷不惜诋毁自己感情的妹妹、对妻子一往情深却被陷收审的丈夫、被诬陷为"人贩子"的金矿老板,剪辑中,在"妹妹14岁被迫出嫁"的段落里,以分剪方式将四个人的回答交替组接,这样,省略了无关紧要的讲述过程,突出了主要情节,同时,四种回忆以相矛盾的方式交替展开,产生了很强的悬念性:到底谁在说谎?

在电视剪辑中,最常见的分剪技巧体现在对两个采访对象的剪辑上。当两个采访对象在回答同一类问题时,采用分剪插接的方式,将两个人的回答根据内容、语言连贯等因素,分别剪辑成几段交叉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声音接点而造成的画面跳动,有时还能产生相互呼应、互为佐证甚至冲突的戏剧性效果。

在广告片或表现大场面气氛的剪辑中,分剪插接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增加有富有表现力的镜头数量,通过呼应、反复,加强力度和和节奏。
第二节 表现的剪辑

如果说,叙事的剪辑侧重强调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连贯性,那么,表现的剪辑则体现出了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表现剪辑正是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镜头组合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不断叠加,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更丰富的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激发观众联想。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为:

(1) 不是为了单纯叙事,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主题、情绪;

(2) 镜头组合的逻辑依据是意义,而不是连续的时空关系;

(3) 这是一种作用于视觉的以激发联想为目的的情绪表意形式。

表现剪辑的镜头结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积累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细部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模拟法等等,其中,传统电影理论中将平行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归为叙事蒙太奇的范畴内,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更接近表现性特点,因为虽然这两种蒙太奇形式有时在镜头发展的总体思路上体现叙事性时空结构的特点,但是,同时更强调通过镜头对列和画面形象发展来激发更丰富的内涵和情绪效果。本教程依据后一种分类方式,将其归为表现剪辑中。

一、平行的剪辑

二、对比的剪辑

三、积累的剪辑

四、联想的剪辑

一、 平行的剪辑

平行的剪辑是指在一个蒙太奇段

落中,把两条以上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者同时同地不同主体的线索并列发展,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情节。它强调几条线索之间的逻辑关联;当两条具有明显冲突性因素的线索交替组接在一起时,便发展为交叉蒙太奇,它强调线索表现上的同时性和频繁的交替切换。

平行剪辑是一种常见的剪辑形式,在运用时,一般有这几种情况:

1、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空间面

2、利用线索之间的相互衬托关系,深化表现内涵

3、利用冲突性因素平行交叉组接,营造紧张的戏剧性效果


4、交叉组合形象,改变画面结构

1、 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空间面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一件事件发生后,会在不同的方位上引发反应,把同时异地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表现立体化、全方位的展示事物面貌。

最典型的例子是表现防洪抗洪,只有将洪水不断上涨(紧急)、居民大规模迁移(忙乱)、部队出动(敏捷)、领导部署(沉着),这几种代表不同情形、不同情绪的线索并列组接,交叉发展,其中,在不断推进的洪水危机中,穿插点面关系,才能把洪水到来之前的景象最生动、最立体地表现出来,反应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
 2、 利用线索之间的相互衬托关系,深化表现内涵

当单线索叙事不足以表现创作者所拟揭示的意义或者表现内容不易为观众所理解时,可以采用借彼线索说明乙线索,通过线索之间的衬托、呼应,丰富段落表现,表达多层次含义。

纪录片《山洞里的村庄》以架线通电前后变化为主线,记录了一个生活在山洞中的村庄由原始落后走向文明社会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落是关于村委会开会讨论如何想办法让村民交上为数很少的架线钱,因为村民中不少人认为电线没有太大用处,所以迟迟不交,会议开了整整一晚上。编导在剪辑过程中,将同一晚上拍摄到的另一段内容与之并列:就在村干部为收钱烦恼时,村里来了个巫医,她被请进了几户人家,每家都爽快地掏出了比架线钱更多的费用。这两段都是相对完整的段落,完全可以分别编辑,但是通过平行的剪辑,不仅可以省略中间大量重复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通过线索之间的对列,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这个山村从愚昧走向文明过程中观念冲撞,而且,开会线索被分开表现,反而突出了会议的漫长,也很好地反映了工作的困难性。这是单线叙述所不能产生的深度。

电视片《毕加索90岁》中平行剪辑则体现另一种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毕加索在义愤之下,创作了其立体

派画风的代表作《格尔尼卡》,表现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被德国法西斯轰炸后的惨状,但是,一系列扭曲变形的形象很难用语言向观众做出明确解释。编者采用局部分切拍摄此画,并且与战争中的轰炸镜头、各种与绘画中相似的悲惨镜头交替剪辑在一起,以战争中的资料线索说明绘画线索,镜头语言反而非常生动了解释抽象概念,在音响效果和剪辑节奏的共同作用下,充分调动了观者的情绪。

3、利用冲突性因素平行交叉组接,营造紧张的戏剧性效果

把具有冲突性关系的线索并行发展,以强调动作的同时性为出发点,在剪辑过程中,交替发展,彼此促进,其中一条主导性线索的发展往往决定或影响其他线索的发展,最终汇集于一起,剪辑节奏也随着冲突的发展加快,交替剪切速度加快,这样加强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悬念性,这是调动情绪的有力手法。最早的经典例子"最后一分钟营救"便是这样来表现紧张的救援气氛。

在这样的剪辑方式中,要注意:在不断加快的交替中向前推进镜头组合,因为事件即将进入高潮时,平行交叉的来回镜头会让观众在焦急的情绪中更加不安。至于镜头速度应该有多快,这是无法一概而论的,这要根据段落篇幅长度、情绪变化的幅度、冲突的激烈程度、动作强度等综合因素判定。

4、交叉组合形象,改变画面结构

两种以上的形象并行发展,交叉组合,这为自由叙述和灵活转换时空提供了可能性,也使画面结构变得更为活泼。在电视片的编辑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两组镜头按顺序前后组接,使人感觉平淡,稍微变化一下,把两组镜头穿插接在一组,画面形态会显得丰富有趣味,加强了视觉效果
二、对比的剪辑

对比剪辑是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形式上的反差造成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世间万物充满了矛盾与差异,各种复杂的对比关系构织于一起互相衬托地显现着,比如高山与动植物形成庞大与渺小的对比,街道的建筑物与来往车辆形成静止与运动的对比,还有悠闲自在的老人与匆匆奔忙的上班族、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与古老的烽火台、中国乡俗婚礼上的洋新娘等等,不胜枚举。

在影视剪辑中,对比是一条重要的法则,其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

1、画面内容的对比 诸如新与旧、强与弱、大与小等;

2、画面造型的对比 如景别大小、角度的仰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等;

3、声画的对比 如轻松的画面配沉重的音乐,

通过声画不协调强调反差,激发联想;

4、内在节奏的对比 强调内在节奏的动静对比,比如由动突然变静,强化心理冲击效果。

在电视创作中,对比剪辑是经常采用的,因为对比形象的直观对照可以使观众自己得出鲜明结论。大反差的两极化形象的参照对比,会激发人们的解读活动,使之从一个静止渐进的状态跃进到新的质的环境中,从而理解对列之中的深层含义。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是反映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走"形式"的内容。记者在检查前一天、检查当天、检查团离开次日3次在同地点拍摄,然后将检查当日焕然一新与次日脏乱如故的镜头对比,其主题不言而喻。

电视片《百年中国》中,有一集在表现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屠杀义和团的内容时,铺垫的不是悲愤的音乐,而是教堂里的赞美歌声,声画的强烈反差反而衬托了侵略者的道貌岸然。

对比剪辑的效果还体现在利用画面结构的对比造成视觉震惊感上,尤其是在为突出某个形象或烘托场面气氛、加强动态效果的段落剪辑中。比如,运动场上的如潮人海与场上运动员(多与少),比赛中近景、观众特写与运动场的大全景(大与小)、关键时刻的紧张与成功时的欢呼(动与静),这些内容交叉对比可以很好地渲染比赛场面。

对比使双方明显地展示各自的特性,形式上的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张力,内容上对比性形象的组合更是一种有力的揭示手段,而能够敏锐发现对比形象,巧妙借用形象对列,深化主题,则反映了编辑者思维功力。

例如,有一个纪录片《桥》是通过中美贸易之战,反映两国在文化、观念、体制等诸如方面的差异。其中有一段是这么编辑的:画面是中美两国幼儿园里的儿童,用各自的语言分别在唱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随着歌声的展开,画面上依次插入一组对比性形象:两国首脑握手与贸易禁令;在中国的麦当劳、美国大片、游乐场、美国商品;在美国的中餐馆、《花木兰》(好莱坞制作的关于中国传奇花木兰的电影)、苏州园林、中国货,等等。这些对比性形象的相互呼应揭示了中美在文化贸易上广泛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天真的儿歌与严肃的政治之间微妙的对比,小儿歌反衬说明了一个大主题:相互争斗、两败俱伤。

与此同时的另一部同类主题的纪录片,则是通过采访加资料、解说的形式来表现,这固然是文献纪录片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两种处理方式相形,显然,对比性形象组合在阐述思想方面更生动含蓄,也更有力、更引人注目,因为对比形象往往赋予人们

更深刻的印象,两个纪录片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异也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把对比从剪辑的技巧层面上升到创作思维的层面来理解,那么,它将会启发我们去思考在电视创作中,如何以小见大,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传递深刻的思想?正如一句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从一滴水珠中见太阳"。

三、积累的剪辑

积累的剪辑是将一些内容性质、景别、运动方式等大致相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不断迭加的积累效应,树立一个主题或者渲染一种情绪,因此,积累蒙太奇也被称为是主题蒙太奇。

在电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时间、空间上没有任何联系的同类性质的镜头被组接在一起,它不是为了描述一个具体事件,而是表达某种共同的意味。比如,雪化了,草绿了,花开了,鸟叫了,姑娘穿上了春装,孩子们奔跑在公园里,观众从这一组镜头组合中自然得出一个印象:春天来了。

积累式的镜头是怎样起作用的?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首古诗: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动词,似乎不构成完整的句子,但是,每一个名词都代表每一种景物,这些互不关联的景物被同样一条情绪线贯穿,当他们被反复呈现时,每一个镜头都成为情绪延伸链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同样,镜头的积累也是如此,每一个镜头就象是这里的一个名词,观众无须去揣摩每一幅画面的内容,而是通过画面迭加的综合效果,感受总体印象。

在采用积累剪辑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同类镜头组接

2、镜头成组运用,确保镜头数量的积累长度

3、典型形象组合
 1、 同类镜头组接

同类镜头主要是指内容意义相同的镜头,也指景别、运动方式等形式因素大致相同的镜头。这种剪辑方式的起点是要为一组镜头确立一个主题或情绪,这个主题和情绪就是选择镜头的逻辑起点,要选择那些最能表达主题意思、最符合主题情绪的镜头;其次,在镜头形式上,尽可能采用同景别或者同运动方式的镜头组接,这样才有利于视觉效果的不断加强、心理情绪的不断积累。

比如,《申奥片》(张艺谋版)完全是通过镜头语言来构建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迎接奥运的热烈情绪,其主要手段就是积累剪辑的运用。其中,有一段关于现代北京人温馨、和睦的生活写照令人印象深刻。这段25秒长的段落中,有16个镜头,几乎每个镜头都反映的是中国人各种各样的笑容:荡秋千的母子在盈盈地笑,热情拥抱的恋人在奔放地笑,学

生老者在开怀地笑,跳绳女孩在快乐地笑,等等。尽管每个镜头平均才1秒半,但是,整个段落通过这些镜头在内容、景别、连接方式、切换速度等方面的相似性,积累了笑容的感染力,造就了整体的和谐。因为这一段是表现普通中国洋溢着欢笑的生活,如果其中插入表现中国人在工作、现代化的街景等镜头,显然不合适,因为它不是主题的外延,"微笑着生活"的主题就会被削弱。
2、镜头成组运用,确保镜头数量的积累长度

积累剪辑的镜头是一系列没有动作连续性或者特定时空关联的镜头,它是通过相似性含义在数量上的积累来产生作用的,因此,一般来说,要充分表达某一种情绪或明确建立一个主题,仅有两、三个镜头是不够的,因为镜头量少就会缺乏情绪延伸、主题显现的时间和力度,所以,在积累剪辑中,要仔细体会镜头数量是否积累起相应的长度, 当然,积累过度也可能适得其反,造成雷单调。在前述例子的16个镜头中,镜头6、镜头7的构成方式出现了变化,在段落结尾处也在持续的音乐中转化出笑声,这些局部的变化是从剪辑节奏考虑的,有变化但幅度不大,这样既保持了段落情绪、内容风格的统一,又避免了长时间相似积累造成的视觉疲劳。

3、 典型形象组合

对于大多数以阐明主题为出发点的电视创作来说,运用自由的积累剪辑可以深化电视片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种感染力的力度,仍然取决于创作者的思维,取决于编导者对于具体形象的选择与提炼。纪录片大师伊文斯把这种手法称之为"移情剪辑",也有人称之为"概括的剪辑",无论移情还是概括,都需要借用最典型的形象组合。

曾经有一个关于反映某地农村抱残守缺、观念陈旧致使生活落后的电视报道中,也有些段落采用了同类形式镜头的方式,比如,在表述观念陈旧的层次中,一组特写镜头出现的是:村里的女孩、墙角的锄头、屋檐下的扁担,等等,这些镜头本身已缺乏内容上的一致性,而且与观念陈旧毫不相干,结果,画面只是毫无意义的填充品。

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积累,必定有具有典型化的形象,电视编辑要非常善于去寻找、选择最富有代表性、最有表现力的形象组合。比如,曾经有一部反映80年代中期中原古运河两岸人民生活状况的纪录片,编导在众多素材中,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一组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自行车的镜头,将它们组接在一起: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二百多只鸭子、一辆自行车上载着四口之家,两辆自行车上运着树根大圆木、三辆自行车代替马拉车,一辆自行车上的小伙载着四张八仙桌,等等,这一形象的

组合,形象而幽默地概括了中原人的生活智慧,也真实反映了80年代中期中原地区的生活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典型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事物的面貌,而积累的剪辑更是凸显出事物性质。

四、联想的剪辑

联想的剪辑强调利用视听形象的寓示作用,激发观众联想,从而简洁、形象、含蓄地主题意义。在表现复杂的含义、事过境迁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以及调动观众想象力方面,联想的剪辑有突出作用。

联想剪辑的形式灵活,手法多样,常用形式有:

1、象征的剪辑

2、细部蒙太奇

3、摹拟法

1、 象征的剪辑

象征的剪辑是指在画面组合上,借助某一视觉形象的引伸意义来创造新的内涵,它追求形象表达的简约和形象之间联系的跳跃性。

在象征剪辑中,对于视觉形象引伸意的理解通常源于共通的文化语境,比如,用黄河来象征中国古老文明,用黄土高坡来象征中国农民,用皇冠象征权利,用初升的太阳象征希望,用劲风中的小草象征坚韧的品格。一旦这些象征性镜头在画面组合形成的相应语境中出现,人们很快便能根据前后镜头的内容,结合视觉形象的象征意义加以解读。

不过,在电视片中象征意义,更主要的是通过叙事铺垫和形象的强调与积累而产生的。纪录片《谁杀了陈果仁》借一件杀人案的审判从广泛层次上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司法不公。纪录片结尾是被害人之母在得知案犯胜诉后,在记者会上痛不欲生地陈述,随之,几度出现的酒吧民谣响起,它在歌颂美国的美好,镜头切换到夜景(陈果仁就是在新婚前夜一个酒吧外被棒打而死),最后的画面是夜色中,加油站上的美国国旗高高飘扬,它象征着美国标榜的形象--自由公正,也象征着无数人的美国梦。这是编导精心选择的画面,但是,对于画面象征意义的联想是建立在前面所有的叙事铺垫基础上的,陈母的痛诉与轻松的民谣、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激发了人们的联想。在这里,结尾画面是简约的,但是,蕴涵的意义却是丰富的,这是象征剪辑的突出功能。

象征的剪辑关键不在于镜头处理的技巧,而在于编辑者的思想深度和选择典型象征形象的能力,因为牵强附会的象征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 细部蒙太奇

这是一种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镜头组合方式,以局部的不完全性来激发人们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力。

这种剪辑方式适合于不易用纪实手法处理的内容,通过调动观众的视觉联想来共同艺术形象的创造。

比如,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中,有

一段是以再现手法反映陈望道先生躲在家乡破旧的草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摄制组在现场因陋就简拍摄了几个再现镜头,摄制组的一位工作人员换上长衫,坐在当年的木桌旁模仿当年翻译情形。在后期剪辑中,考虑到这一段缺乏资料,如果采用几个空镜加解说的老方式,会很呆板,所以最终决定采用再现镜头,但是,在这里,再现部分无论从人物形象还是环境条件,远不如电视剧般逼真,于是采用了细部蒙太奇的编辑方式,使用了一组没有大背景和人物近景的镜头,几乎全部是局部特写:夜色可见的窗棂、光影摇曳的油灯、几个红薯、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来回踱步的人影、握笔疾书的手等。在解说词的配合下,这组细部特写的组合形象地表现了陈望道苦思冥想翻译《宣言》的过程。

由于细部蒙太奇可以生动摹拟事过境迁的事件状态和气氛,而且镜头景象大、镜头短、节奏快、画面情绪相对饱满,因此,在缺乏纪实形象的电视类型中,如历史纪录片,被较多采用。

细部蒙太奇还可以用来渲染气氛,引发悬念。因为细部蒙太奇大多是特写镜头的组合,没有明确的环境背景,因此,有些电视片或广告剪辑利用这一手段来加强叙事的悬念。

比如,一部反映日本艺妓的纪录片,在其片头部分,就采用了艺妓的碎步、纤钎的玉手、飘曼的裙裾、飘舞的樱花、艳丽的和服等局部特写,来营造艺妓世界的神秘感。

在一部广告片的开头部分,也是一组动感很强的局部镜头:一闪而过的机翼、猛一打轮的方向盘、滚动的轮子、转弯的机身,等等,由于是特写镜头,画面内物体运动快,观众几乎看不清是什么物体,怎么回事。在一组局部镜头的反复交叉组接后,最后随着大景别的出现,人们才看清原来是正在起飞的飞机与汽车比赛,汽车显示了良好的性能。细部蒙太奇的剪辑方式很好地制造了强烈的动感和视觉悬念。
3、 摹拟法

摹拟法是通过意象性镜头组合和声画组合,结合摹拟拍摄的镜头来生动表现难以拍摄的形象,这也是激发观众心理联想的一种形式。

比如,《卢浮宫》一片中,以摹拟式剪辑表现了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比如,在熙熙攘攘的人声和舞曲声中,实景拍摄的卢浮宫内灯璧辉煌的全景,接移动拍摄的高大的楼梯,接顺势摇拍的贵妇生活场景油画,这几个镜头虚实结合,在声音的作用下,生动表现了当年皇宫内奢靡的生活情景,当镜头摇至油画中的银烛台时,镜头突然晃动,喊声整天,随后一组灯影晃动、宫门被冲开、仓皇出逃时的通道等镜头的快速组接,最后的镜头是一幅卢浮宫油画

与火光叠化的镜头,表现了法国革命、王后出逃、卢浮宫被烧等历史情境,其中,摄影机的摹拟拍摄渲染了气氛。在这里,声音的摹拟、摄影机的摹拟、镜头组接上的摹拟加上剪辑率依据当时情绪而变化形成的摹拟,综合作用于一体,使抽象的历史有了直观的形象表现。

现代电视片中,还有通过动画特技、模型替代等方式来实施摹拟。

表现的剪辑是创作者艺术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它着重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同任何剪辑技巧一样,表现剪辑的合理使用是也建立为内容表现服务的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