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贾平凹 创作三境界

贾平凹 创作三境界

贾平凹创作的“三个”境界

简介:贾平凹创作可以分为三个“境界”,首先是他开始创作时的“单纯入世”的境界,这时他以童年的单纯的眼光看生活;第二个境界则是“复杂处世”,他在小说创作时极力在人物身上表现时代特色,表现生活的复杂性;第三个境界,则是“单纯出世”,他的思想境界开始成熟,而不被生活复杂性所左

右。

关键词:纯真、清澈、单纯;复杂、矛盾、迷惘;成熟、冷静、平和;入世、处世、出世。

贾平凹1952年出生,21岁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他是上世纪90年代文坛的一个传奇。他被孙犁和季羡林称为高产作家,他的写作生涯有得意也有失意。1973年处女作散文《一双袜子》让他走入文坛,而后一发不可收拾。有30岁时的《商州初录》,40岁时的《废都》,50岁《秦腔》,而到年近花甲时的《古炉》,他可谓每十年就给中国文坛一声大的惊雷。他说他的创作道路将会永不停息,他说中国文坛变幻莫测,如果隔几年不出书,那么将可能被淘汰。那么观其创作四十年,可将他的创作境界分为一下三

种:

一、单纯入世的——纯真、清

幼小的他渴望上大学。在1972年4月28日,由于在苗沟水库(1)上的突出表现,他被丹凤县推荐到西北大学读书。这让他那颗渴望学知识的心得到满足。在大学他埋头读书,终于1974年春日的一张《西安日报》上,刊登了他两千字的散文《深深的脚印》,出入文坛的他心中充满了纯真和

爱。

作品《泉》似一首田园牧歌,用纯真的眸子看世界,意境清澈明亮,连作品人物也水晶一般透彻。

老家门口有一棵老槐,家里来信告诉他老槐在大雨之季被雷电击断了。信上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贾说他听了“很是伤感”,于是他想到了在他的童年里,老槐带给他的美好。“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小叫”。可以看出贾他对老槐的怀念,和那种深深地爱,以及对童年的回想。当他的女儿看到“泉”时,贾他超出寻常的激动“‘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的握住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流露出贾对生命的崇拜,敬仰,以及对生命坚韧的赞叹,老槐美得平

凡。

1977年他的短篇小说《满月儿》(2)里写到的两个主人公。她们俩聪明伶俐,爱笑,讲卫生。主人公对生活的诗一般的憧憬,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对爱情也有美好的向往。她们心灵手巧,能干持家,待人和善。

可见,初入文坛的贾平凹的创作是单纯的,作品中充满了纯美、清澈和

爱。

二、复杂处世的——矛盾、迷惘

1980年后期开始,贾平凹的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童稚的眼睛放射的光亮和欢快消隐了,代替的是一双思索的探寻的目光。苦苦期望得不到依托时,便显的有些迷

惘。

1980年到1981年,他陆续发表了《山镇夜店》、《亡夫》、《年关夜景》、《厦屋婆悼文》、《在鸟店》等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之中生活不再是如田园牧歌式的光明而有了它的阴暗;人性不再是清纯美丽,而有了它的复杂和丑陋;人生不再是高歌向前,而有了沉重

和苦恼。贾平凹的眼光从清澈走向复杂,从欢乐走向忧伤,从简单肯定走向怀

疑。

贾在《山镇夜店》里写到“当官的和平民,公主和村姑,他们在白天,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显得出地位高低,身份的贵溅,衣着的华贵和褴禄,气度的高傲和朴素……可是,当他们都剥光身子赤裸裸睡觉时,你会发现,他们完全一样,谁也不比谁少了什么”。在这里,它前半段写上层人士和下层人士之间的天与地的区别,可看出他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但后面又说到剥光身子后谁也不比谁少什么,又可看出他此时的矛盾心理。他提到了社会的弊端和阴暗,看到了人生的痛苦、丑、憎。这些心理无不表现出,他面对这时期的社会现状时,他是悲愤的,无奈且迷惘的。

1988年《浮躁》出版,小说通过对州河两岸古老的人际关系的描述,及人们表现的焦虑不安,和忧患一类的痛苦经历。作品中掺进了底层百姓、冒险者、考察者和旁观者这些人物。书中“浮躁”情绪是贾平凹对现实生活的归纳,州河喧嚣、浩荡、奔腾不已的浮躁性格。《浮躁》它即是对当时生活的思考,又尖锐地触及了在开放搞活、发展城乡商品生产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和多种心矛盾。《浮躁》以商州的州河为纽带,描写中国农民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摆脱贫困,摆脱封建残余势力和自身旧意识束缚;和所经历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的复杂曲折变化的过程。但是《浮躁》和他之前的作品有很大区别,现实主义多了许多。当别人问及原因,他坦言“因为当时我也浮躁啊”

(3)。

1993年,一本毁誉参半的《废都》让他从“文坛最干净的人”到“文坛最流氓的人”。“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各类文化人的生活处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文化人有的在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了很高的地位。但是在影响深远的政治风波之后,他们的情绪又很快陷入低落,出现了一个时期的迷惘和消沉。而《废都》所表现的正是一代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在历史变化关头,无力自救的尴尬和精神上的沉沦。透过庄之蝶灵魂的沉浮,贾平凹率先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族人进行了自省和自审。而庄之蝶的身上也无不体现了,贾平凹本人对身处的时代、社会、人生之近一个时期的困惑和思

考。

贾平凹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这时代复杂生活的精神创伤;揭示了迈向幸福大道过程中的人们巨大的感奋、矛盾与痛苦。这一时期,他也有不能平复的忧心忡忡,悲愤感伤。

三、单纯出世的——成熟、平和

在面对《废都》被禁,面对各种流言蜚语,贾平凹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却进入到了进一步的思考当中。生活的不幸,正是艺术的大幸。1998年《高老庄》出版,从《废都》到《高老庄》,贾平凹进入到了另一个高度,从《废都》的感伤、矛盾到《高老庄》的平和、探索。

他的创作走出故事、走出戏剧,走向了混沌,走向了日长性。《高老庄》尽力回归到无主角、无故事、无始无终的生活,也即一种混沌状态。发生在高老庄的事,也近乎琐碎。无非是年轻的子路携新婚的妻子……城里人西夏还乡,为之父做三周年祭,拜望众乡亲,与前妻藕断丝连,一边搜集土话,搜罗古碑画像砖。一边介入村社矛盾,替村人排忧解难,却无力回天,只能充当旁观者,以至闹到夫妇反目之类。贾平凹不当启蒙者、教诲者、评判者,而且连作者自己的主观化影子也尽量藏起来。面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贾更加成熟、平和。

年近花甲时出的《古炉》,在写法上重整体,重细节,以实写虚,混沌而而来,苍茫而去。小说以十二三岁的主角“狗尿苔”在文革中的经历见闻和想法而成书。《古炉》从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写起,写这里发生的人和人之间的事情。而贾在创作中不做“文革”事件的正确与否评价,而去分析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近60岁的贾平凹他是经过文革这段历史的,家庭的变故也对他有了刻骨铭心的影响。但是文革过去了那么多年,在贾平凹笔下也什么都沉淀了,剩下的是反思。贾用朴素的,家常话的形式去写“狗尿苔”“霸槽”等等,这些种种都和生命联系了起来,跟生存联系了起来。他在《古炉》中以平静的、耐烦的心态去写,想的是人应该怎样活的富裕、活的自在、活的有尊

严。

贾平凹的作品从明媚高兴,到感伤、矛盾、忧郁悲愤,最后到大度、平和的高度,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

注释:(1)文革爆发,大公社时期他被以按人头计去丹凤县苗沟水库劳动。

(2)1978年3月刊登在《上海文学》上。

(3)1990年他去香港访问,回答《新晚报》记者月尧时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