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

本章知识点

研究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客观规律,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不同时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了分类,其共同特征是离开国家的阶级实质,仅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来界定国家的类型。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理论,从分析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以及代表这一经济基础的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入手,对国家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规律。本章主要介绍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基本划分标准,以及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和方式,并对作为国家历史类型之一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梳理。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本节概述: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知识点1: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国家进行的分类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和是否谋求人类幸福为目的这两个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一人掌权)、贵族国(少数人掌权)、民主国(多数人掌权);以上三种国家如果以谋求私利为目的,则会蜕变为相应的变态国家——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对国家进行分类,有的学者把地理环境作为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等。这些分类的共同特点是,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历史类型,就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进行历史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它说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保护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即表明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具体的国家历史类型

由于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不同,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镇压少数剥削者的反抗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社会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国家历史类型更替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知识点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旧的国家的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统治,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知识点3: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

代替最后一种剥削者国家——资产阶级国家而出现的新的国家类型,是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国家存在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国家就逐步自行消亡。

第三节古代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本节概述

本节对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阶级结构、国家实质及对内对外职能作了概括性介绍,并阐述了封建制国家生产关系的核心——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和共同本质,以及封建制国家的阶级实质,论证了西方和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知识点1:奴隶制国家概况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变成了失掉生产资料的自由贫民。

奴隶社会必然地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和斗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统治与反抗统治的斗争。

奴隶制国家所采取的统治形式虽然各不相同,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等,但在本质上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都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的阶级专政。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奴隶制国家的内部职能,是用暴力统治和宗教麻痹的方式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侵略。

知识点2:封建制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不同形式

封建制国家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领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和自耕农占有制。在封建领主制生产关系中,土地由国王赐封给大封建主,然后不规则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领主管领的领地可以世代相袭,但不能买卖。他们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让农奴耕种份地维持生计,利用特权和暴力迫使农奴无偿为其耕种保有地。在地主占有制下,地主购买土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土地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封建土地国有制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

封建社会中真正占支配地位、并且对封建制国家起决定作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是领主占有制,在中国是地主占有制。这两种土地所有制虽然形式有别,但本质上都具有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土地由享有一定特权的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劳动者耕种领主或地主的土地,并在超经济强制下以劳役或实物的形式将剩余劳动无偿交付给土地所有者。

知识点3:封建制国家的阶级结构和国家本质

封建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国家则是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从政治上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压迫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知识点4: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及与各自经济基础的关系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国家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是对农民阶级实行超经济强制,即迫使农民人身依附于大土地占有者阶级,以便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领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领主个人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领主主要以劳役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这就要求农民对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因此,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作为大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另外,地主主要以实物或货币地租为手段占有

农民的剩余劳动,因此,其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在中国,实行超经济强制的政治力量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可见,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是地主经济的产物。

西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基础从领主制转向了地主制,这是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与中国不同,实际上成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仅仅是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工具。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在西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有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被剥削、被压迫者。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地主阶级在政治、法律上的等级划分很不严格,地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器行使对农民超经济强制的国家权力。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封建官僚制,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按等级划分官职,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的严密组织。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西方封建制国家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封建领主们利用宗教教义毒害、麻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他们还利用教会组织对抗、削弱王权,维护领主制经济和分封割据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制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既需要有一种以盲目信仰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又不允许有一个像西方的教会那样的组织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国家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建立其思想统治的功能,即把儒家思想宗教化,并兼用宗法思想和制度。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

本章练习(不定项选择)

1.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人是:()。

A 柏拉图

B 洛克

C 亚里士多德

D 孟德斯鸠

2.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

A 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

B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握程度

C 地理环境

D 掌权者人数的多少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是:()。

A 自然演进

B 政治改良

C 宫廷政变

D 政治革命

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是:()。

A 奴隶制国家

B 封建制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5. 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 地主占有制

B 领主占有制

C 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6.从国家权力结构来看,西方封建制国家实行的是:()???????

A 官僚制

B 分封割据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等级制

答案:1.C 2.B 3.D 4.A 5.C 6.B

本章总结

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分类问题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该问题上卓越的洞见和贡献在于,超越国家外在的特征,抓住其阶级本质,以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由哪个阶级掌握政权这两项基本标准对其进行历史分类。马克思主义认为,迄今为止,国家的历史类型先后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历史上各个具体国家所属的本质类型和具有的目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家历史类型更替和变革的直接方式和途径是暴力的政治革命,改良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种剥削者类型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在生产关系上,奴隶是奴隶主的活的“财产”和“工具”,奴隶主赤裸裸地剥削和压榨奴隶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条件以外的几乎全部的劳动价值;在政治上,奴隶制国家只不过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封建制国家是继奴隶制国家后出现的第二种阶级专政的国家,它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土地占有者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政、压迫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西方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生产关系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西方封建制国家以领主制经济为基础,中国的封建王朝以地主制经济为基础。这种不同决定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封建制国家的政治特征也不尽相同:第一,从国家结构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第二,从权力结构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第三,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上述的不同特征表明,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而且决定上层建筑的形式,这种决定作用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联系,而不是抽象的联系。

本章常见问题

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及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理论指出:所谓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类型的国家。

2.分析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点。

封建制国家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决定封建制国家本质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成为封建制国家特征的决定力量。由于西方和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封建制国家的特征也必然不同。表现为: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二者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中,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中国的地主制经济中,政治力量游离于土地所有权之外,地主阶级为了在整体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使得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地产来排列的,逐级分封形成的严格等级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地主阶级在政治、法律上的等级划分很不严格,地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器,并由专职官吏行使权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权力结构——封建官僚制。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这是由于二者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在西方,封建领主们利用宗教教义毒害、麻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同时,他们还利用教会组织对抗、削弱王权,维护领主制经济和分封割据制度,政教合一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制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既需要有一种宗教化的、以盲目信仰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又不允许有一个像西方的教会那样的组织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国家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建立其思想统治的功能,即把儒家思想宗教化,并兼用宗法思想和制度。

总之,西方和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各自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二者都是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地主占有阶级在政治上压迫农民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本章扩展资源

参考资源: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王亚南:《中国地方经济封建制度论纲》,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和认识,了解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规律,这也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方封建社会的区别,从而认识到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难点: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东西方的封建社会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1、亚里士多德的分类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 (1)君主国。国家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的国家。 (2)贵族国。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国家 (3)民主国。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及民众手中的国家。 在这三种国家中,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即属于这类国家。变态国家是指以牟取私利为目的的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 也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把国家分为:主权国家、部分主权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这些分类都没有揭示出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不偶就本质出发,对国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所以,所谓国家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

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阶级基础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样的类型的国家。所以,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都是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生产方式。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 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的经济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社会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手中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取代。 国家社会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能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澳大利亚英语变体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学 期 论 文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翻译方向) 班级:二班

学号:0409100234 姓名:谈耀文 浅析澳大利亚英语的词汇特色及文化特质 摘要: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语言的变异与它所在的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在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具活性的词汇对于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共变性,澳大利亚英语在离开英国本土来到社会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澳洲之后,涌现了许多反映澳大利亚人民生活的特色词汇。本文考察了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的来源、缩略形式和词汇的戏谑性以及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力图说明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着词汇的变异,民族个性对词汇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英语;社会文化环境;词汇特色;缩略形式;变异 Abstract:The invention,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a languag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 Lexicon which is the most sensititive and active among the three language factors is greatly attached to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culture. English lexicon has some variation since it came to Australia.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Australia English lexicon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lexicon invention, abbreviation and the fact of creating new words for fun. The lexicon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iscussed as well.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lexicon variation is determined and affected by ecology and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a certain nation also contributes a lot to it. Key words:Australian English;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lexicon features:abbreviation;variation 前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观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工具,已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许多方面体现文化。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对语言产生各种影响,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语言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变异,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社会特点的词汇在跨境语言的变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澳大利亚英语在脱离母体远离英国之后,在澳大利亚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许多特有的词汇,而这些根植于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词汇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了澳大利亚人民的文化经 济生活和民族个性特征。

英美历史大事年表

英国历史(前55~ ) 1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2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3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4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5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6 约克王朝1461~1485 7 都铎王朝1485~1603 8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9 汉诺威王朝1714~1917 10 温莎王朝1917~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叶斯?凯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军入侵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Claudius)率军征服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丹麦统治时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当地人皈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公元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公元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宪章》 公元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公元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公元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苏格兰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第一本书 都铎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 公元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公元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公元1620年:对新教徒的镇压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

英美国家概况总结

英国概况 英格兰面积最大 苏格兰,爱丁堡为首府 威尔士,加的夫,Cardiff为首府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Belfast为首府 伦敦,UK首都,皇家法庭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及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这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伦敦市的一个行政区,也叫西敏寺,这里有议会houses of parliament,包含大钟楼big ben,白厅whitehall即英国政府,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即英国皇宫,还有st james’ hall 圣詹姆斯宫。 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1215年大宪章,亦称the great charter or Magna Charta,确保一些平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保障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 议会雏形,1265年,Simon de Montford 召集the Great Council在西敏寺开会,就是最早的议会,后来发展了House of Lords上议院,House of Commons下议院。 玫瑰战争和英国宗教改革: Richard 三世和Henry Tudor都铎(duduo)打了玫瑰战争,都铎胜利,终成五代都铎王朝。 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想切断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使英国教会独立起来。宗教改革的真正进行是在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时期,新教是Protestant,即基督教,改革叫做“The Reformation”。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为女王统治英国,她是基督教徒,大力推行新教,从此英国都是信奉新教。 文艺复兴运动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从1350-1650,有300年,从意大利发起,达芬奇等人为代表。在这段时期,罗马教会经历新教改革,人文主义兴起,海外探索(大航海时代?)。 英国内战The Civil Wars 是国王和议会间的战争,Norttingham King Charles和议会开战,国王军是Cavaliers(骑士),议会军是Roundheads(圆颅党),因为他们短发。查尔斯战败,克伦威尔Cromwell称王。英国内战又称清教徒革命,因为国王的反对者多是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这场战争颠覆了英国的封建制度,甚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王朝复辟The Restoration 克伦威尔死后,儿子Richard 继位,但是统治失败,议会选择让上代国王流放法国的儿子King Charles 二世回归。 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奥兰治王室(William of Orange橘子?英国的名字真搞笑),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夺了王室的权,William and Mary 共同接受了Bill of Right(1689)权利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巩固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联合专政、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性文件之一。君主立宪由此开始。 辉格党和托利党(Whigs and Tories) 两党名称来自光荣革命,辉格党就是后来的Liberal party,托利党是Conservative party

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专题三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 要点讲解 方法规律归类 1. 印度与日本工业布局的差异 (1)印度由于资源丰富,因此工业布局在原材料产地。 孟买:附件盛产棉花,建立了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加尔各答:附近盛产黄麻,建立了印度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 印度东部工业区:此地区是印度重工业区,附近有丰富的煤、铁、锰等矿产资源。 (2)日本由于矿产资源贫乏,因此工业布局在沿海地区。 2. 比较俄罗斯与日本的工业分布差别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接近原料、燃料的地区,属“资源型”分布;而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属“临海型”分布。因为俄罗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利用本国丰富的原料、燃料建立了强大的钢铁、能源、机械、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部门,所以工业多分布在资源分布地区;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利用其优越的海运条件,采用了“临海型”的工业分布格局。

5. 澳大利亚的气候、植物带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澳大利亚位于南纬11°~39°之间,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之下,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半沙漠分布广。 澳大利亚东部大分水岭的东侧,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较多,有森林分布;大分水岭西侧,降水较少,多为草原;到了大陆中部、西部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沙漠广布,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夏季多雨,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一带降水丰富,为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部、西南部冬季降水较多,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在南纬40°以南,终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降水量的分布,从北、东、南三

英美国家历史与文化 答案

Chapter 1 Land and History 1.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or statement.(5 points for each) 1)The following figures were often considered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EXCEPT__C_. A.George Washington B. Thomas Jefferson C. Roger Williams D. John Adams 2)The following were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itanism EXCEPT_A_. A. Manifest destiny B. Religious freedom C. Intolerant moralism D. 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 3)The 1920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EXCEPT__D. A. Silent movies B. Ku Klux Klan C. Prohibition D. Television 4)Clinton was the second US president to be impeached by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but retired in the_A_. A. The Senate B.the Supreme Court C.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D. The Federal Reserve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d not take place in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B A. Vietnamization B. Cuban Missile Crisis C. Watergate Scandal D. Re-establishing US with China. 2.Match the US president with the event that took place in his presidency. (5 points for each) 1)Abraham Lincoln e a. New Deal 2)Franklin D. Roosevelt. a b. Rapid development in IT Industry 3)John F. Kennedy d c. Watergate Scandal 4)Richard Nixon c d. Cuban Missile Crisis 5)Bill Clinton b e. Civil War 3.Translate the English passage into Chinese. When an American says that he loves his country, he means not only that he loves the New England hills, the prairies glistening in the sun, the wide and rising plains, the great mountains, and the sea. He means that he loves an inner air, an inner light in which freedom lives and in which a man can draw the breath of self-respect. 当一个美国人说他热爱他的祖国,他不仅仅意味着他深爱着新英格兰连绵的山丘,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草原,宽阔无边际的平原,巍峨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他热爱美国内在的氛围,内在的精神那就是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他可以自由的呼吸,有尊严的生活。 Chapter 2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1.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or statement.(5 points for each) 1)Congress can override the president’s vote by a ___vote. A A.two-thirds B. Three-fourths C. Single majority D. four-fifths 2)There are currently ___Supreme Court justices on the bench. B A. 7 B. 9 C. 11 D. 13 3)The Founders wanted the ___branch to be the dominant branch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B A.executive B. legislative C. Judicial D. media 4)Among the elected political officials, only___are elected by all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C

第二章 政治学原理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第二章即时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政治学理论中通用的国家一词是指“(D)”。 A、nation B、country C、motherland D、state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按( C)来划分共同体范围,作为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A民族 B血缘关系 C地域 D宗教 3、( C )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卢梭研究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 C ) A自然生成论 B社会分工论 C社会契约论 D暴力征服论 5、关于国家起源问题,最早提出自然生成论的是(A)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里 C霍布斯 D孟德斯鸠 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是相应的,即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 A) A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 D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7、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现代(D)体系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A统一国家 B独立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民族国家 8、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基于“(C)”的特殊的社会管理职能从原有意义上的社会职能中分化出来。 A经济发展 B治安管理 C生态保护 D治理污染

9、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最完善、最现代化的主要还是( B )。 A立法机关 B暴力机关 C经济管理机关 D司法机关 10、( A )国家的特点在私有制、代议制、普选制、分权制衡和政党制度等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和原则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法西斯主义 D社会主义 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 1、一个典型的现代国家应该包括(ABCE)等基本要素。 A领土 B人民 C政府 D军队 E主权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这一基本原理,可以从(BCDE)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通过施行教化达成伦理生活 B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D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E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3、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可以从(ACE)几方面来理解: A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B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C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英美国家概况名词解释

Boston Tea Party: direct cause to force England to restore to arms. Before 1773, the British East Indian Co., a vital source British wealth, wa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ecause a large amount of its tea was lying in London for the lack of demand. To help Co. to turn the corner,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llowed it to sell its tea to the colonies free of import duty. The local businessmen we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 When ships loaded with English tea arrived in the colonies, workers refused to unload the tea. Several dozen Boston residents dressed as Indians boarded the ships at night and threw $75,000 worth of tea into the harbor. Red Scarce (1919-1920) In 1917, Oct.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Russia and communist U.S.S.R was founded. U.S.S.R adopted a completely new political system: socialism, which was thought to be against capitalism. This caused fear of the danger of Communism among some American people. In 1919 and 1920, the Justice Department launched two waves of mass arrests. Ku Klux Klan (KKK) A terrorist organization, first established in 1866, and then reformed in 1867 after the Civil War in the south. One of their aims was to prevent those blacks from enjoying their political rights given by the U.S. government. The KKK attacked not only the black, but also the progressive, labor union organizers, Communists or socialists, etc. The Truman Doctrine The open declaration of the containment policy was made by President Truman on March 12, 1949. The gist is that the U.S. government would support any country which said it was fighting against Communism. The Marshall Plan In order to protect Western Europe from possible Soviet expansion, the United States decided to offe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economic aid. 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Marshall Plan because it was announced by Secretary of State George Marshall on June 5, 1947.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Broke out in June, 1950 Under the banner of United Nations, the U.S. sent troops to South Korea. In October 1950, the Chinese Volunteers crossed the Yalu River fight side by side with the North Koreans.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

(完整版)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历史汇总

澳大利亚人文地理 澳大利亚(Australia):地处大洋洲。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的世界上第六个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人口2327万(2013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国家。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四面环海、远离他国,和最近的邻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距离也有200公里之遥。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其边缘海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它就像一片巨大的树叶,孤零零地漂泊在烟泊浩淼的大洋上,给人以远离尘世、静谧逍遥的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也是最安全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

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墨累河和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两条河流。 澳大利亚约7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的艾尔湖是澳大利亚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 澳大利亚的气候怡人,有两个气候区,北面(南回归线上)是热带区,其余地方属于温带区。澳大利亚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60毫米左右,四季月份与气温如下:春天:9~11月,最高气温20℃,最低9℃。夏天:12月~次年2月,最高气温25℃,最低14℃。秋天:3~5月,最高气温20℃,最低11℃。冬天:6~8月,最高气温14℃,最低6℃。 澳大利亚的首都是什么? 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最高政治领导人是谁? 中国的国庆节是每年的10月1日,澳大利亚的国庆节是什么时候?

英美国家概况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年表

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年表 约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进入不列颠,以长坟闻名 约公元前2000年,建立巨石阵;宽口陶器人出现,以钟形容器闻名约公元前700年,三波凯尔特人进入不列颠:盖尔人、布立吞人、贝尔格人 ●公元前55年,Julius Caesar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开启不列颠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公元43年Claudius皇帝时期,罗马正式占领不列颠,不列颠的罗 马时代持续400年 ●597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St. Augustine到不列颠传教 ●9世纪,Egbert成为第一位英格兰国王 ●1066年诺曼征服:忏悔者爱德华、哈罗德、征服者威廉;斯坦福 桥、黑斯廷斯战役;封建制度完全建立。 ●1086年威廉一世“末日审判书”完成 ●1170年大主教贝克特被刺,亨利二世宗教改革失败 ●12、13世纪,牛津、剑桥大学建校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订《大宪章》,限制王权 ●1265年的大议会标志着向现代议会的转变,签署《牛津协定》●1284年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创立“威尔士亲王”封号 ●1337-1453年爱德华三世发动英法百年战争,亨利五世取得大胜●1348年爆发黑死病,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转耕为牧、农民可 讨价还价

●《劳工法令》Statute of Labours 禁止提高农民工资 ●1381年农民起义,理查二世欺骗起义军、谋杀瓦特·泰勒 ●14、15世纪,圣安德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爱丁 堡大学在苏格兰建校 ●1455-1485玫瑰战争:爱德华四世胜利、爱德华五世失踪、理查三 世被击杀、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 ●1529-1534年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Reformation,确立英王为独 立的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脱离罗马教皇 ●1558-1603伊丽莎白一世统治 ●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Armada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1350-1650)和英国文艺复兴(1485-) ●1605年火药阴谋案,天主教谋杀詹姆士一世失败,处决盖伊·福 克斯,英国人庆祝11月5日“盖伊福克斯之夜” ●1628第三次召集的议会向查理一世提出Petition of Right民权请 愿书 ●1642-1649英国内战(清教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进入Commonwealth 共和国时期 ●1660年共和国瓦解,查理二世复辟Restoration ●1688年光荣革命,威廉、玛丽共掌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出台,君主立宪制确立 ●1707年《联合法案》规定英格兰、苏格兰合并,“大不列颠”产 生;也规定苏格兰教会成为联合王国国教之一。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_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1.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而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实质,同时也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3.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下四种社会生产方式:①奴隶制生产方式; ②封建制生产方式;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原因是由于:①经济;B:文化发展水平;C:历史传统;D: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差异。P75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暴力)。 2.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 3.革命与改良的区别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 (2)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使社会制度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和社会矛盾。 (3)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小度写范文中华历史五千年简介_英语的历史(简单介绍)模板

中华历史五千年简介_英语的历史(简单介绍) 按照语言学的详细分类,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日尔曼语支。就这一点而言,德语、荷兰语等现代语言与英语的亲缘关系似乎更大。但若放在历史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复杂的动态情境中考量,语言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成分和载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必然受到相关民族交融、迁徙、战争等活动的影响。在此仅对英语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作一小结,以便于从宏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学习。《英语的历史、差异和变化》(English:History, Diversity and Change,by David Graddol)一书中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七个时期。(1)语前时期(Pre-English Period,?--450)。当时英国当地的语言是凯尔语。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之后,拉丁语成了主要的文学语言和官方用语。当地的许多人会讲凯尔语和拉丁语。(2)早期古英语(Early Old English,450--850)。罗马人撤离后,公元499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殖民者从欧洲大陆带来了多种德国方言。公元700年首次出现了英语文学。英语通过教会从拉丁语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3)后期古英语(Later Old English,850--1100).随着斯堪的纳维亚人更广泛的入侵和定居,英格兰北部的英语方言受到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强烈影响。在南部,阿尔弗雷德国王组织一些学者将众多的拉丁语教科书翻译成英语。(4)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 1100--1450)。诺曼底人征服并定居于英国,英国的词汇和拼写受到了法语的影响。此时法语是英国的官方语言,受到教育的英国人能讲法语、拉丁语、英语三种语言。(5)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450--1750)。包括文艺复兴时期、伊丽莎白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此时教会、拉丁语和法语的作用大大削弱,英语成了官方用语。商业的迅速发展,使英国获得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英国占有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奴隶贸易把非洲的黑人送往美国和加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分类年表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复习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分类年表 中国古代史 ●重要政治制度 夏朝夏启确立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察举制实行 隋朝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创三省六部制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宰相制度。 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清朝军机处设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重要经济政策和制度 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春秋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明朝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重要的农业耕作技术、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春秋铁器牛耕出现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耦犁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三国曹魏时翻车 唐朝创制了筒车曲辕犁 宋朝出现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重要的手工业成就 ◆治炼技术: 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年,中国有了铁器 西汉用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冶铁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南北朝使用灌钢法 ◆制瓷技术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成熟青瓷 北朝成熟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纺织技术: 四五千年前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已有织机 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图案生动活泼 明朝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 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西汉丝绸之路 北宋城市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朝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明中后期,江南小城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实力的商帮 清朝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