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

⑤洋流(寒、暖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

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④洋流(寒、暖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③陆地气候(气温)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

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市场广阔;

⑥地价、地租高低;⑦政府政策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河流三方面功能:水源、交通、土壤)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20.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③政治;④宗教;⑤旅游;⑥科技;⑦军事;

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①货物性质②货物数量③时效性④运价⑤运距

22.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

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

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

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

(2)社会经济因素

①沿线经济状况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④城市分布状况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23.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25.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

(2)陆域条件: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广,经济发达②城市依托③交通条件便捷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贸易区)

26.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1)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②离城稍远,地价低;③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

④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⑥不能有高层建筑;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28.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⑤人们的消费能力;⑥服务质量;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

29.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A.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的速度超过环境再生资源速度

B.向环境中排放弃废物的速度超过环境口净能力和承载能力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0.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②地形地势③地理位置

(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③产业结构④城镇化水平⑤生产力水平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⑧科技实力

3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1)自然因素

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

(2)人为因素: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开矿,地表破坏

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

(2)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

(1)自然因素:①山区,地形起伏大②断层发育③多暴雨

(2)人为因素: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②开挖边沟,边坡

3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西北)

(1)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2)人为因素: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

(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

(2)人为因素

①植被:

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3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回温快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3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3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4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

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41.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o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季风环流②气候和降水③台风影响

42.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②机械制造基础;③交通和市场

43.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交通②地理位置③经济腹地④劳动力素质与数量⑤农业基础⑥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②开发历史;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4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婚姻制度;③生育政策;④避孕技术;⑤文化与宗教;⑥性别结构;⑦社会观念。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受教育水平④医疗卫生条件⑤宗教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4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4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②科技③对外开放程度④消费水平

49.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制度②经济形成③文化传统④科技知识⑤伦理道德

(2)自然环境因素—①原生环境(地形、气温、湿度、降水、土壤)②次生环境(物理、化学、生物)

(3)人的遗传因素

5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案例)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土壤③水④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③文化教育④婚姻家庭

(3)政治因素—①政策②政治变革③战争

51.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5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②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53.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②便捷交通;③历史延续。

54.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付租能力、交通通达性、距市中心距离)

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

④行政因素

55.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①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②城市历史③自然环境④交通

56.城市内部形成不同功能区的因素

①城市土地有限,各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和地租差异大

②各种功能活动付租能力差异大,同类活动聚集在地租相同(近)区域,产生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

57.影响事物是否文化景观的因素

①是否固定在地表

②是否是人类创造物

58.判断文化扩散的依据

①是否跨过行政区界限

②源地与靶地是否同属一个文化区

③是否有高山、海洋、沙漠等自然隔绝障碍

④是否把文化像接力棒式由近及远,由不同人完成向外扩散

⑤文化通过大范围、跨越式、跳跃式由一个人向外扩散

⑥使原有文化区、扩大、扩展,形成新文化区

(1)主体条件:①有旅游欲望;②有闲暇时间;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2)客体选择条件: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

(3)旅游方式选择:①单独出游;②随旅行社出游

60.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 (影响旅游资源大小的因素)

(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

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

(2)市场距离

①最优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61.从全球来看,地缘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政治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②经济冲突(经济大国贸易摩擦、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斗争加剧)

③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张)

④地区内部矛盾(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的矛盾与纠纷)

62.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资源丰富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④外来势力干涉

63.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②耶路撒冷问题③被占领土问题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64.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66.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67.地形特征的概括☆☆☆☆☆

①地形的类型②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③地势(高?低?走向?倾斜?起伏?)④特殊地貌

68.河流水文特征的概括☆☆☆☆☆

水①流量(主要补给方式)②水位变化(季节、年际变化)③汛期④流速)—气候

冰⑤冰期—气候(凌汛a低纬—高纬、b冰期)

沙⑥含沙量—植被覆盖率

☆☆☆☆☆水能、航运价值分析

69.河流水系特征的概括☆☆☆☆☆

①河流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干支流状况)④水系形状⑤河道弯直、宽窄、深浅、高低(河床特征)

70.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2)人为因素:①人口剧增,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

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71.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④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72.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市场)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西北、东南沿海)

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73.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流量;②河流多少(支流、流域面积);③落差

74.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洼地出口、峡谷)

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

(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

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7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等值线的凸凹☆☆☆☆☆

①地形起伏(陆地);②洋流(沿海)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6.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农业结构、布局(地位,主要部门)

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工业布局

77.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交界附近;②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78.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9.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②地形起伏平缓;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80.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④灌溉水源充足

81.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③土壤呈酸性(红壤)

82.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

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3.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84.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85.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②土壤耐盐碱

8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8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地处

③东北信风带上

88.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②气温年较差大小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因果可以互置☆☆☆☆☆

89.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③交通便利

90.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91.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9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9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94.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

95.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96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97.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9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9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10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①地形:安第斯山脉阻隔;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101.河流水量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类型②水文、水系特征(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状况)③流域面积大小

102.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低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④南纬400~60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103.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104.人口特点包括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105.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②民族经济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106.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107.华北平原的成因①内力:地壳下沉;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08.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09.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0.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111.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2.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113.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上升;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114.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115.台湾山脉的成因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116.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117.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故获得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1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下垫面

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

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

119.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

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

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20.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1.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④纬度

12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2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2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25.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126.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127.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

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128.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③水污染严重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129.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①灾毁耕地;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④农业结构调整。130.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131.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

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

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32.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雄厚的技术力量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⑥市场广阔

1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③高技术人才聚集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倾斜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⑦气候宜人

134.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B.有利于资源开发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135.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36.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37.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38.等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139.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背风坡→雪线上升

③坡度:坡度大、雪线高;坡度小、雪线低。

140.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以……为主——分值高、分区描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 (由河流流向来判断)

③地貌表现

141.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特征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

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

142.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143.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

①水库、湖泊调节②森林等植被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调节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144.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热量带)②海陆位置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

14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③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④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146.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47.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148.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149.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150.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151.城市发展的因素:①地理位置;②交通条件;③经济发展、互补、交流坚强;④国家政策;⑤国际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高中地理大题案例分析

大题分角度,多写 eg. 回答特点时,不仅那三个写上去,区位优势也写 大题回答要完整 eg. 举两个方面说明科技对农业生产影响:1,杂交水稻+增大产量,2,塑料大棚改变种植季节写到影响时,二利一弊端 武汉钢铁厂 衰落原因:生产成本提升(eg.劳动力成本) 产品技术含量低(相对应,宝钢技术含量高) 钢铁产量过剩 环境污染 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承担高端制造原因 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 人才聚集,技术水平高 经济发达,研发资金雄厚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政策支持) 高铁——经济为首要要素 1,加强经济联系, 2,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将强文化交流 (若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加强民族团结) (若在边疆:稳定国防安全) (原有基础上新建一条,使交通布局更密:合理布局交通线) (原有基础上旁边新建一条,与已有的平行:缓解原有铁路客运压力eg.京沪铁路) 中巴铁路(从霍尔木兹海峡旁瓜达尔港(深水港)直达新疆喀什) (1) 沿中巴铁路模拟路线修输油管道有哪些不利条件? (2) 分析瓜达尔港的优势条件。 (3) 列举中国公司接管瓜达尔港对中巴两国主要影响。 解析:1,地势起伏大,管道铺设难;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施工; 多发地震,影响管道安全;国外施工后勤保障不足 2,(港口,从水域陆域两方面,可瞎BB) 水域深水港,利于大型船舶停靠 纬度低,终年不冻 靠近主要产油国,能源丰富

靠近运航道霍尔木兹海峡,来往船舶多 陆域附近机场,公路,利于物资补给 经济腹地广 3,石油运输路程缩短,节省运输成本 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 加强中巴合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南方商品粮地位下降: 1,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eg.改种花,因为市场广阔) 南水北调 利:缓解水资源危机,缓解地面沉降,促进经济发展 弊:导致次生盐渍化(写到盐渍化原因,一定:干旱,蒸发量大)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对东部:缓解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从中亚,南亚运油、气:能源渠道多元化,加强合作,经济文化交流) 产业转移 转出区利-产业升级,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化 弊-失业率增加 转入区:利-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弊-环境污染(国际转移过来的一般都是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号,原料导向型) (国内转移的一般是劳动力导向性,原料导向型) 流域综合治理(上游-发电、旅游,下游-航运、养殖、灌溉) 可进行梯级开发1,气候变湿,温差变小;2,提升上游航运能力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退耕还湖 发展旅游业 国务院选择首先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经济因素和区位优势看主要原因,上海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而且长江航运和京沪铁路使得上海拥有宽广的经济腹地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当代的地理学的文化倾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讲诉了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可定位的具体现象。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能太细致品读这本书,只是把这本书通读了几遍,能大概了解其中的能容,对其有些比较浅显的读后感。 我从中得知了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从中得知了“地图”的新概念,知道了人们对“地图”绘制方法有了新的审视。这本书论述了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书中的出了不止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许多的不同的实例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标准的答案出现,与世界多元化是有莫大的的联系的,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不同的种族么,当代的经济也影响着文化和地理。 当我看到了这个书的名字时,以为只和文化和地里有关,当我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一门科学,而后的结构主义者的批评,大体上来说是针对关注社会模式是如何运转的。从这本书中也得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必须超出高雅文化的范畴,它不仅研究西方的生后方式,也研究了边远民族的生后方式。人们利用空间的方式研究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文章中还提到了地理景观,,认为众多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得意保存和发展下来。它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且地理景观本身向我们阐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建立在当下这个特有的模式下,而这个模式又是如何作用于地理景观,并使地理景观如此和谐的表现在人们面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这本书也谈到了如何用“历史重写本的思想”来诠释了这种地理景观。他完美地将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发展于文化的空间融合起来。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文化地理学复习题

文化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1.何为文化特质?判断下面几组名词中那些是文化特质。宗教与道教;语言与汉语;收入分配制度与按劳分配;交通工具与火车。 2.文化结构包括哪些?根据身边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层中列举数种文化特质。 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什么? 4.文化地理学概念?文化地理学研究课题(内容)有哪些? 5.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6.试述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7.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8.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9.地名的概念?地名的主要性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10.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11.文学有何地域差异?文学和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12.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13. 举例论述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4.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15.什么是文化转型?引致文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6.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间有何关系?

17.何为文化特质?何为文化综合体? 18.何为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有哪些种? 19.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0.关于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有几种学说? 21.比较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播的异同。 22.文化扩散有几类?每类又分几种? 23.文化传播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24.何为刺激扩散?请举出身边的三个例子。 25. 简述文化传播的规律。 26.什么是文化区?文化区的类型包括哪几种? 27.世界和中国的主要的文化区有哪些? 28.文化整合的概念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意义何在? 29.什么是文化景观? 30.如何区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32.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3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文化地理学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1 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这样,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斯密的学说最早成为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从而在使用和消耗等量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C.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 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 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 “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 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 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分工;区域合作 2005年6月,国务院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整体实力,是关系到“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认真 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走廊”各区域走访调查,对“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目标、制约因素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未来的发展中,这一问题是 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哈大齐工业 走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初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 工与合作问题。 一、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 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 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各区域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劳动地域分工,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1]。因此,地域分工的产生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区域的比较优势,二是规 模经济。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区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能形成规模经济,客观 上存在区域分工的条件。因此,在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区域应该在所在的经济和行政区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 理的区域分工,确认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为合适 的主导产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电站成套设备、飞机、燃气 轮机、汽车等高加工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 聚核心的实力。因此,其产业发展应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装备工 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逐步成为综合性的产业 发展中心。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辖5区4县,是“走廊”南部城市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来,大庆市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

区域分工与协作

区域分工与协作 一、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

初中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复习

初中区域地理思维导图 复习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本文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策略: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复习;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考查应用。对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2.区域地理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

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二、基于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

文化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10=100) 1: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地名的主要性能(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6: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7:你对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8:文化生态学: 9: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0: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应注意些什么(简答) 1:(1)农业文化具有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文化区的存在就是农业文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草原农业文化区、干旱沙漠农业区文化区等8大农业文化区。(2)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一般遵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所要 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一样,所以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工业生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2:主要可以分为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服饰文化: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饰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制衣布料,因其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早期的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广泛使用丝绸,南亚多用黄麻,靠近北极都用兽毛衣料。

(2)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等方面,区域间都出现了差异。因各地食材不同,人们口味不一,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八大菜系。 (3)居住文化: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居住形式。因地域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用,就形成了口袋房、四合院、洞穴式、干栏式等风格形式的建筑。 3:(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通过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与各地气候条件相符的物质文化;地形和水文因素对于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而地质和生物对居住文化、交通运输、饮食结构都有一定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首先经济条件决定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其变化还影响着居住文化;再者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的物质文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可以使个民族、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和吸纳。 4: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与语言的产生: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受环境的影响的最大、最直接;其次,环境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环境还对语言的语法产生有影响,环境塑造出的民族心态会在语法上体现。 (2)环境对语言插播、演进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从未形成了方言;而人文环境的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强烈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骑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方针则往往通过影响移民来影响语言的扩散。 5:地名的主要性能是: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地域性、稳定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山水地名(赤峰、华山)、示位地名(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寄意地名(西安、宝鸡)、特产地名(盐城)、民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 1.分工的内涵 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 分工的演进。杨小凯认为随着交易费用发生改变,有关分工与专业化的决策可能会发生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