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链球菌培训试题及答案

猪链球菌培训试题及答案

猪链球菌培训试题及答案
猪链球菌培训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的是()A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

B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C 重症病例迅速进展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D 部分病例表现为脑膜炎,恶心、呕吐,重者可出现昏迷

2、有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说法错误的是()A平均常见潜伏期2-3天

B最短潜伏期可数小时

C最长潜伏期7天

D常见潜伏期2-10天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是()

A猪溶血性链球菌2型

B猪溶血性链球菌1型

C猪链球菌1型和2型混合感染

D以上都不对

4、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高危人群有()

A屠宰工及尸/肉加工者

B生猪贩运者饲养人员

C其他接触病死畜人群

D以上都是

5、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时采集的标本不包括()

A血液B脑脊液C鼻咽拭子D组织标本

6、根据实验室检测,猪链球菌对下列哪种抗生素不敏感()

A万古霉素B氨苄西林C亚胺培南D链霉素

二、是非题

1、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之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该病病例发生()

2、我国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3、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猪,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直接证据()

4、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主要通过主要经过破损皮肤传播,食入没有煮烂熟透的病死猪肉也可感染。()

三、问答题

1、简述猪链球菌病的诊断要点。

2、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案

一、选择题BDADCD

二、是非题××√√

三、问答题

1、综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排除其它明确病因的可进行诊断。诊断要点包括:

①流行病学史:当地一般有猪等家畜疫情存在,病例发病前7天内有与病(死)猪等家畜的接触史,如宰杀、洗切、销售等。

②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结合急起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③临床诊断:流行病学史结合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或脑膜炎。

④确诊病例:全血或尸检标本等无菌部位的标本纯培养后,经鉴定为猪链球菌。

2、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病、死猪等家畜)、切断人与病(死)猪等家畜接触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①在有家畜猪链球菌疫情的地区强化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疑似病例、临床病例诊断的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进行报告。

②病(死)家畜应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进行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病例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区域和病例发病前接触的病、死猪所在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疫点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病(死)家畜的危害性,告知群众不要宰杀、加工、销售、食用病(死)家畜。一旦发现病(死)家畜,要及时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

④畜牧兽医部门组织力量,查清动物疫情范围,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Haemophilus Suis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 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 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人工接种试验潜伏期2-5天,一般几天内发病,出现体温升高40℃以上,食欲不佳,精神沉郁,有的四肢关节出现炎症,可见关节肿胀、疼痛、起立困难(图29-1),一侧性跛行。驱赶时患猪发出尖叫声,侧卧或颤抖、共济失调,患猪逐渐消瘦,被毛粗糙,起立采食或饮水时频频咳嗽,咳出气管内的分泌物吞入胃内,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并有呼吸困难症状,出现腹式呼吸,而且呼吸频率加快,心律加快,节律不齐,可视粘膜发绀,最后因窒息和心衰死亡。如出现急性败血病时,不出现典型浆膜炎时而发生急性休克肺死亡,剖检为急性肺水肿。 四、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如下颌淋病、股前淋病(图29-2)、胸前淋病(图29-3)、肺门淋病、胃门淋病、肝门淋巴,切面颜色一致为灰白色。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的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外观淡黄色蛋皮样的薄膜状的伪膜附着在肺胸膜(图29-4)、肋胸膜(图29-5)、心包膜(图29-6)、脾(图29-7)、肝与腹膜、肠(图29-8)、以及关节等器官表面,亦有条索状纤维素性膜。一般情况下肺和心包的纤维素性炎同时存在。组织学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图29-9、图29-10)。 五、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以及尸体剖检为基础,以细菌培养做诊断是必要的。但细

布病调查表

附表1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省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 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 性别:⑴男⑵女□1.3年龄:□□1.4民族: 1.5职业: ⑴农民⑵民工⑶牧民⑷渔民⑸学生⑹医务人员⑺散居儿童⑻干部职员⑼家务及待业⑽畜产品收购、屠宰⑾皮毛加工销售⑿乳肉加工销售⒀兽医⒁其他⒂不详□1.6发病地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7家庭住址:县(市、区)镇(乡)村(街道)号1.8发病日期:年月日 1.9住院日期:年月日 1.10报告日期:年月日 1.11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⑴有⑵无□2.1.2发热持续(天)□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⑴有⑵无□2.1.5肌肉、关节酸痛⑴有⑵无□ 2.1.6乏力⑴有⑵无□2.1.7肝肿大⑴有⑵无□2.1.8脾肿大⑴有⑵无□2.1.9淋巴结肿⑴有⑵无□2.1.10睾丸肿大⑴有⑵无□2.2实验室检查: 2.2.1皮肤过敏试验(× cm) 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⑴+⑵—□ 2.2.3 SAT滴度为(1:) 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⑴有⑵无□2.4.2抗生素治疗方法 2.5转归:⑴痊愈⑵好转⑶未愈□ ⑷死亡(年月日死于) 3.流行病学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1.1畜别: 3.1.2饲养放牧⑴是⑵否□3.1.3屠宰⑴是⑵否□3.1.4配种⑴是⑵否□3.1.5兽医⑴是⑵否□3.1.6梳绒⑴是⑵否□3.1.7收购贩运⑴是⑵否□3.1.8乳肉加工⑴是⑵否□3.1.9皮毛加工⑴是⑵否□3.1.10其它 3.2防护情况: 3.2.1使用防护衣⑴是⑵否□3.2.2橡胶手套⑴是⑵否□3.2.3口罩⑴是⑵否□3.2.4帽子⑴是⑵否□3.2.5胶鞋⑴是⑵否□3.2.6防护眼镜⑴是⑵否□3.2.7使用消毒液⑴是⑵否□3.2.8工作后洗手、脸⑴是⑵否□3.2.9进食前洗手⑴是⑵否□3.2.10其它 3.3是否人畜共用食具⑴是⑵否□3.4是否人畜混居⑴有⑵无□3.5既往病史: 3.6确诊时间:年月日 3.7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3.8其他: 3.9在本疫点病例发病时间顺序:第例。 4.调查小结: 注:国标码为各监测点国标码;病例编码中前两位为年号(如:04、05),后三位为病例流水号。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

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 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要查访所有能找到的现患病例,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必要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相关情况。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对疫情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疫区的处理意见。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则应草拟相关意见呈报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向公众澄清事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以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该病于1910年由Glasser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格拉斯氏病(Glasser’s disease),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也从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中分离到该菌。 一、病原学 起初该病病原菌被称为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suis)或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ilus influenza swine),后来证明了其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因而被更名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ilusparasuis)。目前,在巴斯德菌属中,副嗜血杆菌的分类学位置仍未确定。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致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通常可见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X因子)。尿酶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划线,37℃培养24~48h,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直径0.5~1mm。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Kieletein-Rapp_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

最新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布病监测方案050725

附件2: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我国布病疫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布病疫情有所回升,2003年人间疫情发病率达0.48/10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为此,必须加强监测工作,以及时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发生趋势,为制定全国布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和全国布病疫情态势,制定此方案。 二、监测目的 1.掌握我国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2.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

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 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 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全国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布病病例应在诊断后12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12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暴发疫情监测 (1)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暴发、流行疫情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逐级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逐级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如果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则按相应要求同时报告。 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进程进行及时报告。 暴发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详细的报告,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概况、流行基本特征、暴发原因、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原分型、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暴发疫情发生时,要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将个案调查表录入数据库,在

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

正确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 近期很多吧友咨询副猪这个病,所以今天小编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病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个很老的疾病,从几十年前名不见经转的猪多浆膜炎综合症变为现在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副猪,是为什么? 大量的书籍资料里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病进行了专业的阐述,但是因为缺乏临床上的研究和临床上专业的认识使这个病被误读和被夸大和被忽视,我以一个临床兽医从临床的认识方面对这个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认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几个关键点是: (一)、此病病源广泛存在自然环境中,多数健康猪体内有这种菌群存在,只有猪受到外因至使抵抗力下降(断奶换料,运输,疾病等各种应激因素)从细菌才会侵入机体内迅速曾殖,大量分泌毒素致使猪发病,此病急性重型多发生于40—70日龄的保育猪,以病菌侵入猪肺,心引起肺严重水肿迅速多数在发病后三至六小时死亡有的会突然死亡,死亡率超过90%此型发病后几乎没有药物可以缓解,其他型的此病和慢性的多数可以治愈。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多见于断奶,防疫,运输,发生其它病后并发,用高浓度消毒药带猪消毒等后发生,尤其是用高浓度消毒药带猪消毒后可以促进此病的发生。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是此病菌在侵入部位形成浆液纤维病灶,按病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表现,有的猪可以发生多个病灶而同时表现多个症状。 1、仔猪发生单个耳朵水性肿胀,是此菌侵入耳部引起,多发生于15—50天的猪,可以不用治疗,自己痊愈。 2、小猪逐渐消瘦,腹水胀大,是病灶发生在猪腹腔引起,可以先放水后,腹腔注入磺胺六甲治疗,部分可以治愈。 3、猪表现肺水肿,心包炎的,肺表面有一层纤维膜,心脏上也有一层纤维膜,严重的整个肝脏都被很厚的纤维膜包裹,发病急,死亡快。治疗时注射大剂量的青霉素或磺胺甲氧达秦,加速尿可以有一部分得以缓解恢复。 4: 有的在腿关节下出现病灶肿块引起跛行,出现在腰部发生瘫痪的,出现在脑部出现脑炎的可以在初期用三天大剂量青霉素后会慢慢恢复或用磺胺类药五天也会慢慢恢复(四)、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以发生在10天以上任何年龄的猪。在40—70天的小猪中多发,并且可能会成地方性流行,其它猪多是零散发病,在大猪中除非继发于其它病不然不会流行。 (五)、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以和支原体,蓝耳病,流感,链球菌等多种病同时发生成混合感染,其症状随原发病的症状有很大差别。 二、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 此病属于典型的管理不当引发的疾病,饲养经验不足,过于管理,过于追求饲料的高蛋白,过于追求猪的生长速度,过于要求卫生的干净度,过于频繁的注射疫苗,过高的消毒药浓度的带猪消毒,长途运输后没有进行未病的防治都是引起这个疾病的原因,这个病血清型种多,疫苗的防治效果有限,并且成本高,我不建议使用,而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最基本有效的,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个体治疗是猪场防止此病的基本原则。此病对一般抗菌药物都比较敏感,用药预防效果显着,建议不要带猪消毒,在断奶转群和运输后立即投服磺胺类药物或四环素类药物可以减少发病,治疗时不用退热药可以增加治愈率,最好不同时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的区别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的区别 执业兽医师张良勇和大家共同学习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是夏季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二种疾病的病原均是条件致病菌,亦是典型的继发感染性疾病,且二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大的相似性,对很多养殖朋友来讲,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分,而条件又有限难以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总结,并区分。 1、发病症状的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迅速,感染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副猪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眼睛灰色或褐色,个别有眼球突出,而后渐行性消瘦,最后死亡,从发病到死亡时间较长。 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食欲不佳,逐渐消瘦。病猪眼睛潮红,脑膜炎型链球菌时猪眼球会斜向一方。 2、关节部位症状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关节炎、跗、腕关节肿大、剧痛、瘸腿,用手一捏,疼得尖叫;剖检关节腔内有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关节腔润滑液增多,积液为清亮或微黄;副猪的关节肿大一般是对称性的,而链球菌则不一定。

关节型链球菌关节腔积液是化脓型,比较浓稠,色泽深。链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关节肿大,初期坚硬、温度升高,后期变软,触之有波动感,针刺流脓,有时伤口破溃后浓汁会自动流出;少数变硬、皮肤增厚;剖检滑液浑浊,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胶样水肿,有化脓性坏死灶,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 3、心脏变化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形成“绒毛心”,链球菌病形成“铠甲心”,这是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以渗出为主,是心包炎,心肌表面形成绒毛,心包与心肌之间是淡黄色渗出液、不粘连。 链球菌病是心肌炎,心肌渗出为主,所以心包与心肌粘连。 4、渗出液区分 副猪嗜血杆菌病腹腔有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常出现腹腔脏器与腹膜粘连,严重的剖开腹腔后看不见腹腔脏器,整个腹腔脏器被黄白色纤维素性伪膜包裹,并且腹水严重,伴发怪臭味。 链球菌病也出现腹膜炎,但纤维素性渗出较少,主要以出血性炎症为主,并且没有太多的腹水。 5、用抗生素治疗辨别 链球菌感染用一般抗生素就能看到效果,副猪不行。 6、死亡后表现 副猪嗜血杆菌病为猪病死后体表不变色。链球菌病为病猪死后体表紫红色,尤其腹下颜色更深。

布病应急技术方案

海南省布鲁氏菌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布病包括畜间布病和人间布病,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人间布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2009、2010年我省先后出现2例布病病例。为提高我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及时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的 确保出现布病病例或发生布病暴发流行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疫情调查 (一)疫情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布病疑似病例时,于24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二)现场调查 当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是否是布病,查明发病原因,提出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防止疫情扩大。

(三)调查方法 1、个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1)询问患者病史,除了询问患者现病史和既往史之外,要特别注意与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接触史,饮食生奶、生肉史、接触和操作布氏菌史。 (2)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3)检查体征。 (4)采血作布病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必要时作血液、关节液、滑囊液的布氏菌分离培养;还可作皮内变态反应等试验,以明确诊断。 (5)除了对患者本人作调查外,也应了解当地有无类似病人。 (6)确实是布病,核实发病日期,确定临床类型,作疫情报告。 (7)追查传染源 (8)判断传播因子和传播途径。 (9)分析传染可能发生的范围和蔓延条件 (10)找出发病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2、暴发点调查 布病的暴发疫情一般是指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单位内发生了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1)首先向当地卫生和兽医部门了解暴发开始时间和经过。 (2)访问、检查最先发生的病例,查明发病时间、地点、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关系。 (3)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一、基本情况 1 县国标码□□□□□□ 2 发生年份□□□□ 3 编号□□□□ 4 姓名 5 性别1男 2女□ 6 出生日期年月日□□/□□/□□ 7 年龄周岁月龄□□/□□ 8 职业□□ 9 现住址 10 联系电话 11 监护人姓名 二、就诊与报告情况 1 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 2 就诊时间年月日时分□□/□□/□□□□/□□ 3 就诊单位 4 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5 报告单位 6 报告人 三、临床资料 1 临床经过(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和治疗等) 2 初步临床诊断 3 是否住院1是 2否□ 如果是,医院名称 病历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4 病人转归1治愈 2好转 3后遗 4死亡 5 不详□如死亡,死亡时间年月日时分□□/□□/□□□□/□□病理解剖1是 2否□ 解剖结论 四、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1 接种前患病史1有 2无 3不详□ 如有,疾病名称 2 接种前精神状况1活泼 2萎靡 3忧郁 4紧张 □ 5恐惧 6其它 3 接种前过敏史1有 2无□ 如有,过敏物名称 4 家庭成员中有无遗传病/传染病/精神病/癫痫/过敏/惊厥等 1有 2无 3不详□如有,疾病名称 五、既往接种史和异常反应史 1 既往接种疫苗名称 2 既往发生异常反应1有 2无□ 3 如有异常反应, 反应发生日期年月日□□/□□/□□接种疫苗名称 临床诊断 诊断单位 六、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 (一) 可疑疫苗疫苗1 疫苗2 疫苗3 疫苗4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 前言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 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 形态染色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呈短杆状,也有细长、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有菌毛,特殊培养条件下可产生。 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直径0.5~1mm。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致病力与毒力 构成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素一般认为是荚膜、外膜蛋白和脂多糖(LPS)。机体免疫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机体产生抗体主要是针对荚膜多糖和外膜蛋白,且外膜蛋白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根据热稳定抗原的差异,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至少15个血清型,有些分离株(约25%)无法定型。目前的优势菌株为4型和5型。不同血清型毒力存在差异,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2,4,15型为中等毒力;其他血清型视为无毒力。 神经氨酸苷酶(唾液酸酶)是巴氏杆菌科其他细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绝大多数(90%以上)新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产生神经氨酸苷酶,被认为是HPS 的毒力因子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构成正常菌群,被视为条件性致病菌。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 disease),特点是发热,关节肿胀,呼吸系统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理变化可见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本病多发生在断乳后和保育期间,应激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与某些病毒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并发或继发,也常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 免疫防治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外较广泛应用灭活疫苗。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产生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加之有些菌株不能分型的影响,提倡应用地域性灭活疫苗或多价(型)特异性疫苗免疫。 1

7.流行病学调查表设计和个案数据录入

流行病学调查表设计与个案数据录入 (一)一般疫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设计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必须收集与调查研究内容有关的数据,其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简称流调表)就是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之一。 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基本格式 ?1.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的名称、编号。 ?1.2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1.3 主要临床表现:如发病日期、就诊日期、隔离日期、隔离方式、转归及临床表现等。 ?1.4 流行病学史。 ?1.4.1预防接种史。 ?1.4.2居住条件。 ?1.4.3个人卫生状况。 ?1.4.4饮食卫生状况。 ?1.4.5有害因素暴露史(含接触史)。 ?1.5 小结。 ?1.6 调查日期、调查人、审查人。 2、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某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时,一定要反映出该病的特征,包括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等。 ?流调表的内容不要盲目贪多。 ?每一个调查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流调表内所提的问题要明确、简单,尽量避免用专业的术语,便于被调查者理解和回答。 ?为了便于表格中项目的填写,表中所提的问题最好都采用是非题或选择题的形式。 ?尽量用客观的、定量的指标。如在吸烟调查中,当问及现在吸多少时,可采用:“完全不吸”;“偶吸1支,不是每天吸”;“每天经常吸烟:少于10支、10~20支、20支以上”。 ?流调表设计中所能提的各种问题,其答案必须准确无误,能进行统计分析,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3、制定和填写流调表时须注意的事项 ?流调表中把易于回答和易于引起应答者兴趣的间题放在前面,把敏感或者需要应答者回忆和思考的问题放在后面。 ?询间时注意不要带有暗示性或引导性,以免引出其他的意思,

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结论 根据百日咳疫苗领域的最新进展,WHO对1999年发布的百日咳疫苗立场文件进行了审核1。虽然1999年的主要结论仍然有效,但对正文进行了一些修改,修改内容详见本文。 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质量合格的百日咳疫苗对婴幼儿实施免疫规划来预防百日咳,是非常成功的。 对婴幼儿实施至少90%覆盖率的3针百白破疫苗(DTP)免疫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优先考虑的重要免疫程序,尤其在那些百日咳仍对婴幼儿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的地方更应如此。第一针DTP接种可早在6周龄时进行。 很多国家由于免疫规划的成功实施而使百日咳发病率显著降低,在这些国家应保证在基础免疫程序后1~6年,进行一针加强免疫。加强免疫的最佳免疫时间以及是否需要再进行加强免疫,应根据流行状况决定,并应通过各国的国家规划进行评估。 全细胞百日咳疫苗(wP)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P)均有相似的高效性。用wP进行基础免疫和一针加强免疫后保护力的持续时间估计为6~12年,与自然感染后的免疫保护力相似。一些数据表明aP免疫接种后保护力的持续时间与wP 在同一时间范围内。 就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而言,虽然aP和wP疫苗具有同样高水平的安全性,但wP疫苗通常更多与轻度至中度不良反应相关;对青少年和成人来说,不推荐使用wP疫苗。 1见本刊1999, 18: 137-143.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空白)[1]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 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 民族 1.5职业(1)农民(2)民工(3)牧民(4)渔民(5)学生(6)医务人员(7)散居儿童(8)干部职员(9)家务及待业(10)畜产品收购屠宰(11)皮毛加工销售(12)乳肉加工销售 (13)兽医 (14)其他 (15)不详 口口. 1.6发病地址县(市、区)(乡)村(街道)号 1.7发病日期年月日 1.8住院日期年月日 1.9报告日期年月日 1.10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1)有(2)无口2.1.2发热持续(天) 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1)有(2)无口2.1.5肌肉、关节酸痛(1)有(2)无口

2.1.6乏力(1)有(2)无口 2.1.7肝胂大(1)有(2)无口2.1.8脾肿大(1)有(2)无口2.1.9淋巴结肿大(1)有(2)无口2.1.1口睾丸肿大(1)有(2)无口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1) - (2)+口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1) - (2)+口2.2.3皮肤过敏试验(1)有(2)无口 2.2.4病原分离(1)从病人血液中(2)从病人骨髓中(3)其他体液中(4)从病人排泄物中(5)无口 2.2.5 SAT滴度为1:100(++)(1)有(2)无口2.2.6 补体结合试验1:100(++)(1)有(2)无口2.2.7 Combs试验滴度为1:400(+ +)(1)有(2)无口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1)有(2)无口2.4.2抗原治疗法(1)有(2)无口2.4.3水解素治疗法(1)有(2)无口2.4.4溶菌素治疗法(1)有(2)无口 2.5转归(1)痊愈(2)好转(3)末愈(4)死亡(年月日死于)口 3.流行病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常见问题

有关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常见问题 1.目前市场上有哪几种商业化的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各有什么特点? 目前市场上有三种商业化疫苗,两种进口,一种国产,分别来自勃林格、海博莱以及华中农大所属的武汉科前公司。 勃林格: 根据农业部公告691号,其所用菌株为Z-1517,首先是一个单价苗,单个菌株,至于是什么血清型,无人知晓,他们也没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佐剂:IMPRAN, 油包水佐剂 适应:3周龄以上猪。 华中农大武汉科前公司: 菌株为血清4型和5型,双价疫苗 佐剂:油佐剂 适应:2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 海博莱喜副安: 双价疫苗,1型和6型 佐剂,非油性,氢氧化铝 适应:所有母猪以及1周龄以上仔猪。 2.猪场常见的血清型是哪几种,血清与交叉保护作用有何关系? 我国猪场常见的血清型是4型、5型和13型,还有一些分离菌株无法分型。血清型是进行细菌分类的标志。血清分型的特异性抗原为一种热稳定性多糖,可能为荚膜(Capsule)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而产生保护作用的抗原成份为外膜蛋白OMP,也就是说保护性抗原和血清型抗原是两种不同的抗原。 即使血清型相同,如果疫苗的保护性抗原与猪感染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不一致的话,疫苗也没有保护作用,而即使血清型不一致,保护性抗原一致的话,即可产生保护作用。如图1所示。2号菌株与感染猪的血清型不一致,但是保护性抗原相同,即可产生保护作用,相反,4号菌株制成的疫苗虽然与感染猪的血清一致,但是保护性抗原不同,所以该疫苗对猪没有保护作用。 所以现在学术界更倾向于应用基因分型的方法取代血清分型的方法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难度很大,即使是专业的实验室也很难分离成功,更不要说鉴定血清型了。 因此,很多猪场并不了解本场的血清型,而鉴定血清型更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谈论血清型没有太大的意义。 最后,在一个猪场甚至同一头猪身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血清型,到底哪种是致病性的取决于分离的部位,有时分离到的不一定是致病性的。 以上原因决定对于猪场来说,实际应用效果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否则就是空谈,猪场需

布病病例个案调查表-----新

附件1 布病病例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 第一部分患者基本信息(1-9项可从大疫情个案报告卡获取) 1.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2.性别:⑴男⑵女 3.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保姆⑹饮食从业人员⑺商业服务⑻医务人员⑼工人⑽民工⑾农民⑿牧民⒀渔(船)民⒁干部职员⒂离退人员⒃家务待业⒄其他,请注明:⒅不详 5. 从事感染布病的高风险职业:⑴饲养⑵放牧⑶屠宰工⑷皮毛加工工人⑸乳肉加工销售人员⑹畜产品收购、贩运人员⑺兽医⑻实验室人员⑼其他,请注明:(10)不从事6.现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市、区)镇(乡)村(街道)(门牌号) 7.发病日期:年月日 8.诊断日期:年月日 9. 报告日期:年月日 10. 病程分期:(1)急性期(2)亚急性期(3)慢性期 11. 本次患布病是否住院治疗:⑴是,住院时间为天;⑵否 第二部分暴露史调查 1.你是否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触史:□是□否□不清楚(如选“否”或“不清楚”跳至题目2)(1)接触牲畜种类(可多选):□牛□羊□猪□狗□鹿□其他,请注明:主要接触方式(2)有(可多选):□饲养□放牧□屠宰□产品(肉、奶、皮毛等)加工□贩运□交易□兽医□实验室□接种疫苗,型号为: □其他,请概要描述: (3)可能感染地点: □在家里□工作场所(如屠宰厂、养殖厂、皮毛加工厂等),请注明工作场所具体名称和地址: □其他,请注明: (4)可能传染源去向: (5)是否有共同接触人员:□是□否□不清楚(如选“否”或“不清楚”跳至题目2)

百日咳的免疫预防

百日咳的免疫预防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的百日咳病例仍主要发生在15岁以下儿童,其中<7岁儿童的病例占80%左右,<5岁的儿童占60%,死亡病例也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典型的百日咳病例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临床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遍布世界各地,在寒冷区或寒冷季节发病较多。百日咳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典型病人及轻型病人。百日咳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时飞沫传播,在病人周围约2m以内都有吸入病菌的可能。百日咳杆菌在体外很快死亡,所以,很少通过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另外,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最强。因此,出生后的新生儿即可感染本病。年龄愈小,死亡率愈高,患过百日咳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一生得两次百日咳极少。 百日咳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14天,病程可达6周。典型的百日咳经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个病程。起初表现为一般的上呼吸道症状,有轻微的咳嗽、喷嚏、鼻炎等,一般约2周时间,为卡他期。其后咳嗽逐渐加剧,患儿连续咳嗽不止,头颈部静脉充血,面红耳赤或口唇紫绀,流鼻涕。随后咳嗽突然停止,大量粘液或浓痰由气管排出,伴有咳吐,此时由于肺内缺氧,不得不吸一口长气而发出特殊高调的鸡啼样吼声,俗称回勾,如此发作,每日数次,多至数十次,一般为4~6周,为痉咳期。痉咳期一般不发烧,如果高热则可能有继发感染。最常见的合并症为肺炎,是百日咳患儿的主要死因。在痉咳期白血球升高,此后进入恢复期,痉咳的次数明显减少,咳吐消失,逐渐恢复正常。这些典型的临床病例一般出现在未免儿童的初次感染。但有百日咳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和成人,症状一般不典型。新生儿及小月龄婴儿的初次感染没有明显的痉咳,可表现为呼吸道窒息和咳嗽发作。 接种疫苗对预防百日咳有良好效果,目前国内常规接种主要使用吸附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按我国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3个月开始初免,全程3针,每针间隔至少28天,保护率可达90%以上,18~24月龄加强1针。百白破疫苗可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免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