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费下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免费下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

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又要有理论指导。

伦理性原则: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

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平衡: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暂时的。

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守恒:内化、可逆的动作。

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是一致的。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

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得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

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观察生物产生某个特性,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成熟: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成熟决定论: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

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遗传决定论:个体心理发展是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环境决定论:又称为几节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成积。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1、皮亚杰4阶段2、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6阶段。3、埃里克森8阶段。4、朱智贤6阶段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17、18岁)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1)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2)小学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的价值。

情绪体验,是指人在主观上感受和意识到的情绪状态。

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

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名词解释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学科。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最初的图式是遗传的来的。

顺应: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要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无声的,简略的,压缩的,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言语。

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切而不愿意离开的一种情感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角色采择: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优势地位

13.(25——40岁)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

14.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敏捷

15.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散思维),它包括三个维度: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6.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

17.最早对个别差异进行科学研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

.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只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适应性能力: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

学习:凭借经验在主体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21.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22.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3.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由(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组成

24.(瞬时记忆)是保持在(0.25——2)秒钟的记忆

25.连接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动物学习:是一个通过多次尝试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其实质时建立刺激情境与反应动作(S-R)之间的联结。

27.斯金纳揭示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29.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设定目标、小步子前进和及时强化

顿悟: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的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有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认知结构:是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32.(发现法)布鲁纳首创

33.奥苏伯尔强调接受学习

34.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反应极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35.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

36.人的活动动机来自于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37.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图式:人们对客体和事件有关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以符号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学习策略: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根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

元认知:弗拉维尔提出,就是对自己认知状况的认知和监控。

动作技能: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他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道德信念: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品德不良:个体具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动机的一种,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这种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50.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

前者是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如自我满足、自豪)的倾向性;后者是人们避免失败和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如羞耻、耻辱)的倾向性。

两者相互冲突。个体可同时拥有这两种动机,但是其水平不一定相等。

52.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53.认知内驱力:是把求知作为目标,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也就是想理解

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

5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55.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得到某个人(如家长、教师等)的称赞或认可,而把学习搞好,工作做好的一种动机。

56.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后由韦纳等人日臻完善。)

57.韦纳认为,学生往往是以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和任务难度等四种因素作为失败的主要原因。

58.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59.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60.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其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61.测量:根据某种法则给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某种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62.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是(根据解释测验结果的方式),即每名学生的测验分数参照哪种标准进行解释来区分的。

63.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模作为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参照标准的测验

64.准则参照测验:是一种参照某种特定标准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测验。

65.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

66.效度: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

67.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的作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