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讨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讨

收稿日期:2009-07-02

作者简介:张鸿文,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专题“退耕还林工程监测技术研究”(编号:2006BAD23B0502)

自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为了反映工程建设成效,国家和各退耕还林工程省区的有关部门、科研单位、高校和一些国际组织的学者、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在增加林产品产量、提高退耕还林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意识等社会效益方面研究较多,而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生态效益方面则研究较少。因此,为全面、科学、客观、系统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整体成效,进一步提高工程经营和管理水平,巩固工程建设成果,需要我们认清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现状,发现当前生态效益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生态效益监测的对策建议。

1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现状

1.1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建设

目前,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25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1个省级工程区开展了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作。各工程省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了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站点157个,其中生态效益监测站点58个。此外,一些科研、教学、国际组织和有关部门也在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县布设了一定数量的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

1.2生态效益监测的初步结果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仅10年,许多林木正处于幼龄阶段,工程生态效益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17工程省所取得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只是初步和局部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森林覆盖率、保育土壤和肥力、减少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增加生物量和碳储存以及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

1.2.1提高森林覆盖率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快速提高了全国和各地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讨

张鸿文杜纪山李芳芳李保玉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北京100714)

要:生态效益监测是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描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

测的现状,给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一些初步成果,分析了效益监测中存在的监测站点少、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经费严重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监测体系、规范监测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数据共享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F3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38X (2009)09-0038-03

Discussion on Monitoring Ecological Benefits for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

Zhang Hongwen Du Jishan Li Fangfang Li Baoyu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 for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SFA ,Beijing 100714)

Abstract:Monitoring ecological benef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assessing the practical results for the conver -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and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in monitoring e -cological benefits.Based on the four problems in the monitoring -not enough monitoring stations,incomplete mon -itoring system,little investment,and weak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developed:establish -ing the monitoring system,standardizing the monitoring methods,enlarging investment support,and sharing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monitoring ecological benefit

No.92009林业经济FORESTRY ECONOMICS ·管理与监测·

38

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森林面积和林分质量,对改善生态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687万hm2,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森林植被,将使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在退耕还林工程最早试点并重点实施的陕西、四川、甘肃3省,森林覆盖率较退耕还林前分别提高4.71、3.8和3.73个百分点,而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陕西省吴起县,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19.2%提高到目前的62.9%,由此成为黄土高原上新的绿色明珠。

1.2.2保育土壤和肥力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所增加的林草植被,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起到了减少水土流失、保育土壤肥力等作用。据四川省通过有林地与农耕地的对照监测,测算出全省到2007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3.15亿t,累计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4303.86万t,减少土壤N、P、K损失量2459.35万t。湖北省三峡库区的兴山、秭归、巴东、夷陵4县区,退耕还林地2004~2008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158.48t/km2,而坡耕地(对照)相应为1766.25t/km2,退耕还林地比坡耕地平均减少1607.77t/km2,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十分明显。

1.2.3减少风沙危害

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内蒙古、河北等地,退耕还林工程的防风固沙效果良好。内蒙古水土流失、风蚀沙化面积由退耕前的27.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0.1万hm2,水蚀、风蚀程度明显下降。内蒙古突泉县退耕还林地的地表径流量比耕地减少了25%,泥沙量减少了24.2%,田间持水量增加了1.5%。河北省邢台县通过退耕还林,有效调节了空气温度、湿度,降低了风速,改善了局部地区气候环境,沙尘等灾害性天气正在逐步减少,全县风沙日数由2001年的40天减少为2006年的15天,沙尘暴由2001年的10天减少为2006年的5天,沙化面积由2001年的4000hm2减少到2006年的967hm2,土壤沙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

1.2.4涵养水源

无论是雨水充沛的南方省区还是相对缺水的北方省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涵养水源作用均有所体现。重庆市通过退耕还林新增林地,每年新增蓄水能力360万t,减少水土流失量44.89万t。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等退耕还林工程区建设,使潘家口、岗南、黄壁庄、岳城、大西洋、王快等水库近年可用水量稳中有升;保定市满城县地下水位回升6m;邢台县河流径流持续时间长,各大水库都能蓄满水,已干涸多年的南郊狗头泉又开始冒水,地下水位2年提高了8m。

1.2.5增加生物量和碳储量

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还有效地增加了各工程省的林草生物量和碳储量。江西省2007年全省林草总生物量3720.1万t,固定碳量1587.8万t,释放氧气1411.4万t。山西省2007年林草生物量增加434.27万t,固定碳量707.87万t,释放氧气512.13万t,吸收二氧化硫13.33万t。

1.2.6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工程区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日益和谐,野兔、野鸡、狍子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更加健康。贵州省通过对10个监测县82个固定样地设置328个草本样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生态林地表均有5~15cm厚的苔癣、地衣覆盖,6年生林分苔癣、地衣盖度30%~60%,8年生林分苔癣、地衣盖度50%~90%。辽宁省退耕还林地植被盖度比耕地提高42.6%,林下草本植物平均高度增加8.5~10.4cm,产草量湿重与干重分别是耕地的4.2倍和3.9倍,林下植物种类增加6~9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监测站点少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离不开监测站点,目前全国仅在58个工程县建立了生态效益监测站点,这与退耕还林工程所涉及的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相比,数量太少且极不相称。分析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在主观上,许多工程区重点关注造林计划的完成、国家政策的兑现、林地的林产品产出和经济效益等,认为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多少无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局。在客观上,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工程对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要求较高,工作相对费时、费力,比较辛苦和枯燥,难以快速产生重大成果,从而影响了各工程区开展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监测体系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方面尚未建立起国家、工程省、工程县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评估体系。整个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难以进行系统安排,各地在生态效益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上不尽一致,使得同一个流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监测数据之间可比性不强,多期数据之间缺乏科学的汇总、整理和分析,以致于在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时,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分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对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总体把握和统筹布局不够,对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科学性认识不完全到位。

2.3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充足的经费是任何一项监测工作的有力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更是如此。从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尽管一些单位和学者就着手开展了生态效益监测工作,但毕竟是少量的、局部

39

张鸿文等: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探讨

的。由于国家及各工程省没有专项的生态效益监测经费投入渠道,致使一些地方的生态效益监测工作至今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即使是在近年来加大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省区,主要工作也多是搜集有限的监测站点情况,不能提供全省的、大范围的和系统的生态效益监测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认识问题,未认识到效益监测特别是生态效益监测工作是退耕还林工程经营管理和巩固成果的重要环节,生态效益监测成果也是科学评价退耕还林成效和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4技术含量不高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以及监测设备、监测设施、监测方法等方面要求很高。在许多开展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省区,存在着监测站点布局不均衡、监测内容不全面、监测数据科学性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公开发布。在监测科技支撑方面,监测设施和监测队伍参差不齐,软件管理、硬件建设及人员业务水平差距大,监测水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不同,影响了监测效果。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整体技术力量亟待加强,监测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3对策建议

3.1加速构建生态效益监测体系

监测体系是全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根本前提。应加速构建以县级为基本单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网络,形成国家、省、县三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各级在开展生态效益监测时,对目标、内容、指标、方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国家级主要是从宏观上全面监测整个工程区的生态效益情况,立足于国家领导和全社会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和监测指标,在实际中可通过建立若干国家级生态效益监测站点的方式评价退耕还林的实际成效;省级以下的监测层次,除增加监测站点数量,在监测指标的设置上应更突出地域特点,监测内容更为具体,监测方案更有可操作性,同时省级以下监测站点应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数据的基本来源。与此同时,还应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专家咨询队伍建设,在技术上充分利用和依托各类科技院所、高校的力量,及时研究解决生态效益监测体系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3.2规范生态效益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是全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科学基础。过去的几年间,各工程省以200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实施方案(试行)》为基础,结合各省实际,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在各地的生态效益监测工作中实施应用。经过几年来的实施反馈和征求意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已成为国家标准,在2009年2月发布,8月开始实施。因此,各工程省和各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应充分加强对这一国家标准的学习和培训,明确国家标准对生态效益监测在监测站设施、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频度、监测方法和监测指标计算的新要求,规范和进一步完善监测实施方案,尽快在各监测站点中进行推广应用,确保能够统计、汇总、分析一些最基础、社会上最关注的监测结果。有条件的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可以增加一些监测内容,以提供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监测结果。

3.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全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有力保障。为保证退耕还林监测经费的落实,可以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和增加投入。在国家级层面上,设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专项,从林业的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态效益监测站点建设和正常运行;对已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站点,增加有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内容;从林业科研及成果推广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或项目用于生态效益监测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在工程省及县级层面上,投入专项资金或将生态效益监测栏目列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经费中,保证监测站点建设并及时提供监测结果。

3.4加强合作和数据共享

加强合作和数据共享是全面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有效途径。数据共享是监测工作的方向。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史上最为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建设成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多方研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单位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的研究项目和相关评价工作,可以说,具体的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都有不少。各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部门要抱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目的和态度,积极开展多方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这些生态效益监测数据和结果能在工程成效中得到应用,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文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 2008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统字[2007]4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

T23233-2009).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赵萱)

40

·管理与监测·林业经济2009年第9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