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7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动辄上千公里的大江大河相比,枉水似乎苍白寡淡。典jí籍上关于她的记载,均显得颇为不屑:源出九龙山麓,经黄土店、草坪、响水垱、二里岗、茅湾至德山注沅水,全长五十余公里,流域面积不到五百平方公里。然而,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比如德山原名枉山,改名德山实为纪念善卷;比如善卷钓湾、善卷钓台、善卷村、善卷坛;比如屈原在顷襄王时,被逐沅湘。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善卷为免遭tú屠戮,带领其部落隐入深山,“不知所终”。两千多年后,枉水又等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他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与枉水最明白的关系便是《涉江》中的那一句:“朝发枉渚.zhǔ兮,夕宿辰阳。”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提到了

B.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偏偏在注释中提到了

C.偏偏在所有注释中记载了枉水的史志不约而同地均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D.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在注释中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典jí”写作“典籍”,“tú戮”写作“屠戮”,“枉渚.”的“渚”读作“zhǔ”。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根据平时对病句知识的掌握,结合语段的内容,可知本句话语序不当,可修改为“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在注释中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故选:D。

参考答案:答案:

(1)籍屠zhǔ

(2)D

点拨: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3分)下面是宋教仁先生题湖南桃源桃川书院联中的词语,其顺序已打乱,请按要求重新排列。

真心乾坤莫堕使尘雾热血将洗要

上联:莫使真心堕尘雾

下联:要将热血洗乾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

参考答案:根据对联词性相对的要求,可以得知,“莫使”对“要将”,“真心”对“热血”,“堕”对“洗”,“尘雾”对“乾坤”。上下联注意仄起平收。所拟对联为: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

答案示例:

上联:莫使真心堕尘雾

下联:要将热血洗乾坤

点拨: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3.(3分)下面对《骆驼祥子》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这是因为刘四爷看上了祥

子的勤快和“真诚自然”,想让祥子给他做女婿。

B.老车夫和孙子小马儿的遭遇让祥子感到“向来没有的难受”,在他们身上,祥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

C.尽管祥子卖掉赖以生存的车,请来了“收生婆”,还请来了“蛤蟆大仙”陈二奶奶,虎妞还是因为难产而死去了。

D.小福子病故之后,祥子也“不再有希望”,他变成了“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最后甚至沦为了乞丐和告密者。

解析: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参考答案:A.有误,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厂,这是因为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

B.表述正确;

C.有误,在虎妞死后祥子才卖的车葬虎妞;

D.有误,小福子是在树林中上吊死的;

故选:B。

点拨: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4.(5分)古诗文默写。

(1)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十五从军征》)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4)看到清代画家“郑板桥”这个名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5)2020年1月18日,在新型肺炎病毒肆虐的严峻形势下,84岁的钟南山院士“奉命于危难之间”,连夜赶赴武汉,成为亿万人心中的“最美逆行者”。(选用《出师表》中的句子填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参考答案:答案:

(1)羹饭一时熟(重点字:羹)

(2)独怆然而涕下(重点字:怆)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鸡声茅店月(重点字:茅)

(5)奉命于危难之间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二、现代文阅读(32分)

5.(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为全面把握湖南省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相关做法与经验,有关部门日前组织开展了有86万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活动。根据调查,自2月3日省教育厅发布2020

年春季延迟开学十条措施后,截至3月18日,全省开展“停课不停学”的中小学比例已达96%,开展居家学习的学生比例已达98.5%,基本实现了学校停课不停教和学生居家学习全覆盖。

材料二:

疫情暴发的特殊形势,带来了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困难与挑战。据调查,各学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准备明显不足。就我省而言,支持在线学习的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短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也在疫情中充分暴露出来。这里面既有由中小学生年龄所决定的、在线教学很难达到面对面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又有改变学生现有学习习惯的主观因素。从深层次看,当前出现的问题是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中的“阵痛”,只有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来解决。在线教育教学对家庭配合要求很高,这涉及到家庭学习环境和家长的认知、文化程度、时间精力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进一步密切家校沟通协作,积极解决在线学习条件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是今后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要面对的重点任务。

材料三:

全省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累计比例

时间比例

2月4日~2月10日

2月11日~2月17日

2月18日~2月24日

教师对在线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看法

项目比例

远未达到预期

略低于预期

达到预期

略超预期

远超预期

材料四:

家长反映学生居家学习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孩子缺乏自控力,家庭网速等学习环境不佳,教师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家长不能辅导等,同时,家长对在线学习的优点比较认同,例如,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学习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课程,孩子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反复看、反复学,学习资源更全面、更丰富。有三分之二的家长赞成学校在疫情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在线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高,多数家长要求学业“加码”,除个别家长关心孩子的视力外,没有反映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对在线学习的效果,45%的家长认为效果很好或较好,55%的家长认为效果一般或较差。

(1)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在线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2)下列对上面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自省教育厅发布春季延迟开学十条措施后的短短三周之内,全省开展“停课不停学”的中小学比例就达到了96%。

B.居家学习暴露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应该说还任重道远。

C.家长们对中小学校开展“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上,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关心较少。

D.55%的家长认为在线学习的效果一般或较差,这与教师对在线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为以在线教学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第二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1)此题已明确要求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概括。由“据调查,各学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准备明显不足”可得出:在线教学的准确不足;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也在疫情中充分暴露出来”可得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如何进一步密切家校沟通协作,积极解决在线学习条件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是今后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要面对的重点任务”可得出:家校沟通合作不够。(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A.有误,由材料三“全省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累计比例”表可见,三周内累计比例是94.1%;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①在线教学的准确不足;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③家校沟通合作不够。

(2)A

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6.(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

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真实的

...

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C

A.第②段后

B.第③段后

C.第④段后

D.第⑤段后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

否矛盾?为什么?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解析:本文第①至④段提出对于自己的声音,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这一现象,并指出都是真实的;第⑤至⑦段介绍声音来源的两个渠道及各自原理;第⑧至?段介绍两种传导对声音的影响,得出自己听到的是相对最真实的声音的结论。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从上下文内容中寻找答案。由“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可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还原语句的能力。这一句明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这样的差异”,启下“什么原因”。第①至④段写的是“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即“这样的差异”;第⑤段开始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这一句应放于第④段后。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与语境相结合。“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由此可见,骨传导由于传播能量损失很小,所以是最接近真实声音的。“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这里的“最真实”指相对于空气传导能量损失较大的情况而言,其实

只要是传导就有能量损失,所以没有绝对的“最真实”,只能相对而言。可据此回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根据文中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等语句可概括作答。

答案:

(1)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或: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2)C

(3)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

点拨:理解语句的途径: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5.准

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6.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做出分析;7.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8.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

7.(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爱的防弹衣

陈学长

儿子去买菜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

妻子开始埋怨我了,说,锻炼孩子,也不是这个法子啊?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去那个菜市场,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起初,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琢磨了一会,竟也有了担心,终于,我坐不住了,关掉电视,拿把雨伞,匆匆下了楼。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盏茶的工夫,终于来到菜市场。收好雨伞一回头,发现妻子也跟了来,她在家里放心不下。

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平时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今天竟然冷冷清清,买菜的比卖菜的人还少。在靠近肉市的水果摊前,我们发现了儿子,要不是我把食指竖在嘴前,妻子肯定会大叫起来。儿子很狼狈,身上满是泥水,显然在路上滑倒过。不知为什么,他蹲在过道上,正在捡拾橘子。他的前面,是散落一地的黄橘,有些橘子已经烂了,白色的地板上粘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汁液,不远处还有个蓝色的塑料筐,倒扣在地上。我牵着妻子躲在一边,远远地看着。“小家伙,这筐橘子就是你撞倒的。眼睛长哪儿去了?走路怎么这

样莽撞!”声音来自苹果、橘子、香蕉等围成的半圆形摊位内,里面站着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中年男人,年纪约摸三十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可能是卖水果需要熬夜的原因,眼袋很大,眼圈略微发黑。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道。“叔叔,真不是我撞倒的,我根本就没碰到橘子筐,我经过的时候,它恰巧歪倒了。”儿子说。

“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啊?”

“我是帮你啊。”儿子站了起来,他不想继续捡拾橘子了。

“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但很笨,而且还很不诚实。”

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想过去和胖男人争论,被我一把拉住。她疑惑地看着我,似乎觉得我太窝囊。我压低声音解释说:“小孩顺风顺水的长大,承受能力会很差,遇到点委屈和挫折便会受不了。让他接受点挫折教育也好。”妻子白了我一眼,对我的主意不太赞同,但还是依了我,继续旁观。

“我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撞倒你的橘子筐。”儿子斩钉截铁地说。“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胖男子从半圆形摊位内走了出来。

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这一次,我没有拉住,她一下子就冲到胖男人面前,指着胖男子嚷道:“我们说话都要讲道理呀,你凭什么说是我儿子撞的,我儿子说他没撞,我相信我儿子。”

“哎哟!”胖男子转脸又和妻子吵起来,“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呢!”

“你家橘子是摔烂了很多,我也很同情,可不一定就和我儿子有关系啊?他帮你捡拾,你不能赖上他呀。”妻子拉着儿子想走,被胖男人伸出的胳膊拦住。胖男人说:“继续捡吧,我不会错怪任何一个好人!”

我走过去拍拍胖男人的肩膀,说:“师傅,上面有监控呢,我们看看监控吧,如果是我儿子摔烂的,这筐橘子我全买了;如果不是,你可要道歉喔!”

“好,看监控就看监控,我这橘子不能白摔。”胖男子喘着粗气,摆手让邻摊的一位老人帮他看摊,拉着我就去监控室。

录像放得很慢,也放了好几遍,原来是橘子筐摞得太高,又有点歪,才倒的。橘子筐倒时,我儿子离它有一大截距离呢,他只是恰巧经过。

“师傅,看清楚了吧。”我撇着嘴说。

“对不起,小兄弟,怪我没看清。”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妻子问儿子:“孩子,那人骂你笨蛋,骂你乞丐,你心里难受吗?”

儿子仰着头回答说:“我不难受,我只是气愤。”

妻子很纳闷,妻子问:“那话像子弹一样,很伤人的,为什么就伤不到你呢?”

儿子咧嘴笑了笑,说:“爸爸给我穿了防弹衣呢,爸爸经常

夸我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孩子。”

(选自《安徽文学》2014年第6期,有改动)(1)根据语境,发挥想象,描摹画横线句子中“我”所“琢磨”的内容。(不超过60字)

(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瓢泼一般。

②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连妻子都给伤到了,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

(3)文章以“爱的防弹衣”为题。有何好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胖男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解析:本文写大雨天气,儿子外出买菜一个多小时未归,“我”和妻子到菜市场寻找,却看见儿子在水果摊前捡拾散落在地的橘子,水果摊主正在辱骂儿子,后经查看监控得知橘子倾倒与儿子无关后,水果摊主向儿子道了歉,最后母子对话表现出家长的鼓励、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内心强大。

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考虑。由“我对妻子的话不以为意”可见,“我”认为孩子应该独立面对生活,勇于锻炼,不赞成妻子说的“十一二岁的孩子,能独自买菜吗”的说法。由“琢磨了一会,竟也有了担心”可见,“要穿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况且,外面的雨下得哗哗的”的情况让“我”也有了担心,并且“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可据此描摹“我”的心理活动,并且表现出“我”的矛盾心理。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①题可从有表现力的词语、环境描写角度考虑。“哗哗”是拟声词,“瓢泼一般”是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雨下得很大,正是如此,“我”也有了担心,和妻子到菜市场寻找儿子,并且有了和胖男人的冲突等故事情节,即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第②题可从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这些话,就像嗖嗖射出的子弹”是比喻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胖男子的辱骂给我们带来的刺激之大;“充盈”写出胖男人的话使妻子心里非常痛苦,妻子充满了对儿子的怜惜。

(3)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主旨、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爱的防弹衣”是比喻修辞,标题新颖,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爸爸给我穿了防弹衣呢,爸爸经常夸我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孩子”可见,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是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内心强大,就像穿上了防弹衣一样,标题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旨。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方面入手。由“里面站着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中年男人,年纪约摸三十岁,中等身材,四方脸庞,可能是卖水果需要熬夜的原因,眼袋很大,眼圈略微发黑”的外貌描写可见,胖男人是一个底层劳动者,生活不易。由“他双手按在摊位上,伸着脖子,瞪着通红的眼睛冲儿子吼道”“不是你撞倒的,那你干吗捡啊?”“橘子难道长腿了?它自己会跑到地上吗?你这个小家伙不

但很笨,而且还很不诚实”等内容可见,他主观,霸道,恃强凌弱。由“你这个小坏蛋,看你一身脏的,是个乞丐吧?犯了错,还不敢承认?”“大人来了更好,我这橘子摔烂了很多,正愁找不到头呢”可见,他胡搅蛮缠,素质低下。由“对不起,小兄弟,怪我没看清”“胖男子给儿子道了歉”可见,他知错能改。

答案:

(1)示例一:十一二岁的孩子了,难道不应该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吗?不过,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吧?外面下这么大雨,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示例二:凡事都会有第一次嘛,当然,孩子毕竟要独自横过一条车来车往的马路呢。这都走了一个多小时,按理应该早就回来了呀!(2)①用一个拟声词和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大雨倾盆的情状,创设了特定的场景,也为后而写自己的担心和故事冲突作了必要的铺垫。

②将话语比作颇具杀伤力的“子弹”,表现了“胖男人”的诬陷与辱骂在“我”和“妻子”心中所激起的强烈反应,“充盈”词,也生动地写出了妻子对儿子的怜惜之情。

(3)①“防弹衣”比喻新奇,对读者的阅读期待形成了强烈的吸引。②这一标题也很好地表现了文章主旨:父亲对儿子的鼓励、欣赏及挫折教育像一道坚固的屏障,让儿子的内心变得十分强大。(4)①“胖男人”是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胖男人”是一个水果摊的摊主,穿着围裙、眼袋很大、眼圈发黑等都表现出他生活的

不易。②“胖男人”是主观的,霸道的。他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是“儿子”撞倒了橘子筐,并强迫“儿子”把橘子捡拾起来,表现出他自以为是和恃强凌弱的一面。③“胖男人”是偏执的,刻薄的。他根本不听“儿子”和“妻子”的辩解,并恶语相向,咄咄逼人,表现出他胡搅蛮缠和素质低下的一面。④“胖男人”是知过能改的。在事实面前,他马上承认了错误并给“儿子”道了歉。点拨: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三、文言诗文阅读(25分)

8.(5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