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标签:疟疾;疟原虫;按蚊;青蒿素;抗药性

据媒体报道,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的拉斯克奖仪式上领奖。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美誉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发现及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1疟疾是一种全球严重的传染病

疟疾是经按蚊(anopheles spp)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发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特征。在疟疾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10 min~2 h。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 ℃或更高,面色潮红,烦躁不安,高热持续2~6 h。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寒战高热发作。俗称“打摆子”。人体的剧烈反应与红细胞被疟原虫迅速破坏所致。如疟原虫侵袭脑组织,引起脑型疟疾,病死率很高。全球近25亿人生活在疟区,受疟疾威胁,呈现临床症状的患者每年在3~5亿之间,而每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则在100~300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

疟疾在夏秋季流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是疟原虫(plasmodium,spp)。疟原虫有130余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寄生在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侵袭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和卵圆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恶性疟原虫是东南亚和非洲流行疟疾的主要病原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杀手。疟原虫生活史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前者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后者在人体内完成。人体内无性生殖又分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等阶段[1]。疟疾主要流行地区是在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洲北部地区,其中非洲的疫情最为严重[2]。在我国疟疾主要流行在华南华中的丛林多山地区,但疫情远较非洲为轻。儿童、孕妇、旅游者和新移民是易患疟疾的高危人群。恶性疟疾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非常高。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恶性疟疾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发生,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蚊虫繁殖速度加快,疟疾正以高速度蔓延。疟疾流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灾难,防治疟疾成为这些国家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内容。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在各个发育时期有所不同,抗原性较弱,且有多个抗原表位,对疟疾疫苗研制带

原创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

原创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 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发现及改造历程与启示作者:李兵 摘要:文章回顾了我国独创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和开发改进的历史。另一方面对我国痛失青蒿素类抗疟药复方制剂国际专利权的过程和教训做了总结:GMP实施不到位和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理念的缺失,最后就近期国内外学者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后续研究做了回顾与展望。关键词:青蒿素类抗疟疾药GMP 知识产权专利制度Discovery &Developing Process ofNovel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 and the Revelation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for china novel antmalarial drug artemisinin,on the other hand,our country lost artemisinin-based ant malarial compound prepa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for this we learned that we didn’t have the GMP or the patent system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cept。Finally is retrospect of the rec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Artemisia annual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prime antmalarial and Prospect。

[医学类试卷]抗疟疾药练习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抗疟疾药练习试卷1 1 某女,29岁,记者,因采访任务需进入疟原虫发病疫区,可作病因性疟疾预防的首选药物是 (A)伯氨喹 (B)奎宁 (C)青蒿素 (D)氯喹 (E)乙胺嘧啶 2 某疟疾病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给予二盐酸奎宁静滴抢救,抢救过程中,病人又出现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应改下列哪药继续抢救 (A)氯喹 (B)甲氟喹 (C)伯氨喹 (D)乙胺嘧啶 (E)青蒿素 3 关于抗疟药,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氯喹对阿米巴痢疾有效 (B)氯喹可根治间日疟 (C)青蒿素治疗脑型疟疾效果良好

(D)伯氨喹可用作疟疾病因性预防 (E)乙胺嘧啶能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4 用于防止疟疾复发及传播的药物是 (A)氯喹 (B)奎宁 (C)青蒿素 (D)伯氨喹 (E)乙胺嘧啶 5 进入疟区时,作为病因性预防的常规用药是(A)伯氨喹 (B)氯喹 (C)乙胺嘧啶 (D)周效磺胺 (E)奎宁 6 久用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是 (A)氯喹 (B)奎宁 (C)伯氨喹 (D)乙胺嘧啶

(E)青蒿素 7 根治间日疟最好选用 (A)伯氯喹+乙胺嘧啶 (B)氯喹+乙胺嘧啶 (C)伯氨喹+奎宁 (D)伯氨喹+氯喹 (E)青蒿素+乙胺嘧啶 8 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药物是(A)氯喳 (B)伯氨喹 (C)乙胺嘧啶 (D)甲氟喹 (E)SMP 9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疟疾的药物是(A)氯喹 (B)乙胺嘧啶 (C)青蒿素 (D)伯氨喹

(E)磺胺嘧啶 10 氯喹 (A)可杀灭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 (B)抗疟作用起效慢,作用强,持续时间久(C)对疟原虫的原发性红外期裂殖体有效(D)对疟原虫的继发性红外期裂殖体有效(E)可杀灭血中疟原虫配子体 11 关于抗疟药,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氯喹对阿米巴痢疾有效 (B)氯喹可根治间日疟 (C)青蒿素治疗疟疾最大缺点是复发率高(D)伯氨喹可用作疟疾病因性预防 (E)乙胺嘧啶能引起急性溶血贫血 12 对奎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最早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B)对红细胞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C)主要用于耐氯喹或耐多药的恶性疟(D)每周服药一次,用于病因性预防(E)可出现心肌抑制作用

青蒿素与疟疾防治

---------------------------------------------------------------最新资料推荐------------------------------------------------------ 青蒿素与疟疾防治 青蒿素与疟疾防治青蒿素与疟疾防治 9 月 12 日,2019 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疟疾与人类相伴青蒿素是与疟疾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是疟疾的克星。 人患疟疾后会产生周期性高烧和寒战的症状,所以也俗称为打摆子。 中国古人把疟疾称为烟瘴,认为是飘浮的雾气导致人们中毒。 1880 年,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法国医生夏尔#8226; 拉韦朗在疟疾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并确定它是导致疟疾的直接原因,这种致病原便是疟原虫。 为此,拉韦朗获得了 1907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7 年,英国医生罗纳德#8226; 罗斯证明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给人的,为此,他获得 190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项发现奠定了人类抗击疟疾的基础。 疟原虫是跨宿主成长的病原虫。 它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再到蚊子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进行有性生殖。 1 / 10

迄今人们发现了 4 种疟原虫,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恶性疟原虫。 疟疾由称为按蚊的雌蚊传播,公蚊以植物汁液为生,与疟疾没有关系。 人被按蚊的雌蚊叮咬之后 5~10 分钟,疟原虫孢子就会到达人体肝脏,既可躲过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又可利用肝细胞的营养来大量分裂繁殖。 约一星期后,疟原虫孢子胀破肝细胞逸出,把数以百万计的新孢子释放入血液。 新孢子马上入侵红细胞,再次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杀。 它们以血红蛋白为食,继续繁殖,大概两天后破坏红细胞,产生更多的孢子入侵其他红细胞。 如此往复,不久患者 2/3 的红细胞被疟原虫占领。 而疟原虫在血液里的这种周期性的繁殖过程便导致病人三天两头地发高烧、打寒战。 此外,一些孢子在红细胞里发育成大小不同的雌雄细胞,蚊子叮咬患者时,雌雄细胞就进入蚊子体内,在蚊子的消化道里生存,发育成熟后彼此结合,进行有性繁殖。 两个星期之后,新产生的孢子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在蚊子叮咬其他人时,把疟原虫孢子传播给他人。 受到美洲部落金鸡纳树皮可以治疗疟疾的启发, 1826 年法国药师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药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结构发现过程化学教学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1.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1.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

2016年全国高考热点透视之——青蒿素必考【含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热点透视之——青蒿素 Daniel高考研究院命题 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 注意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 1.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素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5H22O4B.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可用蒸馏水提取植物中的青蒿素D.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2.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下列关于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结构如图)说法错误 ..的是 A.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C.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D.青蒿素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OH溶液反应

3.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可由青蒿素两步合成得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 B.青蒿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C.反应②原子利用率为100% D.青蒿琥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青蒿琥酯钠 4.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而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萃取是一种化学变化 B.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它属于有机物 C.人工合成青蒿素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D.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可用元素分析仪确定青蒿素中的C、H、O元素 5.某种药物青蒿素结构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易溶于水 B.青蒿素的晶体为原子晶体 C.青蒿素能与NaOH溶液反应 D.青蒿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6.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青蒿素结构式如图所示。已知一个碳原子上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该碳原子称“手性碳原子”。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青蒿素相关试题

屠呦呦获医学诺奖给中学化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启示1:学科方法胜于学科知识 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可以说运用化学进行物质研究的成功范例。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哪些物质中含所要提取的物质;如何获得纯净的该物质;该物质的结构如何;该物质可能有哪些性质;能否在关键的点位植入需要的基团;工业上如何大规模生产该物质,等等。青蒿素的发现遵循了这个思路。评审委员会称屠呦呦的获奖是为了奖励她对药物的一种孜孜不倦地寻找过程。 启示2:观念的渗透是学科方法的核心 传统提取青蒿素的煎熬法致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了。屠呦呦一改传统的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条件的控制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思想,屠呦呦改用乙醚的成功,说明化学的一些观念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正是这一观念的运用是她获得诺奖的关键。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启示3:失败是学生最大的权利,但失败能否成功在于坚持和反思 “也是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0次失败的痛楚才换来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犯错,但也要让学生悟错、知错、改错。 启示4:任务驱动不可或缺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如果没有这场“政治任务”,也许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要延后许多年。现在,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是否也来一场“任务驱动”呢?是否也可以集中几十个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呢?青蒿素的研究是针对病毒,抗癌药的研制也是针对“癌细胞”这种病毒。这些研究机构是否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史得到一些启示呢?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进展 谭佳佳2009072114 药剂一班 摘要:本文叙述了疟疾的危害性,详细介绍了青蒿素的抗疟疾机制,青蒿素的联合用药,以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及其出现的抗药性。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疾抗药性 疟疾在夏秋季流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是疟原虫(plasmodium,spp)。疟原虫有130余种,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少数寄生在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侵袭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nm)和卵圆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恶性疟原虫是东南亚和非洲流行疟疾的主要病原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杀手。疟原虫生活史可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前者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后者在人体内完成。人体内无性生殖又分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红内期)等阶段[1]。疟疾主要流行地区是在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和南美NJk部地区,其中非洲的疫情最为严重[2]。在我国疟疾主要流行在华南华中的丛林多山地区,但疫情远较非洲为轻。儿童、孕妇、旅游者和新移民是易患疟疾的高危人群。恶性疟疾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非常高。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恶性疟疾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 全世界有40%左右的人口受到疟疾的威胁,目前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首选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属菊科草本植物,俗名青蒿,在我国已经有2000余年的药用历史,是提取青蒿素的唯一原料药材。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其中,重庆市是全国黄花蒿的优质产区,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80%,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据重庆市海关统计,2009年1至9月我国青蒿素成药出口634t,70%出口非洲,30%出口美洲、亚洲和欧洲,为人类防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3]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在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它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经过结构改造,又得到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衍生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其能快速有效地杀灭各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和低毒性而成为抗疟首选药。国内外有大量论文报导该类化合物的化学、药学、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对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联合用药予以综述。 1 青蒿素抗疟机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抗疟新药,但其抗疟作用机制至今仍然不十分明确。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在早期认为是对红细胞阶段的恶性疟原虫有直接杀死作用。但后来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浓度比产生抗疟活性浓度高很多才显示细胞毒作用[4]。随着对青蒿素抗疟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作用属于氧化性机制,与疟原虫体内的铁有重要关系。当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环分裂产生有破坏生理作用的氧化性自由基[5]。氧化性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虫体死亡。近年来,又有很多学者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认为青蒿素可能通过阻断疟原虫的PfA TP6酶活性而产生抗疟作用。PfA TP6酶原本通过将钙离子排出细胞,来调节人体钙平衡。当它停止工作时,细胞内钙水平升高,细胞随之凋亡,继而达到抗疟效果。Eckstein—Ludwig等[6]通过荧光实验证明青蒿素通过阻断疟原虫所在细胞PfA TP6

青蒿素_中药奇葩疟疾克星

第25卷 增刊大学化学2010年4月 青蒿素 中药奇葩疟疾克星 吴毓林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32) 1 疟疾和抗疟药 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我国远在公元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记载,而疟(瘧)字则在更早的甲骨文中就已存在。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广泛的传染病之一,迄今虽已主要局限于东南亚、非洲等一些热带地区,但每年仍有2~3亿人感染,约100万人死亡。19世纪末才搞清楚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疟原虫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但是在病因清楚之前人类社会一直在和疟疾进行抗争,在我国的很多中医医籍中都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截疟、治疟的处方,而在南美洲的印第安原住民则用当地特有的金鸡纳树(c i n chona)的树皮来治疗疟疾,这一树皮在17世纪传入了欧洲,解救了当时欧洲众多的疟疾患者。处于现代化学萌芽期的欧洲在利用树皮作药的同时,开展了对其有效成分的分离,1820年分离得到了其中主要的抗疟成分奎宁(quinine),1922年最终确定了它的结构,之后基于应对奎宁的来源问题和探索更有效的抗疟药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上是模仿奎宁的结构而设计发展了一批新的药物如氯喹(ch l o r o quine)、伯喹(pri m aquine)等,从而形成了现在可称之为第一代的一线抗疟药物(图1)。 图1 奎宁和奎宁类抗疟药 2 中药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 奎宁和氯喹这类药物对疟疾治疗的成功没有延续太久,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抗药性的疟原虫,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甚至已到了无有效药物可用的地步。而当时的越南战争则更凸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热带丛林地区疟疾肆虐,成为部队大量减员的主要原因。越南方面向中国提出了协助解决疟疾困扰的要求,中国领导人接受了这一要求,确立了由全国多部门参加,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代号为#523?的紧急军工项目。为解决抗药性问题,该项目除注意合成新化合物外,更期望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抗疟有效成分。在#523?项目的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新药发现与研究实例简析· 新药创制是复杂的智力活动, 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造、产品开发和医疗效果等多维科技活动。每个药物都有自身的研发轨迹, 而构建化学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涵盖了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等性质。 本栏目以药物化学视角, 对有代表性的药物的成功构建, 加以剖析和解读。 40多年前我国发现了青蒿素, 继之发明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药物, 对全球范围的疟疾治疗, 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与贡献,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举国体制研制新药, 决定了研发模式难以复制。研究者在大海捞针式的筛选试验中, 屠呦呦等从传统医药典籍中受到启发, 首先发现分离出青蒿素并确定了它的抗疟活性, 功不可没, 开创了青蒿素药物治疗的新领域, 因而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当之无愧。接续的研究与开发, 在结构确证、化学合成、结构优化、工艺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 我国科学家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 成就了由青蒿素演化成临床新药—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并在全球范围应用, 在抗疟药物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本文拟从化学和药物化学视角, 阐述从青蒿到发现青蒿素,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发明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药物的简要历程。(编者按) DOI: 10.16438/j.0513-4870.2015-1036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郭宗儒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1青蒿素的研究背景 1.1 举国体制研究抗疟药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当地疟疾肆虐, 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 使战斗力严重减弱。应越南要求中国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 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 简称“523任务”, 涵盖60多个研究单位, 500多位研究人员。在由启动研究到临床实验和应用的整个研发过程, 统一由“523任务”调度, 并非固定在一个研究单位中(张文虎. 创新中的社会关系: 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31: 32?39)。 1.2从中药和民间药寻找药物或先导物 在“523任务”的诸多研究项目中, 有一个课题是“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 这个研究小组获得了许多苗头, 例如从植物鹰爪分离出有效抗疟单体鹰爪甲素, 从陵水暗罗中分离出暗罗素的金属化合物,对常山乙碱的结构改造,以及青蒿素等。 1.3 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等从中医药古籍中搜集并筛选中草药单、复方数百种中, 余亚刚和顾国明发现青蒿呈现高频率(唐宋元明的医籍、本草和民间都曾提到有治疟作用)。通过广泛实验筛选, 聚焦到青蒿的乙醇提取物,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60%~80%, 虽然活性重复性差, 但为后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李国桥等. 青蒿素类抗疟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3)。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阐述青蒿的用法得到了启发,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冷榨服用“绞汁”, 悟出可能不宜高温加热的道理, 并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 遂改用乙醚提取, 于1971年10月在去除了酸性成分的中性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的白色固体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由绞汁联想低温提取, 但由水浸的冷榨液(通常含有水溶性成分) 怎样推论是脂溶性成分, 文献中无从考证。不过选择乙醚为萃取剂, 无疑是发现青蒿素、开辟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的关键一步。 用乙醚从黄花蒿分离出的倍半萜化合物除青蒿素(1, artemisinin) 外, 还鉴定了其他成分, 有青蒿

主要治疗疟疾药物

主要治疗疟疾药物 包括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4-氨基喹啉类药物羟基哌喹、咯萘啶;氨基甲醇类新药甲氟喹、卤泛曲林、本芴醇、氯喹、奎宁、青蒿素等。乙胺嘧啶、甲氟奎、磷酸羟基哌奎、氨酚喹啉。 1、昆明制药蒿甲醚注射液 本品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 2、昆明制药复方磷酸萘酚喹片 适用于恶性疟、间日疟的治疗 3、奎宁(Quinine),俗称金鸡纳霜,化学称为金鸡纳碱, 生产厂家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傣药有限公司、云南省陇川县章凤制药厂。 4、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2,2011-05-31 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100mg、盐酸阿莫地喹270mg(以阿莫地喹计) 5、青蒿琥酯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80057,2010-08-12 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 6、青蒿琥酯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378,2008-05-13 生产单位:浙江华立南湖制药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 7、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3,2011-05-31 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50mg、盐酸阿莫地喹135mg(以阿莫地喹计) 8、青蒿琥酯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74,2011-01-28 生产单位: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50mg 9、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and Amodiaqui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54,2011-05-31 生产单位: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特性:化学药品,每片含青蒿琥酯25mg、盐酸阿莫地喹67.5mg(以阿莫地喹计) 10、青蒿琥酯片 国产药品 英文名称:Artesunate Tablet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880055,2010-08-12

青蒿素总结

一、疟疾简介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传播,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疟疾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等,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全球每年3.5亿-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110万人死于疟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半分钟内就有一个人死于疟疾,而90%死于疟疾的人都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疟疾已经是非洲前五位的死亡原因。孕妇及其胎儿尤其易感染这一疾病,它是造成新生儿体重过轻、贫血和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造成大量的生命死亡,疟疾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疟疾高发地区,用于疟疾的医疗费用占当地公共卫生费用的40%。疟疾患者占住院患者的30~50%,占门诊患者的比例则高达50%。非洲国家每年因疟疾造成的GDP损失超过120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09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到2015年,国际社会仍需每年为该项目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 疟疾在我国分布也很广,其中以间日疟最多,遍及全国;恶性疟次之,主要分布于南方;三日疟在南方山区呈散在性分布;卵圆疟少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疟疾发病人数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90年代末的数万,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其他地区已消除了恶性疟。2000年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回升,但随着《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使局部地区疫情回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5%的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仅有87个县(市、区)疟疾发病率超过万分之一。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提出的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我国政府决定在2010年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到2015年大部分地区消除疟疾,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疟疾用药简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