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课件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课件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课件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课件

现代茶艺生活概述

现代茶艺生活理论、现代茶艺生活包涵的内容、茶与焚香、茶与挂画、茶与插花、茶与民乐、茶会活动、茶与旅游、品茗环境

茶艺:

大环境讲,复古是当前的时尚;同时,都市生活紧张,茶艺那种不急不缓的感觉能让人很好的放松;最后,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静舒适的饮茶环境;精美的泡茶茶器茶具。

二,优质的茶叶,优良的水质。

三,高超的泡茶技能,优美的泡茶动作。

四,配以轻盈悦耳动听的古曲。

现代茶艺大体如此了,再加上良好的心情,喝上一杯,真美。

何为现代茶艺生活?

现代和古代的泡茶方式的不同

一,古代泡茶历史演变

1.煮茶法

2.煎茶法

3.点茶法

4.泡茶法

饮茶法的演变

在探讨泡茶的原则与技巧之前,我们还是先要简单了解一下饮茶法的演变。

茶的饮用始于先秦,先秦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先秦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茶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食用、二是药用,无论哪一种都是直接采鲜叶(或晾干)煮饮。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主要是直接采茶树鲜叶(或晾干)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菜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存在。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全文见附一)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可见当时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

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现代煮茶法举列:老白茶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属于福建的特产,像是比较有名的福鼎白茶就是出自福建福鼎。白茶汤色黄绿清澈,口感清淡回甘,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茶叶。对于白茶的冲泡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以后的课程会由杜老师教大家白茶的冲泡方法。

2.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尽管煎茶法罢黜了所有作料,但还是要在投茶前在釜中沸水内加入少许的盐。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煎茶法的时代背景:大唐长兴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坐落在太湖之滨的顾渚山,位于长兴县水口乡辖区内。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常年云雾缭绕、氤氲弥漫、气候温润,尤其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麓峰峦叠嶂、林木幽深;修竹苍翠、泉水清澈;茶树遍布野岭山谷,紫笋飘香,金沙涌泉,山花照人。曾任湖州刺史的著名诗人杜牧诗句:“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即指此。古来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重建的大唐贡茶院占地面积100余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吉祥寺大殿、陆羽阁、东西阁廊、东西茶亭、左右茶楼和茶宴厅等。整个建筑群顺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全木仿唐建筑结构,新建如旧;院寺内殿柱栏槛古朴高雅,楼台阁檐雄伟壮观;浑然是一座融入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历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院寺。

去大唐贡茶院的N大理由

理由1:长兴大唐贡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茶厂贡茶院。

理由2:整个贡茶院为仿唐建筑,气势恢宏,在陆羽阁的东侧有购物中心,西侧的品茶雅室,让您尽情享受和体验大唐皇家贡茶的高贵与典雅;

理由3:贡茶院是集观光、修学、品茗、休闲为一体,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的茶文化旅游景区。

3.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

边注边用茶筅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百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温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二,现代泡茶方法

1.清饮茶法(常见方法:撮泡法---延续元明清茶饮---瀹饮法)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是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除了继续饼茶的生产和使用外,散茶也渐渐在茶叶消费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饼茶的使用主要在宫廷贵族之中,散茶的消费则主要在民间。除了继承前人的饮茶方式外,元代的饮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尽管元代较短暂,但这一时期在饮茶方式上的改变与革新为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再创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至清代在茶叶、茶具和冲泡方法上与现代相似。

明代是中国茶饮又一个高潮,在制茶工艺上,团、饼茶被散茶代替,六大茶类品类齐

全。饮茶方式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改为更讲究泡饮法,将茶叶加工和品饮方式推向简单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

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渝饮法。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与大环境和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体察民情,减轻负担等有直接关系。这就是让制茶饮茶方式走向简约化。

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传统的茶具和茶艺的是明朝的宁王朱权。朱权的”崇新改易”主要体现在渝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瀹饮已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茶叶即可。其法要点如下:一是要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务鲜务洁。然后以热水洗涤茶叶,水不可滚,滚则一洗无余味矣。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以手溺干置涤器内,少倾开视,色清香例,急取沸水泼之。

二是候汤,这仍是重点。首先,汤要纯熟,即水开到没有响声或气直冲贯方是纯熟。三是投茶,投茶要有序,有下投、中投和上投。春秋季宜中投,夏季宜上投,冬季宜下投。投茶多寡宜酌,茶多则味苦香沉,水多则色清气寡。

四是强调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在水中加盐,加作料或果子之类,都会使茶汤失其真味'、

五是茶壶以宜兴紫砂陶壶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不涣散,味不耽搁。同时由于渝饮对茶汤色、香、味的追求,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

瀹饮法只要懂得茶中趣理,具体程序不必如煎茶、点茶那样严格,以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明清以来,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除绿茶外,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现代的绿茶根据工艺的不同分为蒸青、炒青、烘青、晒青,根据茶叶的加工史,唐宋时期主要以蒸青绿茶为主,民间有少量的炒青和晒青。到了明代,草根皇帝朱元璋不接受贵族阶层繁复而讲究的品饮方式,罢团茶,兴散茶,导致了中国茶叶加工史的一次重大变革,绿茶的工艺从蒸青的天下,转为以炒青为主。

一直到了清代和现代,炒青茶都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宋代以后,原来的贡茶产地福建建瓯、建阳等地的茶叶产量急剧下降,茶园荒废,而江苏、浙江等地的绿茶产区产量大大增加,出现了虎丘、日铸、天池、罗岕等名茶。在19世纪曾经风靡世界的绿茶(平水珠茶、眉茶等)都属于炒青,平水珠茶(Gunpower tea)在西方被称为枪炮茶,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茶叶。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唐宋时期的煮茶法、点茶法变为明清时期的撮泡法。与撮泡法相适应的茶具,例如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盖碗逐渐成为品饮茶叶的主流茶具,而宋代用来点茶的建窑茶盏则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传世的建盏很多存放在日本的博物馆里,是因为当时的僧侣们将茶盏带回日本后,近千年来日本还保留着我们宋代的品饮习惯,对于建盏的重视和保存较好,宋代的”曜变”、”油滴”、”兔毫”盏都被定为日本国宝。

明清以后,撮泡逐渐成为主流的品饮方式,但是在各地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惯,比如潮汕地区喝工夫茶,江浙地区用大盖碗泡饮。进入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习惯用搪瓷杯或者各式的玻璃瓶子,常见的有雀巢咖啡的大瓶子,初中英语老师有一次拎着大瓶子,因为温度过高,整个底被烫了下来,十分有趣。近十年来,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各地的饮茶习俗互相影响,茶友们也会用盖碗泡泡工夫绿茶,乌龙茶投茶量少一些,用大的杯子一泡也很便

利。

2.调饮茶法:

调饮法多在客人餐前饭后饮茶时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喜欢用长嘴铜壶煮茶,或用咖啡壶煮早茶。壶内放茶数量视喝茶人多少或壶身大小而定。红茶入壶后加入清水煮沸,然后冲入预先放好奶、糖的茶杯中,分给大家享用。也有的桌上放一盆糖、一壶奶,各人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在茶中加奶、加糖。至于婚丧喜庆或大型集会时,则往往把茶放入保暖桶中,冲入足量沸水,轻轻搅拌使茶汁溶出然后备饮;或用大茶壶煮好浓茶,然后冲入保暖桶中备饮。前者方便,但出水口易被茶渣堵塞,清洗也较麻烦,后者较为清洁卫生,也易于加水和清理。

3.茶宴茶膳:

茶宴,是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茶宴始于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密赐茶以当酒”之说,即以茶待客。这种形式可能就是茶宴或茶会的前身。

“茶宴”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山谦之的《吴兴记》一书,其中指到”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茶宴已纪正式化。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在《与赵莒茶宴》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反映了唐代茶宴与会者代酒欢宴的感慨之情。其中湖州和常州交界处的顾渚山茶宴规模最大,最为有名。当时,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均已被列为贡茶,每年早春采茶时节,两州太守都要在顾渚山举行隆重的茶宴,邀请名流专家共同品尝和审评贡茶,并可领略优美的环境和精美的茶具。这种茶宴历代不绝,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和制茶方法的革新,茶宴之风更为盛行。

日本的茶道就是根据我国茶宴的仪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用茶叶为明前贡品,茶具为名贵瓷皿,用水为清泉玉液;茶宴举行时,首先由近侍布茶施礼,在皇帝的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施恩,并相互庆贺。自始至终,均以品茗贯穿。整个茶宴过程,有迎送、庆贺、叙谊、观景等仪式。

寺院里的茶宴,则多在僧侣间进行,仪式开始时,众僧围坐在一起,由该寺主持法师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献茶给众僧品尝。僧客接过茶,打开盖碗闻香,举碗观色,接着品味,并发出“啧啧”声,用以赞赏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艺;随后进行茶事评论,颂佛论经,谈事叙谊。二三好友之间自行发起的品茗谈天,也可称为茶会或茶宴,如宋代的大学生茶会就属于这种形式。据北宋朱的《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大学生每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堪称学生会或同乡联谊会。

三,现代茶艺生活

1.品茶交友:

通过饮茶待客的方式,增加彼此间的友谊。饮茶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三五好友共同品茗,可一人独自品饮,亦可结群相伴聚会。如茶话会的形式。茶话会,是饮茶谈话之会。它是由茶会和茶宴演变而来的。茶话会也是近代世界上一种时髦的集会。它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也不像日本“茶道”要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则,而是以清茶或茶点(包括水果、糕点等)招待客人的集会,有时也用于外交场合。

2.英式下午茶:

关于下午茶的由来,相传第一位开始喝下午茶的人应该是19世纪初期,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国公爵夫人安娜贝德芙七世。

贝德芙夫人常在下午4时感到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作为果

腹之用。贝德芙夫人很享受用茶点的过程,经常邀请亲友共饮下午茶,同时也可以闲话家常,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下午茶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但现在形式已简化不少。虽然下午茶现在已经简单化,但是茶正确的冲泡方式、喝茶的摆设要优雅、丰盛的茶点,这3点则被视为吃茶的传统而继续流传下来。

英式下午茶的特色:

1.优雅舒适的环境如家中的客厅或花园,请客的主人都会以家中最好的房间招待客人,当宾客围坐于大圆台前面,主人就吩咐侍女捧来放有茶叶的宝箱,在众人

面前开启,以示茶叶之矜贵。

2.提前准备好丰盛的冷热点心(要由女主人亲手调制)和高档的茶具——细瓷杯碟或银质茶具,茶壶、过滤网、茶盘、茶匙、茶刀、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

盅瓶、水果盘、切柠檬器,全都银光闪闪,晶莹剔透。在缺乏阳光的英国,银

质茶具往往透着人们对阳光的渴望。

3.当然最好再有悠扬轻松的古典音乐来佐茶,宾主都要衣着得体。维多利亚时代女人去赴下午茶会必得穿缀了花边的蕾丝裙,将腰束紧,茶要滴滴润饮,点心要

细细品尝,交谈要低声絮语,举止要仪态万方。男士则要衣着淡雅入时,举止

彬彬有礼。下午茶会是仅次于晚宴和晚会的非正式社交场合。至于一般家庭的

小民,他们也利用下午茶的时间走亲串友,往往是在家中最好的客厅里,小家

碧玉的女主人殷勤地沏好茶,烤制好虽然样式不太精美但用料绝对实惠的点心,

供客人享用。

3.茶席接待: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至宋代,茶席不仅置于自然之中,宋人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更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而在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的《茶笺·茶宜》中,更是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指的即是茶席的摆置。

4.茶会活动:

茶会,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社交性聚会形式。几千年来,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中,通过茶会,品茗议事,交流感情,并不断改革、创新,使茶会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茶会的种类是按茶会的目的而划分的,通常可以分为节日茶会、纪念茶会、喜庆茶会、研讨茶会、品赏茶会、艺术茶会、联谊茶会、交流茶会等。

节日茶会:分现代节日茶会(国庆茶会、五一茶会、妇女节茶会、八一茶会、新年茶会等)和传统节日茶会(迎春茶会、端午茶会、中秋茶会、重阳茶会等);

纪念茶会:纪念某项重大事件而举行的茶会(五四茶会、七一茶会、香港回归周年茶会、公司成立周年茶会等)

喜庆茶会:结婚喜庆茶会、生日茶会、寿诞茶会、满月茶会、新楼落成茶会、新厂搬迁茶会;

研讨茶会:学术类的研讨会居多;

品赏茶会:各类品茗会、赏花会等;

艺术茶会:诗词朗诵茶会、书法茶会、插花茶会、古琴演奏茶会等;

联谊茶会:知青联谊茶会、同学联谊茶会等;

交流茶会:古茶道表演交流茶会、茶点制作经验交流茶会、海峡茶艺交流茶会、少儿茶艺交流茶会、国际茶文化交流茶会等;

5.茶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定义: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茶文化旅游就是以围绕“茶”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行为。涉及到茶产品、茶的衍生产品及茶的相关行业等。

四,现代茶艺生活的核心—茶席所包含的内容:

涉及:茶与焚香、茶与挂画、茶与插花、茶与民乐、茶会活动方式、品茗环境

1.品茗环境:

现代茶艺是一种精致的诗意生活方式,要想从茶的滴水微香中感悟大自然的真味,领略生活的真趣,在茶事活动开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布席。茶席布置从广义上讲就是品茗环境的布置,即根据茶艺的类型和主题,为品茗营造一个温馨、高雅、舒适、简洁的良好环境。

光线是第一要素,茶室中的灯光应当能营造出与所要演示的茶艺相适应的气氛,提升茶室的格调和品位。品茗场所的光线应柔和温馨,色调应顺应季节变化,让人心情放松、安详、恬静。局部照明使室内空间层次发生变化,增强环境气氛的表现力,因此在茶席布置时非常重要。例如在泡茶台正上方的屋顶上安装一盏射灯,开灯时,灯光恰好投射在茶盘中央,人们的目光会自然而然地聚焦到射灯所照亮的范围,观赏茶杯中被射灯照得格外艳丽璀璨的茶汤,以及表演者的优美手势。

音乐在茶席布置中至关重要,没有音乐的茶室少了灵气,少了神韵。在茶室中,背景音乐最适合以慢拍、舒缓、轻柔的乐曲为主,音量若有若无,像是从云中传来的天籁,有仙乐飘飘的感觉为最妙。

茶具组合及摆放是茶席布置的核心。古代茶具组合一般都本着“茶为君、器为臣、火为帅”的原则配置,即一切茶具组合都是为茶服务的。现代茶具组合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兼顾艺术性。根据茶性以及茶叶产地选择茶具。不同的茶类,不同的茶叶品种具有不同的茶性。乌龙茶相对粗枝大叶,要求用沸水冲泡,宜以保温性能好的紫砂壶为核心组合茶具;冲泡高档的绿茶,要求展示茶形美和汤色美,宜选用玻璃杯冲泡;红茶要在较宽松的壶中冲泡才能充分舒展开茶胚,溶解出美味,所以宜选用容量较大的瓷壶冲泡。也可根据泡茶的主要目的选择茶具。同样是冲泡大红袍或铁观音,若为接待亲朋好友,可选用古朴典雅、美观实用的紫砂壶。若是为了审评茶叶或促销茶叶,则不宜用紫砂壶,最好选择盖碗或审评杯,因为紫砂壶会吸附茶香,用老壶泡茶,闻到的香气通常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混合茶香,并且无法观察冲水后茶叶的变化,而用盖碗则能最直观地审评出茶的优缺点。

十三宜

一无事:可超凡脱俗,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二佳客:人逢知己,志同道合,推心置腹。

三幽坐:环境幽雅,心平气静,无忧无虑。

四吟诗:茶可引思,品茶吟诗,以诗助兴。

五挥翰:茶墨结缘,品茗泼墨,可助清兴。

六倘佯: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花园小径,胜似闲庭信步。

七睡起:一觉醒来,香茶一杯,可清心净口。

八宿醒:酒醉饭饱,茶可破醒。

九清供:杯茶在手,佐以茶果、茶食,自然相得益彰。

十精舍:居室要幽雅,以增添品饮情趣。

十一会心:品尝茶中时,深知茶中事,做到心有灵犀。

十二赏鉴:精于茶道,会鉴评,懂欣赏。

十三文僮:有茶僮侍侯,烧水奉茶,得心应手。

七禁

一不如法:指烧水、泡茶不得法。

二恶具:指茶器选配不当,或质次或玷污。

三主客不韵:指主人和宾客,口出狂言,行动粗鲁,缺少修养。

四冠裳苛礼:指官场间不得已的被动应酬。

五荤肴杂陈:指大鱼大肉,荤油杂陈,有损茶的“本质”。

六忙冗:指忙于应酬,无心赏茶、品茶。

七壁间案头多恶趣:指室内布置零乱,垃圾满地,令人生厌,俗不可耐

2.茶道四艺的应用:

焚香、挂画、插花、品茗

a.焚香,是指人们将天然香料进行加工,是起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茶席环境中

进行份迅,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在茶席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它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融于整个茶席中,同时,他美好的气味弥漫于茶席茶席四周的空间,使人在嗅觉上获得非常舒适的感受,从而使品茶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香料的种类繁多,茶席中所使用的香料,一般以自然香料为主。

茶席中的香品,总体上分为熟香和生香两种(又称干香和湿香)。熟香指的是成品想留,如柱香、线香、盘香、条香、香片、香末等。生香是在临场制作表演的,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具有可观赏性,对于香道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香炉在茶席中的摆放,应把握不夺香、不抢风、不挡眼三个原则。

茶艺基础知识

茶艺 一、知识要点 1.起源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此,一般认为是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并以茶为药。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3)汉说: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4)达摩说:达摩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一天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2.发展 (1)兴于唐,盛于宋。 唐朝烹茶法: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中叶盛行煎茶,煎茶用的是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宋朝点茶法(徽宗佶《大观茶论》) 明朝朱权瀹饮法。 (2)陆羽及《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容和结构有:上卷三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茶叶的种类及其采制方法;中卷1节,四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六节:五之煮,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风俗;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的和药效;八之出,评各地产茶的优劣;九之略,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十之图,把《茶经》所述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即可一目了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