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兼论平教运动的现实启示

张春

2012-7-3 10:53:46 来源:2007-03-24 社会学视野

晏阳初一生信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不仅把它作为平教运动的座右铭,还躬身实践,首开知识分子深入民间的先河。

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旧时代知识分子把读书和做官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追求。旧时代书生是否成功走上仕途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但无论是从官的书生还是苦读求官的书生,他们和一般平民百姓之间都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虽然受儒家忧患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或为国家社稷的命运担忧,或为苛政下普通平民的苦难生活鸣不平。但是,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这些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也就是说,意识到底层人民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知识分子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即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书生与平民之间的心灵隔膜和情感对立仍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晏阳初则和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不同。他不仅认识到拥有四万万“贫民、愚民、病民”的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深入民间,开发民力,而且破除千年传统陋习,带头走上田间地头,与最不为旧时代书生所齿的“泥腿子”朝夕相伴。晏阳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民本观念的浸染,而且由于长期留学美国,他还受到基督博爱和救恕思想的影响。另外,还可以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将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解释为“价值合理性行动”。这个行动的背后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晏阳初和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得出结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必

须是“试验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目的是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也就是“教育即生命”,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身心,以发扬民族精神;而“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则是指“教育即生活”,使接受教育者决心改造自己的生活,以适应民族的生存。正因为如此,这种教育叫做“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

旧中国农村问题丛生,而这些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又错综复杂,没有头绪。晏阳初及其平教会同仁感到,很多农村问题其实存在内外关联性,即从内部看,一个总的现象里面,可能存在另一个或多个其它相关的现象;从外部看,一个现象可能和另一个或多个现象并列存在,他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所以各项工作不能单独地开展,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要按照“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的原则实施乡村教育和改造。

尽管平民教育是晏阳初终生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晏阳初来说,教育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在中国是“除文盲、作新民”,在世界上是“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进一步讲,他是要塑造能够担当集体和社会责任,具有现代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以达到社会改造和天下太平的崇高目标。在实践中,把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边教育边改造,这是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四大教育之中。有时候,作为手段的教育和作为目的的改造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它们不仅互为条件,而且本身就是一回事。

四大教育连环实施也好,教育与改造齐头并进也好,都反映了晏阳初对社会和社会现象的科学、客观的认识: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社会系统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本身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反映出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和改造中贯彻了现代系统论思想。不仅如此,晏阳初还在教育的本土特色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所谓教育,并非指一般的及普通的教育,普通教育并不难,欲其切合实际方为难事”。“今日中国,危亡已迫于眉睫,今日所应施之教育为最低限度最基本必不可少者之救亡图存之教育。”(晏阳初:1936)这种教育应该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由于贫困落后,旧中国的农村存在大量的陈规陋习。要实行乡村改造,就必须运用教育的力量向一切恶习败俗挑战, 因为“乡村改造既然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就意味着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问题采取革命的措施,弃旧图新,走向光明……我们当今处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大变动时代,改革是时代的潮流,要创造一个新社会,自己就必须与时俱进”。(晏阳初:1983)

从教育个人着手以改造社会,这是晏阳初及其平教会的工作出发点。纵观整个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可以说晏阳初及其同仁们都在从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原因是中国的问题出在“人”身上。在这里,晏阳初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方法论层面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片面夸大了个体的行为能力,忽视了结构因素诸如社会关系、制度等对个体行为能力的约束与限制,具有浓厚的唯意志论色彩,简化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 (郇建立:2001)而方

法论整体主义同样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它“夸大了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小视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染上了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方法论整体主义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简化的倾向。”(同上)很久以来,社会学家们始终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徘徊。只有马克思把二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由于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科学界一直注重从整体(社会)的视角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对社会的反作用被置之不顾。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术界基本上都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分析原理,避免以纯粹的个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作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是个人的规定和限度,同时,个人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由此,整个社会在发展方面就有两个尺度,即社会发展的尺度和个人发展的尺度。只有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构成社会发展与人发展之间联系的中介。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提高个人素质唯一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只能是教育。“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教育来说,则是一种目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目的。”(张燕镜:1995)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工作作风和方法方面的启示。首先是晏阳初等人积极倡导和实践的和群众真心交朋友的作风。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交换、竞争、冲突、合作和强制。在民众教育和社会改良中,具有先进思想观念和社会改良意识的精英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合作。在受到历史和自身条件局限的情况下,平教会尚能把平民群众作为社会改良的基本

力量,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更应该自觉和彻底贯彻群众路线。其次是调查研究和民主决策的工作方法……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 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 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 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 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⑶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因为长期缺乏充分的食物和营养,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习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由此也落得个“东亚病夫”的辱名。为此,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需要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创办公共卫生事业,以提高其健康力,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 ⑷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晏阳初提出了公民教育来解决中国农民“私”的问题。一方面,是努力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在任何团体,皆能努力成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另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具有的良心的基础上,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正义感。 2.三大方式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启示 四川时代学院院长向元钧 摘要: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今天对其思想研究其实就是继承和创新,我们甚至还要借鉴其办学的方法,我们的办学方法在形式上与他的方法或有差别,但更应该以继承教育思想和精神为宗旨,为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血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现实启示 字数5688 对晏阳初思想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源流 孔子教育思想与晏阳初教育思想有共通性,朱永等人指出二者有以下的相通之处:“教育救国与兼济天下”、“重视德育与以德为本”、“平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生计教育与学以致用”。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晏阳初教育思想可以被看成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延伸。晏阳初自己也曾在《九十年自述》中说:“孔子、基督、苦力”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言行,形成了他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研究者多结合着“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来对“平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平民教育”较为集中地体现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2013-01-17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郭占锋1 杨萍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乡村工作理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新民本”思想;强调“平等”、“参与”的思想以及重视系统整体的农村发展观与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直到今天,这些乡村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农村社会工作 C916A1672-4828( 2012 )11-0026-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06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开创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杨发祥、闵慧。2011)。尽管两人都是基于中国农村场域,以教育为手段,改造乡村。但由于所受教育、个人经历不同,晏阳初和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患有“愚”、“穷”、“弱”、“私”的病症,因此他提出乡村整体教育、系统改造的道路。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复兴与重建的思想角度开展了乡村建设(李文珊,2004)。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相比,晏阳初的乡村改造运动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雷洁琼认为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工作,这里的社会问题研究不是指纯粹学理的研究,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不只是对

谈陶行知和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比较

谈陶行知和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比较 一、陶行知和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之异同 陶行知和晏阳初同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丰富教育理论和改革农村 教育实践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但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两位 教育家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又有所不同,表现在 “什么是成人教育”、“为什么实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否重要”、“如何实行成人教育”等四个方面。对陶行知和晏阳初的成人 教育思想实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加深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 作者对成人教育思想的理解,丰富陶行知和晏阳初的教育理论,更好 地促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 1.对“什么是成人教育”的回答 两位教育家都对“什么是成人教育”实行了回答,即对成人教育的内 容作了阐述。他们倡导的成人教育内容丰富、实用,在展开各方面的 成人教育活动时,应以社会的需要和成人自身的实际生活需要为依据,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两位教育家关于成人教育内容的论述又略有不同,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内容的划分方式、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内 容选择的时代性。先来看陶行知关于成人教育内容的论述。第一,他 依据教育的层次对成人教育的内容实行了划分。将成人教育划分为四 个层次,即扫盲、初等、中等、高等,这些都是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的 教育形态,并且从始至终发挥着扫盲、普及、补习、深造的作用。第二,他还注意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择是随着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定时期的教育内容会反映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教育内容都会适时实行调整,进而 有针对性地展开成人教育活动。第三,他提倡教育内容随着社会需求 的变化而持续更新。从社会需求来看,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先进教 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都会制约或促动成人 教育课程的设置。所以,陶行知认为成人教育的内容要切合成人的特 点和需求,应更多地注重生活和现实的需要,主张成人教育要与农业

银行客户部电子银行产品经理“十佳员工、电子银行业务十大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网络编织梦想卡片传递真情 ——记全省ⅩⅩ银行客户部电子银行产品经理“十佳员工、电子 银行业务十大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在ⅩⅩ县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商铺间,如果你能留意,就会发现一个着装整齐的年轻人,经常拿着一些宣传折页,走街串户,热情而又耐心地向店主推销着ⅩⅩ银行电子产品。店主们纷纷被他的温文尔雅以及专业的介绍所吸引,伴随着一问一答,我行的一些产品开始被客户所接受。 他就是ⅩⅩ支行客户部电子银行产品经理——ⅩⅩ。从事银行卡工作5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几年来,经他手营销的银行卡达5000多张,完成网上银行注册286户,其中网上银行个人注册 270户,企业网上银行注册 16户数,电话银行注册9950 户,手机银行个人注册256户,消息服务个人注册 310户。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是正是这一串串数字记录了他闪光的艰难跋涉的足迹。 一、主动营销,调查分析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用卡环境的持续改善,使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金融结算工具,以它便捷、时尚、安全的特点正逐步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信用卡市场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伴随而来的是,各家银行也都纷纷

抢占有限的市场空间。ⅩⅩ县县域广阔,人口稠密,大街小巷商铺林立,个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真是营销我行银行卡产品的好机遇。然而,我行由于刚刚完成股改,在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上已经来落后于工行、建行,如何使我行的信用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是摆在营销人员面前的迫切任务。 作为一名电子银行产品经理,Ⅹ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只有主动出击,走出去营销,才能打开这种局面。通过对ⅩⅩ县域市场调查,他发现,目前ⅩⅩ县电子银行产品竞争的焦点一方面是用卡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是谁能主动走出去公关营销。ⅩⅩ常说,作为一名信用卡营销人员,就一定要具备信心、耐心、恒心,掌握信用卡的营销技巧,树立“服务营销”的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市场,让银行卡走进千家万户。 二、学习产品知识,熟悉信用卡的功能 在营销与服务之间,ⅩⅩ经常站在客户角度来分析,办理银行卡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便利,这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 ⅩⅩ十中,是ⅩⅩ县一所著名高中,有教师300多名,为了做好该校的发卡工作,他主动上门,取得校方领导的支持,向教师讲解银行卡的用途、使用方法,并先期为校领导和班主任办理教师卡30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获得教师的认可,最后一次性办理教师卡200张。我们营销银行卡,就是要为客户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个购物、消费的便利,又能享受我行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增加我行的业务收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思想.pdf

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简论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沈洁 摘要:作为平民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晏阳初,提出了针对中国农村的四大教育思想,其中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 和公民教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的风潮,这场运动的主旨就是将目光聚焦在乡村。作为其中代表人物的晏阳初,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当时众多乡村建设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当然,无论是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还是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是十分庞杂的,这里只想就其中的重要内容,即四大教育思想作一简单分析。 一 晏阳初看来,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众的愚昧落后,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要解决这四大病象,就要进行四大教育,“所谓四大教育就是针对着多数民众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而设立。”1具体而言,就是: “(一)因为中国人愚昧,所以要培养知识力来功愚,这就需要——文艺教育。 (二)因为中国人贫穷,所以要培养生产力来功穷,这就需要——生计教育。 (三)因为中国人多病,所以要培养健康力来功弱,这就需要——卫生教育。 (四)因为中国人散漫自私,所以要培养团结力来功私,这就需要——公民教育。”2 明确了四大教育的针对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四大教育的具体方面: (一)文艺教育 这又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两方面。

(1)文字教育 晏阳初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一切建设都需要力,也就是需要知识,人民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任何方案、计划和政策都只能见之于纸墨,而不能实现于民间。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尽管是多样的,但是最简单、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读书,而读书就必须先认识文字。他说:“文字教育是培养知识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就在文字的有无。”3他并且提出三个最低目标: ①能使农民认识千余个基本汉字; ②给他们输入这千余个汉字所代表的常识; ③引起农民读书的兴趣。 这其中又以第三个目标最为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晏阳初是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的教育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的,他认识到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这不同于以往传统社会中精英层对于知识的垄断,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专业的观点。他说:“使人人觉悟读书识字是人类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享受。若是只是一小部分人读书,最大多数愚蠢,必然产生许多痛苦和羞耻的事。”4 (2)艺术教育 晏阳初的艺术教育包括图画、音乐、无线电和戏剧教育。 从这些内容上来看,很显然,这是一种寓教育于娱乐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教育。 在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中,晏阳初特别重视戏剧教育,他认为戏剧有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能使人于娱乐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并且可以打破文字的障碍,所以是最理想的教育方法之一。他并且提出改进戏剧以达到“戏剧教育化, 教育戏剧化”。5 (二)生计教育 这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的一种教育方式。晏阳初对此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培增加生产;二是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以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晏阳初是想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经营手段来改变旧有的农村经济形式,这种教育是一种实用型的教育。晏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歷程 四川巴中晏陽初博物館晏鴻國 一、晏陽初為何走上鄉村建設之路 上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重要變革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動搖了數千年來一直沿襲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使世界各國人民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及所有生活秩序,皆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被衝擊,使中國原有的各種痼疾暴露無遺;外來的文化的影響,形成先進於落後之間的許多新的矛盾,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狀況。面對這樣的國情,一部分中國的知識份子基於他們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他們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覺得要救國救民就必須進行民族自覺和文化自覺。 晏陽初先生在《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一文中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當然不是偶然產生的,它的發生完全由於民族自覺及文化自覺的心理所推拍而出。所謂民族自覺就是自力更生的覺悟。??在民族自身沒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廢話。漲紅了臉吹破胰子泡以後,沉下心來反求諸己,覺得非在自己身上想辦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謀更生不可,這就是所謂自力更生的覺悟。鄉村建設便是這個覺悟的產兒。?(1)在同一文中,晏陽初還指出要實現民族自覺必須要進行鄉村建設的必然性。?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他們的生活基礎是鄉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蘊藏在這大多數人——農民_的身上,所

以要謀自力更生必須在農民身上想辦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徑也必須走 鄉建的一條路。?(2) 由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中國的?社會秩序,政治制度,禮俗習慣,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 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統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來,因而形 成文化的青黃不接。思想上更呈混亂紛岐的狀態,有的主張復古以挽 救已動搖的局面,有的主張追步西方的現代途徑,更積極一點便唱全 盤西化。到了現在,無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國人民生活上和思想上具 有極明顯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的積力仍然把每個中國人牽引著不容 易往前走。這種文化失調的現象實有從根本上求創應的必要。這樣就 想到‘人’及其生活基礎的改造。而中國的‘人’的基礎就是農民, 其生活的基礎在鄉村,所以結果也就逼上鄉建的一條路。?(3) 二、定縣實驗 晏陽初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之初,便已認識到: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國民是農民,絕大多數文盲在農村。不顧及農民的平民教育算不上是整個的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農村。因此,繼長沙、煙臺、嘉興的實驗後,也就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以下簡稱平教會)成立後,晏陽初開始在京畿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後來他考慮到中國基本是以縣為一個社會生活單位,應該進行以縣為單位的平民教育實驗。如果在一個縣取得成效,其他縣只要根據本地情況稍加選擇,便可以應用。經過比較,他們選定河北省定縣為實驗縣。通過對定縣社會的調查,晏陽初總結出:當前中國的農村患有四大病症,即愚、貧、弱、私。而?愚?是其他三種病的根源。因為沒有文化故不能吸收科學知識,只知道在田地裡埋頭耕作,年復一年的遭受貧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这个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

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 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晏阳初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作法。一方面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张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据农民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就是建设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建设的过程,教育就是建设活动”。教育者必须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易行地教给已识字和正在识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doc

晏阳初乡村改造的十大信条及其实践 --兼论平教运动的现实启示 张春 2012-7-3 10:53:46 来源:2007-03-24 社会学视野 晏阳初一生信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不仅把它作为平教运动的座右铭,还躬身实践,首开知识分子深入民间的先河。 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旧时代知识分子把读书和做官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和追求。旧时代书生是否成功走上仕途是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但无论是从官的书生还是苦读求官的书生,他们和一般平民百姓之间都存在一道天然的鸿沟。虽然受儒家忧患意识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或为国家社稷的命运担忧,或为苛政下普通平民的苦难生活鸣不平。但是,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这些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把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君主身上。也就是说,意识到底层人民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知识分子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即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书生与平民之间的心灵隔膜和情感对立仍旧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晏阳初则和自视清高的旧知识分子不同。他不仅认识到拥有四万万“贫民、愚民、病民”的中国要富强起来,必须深入民间,开发民力,而且破除千年传统陋习,带头走上田间地头,与最不为旧时代书生所齿的“泥腿子”朝夕相伴。晏阳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民本观念的浸染,而且由于长期留学美国,他还受到基督博爱和救恕思想的影响。另外,还可以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将晏阳初献身平民教育解释为“价值合理性行动”。这个行动的背后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 晏阳初和同仁们在不断摸索中得出结论,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必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

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以外,即需要有生计教育,使人人备有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名。如果每个国民都有生产的能力,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晏阳初还认为,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和生计教育外,另有公民教育,希望造成热诚的公民。 1920年,晏阳初回国,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以后在各地平民教育和乡村的改造活动。晏阳初在欧美同学会上讲到,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邦不宁。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努力实现“固本”的工作。 二、“作新民”为使命的平民教育运动 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该运动的使命在于“作新民”。关于“作新民”,即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整个人;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养成建设国家的国民,增高国际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不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发展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和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农民温饱无着落,生产水平低下,文化落后。尤为严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破产”,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一致结论。“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全面崩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因此,晏阳初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来带动中国全部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继承了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科学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图。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 由于定县模式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所以本文将以定县模式探析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 (一)文化建设—平民教育 1. 平民教育的目的 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公德的新民。他主以平民教育运动来开发农民的“脑矿”,从“人”的潜力着手,协助人民成为“四力”兼备的新民。晏强调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苦力”的“力”,它潜藏在广大人民当中,这种“力”“建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大运河”,“不用机器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做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 2. 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 晏阳初在其《九十自述》中说到,“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另一

方面,平是天下太平。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而应该以农村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使教育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面向广大农民普遍权利。晏阳初在定县实验的时期特别重视妇女教育,他认为世界上富强国家的妇女都是接受教育的。 3. 平民教育的教学容 平教会最开始时只是教授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文字,在后来的实践中,晏阳初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愚、贫、私、弱”四大问题,提出了四大教育的理论。(1)公民教育:晏阳初主用公民教育培养农民的团结观念,瓦解自私的病症。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农民的民族意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用图画方式画出来,激起农民的民族意识。(2)卫生教育:晏阳初主用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强健的体魄。其主要工作一方面要对农民实施公共卫生教育,使农民摆脱疾病的困扰;一方面要创建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保健组织机构,从而达到节省农民的医疗费用,改进医疗设备的目的。(3)生计教育:晏阳初主用生计教育攻克贫穷,提高农民的生产力。生计教育的目标:一是要训练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二是要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三是要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4)文艺教育:晏阳初主用文艺教育战胜愚昧,培养农民的知识科学素养,其中有平民戏剧、绘画等项目,作为人民精神的营养品。 4.平民教育的方法原则 晏阳初认为农民教育与城市平民教育和学龄儿童的教育极为不同。广大农民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科学知识变的通俗化,便于农民理解,具体形式有图片教授。若读书时间过长,容易使农民生产生厌倦之感,教育的时间,定不能超过4个月。方法上还必须易教易学;原则上应该省时省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 ----平民教育 一、晏阳初简介: 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 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 (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二)受教育的人是一切失学青年和成人,而不是少数的人 (三)平民教育的的目的是教育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人,即“整个的人". 造就“整个的人”,须做到: (1)加强文字教育,以提高民智。“千字文”,“消除文盲”。

Google 的十大信条(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 的十大信条(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 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 (Larry Page) 说过,“完美的搜索引擎应做到确解用户之意,切返用户之需”。Google 推出搜索服务之初,您可能已惊喜地发现输入搜索查询后就能迅速得到正确答案。Google 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我们当时能比其他搜索引擎更快更好地找到合适的结果。 但在那之后,技术一路发展,网络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意识到搜索是一个不可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不断挑战现有技术的极限,努力提供快速、准确且易于使用的服务。无论搜索用户是在波士顿使用计算机,还是在曼谷街头拿着手机漫步,他们都能获得这样的服务。我们还从搜索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从而应对更多的挑战。 在继续向未来迈进之际,我们会遵循以下核心原则,规范自己的行动。 几年前,我们首次提出这“十大信条”。此后,我们时常重新审视这份清单,看看它是否依然适用。我们希望始终贯彻这些真理,而您也可以监督我们做到这一点。(2009 年 9 月) 1: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水到渠成。 创建伊始,Google 就以尽可能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为中心任务。不管是设计新的互联网浏览器,还是采用新的首页外观,我们都非常谨慎,确保它们最终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达到我们自己的内部目标或底线。我们的首页界面简单明了,网页载入十分迅速。我们从不对外出售搜索结果中的展示位置。对于广告,我们不仅清楚地将它们标记出来,而且广告内容也与搜索结果相关,从而确保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在开发新的工具和应用程序时,我们秉承这样一种理念:设计出来的产品应该非常出色,用户无需再去考虑其他设计。 2:专心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搜索是 Google 的事业。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团队之一,可以心无旁骛地攻克搜索问题,我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们会对难题持之以恒地反复研究,因此,我们能够解决复杂的问题,即使我们的搜索服务已经在为数百万用户提供快捷、流畅的信息搜索体验,我们仍能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我们在不断地改善搜索服务,这也有助于我们将掌握到的知识技术应用于 Gmail 和 Google 地图等新产品。我们希望将强大的搜索功能应用于未曾探索过的领域,并帮助用户更多地获取和使用生活中不断增加的信息。 3:越快越好。 我们知道您的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您一定希望能通过网络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用户在首页上花费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样的理念可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断精简网页并提高服务环境的效率,一次次地打破自己创造的速度纪录,现在的平均搜索结果响应时间仅为几分之一秒。我们推出的每款新产品都非常注重速度,无论是移动应用程序还是“Google Chrome 浏览器”(一种旨在跟上现代网络速度的高速浏览器)都是如此。而且,我们始终致力于提高所有产品的运行速度。 4:网络也讲民主。 Google 搜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数百万在网站上发布链接的用户;他们帮助我们确定哪些网站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在评估每个网页的重要性时,我们采用了 200 多个指标以及各种技术,其中包含我们的专利算法PageRank?,它可以分析出哪些网站被网络中的其他网页“票选”为最佳信息来源。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这一评估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因为

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

2006年3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6第8卷第1期Jour 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H ebei U niversity Vol 18NO 11 收稿日期:2005210220 作者简介:张宛(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 张 宛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晏阳初教育思想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平民教育0思潮中颇具影响的思想之一。本文从其思想根 基、思想主体和系统化的教育观等几个方面解析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的价值,并分析了这一思想对当今我国 成人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成人教育中图分类号:G7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71(2006)0120029202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推广平民教育,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在改造农村社会的实践中,构建完善自己的平民教育理论。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解析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根基)))民本教育思想的光辉晏阳初幼年入塾习读5四书6,深受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认为若要治国安邦,必要爱民、教民、富民、重民、强民。同时,他又是一个基督徒,少年时曾离家入西学堂求学,基督教的/博爱和平、舍身救人、造福人类0 的教训在他心灵上留下了烙印。[1] 由于接受这样/中西合璧0的教育,晏阳初将他所受的儒家民本思想教育与基督教教育的博爱精神及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熔于一炉,从而赋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这一古训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当时中国社会人民生活困苦、精神愚昧的情境下,如何才能/固本0?晏阳初认为,民为邦本,/国家之盛衰,以平民之知识为断0。判断一个共和国的基础是否稳固,国民是否读书识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准。由此,他提出/除文盲,作新民0的平民教育宗旨。 作为有/社会的良心0的知识分子,晏阳初的思路是希望通过/平民教育加乡村改造0,实现/除文盲、作新民0的目的,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晏阳初能够把视野投向平民,投向社会的底层)))农村,关心农民的愚弱和疾苦,并将自己真正/农民化0以/化农民0,都表明了他观念中深刻的民本思想。 (二)晏阳初教育思想的主体)))/四大教育0的提出 晏阳初留学归国后,对全国19个省市进行了为期一 年多的考察访问,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他将中国的/社会病0概括为愚、弱、穷、私四项。为达到/除文盲,作新民0的教育目的,针对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症,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列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四大教育之中,文艺教育包括文字教育与艺术教育,它是攻/愚0的利器,目的是要发扬/脑矿0中的/知识力0。它是平民求获知识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文艺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感受到知识和信息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投入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中去。 2.卫生教育。卫生教育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0,是攻/弱0的良方。/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 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0。[2](P92) 晏阳初主张将卫生教育与创建乡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相结合,从个人知识和社区服务的双层面为平民的健康提供可能的帮助。 3.生计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层面着手提高平民的生活品质的教育。生计教育要开发/生产力0,是攻/穷0、治/穷0的法宝,其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的知识技术,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经济生活0,[2](P38)促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攻/私0的利器,要轰开自私自利的壁垒,以培养人民的团结力。/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 活与团体生活0。[2](P38) 为生计教育而组织建立的自助社、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也被公民教育用来训练平民互助合作的品质,成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教育形式。 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是连锁结合,分工合作的工作,互相关连,互为网络0,[2](P67)这些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与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综合并举的三大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平民教育服务农民生活现实、全面提高农

晏阳初简介

世界伟人晏阳初简介 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晏阳初,派名兴复,1890年10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内一个书香之家。其父美堂先生秉承祖业,设馆教书,兼行黄歧之术以济乡邻。晏阳初有二兄一姊,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自

幼随父习诵四书五经,13岁由长兄护送到保宁(今阆中),进入基督教内地会办的天道学堂读西学。1907年去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1913年,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27年后,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来的平民子弟,成了闻名遐迩的世界伟人。1918年,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进行,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了近14万华工到法国战场做战勤工作。他们被歧视地称作“苦力”。晏阳初在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天,便奔赴法国,为华工服务。在给华工代写家信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办华工识字班的想法。4个月后,第一批参加识字班的40名华工便有35名可以自己写信了。于是,识字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华工营纷纷建立起来。识字的华工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华工的教育,晏阳初又办了一份《华工周报》,华工们通过读报和投稿,不但使已学到的文化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民族觉悟、都得到启发和提高。 在于华工们相处的日子里,晏阳初不但认识到了“苦力”的苦,也看到了“苦力”的力,他说:“表面上是我在教育他们,实际上是他们教育了我。中国的劳动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只是因为没有读书的机会,使他们的才智不得发挥”。因此他立下了“不当官,不发财,一辈子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誓言,从此走上了平民教育这条崎岖漫长的道路。

1920年,晏阳初在完成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和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回到祖国。先后在长沙、烟台、嘉兴开展平民教育的实验,效果显著。1923年,晏阳初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在北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晏阳初任总干事长。平民教育运动随之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1926年,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到农村。他带领着平教会的同仁深入到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农村,开展后来闻名世界的定县实验。因为平教会的主要人员大都是留学归来的硕、博士,故被农民称做“博士下乡”。他们经过10年的艰辛,创造了一整套乡村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定县经验。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现象,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大方式,对农民施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定县经验不但在当时推动了中国的乡村建设,而且至今仍是广大第三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兰本。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定县实验中断,后来晏阳初又在湖南的衡山、四川的新都、重庆等地继续开展乡村建设的实验。 1936年,为配合衡山试验县的工作,平教会协助湖南省政府创办了衡山乡村师范学校。该校的教育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但能胜任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而且还必须成为学校所在地乡村建设的领导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