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布鲁纳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才学得快,学得会。课堂教学中,如果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设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点面结合,精讲精练,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

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疑。

小学知识体系是呈螺旋上升的安排,前有知识基础,后有伸展和延续。前后知识的联系点,也就是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切入,就使学生找到思维的起点,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学生能想到的,又何须老师讲很多呢。

我在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我对所教的两个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法进行对比。

教案1:

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新授:活动一

折纸,引出1/2+1/6

看图让学生思考:等于多少?为什么不能直接加?(因为每一份大小不同,所以分子不能直接加;每一份大小不

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就是分母不同,

所以要变成同分母的分数才能加)在老师的逐层引导下,

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再引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理论,再实践,我觉得也是较先进的教法。但老师讲得有点多,学生反而接受得不是很好。于是,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我做了变动。

教案2:

复习:1.比较分数的大小。

提问:为什么要通分,才能比较?(分数单位相同)

2.出示口算:有同分母的分数加减(已有的知识经验),

也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新知受阻,引发思考。)

引出学生的设想:异分母分数加减如果能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加减不就可以计算了吗?

对于学生的戏言,我大加表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怎样变成同分母的分数?我也及时问难:分数的大小不能改变,异分母分数能否变成同分母的分数?怎样变?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联想到通分,新旧知识的桥梁架构成功,难题迎刃而解,学生连说:原来这么简单!就多

那么一点点!学生学会计算后,再及时弥补:为什么通分就能相加或相减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改变后的教法有点“先兵后礼”,似乎不合逻辑。但因为前面的知识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准备,延后解释算理也不迟。而着重抓住新旧知识的“一点”跨越,学生不教而会,不教比教更深刻,即节省时间,又加强了效果。

抓住同类知识的“不同点”设疑。

同类知识因为“同”,在学习中有利有弊。正迁移,使学生很快找到思维的起点,及时获得新知识;而负迁移则容易误导学生获得错误的信息,难以跳出思维“定势”。在教此类知识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及时的思维转折,突破难点。

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因为受学习2、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不假思索的提出结论:个位上是3、6、9的自然数,是3的倍数。如不及时转换学生的思维,即使获得了正确的知识,部分学生的错误还是很难纠正。在此,我就抓住这点,让学生生发开来。假设结论成立,去验证100以内个位上是3、6、9的自然数,会发现什么?错误的结论不攻自破。这时学生又转移去看十位上的数,发现还是没有规律可寻。这时,及时点拨,学生就能摆脱负迁移的影响。抛出问题: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合起来考虑,会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思维立即换一个角度积极思考,很快发现凡是3的倍数,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的和也是3的倍

数这个规律。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让学生随意写几个较大的数验证,结论基本确立。再调整这几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变身为一个新的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然后思考:为什么调整后的数同样能被3整除?进一步理解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课,老师讲的不多,练的也不多,但学生理解深刻。

抓住不同内容的“相似点”,精讲精练。

教学中,如果把传授知识作为载体,多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对学生数学方法的渗透和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因为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又反作用于知识的学习,相互生成,相得益彰,使教与学都得到提高。

在学习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我主要抓住几种图形探索方法的“相似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渗透和应用,效果较好。因为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找到了思维的方向,积极发散后再归一,都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对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单元的设计是:

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用面积单位量(数格子)—-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试用此方法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基本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第二步引导学生证明,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出计算方法。在此学生自觉用数格子的方法发现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再渗透转化法证明这个发现。学生的思维境界得到了开阔,思考问

题的着眼点也上了一个台阶。

当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已经能主动用转化的思想来考虑问题,想到把一个三角形折成一个长方形,或把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仅自觉应用转化法,还能创造性的应用。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基本可以放手学生自我完成。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了解学生,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等都能教好接近目标,但如何操作成功还在于老师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以上是本人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尚待完善,敬请指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