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必读材料------你的指导有效吗?

教师必读材料------你的指导有效吗?

-----我们对有效教师、低效教师、无效教师和负效教师的理解--------

有人把世界上的教师分为四种:

第一种教师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的浅显易懂。这种教师不仅传授给了学生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仅注重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内心感受、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教师是高效教学的教师。

第二种是深入深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很有学问,但缺少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的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不仅没兴趣而且很费劲儿,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样的教师取得的成绩是靠学生超负荷的付出来实现的。新课程下这样的教师是低效教学的教师。

第三种是浅入浅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学问并不高,但确实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教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把自己知道的和懂得东西一股脑的讲了出来,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可能他不讲学生就可能懂,他所不知道的是:在新课程下有些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去讲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是一种无效教学的教师。

最糟糕的就是第四种教师,这样的教师讲课是浅入深出。这类教师本身并无多大的学问,能力也很有限,但却好为人师,装腔作势,卖弄学问,夸夸其谈,把本来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讲的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这种教师不仅没有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去完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却对所教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剥夺和践踏。新课程下,这样的教师就只能扮演着负效教学教师的

角色。 新课程,你的指导有效吗?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 -----------------------维果茨基(苏) 而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指导的行为定位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拔,起释疑、引路的作用。从指导的任务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指导”意味着: 即:“指导”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采用恰当的形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

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帮助学生围绕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

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积极地观察,积极地倾听,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的新情况,尤其要注意学生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出现偏差、能力发展不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误区等现象,及时给予指点和教导,保障学生学习的进程及目标达成。

1)指导时机把握不当 例如: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动作

刚一出错,或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意见刚一出现分歧,教师即对学生做出指导等。这样做易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并且产生紧张情绪,使行为受到牵制。这些在以往注重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也许是可行的,但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及发展,并非仅仅是技能的掌握。所以这种指导是不适时的、不合理的。

(2)指导不够清晰明白 例如:在指导中,有些教师话语重复,唠叨不停,这样不仅难以清楚地表达意思,有时还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再如: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说:“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既没有明确提出“读”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对“读”的方法做清晰指导,学生往往只有乱读一气;还有教师简单地用“好”、“很好”、“不行”、“不对”等这种笼统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而不明确指出好在哪儿,不对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做才

对等等,不仅不能使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时还会造成混乱。 (3)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指导方法 学生个体发展是有差异的,而教师往往重集体指导,轻个体指导;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调整指导方法,只是一味强调整齐划一的学习进程。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得到与自己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指导,分化会越来越严重。(4)指导中的不等现象 有些教师指导中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居高临下,

一说话就板起面孔,甚至用训斥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强加于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不会

真心接受,而且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少数教师当学生出现问题后,不是热情、

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是刺激甚至惩罚学生,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恐惧的消极心理,而且还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以上种种问题,影响了指导有效性,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

可以从这么几个关键词来评判教师的指导

是否有效。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不失时机地给予

指导,可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形态,选择指导的时机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阴

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中。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

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三是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指导一致性上。因此教师在指导要紧紧围绕学习的目标提供支持性材料,并结合学生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给予

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所谓“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说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内容的选择,从教法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求。“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

以,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激励的信息,营造平等、宽容

的学习气氛。绝不能由于学生在接受了指导后效果不明显或出现反复就失去了耐心。必须明

确,学生接受指导的能力是随着学习进程逐步增强的,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指导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这与教师指导

是否相矛盾呢?其实,自主学习恰恰要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行为。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自主和自流的分水岭。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组织。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解决“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教师的有效组织也需要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无论是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方式,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期培养和多方的渗透。按照三维的说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成为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实质的而不是形式的,是全员的而不是少数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应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没有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将成为自流。例如:各科新教村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索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如地理新教材第22页图7.9至7.12,提供了1998年日本进口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百分比,1998年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以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地、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这些数据和图片,充分表现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学生通过对这些原始素材的探究、思考,是能够分析出日本经济的特点的。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他们对这些图表进行自主解读和探讨,而不要一上来就直接讲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有效指导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为来实施,国外关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表明,以下教学行为产生了最显著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

结合前面所述指导及有效指导的内涵,下面我们选取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等几种具体的有效指导行为,对其实施原则及注意事项一一进行阐述。

(一)有效讲授

困惑:我都讲好几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懂?这是许多教师在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依然一脸茫然或者练习出错时发出的喟叹。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不厌其烦的讲授有效度到底如何?接下来的思考是:怎样的讲授能达到高效。

1有效讲授的原则及方法

讲授是向学生提供关于某些事实、观念、概念和解释方面的信息,依照讲授的方式、内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①系统、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讲授教学内容的组织条理性讲授;

②十分清楚而不含糊其辞使学生清楚感知教学目的和清楚掌握教学内容的清晰明了讲授;③方法科学的讲授;④促进学生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熟记教学内容的为理解而讲授;⑤运用生动形象的非言语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使教学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的生动讲授;⑥从属于生动讲授的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出对学科、教学、学生热情,从而使教学充满感染力的热情讲授。从中,我们可以提取一些关键词,作为有效讲授的原则。

(1)清晰明了这项原则是对上述第①②③④类型讲授的概括,即教师在讲授中,应该以有组织、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这首先要求教师明确讲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收集整理将要讲授的信息资源,并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列出他们可能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解释的要点,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将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使讲授变得清晰,强调重要的部分,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调控并检查学生的理解。下面以讲述一个新的概念——“半岛”为例,说明怎样实施清晰明了的讲授。[案例]-------------------《半岛》步骤一:用一个清晰的、描述此概念特征的定义作为开始:“一个半岛就是一片几乎完全四面环水的土地,它是通过一片狭窄的土地或者海峡而与大陆连接起来。”步骤二:提供关于此概念的例子,并将此概念与定义联系起来:“请看地图,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是一个典型的半岛。它们每一个差不多都是四面环水的地区”。步骤三:提供反例或者消极的例子:“墨西哥不是一个半岛,它两面都与陆地相连。澳大利亚不是半岛,它完全被水环绕着。”步骤四: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检查:“下面哪个是半岛?韩国、意大利、格陵兰、土耳其、南美,为什么?”从本例可以看出,清晰明了的讲授也必然是有条理性的,易于学生理解的。(2)有吸引力这项原则是对上述第⑤⑥类型讲授的概括,其要素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言语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这意味着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能吸引学生的讲

(3)掌握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

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有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 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成长”。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让它们快些孵化,而让它们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地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用食物去填它的小鸟,让它们快些长大(因为这种办法反而会阻遏它们的生长),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的脆弱的消化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地给它们。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化进程是比较缓慢的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对于那些“急性子”老师来说,应该加以提醒:“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有效讲授的注意事项

(1)讲授的时机、讲授时间长短、讲授的辅助行为等都是影响讲授有效度的重要因素。讲授的时机应当选择在学生需要从教师这儿得到新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时候,这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程和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讲授时间不宜太长,要留给学生理解和质疑的时间,检查反馈后对要点进行必要的重复。讲授时如果能辅以课件、影像、录音、图片、实物或模型教学资源,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讲授更有效。

(2)讲授方式的局限性。讲授作为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单调乏味,内容过多或时间过长,都会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力、记忆技能较差的学生遇到挫折。低效的教学往往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的“讲授”。此外,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还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状态。 (未完待续)

新 课 程 下 如 何 进 行 有 效 互 动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

---------苏霍姆林斯基

一、有效互动的理解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少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少了生命的灵

动。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互动进行许多有益的尝

试,但在课堂互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表层次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显然不是新课程的目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基于上述的分析,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这是有效互动的前提,让学生动起来,必须首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充分设计学生互动的形式、互动的内容。教学设计在有效互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课前的设计中充分地预见在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互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特征二:动态的生成性与不可控制性 动态的生成是课堂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体现。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生成。在互动中,往往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新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就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引导,保护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特征三:提问的艺术性与思维活跃性 思维的活跃是有效互动的价值追求。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简单地寻求一种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发人深思、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特征四:活动的多向性与交互性 多向性与交互性是有效互动的重要特征,传统教学中,也有师生间的活动,但大多是单向的,是学生围绕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互动更加关注课堂活动的多向性和交互性,体现出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多身与交互作用。

特征五:互动的整体与师生关系和谐性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的标志,就是互相之间的欣赏。教师欣赏学生,学生欣赏学生。师生之间的欣赏,把课堂人际关系上升到一个审美的高度,为“有效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张力的空间。整体互动是有效互动的显著标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是对具体问题的感悟,差异更加明显。必须要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 有效互动就是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教学行为,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整体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管理正是通过不断地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二、无效互动的几种表现 表现问题一: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

[案例一] 一堂教学研究课开始了,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确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一: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学生二:一组对边平行内错角相等;学生三:一组对边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之后,教师列出了几个例题,让学生解答。最后,又抽了几个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和演示都是正确的,学生出现的几个少数问题,老师也及时地加以了更正。看起来整个课堂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教学的逻辑也很紧密,看不出什么漏洞,觉得老师的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也不错。然而,实际上真正主动参与的学生不及三分之一。

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这类课堂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教师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这种形式成为他们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学活动是学生围绕老师教学设计的单向活动,能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视,甚至被掩埋,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

表现问题二:学生动,老师不动[案例二]

一节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的流程,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带——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个体有感情分段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从课堂形式上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活动。但是,看不出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有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恐怕非专业老师也能胜任,老师在课前可以不需要做任何准备。教学的进程完全随着学生的活动展开,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根本没有指向性。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捕捉和判断有效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点拨、提升和中肯的评价,实质上也是一种放羊式的互动管理。

表现问题三:形式上动,本质上不动

[案例三] 一堂精彩的英语课

这是一堂参加选拔的英语课,一开始便是值日生流利的值日报告,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啧啧赞许。后面的内容更显精彩,教师创设了一段情景之后,便由学生上台进行英语对话的剧情表演,学生的表演水平和流利的英语口语一次次获得老师们的肯定。接下来便是由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情景对话,并利用准备好的各种教具,与学生个体、小组进行对话训练。之后便是学生4人小组、2人小组训练和小组与小组的对话训练。这堂课赢得了与座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完美无缺,几乎体现了课堂有效互动的主要特征。应该说,这堂课确实有许多可取的地方,单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流程上看是无懈可击的。可是,细细琢磨后却能看出一些破绽,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应该说英语的兴趣是非常高的,英语的教学就不应该成为学生和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带着一丝疑虑和欢喜,悄悄地问了几个学生,原来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教师已经在课前做了多次的演练。这样的互动有太多的表演性,失去了课堂的真实,并非一般常态教学下能够做到的,是一遍又一遍演练的结果,学生在互动中没有积极的思维,只有机械的背诵。没有在教师引导下的动态的生成,也就必然失去了互动应该达到的目标。

表现问题四:毫无秩序的互动[案例四]

“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探究性学习,现在大家开始做实验,观察在实验中会生成一些什么新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顷刻间,学生开始忙碌起来,两个学生一组,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很快投入到实验探索之中。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便请了一组学生做实验报告,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还沉醉于有趣的实验之中,最后,老师只得要求学生放下手中的实验,重新进行实验报告。这时学生的声音小了,但手上的实验还没停下,至于别的同学说什么,老师讲的在本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却全然不知。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完全被打乱,这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确实是动起来了,可是学生交流这个环节完全就是混乱的,学生不会倾听,互动的效率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有效互动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课前教师准备什么?第一,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第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第四,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第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以下是一位参加全国赛课的英语老师的课前准备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案例] 某某老师要去上一节英语课,她却背了一个大大的背包。不知道她要卖的什么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只见她从口袋里拿出了一样样用作演示的教具,全是一些颜色不同、长短各异的服装,男式女式、春夏秋冬的皆有。这些东西成为了她教授各种不同颜色服装名称单词的最直观形象的物品,接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到最后,她拿出所有服饰在课堂上开了一个“服装店”,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商场购物情景,提供了一个对话场景。围绕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收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2、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些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为自己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3、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

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的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4、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5、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对课题和询问次序的合理控制),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注入了内在的动力。

6、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必要的修养。有效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关注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有效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有效互动”所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倾听”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意义地进行。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

7、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回答,或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至理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案例] 一堂政治课上,老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民族的象征”?学生的回答是“国旗”、“国微”、“国歌”。此时教师觉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答案,便继续追问“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此时学生已经无言以对。(因为他们就只知道这些内容)于是,教师为了使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并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民族象征的理解,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国旗、国微”?学生便答出了“在学校、在奥运会上”等答案。学生的思维也被这类问题所激发,问题也产生出来了,诸如“为什么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取得金牌时要升国旗、奏国歌?”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异常的活跃,这就是提问的艺术带来的效果。8、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是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完整,不可复制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启泉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