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陕西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

第四章知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我们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刚果的俾格米(Pygmi)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描述过这些人及其生活方式。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二)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

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所以,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的加工(stimulus-driven processing,or data-driven processing),意指心理加工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的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由于对感受野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也就是把不同的刺激模式分解(分析)成它们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对这些刺激性质的整合,完成了“特征捆绑”(feature binding)的过程。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也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二级区主要负责整合的机能,它的损伤不是因其特定股额的破坏,而是丧失对复合刺激物的整合知觉能力。感觉皮层的三级区是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的“重叠区”,它在实现各种分析器件的综合作用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个区域受损将引起复杂的同时性(空间)综合能力的破坏。

额叶在人的知觉中也有重要作用。额叶损伤的患者常常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客体作出合理的假设,并且不能对知觉结果进行正确的评定。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是什么”(what)系统和“位置”(where)系统。“是什么”系统由枕叶到颞叶的通路组成,它负责处理物体是什么的信息;“位置”系统由枕叶到顶叶的通路组成,负责处理物体在哪里的信息。

四、知觉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知觉进行分类。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等。

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就是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就是我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运动知觉就是我们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一)对象与背景

凡是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事物,就是我们知觉的对象(object)。与此同时,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backgroud)。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它形象清楚,好像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像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

例如,上课时,当我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我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知觉的背景。

(二)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也就是说,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当我们从注视教师的板书转移到挂图时,对挂图成了清晰的对象,而然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和背景的互相转换在双关图形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如上图所示,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

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如果以白色为背景,则易知觉为男人,如果以黑色为背景,易知觉为一个少女。如下图“鱼和大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则得到的或是“鱼”或是“大雁”的知觉。

(三)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的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知觉的背景中分出对象来并不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要迅速地知觉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对象从背影中区别出来,一般要取决于三种条件。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的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很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接近组合既包括空间上的接近,也包括时间上的接近。

3.对象的运动。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二、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但是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本身是零散的,但得到的知觉经验确是整体的。是故,完形心理学家有一个观点叫“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这个道理。如下图所示:

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这三个图形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全是由一些不规则的线和画堆积而成。但我们却会看出它们都明显显示出了各自的整体意义。左边的图形是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三个黑色方块上;中间的图是由白方块与黑十字重叠,而后又覆盖在四个黑色圆上;右边的图是由白色圆形与黑十字重叠,而后又覆盖在一个双边方形上所致。虽然

各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左图)、方形(中图)和圆形(右图)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没有轮廓,但在我们的知觉经验上却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本身没有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中显示的轮廓(无中生有),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

有关知觉整体性的现象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不合理图形,尽管我们从每一个部分得到的知觉经验都是清晰的,但如将图形作为整体的知觉刺激看,就无法获得明确的或合理的知觉经验。插入不可能图形图。

另一方面,事物的整体特性还会影响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如下图,同样一个图形“13”,当它处在数字序列中时,我们把它看成数字13,当它处在字母顺序中时,我们把它看成了字母B。

研究还表明,人们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我们对一辆急驶而来的汽车,首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各种细节。1977年,内温(Navon)发现了整体优先效应(global precedence)。下图是内温实验的实验刺激之一。

在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有两种: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在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中,要求被试判断小字母,在整体反应(global reaponse)中,要求被试判断大字母。结果发现,当注意小字母时(局部反应),如果小字母与大字母不一致(如图中右边的刺激),被试的反应时将变慢;相反,当被试判断大字母(整体反应),被试的反应时不受组成的小字母的影响。内温称这种现象为“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既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与局部水平的加工。

知觉的整体性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时也可以使人们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请看下图,你一定在想“这是什么?”“到底画着什么东西?”并试图给它命名,并把它归入到你所熟悉的一类事物之中。你可能会想是画着一只动物吧!如果还看不出来,给提示说:“是画着一条狗”,由于唤起了过去经验,你大概就已看出来了。这是过去经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的结果。

除了言语的指导作用对知觉的理解有影响外,知觉定势也会影响人们对同样一个物体的理解。如下图,

中间的一幅图是一个两歧图,既可以看成是一个妇女的面孔,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萨克斯管演奏者。但两边的图是没有歧义的。实验时,如果先看左图,再看中间的图,被试就容易把中间的图看成是萨克斯管演奏者;如果先看右图,再看中间的图,被试则容易把它看成是妇女的面孔。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所谓知觉定势,是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影响了后来知觉的结果。

在言语知觉中,知觉的理解性是很明显的。在一个实验(Warren & Warren,1970)中,向被试呈现下列句子: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axle.

(*eel被听成 w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shoe.

(*eel被听成 heel).

It was found that the*eel was on the orange.

(*eel被听成 peel).

It was found that*eel was on the table.

(*eel被听成 meal).

在每个句子中“*”都表示一个音素被非言语的声音所代替。结果发现,上述四个句子甚至关键词都是相同的,但被试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却报告分别听到了“(Wheel)”(车轮),“(heel)”(脚后跟),“(Peel)”(果皮)和“(meal)”(膳食)。被试对“*”词的识别通常不是立即完成的,而是靠对随后各个词的知觉而实现的。看来,知觉过程是无休止地在我们真正知觉到的与我们想要知觉到的差异之间作修正的过程。

上述两个例子也说明,知觉的理解性易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同一的花瓶,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明暗条件下去看它,虽然视网膜上的物像各不相同,但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花瓶,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大小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例如,同样的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这是大小恒常性现象。

2.形状恒常性

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铁饼的形状,只有它的平面与视线垂直的时候,它在网膜上的视像形状才与实际形状完全一样。如果偏离了这个角度,网膜上的视像形状便或多或少不同于铁饼的实际形状。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看到铁饼的形状仍然不变。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

3.亮度恒常性

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在强烈的阳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大于黄昏时白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把煤块知觉为黑色的,把粉笔知觉为白色的。这是明度恒常性现象。

4.颜色恒常性

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的。这是颜色恒常性现象。

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例如,当我们转动头部的时候,虽然声音对听觉器官的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感到声音的方位并没有变化。这是方位知觉恒常性现象。

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人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第三节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空间知觉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视觉和听觉。本节我们将着重讨论视空间知觉和听空间知觉,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先讨论空间知觉的参考系。

一、空间知觉的参考系

在知觉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使用一个标准才能进行判断,这个标准叫知觉的参考系。空间知觉的参考系可分为两类:以知觉者自己为中心的参考系和以知觉者以外的事物所建立的参考系。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知觉者总占据着空间的一个位置,其感觉信息往往以个人为参考系而被接收的。对上下、左右、前后的判断通常是以知觉者自身为参考系而作出的。

对于知觉者自身与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判断,除以知觉者自身所建立的参考系外,经常以自身以外的事物作为参考系。东、南、西、北的方向是以太阳出没的位置和地磁为参考系所建立的方位。日出处为东,日没处为西,地磁的南极为北,地磁的北极为南。有了这个参考系,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中熟悉的物体为参考体进行定向。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熟悉的地面物作为定向的参考体,也可以用星象、罗盘或其他仪器来定向。对于大小、形状等空间知觉,我们也是使用某种参考系才能加以判断的。

在辨别空间关系时,人们一般是并用上述这两类参考系的。但也有个性差异。如前所述,有些人在知觉活动中易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并以此打乱自己前庭器官传来的信息。威特金(H.Within)设计了一项倾斜小屋实验,让被试坐在一张倾斜的椅子里并要求他的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被试被安置在本身也倾斜的小屋里。有些被试依环境线索——小屋的方向保持身体垂直;而另一些被试则不依环境线索,依自己身体的感受来确定垂直位置。前者为场依存性者,后者为场独立性者,说明个性特征不同在运用空间信息上的差异。

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并不是一致的。一间小屋子,有的人认为紧凑合适,有的人却感到拥挤不堪,无法忍受。一间大房子,有的人认为合适舒畅,有的人却感到空荡荡的,有些害怕。类似的例子都说明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是不同的。

二、视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在视空间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下面的两个问题:(1)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的,同时我们又没有“距离感受器”,那么我们是怎样知觉三维空间,把握客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之间在位置、方向、距离上的各种关系的?(2)如果说视空间知觉的获得是由于双眼协调并用的结果,那么单眼的人为什么还有空间知觉?根据既有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一般用单双眼线索来解释的。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空间知觉也离不开人的过去经验。

(一)单眼线索

视空间知觉的单眼线索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相对大小

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2.遮挡

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物体的遮挡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教材147页图4-24)。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3.结构级差

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结构级差。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到愈远的砖块愈显得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映像较多。在任何表面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都会产生远处密集和近处稀疏的结构密度级差,这种结构级差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在149页图4-28中上部结构密度较大,下部结构单元较小,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4.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层的蓝灰色彩的影响,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离我们越远,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蓝莹莹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不过,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见教材148页图4-26)。

5.明亮和阴影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和飓的世界上。它帮助我们感知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黑暗、阴影仿佛后退,离我们远些;明亮和高光部分显得突出,离我们近些。在绘画艺术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和立体感的效应。

6.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指空间的对象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何投影。同样大小物体,离我们近,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大,视像也大;离我们远,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视像也小。视角大小的变化会引起线条透视的视觉效应,如图4-25E所示,线条透视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在铁路上你可以看到,近处的两条铁轨间的距离宽些,远处的窄些,更远处则汇合成一点。这便是线条透视的视觉效应。

7.运动视差

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映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坐火车或汽车时,你会立即明白什么是运动视差。我们在向前运行的火车上,观看窗外景物,近处的电线杆向后飞驰而过,较远的一些田野、房舍向后移动较慢,最远处的山峦则向着我们相同的运动方向移动。视野中各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异,是我们估计它们相对距离的重要标志(149页图4-29)。

8.眼睛的调节

调节是指水晶体曲率的改变。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10米的范围内有效。

以上八种距离知觉的线索,对于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都起作用。

(二)双眼线索

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辐合作用和双眼视差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辐合作用

所谓辐合就是指两眼视线向注视对象的合拢。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

了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对物体距离的感知则依靠其他的线索。

2.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这种现象很容易演示,在你的面前正中约30cm处立一铅笔,先闭右眼只用左眼看它,记住其位置;再闭左眼只用右眼看,你会发现铅笔的位置移动了。双眼视差是空间知觉的主要线索。根据双眼视差原理,从不同的角度制作同一物体的两张照片,放在实体镜中观察就可以产生立体知觉。

朱尔斯(Julesz,1965)设计了一种随机点立体图对,通过实体镜观察每对随机点图形,便可以看到一个立体图象。每对随机点图片除中央一小块外,具有完全相同的随机点结构。就是中央一小块区域的随机点结构也相同,只不过在水平方向上两者稍作相反方向移动。当用实体镜观察时,左眼视网膜和右眼视网膜受到的刺激也略有不同,造成了双眼视差,中央小块看起来凸出在周围的背景上。这说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以往的理论认为,每只眼睛先要分别再认外界刺激物,然后两眼进行比较,才能产生立体感。随机点图的研究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单个随机点图看不出任何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随机点图经过大脑的加工产生立体感后,才出现凸起方块的再认。再认不是产生在立体感之前,而是在它之后。双眼空间知觉的产生不需要对左眼和右眼的输入分别进行认知加工并与存储的信息进行比较。空间知觉的产生过程,在特征检测的信息加工水平上即可完成,不需要更高级认知活动参加。

三、听空间知觉

关于空间的感受,除了视觉之外还能从听觉器官获得。耳朵不仅接受声音,而且还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视觉线索有单眼和双眼的区别,听觉线索也有单耳和双耳的区别。

(一)单耳线索

一只耳朵聋了,另一只耳朵还能感受声音刺激。由单耳所获得的线索,虽不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但却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距离。平时我们往往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声源之近远:强觉得近,弱觉得远。特别是熟悉的声音(如汽车、火车等声音),按其强弱来判断声源远近较为准确。

(二)双耳线索

对声源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同工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关于空间知觉的双耳线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时间差

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受声音刺激有时间上差异(即一只耳朵早于另一只耳朵)。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源被定位于先接受到刺激的耳朵的一侧。

2.强度差

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改变,即愈远愈弱。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声波受头颅阻挡得到的声音较弱。这样,声源就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

3.位相差

低频声音因波长较长,头颅的阻挡作用小,两耳听到的强度差也较小。这时,判定方位主要靠两耳感受声音的位相差,即同一频率声波的波形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两耳,因而内耳鼓膜所受声波的压力也就有了差别。虽然这种差别很小,但它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要线索。高于3,000赫的声音,两耳强度差较大,易于定位。两耳感受刺激的强度差是高频声音方

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速为 344米/秒,当声源从正中偏向3○时,刺激两耳的时间差仅为0.03毫秒,人便能感觉到声音偏向一侧。时间差越大,感到声音偏向侧面的角度越大。偏向身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到达两耳强度差和时间差较大,易于辨别其方向;处于两耳轴线垂直平分面上的声音,到达两耳的强度差和时间差相等,难于分辨其方向。

在听觉的方向定位时,人经常转动身体和头部的位置,使两耳的距离差不断变化,以便精确地判断声音的方向。这样,即使是一只耳朵,借助头部和身体转动的线索也能够确定声音的方位。

听觉方向定位要靠大脑两个半球的协同工作,实验证明,切断胼胝体的狗,不能对声源定向。

在通常的情况下,正常人的空间知觉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嗅觉也是一种特殊的器官,由于气味到达两只鼻孔的时间、强度不同,也能分辨出气味的来源和位置。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其他感官来感受空间。例如在黑暗中,靠触摸觉和动党来确定周围物体与人之间的方位关系等。

第四节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但是,时间不像光和声那样有一种专门的感受器,我们没有专门的时间感受器。

(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无穷的过去直到无穷的将来。要判断时间,就必须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系。以下三个重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时间知觉的参考系: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变化,星座的向西移动,季节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感知、判断时间和调节活动的客观依据。自古至今,自然界的这些周期性现象对人测量时间和调节活动,都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代人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计算时间,制定历法,耕耘狩猎。目前我们对时间的不严格计量,如上午、下午、一天等,还是以太阳的变化位置为参考体,来计量时间,安排生活的。

2.计时工具

人类发明了钟表和日历等后,就以此来计量时间和调节活动。较长的时间,以年、月、日计量;较短的时间,以小时、分、秒计量。以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时间定向也是以日历为参考体来计时的。

3.生理的节律性信息

如果说在几秒钟之内,我们找不到生物钟的迹象的话,那么以小时为单位的持续时间情况便不同了。心跳、脉搏、呼吸、消化、排泄等节奏性生理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时间信息。早在1935年霍格兰(H.Hoagland)假设脑内存在着一个计时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物钟。所谓生物钟现象指有机体内部的一些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自动计时器的作用。这个生物钟控制着新陈代谢的速度和主观时间的节奏。后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习性与自然界的节律性变化十分一致。甚至当人被剥夺其他一切信息来源时,有机体的生物钟仍差不多以24小时的时间运转着。生理的节律性信息是时间知觉的一个重要线索。

(二)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觉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例如,看一个情节有趣的电影和听一场枯燥无味的报告。

在回忆时,情况则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就觉得时间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回忆时联想的多寡有关。

3.情绪和态度

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在欢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被估计得短些;在烦闷和厌倦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被估计得长些。期待着愉快的事情(如等火车、迎亲人),感到时间过得慢些;希望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来临,觉得时间过得快。

一个持续时间过去越久,它就显得越短。持续时间之所以缩小与记忆事件的减少是相一致的。

自从发明钟表之后,人们很少再根据主观判断来估计时间。对某些时间的估计可以通过练习而变得更加精确。例如有经验的教师不用手表,能准确地估计一节课的45分钟的持续时间。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是运动知觉

1.定义

运动知觉也就是对客体不断变化和变化速度的知觉。我们对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和变化速度的知觉,是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当物体通过我们的视野,在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映像,运动知觉就是由连续刺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而产生。如果盯住一个运动物体移动头和眼,那么一个反馈系统就把眼和头的运动信息传递送给大脑,我们仍知觉到物体在运动。如果听到火车的声音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这声音信息告诉我们火车正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运动。如果我们自己在行走,或用眼睛从一个固定的物体转移到其他固定的物体,虽然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映像,但我们并不觉得外物在运动。这是因为身体的平衡觉,头部的动觉抵消了视网膜上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但是,运动知觉是很复杂的。例如,在火车或地铁里,另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开动了,在一段时间里本来没有运动的你却感到自己坐的车子开动了。这又如何解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涉及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2.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运动和静止,运动速度的快和慢,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人在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都是以另一物体作比较的。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例如,我们在公路上看到行人来来往往,汽车南来北去,这种运动知觉是以它的背景(地球)静止作为参考系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相对于地球来说,都可以看成是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生活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一条基本经验:“知觉对象活动,而背景是固定的。”平时我们就是按这条基本经验行事的。前例中,在火车或地铁里,另一条轨道上的车子在开动,反而觉得自己坐的车子在运动。这是因为你看着窗外,对面的景物被感知为背景,你以为背景是固定不动的;背景的活动反倒使你感到自己在运动。又如,浮云在月亮前飘过,你会看到月亮在运动,因为你把浮云看成是背景而把月亮作为知觉对象之故。总之,通常我们是依据一个背景来感知物体运动的。这个背景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物体运动变化的许多信息:(1)出现位移时,往往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运动

的,而背景则被当作固定的。(2)一个小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起大物体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慢得多。(3)一个物体通过一个平滑不变的背景时看起来显得慢,而通过一个多样化的背景时由于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点看起来就显得快。(4)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易被看作是运动的。(5)明暗各处不尽相同,发生位移时,较暗的物体易被看作在运动。(6)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知觉也不同。被注视的物体倾向于运动的;不被注视的、模糊不清的部分被当作固定的背景。

(二)真动知觉

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虽然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但并不是任何种类的运动变化都能被我们察觉到。有些运动太慢,如钟的分针移动,花的开放,我们无法看清。有些运动太快,如电影银幕上画幅的移动,白炽灯的闪烁,我们也看不出来。眼睛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下阈。运动速度加快超过一定限度,看到的是弥漫性的闪烁。这种刚刚还能看到闪烁时的速度称为运动知觉上阈。运动知觉的阈限用视角/秒表示。据荆其诚等(1957)的测定,在两米距离时,下阈为 0.66毫米/秒,上阈为 605.22米/秒。运动知觉的差别阈限符合韦伯定律,据荆其诚等(1957)的测定,差别阈限(在每秒速度为200至400毫米之内)约为20%。

运动知觉的阈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目标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物离观察者的距离等。当刺激呈现在视野中央,对象与背景对比明显时,运动知觉的阈限较低。

(三)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等心理现象。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动景运动或PHI现象

在看弹页动画书、电影、电视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连续呈现的很相似而又一个接一个的画面而已。在实验中,如160页图4-36所示,在不同的位置上的A、B两条直线,如果以适当的时间间隔(0.06秒)依次先后呈现,便会看到A向B 移动;当时间间隔过短(低于0.03秒)看到的是A、B两线同时出现;时间间隔过长(长于1秒)看到的是A、B两线先后出现。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PHI现象。这是由于视觉后象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知觉为一个整体刺激。插入似动图片。

2.自主运动

在一间黑屋子里,你站在屋子的一头,在另一头安排一个亮点(如烟灰缸里一支点燃的香烟,或一只不透光的盒子里放一只电灯,再罩上一个盒子,在盒子壁上戳一个小孔),注

视这个光点几分钟,这时光点会古怪地动荡起来。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仰视天空的某一亮点几分钟,这些亮点也会游动起来。造成自主运动的原因至今尚未弄清楚。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即使在注视时仍有微弱的颤动;眼动的信息的输入反而使人觉得亮点在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之故,因为一旦视野里有某个参照物,自主运动即随之消失。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可能起作用。

3.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这是因为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彩后面移动,也可以把云彩看成在月亮前面移动。不过,我们习惯于把月亮看着在云彩后面移动,因为一般说来,细小的对象较之大的背景更易看着是运动的。其实,相对于人来说月亮并没有移动,只是运动着的云彩“诱导”出静物(月亮)好像在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诱导运动。

4.运动后效

用眼睛盯住唱片中心看,然后突然将转盘停住,有几秒钟,你会看到唱片仿佛向相反方向旋转。在看流水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应,凝视河水流动,然后再看一个固定处,例如看河岸,仿佛它们朝相反的方向流动。这种现象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了文字记录,被称作“瀑布效应”或“视觉运动后效”。螺旋图案在转动时,看起来像是朝外膨胀,停下来又好像朝里收缩。一些放射线或一条半径也能产生这一效应。

第五节错觉

一、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列子》一书中就载有小儿辨日的故事,所谓“日初出大如车盖丽日中则如盘盂”,就是错觉的一例。

二、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很多。研究得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

(一)几何图形错觉

几何图形错觉可分为以下几种(见下图):

(1)方向错觉: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看起来直线两端向外移动部分不再是直线了(Poggendorff,1860)(图中右下角);由于背后倾斜线的影响,看起来棒似乎向相反方向转动了(Z?llner,1860);(2)线条弯曲错觉:因背景的斜线的影响线条发生了变形;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凸了起来(Hering,1861);两条平行线看起来中间部分凹了下去(Wundt,1896)。(3)线条长短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垂直线比水平线长(Fick,1851);左边中间的线段与右边中间的线段是等长的,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线段比右边的要短(Müller-Lyer,1889)。(4)面积大小错觉:中间的两个圆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大于右边中间的圆;中间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但看起来左边中间的三角形比右边中间的三角形大(Ebbinghaus,1901)。

(二)形重错觉

除了几何图形错觉外,还有形重错觉,例如,一斤铁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等,但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不用仪器)都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得多。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之“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又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海上飞行经验不够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方位,往往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还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三、错觉产生的原因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一)一般性解释

从现象上看,错觉的产生可能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的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如太阳错觉等。知觉的情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可能是错觉产生的原因之一。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等因素有关。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着

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习惯地把小的对象看成在大的静止背景中运动,如人、车辆在静止的大地上运动。所以,月夜观月,也习惯地把大片白云看成是静止的,误以为月亮在云后移动。

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例如,时间错觉:焦急地期待、通宵地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有所谓“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之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业或欢乐的活动,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战败了的士兵,由于恐惧情绪而产生“风声鹤戾、草木皆兵”的错觉等。

错觉也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大脑接受视觉信息多于肌肉动觉的信息而引起,因为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在提同样重量的物体时,根据视觉提供的信息,人便准备用大力气去提大物、用小一点的力气去提小物,结果便感到两个物体重量不同,总觉得较小的物体重些。又如,听报告时声音从侧面的扩音器而来,我们总觉得它来自报告人的口中。这种“声源移位的错觉”则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错觉理论

我们从这三方面来介绍一些有影响的错觉理论。第一种是把错觉归结为刺激信息取样的误差;第二种是把错觉归结为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原因;第三种是用认知的观点来解释错觉。

1.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据这种理论,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同样,在缪勒一莱尔错觉中,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眼动理论听起来颇有道理,有些研究也发现,在眼动的范围和缪勒-莱尔错觉的大小之间有某种关系。但另一些事实说明,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例如,用很快的速度呈现刺激图形,使眼动无法产生,或者用稳定图像的技术,使图形的网膜映像固定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照样会出现图形错觉。这说明,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为了克服眼动理论的困难,以后人们提出了传出准备性假说(Efferent Readiness Hypothesis)。这种理论认为,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的运动指令造成的。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备性,即使眼睛实际没有运动,错觉也要发生。这种假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事实证明。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等。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和机制的关系。例如,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的错觉,这是用网膜上的抑制作用无法解释的。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

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以庞佐错觉为例,由于两条辐合线提供了线条透视,夹在它们中间的两条横线在深度上被分开了,上方的线段应该比下方的线段远些。而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实际相等,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按照大小距离不变假说,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远处”的线段看得长一些。

常性误用理论把错觉与知觉恒常性联系起来。在大小知觉的场合,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这是大小恒常性。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而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人们由于错误地利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特性,就会“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因而出现大小错觉。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常性误用理论的影响颇大,但有些事实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在下图中,上下两条线段相等,但由于附加图形的影响,人们把下面的线段看成长于上面的线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犄角提供的深度线索,而错觉仍然出现了。可见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有些错觉现象,就以早有记载的日月错觉为例,虽经过年研究,仍然难有令人完全满意的解释。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陕师大教育学原理

习题五 165324 程灵芝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第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第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3)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

新版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家人希望我能考研,因为我的本科学校很普通。 当时,我并没有想过。直到这几年的学习,出于自身对专业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想要继续深入系统的学习,而我们本科对专业课的学习知识一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 怀着专业的热爱,我毅然决定考研,在大三上册就开始准备复习。充满信心地去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是做好它的前提,最开始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方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查资料、看考研经验分享、问学长学姐,虽然这个过程很繁琐,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考研,所以无所畏惧! 对于考研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一年的考研时间,我想,对于这个词,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我以为自己是个能坚持的人,但是考研这一年来,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不易! 正如很多研友的分享所说,考研谁不是一边想放弃一边又咬牙坚持着,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都会迎来他们的曙光。 文章可能有点长,末尾我也加了一些真题和资料的下载方式,大家放心阅读即可。 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42)生物化学(自命题) (842)细胞生物学 参考书目为:

1.张丽萍、杨建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关于英语复习的一些小方法 英语就是平时一定要做真题,把真题阅读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出来,总结到笔记上,背诵单词,在考试之前,可以不用大块的时间,但一定要每天都看最起码2小时英语,把英语当做日常的任务,真题一定要做,而且单词要背熟,我在考试之前背了3遍的考研单词,作文可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在考场灵活运用。 我从开始准备考试起每天要背单词,不要一直往后背,可以第二天复习前一天背的然后再往下走。我买的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这本书我觉得好的一点是,每一页底下都有这一页的单词回顾,方便第二天复习,我大概每天背两个单元。 如果开始备考的早的话真题可以先放一放,因为数量比较少很宝贵,可以先阅读模拟题或者经济学人之类,不用做题,每天认真阅读两篇即可。我大概是八月份左右月份英语开始做的真题,开始的时候每天两三篇阅读,做完之后认真对答案和看错题找正确答案的思路,把有价值的句子和陌生单词都记下来弄懂背过。没有停下一直在背,把之前背过但是后来看没有印象的单词(这些单词之前已经标记过了)再过一遍。 在做完阅读真题之后,后面开始做真题套卷,这时候可以买一本新的真题,防止自己之前做题的想法干扰自己。我听同学们的买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回来发现老师讲的很有条理,比较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我认为完型其实不用特别抽出时间练习,完型翻译和作文在后两个月一起练练就可以,其实完型翻译这几年出的不是特别难了。作文可以从机构或者老师出的模板和平时做阅读中的积累,挑出一些句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模板”,但是在练习时期一定要动手写,

陕西师范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历年真题及标准答案

陕西师大2003年有机化学试卷 一、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或名称(10分) 1. 2-甲基螺【3.4】辛烷 2. (1R,2S)-二氯环己烷 3. NBS 4. DMSO 5. 5-甲基-1-萘磺酸 6.α–D-(+)-吡喃葡萄糖的构象式 7. 8.CH=CH 2 CH 3H C ≡CH 9.SO 3H Cl 3 H 2N 10. N=C=N 二、按要求完成(20分) 1. 用化学方法鉴别:A 1-戊醇 B 2-戊醇 C 甲基仲丁基醚 D 2-戊酮 E 3-戊酮 2. 已知: H O Na 2CO 3Me 2CCH=CH 2 Me 2CCH=CH 2 + Me 2C=CHCH 2 A(85%) B(15%) Cl OH OH H O Na 2CO 3Me 2C=CHCH 2 Me 2CCH=CH 2 + Me 2C=CHCH 2 A(85%) B(15%)Cl OH OH 简答:(1)为什么两个反应中原料不同却生成相同的产物? (2)为什么都生成两种产物而不是一种? (3)为什么A 占85%,而B 仅占15%? 3. 如何检查和除去乙醚中的少量过氧化物? 4. 填空:某学生将 CH 3CH ?CHCOOH 的构型表示为:OH Br A B C D 3 H 3 3 3 这几个异构体中,(1)相同的是: (2)互为对映异构体的是: (3)互为非对映异构体的是: (4)题中所给的分子式应该有几种构型异构体? (5)该同学漏写的构型式是:

三、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A HOAc B H C ≡CH C PhOH D PhSO 3H 2. 下列化合物与硝酸银醇溶液反应的活性次序为: A i>ii>iii B i>iii>ii C ii>iii>i D ii>i>iii i ii iii CHBrCH 3 CH 2CH 2Br Br A B C 3. 发生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33 23 CH 3CH 3 33 4. 分子CH 2=CH-Cl 中含有( )体系。 A π-π共轭 B 多电子的 p-π共轭 C 缺电子的 p-π共轭 D σ-π共轭 5. 下列反应: 3+ i. n-Bu 4N +Br - 42CH 3(CH 2)7CH=CH(CH 2)7CH 3 CH 3(CH 2)7CO 2H n-Bu 4N +Br -的作用是 A 溶剂 B 表面活性剂 C 相转移催化剂 D 钝化剂 6. 下列化合物中具有芳香性的是: A B C D Ph Ph Ph 7. 下列化合物中能用紫外光谱区别的是: A B C D 8. 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作为双烯体发生Diels-Alder 反应的是: A B C D CH 3CH 3CH 3 CH 3

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9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一切现实的电化学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而应用Nernst 方程式处理电化学体系时,都有一个前提,即该体系需处于热力学平衡态。从而可见,应用Nernst 方程所能研究的问题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不可逆电极过程进行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要使电化学反应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无论是原电池的放电或是电解过程,在体系中总是有显著的电流通过。因此,这些过程总是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研究不可逆电极反应及其规律性对电化学工业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工艺流程、能量消耗、产品单耗等因素。我们将讨论电解过程中在电极上进行的不可逆反应,从中得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规律,将它们可应用于电镀、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等方面。 本章将主要介绍通电使体系发生化学变化即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对于在有电流通过电极的所发生的极化作用的原因也作了介绍。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 2、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 3、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第一节 分解电压 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当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分别在电极上起还原和氧化反应,从而获得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若外加一电压在一个电池上,逐渐增加电压直至使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发生逆转,这就是电解。 实验表明,对任一电解槽进行电解时,随着外加电压的改变,通过该电解槽的电流 亦随之变化。 图9.1 分解电压的测定装置 例如,使用两个铂电极电解HCl 溶液时,使用图 9.1的线路装置,改变可变电阻,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 的读数,则可测量电解槽两端电位差与电流强度的关系 曲线。 开始时,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 解槽;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当电流增加到某一点 后,电流随电压增大而急剧上升,同时电极上有连续的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技术泛指各种能够扩展人类_______器官功能的技术; 2、在信息技术的构成体系中,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_______技术、控制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 3、无线电技术出现于_______世纪末期; 4、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使现代教育朝着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_______以及管理自 动化的方向发展; 5、著名数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理论,为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 6、一个基本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 7、网卡又称_______或网络接口卡,是将不同计算机进行互联的基本设备; 8、所有虚拟现实系统都有五个关键成分,即______、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9、协同式专家系统又称_________,该系统可以若干领域的多个专家系统共同解决当前的问题; 10、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_______和多对多等不同形 式的交互。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只能转换和传递,但不可以再生。 2、计算机主要被用于教学领域,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同义语。 3、按照传输技术的不同,可以将通信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大类。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通信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0Mbps。 5、目前的数字图书馆只能提供文本和图形、图片信息,不能提供多媒体内容。 6、虚拟现实技术一般多用于电子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7、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增进人类对学习的过程和机制的认识与理解。 8、ICAI教学课件指具有一定智能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帮助的教学课件。 9、数字电影和数字视频的制作流程和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基本相同。 10、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多人参与的实时异地协作。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出现于19世纪的: A.30年代 B. 40年代 C. 50年代 D. 60年代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工科生三跨考上陕师大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 ——一切都在继续,为何不去努力 文|高JF/凯程网课学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一、写在前面 本人本科就读于上海某市属211大学,专业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因为个人意愿的原因,我想在以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所以我便决定通过跨专业考研来实现目标。 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决定在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一志愿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终初试成绩352分,排名专业第二,其中311教育学综合208分,复试成绩第一,总成绩第一,成功考取陕师大的教育学学硕。 在这一年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过程,作为一个工科跨考教育学的考生,有许多心得想与他人分享。后来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徐影老师在征集考研经验的文章,想着这是一个不错的与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心得的机会,也因为在我教育学的学习上凯程和徐影老师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帮助,我最后才能考取研究生,所以我便决定写下这篇经验文章与大家分享我这一年多以来的心路历程和考研心得。 二、关于择校 首先,我想说说我之所以想要选择报考陕师大的原因。最先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的选择上,

我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而是最开始的选择中,便把目标定在了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其中又因为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是985大学,我没有信心能够考取,所以一开始便排除了。剩下四所211大学中,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在复试中对于我这样跨考生的考察方式更加严格,比如像是加试两门专业课或者是课程试讲。 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还是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总的来说,我是综合了自身跨考的情况和报考成功率最终选择的陕师大。我想说的是,工科生并非不能跨考教育学,但只要是考比较好的师范大学无论是在初试和复试中都会面临更多困难,想要跨考教育学就要下定决心好好努力。 三、关于专业课 我开始有想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想法是在2017年的11月,这时候做的更多的是收集信息,了解教育学考研。但是一开始我并不顺利,我在一月底参加了一个学长学姐自己办的考研学习班,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发现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因为学长学姐们并不能给你讲解各个教材,他们只能监督你的学习。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来说,教育学的学习如果纯粹靠自己的话,效率太低,我本人又是读不进书的那种,再加上前期我是决定报考专硕的学科教学的,但是后面经过了解,又决定转向学硕的课程与教学论。 这样几经折腾,最后我是等到六月底才购买了凯程的教育学宝典和配套题库。在暑假的两个月,每天都是自己看宝典,看完一章就写一章的练习题,就这样学习我学到了九月底。在九月底的时候,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的,由于用了几个月凯程的教材,对凯程的实力还是非常相信的,便决定报了凯程2019年311精华网课套餐。 一接触凯程的强化班的课程我便后悔了,后悔没有一开始就跟着凯程学习教育学,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凯程强化班的课程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非常容易跟上,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的讲授非常清晰又有条理和框架,为了最大化利用强化班的课程,我决定仔仔细细地记笔记,为此买了四本A4大的笔记本,跟着课程自己做笔记,最后做了满满的四本笔记。 在这一阶段,虽然因为是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和因为是跨考身边没用一起学习的同学显得有点孤独,但是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是让我过的很充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事情,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33-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833《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考试大纲 本《分析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基础课,分为分析化学(上,化学分析部分)和分析化学(下,仪器分析部分)两门理论课程及对应的实验课程。分析化学是化学量测和表征的科学,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为基础,主要包括误差理论、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等经典分析方法;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各占50%。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并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并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基本构成、主要测量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能够针对实际分析问题,选择和应用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分析化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 化学分析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特点 2.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1.定量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2.试样(气体、固体、液体)采集和预处理 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1.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的表示和分类) 2.随机误差的统计分布规律(正态分布) 3.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t分布,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4.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F检验) 5.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6.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四章滴定分析概述 1.滴定分析的特点及基本概念 2.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以及表示 4.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表示 5.电子天平、滴定管(酸式、碱式)、移液管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1.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平衡常数,质子条件式 2.弱酸(碱)各型体浓度的分布计算 3.不同酸体系水溶液pH的计算(一元和多元强酸、弱酸、混合酸)。 4.不同碱体系水溶液pH的计算(一元强碱、一元和多元弱碱、混合碱) 5.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范围、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选择) 6.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选择原则、常用酸碱指示剂) 7.酸碱滴定曲线计算(突跃范围、化学计量点) 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各类型酸(碱)组分可准确滴定的条件 9.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如食醋中醋酸、工业纯碱各组分、氮肥含氮量 测定等的测定原理、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第六章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法 1.分析化学中的络合物(EDTA)、络合物的平衡常数与各级分布分数 2.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及其计算 3.络合滴定曲线的计算(突跃范围和化学计量点) 4.金属指示剂(指示原理、选择原则、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单一离子和混合离子的终点误差的计算和准确滴定以及分步滴定可行性 判据(控制酸度或使用掩蔽剂、沉淀剂、氧化还原试剂) 6.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7.络合滴定方案设计(混合体系中某一个离子的测定,实验步骤) 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 (条件电位、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氧化还原速率的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突跃范围和化学计量点,对称和不对称电对)

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考研真题 适用专业名称: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运动生物学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氨基酸R基上含有的_____基可被_____化,引起酶活力的显著变化。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_____健稳定的;形成三级结构时,亲水性的基团位于分子的_____。 3.hnRNA是_____的前体,ddNTP是_____核苷酸。 4.酶可以使化学反应的活化能_____,并通过邻近定向效应,_____、_____、_____和微环境的作用加快反应速度。 5.TPP是_____酶的辅酶,叶酸的作用是_____。. 6.呼吸链中的FMN属于递_____体,Fe-S蛋白质属于递_____体。 7.乙醛酸循环总的结果是将2分子_____合成1分子_____,甘油是转化成____进入糖代谢的。 8.DNA聚合酶的5'-3'外切酶活力可用于_____,3'-5'外切酶活力可用于_____,合成蛋白质时,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的_____位。 二、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球蛋白不溶于纯水,只溶于稀盐酸。()

2.B-DNA转化为A-DNA后,转录活性会下降。() 3.对典型的米氏酶来说,[S]=9K m时,v=0.9V。() 4.呼吸链的阻断部位越靠近O2,危害越小。() 5.合成脱氧核苷酸需硫氧还蛋白供氢。() 6.基因转录时,模版链又称编码链。() 7.放线菌素D只抑制原核生物的转录作用。() 8.合成蛋白质时,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配对非常严格。() 9.如果tRNA与氨基酸的连接出错,则合成的蛋白质中会出现错误的氨基酸。()10.合成蛋白质时,转肽需要消耗GTP。()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结构域 2.分子杂交 3.过渡态互补 4.联合脱氨基作用 5.限制性核苷酸内切酶 四、简答题和计算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血清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和清蛋白的pI分别为5.06、5.06、5.12、6.35~7.30、4.64、Mr分别为2×105、3×105、9×104~1.5×105、1.56×105、6.9×104,在pH8.6用醋酸纤维素膜电泳,请预测电泳谱带的排列次序,并说明理由。 2.简述碱基配对规律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013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有机化学复试题(部分)

第一节思考题 SK-1-N2测定熔点时,遇到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2)熔点管不洁净;(3)试料研的不细或装得不实;(4)加热太快;(5)第一次熔点测定后,热浴液不冷却立即做第二次;(6)温度计歪斜或熔点管与温度计不附贴。 答:(1)熔点管壁太厚,影响传热,其结果是测得的初熔温度偏高。 (2)熔点管不洁净,相当于在试料中掺入杂质,其结果将导致测得的熔点偏低。 (3)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这样试料颗粒之间空隙较大,其空隙之间为空气所占据,而空气导热系数较小,结果导致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4)加热太快,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高,熔距加大。 (5)若连续测几次时,当第一次完成后需将溶液冷却至原熔点温度的二分之一以下,才可测第二次,不冷却马上做第二次测量,测得的熔点偏高。 (6)齐列熔点测定的缺点就是温度分布不均匀,若温度计歪斜或熔点管与温度计不附贴,这样所测数值会有不同程度的偏差。 SK-2-N1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定熔点时已经熔化了的试料使其固化后做第二次测定? 答:不可以。因为有时某些物质会发生部分分解,有些物质则可能转变为具有不同熔点的其它结晶体。 两种样品的熔点相同,,将它们研细 将它们研细,,并以等量混合(1)测得混合物的熔点SK-3-N2测得A、B两种样品的熔点相同 的熔点均相同。。试分析以上情况各说明有下降现象且熔程增宽 有下降现象且熔程增宽;;(2)测得混合物的熔点与纯A、纯B的熔点均相同 什么? 答:(1)说明A、B两个样品不是同一种物质,一种物质在此充当了另一种物质的杂质,故混合物的熔点降低,熔程增宽。 (2)除少数情况(如形成固熔体)外,一般可认为这两个样品为同一化合物。 SK-4-N2沸石(即止暴剂或助沸剂)为什么能止暴?如果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怎么办?由于某种原因中途停止加热,再重新开始蒸馏时,是否需要补加沸石?为什么? 答:(1)沸石为多孔性物质,它在溶液中受热时会产生一股稳定而细小的空气泡流,这一泡流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湍动,能使液体中的大气泡破裂,成为液体分子的气化中心,从而使液体平稳地沸腾,防止了液体因过热而产生的暴沸。 (2)如果加热后才发现没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液体冷却后再补加,切忌在加热过程中补加,否则会引起剧烈的暴沸,甚至使部分液体冲出瓶外,有时会引起着火。 (3)中途停止蒸馏,再重新开始蒸馏时,因液体已被吸入沸石的空隙中,再加热已不能产生细小的空气流而失效,必须重新补加沸石。 SK-5-N2冷凝管通水方向是由下而上,反过来行吗?为什么? 答: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SK-6-N2蒸馏时加热的快慢,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章 1.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有可能研究的是【】 A调适问题 B老鼠走迷宫 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 D种属性为 2.历史上比较系统的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论语 B轮灵魂 C神灭论 D心理学刚要 3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的是【】 A汉代王充 B南北朝范缜 C明代李时珍 D清代王清任 多项选择题 5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其主要论述【】A灵魂的实质 B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C灵魂的种类 D灵魂的功能 6,从科学性质上来说,心理学属于一门【】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边缘科学 D交叉科学 7、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属于相关研究的是【】 A 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8.应用观察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 B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有明确的界定 C观察必须是系统的,不是零散的,偶然的 D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9.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 A冯特 B铁勤娜 C杜威 D桑代客 第二章

第四章,知觉 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这各种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A模板说 B原型说 C特征说 D图式说 2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这说明了【】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3在小学生初学字阶段,总是把字形相近的字写错,是因为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4人在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 A双眼视轴的幅合 B水晶体曲度的变化 C双眼视差 D单眼视差 5彼此接近的物体比距离较远的物体更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一侦探在现场找到一纸片,上有三个字母,他不得不理解为771还是ILL,这是他的知觉加工机制是【】 A材料驱动

Aptamer:开始于生物化学,得宠于化学生物学

Aptamer:开始于生物化学,得宠于化学生物学! 说起aptamer,得从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University of Colorado 的Thomas Cech和Yale的Sydney Altman分别发现四膜虫第一类内含子和RNase P的RNA部分具有催化活性,从而证明了RNA不仅仅是DNA到蛋白质的信号员,而且也可以像蛋白质一样催化化学反应,并因此获得了1989年的Nobel化学奖。这就引出了RNA 是否参与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那么RNA到底是不是生命的起源呢?几亿年前的事情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是,有几件事可以支持RNA为生命起源这个假说:一、如果我们能找到完全或者主要依赖RNA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二、如果在现存生物的基因组里找到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功能性RNA的"痕迹";三、如果我们能够从随机RNA序列库中筛选到能够完成基本生命活动的RNA序列。两件事比较难,我了解的也不多,这里就不说了。现在主要说说第三个。就拿30个碱基长度的RNA来说,理论上的序列就有十的八次方个,从这么多的随机序列中找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序列实非易事。人们当然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什么生物学功能最简单呢?--Binding!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粒子(包括离子、生物小分子、寡肽、蛋白质等),如果我们都能找出一个有相当强亲和性和特异性的RNA 序列,那我们就向证明"RNA起源说"迈出了一步。90年代开始,许多人用不同分子作为target 筛选了和它们特异性结合的RNA分子,并把这种RNA叫做aptamer。比较著名的是90年science杂志和Nature杂志几乎同时发表的两篇文章(1Tuerk C, Gold L. 1990.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RNA ligands to bacteriophage T4 DNA polymerase. Science 249:505–10; 2 Ellington AD, Szostak JW. 1990. In vitro selection of RNA molecules that bind specific ligands. Nature 346:818–22)它们用T4 DNA polymerase与几种有机染料做靶分别筛选出了aptamer。紧接着,在92年Ellington和Szostak又用相似的方法筛选出了可以和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单链DNA分子,从而证明了单链DNA也可以折叠成特殊的三维结构,并暗示DNA可能也会具有催化活性。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筛选出了多种具有催化活性的DNA分子。而这种筛选Aptamer的方法叫做SELEX或in vitro selection。 在DNA和RNA的筛选工作得已发明之后,科学家们看到了其巨大的应用背景,比如说,首先想到的就是aptamer可以做为抗体的替代品,因为aptamer是经过层层筛选,且与配体高度特异结合。因为aptamer就是一段核酸序列,所以比较抗体来优势明显,那就是合成简单,廉价,稳定性好等。aptamer另外一个潜在的用途就是可以作为一种核酸药物来治疗疾病,因为特异性的aptamer可以bind到靶蛋白上而抑制其功能。90年代筛选出了HIV病毒蛋白的aptamer,让科学界兴奋了一阵子,以为爱滋病的治疗有望解决,但最后的治疗效果显然并不理想,一个问题就是HIV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之快,而aptamer 是特异性的,对变异后的蛋白并不起作用。 到今天,aptamer的发明已经有了17年了,其研究领域仍然十分红火,只不过红火的不是生物化学家,而是化学生物领域的分析家。尽管2005年的医学年鉴发表了题为APTAMERS: AN EMERGING CLASS OF THERAPEUTICS(.Annu. Rev. Med. 2005. 56:555–83)的文章,阐述了这十几年来aptamer 在医学应用领域的进展,但是起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基因疗法(包括RNA干扰)的前景仍然一片阴影,今年美国的几次因为基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 一、感觉概述 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 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 (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 3、感觉测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 (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 4、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 (3)感觉对比; (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 (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 (6)联觉。(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 (1)折光机制:眼球 (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 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 (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 3、视觉现象 (1)色觉三种属性 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 ①普肯耶现象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

简答与计算---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首页

简答与计算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同? 2.残翅果蝇幼虫若用一定温度处理使其发育为长翅果蝇,这属于什么遗传现象?若将这种果蝇分别与纯合的长翅或残翅果蝇杂交,结果会怎样? 3.一对夫妇的色觉都正常,生下两个色盲的儿子,细胞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儿子的细胞中发现有巴氏小体。试指出这个儿子有关染色体及色盲症状的基因型,怎样解释这个基因型的形成? 4.简述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区别。 5.一种翅和腿缩短的鸡称为爬行鸡,爬行鸡与正常鸡交配,得到一半爬行鸡和一半正常鸡,反复试验,总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如果爬行鸡互相交配,会得到什么结果? 6.对于一个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倒位区段内的一次单交换会产生什么效应? 7.请分析以下遗传现象,写出每种情况下的亲本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相应表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1)夫妇都有正常色觉,他们有一个Turn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2)另一家庭母亲是红绿色盲,父亲色觉正常,他们的孩子患Klinefelter综合症,但色觉正常; 3)假设2)中的夫妻生了一个Klinefelt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8.基因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然而基因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请概括叙述对基因认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目前对基因本质的看法。 9.用P1进行普遍性转导,供体菌是pur+nad +pdx-,受体菌是pur-nad -pdx+。转导后选择具有pur+的转导子,然后在100个pur+转导子中检定其他供体菌的基因型,结果见下表。试求: 1)pur和nad的共转导频率是多少? 2)pur和pdx的共转导频率? 3)哪个非选择性座位最靠近pur? 4)nad和pdx在pur的同一边,还是两侧? 5)根据你得出的基因顺序,试解释实验中得到的基因型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菌落数 nad + pdx+ 1 nad + pdx-24 nad - pdx+50 nad - pdx-25 合计100 10.一个没有血友病的男子与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后,有了一个患血友病和Klinefelter综合症的儿子。试解释此现象并说明他们三人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 11.在番茄中基因o、p、s均在第二染色体上,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F1,用对这三个基因是纯合的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测交的子代表型数目 + + s 348 o p + 306 + + + 73 o p s 63 + p s 96 o + + 110 o + s 2

陕西师范大学有机化学考试题

CH H 2C CH 2 CH H 2C CHCH 3 CH H 2C CH 2CH 2 CH H 2C C(CH 3)2 2002—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考分离 2002级化学及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试题 一 命名或写结构(10分): 1. 顺十氢萘 2. 苄基氯 3. PCC 4. NBS 5. 6. 7. 8. 9 10 二 选择填空(20分,每空2分): 1. 最稳定的碳正离子是( ) (A) (B) (C) (D) 2. S N 2反应历程的特点是( ) (A )反应分两步进行 (B )反应速度与碱的浓度无关 (C )反应过程中生成活性中间体R + (C) 产物的构型完全转化 3. 具有顺反异构体的物质是( ) CH 3CH C COOH 3 CH 3 CH C CH 3 CH 3 CH 3 C CH CH 3 CH 3CH 2 CH 2 (A)(B) (C) (D) 4. 与AgNO 3-C 2H 5OH 溶液反应由易到难顺序( ) (A) 2-环丁基-2-溴丙烷 (B )1-溴丙烷 (C )2-溴丙烷 (D) 1-溴丙烯 5. 2-氯丁烷最稳定的构象是( ) (A) (B) (C) (D) Cl H 3C H H CH 3H Cl H 3C H H H CH 3 Cl H 3C H H 3 H Cl H 3C H H H H 3C C C CH 3CH 2H CH 3 CH 2Cl CH 3CH 2CCH 2CH 22CH 3 CH 3 CH 2CH 3CH(CH 3)2 CH 3H CH(CH 3)2C 2H 5 H CH 3 2CH 3 (标明R 、S 构型) C H 2C OH H C H HO 2OH OH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 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育 答案: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总体而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3. 三舍法 答案: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4. 苏格拉底法 答案: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5. 最近发现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