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上古三代的更替

年级七学科历史课型新授主备教师协作教师设计时间授课时间总课时序数授课人学习内容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

学习目标1.总结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间,亡国与立国之君,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知识。

2.识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3.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学习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习难点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影响

学习准备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那么,

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并且大家熟悉的《封神榜》的故事就发生在

商周时代,今天我们来学习《上古三代的更替》。

二、导读自学

(一)夏商周的更迭

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史称“盘庚迁殷”。

商周之间著名的战争发生在时间(),地点()

(今)。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今)历史上称“”。

朝代国都起止时

立国、亡国之

重大事件

夏朝

商朝

西周

(二)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或者目的是什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分

封制实行的作用是什么?

2、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以()为基础的,核心是

(),宗法制在西周起到什么作用?

二次备课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总结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题 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3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是。 32、秦国通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3、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34、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36、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定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8、秦中央政府设、、三个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9、新创并首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4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41、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42、秦朝为抗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是。 43、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是。 44、秦长城的西起东至。 4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46、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地点是。 48、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49、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皇帝是、。 50、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 51、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5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53、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54、公元前119年,大将、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顺利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班情分析 本学期带七年级两个班,共100人,其中男51人,女生49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 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本章难点:数学说理。 第十一章:机会的均等和不等。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批注: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青铜工艺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 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①造型雄伟。②纹饰古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七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四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新学期开始了,一名新同学在班上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她应该姓( )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答案】:

?第3题【单选题】 河南殷墟遗址在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曾是商朝首都,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商朝定都殷与下面哪件事有关(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掉转矛头,反戈相击”这一史实发生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尧传位于舜 B、舜传位于禹 C、禹传位于启 D、姬昌传位于姬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中的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室。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D、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答案】: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教案

专题二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教学目的: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既有列国的“平行发展而又相互竞争”,同时一个广大地域范围中获认同并被遵从的中心权力正在形成和发展,相继获得这一权力的商王朝与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和与国家统治合法性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藉此,“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 第二节东亚雄邦:商 第三节文明的奠基:西周 教学重点: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 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支人群平行发展而相互竞争的关系;西周分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 一、文献中的夏朝 在文献中被描写成一个王朝的历史:有夏、时夏、夏氏、夏王、夏邑、夏后、夏桀 a)《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详细的王朝世系: 启- 太康 ……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孔甲-皋-发-癸 …扃-厪-- b)世袭制的最终确立:钧台之享(有扈氏知义不知宜)——太康失国……(后羿、寒浞)……少康复国 从此后世“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便与此密切相关 c)相关王朝的史事:孔甲乱夏、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等

d)记载有王朝延续的时间:《史记索隐》:“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 e)文献中夏人有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晋南“夏墟”——汾、浍、涑水流域;豫西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 禹居阳城。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定公四年》)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国语·周语》) 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其南。(《战国策·魏策》)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 二、与夏史有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 以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Bc2100~bc17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c1900~bc1500) 面积6平方公里,含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作坊、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 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 a)分布范围与文献所记载的夏朝国家活动的地域基本吻合 b)绝对年代、相对年代都与文献记载夏国家年代大抵相符:夏代总积年为400—500年之间,约为BC2200—BC1700年;二里头文化BC1900—BC1500年,大体落于文献记载范围内 c)偃师、郑州商城的发现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 三、争论: *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吗?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吗? 夏朝是否客观存在? 甲方:否定——夏朝充其量是神话传说时代 乙方:完全肯定——绝对不能否定; 丙方:不表态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教案 华东师大版 (2)

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 1教学目标 知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过程,了解和理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事件。认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学历史要图文并重。要求学生了解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学情分析 刚入中学的学生没有什么历史知识,培养正确历史观非常重要。以史论今, 古为今用,从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生产生活服务是学习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本节课采取传统教学法,结合图文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抱着疑问走。 3重点难点 分封制是重点,分封制的影响是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上古三代的更替 一导入:以封神榜电视剧画面导入。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二〔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夏:建立者亡国者时间都城 商:建立者亡国者时间都城 (西)周:建立者亡国者时间都城 分封制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 宗法制基础核心作用 公元纪年法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内容大家基本上能把握要点,但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涉及到历史概念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大家做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我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学习为例,以后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时,能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名词。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上古三代”是哪三代?(夏、商、周) ②“上古三代”各自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1页,附录:“朝代简表”。同时指导学生看第30页,“夏商周形势图”,指明传说中“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朝代简表”说夏都在“山西安邑”就是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只要记住“阳城”就行了。)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____。(商朝。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课文中学习。) ④什么叫“殷墟”?(商代都城的废墟,因商朝多次搬迁都城,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之后,人们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⑤什么是牧野之战?(向学生讲明,我们以后还要学到许多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课本中学习到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关于战争我们要知道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背景、经过、意义及其作为特殊战例的代表性。牧野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⑥分封制的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⑦宗法制的基础、核心、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⑧“东周”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指导学生看“宗法制示意图”。(学生问:“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 西周宗法制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而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将同姓宗族成员联结在一起,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它与夏商时代的“方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经过分封自上而下形的。它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但诸侯在地方上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上古三代的更替华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四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华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 四篇 第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夏启 B、商纣 C、商汤 D、周武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根据这一制度,选出下列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有( )① 交纳贡品② 交纳田租③ 朝觐、服役④ 服从命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 D、隋朝、宋朝、明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传说中尧舜禹的“禅让”是根据什么方法,来实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顺利更替( ) A、势力强弱 B、血缘关系 C、民主选举 D、年龄大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迁都是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迁到另一个城市。商前期几次迁都的原因是( ) A、政治动乱和水患 B、统治者想扩大势力 C、外族入侵 D、商朝人思念家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殷墟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春秋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一位统治者有关?( )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今年立春以来,阴雨不断,省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如何治水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下列哪一人物最早治理过黄河( ) A、禹 B、李冰 C、尧 D、舜 【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题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班级文初一年级 授课时 间 第四周(2)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 过程与方法: 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 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 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夏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的概况 难点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体——隶书——繁体楷书——简体 二、青铜器工艺高超工艺

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意义 10分钟 检查复习: 1、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国者、亡国者,夏 朝的国家性质是? 2、商朝存在的时间、建国者、亡国者、商朝都城 检查笔记复习笔 记 培养记笔 记,复习的 习惯。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周时期鼎盛 精品: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 1、中国的文字起源很早,传说黄帝命仓颉发明创造了汉字,半坡氏族村落出土的陶片上刻画的符号,被学者认为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了商朝后期,文字已相当成熟。 2、当时的占卜风气很盛行,统治者遇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吉凶祸福,然后把占卜的情况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人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或“卜辞”。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商朝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4、青铜器是用铜、锡的合金铸成的。夏代,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和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这一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5、商朝的青铜器刻有文字,现存的毛公鼎,铭文近500字。后人将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6、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因首先在三星堆发现,并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 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 1 杂的﹑高级的生物,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 3、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P4-6 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农耕文化 P8-9 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 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 二、南方农耕文化 P10-11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三、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原始聚落 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