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全诗歌默写总结整理版

最全诗歌默写总结整理版

最全诗歌默写总结整理版
最全诗歌默写总结整理版

一全文默写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1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送孟东野序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

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0.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1.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2.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3.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4张先《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5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6.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7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8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19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二.填空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2《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一首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节选)

4《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资料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一千五百多年。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断代史。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出自于《曹刿论战》。

7《子产不毁乡校》中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8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它是记录有关”,记录“邦国成败,嘉言善语”的书,故名“国语”

9 《劝学》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对为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0《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1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2 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过秦论》贾谊中提出的。

13 然一沭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韩婴《周公诫子》

1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自于曹操《蒿里行》15.《蒿里行》曹操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体,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亦诗亦史,故有“诗史”之誉。

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17.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18.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9.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洛神赋》20.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

21.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23.闻一多先生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7.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有《韩吕黎集》

2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拥至蓝关示侄孙湘》

29.《马说》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30 进学解[唐]?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障百川而东之,逥狂澜于既倒

31.林逋人称“梅妻鹤子”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3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34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范仲淹《岳阳楼记》

36.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3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39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40《秋声赋》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4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42 戴望舒《雨巷》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翻用古诗“丁香空中结雨愁”。叶圣陶称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排序题

1.《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2.《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3.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望庐山瀑布》“飞流”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春来” 借代: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设问: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两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不肯”杜甫《登高》“艰难;潦倒” 借景抒情:杜甫《蜀相》“映阶;隔叶”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触景生情:王昌龄《闺怨》“闺中;春日。忽见;悔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李商隐《巴山夜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动静结合:杜甫《绝句》“两个。窗含”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鸟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陌上桑》王维《山居秋暝》“正面景-侧面人” 细节描写:叶绍翁《游园不值》赵师秀《约客》苏轼《江城子·十年》 白描:《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田家》 衬托:正衬:见烘托;反衬:“乐景哀情”杜甫《蜀相》李白《越中览古》 渲染、烘托:贺铸《青玉案》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 对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美人帐下” 象征:多为托物言志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用典:李商隐《锦瑟》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忽复乘舟”“长风;直挂” 以小见大:金昌绪《春怨》杜牧《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元稹《行宫》 卒章显志:末句直接表明思想:李白《行路难》“长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杜《茅屋》 以景结情:末句写景抒发情思:王昌龄《从军行》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 托物言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欲扬先抑:叶绍翁《游园不值》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古讽今: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江南春绝句》张养浩《山坡羊》 怀古伤己:杜甫《蜀相》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陆游《书愤》李清照《夏日绝句》 修 辞 手 法 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描写技巧 表 现 手 法 表 达 方 式 立 意 技 巧 表 达 技 巧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诗歌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称为‘再现与还原’式阅读,指鉴赏对象所创造的形象、意境在鉴赏者心中的映现,这种映现以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主要目的。”“另一种可称为‘开拓与发挥’式阅读,这种阅读以‘读出自己’为终极目的。指鉴赏者利用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对作品的意味产生更新的,更深层的看法,从而呈现阅读的多元。”1现将2010年到2018年新课标高考卷的考察重点做一个统计: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总要求。《考试大纲》在这一总要求之后又逐渐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形象类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人称刻画的形象。

1.指认意象 ①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品味意象 品味意象是指分析意象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3.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①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二)鉴赏语言类 一般来说,古诗词语言鉴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使用——炼字、赏析诗句;二是语言特色——风格 1.炼字 如07年卷的试题《溪亭》的第二问: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不同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答题思路:在答题时,常常用四字词语来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说语言特色,最后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四字有: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平实质朴、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壮美华丽等。(三)鉴赏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是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 一、表达技巧的分类 (一)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1.描写描写是进行绘声绘色绘形的描画和摹写的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能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的表达效果。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描写。在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

诗歌鉴赏总结专题(2011.5) 一.考点 二.命题 (一)内容方面的命题 1.人物形象? 如:《塞下曲》: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括出)的将军形象。 又如: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②。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③。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陆鸿渐形象?作品从哪两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形象。 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他的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他的潇洒疏放。 2.描绘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特点用词?描绘意象务必全。 意境特点用词: 静的方面:恬静、幽静、宁谧 空间方面:雄浑壮阔、高远、旷远、空阔 色彩:萧瑟、凄清、冷清、冷寂、荒凉、苦寒、苍凉、绚丽、清丽、淡雅、优美如《湖寺清明夜遣怀》“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简要赏析。(审题) 描绘了一幅凄清旷远的月夜将图:旷野上空飘着将要下雨的云,月亮在云层若隐若现,沙洲上的鸟儿鸣叫着飞向遥远的天际。 (“赏析”可加一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凄凉愁苦的心情——写法及作用)

3.概括主要内容?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蒋捷《浪淘沙重九》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意忡忡”的原因有哪些?(3分) 秋景伤人前程渺茫孤独漂泊思念亲人 (二)情感方面的命题 1.概括主要情感?(南京一模二模) 梳理圈点仔细,不遗漏(可根据分值判断有几点,一般至少三个层面) 表达规范,用情感表达的词(对…的什么感情) 湖寺清明夜遣怀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诗歌表现手法汇总

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描写的表达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粗笔与工笔结合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①比兴手法:比兴主要是来自于《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②铺陈渲染: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也”,指的是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③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作用:a.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 b.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c.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秋天中出现是寂寞的象征,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④联想和想象:是诗歌散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也是诗歌散文的两只翅膀,没有了联想和想象,诗歌和散文就失去了灵性而死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①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②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③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④伏笔铺垫:是在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⑤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最全汇总(9个“套路”+9种常见情感+20篇诗词鉴赏)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

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完整word版)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推荐文档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点归纳讲义

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 诗歌的结构技巧: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小中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起承转合、对比结构。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1.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XX 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 ③渲染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还无晴。】B语意双关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Ⅰ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Ⅱ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2.审题答题规范:细辨析、巧回答 “细辨析”指在审题时要仔细辨析意象类试题与意境类试题。意象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请找出××(意象)。②××(意象)蕴含什么样的情感?③××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②××(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巧回答”指针对这两类题巧妙地回答。意象类题应是怎么问怎么答。(详见后面的“微点突破”)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 2011年11月24日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作者在叙事描写 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 国情怀。 〖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其表达手法可概括为“间接抒情”,又称为“委婉含蓄”。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当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中,通过描写景色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一般称作“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写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交融为一体。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 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 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 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 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 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唐代谢浑《谢亭 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 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而“触景生情一情景相生一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便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 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 人读之,悠然神远。 【例】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从一般叙述到一 问一答,再到重叠、设问和慨叹,通过层层拓展和深入,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 人的感情。标志是全诗没有一句写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句子。 〖托物言志〗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等问题。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