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绵哀愁

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

“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

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乡书是家信,诗人漂流在外,很想家,所以写信。

师:他现在何处?家在何方?

生1:他现在在北固山下。

生2:他的家在洛阳,这从“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我当即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河南洛阳在这,当时作者可能行船向东去办事,因为在唐朝殷番的《河岳英灵集》中,该诗题目为《江南意》,诗的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作者可谓是‘人在他乡’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这一点呢?

一阵紧张而安静的思考后,学生们马上纷纷回答:

“从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以看出来,‘客路’是旅途的意思,‘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

“题目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也说明是在路途之中。”

学生的回答比我预料的要好,在他们的发言过程中,我适时给予点拔与鼓励。至此,我引导学生已经挖掘出了诗歌感情的第一个层面:思念洛阳,思念家乡。

如果说“思念家乡”是诗情的第一个层面,那么“思念亲人”则是本诗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又一洞天。

“行舟客路,人在他乡。王维有这样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动情的拉长了语调。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很默契的齐声咏和。

“一些重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家庭团聚的日子。那么,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呢?”

“是秋天,因为有大雁。”一位急性子学生脱口而出。部分学生在底下暗自窃笑。

“刚才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值得表扬。但我发现有些同学似乎有不同的观点。”我微笑地看着窃笑的学生,“难道说‘秋天’不对吗?”

“是春天。”一个学生肯定地说。

“因为春天到了,大雁才会飞回来。”另一个学生好像生怕功劳被别人抢走,“唰”地一下站了起来。

“言之有理。”我指着地图说,“从地理上看,洛阳在北固山的北边,春天,天气变暖,候鸟才会从南方飞回来。所以

作者才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同学们,向刚才两位同学学习(带头鼓掌),他们敢发言,肯动脑。大家想想,还有哪此词句说明了当时的具体时间呢?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待会请选出中心发言人。”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各中心发言人纷纷要求发言。

生1:“江春入旧年”说明当时春天快到了。

师:“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从书上的注释看到的。

师:不错,看来你们小组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大雁南归,旧年未过,但我国有一传统的节日却要来临,这个节日是——

生(齐):春节。

我平静地扫视全班,若有所思的停顿几秒,用缓慢深情的语调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满怀真情的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学生齐声背诵,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我暗示学生继续发言。

“当时是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水涨起来了,所以作者说‘潮平两岸阔’。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春》就说‘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

我带头鼓掌,学生跃跃欲试,气氛更加活跃了。

“当时还是早晨,作者看到了海里升起的太阳。”第三个中心发言人停了停,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从‘海日生残夜’看出来的。”

我颔首微笑,在引导学生弄清“海日生残夜”是什么意思后,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里升出来。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阳从海里升起来吗?”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当时江面开阔,连接大海吧。”

另一个学生说:“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阳,想像它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刚才两位的发言,一个说是看到的,是实写;一个说是想到的,是虚写。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呢?”我的话音未落,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了起来。

到了是该出手的时候了。

“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刚好有一位同学去了北固山。”我扫视了全班学生一眼,“他是到镇江市出差

的。受我的委托,他是特意去北固山为我们实地考察这一问题的。大家愿意请教一下他吗?”

“愿意——”

“他现在正等着我们的电话呢?谁来听这个电话?”我拿出电话,将话筒插入录音机的扬声器里,“不过,可要注意礼貌用语哟,我的同学姓鲁,也是老师。”

“班长!班长!”

班长在掌声中走上来,其余学生伸长脖子,凝神注视。我拔通了早已储存的号码。“嘟——嘟——”的声音在教室回响。

鲁:喂,你好。

班长:喂,您好,是鲁老师吗?我是钟老师的学生,您在北固山吗?

鲁:受老同学委托,我今天特意来到北固山的。

班长:您在那儿能看到海吗?

鲁:你们钟老师也问我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是看不到海的,这里离大海有好几百里地哩,“海日生残夜”是作者想到的吧。但是现在江面开阔,抬头望去,对岸遥不可及,远远看去,还真有“海天相接”的感觉,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来,自然会让人产生“海日”的感觉,这样,理解为实写似乎也可以。你明白吗?

班长:我明白了,谢谢鲁老师,再见。

我连忙接过电话,大声的说了句“谢谢老同学”,说实话,老同学那声音飘飞在风中,绝对能够把人的思绪带到那碧水迂绕的北固山前。

一陈掌声之后,教室里平静了下来,我再次扫视全班,用深沉的语调说道: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子过得真快,一天未过,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旧年未去,新年的脚步却又近了。漂流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啊。

“独立船头,仰望长空,一行大雁,从南方飞回,诗人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见到我可爱的爱人啊……

我发现,在学生朗朗书声中,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咏叹。

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学生质疑,把还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结果,许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风正一帆悬”上,——而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当时江面上的风大吗?”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又炸锅了,有的说风大,有的说风小。

在讨论分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帆船模型,从“风正”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风的方向与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接着,我又问学生,能不能说成“风顺一帆悬呢?”让学生结合“悬”来区分“风正”与“风顺”的意思,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用“风顺”,因为帆没有鼓起来,当时风不大。

此时,我将船托在嘴边,以风吹帆,问道:“‘风正’时帆该悬挂在什么方向?”

“朝船头的方向。”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并不难。

“那你们看看书中的插图,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画错了!画错了!帆的方向画错了!”不少学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你们真不简单,居然能挑出专家的毛病!”我顿了顿,提高了音量,“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是能发现很多真理的。不迷信权威!做学问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诗境再现,配乐朗诵

在哀愁的《二泉映月》中,我让学生闭目静听老师的朗读,然后,请他们描述自己脑中想象再现的画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这首二胡曲为背景,兴致盎然的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的表演赛。

拓展共鸣,交流资料

以“乡愁”为主题,各组依次展示了自己的收获。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来自网上、书籍、报刊与杂志,内容广泛,有传说,有诗词,有歌曲: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泰戈尔的《母亲》,从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费翔的《故乡的云》……

最后,在《二泉映月》的乐曲中,在学生朗朗的背诵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但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这节课后,我们语文教研组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堂课的学习活动围绕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精神。

同事们的意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学案”代替“教案”,活动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挑战权威的精神。其中最精彩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对“船向”“风向”“帆向”的分析,发现了课本插图中的错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本课学习活动的诸多环节体现了教师这一精神,如导入等多处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其中“电话采访”还具有不可重复操作的独创性。

3.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手段,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放纵”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获得独特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品质。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参与,尊重他们个人独特的学习感受。

4.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层次教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课堂以“思乡”、“思亲”、“情景再现”三环节进行,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艺术(配乐朗读)”为诗歌学习梯度,抓住了教学重点。

在给我鼓励的同时,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这堂课的容量还可以再大一些。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在本次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除课本、教参外,我还请教了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的同志,请教了

自己的父亲,并与出差镇江的老同学取得了联系,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思乡”的体验也成为本次学习活动的资源。

从广义上讲,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次“电话采访”活动的设计关键其实就在于引导一种思想。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诵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次北固山》,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代诗人。 二、诵读明义: (1)、学生自由诵读(2)、听老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3)、作诵读指导并齐读(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三、老师检测 次:旅途中停宿;客路:指的是人们来往走的路,在这里是指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的是长江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春潮已升,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住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首联:作者乘船,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领联:春潮涨平,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颈联:当殘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呈露春意。 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它们捎去我对洛阳家人的亲切问候。 四、导学互动: 下面我们观景和品情两个方面对这处加以分析 观景: 1、在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答:青山,绿水,…… 2、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有哪些?答:前三句。 3、这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们试着来为这此画起上一个名字。

答:青山绿水图;大江行船图;海日初升图 品情:这首诗中集中抒情的诗句是:最后一句。 1、用一个或都多个词,概括每一联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首:旅途的艰辛;漂泊;浓浓的乡愁(神驰故里) 颔;对山河的赞美 颈:对流年如水,岁月暗换的感悟,思归盼归的乡情。 2、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正和悬两个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开阔,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试作赏析。 答: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错,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也含哲理,同时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表现了时光匆匆,使人顿生思乡之情。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答:写出了春节将至和欲归而人未达的特定条件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五、导学归纳: 从全诗来看,此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试分析表现在哪里? 残夜,旧年写出了人的不团圆,用归雁作比较写出了思乡之情。 六、导学训练: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次北固山下教案(I)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缘每砝馐谴撼背跎钡木跋蟆?b r&g t;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题:《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作者的感情。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 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朗读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 1、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体裁上属于,内容上属于之作。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2、背景解读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来往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3、注释: 次客路残夜 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自主翻译 Ⅱ.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探究一:1、在预习见疑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古诗的炼字艺术。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找出来并品味妙处。 “正”字能否换为“顺”字,请说明理由。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生”和“入”好在什么地方,并阐释这句蕴含的哲理。 3、主题:诗人通过对长江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的深切思念之情。 Ⅲ.巩固深化 1、小结知识网络: 2、本课内容检测: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 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 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 学案例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卖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 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_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

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次北固山下__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次北固山下 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代诗人。 2 释题。 (二)课内探究 1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你找出两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2 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 试总结本诗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每首诗八句话。绝句可看作是律诗八句话的节选,每首诗四句话。二者都讲究押韵,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 (四)训练检测 1 作者借景物来表达飘泊他乡而心思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点明主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让我们透过小景看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大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李雪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2、作者: 作者王湾是唐朝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怀吧。(展示目标,播放歌曲 flash 《送别》) 二、朗读感知,领略思乡之情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 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 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 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 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 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 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 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 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 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 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 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

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 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 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 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 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 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 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 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 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 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 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 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 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 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

中考古诗赏析复习之边塞诗

古诗复习教案之边塞诗歌 教学目标:掌握文学常识; 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类知范围 诗歌有按照季节、体裁、朝代、作者分类。按照内容分类有助于深入了解古诗内容,洞悉诗人的写作目,区分出同题材古诗的异同之处。这也和《新课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析语言,感悟情感”的要求相呼应。 中考古诗归类 边塞征战类王维《使至塞上》李贺《雁门太守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水田园类陶渊明《饮酒》陆游《游山西村》 即景抒情诗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杜甫《望岳》 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杜甫《春望》《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咏物言志类曹操《观沧海》王安石《登飞来峰》 即事感怀类李白《行路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牧《赤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龚自珍《己亥杂诗》 文天祥《过零丁洋》 针砭讽喻诗杜牧《泊秦淮》白居易《观刈麦》 二、真题明题型 2008年(阅读)分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加点“乱”字的表达效果。(①花开繁盛②色彩缤纷③贬词褒用) 2009年(阅读)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景:①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②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③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命运。④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情:①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②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③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④济:拯救。“济沧海”指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 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