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哀郢》重读

《哀郢》重读

《哀郢》重读
《哀郢》重读

《哀郢》重读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髻讯?含戚。

外承欢之?踉假猓?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ブ?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o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罢《哀郢》,自然而然便想到这句诗,或许是它们向我展现了同样的意境。长楸、大坟、水波、行舟……万物都在诗人心中被染上了黄昏幽暗的色泽,天地更显苍凉。当那些香草美人的传说随了诗人的青春与梦想一去不返时,怅惘的诗人终于拿起落寞的笔,追忆、倾诉、呐喊与叹息。浪漫的笔触依旧,抒写的却是现实深刻的悲哀。悼故都、忧黎民、怀故园、恨谪迁,区区数百字,却写尽了人生的大悲大痛,浓缩了生命的百恨千愁,演绎了一出千古悲歌。

《哀郢》是流动的。它是诗人流动的回忆。九年,漫长的时间,可以发生多少事,可以抚平多少事,然而九年前那场流动的回忆,诗人却不会忘却。从“过夏首”到“凌阳侯”,从“顺风波”到“上洞庭”,水波流动,诗人也跟着流动,那些熟悉的院闱宫墙渐流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四野茫茫,河滩荒凉。扁舟一叶,白露横江,难以想象诗人漂泊的心境是何等凄凉。那不是“长亭更短亭”的戚戚切切,也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虑迷惘,而是面对国破家亡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的泣血悲怆。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销。兴亡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千年后的骚人这样悼念金陵。流水青山,与屈原笔下的“阳侯”“大坟”有异曲同工的宏大壮阔,而这天地间的大美却映衬着一个王朝衰颓的背影。“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诗人用浪漫的笔描绘出一番荆楚大地的广袤壮美,却也勾画出山遥路远凄风苦雨中自己孤雁般无所依傍的身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左徒,楚国的梁柱,而今万里漂泊;曾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楚王宫,而今沦入敌手。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然而浩浩楚国的国运还能昌隆多久?洞庭的烟波,送走的不只是孤舟中苍首槁颜的诗人,更是一个称雄一时的王朝余辉般仅存的希望。留下的,或许只是在

时间的无涯与空间的浩渺中物是人非的叹息。

物是人非。离别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物是人非。行走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回首不见来时路。我相信真正让诗人“婵媛而伤怀”的,不是“眇不知其所止”,不是“焉洋洋而为客”,而是“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而是“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前途未卜,羁旅异乡,都不过是诗人一己的困顿,不足为悲。诗人悲的是忽逢巨变的荆楚大地,是落日西斜的巍峨宫阙,是自己满腔热血却壮志难酬的束手无策。“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最深的悲哀莫过于霏霏的雨雪代替了依依的杨柳,无奈的离别破灭了曾经的幸福与希冀。遥想当年,位居左徒的诗人意气风发地踏上楚王宫层层的台阶,面对伏首的群臣宣读革新的法令;遥想当年,出使齐国的诗人博闻强识、巧言善辩,终于完成合纵大业,使楚国雄威不亚强秦。可以说,楚国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都饱含着诗人的心血和汗水,而今大厦将倾,自己却不能居庙堂之高而力挽狂澜,只能随离散的百姓一道东迁,只能悲戚戚地回顾龙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夏为丘”、“东门芜”。英雄无用武之地,一生追求空徒劳,这才是最为殊深的悲慨吧!正如《桃花扇》中那句“眼看它起朱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一种极致落差造就的极致悲哀。

诗人一路行走,一路回首。行走、回首,都以一种绝对

孤独的姿态。茫茫天地间,“登大坟以远望”的诗人固然凄楚,却难掩眉宇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的狂傲与“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屈原《渔父》)的坚毅。他是那样超然于世,却又那样不合时宜。于是,孤独,是他注定的宿命;流放,是他注定的结局。

那是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个礼崩乐怀、群雄逐鹿的时代;那是个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时代;那是个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翻云覆雨的时代;那是个用严刑峻法、权术谋略鞭笞天下的时代。而诗人,却携着一身岸芷汀兰的芬芳登上了楚国的政坛,这从一开始,就暗寓着悲剧。他太理想化了。在统治者竭力为权力、版图角逐时,他眼中却是“民离散而相失”;在群臣忙于结党营私、勾心斗角时,他却慕“愠?ブ?修美”。用一颗真善美的心对抗假恶丑的现实,结局无疑是以卵击石的毁灭。

纵使被流放,希冀却依然单纯。从“楫齐扬以客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到“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他天真地以为见到了君主就抓住了希望,他天真地诉说自己“湛湛”的忠贞。然而事实却是:庸君统治的国家从来不需要忠臣,需要的是一位有足够能量威慑住朝廷甚至国君的铁腕政客。正如明神宗时的张居正,可以有理想化的政治目标,却要有实现目标的现实化的手段。

但高冠岌岌、长佩陆离的诗人怎会陷足于蝇营狗苟?怎

会轻易放弃心中的执着与恪守?“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对于“外承欢之?踉假狻钡恼?客,诗人难掩内心的鄙夷和厌憎,竭力把自己与之区分,出淤泥而不染般把自己撇于官场的混沌之外,以冷眼旁观的姿态睥睨“众谗人”表里不一,讨喜谄媚的丑态,却也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孤立于既成的错综而稳固的官僚圈之外。“众?o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众”与“美”的冲突造就了生存悖论和道德两难的困境。选择了道义,也就选择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孤寂;选择了操守,也就选择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凄凉。是变通还是坚持?是折腰还是恪守?这或许是千年来摆在迁客谪人面前最大的

难题。屈原的选择无疑坚定,但不可能没有过思量。流放中的他,心情是矛盾复杂的:“心?\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惨郁郁而不通兮,蹇?髻讯?含戚”。心结难解,一半缘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一半恐怕要缘于纠结在理想与现实间无所依从的焦灼和隐痛。

明知前方没有路,依然义无返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终究还是那个湘水畔芰荷为衣的少年,高吟着“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的赞美诗,为了心中永恒的道德律,甘愿做被世间捐弃的异数。一场回忆,一场悲歌。当花谢花飞的回忆终随“忽若不信”的时光尘埃落定,国都沦陷、为君所弃、返乡无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时,

诗人也终于大梦初醒般回归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一切的悲慨愤懑、失意困顿竟化为一份最单纯的渴念:“鸟飞反故

乡兮,狐死必首丘。”充溢心中的,唯有对故园的脉脉情深。

说单纯,却又最深沉。一语道破了所有悲愁的终极缘由。不仅仅是悼都痛、谪悲恨,更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赤子情怀。为何在那个朝秦暮楚的年代,诗人宁与残破不堪的楚国共遭雨打风吹,也不愿去国离乡,另投明主?因为诗人眼中关注的,不只是“州土之平乐”,更是“江介之遗风”。在政治家之前,他首先是个子民,楚国水

土养育的子民。对这片热土,他给予的,不是政治家式的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赤子之心生发的至真至诚的关怀。哀郢哀郢,哀的何止是郢都?哀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气韵不再,血脉难延。诗人把自己深深融入湘风楚水中,用去乡就远的流离百姓的心态感喟这满目疮痍。他就像一位流浪的歌者,用浑厚悠远的歌声,唱尽悲欢唱尽离合,唱尽迁客谪人的千古悲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渔父》)渔人的歌声渐渐远去。屈原的身后,是无数迁客谪人追随的脚印。于无声处,他们的泪与悲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地律动和跳跃。

胡宇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学生。

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一、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 [] 二、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 [] []/[i] [] [u] [] 在非重读音节中,许多单词中的元音字母a e i 即可以读作[]音,也可以读作[i]音。 三、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特殊读音 [] [:] [a] [u] []

You can memorize words in a relaxed way if you pronounce them reasonably. Say words correctly, and you will learn them easily. Corrcet pronunciation means correct spelling of the words. 四、-r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 [:] [:] [:] [:] 音节元音字组在非重读音节中通常读[]音,例如: 五、-re音节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e] [] [a] [:] [ju] []音, [r] 六、元音字组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e] [e] [:] [:l] [:]

[:] [e] [] [e] [:] [] [e] [u] [:] [] [u] [] [:] [au] [:] [ju:] 七、非重读音节中元音字组和字群的读音 []

[u] []音或[]音。例如 [n] [n] [n] [] [] [] 八、元字组在复合词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e] d[:] [e]日子ay[] [e]ay[] st[:]st[] [:] → cupb d[] nd[] 九、辅字组的读音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这条规律反应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本质联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育者,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活动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师生二者积极的配合,协调一致。 总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 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认识活动。因此,学习间接经验,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通过教学,学生用最有效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书本知识,,并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如果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现实脱节,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就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又要密切的结合实际,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这条规律又称为“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这条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为了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才。因此,教学要用一定的社 会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就成为客观的必 然要求。 (2)从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各各个学科的教材的教育内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和科 学知识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因素 (3)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她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其思想状况,学习动机、态度、意志的影响,教师要加强对其思想觉悟方面的教育, 使之树立学习的自觉性。 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知识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条件,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 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 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 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师读书学习笔记20篇

教师读书业务学习感受 第1周读书笔记 读《语文教学通讯》,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觉得甚好,收录如下。 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自己静下心来进行教育科研,去发现、思考、探究一点问题,从而营造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许许多多诱惑让“板凳甘坐十年冷”成为可笑的告白。其实,蹲下来,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用心思考,才能发现语文教学中居然有如此多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语文与我们的生命共存,我们何不从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生活的快乐呢?轻叩教育科研之门,用学术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用学术的思维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或许我们也能登高望远,高层建瓴。 第2周读书笔记 于永正《教海漫记》读后教育感言摘录: 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行为。 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才能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因为爱的别名是理解。 悟性和灵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 没有情感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 第3周读书笔记

今读《教师也需要表扬》,心中颇有感触。我曾读过家教成功榜样周鸿的《赏识孩子》,他的孩子周婷婷是在爸爸的赏识中成长成才的,因此他的赏识教育方法也随之传遍祖国大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把赏识理念深深牢记并常挂在嘴边,总是大方的赞美欣赏孩子,当发现孩子有小小的进步时,总是及时地给予赏识,被赏识的孩子马上露出了笑脸,行动更加积极,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曾听过一句话: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就会朝着我们预定的目标靠近。这句话我想是赏识的最高诠释吧。 现把目光放到教师这儿,教师在工作中同样希望得到领导的欣赏,家长的肯定,有时领导、家长的一个笑脸,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次活动的支持或参与都是教师工作前进的动力,因为教师也是需要表扬的。 第4周读书笔记 偶然的机缘,我有幸读到了它——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就像一个痴迷的粉丝突然获得了偶像的签名,当这本书到我手里,我的心竟然突突地跳起来,那种感觉,如获至宝。 《幸福的种子》没有辜负我的心跳。翻开书,我不但找到了幸福的种子,也找到了播种幸福种子的方法。那颗种子就是:阅读。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语句,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荡气回肠的情愫,一本书就这样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捧着书,有如一位多年的挚友坐在你面前,捧着一盏温热的清茶,娓娓道出他心中对书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可谓字字珠玑。 第5周读书笔记 作家曹文轩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

高等教育 现代教育原理 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2.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6.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与指导、休闲指 导)。 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学记)。 8.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10.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 断改造)。 11.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尊重的 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1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 大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4.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15.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众向发展、追求教育的多样 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1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8.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 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20.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 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2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 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儿童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22.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 2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发展规模 和速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 24.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各门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 学周安排)。 2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2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业)。 27.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感_高二读后感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感 本文是关于高二读后感的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近日重读鲁迅先生小说《呐喊》、《彷徨》,无意间想起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句话“《狂人日记》(选自《呐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可否认,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狂人日记显示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觉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唤醒民众麻木的神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艺术价值而言,我个人觉得,“狂人”形象比不上鲁迅先生后来创作的诸如祥林嫂、孔乙己、陈白光等,根本原因在于“艺术真实”不足。 按照苏式文学理论的观点,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物活动的一种集合式的拼凑。这种说法是从写作对象的角度强调了创作素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在我看来,小说的“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的客观事实,不必强调对现实生活完全真实的展现,而在于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境能否让读者更容易地、更自然地从“此时”过渡到“彼时”。但在我看来,如果一篇小说的真实性不足的话,其实是割断了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不能引发读者心中的“波澜”,无法产生自然而持久的震撼或回味,那么其艺术价值应该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短篇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在“真实性”上就处理得很好。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直接把读者“拉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环境之中,让读者“置身其中”进行真切而自然的感悟,在体谅作者“局部変形”的苦心之后明白了写作的关注点,从而引发对生活中类似问题的反思。 《狂人日记》的“真实性”就太过强调客观。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精神病的患者,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很不正常,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前提,读者在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拉开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距离,很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偏见”。既然“狂人”是一个疯子,那么他的行为就是有精神障碍的,看出字缝中的“吃人”是必然的,极其符合医学中“迫害妄想症”的特征。那么如果不知道创作背景的话,这篇小说的主题其实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也就削减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真实其实是建立在作者对于情节的保留和情感的限制的基础上的。不

鲁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难度偏大

鲁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难度偏大 最近重读鲁迅的文章,又有新的体会。我查了一下,小学课本中收录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篇《少年闰土》,初中课本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轮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等。 其实读这些文章,倒也不是太过于难懂,但是对于人生阅历较浅的中小学生来讲,还是缺乏一些品味它的生活底蕴。比如孔乙己,学生当然是可以看懂的, 这个没问题,但是要深刻的理解,设身处地去揣摩主人公的心态,去理解当时 那个社会,就不是太容易了。 再比如少年闰土,内容也并不复杂,是讲两个小伙伴很早就认识,小时候还一 起玩,等到后来长大,人生境遇不同,生命轨迹各异,两个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么生分,还夹杂着岁月的辛酸和沧桑。这一份情感,小学生能深切地理 解吗? 等到高中之时,一些更加深刻的文章,都收录进来了,《呐喊》自序、《祝福》、《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其实这些文章,都需要深厚 的历史知识和情怀,长期积累的文化认知,对时代背景的熟知,才能读懂读透,我到现在重读这些文章,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得反复读反复看才慢慢 品出真滋味。 我的意思倒不是说学生读不懂内容讲的是什么,其实这个谁都很快会理解,问 题在于能够品出它的深层的背景和底色,这个是很难的。再延伸一点来说,其 实中小学时学过的很多文章,都是历代流传下来最著名、最富有哲理、最精彩 的华章,但是那时候我们毕竟小,即便再聪明,你的智慧、你的阅历与理解, 都还是很有限的。 其实对于中小学学过的文章,很有必要回头再熟读一遍,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深刻而精彩的作品,都被我们那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了解过了,然后 在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这些我们都学过了,知道了,根本没有再看的必要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市面上那么多书籍,你要找一本汇聚中小学文章名篇的专著,还真不容易,因 为大家都觉得那个太简单了,人人皆知,没有必要印制。现在重读鲁迅的《祝福》、《药》、《阿Q正传》等作品,依然感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仿佛都意 味深长、有所特指,余味无穷,看而不厌,每一个句子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故事,藏着一个时代的背景,藏着某种象征和隐喻,这正是鲁迅文章的深刻与特 别之处。 经典之文就是那些何时去读,都不会过时,直指人性、直达人心的文字,它跨 越了时间的局限,提炼了普遍而长久的社会道理,每个时代每个人拿起它来读,都觉得说的正是现代,说的正是身边的人。但终究还是需要你的人生阅历来支 撑你对作品的理解。

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二

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 开音节:a) 辅音+元音+辅音+e name bike ;b) 辅音+元音he, go, hi 闭音节:a) 辅音+元音+辅音bad, bed, sit, hot, cup; b)元音+辅音it 重读音节:单词中发音特别响亮的音节 重读开音节:一个单词中需要重读的开音节,就叫重读开音节。 一.判别下列单词哪些是重读开音节,哪些是重读闭音节。 age lag ate cap bake jam face fad gape gate made chit name brag brand cad can babe ack daze ape cram crag dab eve he brim PE bed blend bend best mite nine pile pike clip make dig me bode blot grope drop blue bluff pole bug mule cut robe mug pump cute hub 二.正确读出下列单词。注意元音字母A在重读开、闭音节中的发音 A:age ape ate babe bake bane base blade blame blaze brake brave cage cane chafe came crate crave dame dame daze face fade fake fame flame gale game gape gate glade grace grade graze hale haze jade kale lace lame made make name nake pale plate quake race rate rake range rape rate same sane

文献阅读笔记(样例供参考)

文献阅读笔记 1、文献题目: 学生对电学中高斯定理及对称性的理解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ymmetry and Gauss’s law of electricity) 2、作者:Chandralekha Singh (匹兹堡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 3、摘要内容: 我们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calculus-based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s),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的困难,这些概念对运用高斯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需要同时满足: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以及各处的电场方向可以确定。另外,有效应用高斯定理需要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本研究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帮助他们学会在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如何选取合适的高斯面,而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解释学生在“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的困难,我们采用了自由发言(free-response)、多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s)测试以及利用“出声思维法或有声思维法”(a think-aloud protocol)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针对学生在上述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并为了获得关于这些困难的定量信息,我们也编制了相关选择题。被测试的学生541人,这些学生分三部分:基础物理课上的本科生,高年级电磁学课上本科生,参加助教研修班(a teaching assistant seminar course)的研究生。研究表明,本科生在上述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某些共同的困难。 4、研究目的:为了调查了学生在学习“对称性”、“电场”、“电通量”这三个概念上存在哪些困难,并对此困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正确运用高斯定理。 5、方法及过程: 1)给定题目让学生自由发言及采用“出声思维记录法”,涉及知识内容是对称性及高斯定理等。具体:在大学基础物理课上,将学生按10-20人分为一组,给每组30道题目,让他们自由发言、讨论,并给出各自的理由。同时运用“出声思维记录法”对5个学生进行访谈,更深入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关于上述概念学习困难的定性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后面选择题试卷的编制。 2)选择题测试。分三部分进行: A. 大学基础物理上(非物理专业)541人,8个不同班级,平均分49% B. 电磁学(物理专业)课上(分前后测)前测:33人平均分44%后测:28人平均分49% C. 研究生(助教研修班)课堂上33人(大多数是研一的)平均分:75% 疑问:为什么结果电磁学专业的学生前测成绩不如基础物理课上的学生? 6、结果分析: 在不同年级中测试分数对比可知: 1)A部分的测试结果与B相比:两部分成绩相差不大,对矢量计算的深入学习与否对学生理解“对称性”“叠加原理”、“高斯定理”影响不明显。 2)C部分的测试表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对上述概念的理解较好,虽然他们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与本科生相似的学习困难。 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及对学生的访谈将学生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电荷、电通量是标量 举例:在1题中,学生常见的错误是认为“电通量”与“电荷都是矢量”。在访谈中,学生说电通量是矢量,因为它的公式中涉及两个矢量;电通量有正负之分;等。 2)叠加原理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是怎样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是需要和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4.评价作用。对结果是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依据只能是高教的目的。 4.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系: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5、实施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1)教学工作:教学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2)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6.谈谈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认识: 个人本位论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的教育目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利,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全面塑造真善美的个人原型。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是不全面的;社会本位论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社会化。这种教育观注重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完全否认对个体的依存,也是不全面的。 7.高等教育的几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政治功能有哪些?文化功能有哪些?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政治功能:培养政治人才,使受教育者政治化,促进社会政治化。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2.高等学校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大学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国家科学研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学校上述两种职能的延伸。这里所说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总之,高等学校三大职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常新子自知”,一本值得常读常新的好书,若不反复品味咀嚼,就如一次次错失心灵洗礼的良机,甚为可惜。于是在大二的寒假,我谨怀崇敬之情,重温了中学阶段就已拜读过多次的《鲁迅全集》。虽然读着先生的文章,仍有很多晦涩之处,但相比与中学时的懵懵懂懂,已过弱冠之年的我多少能够感受到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为人处事,对先生的敬佩也更进一分。 先生的博学自是不必多说的,许多杂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老舍先生的这段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鲁迅先生的渊博和精深。 先生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作为一个笔者,无疑是独树一帜,风格迥立的。可是鲁迅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多读几本书,多知道几个独辟蹊径的典据。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据,极其精确无误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这些表述又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思想,丝毫不会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几段词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证,而是精巧生动的用几处典故作为对比,从而加深读者对笔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和论据清晰明朗,鲜活简单。这和我以往看过的一些通篇引经据典的“抄抄写写”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这些都只是说明了先生在文艺上的卓越。 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这二十年的中国社会许多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对于《狂人日记》,在常人世界中,狂人没有言说权利,只有在幻觉世界中才可以有如此的行为。 狂人的幻觉世界说明了常人世界“集体无意识”吃人的本质。狂人幻觉世界的

新东方考研英语阅读笔记

新东方考研英语辅导笔记 阅读理解部分 一、阅读文章 1.来源:西方的报刊杂志 2.文体: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 3.历年考题:多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4.大纲 5. 时间分配: 难度系数40%至50%,平均每篇17-18分钟,其中解题用10分钟(每题2分钟),把时间充分用到解题上,文章读出大概,题目仔细推敲 6. key word: ①Close reading, ②阅读四步走③48精读击破法 ① Close reading: 第一、精读要达到:首先,分析文章,对题目中的四个选项要做分析。正确的选项要做分析,错误的选项也要做分析。其次,把文章中的单词要背会、要全部熟悉掌握。长句子要摘取下来背诵,翻译。对于重点文章,有时需要背诵全文。 第二、如何精读48篇文章:首先是单词量;其次是难句;最后是解题思路。 第三、对于文章则可以多角度的读,题目也可以多角度的分析。 ②48精读击破法复习方式:以点代面,切忌题海战术! 第一、精度的角度。首先是单词量;其次是对阅读中的长句、难句进行分析;最后要对题目进行分析。 第二、泛读的目的。第一是增强背景知识;第二是锻炼抓住文章中心的能力。 第三、建议要读以下三本杂志:Time, Newsweek, Economist. 二、阅读四步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1.扫描题干,划出关键词(不要看选项) 结合题干,可以把握文章的脉络,以便有目的性的阅读文章。 2.通读全文,抓住中心(7、8分钟) 1) 通读全文。要点:①首段②其他各段的段首段尾句和转折处(各个题目往往出现正确答案,英文逻辑性强,重点放开头结尾 2) 抓住中心。阅读后,用一分半中时间思考①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中有无提到核心概念?③作者大致态度是什么? 3.仔细审题返回原文(审题,题干中蕴含陷阱或不细心,影响答题方向) 定位原则:1) 通常是由题干出发,寻找关键信息。大写字母,地名,时间,数字等。 2) 自然段定位原则:出题顺序与行文的顺序是大体一致的。目的都是缩小范围。4.重叠选项,得出答案。重叠原文à即对照原文。必须要返回原文,对照选项,排除确定。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 科技进步 B 生产力发展 C 政治需要 D 产业革命 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3、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 科学实验 B 社会经验 C 生产劳动 D 学校教育 4、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5、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 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 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 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 可以制约人口迁徙 6、学校精神文化包括() A 校园文化和制度文化 B 学生文化和校园文化 C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D 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 7、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 学校物质文化 B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 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 D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从而为国解忧,为民解愁,建立和谐社会。这体现了特殊教育的() A 政治目标 B 经济目标 C 社会文化目标 D 精神信仰目标 9、()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教书育人 B 以人为本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社会主义 10、从影响形式上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 A 间接性 B 直接性 C 公开性 D 开放性 11、“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这是()的要求 A 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C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D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 12、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所产生的() A 选择功能 B 融合功能 C 传承功能 D 创新功能 ACDBB CDADA AD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 2、“一刀切”违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3、非正式性是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 XXX 1、中外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A 教育独立论 B 教育万能论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重读鲁迅杂文(一)

重读鲁迅杂文(一) 【摘要题】鲁迅研究 【正文】 一重读《门外文谈》 用漫谈的笔调,讲高深的学问。鲁迅的这一篇《门外文谈》可称杰作。它从文字的起源谈到汉字的改革,从文学的发展谈到文艺的大众化,涉及广阔的方面。读者可以在很轻松的阅读中,获得许多这方面的知识。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曾经跟小学大师章太炎学过《说文解字》。文字学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行,难怪谈起来如数家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了。 这一篇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强调地提出了汉字改革问题。汉字从远古发展到现代,“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为了让劳苦大众容易得到学习文化的条件,鲁迅在好些文章里都提出了方块字必须改革的主张。例如,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见《二心集》)中说: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繁难的象形字,又使他们不能有自修的机会。 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见《二心集》)中说: 中国的象形——现在是早已变得连形也不象了——的方块字,使工农虽是读书十年,也还不能任意写出自己的意见。 在《答曹聚仁先生信》(见《且介亭杂文》)中,他甚至说了:“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见《且介亭杂文》)中,他甚至把方块字称为“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 中国人要在这世界上生存,那些识得《十三经》的名目的学者,“灯红”会对“酒绿”的文人,并无用处,却全靠大家的切实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么,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见《且介亭杂文》),他说: 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并不是鲁迅一人的见解。钱玄同等人就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废除方块字,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主张。更早,1913年教育部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就是探讨汉语拼音化的一件大事。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也被指派为读音统一会的会员。《门外文谈》里说到了会上的一些情形: 劳乃宣和王照他们两位都有简字,进步得很,可以照音写字了。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但结果总算几经斟酌,制成了一种东西,叫作“注音字母”。那时很有些人,以为可以替代汉字了,但实际上还是不行,因为它究竟不过简单的方块字,恰如日本的“假名”一样,夹上几个,或者注在汉字的旁边还可以,要它拜帅,能力就不够了。写起来会混杂,看起来要眼花。那时的会员们称它为“注音字母”,是深知道它的能力范围的。 读音统一会是1913年2月15日开幕的,到5月26日闭会。到会的有各省代表及特邀代表共八十多人,推举吴稚晖、王照为正副议长。会上,在核定音素、采定字母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核定音素问题上,南方的会员和北方的会员争论的是浊音字母和入声的存废;在采定字母问题上有三派不同的主张:一、偏旁派,仿日本片假名,用音近之汉字,任取其偏旁笔画为字母;二、符号派,这是会员中那些章太炎的学生鲁迅、许寿裳、朱希祖,以及

元音字母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读音

元音字母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读音 编辑 a ?①在开音节中/e?/n a me,pl a ne,J a ne,b a by,c a ke ?②在闭音节中/?/b a g,d a d,h a t,m a p,bl a ck,b a ck e ?①在开音节中/i:/h e,th e se,m e,Chin e se ?②在闭音节中/e/b e d,l e t,p e n,d e sk,y e s,e gg i ?①在开音节中/a?/b i ke,dr i ve,t i me,n i ce,k i te ?②在闭音节中/?/f i sh,b i g,dr i nk,s i t,m i lk,sw i m o ?①在开音节中/??/th o se,cl o se,g o,h o e,h o me,n o ?②在闭音节中/?/cl o ck,n o t,b o x,sh o p,s o ck u ?①在开音节中 i./ju:/st u dent,exc u se,d u ty,T u esday ii.元音字母u在辅音字母j,l,r,s后面时读/u:/音,例如:J u ne,bl u e,r u ler,s u per。 ?②在闭音节中/?/b u s,c u p,j u mp,m u ch,l u nch 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特殊读音 编辑 a ?①在/w/音后面/?/w a nt,wh a t,w a tch,w a sh,qu a lity ?②在f,n,sk,ph,sp,ss,st,th前/α:/a fter,pl a nt,a sk,gr a sp,gl a ss,f a st,f a ther i ?在-nd,-ld和gh前/a?/f i nd,ch i ld,l i ght,h i gh o ?①在-st,-ld前/??/m o st,p o stcard,o ld,c o ld ?②在m,n,v,th前/?/c o me,m o nkey,l o ve,m o ther

关于阅读经典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经典阅读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吴萍丽 读经典,品人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在书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先哲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优秀人物身上所富有的正能量,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着、也感染着,就让我们在经典阅读中与主人公一同呼吸、一同感悟,从而引起与笔者的一场共鸣吧。 读《从小学做人》有感 “人”字非常简单,一撇一捺即为“人”,可是这一撇一捺立乎天下,要想做事,先学做人。《从小学做人》这本书中鼓励我们做一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应该做一个充满“爱”的人,向他人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是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些对我们并不难做到的“小事”,却可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犹如黑暗中的那一缕光明。 父母、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也是我们生活中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知识和爱,让我们茁壮的成长。所以我们更应该用真心爱父母,尊师长,敬老人。《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呀,善良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美丽也最让人感动的品质,善良就是遇到乞讨者,施舍点钱给他们、遇到老弱病残或者是孕妇时,我们能够主动地让座、遇到迷路的人,我们善意的为他指点方向。我相信,一切人与事都是相连的,在你给予他人方便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益处。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人,“善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 三五班刘心蕊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俄罗斯与德国的战争故事,细细品读该书让我不禁沉迷在里面,我特别喜爱这本书的内容,读书笔记.其中的人物和事迹非常的励志,让人看后有种血脉喷张之感。书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有着让人敬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