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西周官学制度建立与

六艺形成

西周教育制度

文武兼备,诸育兼顾:文艺教育“六艺”

学在官府:含义、原因、特点

国学大学

小学小学:乡学

私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原因、意义:私学兴起

性质、特点、意义:稷下学宫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儒学独尊与

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封建学制建立

董仲舒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制度

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经学教育

太学

鸿都门学地方官学:郡国学三纲五常:核心德育作用:立政之本

原则和方法①重义轻利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③必仁且智④强勉行道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封建教育制度的完备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

产生与发展:进士科设置标志科举确立

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经、明字、明算、进士

考试方式:口试、贴经、默义、策问、诗赋

中央地方分级管理

统一管理(主)与对口管理

中央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三大文教政策:重振儒学,兼容佛、道

管理机构:国子监

管理体制

官学体系

中央官学:六学一馆

地方官学

私学

特点:学校教学和制度管理严格

科举制度

西晋:国子学

南朝宋:四馆、总明观北魏:中书学

韩愈

教育思想

颜之推

《颜氏家训》家庭教科书

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重视、原则、方法

道统说师道观

性三品说

人才培养与选拔

官学发展

三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

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咸宁兴学

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王守仁

教育思想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大学与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教育作用:致良知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论教学

论儿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

苏湖教法:胡瑗,分斋教学法三舍法:王安石,按成绩依次升舍

积分法:元代国子学,积累计算全年成绩升学

六等黜陟法:地方官学考试奖惩制度

产生与发展

南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明代:顾宪成兄弟东林书院清代:阮元诂经精舍学海堂

私塾:发展、种类、特点蒙学教材:发展、种类、特点

书院

私塾与蒙学教材科举演变:宋-元-明-清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改革与发展

早期启蒙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日生日成的人性观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颜元与漳南书院目标:实德实才之士内容:实学、六斋方法:习行教育近代转折

教会学校性质:殖民性

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

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课程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兴办学堂目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内容:西学为主

类型:外语、军事、实业

特点:新特点,新旧杂合

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留学教育留美

留欧

张之洞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劝学篇

局限性:引进、冲击、维护

维新派改革

百日维新前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刊报百日维新时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教育思想康有为

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教育作用:培养新民

梁启超

教育作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文化教育观:体用一致

严复

新政改革

建立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

教育行政体制:学部与提学使司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日与美(退庚兴学)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民国初年

教育改革1922新学制

蔡元培

五育并举方针: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近代教育体制变革

制定四育并举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1.抱定宗旨,改变学风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改革北大

1.经费

2.学术和内容

3.脱离宗教

4.行政

教育独立性思想

新文化运动教育运动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与试验

1.设计教学法

2.道尔顿制

3.

文森卡特制

产生过程:壬子癸丑学制缺陷丛生

七项标准:进化个性留余地,平民生活易普及,国民经济与实力

特点:划分阶段,缩短年限,改革中等,缩短高等,增强职业,师范教育课程标准:选修,必修,分科评价

杨贤江

现代教育家思想

黄炎培

晏阳初

梁漱溟

陶行知陈鹤琴

论教育本质:教育起源于生活

全人生指导:对青年问题分析,全人生的指导职业教育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农民化与化农民评价

乡村年教育与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实施:乡农学校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 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与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与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与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与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与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与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有力推动,掌握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2、着重掌握1912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着重掌握蔡元培的主要教育理论观点。 4、了解1903年学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十章五四时期与党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勤工俭学运动,工读互助运动。 3:掌握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的内容、作用与影响。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

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 (1) 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 (2) (3) 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 段。 (1) 1 强有力的政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落的官学已不可能养士,能适应新时期养士需要的就 (2)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 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 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 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2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施行的教化。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的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又有所继承和发展,西周教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按贵族子弟不同年龄阶段,分设小学、大学,教育内容有习小艺与习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 ——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示意图】 一、秦汉时期 ? 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子弟进行教训。(以吏为师) ? 汉朝: 二、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 ? 1、三国时期 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 蜀国的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太学 地方官学 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 太学 州学 刘备

吴国的学校教育:立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 (蜀吴简略) ? 2、两晋时期 西晋 两晋的地方官学 两晋时期地方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方长官。朝廷虽然偶或颁发 诏令, 要求地方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一息的年代,地方兴学更是形同空文。 十六国的学校教育 (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独特性) ? 3、南朝的学校教育 宋朝 的学校教育 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 国子学(最大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中央官学 设“四馆” 兴复国子学 立“总明观”(东观) 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 儒学馆

齐朝 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子学的发展与衰退 梁朝 的学校教育 地方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士祭酒分赴州郡立学,如荆州办起州学 陈朝 的学校教育:国子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子律博士,属廷尉。 ? 4、北朝的学校教育 北魏 中央官学 五馆(儒、道、玄、士、阴阳) 集雅馆 国子学 士林馆 律学 中央官学 道武帝 初:立太学 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 次年:撰成《众文经》,为太学教材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 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 孝文帝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首创) 太和十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太和二十年,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孝明帝: 修缮国学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得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 “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 结合。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 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 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 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 商代:序、庠、学、瞽宗 西周: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 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 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明承元制,农村普 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 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 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大大突 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 生得作用。

八年级历史知识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图 (1840——1949)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主要特征:屈辱与反抗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逐步沦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侵略与反抗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反抗3邓世昌命捐黄海 4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1840——1919)学技术(军事器物、经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近代化的探索学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科学 后期: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开始: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1、国民革命时期1、黄埔军校(第一次合作) (1924-1927) 2、北伐战争 1、南昌起义 2、土地革命时期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1937)3、井冈山会师 (第一次分裂4、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点) 十年内战)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9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 (1919——1949)3、抗日战争时期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7-1945)3、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 (第二次合作) ①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4 抗战②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③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百团大战 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 3、揭开进攻序幕:挺进大别山(防御转为进攻) 4、解放战争时期①辽沈战役解放东北 (1945-1949)4主力决战②淮海战役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第二次分裂③平津战役解放华北 三年内战) 5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权垮台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近代文化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古代教育官学制 度 的建立 与 六艺教 育 的形成 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西周的教育制 度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教育 私人讲 学的兴 起与传 统教育 思想的 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 起与诸子百家 私学的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 宫 孔丘的教育实 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②“庶、富、教” 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⑥教学内容 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⑧道德教育 ⑨教师 ⑩历史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 想 ①思孟学派 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④“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 想 ①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⑤“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⑥论教师 墨家的教育思 想 ①“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③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道家的教育思 想 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②“逍遥”的人格理想 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法家的教育实 践与思想 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独尊儒术”文 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 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 实践与教育思 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③论道德教育 王充的教育实 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②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③论学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 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隋唐时期教育 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科举制度的建 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颜之推的教育 思想 ①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②论士大夫教育 ③论家庭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 想 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②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③论尊师重道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的演 变与官学的改 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 积分法 “五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近代文化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