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正坠入美元债深渊

中国正坠入美元债深渊

张庭宾:中国正坠入美元债深渊 引爆金融危机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6228172.html,2014年07月02日 12:15 手机免费看热点个股|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中国某些骨干企业会跌入美元债的深渊吗?很可能!

在2005年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之前,很少中国企业发行美元债券,即借美元贷款。如果那时借钱,如果是每年5%的利息,在6年后归还,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36%,借款中企实际几乎不用支付任何利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收益实际抵消了借贷利息。

而今,在国际投资主流普遍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即将进入贬值周期前夜,中国企业却向外资银行和资本市场借入了巨量美元债。

据Quartz援引的数据,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在美日欧银行的外币贷款仅为380亿美元,但仅仅一年之后,2013年第四季度这个数字就增长了9倍累计到3490亿美元。与此相印证,中国外管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外部债务存量(企业贷款和发债仅是其一部分)共计8632亿美元,占GDP比例9.3%。而香港一些银行称,中国企业外币贷款金额现在肯定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了。

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发行美元债迅速飙升。据不完全统计,仅截止5月初,中企海外发行外币债券170亿-200亿美元,这仅是发债,还不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等。

与2013年海外发行美元债的主要是房地产企业不同,去年底今年初以来,更多的发行美元债的是中国骨干国企——这份名单包括并不限于:中冶集团5亿美元、宝钢5亿美元、中船集团8亿美元、信达资产15亿美元、国家电网35亿美元、中石化50亿美元等等。

令人瞩目的美元债发行者还有中国顶级互联网企业:百度10亿美元、腾讯25亿美元(计划5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更是从海外银团借入了80亿美元,在今年上半年展开疯狂并购(见本人6月24日文章《马云正面临商业生涯的最大危机》),并已经花掉了绝大部分贷款。

中国的骨干国企和顶级互联网企业蜂拥发行美元债,并非偶然,原因至少有三:

1、美元借款利率低,实在诱人。中国优质企业发行的多年期美元债的利率大多为3-6%,最低的腾讯3年期美元债利息仅为2%。

2、2014年以来,央行采取的“稳健”或者说“新常态”的货币政策,使国内货币政策偏紧。加上效率最低的地方政府贷款能力最强,国企其次,民间最弱,从而使得国内贷款利率居高不下,能够贷到年利率8%的贷款已经相当不错了,民间借款利率大多在20%以上。

3、有关部委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借美元债,并大开绿灯——“(2014年)推动外债管理由金融危机时期防范风险为

主,转向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提高经济金融运行效率为主要目标”。

如今的美元债看起来很美,然而,借款者有没有考虑到人民币大幅贬值,中国遭遇金融危机而形成的巨大汇率隐患呢?对此,本人在今年2月12日就撰文强烈警告《中国企业家小心踏入“美元债”陷阱》。不幸而言中的是,5个月来,中国企业发行美元债果然急剧增长,而人民币升值也出现拐点,美元兑人民币由6.09一度上涨到6.25.

中华元智库认为,自2005年7月开启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周期已经结束,而正在展开的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周期,为此,去年11月出版了《美元复兴十年 OR中国痛苦十年》做出了系统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在这个未来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借入大量美元债,短期将成为热钱外流的接盘者,将维持人民币相对高位,客观上使得国际热钱撤离时更从容、汇率收益最大化;长期来看,如果美元货币政策恢复常态乃至加息,再加上石油粮食危机和东亚地缘政治危机引爆,中国金融危机爆发,以万亿美元计的国际热钱外流,人民币大幅贬值。届时,以人民币计价的美元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翻番,甚至更多。这正是中国企业借入美元债的最大错配风险——借的是美元,拿回国内要赚人民币来还。

未来除了汇率风险外,中企还可能遭遇金融经济危机下的经营风险,盈利大幅缩水,甚至出现亏损。届时要想还本付息将难上加难,恐怕不得不按照市场最低价,让外资财团或借款人债转股。外资可以极廉价地参股乃至控股这些中国最核心的国企。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们如今在廉价美元的支持下,在国内疯狂并购高新科技、移动互联企业,几乎垄断中国未来高成长的潜力股。最后,借款者很可能成为最大赢家,以极优惠的价格债转股,经营层存在被洗牌的风险,令这些公司最后的中国色彩荡然无存。

鉴于债转股是国际通行惯例,加之债主遍布西方各国。一旦美元大幅升值,中国遭遇金融危机,中国最优质国企和创新企业可能被不可逆转地收购。如果中国国家出面拒绝履约,则可能成为西方对中国经济制裁,乃至开战的堂皇理由。

总之,为预防中国企业坠入美元债深渊的风险,建议中国决策层果断制止国企发行美元债。对于那些现金流良好,并无必要借美元贷款的企业,要求其尽快偿还美元债,以避免未来深陷沼泽而无法自拔。

 许小年:中国经济调整才开始 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开始,下行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再推出强刺激可能性不大,本届政府思路是通过改革创造新红利,不是政

府花钱和印钞票,在改革方面做了一些事,尽管不到位,方向上是应肯定的。企业要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

我们先看一下世界三大经济体的大概情况:美国已经走出谷底,正在复苏的过程中,经济不断向上。对于欧洲而言,最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我刚从法国回来,和法国、欧盟的学者、官员交流,再次印证了这个观点。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开始,下行的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

把这三大经济体放在一起比较,是为了从经济的基本面进行结构性分析。影响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因素有多个,我今天想强调其中之一,这就是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从国家资产负债表失衡的角度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

大家都知道,企业负债过多有什么后果,如果负债太多,现金流一旦出现波动,资金链就可能断掉,这时即使企业的净资产大于零,还没有资不抵债,可能也要破产。欧洲、美国都是这个问题,过度借债,现金流出现问题。

美国过度借债集中在家庭部门,按揭贷款借得太多,超出了家庭日常收入和财产所能支撑的范围,还债发生困难,从2007年开始,次级按揭违约率迅速上升,拖累银行,最终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资产负债表失衡,道理和企业的资产负债失衡完全相同,只不过危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企业表现为破产,银行追债上门,而国家层面上表现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震荡,几乎使美国的金融体系崩溃。

既然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国家资产负债表失衡,经济的复苏一定以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为前提条件,就要看资产负债表是否得到修复,过度负债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纠正,负债是否降到了一个健康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经济就可以正常地运行。

我们先看一下美国。这里我用按揭贷款余额除以GDP作为近似的资产-负债比,不是很准确,但可以说明问题。从2000年初开始,美国人就在加杠杆,负债率越来越高,从GDP的70%一直上升到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约100%,也就是上升了30个百分点,这是不得了的负债增加。大家设想一下,一个企业负债率上升30百分点,对现金流会有什么样的压力?这还只是家庭部门的负债,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全部负债,几年间的时间里上升了30个百分点,一定要出问题的。问题是怎么出的,不再讲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不得不削减债务。过度负债的企业要想站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债务,金融上的术语是“去杠杆化”。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去杠杆化,到目前为止,资产负债比率和危机之前差不

多了,过去的坏账基本清理干净。对美国经济的看好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和QE没有太大关系。QE就是美联储玩的一个障眼法,货币的数量松宽对实体经济没什么作用,所以现在退出,对全球经济也没什么影响,大家不必关注,真正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基本面,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性问题。美国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快地恢复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在两年前我就建议增加美元资产的持有。

欧洲的结构性问题比较严重,危机前加杠杆的趋势跟美国差不多,加到顶之后不行了,开始往下走,往下走却和美国不一样,去杠杆化非常慢。所谓去杠杆,就是在市场力量的驱使下,家庭和企业破产、关门、清盘、卖资产还债,结构调整从来都不是舒舒服服的,不是政府号召一下,出个文件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被迫进行的。美国的市场机制比欧洲更有效,还不起债,马上把你的房子封了,银行拿去拍卖还债。资本主义以资为本,冷冰冰的。这事到欧洲干不了,欧洲版的社会主义说是以人为本,按揭贷款违约,银行不能把债务人赶出家门,法律上有规定,扫地出门太不近人情,人家一家老小到哪里去安身?所以要给几个月的宽限期,还带有附加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银行的坏账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不能核销掉,去杠杆化的过程非常缓慢。银行不能恢复健康,经济复苏就没有希望。

其实美国和欧洲都是以人为本,只不过以不同的人群为本。不清理坏债,就要把银行拖垮,银行的股东、出资人遭受损失。所以美国以股东为本,以资金的提供者为本;欧洲则以资金的使用者为本,以债务人为本。

这两个大经济体主要的区别在于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按市场规律办,看上去冷酷无情,但结构调整迅速,美国经济率先恢复。欧洲各国落在后面,仍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几个摆脱了债务重压的国家,比如爱尔兰、希腊,他们的办法其实还是卖资产,没有别的办法。政府出售国有资产,居民还不起债的,对不起,你的资产最后还是要给银行拿走,拖是拖不过去的。西班牙开始也扛着、拖着,实在扛不住了,资本市场上有压力,欧盟也给它压力,必须清理银行坏账,西班牙同样是减少政府开支,出售国有资产,偿还或核销债务。现在比较麻烦的是法国和意大利,还在那拖着,拖的结果是经济没有办法恢复。所以对欧洲,我认为最坏的时刻没有到来,去杠杆化还没有完成。

中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现在刚刚显露出来。经济的短期增长明显放缓,放缓有多种原因有,其中之一也是高度负债。政府和企业大量借债,搞投资拉动,

投资的结果是产能的增加超过消费能力,造成各行各业的大量过剩产能。在过剩产能压力之下,企业现在不敢投资了,特别是制造业不敢投,最近房地产业也不敢投了,投资增速下降,经济增长跟着往下掉。

投资不行了,消费是不是希望所在?很遗憾,消费不是想刺激就能刺激起来的,消费要有收入作为支撑。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居民的相对收入一直在下降,绝对收入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落后于GDP,落后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以至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地缩小。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1993年居民收入为GDP的63%,2007年降到52%,估计这个比例近几年还在下降,收入跟不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弱。

结构失衡给经济带来风险,中短期的最大风险在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如果大幅度调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就水落石出,接着就会牵连到银行。经济结构出问题并不可怕,调整过来就好,在调整的过程中,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要下滑,但在调整之后,就可以迎来另一轮增长的高潮。

结构型问题造成了短期的需求疲软,投资和消费都不乐观,经济的运行势态可以从“克强指数”中的发电量看出。请大家注意,用发电量作为GDP的近似指标,并不是要预测下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宏观的GDP和企业没有太大关系,企业做的怎么样和能不能准确预测GDP几乎没有关系,做企业不是判断大势踩准点,如果眼睛盯在宏观上,盯在政府什么时候出刺激性政策上,你的企业就危险了。

有人关心现在的微刺激会不会变成强刺激,我说微刺激、强刺激跟你有啥关系啊?即使像“4万亿”这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也不过维持了两三个季度的繁荣,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政策的作用注定是短期的,从发电量这张图上看得很清楚,2009年之后就下滑,2012年在“4万亿2.0”的刺激下,有所反弹,今年一季度再掉头向下。铁路货运总量也传递了同样的信息:政府政策短期有些作用,但不可能扭转经济的长期趋势。

我认为再推出强刺激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一是政府意识到“4万亿”强刺激的严重后果;二是缺乏强刺激的资源,货币发行没有太大空间,财政政策方面,仅中央政府也许还有些余力,地方政府已经负债累累。第三,本届政府的思路是通过改革创造新的红利,而不是政府花钱和印钞票。在改革方面确实也做了一些事,尽管不到位,方向还是应该肯定的。

从宏观层面分析的结论是:需求很快好转的希望不大,要等消除了过剩产能后,投资才能恢复,消费则取决于收入结构的调整。由于阻

力大、方法不得力,改革红利也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的。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企业将在长期的低增长环境中运行,我想强调低增长的长期性,因为目前的增长放慢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怎么办?收缩战线,回收现金,宁可踩空,不要断粮。对于收缩战线,有些企业感到纠结,有一种矛盾心里,现在收缩了,刺激性政策一出台不就踩空了?我想说踩空不怕,以后还有机会,要是现在断了粮,以后就没机会了。

在收缩战线的同时,建议大家认真思考转型。说到转型,我的观察是谈得多,做得少,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没有到生死关头。人都有惰性,一旦习惯形成,让他改很困难,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不会改。在宏观的层面上,我们希望看到增长模式的转变,在企业层面上,希望看到经营模式的转型,而阻碍转型的,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低成本获取技术和产品的时代也已经结束。过去国内、国外有未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有现成的市场,产品做出来不愁卖,跑马圈地,看谁的速度快、产量大、成本低。现在不一样了,市场迅速饱和,房地产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今后再想拿市场,必须从同行中拿了,不是“占”,而是从别人手里“抢”。过去我们生产简单的产品,像我手里的这个麦克风,技术不用我自己开发,到海外买两把,拆开了,零件一个一个的仿制,再组装起来就行了,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低端市场都已饱和,高端的你仿不了,这个智能手机你把它拆开了,揉碎了,还是不会做,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研发,才能掌握能够打入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这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和全新的竞争环境,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必须从你的同行手中抢夺,现有的产品卖不动了,要用新的产品打入市场,必须进行研发,这是很大的挑战。

不少企业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必须从知道转变为创新,但不知道怎么去创新,觉得转型的风险更高,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转型创新是等死,转型创新是找死”。那么,为什么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处于低水平呢?

深入观察,内心世界的缺失是一个原因。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中国人的个人价值通常是用客观标准衡量的,他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他,而不是主观的、发自内心的感受。什么叫成功呀?他认为成功有客观标准,企业的成功是用销售额、市场份额衡量的,企业家就要看他住什么样的房

子,开什么车子。每天想着销售额和市场排名,他当然只求做大而不求做强。商学院的学生在一个班里,班长的企业是上百亿的销售,几个亿的或者几十亿的只能做班委而当不了班长,好像个人的价值和成功都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上。企业的经营也喜欢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做那么大?因为他进了房地产,所以我也要进。攀比、模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冲动,没有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怎么可能有创新呢?

乔布斯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已不能用赚钱解释了。两年前我到加州参观脸书,同行的朋友问扎克伯格,你为什么要办这样一家公司?他说:让6亿人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是件很酷的事。扎克伯格没有提他和几个小伙伴当初的动机——上传女生的照片,评比谁更漂亮。不管什么动机,都是发自内心的冲动。财富当然也是创新的激励,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激励。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但这个幸福感衰减得很快,你赚到第一个一百万欣喜若狂,赚第二个一百万笑笑而已,第三个恐怕就觉得很平常了,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效用递减”,内心精神上的驱动就没有这个问题。

如何建立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个人价值也没有客观的标准,全凭你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另一个与创新相关的概念是价值创造,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有人可能会问,企业不是要赚钱吗?一点不错,企业要为股东赚钱,为了持续地赚钱,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赚钱和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可持续性,如果没有创造价值,你今天赚了钱,明天可能就赚不到了;如果创造了价值,今天没赚到钱,明天、后天一定可以赚到。

什么叫创造价值?我的定义有两个,第一,你为客户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可以是企业或者个人消费者。比如说智能手机,苹果公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准确地讲,是创造了新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苹果当然创造了价值。腾讯推出微信服务,人们因此获得了新的交流沟通手段,丰富了他们的社交和私人生活,这个也是价值创造。第二,你可以提供现有产品和服务,但是你的成本更低,从而价格更低,通俗点讲,为客户省钱了,你就为他们创造了价值。

搞清楚创造价值和赚钱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思考自己商业模式,有助于思考转型的方向。转型一定要转向价值创造,以价值创造为基础,企业的发展才可能持续。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现在一窝蜂地上,看上去都赚钱,但大多数不可持续,因为它们没有创造价值。

做信贷生意,最困难的是信用评级,准确估计每一客户的违约风险,才能决定贷款的利率和数量,这就需要收集和分析客户公司或个人的财务信息。很多企业和个人过去在淘宝网上交易,阿里巴巴利用这些交易信息,估计它们的财务状况和违约风险,根据信用等级发放贷款。你搞一个网站,只是把借方和贷方拉到一起,但你没有信息,无法评估信用等级,你的价值创造在哪里呢?阿里金融提供了低成本的信用评级,它创造了价值,它的商业模式因此是可持续的。

今天各位到这里来听宏观经济分析,想更好地判断形势,判断政策走向,这个当然可以帮助你的企业赚钱,但是并没有创造价值。你踩点踩对了,赚到了钱,一定有企业踩错了,你赚了它们的钱,就像炒股票一样。从社会总体来看,猜宏观、猜政策不创造价值,仅仅在企业之间重新分配价值而已,宏观分析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总和等于零。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必过度关注宏观,要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上,思考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有周期波动,上上下下很正常。一个好的企业,并不是看你上升期扩张有多快,而是看下行期能不能撑得足够长。建议大家多花点时间读书和思考,思考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财经网)

 谢作诗:高房价已成中国经济社会的绞肉机


高房价增加工商各业的生产成本,以牺牲工商各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

房价上涨可不是简单的工业厂房、商业店铺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房价高企,工人的生活成本就不能低下来。因房价高企而导致的工人生活成本的上升由谁来承担?答案是,房价上升对于工人生活成本的提升,要由工人和老板共同分担。这就是交易的性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好多企业聘不到低成本的劳动,但是转移到中西部就能聘到低成本的劳动,为什么?因为高房价等因素阻碍了低成本劳动向沿海地区流动。

马克思看到的只是交易双方对立的一面。实际上,交易双方更多的是利益一致的一面。处在交易关系中的双方,你的成本也是我的成本,你的收益也是我的受益;当然,我的成本也是你的成本,我的收益也是你的收益。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马克思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怎么可能联合呢?中国的工人与美国的工人是竞争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才是合作的关系,马克思似乎永远不懂这一点。

所以,当看到中国有几个城市已经进入世界生活成本前25位的时候,我是忧从中来。我们远没有达到别人那样

的人均收入,未来依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来改善民生呢?

而且房价过快上涨,经济充满投机性,人们就会热衷于挣快钱,干短、频、快项目,而不是去从事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这样的长期项目。这对于竞争力的培育和长期经济发展显然是极其不利的。这些年,很多人都不再安心做实体经济,为什么?除了高税费,产品上游垄断高价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炒房、炒地太容易赚钱了。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好比你听一场公益讲座,不收费,有没有成本?有,你听讲座,就放弃了陪女朋友看电影、逛公园的机会。你放弃的陪女朋友看电影、逛公园的机会,就是你们听讲座的成本,叫代价也可以。农民种地的劳动成本是什么?不只是种子、肥料、农药的投入,更重要是其打工的收入。由于农民打工的收入增加了,因此农产品涨价就是必然的。

房价过快上涨还会压抑我们本来亟待开发的国内消费需求,迫使经济还得依靠投资拉动。

给大家说一说自家真实的事儿吧。5年前,姐姐选择自建房屋。姐姐建房是改善性需求了。她之所以选择建房,是出于当时不建地价会更高的恐惧。她是负债提前来建她的改善性住房。她说了,先把房子建起来,暂不去住。我知道,为了建这个房子,她是省吃俭用了。再说刚性需求。侄儿参加工作没有几年,结婚买房子,二哥资助一点,他的岳父母资助一点,自己攒了一些,再贷款一些。这应该是刚性需求了。为了他买房子,三家人恐怕都要节省开支了。病中的老妈还不忘记给我讲述侄儿媳妇会过日子。我的老妈呀,不会过日子行吗?不要以为,买了房子就会买家具、买电器,就会带动消费。帐不能这样算。房价不高企,他们本来也是要买家具、买电器的;房价不高企,他们本来是可以消费得更多更好的。美国房价上涨,财富效应会增加人们的消费。在中国,我认为房价在高位过快增长反而会压抑国内消费需求。房价过快增长可能绑架中国经济使其进一步依赖投资而不是消费来维持高增长。

总有说中国人喜欢买房子。也许吧,但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房子在不断地增值。房子不断增值,消费的成本就高。大家记住了,你把钱用来消费,就放弃了用来买房子获得的增值收入。房子不断涨价,你当然要省吃俭用攒钱买房子,买更多的房子,而不是更多地消费了。现在房价下跌,还有人喜欢买?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就是钱没有别的去处。

高房价还剥夺穷人,补贴富人,导致两极分化。

道理其实简单不过,能够有钱分享资产泡沫盛宴的人不

可能是穷人,相反,他们还要承担因为房价上涨而导致的租金上涨。老实说,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收入转移的巨大机器。只不过,这个机器从事的是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向少数高收入人群和特权人群转移的工作。很多人没有大学工作的经历。今天的大学生,不少理想只是能在城里买套房子,买上车子,安顿下来。我们谈中国梦。我告诉大家,这就是很多大学生的中国梦。

此外,高房价还提高利率,制造钱荒。

自然之水低处流,货币之水却是往收益最高的地方流淌。当资产价格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上涨的时候,反过来又会产生更大的资金需求。其结果,愈是扩张货币,资产价格愈是狂涨而得不到控制,资金需求愈强,社会愈是缺钱。近年来,民间利率高昂,是货币少了吗?不是,是货币多的缘故。实体经济经营困难,是货币少了吗?不是,还是货币多的缘故。

泡沫化与高杠杆化紧密联系。泡沫化中,没有人愿意让钱久留手中,同时更多的人更希望借到钱。一笔可用资金,你花出去,变成他的收入和存款,经过金融中介,又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借款(可用资金)……不断循环,债权债务链无限延伸,M2跟着膨胀起来。这种债权债务链的拉长是高杠杆化的一个方面,而M2巨幅膨胀正是高杠杆化的外在表现。泡沫化中,赚钱那么容易,银行不会让其钱做存款被提取准备金,做贷款接受利率管制。理财产品于是应运而生。理财产品让银行可以将储户的钱全部用于生利,并且不接受利率管制。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尽可能地把每一分钱都放出去生利。中国的理财产品从无到有,短短几年达到13万亿,非银行金融机构爆发增长,正是银行等金融部门在规避监管分享资产泡沫。这是高杠杆化的第二个方面。如果价格继续上涨,问题不会暴露。但是,不说这要以不断增加货币供给为条件,不可能总是这样,即使货币总能快速增长,当泡沫化足够大杠杆足够高,风吹草动,只要有一笔坏账产生(这是难免的),就会产生出庞大的坏账来。大量坏账出现,而银行等机构对于债权人的支付是刚性的,“钱荒”和高利率于是必然产生。

资产泡沫需要不断的资金流入才能维系,但这显然不可能;资产泡沫化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孱弱的实体经济终究也会无法支撑过度发展的资产市场,最终资产市场坍塌也就成为必然。房地产已经占了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强,房价大跌,必然重创金融经济体系,导致经济社会危机。房价涨不是,降也不是,这真是怎一个难字了得!(价值中国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