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树问题“案例上课讲义

”植树问题“案例上课讲义

”植树问题“案例上课讲义
”植树问题“案例上课讲义

”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你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分析:

(1)从前测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是棵树还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是n,那么到底是

n+1,还是n-1又或者是n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让学生从画直观图—〉画线段图—〉列式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等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巩固这一模型的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应用。

达成目标(2)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这要是画图也太麻烦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那怎么办?学生说出可以少画一点。在学生用较小的数据得出结论后,再把结论进行推广。

达成目标(3)的标志:在整节课中,所有的情景都来源于生活;在抽象出数学模型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也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解题策略和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的解题策略和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观察这幅图片,他们在干什么?

生:植树。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植树问题。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师:借助我们的经验,我们思考一下,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呢?

师:你能指着图说说,那种是两端都要种的,哪种是一端要种的,哪种是两端都不种的?

小结:像这样,路的两端都没有障碍物的,是两端都要种的;像这样,路的一端有障碍物的,是一端要种的;像这样,路的两端都有障碍物的,是两端都不种的。

师:在这三种情况中,我们先来研究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抛出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载),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监控问题:

(1) 小路的一边植树什么意思?

(2) 两端要栽指的是什么?

(3) 每隔10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师:每隔10米栽一棵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1)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个距离就叫做——间隔。

(课件演示2)

2、提出研讨问题

学生猜想

师:那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路)

预设:学生列式1000÷10=100

监控问题:

师:你能说说你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这100表示的是什么呀?

生:表示把1000米,每10米分一段,一共分了100段。

师:这个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间隔)

师:那这100呢?(就是有这样100个间隔)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个间隔的个数,也就是这个100就叫做——间隔数。

1000÷10+1=101

1000÷10-1=99

师:怎么还有在间隔数上+1或-1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那种情况,棵数都与间隔数之间存在的联系

师:看来,我们要想弄明白那个答案正确,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弄清楚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对吗?看来,我们要想准确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研究清楚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以两头种的情况为例,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想怎样研究呢?

生:画图

生出现质疑:这要画图也太麻烦了。

师:是啊,100个间隔呢,画起来也太麻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师:我们非得要画100个间隔才能找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吗?少一点行不行?你有想法了吗?

3、学生操作,暴露资源,组织探究

师:现在,就请你把你的想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都记录在这张研究记录单上。

展示学生资源

①直观图

师:他是用画图的方法来研究的,你通过画图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生:棵数=间隔数+1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棵数=间隔数+1吗?+1在哪呢?

生:结合图说一说。

在这里指的时候既可以从前往后指,也可以从后往前指。有可能是多头,也有可能是多尾。

②线段图

如果有学生有线段图,就出示学生的线段图,如果没有,老师引入线段图。③列式

1000÷10=100(间隔)

100+1=101(棵)

师:这两个100所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生:100个间隔就对应着有100棵树。

推广结论,加以强化,渗透“极限”思想

师:5棵树有这样的规律,那6棵、7棵、甚至更多的树都有这样的规律吗?如果数据继续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两头都种的前提下,10间隔,共有几个树? 1200个间隔?N个?如果有500棵树呢?

4、迁移方法,自主探究其他情况中的规律,建立模型

迁移方法,进行验证

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两头都种的情况,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做的?

你能试着用这样的方法,结合结合刚才我们研究的经验,跟同桌一起研究一下,另外两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树有着怎样的关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眼看明白。

暴露资源,汇报交流

监控:

你怎么知道棵树=间隔数?

为什么还要再“-1”?

小结:虽然大家举得例子各不相同,但是最后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整体梳理

师: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请你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监控:说清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点?把什么看作间段?

如果我记不住规律,该怎么办呢?(用手记)

三、解决问题,深化拓展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这列同学每相邻两个同学间的距离是1米,那图中第一位同学和最后一位同学间的距离是多少?

3.锯一次需要5分钟,现在要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多长时间?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请你回忆一下,在研究植树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一个学习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单元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单元,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外,更应该教会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做了如下两个认为比较成功的变化:

1、增加了“20÷5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20÷5求出来的是4个间隔,那“加1的1是指什么?”学生认为“1”是1棵树,这时学生心理就矛盾了,4

个间隔加1棵树等于5棵树?学生的思维有了矛盾点、质疑点,这样,让学生在思、辩的过程中逐步理解20÷5求出来的就是几个间隔,但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4个间隔就相当于4棵树。

2、在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在一条路上植树的三种可能,并提问“有哪三种可能?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在学生思考后,用图的形式让学生看的更明白。在学生探索出规律后,让学生判断前测题中谁做的对?让学生在争辩中体会由于没有前提,所以都可能对,都可能不对。让学生感受问题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在本次教学中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上我有些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有些仓促。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及时的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培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体会划归思想和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树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运用儿歌(人有两件宝) 2.尺子秘密(数字及数字之间的间隔数,引出间隔的意义)(根据时间和具体情况选用) (板书:总长间隔数间隔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数学知识,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儿歌的引用意在渗透学习方法,既动手又动脑。利用尺子学生这一熟悉的教学用具,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总长、间隔数、间隔长这几个概念,同时也相应的渗透本节课的问题如何用图示帮助解决。) 二、探究新知 下面我们就到植树现场去转转。 1.分析题意,猜想结果 (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每隔5m栽一棵指的是什么?间隔长,等距离)(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板书:100m 5m 植树棵数?棵两端都栽) 谁能大胆的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 (可能会有三种情况:1.100÷5=20(棵)2.100÷5=20 20+1=21(棵)3. 前两种情况同时出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怎么检验呢?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抓住关键词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当学生猜想出不同结论时,引导学生想: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感知化繁为简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周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间隔2米、4米、10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自身、教室、做操、楼房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 ------ 两端都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 =间隔数 +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 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和间隔数。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 宝贝。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5 个手指, 4 个手指缝。 师: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4 个手指, 3 个手指缝。 师:再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3 个手指, 2 个手指缝。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 ,, 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 间隔数。 师:其实这个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属于我们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植树问 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一)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在全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说一说植树都有什么要求? 预设:生:每隔 5 米种一棵。 师:这个要求很重要,那么 5 米指的是什么? 预设:间隔。 师:间隔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指数间隔是多少? 生:5 米。 师:还有别的要求吗? 预设: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谁来比划一下?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五 年 级上册)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 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例 1 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重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请你们猜一猜(手)引出间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教师创设找手上数学问题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手指张开、并拢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根数与间隔数之间相差 1 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冲突、激发思索 1. 课件出示:在全长10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米栽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意思;(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4)学生在练习纸上答题教师巡视,挑选 3 种答案,让学生书写到黑板上。 生1:1000 ÷5=200 (棵)生 2 :1000 ÷5+1=201 (棵)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 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 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师:大家先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显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大家真聪明,就是我们的手。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 :5个手指) 1

老师也从中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4个空格) 对了,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 手指数与间隔数其中的关系你发现了吗?(手指数比间隔多1) 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同学们连手上都有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 二:情景教学 现在,学校为了改变校园环境,要在校园内种上一些树, 在操场的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 米种一棵)每隔5 米是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 米),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设计植树方案,把设计好的方案记录下来并向老师汇报。师:设计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我们把20÷5=4(个)就说明有4 个间隔,为了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我们在两头都种上树,所以我们再用4+1=5(棵)(板书: 两端都要栽棵树=间隔数+1 ) 20÷5=4 (个)4+1=5 (课) 2 你们设计的方案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方案二:我们是把20÷5=4(个),有4 个间隔,我们只种一头,另一头不种,所以我们只用4棵树。 20÷5=4(棵)(板书:只栽一端时,棵数=间隔数)

”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你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分析: ;

(1)从前测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是棵树还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是n,那么到底是n+1,还是n-1又或者是n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让学生从画直观图—〉画线段图—〉列式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等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巩固这一模型的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应用。

”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就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就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您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分析: (1)从前测的结果瞧,大部分学生都就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就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就是棵树还就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与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就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就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就是n,那么到底就是n+1,还就是n-1又或者就是n就是由谁决定的?就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与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让学生从画直观图—〉画线段图—〉列式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等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巩固这一模型的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应用。 达成目标(2)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例1、例2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课件1)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师: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 (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提出问题——两端都栽、 一端栽 、两端不栽。 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出示课件1) 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 1.出示教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 需要多少棵小树 2、学生动手在纸上设计植树方案。(同学 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出示课件2)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 A 、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21棵。 B 、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20棵。 C 、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19棵。 4、通过植树方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化繁为简,发现规律) (出示课件3)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小设计师一名。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P106页。 教材地位: 《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取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显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 1.认识间隔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数一数,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你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 (3)听一听:时钟在下午5时敲响5下,中间有几个间隔? (4)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植树问题“案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你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6棵 3人 6棵 1人 20÷4=5(棵) 5+1=6(棵) 分析: (1)从前测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是棵树还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是n,那么到底是n+1,还是n-1又或者是n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 获奖 公开课教案

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1课时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5m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该是什么?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解读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解读 汪灵杰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本课旨在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属于典型应用题范畴,因其内容相对独立、数量关系典型、类型变化多端、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阐述“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入手,通过对《植树问题》典型教学片断的解读,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观点。 一、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所以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环形情况等。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所以,“植树问题”尽管有着良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超出这一特定情境以引出普遍性的数学模式,也就是平时通俗说的“数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含义”。这里的数学模式,可以理解为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本质理解“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植树问题”是研究“树的棵树”与“两棵树之间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点与段的对应问题。点段模型就是把“植树”这件事,根据“树”与“间隔”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在简化后得到的一个抽象结构———点与段的一一对应关系。点段模型同样适合于设置车站,路灯、台阶、敲钟、锯木头、求经过日期等等问题,“树,路灯,车站,锯几下,钟的响声”等等可以抽象看成“点”,“各种(树,路灯,车站,两次敲钟)间隔”可以抽象看成“段”,点数与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都一样。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什么?(以林了子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为例解析教学) “植树问题”的实质分析告诉我们,在“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第一,要让学生明白植树问题类型的特殊性,即是一种“点段模型”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以“植树问题”原型为背景建立起“点段模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二,深刻理解“点”和“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求棵树的问题转化成求点段图中的点的个数问题再转化为求段数的问题:段数= 总长度÷间距。第三,运用点段模型解决其他问题,实现同类模型结构的识别。当我们运用点段模型解决其他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要对实际问题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画图、符号抽象表示出实际问题中对应植树问题的“点”和“段”,再利用具体的“点”“段”对应关系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真正困难所在。 【片断一】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一一对应的重要性 师:小朋友排成20米长的一列队伍,每隔5米站一个人,共有多少人? 生1:20÷5+1 生2:20÷5+2 生3:20÷5 师:谁上黑板来摆一摆,这个队伍多长?你是怎么看出是20米的呢?你能上来画一画吗?(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教具)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P106页。 教材地位: 《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取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显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 1.认识间隔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数一数,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你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赵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 (3)听一听:时钟在下午5时敲响5下,中间有几个间隔? (4)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 题——植树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栽植时,一人扶正苗木,一人填土,填一部分踩实一遍(若粘土不可重踩),直到填满后再踩实一次,填好的土要与原根颈痕相平或略高3—5厘米。以下是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公式:棵树=段数+1 段数=棵树-1 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 1.兄弟俩人准备在门前20米路的一边栽树,从一端起,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旁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几棵? 3.在一条长30米的走廊两边,每隔5米放一盆花,这样一共放多少盆花? 4.一条大道全长360米,在他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的放着10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5.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马路一旁每隔10米种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6.在一段公路的一旁栽95棵树,两头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7.小明把一捆电线剪成10米长的一段,剪了8次正好剪完,这捆电线长多少米? 8.一个湖泊周长1800米,沿湖泊周围每隔3米栽一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湖泊周围各栽了多少柳树核桃树? 9.一个花园周长200米,沿四周每隔5米栽一棵柳树,花园周围一共栽柳树多少棵?

10.运动场上有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要在这条跑道的一边每隔4米插一面彩旗,需要多少面彩旗? 11.小明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8个台阶。当他向上走54个台阶时,他已经到达几楼? 12.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付费2元,如果要锯成15段,则要付费多少元? 13.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走16个台阶,到小英家要走64个台阶,她家住在几楼? 14.晶晶上楼,从第一层到第三层需要走36级台阶,如果从第一层到第六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三年级植树问题应用题 基础题 1.有一条2000米的公路,在路一边每相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从头到尾需要埋设路灯杆多少根? 答:41根.2000÷50+1=41(根) 2.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1000米的甬路,每边相隔8米栽一棵白,可以栽白多少棵? 答:248棵.(1000÷8-1)×2=124×2=248(棵) 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树苗多少株? 答:150÷3=50(棵). 4.一根木料截成5段要16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段要几分钟? 答:每截一次需要:16÷(5-1)=4(分钟),截成7段要 4×(7-1)=24(分钟). 5.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48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完整word版)《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案例.docx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教材 P106~ 111 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 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 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间隔数 +1=植树棵数),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 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 106 页例 1:同学们在全长1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柒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 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 米,绿化队要在两馆 3 米。一共要栽多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 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 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 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 20 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 5 棵。 由此可知: 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 就是棵数了吗?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该是20+1=21(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 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原因: 100÷5=20 只是求 100 米里面有多少个 5 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 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 30 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 5 米,则 30÷5=6(个), 6- 1=5(棵)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详案(公开课)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你知道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植树不单单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 其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间隔,以我们的手为例,大家伸出左手,两个手指之间就是一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四根手指呢?你能举个生活中间隔的例子吗? 每隔5米栽一棵,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