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这部电影将潜藏在人性中最神秘的潜意识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面对潜意识,这个貌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概念,玄妙的让人难以捉摸。

迄今为止, 对潜意识的研究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即使对潜意识的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而潜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更少。潜意识是无自我知觉的主观现象。弗洛伊德的体系告诉我们,所谓的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理论中,就提出将心理生活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潜意识则与之相反,不能为

个体当时直接感知。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不允许的,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时刻在寻求发泄和满足,进入意识。但在进入意识的通路中,它们必须要经过“检验”或“稽查”。前意识即是属于潜意识中通过了检查可以进入意识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在检查时遭到拒绝而受到压抑的部分。

潜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地被修正。在早期,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邪恶的、阴暗的东西。其中尤其以对性的作用的强调为突出,认为性本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与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一致,所有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

弗洛伊德理论在提出之始,其惊骇之处在于他否定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的观点,而提出许多直接感知以外的潜意识的内容才是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和个性心理的主要动力。弗洛伊德承认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存在。但他认为在心理结构中,相对而言,潜意识是主要的,潜意识的内容要比意识的内容丰富得多,潜意识的力量也比意识的力量强大。意识派生于潜意识,是为了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和欲望能够得到发泄和满足的中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潜意识服务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目的即在于疏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不断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意

识。‘潜意识变为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潜意识中的内容通过了审查,克服了原本的压抑状态,即抛弃原本的存在方式而变成意识的过程。换言之,潜意识是以对自身存在形式的否定而与意识联系的。

意识和潜意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意识是指人能够自觉认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 同时也能自觉认识到自身存在, 并能把自己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既不能被他人感知, 也不能被自我感知, 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意识和潜意识都是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机能, 尤其与边缘系统有着密切联系。脑是记忆、思维、心理现象、意识活动的结构基础, 是人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人体解剖学已证实, 人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六个主要部分。大脑体积最

大, 位于脑的顶部。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人类大脑两半球在进行言语及其有关的高级心理活动时呈现出偏于一侧的现象, 称为一侧化或一侧优势。左半球是语言活动的优势半球, 而右半球在各种非言语的心理活动方面起主要作用。两半球之间有许多神经纤维相互联系, 其中最主要的联系部位称为胼胝体。在进化上, 大脑皮层最古老的部分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部分皮层及有关的皮层下结构三部分构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与近期记忆有密切关系。比较大范围的双侧海马损伤则近期记忆的能力丧失, 远

期记忆不受影响, 同时还可表现出行为的改变如嗜睡、安静、淡漠、无表情以及自发运动消失等。显而易见, 边缘系统在记忆、思维等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

理活动的重要组织基础。

现在我们回忆《盗梦空间》的剧情来分析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故事开始,告诉我们此次行动和以往不同,柯布不再是窃取秘密,而是植入思想。危险和意外也接踵而至,需植入思想的对象受过训练,对梦境中出现的外人极端排斥,出现很多武装的防御者,即使在阿莉阿德涅构建的梦境中,柯布内心的阴影也会出来捣乱,比如倾盆的大雨、突然出现失控的火车等,这就是意识对潜意识的压制所造成的。但潜意识不是恶魔般的庞然大物,而是一种在道德、美感与才智方面均属中性的自然本质。梦境越是深入,柯布的潜意识也越清晰。在最后的梦境中,柯布终于重新认识到梅尔的自杀以及自己的责任所在,“同化绝非非此即彼,必须自始至终不分彼此”。柯布的意识与潜意识一直是交错影响的过程,意识对潜意识过于压制的时候,梅尔便以极端的危险形象出现;意识对潜意识同化之时,梅尔便十分温柔地出现,正是因为对儿女的遗憾感极其强烈,时时提醒柯布自己还有愿望、还有遗憾,必须想尽办法回到现实、回到美国,尽父亲的责任。影片的结尾是众人评议的重点,代表区分潜意识还是意识的陀螺到底是停了还是继续旋转,这是导演故意留给观众的一个悬念,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

第8卷第6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8,No .6 2006年12月J.of W uhan Uni .of Sci .&Tech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Dec 12006 收稿日期:2006-07-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4SS D8400004). 作者简介:黄忠晶(1949-),男,江苏沛县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哲学、社会思想史研究. 弗洛伊德论宗教与科学 黄忠晶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弗洛伊德在将自己的研究转向人类社会领域时,着重探讨了宗教与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作用和可靠性。他认为,宗教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幻觉,其中有些观点类似于妄想;宗教有它存在的理由;当人类度过童年期后,必然会脱离宗教而进入科学阶段;科学不是幻觉,它有可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关键词:弗洛伊德;宗教;科学;幻觉 中图分类号:B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6)06-0008-04 Freud on Reli g i on and Sc i ence HUAN G Zhong 2jing (School of La w and Politics,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 uxi 214122,China ) Abstract:A s Freud turned his study int o the field of human s ociety,he put e mphasis on the issues of religi on and science .He p r obed int o the origin,functi on and reliability of religi ons .He believed that religi on that ex 2ists f or a certain reas on is a s ort of illusi on in essence,and s ome of religi ous ideas are like fantasy .W hen mankind has moved beyond its infancy,he will inevitably break a way fr om religi on and e mbrace science which is not a illusi on and thus can bring t o man real happ iness .Key words:Freud;religi on;science;illusi on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 mund Freud,1865-1939)将研究转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时,宗教问题是他着力探讨的一个主题。弗洛伊德首先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在人类进入文明之初,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忍受的。自然以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地震、洪水泛滥、暴风骤雨等伤害人类。人类的身体会逐渐衰老,死亡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痛苦之谜,他们感到自己的命运是残酷的,而且无法把握。文明社会给人类带来贫困差距,各种禁律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使人类遭受一定程度的痛苦。总而言之,人们仍然处于孱弱无助的状态。这种孱弱无助的状态,使他们寻求神的帮助,这就是宗教的起源。 最初人类是通过将自然人性化,把自然的力量变成了神。这时的神具有三重作用:它们必须驱除自然的恐惧;必须使人和残酷的命运协调一致,特别是像死亡中所表明的那样;必须补偿文明 的生活所强加于它们的痛苦和贫困 [1](p169) 。随着 时间的流逝,神的前两项功能和作用有逐渐减弱之势。人们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是根据其内部需要自动发生的,神只是在偶然的、所谓奇迹的情况下,才会介入到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来。在命运问题上,人们也感到,如果是众神创造了人的命运,那么他们的意见就注定是不可测知的,不可能指望他们来改变人的不幸的命运。这样,人们期待于神的作用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个方面,也就是铲除文明社会存在的不足和邪恶,注意人们在生活中相互造成的苦难,关注文明禁律的付诸实施。文明的禁律本身具有一个神圣的起源;它们超越了人类社会,而且拓展到自然和宇宙。于是,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被看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上帝的表现意图,他注视着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他看似严厉,却不会使我们遭受痛苦,不会让我们成为过分强大而又冷酷无情的自然力量的玩物;死亡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弗洛伊德的_三我_结构和宗教理论

交际38 杨晖 唐艳玲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宗教理论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宗教 人格 三我 弗洛伊德 [中图分类号]B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38-02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和宗教理论 弗洛伊德写了《精神分析导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分析》《释梦》等一系列杰出论文,而他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那一学科内部,波及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就我国而言,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对弗洛伊德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他的梦理论、人格结构、意识学说以及他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达·芬奇那几篇惊世骇俗的论文,而对他的宗教理论则相对了解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宗教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架构中是较为薄弱的一块,它远未获得一种成熟的系统性和严格的经验研究支撑。但是,宗教理论或许是弗氏整个理论体系的一块试金石,透过它我们将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人格“三我”结构出发,探讨这一结构在其解释宗教起源与发生中的适用性问题。 弗洛伊德的宗教研究贯穿了几十年,早在1913年,他就发表了《图腾与禁忌》这本小册子,尝试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原始文化研究。之后在他晚年,他又发表了《一种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不满》(1930)和《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论文,将早年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事实上,从《一种幻想的未来》开始,弗洛伊德的研究重心就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我的兴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治疗学等领域里经过了长期的迂回曲折,之后它回到了很久以前就吸引我的文化问题上来。”① 弗洛伊德至少有一个关于宗教的主要观点是为人熟知的——他说宗教是人类集体的“强迫性神经症”。在《图腾与禁忌》中他说:“癔病是对艺术创作的可笑模仿,强迫性神经症是对宗教的可笑模仿,偏执狂幻觉是对哲学体系的可笑模仿。”②在这里,宗教和强迫性神经症之间还只是一种“模仿”和类比的关系。在《一种幻想的未来》中他又重述并加强了这个观点:“宗教因此成为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病,与儿童的强迫性神经病相似的是,它也产生于俄狄浦斯情节,产生于人类与父亲之间的关系。”③通过对宗教的研究,弗洛伊德将其精神分析的应用范围从个体心理学扩张到了群体心理学,这意味着存在一种集体人格,这种人格也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层次,适用于个体人格的潜意识、俄狄浦斯情节等概念也适用于集体人格。 一、个体人格与宗教感的来源 弗洛伊德本人没有什么宗教感,他对宗教感的认识来自于罗曼·罗兰的通信。罗曼·罗兰在致弗洛伊德的信中说,宗教情感的真正根源“在于一种特殊的感觉中,他本人从未丧失过这种感觉……他希望把这种感觉称为关于‘永恒’的感觉,这是一种对无限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事物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大洋般的感觉……即使一个人不接受所有的信仰和幻想,他仅凭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就可以称自己是宗教信徒了。”④ 为了回应罗曼·罗兰对其宗教情感根源的质疑,弗洛伊德从自我(ego)的形成出发,解释了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弗氏认为,我们最能够确定的是对自我的感觉,但是自我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在人类的婴儿阶段,他还无法将自我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外界的刺激开始给他造成强烈的印象,这种刺激中,“在‘自我’的对面第一次出现的对象”是母亲的乳房。以后,更多的刺激将促使自我脱离了“由感觉造成的集合体”,促使自我认识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差别,同时,支配人的“快乐原则”也开始向“现实原则”让步。但是,这种原始的自我感觉存在于许多人的心里,当人遭受某种内部的不愉快刺激时,他就会病理失调性地重温这种原始自我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与它相适应的观念性内容就恰好是那些有关无限的观念和有关宇宙相连的观念——这就是我那位朋友(指罗曼·罗兰)所阐明的大洋般感觉的同样想法。”⑤ 这种解释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之后雅克?拉康便是从这种自我的形成出发建立其主体理论的。但是这里的宗教感还只是一种个体的情感,因此这里的自我也指的是一种个体人格,弗洛伊德还未做出个体人格向集体人格的跨越。 二、集体人格与宗教起源 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建立了人类宗教的早期形式——图腾崇拜的一般模型。在每个原始部落中,都存在一位强有力的父亲——原父,他是部落的领袖,具有无边的权力,占有部落中的所有女人。他的儿子们出于对父亲的嫉妒和反抗心理屠杀了这位原父。但是很快,这位死去的父亲似乎变得比生前更强大,儿子们处于悔恨与敬畏这种矛盾的情绪中。出于精神分析学所谓的“迟发性服从”(deferred obedience),他们通过“禁杀替代父亲的图腾来否定他们的杀父行为,而且他们通过放弃已获自由的女人以拒绝杀父的成就。因此,他们从罪恶感的孝心中创造了两个基本的图腾塔布(taboo,禁忌),正是由于此种原因,这两个塔布必然地和俄狄浦斯情节的两种被压抑的欲望对应。”⑥这里,弗洛伊德将集体心理作为其整个观点的基础,其过程一如个体心理过程,集体的两个图腾禁忌被类比于个体俄狄浦斯情节中的两种欲望。 这种宗教起源模型的适用性无疑取决于证明存在一种集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4日责任编辑:景泉 项目研究: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科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252 杨晖(1970-),女,吉林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唐艳玲(1961-),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他们对歇斯底里的观点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歇斯底里的无意识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现。 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潜意识理论。 1915年,在《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潜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学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意识(Cs)、前意识(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cs) ①凡是无意识的,就是未知的 “意识居于一个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看来很晦暗的王国的表层” “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即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潜意识。” ②“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潜意识,潜意识的想法只有通过审查,才能变成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潜意识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性爱与文明》”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能像感官感觉外部世界一样去知觉它”(——《无意识》)。 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精神分析纲要》)。 “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仅仅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资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不足以探测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提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强调,③潜意识主要来自于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那些备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被压抑的“性欲”有关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本能冲动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它们被迫滞留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压抑促成的。压抑是一种活动,它积极地、着力地反对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是一种动力行为,而非关闭行为。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文艺心理学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指导教师 职称 2011 年 5月20日 学号: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 (一)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早期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分析, 发现有一个在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现象。他把人的精神分为意识前意识和下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包括个人此刻意识到的, 以及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可以忆起的可复现的部分。前意识, 是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精神, 是后天形成的。如人一边打电话一边买东西, 但是他不会挑错东西, 这时买东西是由前意识支配的。下意识, 又称潜意识, 是深藏在意识下面不为人所知觉不会通过回忆记忆起来的精神内容,它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下意识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 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 通常被压抑隐藏着, 只有在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二) 泛性论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 泛性论即是用性欲来说明心理病因或动因。但弗洛伊德对性的解释是广义的。通常人们一般把性和生殖联系在一起, 而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固然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性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他用性来解释人的各种行为, 他认为所谓的儿童“性”生活, 既包括两性关系, 也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 像幼儿的求人爱抚、喜欢偎傍人和母亲的抚摸甚至文艺创作等举止心态都可视为性欲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有些正常人, 尤其是天赋甚高的人, 会在高尚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幼年那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而且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 性的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对性的突出强调和独特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 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他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 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述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述评 王光荣 摘 要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明精神分析学说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其内容主 要包括文明观、宗教观、道德观、艺术观、妇女观等。弗洛伊德运用本能,尤其是运用性 本能分析,解释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他试图探求人类社会 文化发展中的决定原因、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社会文化观 本能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弗洛伊德的研究倾向是建立和完善精神分析一般理论,对人的心理过程和实质做一般性的解释,主要活跃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在晚期,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把研究兴趣和目标转移到社会历史领域,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现象,从而提出了有关社会文化的基本观点,这标明精神分析学说已经超越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范围而扩展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其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那么,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去看待和评价它呢? 一、关于文明观 什么是文明?弗洛伊德说:“文明只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御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或累积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1弗洛伊德把文明看作是人类“防御”自然和“调整”人际关系所取得的结果,所造成的制度的总和,意即人类活动的产物。文明涉及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这种关系规定为人对自然的消极的被动“防御”关系,以保护人类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亦即人类内部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这种关系规定为人际之间的“调整”关系,以保证人类内部的联合,这两方面经验的积累,便构成文化即“结果、制度的总和”。显然,弗洛伊德在这里所指的文明的两个方面也正是社会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文明起源上,弗洛伊德主张社会契约论。他认为社会的形成,文明的创造,都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所固有的各种困难而自愿缔结的契约。弗洛伊德还对文明产生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文明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所谓外在的条件就是人的艰苦的生活条件或自然环境。“正是由于自然界加给我们的那些危险,我们互相联合了起来,并创造了文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浅析弗洛伊德宗教观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李磊 【摘要】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对宗教有专门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宗教解释理论。本文梳理了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几个观点,试图展现其宗教观。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宗教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为文化研究引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提供了无数篇论文,尤其实在宗教的研究上。自《图腾与禁忌》与1913年出版以来,伴随着思想上的革命,更多的是对用精神分析范式研究宗教的诘难与质问。首当其冲便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在其著作《研究的逻辑》中用证伪原则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实”,因无任何行为得以证明其存伪。1虽然科学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然而在科学哲学与一般哲学领域内,仍有争议。 如今精神分析学派仍然在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之间摇摆,但弗洛伊德的宗教观依旧在宗教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图腾与禁忌》和《文明及其不满》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完备的有关宗教信念和宗教其他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对于更为正宗的心理学没有谈到的宗教的某些方面,如献祭、圣餐、宗教仪式和象征等,也给出了解释。下面我将展开陈述其宗教思想。 一、上帝是父亲形象的投射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的最有影响的理论,是认为上帝是父亲形象的投射。这个理论是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基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认为,男孩在其幼年时期与他们的母亲之间有一种性爱关系,并包括一种伴随性兴奋的幼儿性欲;但是,这种欲望却被父亲这个可怕的对手所挫败,并产生一种可能被阉割的畏惧感。这一点最后通过对父亲的认同并将其形象内化为超我而得到解决。儿童在依赖父母并需要保护的长时期内,形成了一种对父亲的矛盾态度,对父亲的敌意被压抑下去,但却留下一种负疚感。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女孩身上。 被神化了的父亲人格具有全能、全善、全知等绝对品质,他把孩子们所期待的那种保护提供给一切面对自然和社会灾难而需要安全感的人,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上帝的信仰者,弗洛伊德进一步分析说:“成长中的个人会发现,他命中注定永远作个孩子,要是没有保护他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各种奇怪的超级力量所带来的打击;他认为这些超级力量是聚集在父亲这个形象上的,因此父亲形象就是上帝,他既害怕又想讨好这个上帝父亲,同时又依赖上帝父亲为自己提供保护。人对于父亲形象的期待表达了人寻求保护自己软 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原因思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犯罪原因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虽然没有系统的对犯罪原因进行研究,但他的理论对犯罪原因的解释在今天看来还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与犯罪原因有关的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运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对案例进行了解释,并阐述了各种基本观点具体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与解释。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犯罪原因 19世纪末,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维度,一个对人、社会以及世界认识的新天地。他的精神病症、潜意识、梦的机制、本能、人格的发展与结构、焦虑论等理论,为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工具。犯罪是一种恶性社会现象,各个学派都对其原因试图进行过解释。精神分析学派中,在对犯罪人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时,后来者多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所以在本文中,将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与犯罪行为心理分析有关的内容。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1 潜意识理论。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主题。弗洛伊德主张,人的心理由意识(表层、)前意识(中层)和潜意识(深层)三个层次所构成。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重要的多。意识就像大海中整个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是无意识,占整个冰山的大部分。 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心理的表面层次,与外部世界联系,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但不是行为的原动力[1]。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指人们能够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潜意识部分的内容要达到意识层面会受到前意识的检查和抑制,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欲望或本能也会通过伪装的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是个体精神结构中最深层、最黑暗的部分,包括原始

浅析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浅析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 摘要: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其中提出了许多对我们今天的创作和研究仍然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文艺创作观,他的理论支柱主要是关于“性本能”和“无意识”的阐述,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是通过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述说明氏族文化下的图腾崇拜和图腾禁忌。从心理学上讲,真正可怕的不是禁忌所推崇或者恐慌的某一动物或植物,而是心理承受的一种桎梏。原始人类对图腾的崇拜也体现了一种审美形态即崇高,在原始部落中,大部分人都有崇拜图腾的倾向及行为,而且,对乱伦的极度畏惧,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禁忌。 关键字:图腾与禁忌,心理学,审美形态,崇高,乱伦 正文:弗洛伊德---这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把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并应用到分析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对艺术作品人物心理分析上来。他在创建精神分析学的过程中,曾经从文学艺术中受到过多方面的启发,但同时,他也常常以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理讨论和思考文艺美学问题,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主要是通过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述说明氏族文化下的图腾崇拜和图腾禁忌。 首先,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图腾禁忌的现象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分析我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在书中写到,图腾,可能是一种动物,也许无食无害也可能危险恐怖,较少的图腾是植物,或者一样自然现象(例如雨和风)。图腾与整个氏族有

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首先,图腾是一个氏族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神和相助者,这种图腾如果说对其他部落而言是危险的,那对本部落能够向成员发布神谕,识别病眷顾子民,反过来氏族人不能破坏图腾不能吃图腾的肉,崇拜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并不一定要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地域,他们往往散步各处。但是对这种图腾崇拜程度却另我们现代很不解,在图腾崇拜的氏族里有些事物被强烈禁止着,可是从来不去考虑其中的原因,相反氏族成员屈服于这种禁忌。就像他们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样,同时深信任何对禁忌的破坏行为犟导致自取惩罚,如,一个无辜的触犯者,他可能仅仅为了食用了被禁食的动物,便陷于极度的精神不安,在预期的死亡阴影中,他终于因恐惧而死。 其实这种现象真正可怕的不是禁忌所推崇或者恐慌的某一动物或植物,而是心里承受的一种桎梏。心理学家根据认知活动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人接受信息,加工运用信息能力。元认知能力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认识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识活动的认识,元认知能力是个体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那些因图腾禁忌人的死亡与其说是被“神灵诅咒而死”不如说是被自己的意识思维钳制而死,他们认为自己受禁后自己一定会死,由于深信便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极大的恐惧感,甚至时间长会产生抑郁情结。所谓的无故死亡,便是一种自我的精神崩溃,极度的恐慌等心理反应造成的缺氧或者其他应激的生理反应,最后甚至导致死亡。有些时候我们如何认知一个事物不重要,更重要的我们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正确性的笃信程度,这便是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