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

关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思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xjg127 来源:中学数学信息网 发布/更新时间:2007-05-13 11:56:52
高一新生正面临着文理分科,本来是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写写这个话题,后来朋友推荐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有同感也比较理性,所以转来,希望能给老师、家长和学生一些启发。
同时,我认为,如果理科、文科基础都比较差的话,我建议选择文科。理由很简单,一方面物理化学的基础没打牢,到了高三很难有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文科可以抢一点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文科对于将来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帮助。一点愚见,但的确是真实的体会。且看:

一、选文还是选理,这是一个问题

一年一度,高二年级的文理分科又开始了,这是高中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高中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几乎是一个比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死亡”更难选择的问题,让许多学生及家长伤透了脑筋,它不仅牵涉到高考,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故此家长们不无担心:一旦孩子选错了方向,很可能会贻误终生。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作出选择。选择分科,也就意味着选择未来的命运。

为什么要文理分科呢?

二、文理分科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后天发育中被动接受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以分科教育来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事实上,后来前苏联对此也作了修正。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照搬“苏式”,并长期实行。
建国初期,工业化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国家需要大批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自1952年起,国家将同类专业合并成专业学院,为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轨道,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办学体制。50年代的高校合并将各高校的相同专业集中合并为新的单科院校,虽然工科院校和专业得到了加强,但专业面窄,且理工分家,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又砍得过多,伤了元气,较单一的专业化趋势明显,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更趋困难。上个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学生学两年便进入社会。或者因成分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从1977年算起,中国的文理分科差不多已有30年历史。
从1992年开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全球化的需要,高校进行新

一轮的合并。通过不同学科性质的高校合并来形成综合性大学,改变了单科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文理渗透、学科融通、知识交叉的课程体系形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得以改善。1997年,中国高校扩招,更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应当说,应试教育的影子该逐渐淡去。但事实上,这种影子反而更加清晰了:文理照样分科不说,中学生负担更加沉重,为了提高升学率,生源大战铺天盖地。现在中国的中学生比过去学得更苦更累……毋庸置疑,中国的文理分科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但这种梦的实现,来得太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理分科的弊病越来越明显。


三、文理分科的现实动因
关于中学文理分科的问题有好多的观点,分不分、什么时候分以及怎样分,是比较受关注的三个问题。究其根本的症结所在,要涉及到社会的需求、大学的科目设置、历史文化和学历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不是直接地对文理分科产生影响的,而是通过高考这个中介来对文理的分科产生影响。
高考,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便教什么,考生便学什么。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就具有学校设置课程的目标导向功能。高考要分文理,相应的课程也要分文理,这就有一个逻辑上的颠倒,高考不是围绕开展和实施的课程来产生评价,而是课程围绕高考来实施。这种现象跟中国现实的国情是分不开的。高考模式的问题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如教育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教育资源分布得不均匀等,这些社会因素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要求人才的流动,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工作的。但是这些要求并没有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的过程当中,教育资源不合理的金字塔结构分配,导致了大量的学生挤向高考这个门槛,这样高考选拔的任务和功能就很重要,不是评价学生所学的课程,而是学生要学高考的课程,这种逻辑下,以高考为指挥棒来实施课程,高考要分科考,那么中学就要文理分科。


四、文理分科的现实意义
尽管社会上反对文理分科的呼声很高,但支持文理分科的观点也是很多的,具体而言,文理分科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科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爱好,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2、分科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基础知识,因为文理分科后,学理的只是适当降低文科的要求,而理科知识有所加强,学文的也是如此;3、目前普通高中存在

高考考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倾向,这样还不如直接实行文理分科对他们加以引导。4、现在的学生负担实在太重,文理分科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都会因此而提高。5、现在的知识非常地丰富,就一个人的兴趣与精力很不容易在一个领域里发挥出色。有所侧重地学习才能深层次地得到提高。文理分科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上能有最大的收获。
应该说,分科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校,学生学不懂数理化,会倾向于选择文科。并且在特定的时期和阶段,文理分科也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对培养专业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合理的文理分科需要指导,不能绝对化,并且分科的时间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要求来定。


五、文理分科的弊病
文理分科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制度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培养专业人才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若干年来的实施状况看,文理分科带来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首先,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很多学生理科学不下去就去学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样,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另一方面,理科难度进一步加大,又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失败者。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祸端”正是自高二开始的文理分科制度。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问题的出现,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其后果非常严重。
 其次,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而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
 再次,文理分科,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由于文理分科后理科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了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学习许多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令人不解的是,理科学生可以凭数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证书,换取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六、重理不该轻文
在庐江中学百年校庆的题词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朱清时,都将庐江中学的“庐”字写错了。顾、朱两

位都是中国最高理科学府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居然连“庐”这个最常见的汉字都写错,这是很让人诧异的事。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类遗憾,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倾向。
应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教育是不乏人文传统的。古代、近代的读书人本质上都是人文知识分子,虽然出过一些科学家,但是他们所接受的人文教育要远远大于科学技术教育。这就不难解释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许多科学家为什么会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科学家不仅能造原子弹,琴棋书画也一样拿手。但到了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经济时期,当时的目标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的立国目标自然需要大批理工科人才,因此众多理工科院校随之兴起,而且受到特别的重视。理工科教育从而得到迅速发展,许多优秀的学生都眼望着理工科。再加上历次政治运动,受到冲击最厉害的还是文科,在这种背景下,怎么会不产生“重理轻文”的倾向?
后来,虽然我们意识到“重理轻文”有如跛脚走路,得不偿失,在尽力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重理轻文”的倾向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强大惯性,现在文科依然很弱小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过去我们忙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一段时间内人文科学薄弱还可以理解,而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不只限于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还不重视文科的发展,任人文学科薄弱下去,今后肯定会吃亏的。如果还是以功利主义眼光来看待人文学科,我们今后闹的恐怕不仅仅是院士校长写错字的笑话,还可能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


七、社会发展越完善 文科前景越广阔
有的人认为文科知识在社会上应用得不多,所以对文科知识学习很不重视,其实不然。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21世纪初我国将急需以下14类人才:
税务会计师(会计类)、电脑系统分析专家(电脑类)、电脑软件工程师(工程类)、环境工程师(环保类)、中医师(健康医疗类)、经纪人(咨询服务类)、索赔估价师(保险类)、律师(法律类)、老人医学专家(医学类)、家庭护理(个人服务类)、专业公关人员(公共关系类)、商业服务业务代表(推销类)、生物化学家(科学研究类)和心理学家(社会工作类)。
粗略统计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上述14类人才中,文科及与文科相关的专业占了一半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且是社会越发

展,人文学科的地位越高,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理工科比例越大,地位越高。
由于人文学科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断言,在未来社会里,人文学科应该有崇高的地位,我国的教育应该自觉地重视发展人文学科,加强人文教育。


八、选择文理要切合实际
由于重理轻文的社会风气,许多家长在指导学生文理分科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社会偏见,他们没有发展的眼光,只是根据目前高校的招生现状和就业形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选择理科,他们认为只要选择了理科,孩子前途的保障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选择理科,未来才有出路。这些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
2001年,我带的高一(8)班有个女孩叫苏彤,写作水平较高,口才也很不错,在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中都拿过名次。她很喜欢上语文课,对历史、法律也很有兴趣,她的理想是希望将来成为一名法官或者记者,但他的父亲是理科大学毕业,总认为文科是务虚,没有理科务实。而且为自己“清醒”的选择辩护,“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看看现在国家领导哪个不是理工科出身的!学理工科容易考大学,招收的学生又多,又容易找工作,要是去读个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来没准吃饭都成问题!”因此,他不顾孩子的兴趣、志向和发展潜能,语重心长地对孩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导、要求孩子学理。由于带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孩子到高二后,理科成绩较差,本来不错的语文成绩也有所下降,导致总成绩每况愈下,到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时,由原来班上的十几名下降到四十几名,这一后果极大地震动了她的父亲。后来,在班主任和授课老师的建议下,她父亲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让她转到了文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她很快找回了当初的感觉,再加上她文科基础本来就不错,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最后在2004年的高考中考了574分,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12分。可以这样说,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分科后明智的“改弦更张”。
这个结果当然是很不错的,但更多的家长很可能是将错就错或者一错再错。当然,也有不按自己志愿选科考取大学的。即使这样,孩子将来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也未必有多少发展潜力。更可悲的是,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少人生快乐可言,特别是那些志趣在文而被家长强求学理的孩子,他们今后的工作会由于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乏味枯燥。而这些又有几个家长考虑过呢?可以断言,那些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选择的结果,最终只能事与愿违。



、选择文理的参考因素
结合新课改来看,文理不分科是个趋势,但这肯定需要一段时间,在新的课程设置完全实施之前,我们每年仍然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难题。那么应该怎样抉择文理分科呢?选择文理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可供参考。
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选理,兴趣是第一前提。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那些卓越的成功者,几乎都是强烈的兴趣使之然。因此若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对某方面有着教强烈的兴趣,很关注某科及相关知识或者上某科课时比较有精神,就可以考虑选这方面的学科。总之,把兴趣放在第一位没错,因为这最有可能促使你走向成功。
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发现自己的特长(天赋)呢?如果你对某科感觉特别好,或用相同的时间得到的效果比起其它科更好,或以少量时间获得的效果与其它学科花费多时间获得的效果相当或更好,或者你自身的某些特长与某科的联系很密切,这些都都说明你有学习这一科的特长和能力。哪一科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你的特长发展,你就应该考虑选择哪一科。
3、潜力。潜力的外在表现是学习成绩,成绩是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所以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非常有必要去询问一下高一各科的授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并且查阅一下高一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以及文综、理综成绩的排名,再作具体分析比较,看自己哪科更有潜力,将来更具竞争力。而且还要特别看准三科“拉分科”,了解此三科在文理科选择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文理分科将成为历史
文理分科带来的学生不能平衡发展已是很普遍的问题,中学的文理分科制,其实质就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好,但创新精神差,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学生发展不平衡,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制。当然,大学的教学、选拔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到大学的后一阶段才可侧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美国的中学生毕业时,也要进行类似于我国高考一样的水平测试,不过它不像我们的高考这么复杂,它只是分为语言文学、数学(sat联考)和科学三种科目,大学在招生时主要看重这些科目的成绩。虽然考得少,但考得很全面,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考察到了,他们不存在文理科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才逐渐向不同专业发展。
在国内,在目前

文科生、理科生各自为营的阶段,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平衡是每一所高校都会遇到的问题。在高校,经常会出现文科生的逻辑能力一团糟、理科生的历史地理素养近乎零的情况,这些“瘸腿人才”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确要从高中阶段抓起,让高中生全面发展、平衡发展。
目前,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高质量发展,今后可能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转而普及12年义务教育,大学入学率会不断提高。
文理不分科是大势所趋,之所以一直没有推行,应该是操作上有很多问题的缘故。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上海参加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时说,文理不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为此,教育部门计划采取相关措施,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淡化文理分科现象。
我们姑且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