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流程的稳定性分析

5流程的稳定性分析

制造型企业的流程分析5:流程的稳定性分析

作者:李曙虹

流程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跨部门执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部门间壁垒或沟通不畅等原因,就容易发生变动。这是流程的“流动”属性所致。这些变动,很多情况下体现在“职责”的偏移。

A企业是一个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它的研究所是企业大部分新产品的诞生地。最近企业自研发产品的产业化速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产品质量经常出现问题,而且80%以上的质量问题都是因为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原来,在研发阶段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是以由采购部、质量部、研究所等部门组成的供应商管理小组为主。但研究所是A企业的一个强势部门,研发阶段的供应商选择实际上是以研究所为主,所谓的供应商管理小组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电子产品的原材料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电子元器件和结构件。电子元器件大部分为标准件,更换供应商的风险和成本并不大。而结构件是非标准件,由于结构件的生产需要开制模具,每开一个模具需要四十万元的成本,开制模具的周期至少需要两个星期,并且开模失败的风险较高,一旦开模失败,就需要重新开模。所以,结构件的供应商不宜更换。从研究所的角度,他们需要保证所研发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未充分认证供应商的量产能力和材料成本。如企业自研发的M产品,到了量产阶段,A企业的采购部门发现,很多原材料供应商的量产能力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甚至结构件供应商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产品能及时上市,采购部门对完全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做了更换,对一部分量产能力具备提升空间的供应商采取“培养”政策,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标准,而对于结构件供应商,没办法,只能替换,结果新的结构件供应商开了两次“模”,前后花了40天的时间才能量产符合企业要求的结构件。这样一折腾,虽然最后产品得以上市,但是上市时间比原定计划晚了两个半月,并且,上市之后的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只能将购买大量维修备件进行维修,最后仍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将M产品做大规模招回进行返工,大大损坏了企业的市场形象。

以上是流程在执行过程当中发生职责偏移的典型案例。这样的职责偏移已给整个企业带来了风险和损失。通过其他手段来钳制研究所的越权操作是有效的办法,比如由公司级的领导来亲自领导这个供应商管理小组(没办法,这个小组的作用太重要了)。

流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业务流程并不是越稳定不变越好,特别是销售流程,由于要直接面对外部客户,时刻需要满足外部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果销售流程稳定不变,反而会带来风险。所以,流程应该具备灵活性,不断变化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问题是,这样的流程变动将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应该得到控制。建立流程变动监控体系来随时监控这些流程变动,是控制这些流程变动风险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