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前景

3

周 媛

三峡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宜昌443002)

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00B14014)

作者简介:周 媛(1956~),女,教授。

一般认为合成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

功能,的确,自然界的纤维素绝大部分是由植物产生的。纤维素是地球上产量最大的天然聚合体,其产量达到1011t/年,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级植物中,也存在于一些低等植物、细菌和个别低等动物中,如海洋中生长的一些绿藻和某些海洋低等动物体中也含有纤维素。1 微生物纤维素的性质

传统的食醋酿造过程中,常在醪液表面上生成类似凝胶膜状物,称为菌膜。早在1886年,英国人B rown 等利用化学分析方法确定了这类物质为纤维素。后来,确定了它的组成和结构与植物纤维素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醋酸菌所产生的纤维素是纯净的,即以纯纤维素组成的形式存在,而高等植物产生的纤维素都掺杂着木质素、半纤维素和其他杂质,其存在形式是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三级立体结构。

因此,醋酸菌产生的纤维素不同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纤维素,醋酸菌纤维素具有独特的性质。1.1 高纯度、高结晶度、高重合度醋酸菌纤维素纯度高、结晶度高、重合度高,并且以单一纤维存在,这样在制备微晶纤维素(m icrocrysta lline cellulo se )时非常便利,微晶纤维素是医药产品制

剂的优良辅料。目前微晶纤维素的生产是将天然细纤维,先用浓碱(17.5%)室温处理,收集不溶部分,再用浓盐酸煮沸,去除其中的无定形部分,余下结晶部分经干燥、粉碎得到的聚合度约200的微晶纤维素。这一处理过程环境污染严重。当然,醋酸菌纤维素无须用浓碱和浓酸如此处理。

1.2 极强的水结合性

微生物纤维素的纤维直径在0.01μm ~0.1μm 之间,它的表面积是植物纤维素的300倍,因此它就具有比植物纤维更强的吸水性、粘稠性,它能结合比自身干重大60~700倍的水,而棉花或其他木植物纤维素要达到这一水平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加以改造后才能实现,因此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1.3 极佳的抗撕强度和形状维持能力

微生物纤维素的弹性模数为一般纤维的数倍至10倍以上,并且抗撕强度高。微生物纤维素膜的抗撕能力比聚乙烯膜和聚氯乙烯膜要强5倍。日本北海道大学地球环境科研所的Nobuo Sakairi,H isash i A sano,M asto O gawa 等人在《木醋杆菌连续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纤维素直接收获法》一文中报道,该培养法获得的纤维素再经处理,其杨氏模量最大为106g /den ie r,它们的平均值为90.4g /

den ie r。处理后的纤维其杨氏模量远大于棉花的(3.0~4.9g/den ier),因此具有很好的形状维持力。

1.4 具有很好的可通透性

微生物纤维素具有网状结构,因此具有很好的可通透性。

1.5 具生物可降解性及生物合成时的可调控性

微生物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并且在自然界中可直接降解,不污染环境。微生物纤维素在培养过程中,可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得到各种物理性能不同的纤维素。如木醋杆菌(A cetobacter xylinum)能以葡萄糖及乙酰葡萄糖胺合成N2乙酰氨基葡萄糖,并以4%mo l质量的比例把N2乙酰氨基葡萄糖联接在醋酸菌纤维素中。

2 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2.1 产生菌

现已证明,在各种条件下能合成纤维素的微生物有:醋酸菌属(A ce tobact2 er)、根瘤菌属(R h izob ium)、土壤杆菌属(A grobac terium)、八叠球菌属(Sarc ina)、假单胞菌属(P seudomona s)、无色杆菌属(A ch romobac ter)、产碱菌属(A lcali2 gene s)、气杆菌属(A erobac ter)、固氮菌属(A zo toba ter)、这九个属的某些种,它们产生的纤维素统称为微生物纤维素,研究比较全面的是醋酸菌属的木醋杆菌

(A ce tobacter xylinum)。

2.2 生物代谢途径

在木醋杆菌生物代谢过程中戊糖循环(HM P)和柠檬酸循环(TCA)两条代谢途径参与了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由于糖酵解(E M P)活力缺乏或微弱,即缺乏磷酸果糖激酶或酶活力微弱,因此木醋杆菌不能在厌氧条件下代谢葡萄糖。细菌微生物合成的前体物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合成纤维素的4个主要酶催化反应步骤分别是:①葡萄糖激酶的对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②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将62磷酸葡萄糖通过异构作用转化成12磷酸葡萄糖;③焦磷酸化酶将12磷酸葡萄糖转化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④纤维素合成酶催化合成纤维素:UD P2Glc+(β21,42gluco se)n→UD P+(β21,42gluco se)n+1。通过对木醋杆菌微生物纤维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纤维素合成步骤的最后一步是在细胞膜上进行的。c2di2G M P(环二鸟苷酸)是微生物纤维素合成调节机制的关键因子,c2d i2G M P是作为纤维素合成酶变构催化剂起作用。在纤维素生物合成中如果没有c2di2G M P,纤维素合成酶将失去活性。M g2+对二鸟苷酸环化酶有激活作用,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将由两种c2d i2G M P磷酸二酯酶A和B的作用而终止。其生物代谢途径见图1

图1 木醋杆菌纤维素生物代谢途径

微生物纤维素的分泌过程是伴随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同时进行的。随着醋酸菌生长,大约12~70分子的微生物纤维素从细菌表面间隔大约10nm的微孔同时分泌到培养基中。在细胞表面这些纤维素分子通过氢键互相连接,形

成纯的纤维素纤丝。这种纤丝在纯度上和超分子结构上优于植物纤维素纤丝。许多纤维素缠绕成纤维素丝带。一个醋酸杆菌可以在培养基中通过β21,4糖苷键聚合20000个葡糖分子形成单一、扭曲、带状的微细纤维。丝带状的微细纤维随着细胞的生长分裂并不断裂。

微生物纤维素丝带的宽度比植物纤维素要细,长度不定,丝带之间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的多孔结构。微生物纤维素的网眼结构有很大的表面积,前面在介绍微生物纤维素的性质时提到它的表面积是植物纤维素的300倍,使得微生物纤维素具有高持水能力和高抗撕强度。

事实上,纤维素的生成模型中,葡糖聚合以及微细纤维素的连接作用是紧密相连同时进行的两个步骤。

3 微生物纤维素微生物发酵研究

3.1 菌株

Ish ikawa等人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纤维素的生成与细胞的生长关系密切。他们发现对氨基苯甲酸可以同时促进醋酸杆菌的生长和纤维素合成。通过选育磺胺胍抗性菌,他们得到一株在含44g/L 果糖培养基中产纤维素9.7g/L的高产菌株。

一般的纤维素生产菌在静置培养的条件下产量高,而在搅拌培养下产量偏低。Toyo sak i等人希望能获得有利于在通气搅拌条件下高产的菌株。他们一共分离了2096个产纤维素的菌株,分离的菌株中有412株既能在静置有能在通气搅拌发酵条件下产微生物纤维素。他们在倾斜档板摇瓶条件下用果糖2玉米浆作发酵培养基得到一株高产的木醋杆菌(命名为B PR2001),在发酵罐中的纤维素产量可达7.7g/L。

上海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马承铸、顾真荣从天然的150分果、菜、土样品中分离得到了两株有高产潜力的原始菌株,静置培养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4g/ L和16g/L,但摇瓶培养的最高产量仅有 1.9g/L和 2.2g/L。经鉴定,一株为巴氏醋杆菌木醋亚种(A.pastecerinus Sub sp.Xylinum),另一株为汉森醋杆菌(A.han senii)。

马霞等人自长膜的醋醅中分离出一株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产量较高且稳定的醋酸菌M12。经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通过测定G+ Cmo l%含量,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提供的方法,初步鉴定该菌为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 ce tobac ter xyli2 num sub sp.xylinum,又称木醋杆菌)。

产生纤维素的菌株很多,但产量高的却为数很少。优良的菌株的获得是微生物纤维素高产的一个前提条件,可以从自然界直接筛选得到,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诱变来选育,也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目前参与纤维素生物合成的一些蛋白中除了UD PG焦磷酸化酶和纤维素合成酶,其它的蛋白如鸟苷酸环化酶等都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高水平或低水平的表达,因此通过定向遗传操作,可以获得高产纤维素菌株,而且对菌株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该菌株在环境压力下,能稳定遗传,在搅拌培养时不易突变为不产纤维素的菌株。

3.2 发酵过程控制

Kouda等人研究了在通气搅拌条件下微生物纤维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发酵液的流变学性质,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对照,实验发现,微生物纤维素悬浮液的流变性比CMC的小。微生物纤维素的非牛顿行为与CMC的相比CMC在所给定的搅拌速度范围内的浓度分布是一致的,而微生物纤维素浓度分布只有在高度搅拌下才是均匀的。同时,他们还

研究了O

2和CO

2

的压力变化对纤维素

生成的影响。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氧的供给能力。当微生物纤维素积累时,培养液粘度上升,氧传递速率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提供富氧的空气或者提高工作压力的方法。Koude等人的实验表明,在提高工作压力时,纤维素的产量并没有随着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纤维素的产量下降。这一原因是因为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CO

2

的分压也

增加,富有CO

2

的空气将改变培养基的pH值,从而减低纤维素的产量。另一种

提高通气流量的方法,可使CO

2

的分压下降,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又恢复正常。

V andamm e等人采取了菌种筛选、诱变、培养基成分的优化以及发酵过程中因子的控制,通过静置培养将微生物纤维素的产量提高到28.2g/L,而深层发酵的产量为9g/L。以果糖、葡萄糖作为碳源,醋酸作为细菌生长所需的能源。由于醋酸菌在生长过程中本身会利用葡萄糖产酸,当发酵过程进行时,培养基的pH 值也会随之降低,从而不利于菌体生成纤维素。当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入醋酸作为能源时,由于醋酸的不断被消耗而使培养基的pH值上升,这样醋酸的被利用与葡萄糖产酸的双重作用使培养基的pH值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纤维素的生成。

日本的O kiyam和shirae采用了二步发酵法来优化微生物纤维素产生过程。首先细胞在气生式发酵罐中培养3d,以形成大量的菌体,然后转移到有格子的容器中进行静置培养,这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胶状膜,其产量较搅拌培养为高,其发酵周期较静置培养为短,经济效益显著。

Yo sh ino等人研究发现巴氏醋杆菌在静置培养条件下纤维素的产量大约是振荡培养的5倍。为进一步增加微生物纤维素在静置培养中纤维素的产量,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培养体系,即在圆桶状容器的底部铺有一层100μm厚具有渗透氧的硅胶层,让巴氏醋杆菌在可渗透氧的硅胶膜和液体表面上生成纤维素薄膜,这样使得微生物纤维素的产量增加一倍。

Toda等人从醋酸连续发酵(醋酸浓度约为2%)过程中分离出一株具有醋酸抗性的产粘胶状纤维素膜的细菌,经鉴定,它属于木醋杆菌。在葡萄糖培养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柠檬酸 1.15g/L,N aH

2

PO42.7g/L)中加入20g/L醋酸进行静置培养时纤维素的产量同不具醋酸抗性的菌株相比提高4倍。研究发现产量的提高是与加入的有机酸有关。

Tonouchi等人发现在木醋杆菌生产纤维素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纤维素酶可以提高纤维素的产量,其可能的机制是纤维素酶可使细胞的增倍时间缩短一半。

Fon tana等人将咖啡因和黄嘌呤加入到醋酸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它们对纤维素的产量有促进作用,1996年日本的M asanobu等人研究了搅拌培养条件下, A.xylium获得高产纤维素所需的培养条件,并且提出了一种适合纤维素产生的化学组成性培养基。他们在研究了几种不同的有机氮源如酵母膏、蛋白胨、玉米浸出液后发现玉米浸出液对纤维素的产量提高最大。进一步研究化学组成后发现玉米浸出液中含有乳酸盐,而其它两种氮源中不含此成分,而且将乳酸盐加入牛肉膏和蛋白胨中,同样可提高纤维素的产量。因此认为乳酸盐对纤维素的产生有很大影响。他们还研究了氨基酸对纤维素产量的影响,发现甲硫氨酸是产生高纤维素所必须的,其主要作用在

于它可以缩短延迟期,提高纤维素产量。

木醋杆菌(A.xylium)和巴氏醋杆菌(A.pasteu rianum)等在静置培养时形成的纤维素薄膜其产量高于搅拌培养的产量,已为人所知,但这样的生长方式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不是最好的,同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某些促进因子也可提高纤维素产量。因此研究发酵过程控制,得到较低的微生物纤维素生产成本已成为微生物纤维素应用研究的特点。

4 微生物纤维素的应用

发现通过某些微生物发酵能得到微生物纤维素已有较长的历史了,但是充分认识到微生物纤维素的使用价值是近10年的事情。并且由于微生物纤维素在纯度、吸水性、物理和机械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良性能,已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日本曾投资了50亿日元进行了微生物纤维素工业化生产的研究开发,欧美、东南亚及巴西等国也不甘落后,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在这些研究工作中,有的成果已形成了产业化生产。美国的W eyerhae2 u se r公司及Cetu s公司已经大量生产醋酸菌纤维素,其产品名称为纤维龙(Cel2 lu lon)含93%~95%的醋酸菌纤维素。日本的索尼公司也以开始生产醋酸菌纤维素。并且大力开发醋酸菌纤维素的商业化应用。目前微生物纤维素在声音振动膜、高强度纸、纺织纤维、食品、新型伤口包扎材料、人造皮肤等产品的制造中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并在许多其他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商业化应用潜力。

4.1 制造声音振动膜

制造声音振动膜的材料需要具备两个特性,既声音传播速度和高内耗。一般来说,材料的扬氏模数越大,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内耗越高,产生的声音越清晰,杂音越小。现有的天然或合成材料,几乎没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性的。如用于制造声音振动膜的松木纸,虽内耗高(0.04),但传播速度很低(500m/s);铝材料虽声音传播速度较大(5000m/s),但内耗很低(0.002)。而微生物纤维素膜具有丝状超密结构,在热压处理过程中,将有更多的氢键形成,制造出具有层状结构的纸张,扬氏模数可达30M Pa,用它作声音振动膜,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既有高传播速度(5000m/s)又有高内耗(0.04),复制出的声音宏量而清晰,是迄今为止最适于制造声音振动膜的材料。

例如,国外有的公司生产的扬声器中的振动纸膜,原来采用具有高弹性模数的海藻多糖来制造,那么微生物纤维素的弹性模数比海藻多糖高4倍。因此日本S ON Y公司率先将微生物纤维素用于制造麦克风声音振动膜及超性能的耳机振动膜,现在用微生物纤维素为材料制作的高档顶尖音响的声音振动膜,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现。

4.2 造纸工业

在造纸工业中在纸浆中添加这种具有高弹性模数的微生物纤维素,可提高强度和耐用性,克服天然纤维素的各种不足,从而生产高质量的纸张。A jinomo2 to与三菱造纸工厂开发出了添加微生物纤维素的高质量纸品和特殊纸品。可用于流通货币的制造,美元纸币质量较好,具有很好的强度、耐用性和抗水性等,其原因就是其中添加了微生物纤维素。此外在制造吸收有毒气体的碳纤维纸板时,假如微生物纤维素可提高碳纤维板的吸附容量,减少纸中填料的泄漏。

4.3 食品工业

可用于功能性饮料和食品的制造,因为纤维素是人类发现的继蛋白质、脂肪、糖、微量元素等的第六大营养要素,

具有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的保健功能。在日本和菲律宾,有一种含有微生物纤维素的传统食品,是名叫“N a ta de coco”的甜点食品,其中微生物纤维素含量为0.5g/mL,19993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了9800t,“N ata”在日本进入了最著名的30种食品之列。

由于微生物纤维素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持水性、凝胶特性、稳定性及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很具吸引力的食品基料,可作为食品工业产品中的增稠剂、填充剂等。饮用添加微生物纤维素的饮料在年轻日本女孩中极为盛行,这是由于微生物纤维素具有减肥、保健等功效。

4.4 医药工业

利用微生物纤维素的良好的亲水性和可通透性、高的抗撕强度和弹性模数,在烧伤、溃疡以及皮肤移植手术中,可作为人造皮肤代用品。

正如刚才讲述微生物纤维素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一样,微生物纤维素由于它的良好的亲水性、持水性、凝胶特性、稳定性及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特性,可以作为药物的骨架材料,制作缓释和控释制剂,具有在体内缓慢释放和恒速释放的特点,因此作用温和持久、毒副作用小、药效好。

用微生物纤维素可制作纱布、绷带和创可帖,用其包扎伤口,能吸收伤口渗出的液体,并有较好的透气性,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如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年利用微生物纤维素,制成一种具有抗感染功能的生物制品,并将它制成生物绷带。经过临床试用表明,这种生物绷带对人体免疫系统刺激小,对创伤部位的附着性和舒适感强,止痛和抗感染效果好。将这种生物绷带包裹于创伤部位后,使人不感觉疼痛。生物绷带透气性好,经济实用。只要伤口不化脓,就无需更换新绷带。即使伤口化脓,也不必解开绷带,可在其表面直接上药液。这既可免除患者更换绷带时的痛苦,也可节省绷带。

还有约翰森(Johnson)公司和巴西生物工程工业公司利用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安全性的特性,将微生物纤维素用于治愈伤口。

5 结语

由于微生物纤维素在声音振动膜、食品、医药、造纸等工业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并且在其他领域,还有许多潜在应用前景,因此微生物纤维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目前微生物纤维素成本还较高,价格较贵,使得它的应用局限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因此目前国外微生物纤维素的研究发展方向主要是:①进行微生物纤维素产生菌的选育,特别是应用DNA重组技术改造微生物,提高微生物纤维素的产量;②进行微生物纤维素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通过代谢条件的控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③进行微生物纤维素的商业化应用研究,特别是在治疗伤口及超过滤膜和生物传感器表面膜的生产中的应用。

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微生物纤维素的开发与应用。在日本1993年微生物纤维素原料产值已达2亿人民币。在我国,人们对微生物纤维素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有关微生物纤维素的研究开发在国内报道极少,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能生产该产品。我国农副产品原料丰富,因此用发酵法生产微生物纤维素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并且微生物纤维素的生产还可利用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厂和食品厂的废液或废料为原料,再加上用静置培养方法,生产成本

可大幅度降低。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纤维

素认识的不断增加以及相应配套的应用技术和产品应用研究开发,微生物纤维素必将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

脾内妊娠破裂1例

杨巧蓉 易慕华 刘 涛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病理科(宜昌443001)

作者简介:杨巧蓉(1981~),女,医师。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27岁,上腹部疼痛2h,伴恶心、呕吐入住我院外科。B 超示:腹腔大量积液,脾上极有一性质不明的实性包块。拟诊为:①腹痛原因待查;②脾肿瘤。患者既往有剖宫产史。末次月经2008年2月20日。

查体:各项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贫血貌,心肺(-)。上腹部有压痛,脾肋下可及,移动性浊音(+),余无特殊。辅助检查:WBC14.1×109/L ,U rine -HCG (±),

B lood -HCG (+),EKG:窦性,心动过速。请妇

产科会诊,追问病史:末次月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月经量。妇科检查:白带略黄,余无特殊。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5m l,建议行剖腹探查术明确诊断。手术所见: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腹腔内积血约4000m l,脾一侧见一约4

cm ×5cm ×5cm 大小肿物,遂将脾切除送病

检。术中诊断:脾肿瘤。

2 病理学检查

肉眼观:全切脾一具,大小约12cm ×5cm ×7cm ,表面灰红色,光滑,脾上级见一结节状肿块大小约4cm ×5cm ×5cm ,表面有一破口,附有血凝块。经最大面切开肿物见中央有一4cm ×3cm 暗红色区域,周围组织与正常脾组织相似,质脆。镜下:表面被覆脾被膜,部分区域被膜变薄,脾小梁消失,被膜下为大量血凝块,其间散在较多结构完整的绒毛、滋养层细胞及少量残存的脾窦组织,另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较多纤维素样坏死物质。病理诊

断:脾内妊娠。术后行抗炎、止血及对症治疗,

d 5复查HCG 阴性,患者恢复情况较好。3 讨论

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植入发育。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与正常妊娠之比例为1∶50~

1∶300。根据着床部位不同,有输卵管妊娠、

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肝脾妊娠等,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

95%左右。位于输卵管、卵巢及阔韧带以外者

称腹腔妊娠,其发生率约1∶15000,脾内妊娠就更少见。据报道,本例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刚受精的孕卵受输卵管异常逆蠕动影响,排入腹腔,在未被腹膜吸收和未进入对侧输卵管前,即由过强的肠蠕动推动上移至脾内着床生长。随着囊胚生长,绒毛向脾表面侵蚀,最后穿破被膜,形成脾内妊娠破裂,继而引起腹痛和腹腔内大量出血,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本例患者突发上腹部疼痛,又误将阴道出血当成月经来潮,且B 超提示脾脏上极不明实性包块,再加上脾内妊娠十分罕见,很容易当成脾肿瘤。对孕龄女性病人发生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且HCG (+),双侧附件及子宫未见明显异常,应考虑腹腔妊娠及腹腔内脏器妊娠的可能。

(本文承三峡大学医学院张兆祥教授的指

导,谨致谢忱)

(2008-04-03收稿)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思考题答案 1. 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 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和油镜时镜头距离标本较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 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 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 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 5. 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 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 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6.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7. 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8. 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不可以。因为碘与染料会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的细胞壁,对

四种再生纤维的概述

四种再生纤维的概述及鉴定方式 再生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性、穿着舒适性,是纺织服装业最理想、最有开 发潜力的纺织原料。 再生纤维概述: 1.Tencel纤维 Tencel纤维是以针叶树为主的木浆、水和溶剂氧化胺混合,加热至完全溶解,在溶解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衍生物和化学作用,经除杂而直接纺丝,其分子结构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Tencel纤维在泥土中能完全分解,对环境无污染;另外,生产中所使用的氧化胺溶剂对人体完全无害,几乎完全能回收,可反复使用,生产中原料浆粕所含的纤维素分子不起化学变化,无副产物,无废弃物排出厂外,是环保或绿色纤维。该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舒适性、悬垂性和硬挺度且染色性好,加之又能与棉、毛、麻、腈、涤等混纺,可以环锭纺、气流纺、包芯纺,纺成各种棉型和毛型纱、包芯纱等。 2.Modal纤维 Modal纤维是一种全新的纤维素纤维,Modal纤维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的木材,使用后可以自然降解。由于这类纤维是采用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具有生物将解性,并且在纤维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类似粘胶县委的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是21世纪的新型环保纤维。Modal纤维价格是Tencel纤维的一半,系第二代再生纤维素纤维。Modal纤维可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发挥各自纤维的特点,达 到更佳的服用效果。Modal纤维面料吸湿性能、透气性能优于纯棉织物,其手 感柔软,悬垂性好,穿着舒适,色泽光亮,是一种天然的丝光面料。 3.大豆蛋白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出油后的大豆废粕为原料,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豆粕中的球蛋白提纯,并通过助剂、生物酶的作用,使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等高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纺丝液,用湿法纺丝工艺纺成。豆粕是油脂车间的副产品,在我国资源十分吩咐,属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豆蛋白纤维可称为新世纪的“绿色纤维”。由于大豆蛋白纤维外层基本上是蛋白质,与人体皮肤亲和性好,且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大豆蛋白纤维纺丝工艺中加入定量的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与蛋白质侧链以化学键相结合,药效显著且持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汇总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可将微生物肥料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了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导致村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产量增加,代表品种是要菌肥: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其制品虽然也是通过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生命活动作用使作物增产,但它不仅仅限于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包括了它们所产生的次生代射物质,如激素类物质对植物的刺激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或者能够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病虫害而使作物产量增加。 二、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很多,如果按其制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种类可分为细菌肥料(如根病菌肥、固氮菌肥)、放线菌肥(如抗生菌类、5406)、真菌类肥料(如菌根真菌)等:按其作用机理又可分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菌类肥料、解钾菌类肥料等:按其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又可分为单纯的微生物肥料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的功效主要是与营养元素的来源和有效性有关,或与作物吸收营养、水分和抗病有关,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如各种自生、联合、共生的国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多种解磷、解钾微生物的应用,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出来,从而能为作物吸收利用。 2、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刺激作物生长,许多用作微生物肥料的微生物还可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能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物生长健壮,营养状况和得到改善。 3、对有害微生物的生物防治作用,由于在作物根部接种微生物肥力,微生物在作物根部大量生长繁殖,在为作物根际的优势菌,限制了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机会。同时有的微生物对病原微生物还具有拮抗作用,起到了减轻作物病害的功效。 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概况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和国际上一样,是从豆科植物上应用根瘤菌接种剂开始的,起初只有大豆和花生根瘤菌剂:50年代,从原苏联引进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剂,称为细菌肥料:60年代又推广使用放线菌制成的“5406”抗生菌肥料和固氮蓝绿藻肥:70-80年代中期,又开始研究VA菌根,以改善植物磷素营养条件和提高水分利用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农业生产中又相继应用联合固氮菌和生物钾肥作为拌种剂:近几年来又推广应用由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和有机肥复合制成的生物肥料做基肥施用。

微生物发展前景1

微生物学前景 一、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人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资源紧缺、生态恶化和人口爆炸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于微生物细胞不仅是一个比面值(specificsurface)大、生化转化能力强、能进行快速自我复制的生命系统,而且它们还具有物种、遗传、代谢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 (一)微生物与粮食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二)微生物与能源 当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据估计,我国年产植物秸秆多达5~6亿吨,如将其中的10%进行水解和发酵,就可生产燃料酒精700~800万吨,余下的糟粕仍可作饲料和肥料,以保证土壤中钾、磷元素的正常供应。目前已发现有高温厌氧菌例如Closiridiumthermocellum(热纤梭菌)等能直接分解纤维素产生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生物量”(biomass)转化成甲烷。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生态、利子孙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类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⑤研究微生物电池并使之实用化。 (三)微生物与资源 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之虞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酮、丁醇、乙酸、甘油、异丙醇、甲乙酮、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反丁烯二酸和甲叉丁二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己二酸、丙烯酰胺、癸二酸、长链脂肪酸、长链二元醇、2,3-丁二醇、γ-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PHB),等等。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 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第九章中已述及的细菌沥滤技术,就可把长期以来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尾矿、矿渣中所含的铜、镍、铀等十余种金属不断溶解和提取出来,变成新的重要资源。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①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②利用微生物生产的PHB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③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④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例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EMB培养基来检查饮水中的肠道病原菌等。 (五)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只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化学农药的使用能够控制病虫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在土壤、空气和粮食中的残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微生物农药是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由它加工而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活性的物质,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农药的种类、特点、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1.传统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的比较 1.1传统化学农药产生的危害 1.1.1对土壤的影响 传统化学农药施用以后,一部分残留在农作物表面,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农作物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与土壤接触,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土壤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1.1.2破坏生态平衡 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害虫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种群急剧上升。有些次要的害虫,由于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发展为主要害虫。 1.1.3产生抗药性 针对一种害虫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往往会使其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浓度及用药频率增加,使农药残留更高。 1.1.4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化学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残留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农药通过饮食或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1.2微生物农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点:(1)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良好。病原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使用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 参考学时:60 制定单位: 执笔: 审核: 审定: 制定时间:2011年10月10日 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依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学生接受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的基本知识,以及微生物代谢与菌种保藏;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的安全性及质量控制以及由食品传播的疾病等食品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与致病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微生物的特性及其与食品的关系,了解微生物既可以在食品制造中起有益的作用,又可通过食品给人类带来危害。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前沿动态,开阔微生物食品产业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典型微生物食品集约化、现代化加工工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

四、教学条件 (一)教师任职条件 1.专任教师 (1)从事与食品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熟悉食品生产、检验的技能与知识; (2)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能够示范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过程; (3)能够指导学生开展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2.兼职教师 (1)从事食品生产与研发工作多年,精通食品生产与检验的标准与方法体系。 (2)能够指导学生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二)实践教学条件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校内实训楼进行,实训楼具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设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生物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发展历程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公元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我国古代人民也发现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 十一世纪时。北宋未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意大利学者Fracastoro 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几种途径。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对病人穿过的衣服应该进行消毒的记载。 我国古代人民,创用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大量古书证明,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人痘接种是我国对预防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微生物的发现 首先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于1676年创制了一架原始显微镜,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样等,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巴斯德的研究开始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自此,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巴斯德创造了巴氏消毒法。随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德创用石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外科手术的继发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他创用固体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出成为纯培养,便于对各种细菌分别具体研究。后又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性动物感染,为发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提供有利条件。 2.免疫学的兴起 十八世纪末,英国医师Jenner创制牛痘苗来预防天花,为预防医学开辟了广

十三五规划(纤维素纤维)

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纤维素纤维分会 前言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采用富含纤维素的植物原料,经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而制的的纤维,主要品种包括粘胶纤维、醋酸纤维和铜氨纤维等传统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及以天丝为代表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具有很好的吸湿性、染色性和舒适性。在人们对产品可回收、可降解、对织物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其在纺织原料中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其原料为可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化学纤维产品。因此,再生纤维素纤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发展将对世界再生纤维素纤维工业 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日益凸显,对于企业提出更高的调整转型的要求,企业发展压力和挑战将持续增加,但同时也隐含着外部发展的机遇和行业自身提升的动力”。在当前新常态下如何生存与发展是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十三五”面临的迫切任务。 《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总结分析了我国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存在主要问题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行业发展由“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战略转变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技术方向和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推动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十二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及特点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国,主要生产粘胶纤维、醋酸纤维(用于烟草行业)、NMMO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低温尿素溶解纤维素纤维等。其主要产品是粘胶纤维,约占世界粘胶纤维总量近三分之二。原料采用进口木浆,进口棉短绒生产棉浆,国产木浆、棉浆、竹浆、纸改浆等品种,原料进口依存度约在60%左右。 “十二五”期间,纤维素纤维行业在大宗原料、纤维生产方面基本完成规划目标。在原料利用上发展较慢,木浆发展较快,许多大型纸浆生产企业都在转产溶解浆,溶解木浆产能已达150余万吨。棉浆生产由于资源受限,总量萎缩。竹、麻浆产量较低,秸秆利用进展缓慢。粘胶纤维工业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高湿模量纤维、NMMO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低温尿素溶解纤维素纤维等也有了可喜的进步。 其特点是:企业规模不断增强、产量持续增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产业链配套有

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优势 中国化肥网2008-9-20 10:46:31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 关键词: 肥料 所谓微生物肥料是指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分离出来,经选育扩大培养而制成的一类生物活性制剂。微生物肥料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优点,为广大农民所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发展很快,对促进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1微生物肥料的分类及其应用 微生物肥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固氮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钾肥,微生物磷肥;另外还有“5406”和EM菌等微生物肥料。 1 1固氮微生物肥料 固氮微生物肥料是微生物肥料最早出现的一种。自从生物学家1888年第一次分离出固氮菌不久就出现了固氮的根瘤菌肥料。 根瘤菌可使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变为氮素化合物,使土壤中增加氮素营养,农作物需要的氮气大部分都由土壤中各类氮细菌通过生物固氮作用而提供的,而人工合成的氮肥仅占农作物需要量的12%,因此,固氮微生物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三种生物固氮体系,一是自生固氮,即固氮微生物独自生活固氮;二是共生固氮,即固氮微生物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并形成共生组织进行固氮;三是联合固氮,即固氮微生物同其他生物共栖,不形成特殊组织而进行固氮。 我国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首先由张宪诚教授等对大豆根瘤菌进行了研究。1953年在我国东北150万ha的大豆栽培中推广应用,普遍获得了增产效果,大豆平均增产12%。后来,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大豆根瘤的发育及其生理活性作用进行了大量长期研究。由于微生物固氮过程中需要厌氧、贫氮和能源等苛刻条件,另外各种类型的固氮菌对植物的专一性也影响了固氮效果,因此扩大固氮微生物肥料应用的领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1 2磷细菌肥料 磷是植物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土壤里含磷虽多,但能为植物直接利用的极少,作为养分能为植物吸收的有效磷在土壤溶液中仅为10-5~10-6摩尔。绝大部分是以不溶性的无机和有机磷化物存在。使用磷肥虽可满足植物对磷的需要,但在土壤里易被固定为难溶态磷,利用率很低。这些无效磷化物在解磷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养料。在土壤中具有解磷作用的微生物很多,其中巨大牙孢杆菌、珊瑞红赛氏杆菌、假单孢菌、放射小球菌、橙色黄杆菌等都具有较强的解磷作用。其中有的还对核酸和卵磷脂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由于解磷细菌的作用大幅度提高了磷肥的有效供给,磷细菌肥料用于油菜,可增产14%~19%,小麦、水稻、玉米可增产10%左右。因此磷细菌肥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应用。 1 3细菌钾肥 目前研究和应用的钾细菌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硅酸盐形态的解钾细菌,目前研究和应用的解钾细菌大多是属于这一类,另一类解钾细菌是非硅酸盐形态的。 30年代苏联学者就从土壤中分离出了硅酸盐细菌(即钾细菌),后来的研究证明,这种细菌分解铝硅酸盐类的原生态矿物,可使难溶于水的钾转化为植物能吸收利用的有效钾,同时还能分解土壤和矿物中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无效磷成为有效磷。据报道,钾细菌尚有微弱的固氮能力,且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一定量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等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能力。钾细菌肥料用于小麦、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二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专业性实验主要围绕着微生物学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而设计,要求学生能把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应用到食品生产、加工、检测中去。 二、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实验》是继《微生物学》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可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作为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及这些方法在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食品类必修课,系主干实验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2课时,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1、本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开课时,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先预习实验技术指导,进入实验室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完有关实验内容之后,方可开始做实验。 3、实验2~5人为1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得包办代替。 4、实验一律在相关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可以选用高等学校教材[如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也可以选用公认的水平较高的其它教材或自编教材。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平时实验成绩、总结报告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占70%,总结报告成绩占3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量化标准详见有关规定。

再生纤维概述

再生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性、穿着舒适性,是纺织服装业最理想、最有开发潜力的纺织原料。 再生纤维概述: 1.Tencel纤维 Tencel纤维是以针叶树为主的木浆、水和溶剂氧化胺混合,加热至完全溶解,在溶解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衍生物和化学作用,经除杂而直接纺丝,其分子结构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Tencel纤维在泥土中能完全分解,对环境无污染;另外,生产中所使用的氧化胺溶剂对人体完全无害,几乎完全能回收,可反复使用,生产中原料浆粕所含的纤维素分子不起化学变化,无副产物,无废弃物排出厂外,是环保或绿色纤维。该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舒适性、悬垂性和硬挺度且染色性好,加之又能与棉、毛、麻、腈、涤等混纺,可以环锭纺、气流纺、包芯纺,纺成各种棉型和毛型纱、包芯纱等。 2.Modal纤维 Modal纤维是一种全新的纤维素纤维,Modal纤维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的木材,使用后可以自然降解。由于这类纤维是采用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具有生物将解性,并且在纤维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类似粘胶县委的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是21世纪的新型环保纤维。Modal纤维价格是Tencel纤维的一半,系第二代再生纤维素纤维。Modal纤维可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发挥各自纤维的特点,达到更佳的服用效果。Modal纤维面料吸湿性能、透气性能优于纯棉织物,其手感柔软,悬垂性好,穿着舒适,色泽光亮,是一种天然的丝光面料。 3.大豆蛋白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出油后的大豆废粕为原料,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豆粕中的球蛋白提纯,并通过助剂、生物酶的作用,使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等高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纺丝液,用湿法纺丝工艺纺成。豆粕是油脂车间的副产品,在我国资源十分吩咐,属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豆蛋白纤维可称为新世纪的“绿色纤维”。由于大豆蛋白纤维外层基本上是蛋白质,与人体皮肤亲和性好,且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大豆蛋白纤维纺丝工艺中加入定量的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与蛋白质侧链以化学键相结合,药效显著且持久,避免了棉制品用后整理方法开发的功能性产品,其药效难以持续的缺点。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手感柔软、光滑,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有真丝般的光泽,抗皱性优于真丝,尺寸稳定性好。 4.竹纤维 竹纤维是继大豆蛋白纤维之后我国自行开发研制并产业化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竹纤维分竹素纤维和竹原纤维。竹素纤维是以毛竹为原料,在竹浆中加入功能性助剂,经湿法纺丝加工而成。竹原纤维是将毛竹经天然生物制剂处理后所制取的纤维。作为纺丝原料的竹浆粕,来源于速成的鲜竹,资源十分丰富。其废弃物土埋、焚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属于环保型纤维,满足绿色消费的需求。竹纤维是性能与粘胶纤维相类似,竹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其悬垂性和染色性能也比较好,有蚕丝般的光泽和手感,且具有抗菌、防臭、防紫外线功能

微生物学就业前景综述

专业介绍 微生物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就业前景相比其他专业还是有优势的,而且近年来医药行业蓬勃发展,肿瘤和慢性病治疗出现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很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 就业前景 出路:四大就业通道 与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或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未雨绸缪,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长期规划,创造更好的条件迎接未来的挑战。大致而言,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通道: 通道一: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 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 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如宝洁、玛氏、联合利华、伯乐公司等。这类公司主要招收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待遇非常不错,福

利优厚,培训机制也很完善,而且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也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此类单位可以说是生物学专业的最佳出路,竞争相当激烈,对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语。 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在国家公务员报考专业中尚未发现专门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如果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就只能挑战“百里挑一”的录用几率了。毕业生一旦被事业单位录用,工资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有疾控中心(CDC)、物证中心、食品检验处等,但相关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少。以北京为例,每年招收的也不过十几人,且以当地生源为主。这一类岗位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考试,并且考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面试、审核等,且招收人数较少,竞争激烈。不过,这类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且工作稳定,工作强度不大,福利和各项保障也比较好,是生物专业女生的首选。 3.生物技术服务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生物技术服务公司如上海生工、北京奥科、申能博彩、北京博奥、三博远志等,这些公司一般以引物合成、测序等业务为主,其技术人员主要是操作测序仪、合成仪,工作烦琐、技术含量较低,时常需要加班。硕士毕业生的待遇在2000~3000元之间。科研单位如华大基因、北大生命科技园等对专业基础的要求则比较高,研发工作的辛苦和枯燥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如果想在生物科技领域“出人头地”,不妨试一试,因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能学到一些技术,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但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待遇一般,如果能获得研究成果,会有一定的提成和奖励。 4.酒厂、生物制药厂等企业的技术人员。目前社会上有不少民营企业,如生产木糖醇、酒精等产品的企业也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岗位大部分是技术员,工作比较辛苦。但这类岗位待遇相对不错,如张裕、青啤、五粮液,待遇较高,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3101002 朱梦雪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微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任何产品的发酵生产都必须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细胞扩大培养才能实现。因此,微生物与发酵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是加快发酵工程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最佳效益的重要手段。微生物科学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积极而科学地运用这种手段为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根据文献的调查,微生物的发酵工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上,巴西全国土壤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固氮菌,即固氮醋杆菌(Aeetobaeterdiazotrophyeus)。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有固氮能力的醋杆菌,生活在甘蔗根部,具有很强的抗酸性。由于它的高效固氮能力,可使甘蔗年产量提高2倍(由60吨/公顷提高到180吨/公顷)。在固氮菌的研究方面,我国作物茎瘤固氮根瘤菌的高效固氮活性,以及小麦、玉米、陆生水稻固氮根瘤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也获得田著根瘤菌进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非豆科植物侧根中形成小根瘤,且有固氮作用的类似结果。今年拟在埃及、印度、墨西哥分别进行小麦、水稻、玉米的田间试验。这些非豆科专性共生固氮菌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而我国联合固氮微生物早已产业化生产,其产品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获得了增产的效果。近又发现一些新的联合固氮菌如产酸克氏杆菌、植皮克氏杆菌(Klebsiellaplantieola)等,为扩大联合固

氮菌AIJ新品种的研制做出了新贡献。 其次是在生物材料方面。有很多生物材料都是应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的。我了解到的有生物可降塑料、建筑用生物材料和壳聚糖材料。 生物可降解塑料:微生物合成塑料物质: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技 术研究所以甲醇为原料利用从土壤中选育的嗜甲基细菌生产聚件轻 基丁酸(PHB),在我国,武汉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用圆褐固氮菌发酵生产PHB;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用真养产碱杆菌生产PHB,在培养基中累积的量达细胞干重的63%(W/W);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用该菌生产PHB的研究取得类似结果。 建筑用生物材料:某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橡胶物质、弹力纤维、高分子多糖等作为混凝土添加剂,制造富有弹性的牢固的生物混凝土材料是有可能的,提供生物建筑材料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某些微生物—蓝细菌或微型藻类,它们有分泌石灰石(碳酸钙)能力。 多用途的壳聚糖材料:壳聚糖又叫脱乙酞基多糖,用途极其广泛,几乎各个行业都用得着它。从微生物发酵生产,如真菌细胞壁含几丁质成分20%一22%,毛霉细胞壁中几丁质含量高达30写一40%,利用黑曲霉或其他真菌来生产壳聚糖是完全可能的。 还有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两类重要有机酸这里着重介绍两 类重要有机酸,都有可能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索取。 衣康酸(itaconicac记)进人规模生产:衣康酸又称甲叉丁二酸,系一种不饱和的二梭酸,用途广、需求量大,它是制造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塑料、橡胶、表面活性剂、去垢剂、润滑油添加剂等的原料,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 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

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

《食品微生物》教案

一、《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 (一)目的和任务 1.教学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微生物培养基的制作技术和微生物的接种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利用微生物进行常见发酵食品生产的技术,并能有效进行发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教学的要求 1)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2)配备一名实训指导教师。 3)相关教学软件、影像及图片资料。 4)铅笔、彩色染料笔、图画纸、坐标纸等 (二)实训所需设备设施及实验地点 1、校内生产型实训环境 标准的校内小型生产型实训室,面积200㎡,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其中,包括:光学显微镜、不锈钢锅、水浴锅、超净工作台、杀菌锅、恒温培养箱、玻璃器皿(试管、三角瓶、培养皿、移液管等)。 生产设备先进,配套良好,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2、校外实训基地: 千禾食品有限公司、苏东坡酒业有限公司、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等。 (三)教学项目及学时分配 1

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平时表现和任务考核;结果考核占40%,主要是期末综合技能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唐艳红,王海伟.《食品微生物》. 2.无锡轻工业学院编写:调味品酿造加工技术 二、附录

(一)《食品微生物》理论教学教案 1、《微生物概论》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谈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王智武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蓬勃发展, 微生物肥料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显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肥料的特点、优势,简述了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对微生物肥料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现状;问题;前景 近年来,大量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地力衰退、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另外,化肥利用率的逐年降低,致使农业成本增加,生产效益降低。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在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微生物肥料具有无毒、无害、无任何污染的特点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其改良土壤、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且保护环境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肥料中特定的功能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促进土壤中物质的转化、提高作物营养水平、促进和协助营养吸收、刺激调控作物的生长,防治有害微生物等,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现代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发展我国可持续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微生物肥料概况 1.1 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定试剂,并通过微生物的特定作用给植物提供营养,调节植物生长,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微生物肥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是微生物加载体,应该叫接种剂,对农作物生长有良好的刺激和调控作用,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强了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增加产量。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其制品虽然也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作物增产,但它不仅仅限于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还包括了它们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激素类物质、抗生素等,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或者能够拮抗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病虫害而使作物增产。 1.2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及其优势 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因此具有微生物的特性。微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和功能繁多,可以开发成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肥料。而且微生物菌株可以经过人工选育并不断纯化、复壮以提高其活力,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所需的菌株已成为可能。另外,从环境资源角度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