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尔尼菲青霉病8例临床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病8例临床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病8例临床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病8例临床分析

马尔尼菲青霉菌及其致病与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及其致病与治疗 摘要:几乎所有的青霉菌对于健康的人类来说都是不会引发感染的非病原性霉菌。但是在青霉菌的同类之中,显示出二型性(兼有菌丝和酵母态细胞两种形态)的则有比较强的毒性。曾有报告显示爱滋病(AIDS)患者出现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症的案例(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 marneffei引发).马尔尼非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搞到91.3﹪。因此对马尔尼非青霉菌早期的诊断和适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症状、诊断、治疗 1、马尔尼非青霉菌的发现及流行病学 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该菌。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 Marn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l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的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随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因此证实了马尔尼非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 1973年Di Salvo和同事报道了第一例自然条件下发生于人类的马尔尼非青霉菌病。患者是一位曾居住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病的美国牧师。之后,不断的有局部或者全身感染病例的报道。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该机会性致病真菌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泰国,也见于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我国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常有报道,香港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达10﹪,广州地区24.2﹪,广西地区15.7﹪。 2、青霉属、马尔尼非青霉菌概念 2.1:青霉属[Penicillium ,X=2 (P.species)] 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 2.2: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具有温度双态性的种类。虽然大部分的青霉菌都不会引发人类的健康问题,但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却是致病的。此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3、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结构 3.1:一般青霉菌,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 3.2:马尔尼菲青霉菌在30℃时呈现为菌丝型态,而在37℃时则为酵母型态。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没有。只有酵母型态才有致病性。此外,马尔尼菲青霉菌在两者之间转换的时间长短不一,从酵母型态变为菌丝型态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枝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需要3个星期以上,会经过一个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所以无法在早期就判断是单型态青霉菌。

6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6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恙虫病临床特点,加深对恙虫病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60例恙虫病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60例患者发病前均有草地坐卧史。60例均有发热,占100%;57例有焦痂,占95%;50 例浅表淋巴结肿大,占83%;有并发症15例,占25%;误诊6例,误诊率为10%;外斐反应阳性48例,阳性率为80%;四环素治疗31例,发热在24 h消退29例,48 h消退2例,阿奇霉素治疗29例,发热在24 h 消退25例,48 h消退1例,72 h消退3例,治愈率为100%,60例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复发。结论:恙虫病只要诊断正确,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阿奇霉素治疗恙虫病与传统四环素治疗,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标签:恙虫病;临床特点;治疗;阿奇霉素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恙螨幼螨叮咬人体传入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后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国内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以6~9月为高峰,但也有呈全年型,甚至冬季型者[1]。临床主要以发热,皮疹,焦痂或溃疡,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99-2009年本院收治恙虫病患者60例,男51例,女9例,比例为5.6∶1;年龄24~60岁;职业:工人52例,退休8例。发病前均有草地坐卧史,其中45例患者均来自昆明郊区呈贡县王家营。发病季节为6~9月47例,10~12月10例,2月3例。 1.2 临床表现60例均有发热现象,其中,中高度发热(T 38~40 ℃)58例,超高热(T>40 ℃)2例,同时有胃寒、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的症状。其中伴腹痛、腹泻1例,伴咳嗽咳痰15例,伴尿频尿急2例,伴咽痛5例,伴胡言乱语、烦躁1例。焦痂57例,分布部位:腹股沟31例,腘窝10例,小腿内侧2例,脐部1例,阴囊5例,腋窝3例,上臂2例,颈部1例,背部1例。以上均为单个呈现,尚有1例分布在双侧肩胛部位呈现2个。浅表淋巴结肿大50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腋窝淋巴结肿大5例,頜下淋巴结肿大1例。诊断标准:(1)根据流行病史;(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羌虫病诊断标准[2]。 1.3 辅助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1:160 54例,OXk<1:80 4例。 1.3.2 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率不齐3例。胸部X 线检查提示:肺炎4例,支气管周围炎11例,腹部B超检查提示:脾肿大10例,肝肿大2例,腹腔积液1例。胸部CT检查提示:胸腔积液,腹腔积液1例。 1.4 并发病例并发急性支气管周围炎11例,其中10例伴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肺炎4例,其中1例伴低蛋白血症1例伴尿路感染. 1.5 误诊病例2例误诊为急性肺炎,1例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1例误诊为急性尿路感染,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 2 结果 经确诊后31例病例给予口服四环素治疗,每次0.5 g,每天4次,疗程10 d,29例病例给予阿奇霉素0.5 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疗程10 d。四环素治疗病

各种作物病害一览表

果树病害 梨树病害 1、果实病害 梨黑星病、梨炭疽病、梨轮纹病、梨疫霉病、梨红粉病、梨黑斑病、梨叶斑病、梨侧腐病、梨叶疫病、梨软腐病、梨霉污病、梨蝇粪病、梨褐腐病、梨柄基腐病、梨烂果病、梨牛眼烂果病、梨青霉病、梨锈环病、梨石痘病、梨同心环纹病、梨裂果病、梨锈斑病、梨黑皮病、梨红顶病、梨釉皮果病、梨心腐病、梨顶腐病、梨黑心病 2、枝干病害 梨树腐烂病、梨树轮纹病、梨于枯病、洋梨干枯病、梨树木腐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梨锈水病、梨红癌病、梨疤状溃疡病、梨干腐病、梨树衰退病、梨疱溃疡病、梨树疫病、梨火疫病、日本菟丝子 3、根部病害 紫纹羽病、白纹羽病、白绢病、根朽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 4、叶部病害 梨锈病、梨白粉病、梨褐斑病、梨灰斑病、梨斑纹病、梨细菌性花腐病、梨环纹花叶病、梨脉黄化病、梨红色斑驳病、梨叶斑点病、梨萎缩病、梨叶灼病 苹果病害 一、真菌性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轮纹病、苹果炭疽病、苹果黑星病、苹果干腐病、苹果煤污病、苹果蝇粪病、苹果疫腐病、苹果黑痘病、苹果黑点病、苹果X斑点病、苹果褐腐病、苹果白腐病、苹果黑腐病、苹果菌核病、苹果干眼烂果病 2、叶部病害 苹果锈病、苹果白粉病、苹果环纹叶枯病、苹果褐斑病、苹果轮纹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灰斑病、苹果圆斑病、苹果花腐病、苹果银叶病 3、枝干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树烂皮病、苹果树干腐病、苹果树枝溃疡病、苹果树疫腐病、苹果树赤衣病、苹果树泡性溃疡病、苹果星盘孢枝腐病、苹果炭疽溃疡病、苹果干枯病、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苹果树枝枯病、苹果树木腐病、苹果树地衣病、日本兔丝子、槲寄生 4、根部病害 苹果树白纹羽病、苹果树根朽病、苹果树紫纹羽病、苹果树根腐烂病、苹果树白绢病、苹果白根腐病、苹果圆斑根腐病、苹果苗立枯病 二、细菌性病害 苹果根癌病、苹果毛根病、苹果泡斑病、苹果疮皮病、苹果火疫病 三、病毒类病害 1、果实病害 苹果锈果病、苹果锈环斑病、苹果星裂果病、苹果环斑果病、苹果柚果病、苹果小果病、苹果粗皮果病、苹果绿皱果病、苹果疤皮病 2、叶部病害 苹果花叶病、苹果半边黄花叶病、苹果褪绿叶斑病、苹果皱叶病 3、枝干病害

36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分析

36例白塞病回顾性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 36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性别分组探讨男性和女性白塞 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最为多见(66.7%)。白塞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94%),外阴生殖器溃 疡(81%),毛囊炎(61%),结节性红斑(53%),内脏受累并不少见,依次为消化道、眼、中大血管、心脏等。眼部受累男性多于女性,而且较重,其他临床表现 无性别差异。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明显的疗效。结论白 塞病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易被误诊。除眼部受累外,其他临床表现 无性别差异。应对所有病例筛查结核感染的可能。治疗上对活动期、病情重者应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关键词】白塞病诊断治疗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 常见临床表现的风湿免疫病,可以引起多脏器受累,经常被忽略诊断。本文通过 对36例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男性和女性BD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异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检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我院风湿科住院诊断BD的患者,取资 料完整的3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4~47岁,平 均发病年龄26.72+11.9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依据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织制 定的白塞病诊断标准[1]。 1.2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资料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36例BD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男性:女性0.636:1。首发症状以口 腔溃疡最为多见,有14例,另有10例患者首发症状包括口腔溃疡。以外阴生殖 器溃疡为首发表现者14例(38.8%)。其他首发临床表现还有发热、扁桃体炎、 肺栓塞、皮肤痤疮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肢痛等。他们从发病至确诊BD的时间 差数月至数年、数十年不等。最短的1例病史3月。最长的1例为25岁男性, 因发热,腹痛就诊,仔细询问病史,4岁起反复口腔、外阴溃疡发作,并有结节 性红斑,间断眼部充血,针刺试验阳性,进而诊断BD。分析男性和女性两组BD 患者临床特点的不同(如表一)。可见,除眼部受累外,两组在皮肤及内脏受累 方面无明显差异。这组资料,1例男性出现心脏受累,无1例神经系统受累。 表一:男女BD肤黏膜及脏器受累阳性率比较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者21例(58.3%),血沉增快者27例(75%),C反 应蛋白增高者31例(86.1%),ANA阳性2例,均为弱阳性,滴度1:40,抗ENA多肽均阴性,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增高11例(30.5%),肝肾功能基 本正常。 2.3 治疗及疗效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属地方流行病,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患者,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误诊率极高。 1病因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型真菌,即在25℃和37℃下表现为菌丝型和酵母型两种不同的形态。在25℃时该菌生长为菌丝相,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在沙氏培养基中眼观呈典型的丝状菌落,表面丝绒状,可形成放射状皱褶,颜色从淡绿渐变为灰色。该菌在25℃时生长快,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可溶性葡萄酒红色素,从菌落底部逐渐弥散至整个培养基中。在37℃培养时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约48h,菌落大小1~2mm,呈灰白色,表面光滑。72h后菌落明显增大,扁平膜样、有脑回状皱褶。 真菌学培养鉴定,在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呈菌丝相并分泌红色色素,镜下菌丝呈双轮生青霉帚状枝,有4-5个梗基,每个梗基上有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链; 在37℃培养呈酵母相,镜下见有许多圆形、椭圆型酵母样孢子,分裂繁殖,中央可见一横隔。 诱因分析:HIV为最主要的诱因。对于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最多见,其他可能的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 2发病机制 人类自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的途径尚不十分明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因此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可能性很大,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故不能除外消化道首发感染的可能。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生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巨噬细胞呈递真菌抗原至致敏T淋巴细胞,后者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的酶系统,达到杀菌作用,但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也可以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 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为局限型或散播型,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侵犯呼吸系统时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紧、胸闷。侵犯消化系统时可有腹痛腹泻大便潜血阳性。皮肤损害是散播型的临床特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侵犯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侵犯骨质系统引起溶骨质性变。 3病理学 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决定了病变的基本表现形式:①在成年非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初期以及AIDS早期,机体的免疫状态基本正常或轻度低下时,病变以慢性化脓性炎和化脓性肉芽肿性炎为主,但血管反应、中性粒细胞及液体渗出较细菌性脓肿为轻,类似寒性脓肿。病灶中央组织液化形成脓液,周边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出现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或Gomori氏六胺银染色在脓液和脓肿壁中可以检出少量酵母型真菌。病变部位包括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骨和关节等。 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分为肉芽肿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在肉芽肿性病变基础上可以出现化脓性病变。 组织病理特征如下: (1)肉芽肿性病变( 结节、脓肿或溃疡边缘取材的标本) : 表皮轻度或中度增生,棘层肥厚,真皮浅深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结节状浸润,多核巨噬细胞易见,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脓肿。PAS染色可见组织细胞或多核巨噬细胞内吞噬椭圆形或腊肠形孢子,部分孢子可见

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6590850.html, 白塞病双眼损害一例临床病例报告 作者:刘晓天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一例典型白塞病伴眼部损害病例共同分析学习。结果患者有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等白塞病典型表现,经激素、免 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有效。结论积极治疗白塞病,预防其眼部病变导致的不可逆视力下降。 【关键词】白塞病眼炎病例 白塞病,也称贝赫切特病(Behcet disease,BD),以口腔和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部分患者因眼炎而有视力障碍。现就我院收治的一例白塞病患者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0岁,工人,主因“反复结节红斑,多发溃疡6年,双眼视物模糊4月,加重一周”入院。 1.1 现病史: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结节红斑,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后间断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及双下肢结节红斑,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白塞病”。规律服用强的松及免疫抑制剂,效佳。2015年12 月20日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后,上述症状加重。4月22日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考虑“右眼玻璃体积血,左眼颞上方静脉阻塞”。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病程中无口干、眼干、牙齿块状脱落,无面部红斑、脱发、光过敏及双手遇冷变白变紫,无腰背痛、足跟痛及腹股沟区痛,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对“来氟米特”过敏。 1.3 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未到过疫区,无有害及放射物接触史,吸烟2年,1包/天,无冶游史;23岁结婚,生育1子,配偶体健;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无家族遗传倾向疾病。 1.4 体格检查 T:36.5℃ P:72次/分 R:20次/分 Bp:111/70mm 皮肤黏膜:色泽正常,双下肢皮肤黏膜粗糙,散在多处片状紫黑色皮疹,无皮下出血点,无瘢痕,无肿胀,无蜘蛛痣及肝掌。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26?综述?座丛痘皇丝痘垫!Q生!旦箜墼鲞筮!翅』坠!婴型Q!Q殴璺型!星坠曼堡出赶:丛些垫!Q:!旦L丝:丛!:!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刘博(综述),付萍’(审校)(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风湿免疫科。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茵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茵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3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茵;流行病学;fi-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IL379.9文献标识码:Adoi:i0.3969/1.issn.1002-1310.2010.01.012 ResearchProgressofPenicilliosisMarneffei LIUBo,FUPing(DepartmentofDermalology/Rheumat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YunnanKunmin9650101,China) Abstract:Penicilliummarneffeiisallopportunisticpathogenicfungusemergedinrecentyear,whichmaydcve|opseriousdisseminatedinfectioninimmunocompromisedpatients,especiallyHIVinfectedpatients.Atpresent,penieilliosismarneffeihasbecomethirdCOmmondiseasefollowingtuberculosisandcryptocoecosisinAIDSpatientsinSoutheastAsia.ItsmortalityrateisashigIIas91.3%ifpenicillio-sismarneffeifailstobeearlydiagnosedandtreatedpoopefly.Therefore,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isveryimportant.Keyword:Penicilliummarneffei;Epidemiology;Diagnosis;Treatment.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极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近年来随着骨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导管技术,放化疗的广泛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HIV感染者的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率随之升高,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现状简要综述。 1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发现和流行病学 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该菌。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Mam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t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地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随后出现M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因此证实了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 1973年DiSalvo和同事报道了第一例自然条件下发生于人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病的美国牧师。之后,不断的有局部及全身感染病例的报道。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该机会性致病性真菌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1。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泰国,也见于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哑和越南。我国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常有报道,香港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达lO%。广州地区24.2%,广西地区15.7%“1。 2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人及动物时,以酵母相存在于宿主体内。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牛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2.1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原菌仅局限在入侵部位,以局限于肺部的感染最为常见,系吸入病原菌孢子所致,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若免疫功能下降,有可能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2.2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可高达【收稿日期12009—09—16※通讯作者39℃一40℃。发热不规则,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者伴有贫血,体重减轻,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肺部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骨受累表现为溶骨性损害,包括骨周组织出现皮下脓肿。至少70%以上的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皮损形态多种多样,以传染性软疣样中央具坏死性脐窝状凹陷的损害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症状统计表明:发热占47%,体重减轻占100%,四肢无力占86%,贫血占86%,皮肤损害占8l%13J。 3诊断 3.1组织病理学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肺部病变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有肺水肿,呈点片状实变。镜下可见肺泡腔、肺间质及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大量巨噬细胞,胞内充满马尔尼菲青霉菌孢子,肺泡腔可伴有纤维素性渗出,肺间质町见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无明显的肉芽肿形成及泡沫细胞渗出。皮肤、皮下软组织病变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肉芽肿样型可见卜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真菌散在分布,难以查见。化脓犁镜下见大量的酵母样细胞、其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此两型病变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坏死型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坏死及大鼍的巨噬细胞浸润,胞质内充满酵母样细胞的真菌。淋巴结病变也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肉芽肿样型町见上皮样细胞、结核样结节及多核巨细胞等,但无干酪样坏死。化脓型旱急性炎症改变,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伴有炎性坏死,以淋巴寞病变显著,同时可见含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淋巴结内充满含真菌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有时可见合并其他真菌感染。脾病变表现为红髓内充满吞噬厂大餐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低F患者,白髓明显萎缩,有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小肠病变可表现为小肠黏膜溃疡形成,有出血和渗出。镜下可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多量含有真菌的巨噬细胞‘4j1。 万方数据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 试题答案

项目名称:2019年兵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全员培训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试题答案 1、下列关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 A、对绝大多数G+与G-、需氧菌与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B、产ESBL 菌株所致严重感染的首选药 C、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啶 D、对于沙雷菌属、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产碱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大多优于头孢他啶 E、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优于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氯霉素 1、下列关于药物的构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b ) A、亚胺培南——肾毒性大,易代谢,需与酶抑制剂联用;R位碱性强,易导致神经毒性 B、美罗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C、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提高蛋白结合率,半衰期延长;神经毒性降低

D、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E、比阿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几乎无神经毒性 关于碳青霉烯类的不良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b ) A、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其中亚胺培南发生率较高,而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比阿培南发生率较低,故亚胺培南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B、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10 %-30% C、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惊厥、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 D、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E、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血液学方面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血红蛋白减少等,并可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转氨酶升高,血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但一般能为患者所耐受 窗体底端 2、下列哪种酶(c )是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 A、KPC酶 B、A类酶

青霉菌

青霉菌、青霉素 一.青霉菌 1.简介 青霉真菌的一种。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再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P.notatum)和黄青霉(P.chrysogenum)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灰黄青霉(P.griseofulvum)等可提取灰黄霉素。 2.代谢类型 异养需氧型 青霉菌属于丛梗孢科。菌丝体由多数具有横隔的菌丝所组成,通常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孢子时,菌丝体顶端产生多细胞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分枝2—3次,每枝的末端细胞分裂成串的分生孢子,形成扫帚状。分生孢子一般呈蓝绿色,成熟后随风飞散,遇适宜环境,萌发成菌丝。青霉菌的种类很多,通常生于柑桔类水果上。蔬菜、粮食、肉类、皮革和食物上也常有分布。如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特异青霉 P. notatum Westling均能产生青霉素。黄绿青霉 P. citreo-viride Biourge、桔青霉P.citrinum Thom和岛青霉P.islandicum Sopp 能引起大米霉变,产生“黄变米”,它们产生的毒素如黄绿青霉素(citre—oViridin)对动物神经系统有损害,桔青霉素(citrinin)能损害肾,岛青霉产生的黄天精、环氯素和岛青霉素均为肝脏毒。 3.形态结构 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囊壳,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 二.青霉素 1.简介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2.发现 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

(完整word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附件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比

《医院药学高级教程》 近来病历抽查发现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这两种药,使用比例上升趋势增长较快。随着该药品的使用增多,临床疗效反应有所下降,为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注意: 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抗菌谱类似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厌氧菌有效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比较适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但头霉素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症状加重等。孕妇应该仅在必需的情况下才使用,对于哺乳期妇女头孢西丁可低浓度分泌进入乳汁,使用的时候应该给予警告。(妇产科使用比例最高)拉氧头孢为半合成氧头孢烯类,其抗菌活性与头孢三代类似,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同,对铜铝假单胞菌的作用不及头孢他啶,对厌氧菌的的抗菌作用明显强于第1,2,3代头孢菌素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老年人缺乏维生素K,使用拉氧头孢增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K预防。(儿科使用比例最高)

头霉素、氧头孢烯类:相似抗菌,区别应用 基层医院 2013年7月15日D11版 文张永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外,还有一大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其中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有不少相似之处。 抗菌特点:性似头孢、同中存异 头霉素类和氧头孢烯类所含的品种,其药名中都有“头孢”两字,原因是该两类药分别具有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但抗菌作用均较头孢菌素弱。头霉素类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包括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和革兰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氧头孢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其他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也有一定作用。 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后者的作用更优),这是与头孢菌素的不同点之一。而且,这两类抗生素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很稳定,其稳定性优于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 1.头霉素类 国内主要应用的品种为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两者相比,头孢美唑除了对脆弱类杆菌的作用稍次于头孢西丁外,对需氧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及其他厌氧菌的作用均优于头孢西丁,且对酶的稳定性也较头孢西丁强。以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头孢美唑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头孢西丁。总体上,头孢美唑效果较优,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1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于2002年11月在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结合蛋白 PBP是细菌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 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美洛培南迅速渗透到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帕尼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的PBP的亲和性依次为PBP2,PBP1A,PBP3,PBP1B,PBP4。 与内毒素的关系

碳青霉烯类

1.5 碳青霉烯类与其他β-内酰胺酶 1.5.1 氨曲南 Aztreonam B 【药理作用】属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为窄谱抗生素,仅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抗菌作用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但部分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本品耐药。气单胞菌属、洋葱伯克霍德尔菌、施氏假单胞菌、奈瑟菌属(产或不产青霉素酶)以及产酶或不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对本品均敏感。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相仿,逊于头孢他啶。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对本品敏感性差,甚至完全耐药。氨曲南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本品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活性。对许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本品口服吸收甚少。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本品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有炎症时可部分透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6%~60%。t1/2为1.4~2.2小时,肾功能损害时可延长至4.7~6.0小时,给药后8小时内,60%~7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液透析4小时可使血浓度下降27%~58%,腹膜透析后血浓度仅下降约10%。 【适应症】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不良反应】常见:静脉炎,注射部位肿胀或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皮疹,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丙磺舒合用可导致血药浓度轻度上升。(2)本品与克林霉素、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合用,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改变.(3)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等药物在体外可诱导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菌产生高水平β内酰胺酶,从而与氨曲南等众多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拮抗作用。 【禁忌症】对本品或其他单酰胺菌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仍需慎用本品。(2)孕妇应用本品应暂停哺乳。(3)老年患者应用氨曲南时,应按其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4)对诊断的干扰:用药期间,Coombs 试验可为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血肌酐值可有暂时性升高,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可能延长。 【给药说明】注射用氨曲南配制肌内注射液时,每克氨曲南中至少加3ml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深部肌内注射。配制供静脉注射溶液,加10ml注射用水至氨曲南药瓶中,缓慢推注(5分钟)。作静脉滴注时,先加入至少3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瓶内氨曲南,后再加入至少100ml生理盐水、糖水或糖盐水中稀释,滴注药物浓度最高不可超过2%,每次滴注时间30~60分钟。每瓶氨曲南粉剂中加入注射用水后必须立即用力震摇至完全溶解。 【制剂和规格】注射剂:0.5g 【临床常规用量】氨曲南可供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给药。(1)肾功能正常成人患者:①尿路感染,一次0.5g或1g,每8h或12h次。②中度感染,一次1g或2g,每8h或12h一次。③重症感染,一次2g,每6h或8h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为8g。 (2)儿童:一次30mg/kg,每8h给药一次;重症感染可增加至每6h给药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为120mg/kg。肾功能不全者,适当调整。 1.5.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Imipenem-Cilastatin C 【药理作用】为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的1:1复合制剂。亚胺培南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某些细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亚胺培南的抗菌谱极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均具抗菌作用。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及部分肠球菌属对之敏感,但屎肠球菌常对其耐药,耐甲氧西林金葡萄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常对之耐药。本品对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柠檬酸菌属、摩根菌属、肠杆菌属等细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对黏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斯氏普罗菲登菌的作用略差。大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对其敏感,但耐药性有上升趋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单胞菌。对其耐药。亚胺培南对大部分厌氧菌包括拟杆菌属、梭菌属及梭状杆菌属等均具有良好抑制作用,脆弱拟杆菌对其中度敏感。西司他丁为肾去氢肽酶Ⅰ抑制剂,不具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也无抑制作用,对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无协同或拮抗作用:两者联合后西司他丁可减少亚胺培南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去氢肽酶水解并可防止亚胺培南引起近端肾小管坏死。亚胺培南在胃酸中不稳定,不能口服给药。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t1/2均为1小时。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多种病原体所致和需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易激在病原菌未确定前的早期治疗。 【不良反应】(1)滴注过快可出现头昏、出汗、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反应,此时须减慢滴注速度,如减慢滴注速度后症状仍不消失,则须停用本品。(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发生于亚胺培南每日用量2g以上,既往有抽搐病史及肾功能减退者。当出现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可给予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或安定治疗,亚胺培南须停用。(3)二重感染如假膜性肠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4)其他如皮疹、皮肤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亦较多见。 【禁忌症】对本品的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在应用本品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如过敏反应不属过敏性休克,而患者又有明确指征需用本品时,则在严密观察下慎用。(2)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使用时,应在严密观察下慎用。肾功能减退患者需根据其减退程度减量应用,但如为肾功能衰竭患者,未进行血液透析时不可使用本品,进行血液透析者,仅在权衡利弊,患者受益高于发生抽搐的危险性时方可慎用。(3)老年人应用本品时宜减量。 (4)哺乳期妇女如必须使用本品时,应暂停授乳。(6)体重<30kg的肾功能不全小儿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7)使用本品期间可出现Coombs 试验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等测定值呈一过性上升;此外可出现血红蛋白暂时性减少。(8)肌内注射时,以利多卡因稀释,该制剂不可作静脉滴注用,亦不可用于对利多卡因过敏者,或合并休克、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利多卡因禁忌证的患者。【制剂和规格】注射剂:0.5g亚胺培南+0.5g西司他丁 【临床常规用量】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严禁静脉注射给药。(1)静脉给药:①成人常用量,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胞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一日2~3g,每6~8h给药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②小儿常用量,年龄>3个月小儿剂量为一次15~25mg/kg,每6h给药一次,最大剂量为4g/d;年龄4周~3个月小儿为一次25mg/kg,每6h给药一次;年龄1~4周小儿为一次25mg/kg,每8h给药一次;年龄<1周小儿为一次25mg/kg,每12h给药一次。(2)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次0.5~0.75g,每12h给药一次。 1.5.3厄他培南 Ertapenem 【药理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β-内酰胺酶引起的水解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包括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 【适应症】适用于治疗成人的敏感菌引起的中度至重度感染。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如头痛;(2)心脏及血管:输药静脉的并发症,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药物外渗、低血压。(3)呼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