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大致师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万年以来的历史。

我们研究历史地理实际上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研究内容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前者是自然科学范围,后者属于人文科学范围。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实证学科。从一定角度看,它与现代社会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是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学科。

一、我国历代疆域变迁的研究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疆域变化是由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决定。我国北面是茫茫的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西面和西南也是青藏高原和高山峻岭,东面是大海。

中国疆域三大自然区:1、东亚季风区。2、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3、青藏高原高寒区。由于这三个自然环境的决定,我国历史上形成三个经济区,北方游牧区,青藏高原狩猎和采集经济区,东部的季风区就是农耕区。

从新时代开始,到了所谓夏商周秦汉时期,形成了统一疆域的帝国。秦汉疆域主要包含了主要的农耕区。秦汉以后,所谓我国疆域的伸缩,基本上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和平的交流和战争的碰撞交流。到了八九世纪,这些游牧民族逐步成长成熟,逐步与农耕民族融合。到了乾隆年间,形成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历史上两三千年来农耕区、游牧区、狩猎采集经济区三大区长期斗争融合的结果。

我们所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多家,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近代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我国的大门,领土的割掉,对于我国疆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非常沉痛的教训。

我们研究我国疆域的变迁,不仅仅是研究疆域的伸缩,而是研究多年的人文、民族和经济、文化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一个国家中央政府对所辖领土分区、分层次进行统治、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在我国,这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秦朝统一,才形成了全国的一种制度。

历史文献资料。所以历史地理研究是以时间和地点为坐标展开的。只有顺利高清行政区划,才可以顺利利用历史文献。

历代行政区划研究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呢:

1、体制;

2、层次;

3、幅员;

4、边界;

5、行政区划的中心。

历史行政区划研究哪些特点呢?第一对以汉民族为主题的行政区域推行的是各级地方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的“郡县制”。主要是针对农耕区。这也是我国历史行政区的主体部分。这种制度以区别于西周以来推行的“分封制度”,这叫分邦建国。

秦汉——郡县制;魏晋——州郡县制;隋唐——州县制;唐朝——道路制;宋朝——路制;元明清——行省制。

期间的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的矛盾所引起的。在集权和分权上的矛盾。譬如说西汉时实行郡县制,但是当时全国有一百多个郡,管不过来,中央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中央派遣官员前去监察,即当时的刺史补制度。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为了对付全国农民起义,因此视察好几个郡的太守就可以管理好几个郡。逐渐变成了地方的行政长官。所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州郡县制。所以到了隋唐统一以后,逐渐形成了郡县制。

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系列

第二讲:我国历代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域的变迁

隋唐时期接受了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教训,将州郡县制改为州县制,恢复到汉朝初年(汉武帝时期)的建制。唐在边防上设立了十大军区,每个军区的首长为节度使。到了唐代中期,节度使权力过大。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即为幽州节度使。唐朝政权岌岌可危。唐王朝为了对付这些叛军,在各个地方设立了很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财政行政权都掌握在各地的节度使手里。唐朝后期,节度使又称为道、镇、藩镇。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仍然是藩镇格局的延续。

宋代初期,取消了藩镇、州、县制度,实行州县制度,或府县制度,但是府县太多,好几百个府,又不愿意实行唐代的节度使制度,于是将全国的州县,分成若干个区,即路。每个区由四个长官来管,1、转运使——漕使,掌管赋税。2、安抚使——帅使,掌管一路的军事。3、提点刑狱使——宪使。专管一路的司法。4、提举常平使——仓使,掌管一路的粮食。一路由四个掌管来管,总称监司。有的地方经济发达,转运使分得多,有的地方军事很重要,就将安抚使分得多一点。优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缺点是地方权小,大大削弱了地方对内统治对外防御的能力。这正是宋代统治者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的具体体现。

元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很大了,多以他的地方官是中央直接委派的。将全国分为十一个行省,即中央的派出机构,来统治中央的府州县。由于一直在征战,元代一朝,很混乱。

到了明朝,设立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制度。两京即北直隶和南直隶。朱元璋建都南京,朱棣建都在北京(当时叫京师)。共十五个省级单位。

到了清朝,基本上延续明朝制度。北京继续叫京师。南京叫江南省。到了康熙年间开始,逐步在地方上建立了总督,主管军事,巡抚主管民事。这是一个某个地方实行的临时派出官制,随时变化。到了康熙年间,逐步形成了总督巡抚制度。

有史以来,不断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两级制,有很多地方,中央顾不过来。三级制,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怎么样的政治体制适合当今我国的发展呢?

原有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削弱了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仍然有矛盾,要改革。怎么改?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农耕区主体部分的行政区划。作为最先自动形成的行政区划。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中国秦汉以来,有的少数边区采取了“军政合一”德尔羁縻性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原先少数民族的管理体制。但是少数民族首领的更换,在体制上要受中央的管理。免去和州县制一样的赋税和户税。没有户口簿的,不需要登记的。汉朝的都护制度。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元明清时代的土官土司制度。很多边地少数民族,很安心的。既保有原有的权力,又受到中央保护。到了清代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直接由中央来控制。新疆、东北、台湾相继建省。为了更好地保护边疆疆域。

研究这种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将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县级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可以沿袭两千年不变?

县级政权是中央政府直接派出的行政区划。

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级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县级政区的管理范围、地域、人口,最适应长期的小农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现代化进程加快了。二是城市化空前发展了。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原来的县级地方行政制度逐渐不适应当时经济政治的发展了,“城市型城区”出现了。

当前我国对于市的划分比较混乱。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转而向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县级也要随之变化。

因此,我们对于历代行政区划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对今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此,我们想分两部分来讲讲,第一部分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不断,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关注。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的确认。

中国在全球气候变迁研究中具备:

1、两千多年连续的气候文献记录;

2、国际认可的不可替代的地区;

3、遍及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条件。如冰川高山平原和沙漠等都有。

目前,世界气候学界已经公认,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高二到三度。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高温期。

经过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仰韶到殷商时期,黄河流域是温暖期,已成定论。两宋时期,历史上也出现过温暖时期。具体来说,很多生长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比如茶叶,当时黄河流域都有了。我们不但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还要研究极端性异常气候的发生。所以这种研究的现代意义很重要。因为由于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变化。譬如说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也是我国历史上变迁最大的河流,两三千来,有记载的共有1500多次,大的改造有二三十次,危害遍及整个华北平原。这种改变对中国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黄河变迁的今后趋势会怎么样。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1972年到1996年的二十五年内,有19年发生黄河断流。1990年一次甚至断流260天,断流的长度266公里。从河口上溯到河南封丘县都断流了。据1995年的统计,黄河下游的断流带来的损失由60亿。断流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上有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二是中上游沿河工业城市和农业用水过量。三是黄河下游水外调,使得下游河道水量减少。北方整个降水缺少又不会改变,所以断流的可能还会出现。

黄河的治理与防范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中国的江河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黄河问题,如现在长江的泥沙也越来越严重。还有西部山区森林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东部河流湖泊淤浅,蓄水面积减少,所以一逢大雨就要形成灾害。1989年长江抗洪。三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历史上原来哪些不是沙漠现在是沙漠了,原来哪些事沙漠地区,现在扩大了。例如丝绸之路上,有很多的城市都没沙漠化掉了。所以我们就要研究怎样保护沙漠地区的绿洲、城镇,不受到沙漠扩展的影响。而又是今天都有很重大的参考价值。

除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也是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

有关历史自主和人文地理的研究(下)

历史人文地理除了历代疆域的变化之外,人们在历史疆域里面的各种经济、文化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研究内容。

首先我想讲一讲经济问题,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一直是一个主要产业。农业发展与气候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史上,农业一直是多种经营,农林牧渔都有。到了汉武帝时期,农耕业占据了主要的经济地位。对土地的开发有了进一步的加速和发展。从汉朝到唐朝,黄河流域的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了宋朝以后,长江流域尤其是太湖流域出现了大量的围湖造田。到了明清以后,长江中游地区也逐步开发,洞庭湖地区也是围湖造田。粮食生产不断的增加。者都曾经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水土流失,含沙量增大,蓄水量减少。

我们今天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农耕地的流失严重,每年以及百万亩土地的速度在减少。有无警戒线,我们怎样科学合理土地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逐渐热门。原因第一是受西方学术界的影响;第二我过程化进程飞速发展。

那么中国今后城市发展道路与西方一样么?在我国宋代以前,所为城市大多是各级政区的政治中心。即当时没有纯粹的经济型城市,都是政治型城市。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纯粹的经济型城市。到了明清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三角洲地区,有的经济型城市的繁荣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政治中心,有

的镇的繁荣超过了县城府城。如湖州的南浔镇,是丝绸之中心,非常之繁荣。近代的大都市,如天津上海等是港口型城市,在西方侵略之后。

历史上经济型城市的地理环境、地理分布、兴衰变迁史的影响,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近代港口型现代化城市的出现,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对内地社会城市有无起过推动作用,这是我们城市地理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中国传统程城市发展和近代化以来城市发展的特点、地理布局和它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城市今后的布局和城市发展道路得到经验和教训。有的说是不断扩大大城市,有的说是发展小城镇。

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中外学者都非常关心这个课题。中国区域差异大表现在:1、自然条件;2、经济条件;3、文化条件。北方和南方,内地和沿海各有特点和差异。这些特点和差异是怎么形成的,背景如何,变化内在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对我国区域文化差异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西方文化、思想、科技的注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产生了文化地理的一个什么特色?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地理的格局产生了生么样的影响?

文化地理的传承性和继承性。今天文化地理是区域格局有多少是继承过来的,是否要改变,怎么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研究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地理分布、地理格局的变化,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地域差异的重要基础之一。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是最早开始出去做生意的,为什么内地很多省份,很长时间才开始搞经济。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但是历史上并非如此,历史上的西部,曾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譬如汉唐时期的陕西中部,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也很富庶。就拿宋代来讲,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山西省,长江流域的两湖地区、江西,都曾经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王安石文天祥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江西地区。为什么中西部地区在明清以后逐步衰落了?近代,西方经济入侵东部地区,加速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那么我们要很客观的研究,这一千多年来,西部地区为什么会逐步衰落?其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引起了经济你的衰落。这就是对我们今天开发西部,不要再重蹈覆辙,不要把西部的环境给破坏了。很重的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的开发。环境就恶化了,再加上东部地区的现代化,经济差距就越来越大了,这样就引起了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

由此可知,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学术性强、现实意义大的学科。搜集材料,精心考证,细心整理。要做大量的书房工作。所以首先要恢复它的历史面貌,并推出历史规律,此其一,为学术性很强。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为人类活动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变化,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我们今后的发展,不仅不破坏环境,还反而促进自然环境的发展。

多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工作者,做了不少的工作,成果显著。地域分布广、历史变化复杂、区域差异很大。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所以研究的空间很大。希望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政府的吸纳和启发,避免我国政府少走弯路,更科学更可持续发展。

第五讲:我国环境问题及农耕经济与人口问题(上)

一、环境问题的两难选择

当今日益恶劣的环境变化时刻提醒我们,改善我国生存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强调绿色发展,绿色GDP。人类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种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历史为例,根据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实在黄河中下游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因

为当时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等原因所造成的。我们古代的分裂时期,往往是南北分裂而非东西分裂,这和南北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系。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纠纷,往往发生在西部、北部,而非东部,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小农经济稳定了数千年,而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仍未解决,这又是为什么呢?现代社会,为什么东西部经济的差距不是减小而是加大了呢?中国今天环境问题的形成,并非始于当代,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环境问题形成的要素有三:一是一国一地的自然条件;二是人口载负量;三是生产配置和产业结构。

平心而论,我国的资源环境并不是很理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干旱区占了整个领土面积的55%,人口却只占了全国人口的5%。而另外95%的人口居住在东部季风区,而这个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分除了黄土高原以外,大部分是平原,但是受季风影响,雨量很不均匀,每年差不多是以暴雨的形式集中在夏秋之际。而这些河流多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流下去了,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南部地区雨量比较丰沛,气候温暖,植被也好,但是又是高山丘陵多,平原少。而且同样是降水不均,经常引起水寒灾害。

第一人口众多而分布不均;第二,耕地不足,高产的耕地少;第三,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所以社会生产的财富往往会跟自然灾害相联系。从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虽有不断地增加,但是分布的格局未有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后这个时期,汉朝,大概有5000万人口。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概有4.5亿人口。这些人口的95%还是分布在中东部地区。1994年我国人口13亿。但是人口的布局没有多大的变化。两千多年来,人口成倍的增加,而耕地却因为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交通开辟等原因不断地缩小。所以我国多少年来,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很理想。今天,我国全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5亿亩,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草地、草山、草坡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4%;森林占全国面积的13%;而沙漠、荒漠、戈壁、石荒地、永久积雪的冰川地,完全币可以搞农牧的,却有土地30亿亩。

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环境优美。唐代五代之后,环境恶化。汉唐时期作为首都,大修宫殿,森林大面积开垦,水资源也日趋紧张,农耕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加剧,灌溉渠道日渐衰退。

汉武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单一农耕经济确立,土地开发利用加剧。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是相继汉化,汉化成为各民族政权的共同倾向。各政权也大力发展农耕经济。

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最为集中,经济社会最发达。含糖的鼎盛和辉煌是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地的不断扩大和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之上的。

十世纪之后,黄河流域虽然政局处于和平环境之下,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3、人口问题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规模移民的浪潮: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

移民的主要方向是长江流域。

永嘉之乱,越90万

安史之乱,约650万

靖康之乱,约1000万

北人南下,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发。南方的贵族广据田宅,占而不耕。

南方土地开始紧张,耕地开垦之后,转向山地和湖滩。

两浙地区围湖造田愈演愈烈。

造成南方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一:

耐寒作物的传入(玉米、番薯、马铃薯)

明朝后期流民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走向山区,成为棚民。

流民在山区广泛种植耐寒作物,加速山区的开发,对河流等造成重要影响。近五十年来的环境问题及发展与环境协调的思考(上)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2、不懂历史,就难以揭示社会规律,预示未来的发展。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就阐明了历史的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的独特功能。可见历史乃治国之学,兴国之学。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历史和今天,便之以充分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历史的智慧,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 3、祖国振兴需要爱国精神历史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儿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 最深厚的感情,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式下,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其巨大的凝聚力来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凶、自蒙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做出努力。 4、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魁力。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万式、思维方式、道德观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式下,教育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艾等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一,方面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比如以前在哪摔跤了,现在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第二,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国人强调做人的中庸原则,强调仁爱,孝等等,实际上在现代社会里为人处世也是需要的。比如说古代的很多兵法,还有很多工艺制作,艺术成就等,都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影响。 第三,就是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是打哪来的,怎么来的,从而预测整个社会怎、朝哪个方向发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历史这就好比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记忆一样,没有记忆会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1)以史为镜,知对错,推断未来 (2)知道自己的东西来源 (3)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心胸开怀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无动力集装箱吊具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位低、摘钩互换迅速等特点,被广泛配置在大型货场通用门式起重机上,用于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但随着近年来集装箱运输量不断增大,此类吊具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无动力集装箱吊具占用起升高度较高,而大部分货场受场地的限制要求堆码箱层数增多,普通门吊(加吊具)起升高度不够,难以满足需求。其次,由于该吊具不能实习伸缩功能,在对位及通过门吊支腿时不便,以不适应火场提高装卸效率的要求。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场急需一种作业效率高,能伸缩对位,便于通过门吊支腿的新型集装箱吊具。伸缩式集装箱吊具通过钓具长度的自动改变,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集装箱的起吊作业。吊具长度的条街范围一般在20英尺至40英尺之间,便于起吊20英尺和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伸缩式吊具虽然自重较大,由于它长度调节方便,操作灵活,通用性强,圣餐效率高,因而使用广泛。 二、本课题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状况: 吊具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许久并取得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进。 比如在缩短时间方面,双调式集装箱吊具发展前景广阔。其中Bmmma公司已退出了AS-T6型,清醒BS-T4型,BS-T6型和智能型等对系列的双吊式吊具,特别是在吊具框架转角的圆弧花以及装卸作业中货物重心的调整功能方面作出的改进,使得双吊式吊具得以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吊具进行准确定位方面现今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吊具减摇装置,它起初作为司机的辅助装置,是用来协助一般的司机能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一样完成工作。据试验,当小车行走速度达180m/min以上,如无减摇装置,在小车制动停止后,吊具及其集装箱的摇摆幅度可达2M,要半分钟左右才能停止。随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这样的辅助装置就显的更加重要了,甚至熟练的司机也需要这样的辅助装置,以使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达到应有的高生产率。可逆起重机公司对欧洲三个港口和美国两个港口进行了研究,包括起重机的整个工作循环,重点为起升运行和小车及吊具运行情况。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现在生产的吊具增加吊具减摇功能,同时在制动、转向、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也都作了改进。经过20余年的发展,集装箱吊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其总体设计、金属结构设计、部件造型以及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接近了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 存在问题: (1)企业设计水平低: (2)生产集装箱吊具业规模小: (3)产品可靠性差、故障率偏高: (4)技术服务不到位,水平不高。 3.发展趋势: (1)轻型化。 (2)高强度耐磨材料的采用。 (3)开发出更高可靠性的液压与电气元器件。 三、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迅猛发展,门式起重机在港口、码头、货场起着不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学通报1997,14(增刊):13~17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 应俊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CONTENTS AND TRENDS IN PHYTOGE- OGRAPHICAL STUDIES Ying Tsun-shen (I 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93) 植物地理学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地史学和地理学等为基础,研究植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科学。自洪堡得(Humboldt)于1805年发表 植物地理学引论 至今,植物地理学已经历了所谓描述(Descriptive),叙述(narrative)和分析(analytic)阶段。现按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简述如下。 植物区系地理学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格局、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阐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力图阐明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发生发展、植物区系关系以及特有现象及其解释。在植物地理学中,植物区系的起源和间断分布格局的解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一) 迁移说(migratory theory) Heer(1868)根据北极地区化石植物区系分析,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说。后来得到了Hook-er、达尔文、Asa Grey和Engler等学者的支持和发展。这一假说认为,在过去地质时期,北极地区生长着现在仅见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木本植物,是各植物区系起源的始生中心。由于气候变化,北极地区始生区系以三条路线自北极向南传播迁移。一是经欧洲到非洲;二是经亚洲和马来西亚到大洋洲;三是经北美洲到南美洲。Hooker和达尔文曾提出以前可能存在过南极大陆,后来在南极大陆范围内发现的化石植物区系,证实了南极大陆的存在,并证实南极也发生过气候变化。南极起源的植物区系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曾自南向北迁移,从而北极起源说为两极陆地起源假说所代替。 (二)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大陆漂移说是奥地利著名地球物理学家Weg ener于1912年首次提出,1915年著有 海陆的起源 一书。他主要根据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资料阐明世界海陆的变化,该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海洋 江泽民同志今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治国,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而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作为治国方略来论述,无疑在理论上是升华和创新。作为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执政党必须依法治国,才能避免因“人治”而出现的随意性,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执政党又必须以德治国,才能避免因“法治”调整不了的社会关系出现无序、混乱,才能保证社会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德治国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因为,以德治国,主要依靠教育的手段、社会的舆论、依靠人的良知来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动机,而这种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引导和约束,正是法治强调人们“守法”,强调人的行为“合法”的前提。因此说,江泽民同志强调以德治国,并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方略加以论述,是对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和创新。 其次,强调以德治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同时,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为公众所认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曾经由于思想道德建设不到位,而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来维护,而且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维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化,又给我们党提出了如何正确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这不仅需要法治、需要政策来解决,而且更需要德治来引导和解决。至于高尚的道德对于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更是具有决定的意义,因为,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员的世界观、政治品德问题;政风与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而全社会公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养成则是良好民风的基础。可见,把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对于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120315 张倩金融3班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毋庸置疑,剩余价值理论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了自动化阶段。机器代替大量工人,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现象,便鼓吹“机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公然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在简单的是非判断之后,我们还需要用切实的现实意义来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价值,我们更应该思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尽管当代的发展与当时已有加大不同,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深化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如何更多地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第一,它明确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工人的劳动。这能为

提高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正确方向。 人力资本的物质投入和财富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出虽然有正相关性和相互交叉性,但毕竟是两个过程。对不同的人投入相同的物质资料,他们的不同劳动表现还是会使产出有极大的差别;具有同样人力资本即创造科技成果能力的人,一个人积极工作,另一个什么事都不作,他们的产出也会有很大差别。 自动化生产使用的高科技机器设备的本质仍是机器,而且不能全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工人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比重不断加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日益提高,这种劳动才是创造更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原因。因此,撇开对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研究,就剩余价值论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这些论述表明,技术进步、知识、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企业家创新等等,最终都要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要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与潜力,这也就势必要改变资产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 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与手段有很大差别, 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共同的。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浅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浅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信心。显而易见,学习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做人、和谐社会、国家 历史,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总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业绩。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今很多人对于历史学这门学科都有很多误解,认为学历史没什么用,但是,历史犹如空气,弥漫于现实生活之中。所以,今天我来简单地来说一下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一 其实,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明做人、明做事。不管是大到军国的方针,还是小到坐卧起居的礼仪,都有着历史的影子,多少人也津津乐道地读着野史,听着传说,以此来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艾森豪威尔,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上校;一般来说,到了这把年纪,生活看起来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转折的希望了。但是,这个郁闷的上校却在空闲的时候默默钻研了许多年的一战史,后来二战来了,他就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战争上,

就这样,他就成了军方最急需的人才,从此一跃而上,成了美国最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艾森豪威尔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假如他没有认真研究战争史,他可能就一辈子这样当一个默默无闻的上校,而不是上将了。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发展着地历史。【1】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帧,正是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曾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他一生中读过的书以史书最多,从正史、纲鉴到笔记、演绎,他都广泛涉猎,有的还反复阅读,圈点批眉,有着独到的心得见地。没有坚实的地基,哪有宏伟的高楼大厦;同理,人生没有反反复复的积累,哪有令人瞩目的辉煌与成就。 人民网曾报道过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慰问老百姓的图片,其中有一张总理牵着灾区小女孩的手,紧紧相依缓缓前行,让人看后悄然泪下。全国老百姓都知道温总理爱民、亲民,而总理恰恰又是喜爱历史,熟读史书的典范,总理的案头经常摆放着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所著的《沉思录》和18世纪英国经济与伦理学家亚当—斯密所著的《道德情操伦》,读过这两本书的人就不难理解总理的博大与仁爱了。由此可见,总理爱民、亲民的高尚品格和他喜爱阅读历史书籍不无关系。 无论是历史人物、一个传说、一件不起眼的事情,还是一个国家、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1)

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一直都有这样的误解,学历史没什么用,历史也很好学。 那么学历史到底有没有用,又有什么用?我自己也曾经想过很多次。在看过不少书之后,我明白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何在?我们学习也好做人也好,都要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中得到启示。看起来是大话,其实也不尽然。未来的路很长,谁也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国家的悲哀。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当台独分子说台湾本来就是独立国家的时候;当韩国人说东北是韩国的时候,你一定很气愤,但是你不了解历史的话你也就只能气愤。当今世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至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展现已经不仅仅局限GDP,更多的是你这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什么?国民的素质,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等等。日本和韩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的。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先人的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学习历史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 有人说历史学是一门跟不上时代的学科,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也都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 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科技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感,电饭煲哪怕是再高级的电饭煲煮饭都煮不出“妈妈的味道”。高科技和幸福指数不一定成正比。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告诉大家以后都要终身去研究它,而是说作为一个学生起码要了解和掌握必须的基本史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