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讨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漏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漏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探讨超声诊断异位妊娠漏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临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临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益,因此认真寻找其原因很有必要。这些原因常被疏忽,临床工作中,结合有关文献的学习,对其常见原因初步归纳如下。 1.不重视病史的采集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辅助检查的广泛应用,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资料,不重视询问病史:病史问得、写得简单、空洞。从病史中根本得不到有关起病诱因、发病形式、主要病情和病程的演变、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反应等情况,因而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将询问和书写病史当做技术锻炼的好机会,而看成是负担,因而草率从事;忽视对以往和本次发病有关的病史及不典型的症状的询问;忽视对流行病学、遗传因素、营养与保健、精神情绪等方面的询问;忽视女性患者的月经及有关妇科病史的询问。对危重急诊,询问时则抓不住重点,关键问题往往被主症掩盖因而误诊。对疑难复杂病例,询问病史缺乏广度与深度。还有缺乏采问病史的知识和艺术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原始资料不全,难以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讨论,造成误诊漏诊。在现代高科技的检查手段,如CT、核磁、彩超、电子内窥镜以及生化检验的今天。在相当时期内病史仍然是门诊、急诊与日常查房的最基本资料,可能永远也难以为其他方法所替代。任何医院都不应该忽视。病史材料是医疗质量内的指标,是临床科研的依据,是医生业务水平的反映,对其采集与书写更是培训青年医生的主要项目,是青年医生的基本功,是中年医生为提高诊断水平的手段,也是老年医生要充实探索的课题。有人统计,临床上约半数以上的疾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就能初步得出正确的诊断。1958年Malney氏再次强调一句老的格言:“诊断70%依靠病史,20%依靠物理检查,仅10%依靠特殊检查。”某些疾病的早期,患者仅有自觉症状而缺乏客观体征,这时体检、实验室检查,甚至器械检查都可能一无所获,而询问病史常可提供诊断线索。故制止草率应付而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病历,对防止误诊至关重要。 2.不重视按正规要求操作进行体格检查 常常遗漏重要体征,造成误诊漏诊。有的医生道理上懂得体检对诊断的重要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如体检不认真,只满足于1~2个阳性体征发现,就草率地停止对其他部位进行检查;临床上对腹痛的检查,腹股沟区及阴囊部位的检查常易疏忽和遗漏;不坚持望、触、叩、听的的检查程序;不按正规的要求操作,即没有按体检的规程顺序,没有变换体位等进行体检,致使检查混乱,遗漏阳性体征。一些必须做的检查没有做,致使漏诊。如有一例女性患者,20岁,粘液性大便,按痢疾治疗8个月之久,医生忽视了肛门检查,终因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由此可见,由于体检的失误会耽误患者的治疗或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引起重视。另外1例男性56岁,因车祸肇事伤及胸部,当时检查只注意了局部检查,而忽视了腹部检查。后因发现失血性休克血性腹膜炎,而行急诊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体检是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步骤,是病史的验证与补充,这项基本功的掌握对提高医疗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要从头到足系统地检查,更要围绕病史与体检所见进行重点与追踪检查。为使检查准确、细致与全面,为防止失误,可以系统地反复地检查,以排除因体位、空腹、饱餐、排便、排尿前后等因素的影响,也可以参照器械或辅助检查的结果,再行检查,还可以在别人检查所见后自己再去检查以比较结果,更需要在病情变化时反复系统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误诊的可能,这也是锻炼和提高体检基本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超声诊断宫外孕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

超声诊断宫外孕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27T14:26:02.6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作者:杨勇[导读] 分析在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诊断当中,患者出现漏诊及误诊的相关原因。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6102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诊断当中,患者出现漏诊及误诊的相关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间收治的接受超声诊断出现误诊及漏诊的10例宫外孕患者为相关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观察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情况,进而分析患者被漏诊及误诊的具体原因。结果:在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诊断当中,患者出现误诊及漏诊的原因相对较多,与患者的发病部位、超声图像的情况等相关。结论:在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诊断当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很有可能被漏诊或者误诊,医生需要对既往漏诊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并且探讨深层原因,以免患者诊断出现不科学情况。关键词:宫外孕;超声;误诊;漏诊;诊断;原因 在临床妇产科疾病当中,宫外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且目前发生率在临床中略有提高[1]。在宫外孕患者当中,一些患者发病情况较为凶险,也有一些患者的症状不够典型,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无明显症状的情况[2]。宫外孕患者的病情大多较为凶险,对于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如果患者无法接受科学、及时的诊治,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等。在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超声诊断是目前的常用方式,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等。我院对患者误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6年1—12月时间段内妇产科收治的患者当中选择10例宫外孕患者进行具体分析,所有患者在我院接受诊断但是出现了误诊、漏诊的情况,所有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为自愿参加研究。我院在本次研究当中排除的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确切诊断的宫外孕患者、意识障碍患者、表达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非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在所有患者当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最大患者为42岁,其中5例患者出现了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有7例患者的HCG检查结果为阳性。 1.2 方法我院在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利用超声诊断的方式,所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IU22设备,探头的频率为3.5—7.5MHz。部分患者的膀胱出现了适度充盈,医生需要让患者以仰卧位接受诊断,并且经由患者的腹常规多切面对患者的子宫大小、具体状态、子宫回声情况等进行扫查,并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假妊娠囊、附件区域是否存在包块等。一部分患者需要以截石位接受诊断,医生需要让患者预先将膀胱排空,将耦合剂涂抹在超声探头之上,并且套上避孕套,将其置入患者的阴道当中,放置在患者的阴道穹隆位置或宫颈位置,并且缓慢移动进行全面扫查[3]。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患者接受超声诊断后的图像特征等进行观察,并予以简析。 2 结果所选患者全部得到病理证实,输卵管妊娠为4例,非输卵管妊娠为6例,主要包括1例卵巢妊娠,1例宫角妊娠,2例瘢痕子宫妊娠,2例黄体破裂。 2.1 输卵管妊娠特征本研究宫外孕患者中,输卵管妊娠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输卵管增粗,但是在15mm之下,患者的输卵管会出现面包圈征,中心无回声存在,周边为绒毛增强回声区。这类患者的滋养层周边存在血流环绕,RI指数在0.5以下,可能存在宫内假孕囊。 2.2 非输卵管妊娠特征这类患者的胚胎着床部位存在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如果患者的症状不够典型,就很有可能出现误漏诊的情况,医生在患者具体确诊部位方面也会面对较大困难。且患者的超声图像很容易与其它类型的疾病产生重叠,医生很难完全区分开来。 3 讨论在临床妇科急腹症患者当中,宫外孕最为常见,这类患者可以占到所有妊娠患者的1%左右[4]。目前,宫外孕患者的数量出现增多,并且成为了妊娠前3个月孕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5]。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如果无法接受科学的诊断,后续治疗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证,甚至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等。对于宫外孕患者的误诊及漏诊原因而言,患者宫外孕的发生部位、具体的类型及出血量等较为重要。宫外孕患者的胚胎着床部位相对较多,包括输卵管、宫颈、卵巢等不同的位置,这样会给医生的检查带来较大难度,且患者的包块大小在几毫米与十几厘米之间,且患者会出现破裂、流产等情况,造成患者的二维图像出现较大变异,造成误诊与漏诊。如果患者为破裂型输卵管类型,其中间质部的出血量会明显多于卵巢等部位,患者的出血量会较少,包块也会较小,这样会造成患者的诊断受到肠腔内气体的干扰,医生在检查的时候很难及时诊断出来。此外,少数患者在出现宫外孕情况后不会出现出血反应,仅表现为盆腔包块,从而造成了误诊、漏诊。在患者的诊断过程当中,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停经史或者出现声像重叠的情况,相关症状就会不够典型,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误差。还有一些医生在宫外孕患者的诊断当中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也没有将诊断与患者的临床情况紧密结合,比如未能询问患者的尿HCG检测情况等,就容易造成患者被误诊、漏诊。此外,还有少数医生在宫外孕患者诊断中对于该病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与鉴别能力,即便发现患者的相关症状,也会因自身认识不到位而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患者都在我院接受超声诊断而出现了误诊、漏诊的情况。我院在对患者的具体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多种原因,这些情况存在是造成患者误诊、漏诊的根本原因。结语:

胆囊CA超声诊断及漏诊分析

胆囊CA超声诊断及漏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6T10:28:12.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丁付芳[导读] 熟悉胆囊癌的声像图特征及避免常见漏诊原因,将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丁付芳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中心医院 3142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58-01 胆囊癌早期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延误诊断。超声是目前诊断胆囊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方法。熟悉胆囊癌的声像图特征及避免常见漏诊原因,将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2012.01-2012.12我进修医院病理明确胆囊CA35例,结合对应超声检查,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女性21例,男性10例,年龄47~83岁(平均61岁)。临床表现:右上腹及中上腹胀痛18例,黄疸2例,食欲减退1例,体检阳性发现,但无自觉症状8例。 1.2使用仪器和方法 本组均采用PHILIPS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检查前空腹12h,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常规沿肋下、肋间做多方向扫查,仔细记录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腔内部回声,以及胆总管及周围脏器有无转移情况。 2 结果 本组中,超声诊断与病理相符13例,准确率42%,误诊及漏诊18例,误诊及漏诊率58%。病理类型:本组中,病理证实腺癌26例,鳞癌4例;低分化癌8例,中-低分化癌4例,中分化癌12例。超声报告胆囊壁增厚(结构紊乱)4例,胆囊内低回声灶(隆起型病变)8例,胆囊实变1例。误诊腺瘤1例。相关漏诊中,报告胆囊肿大,胆囊炎伴结石14例,胆总管扩张伴胆囊壁稍增厚3例。 3 讨论 3.1胆囊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胆囊癌根据生长类型和进展程度不同,其超声表现可以分为:(1)小结节型:胆囊癌较早期的声像图表现。常发生于胆囊颈部,表现为胆囊壁向囊腔内突起的乳头状中等回声,病灶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体积一般较小,直径约1-2.5cm。此类型胆囊癌可合并发生胆囊多发结石。(2)蕈伞型:局部胆囊壁回声不连续,肿块呈蕈伞状自该处突向胆囊腔,病灶多发常见,也可单发,病灶基底较宽,边缘不整,肿块以中等回声为多。(3)厚壁型:胆囊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增厚处囊壁回声不均匀。弥漫性增厚者早期发生于胆囊颈部,直至向胆囊体部和底部浸润,晚期可导致整个胆囊壁僵硬。(4)实块型:此型为胆囊癌的晚期表现。胆囊肿大,边缘不规则,胆囊的无回声缩小或消失,表现为胆囊内的实性肿块,肿块多呈弱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当其内部有结石时可表现为肿块内的团状强回声伴后方声影,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则胆囊轮廓显示不清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5)混合型:此型较多见。表现为胆囊壁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同时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腔。[1] 3.2漏诊分析本组中,有14例仅报告胆囊肿大,胆囊炎伴结石,漏诊胆囊癌。究其原因,分析如下:1、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张时,多考虑结石阻塞所致,容易漏诊胆囊颈部癌灶压迫的情况。2、早期胆囊癌,尤其是厚壁型弥漫性增厚,同时伴发胆石症、胆囊炎时,容易与急慢性胆囊炎相混淆。3、囊内或底部胆泥样低回声或稍强回声时,易漏诊胆囊癌病灶,仅考虑胆泥沉积或者疏松结石。4、胆囊内多发结石时,没有做到多体位变化观察胆囊壁情况,容易受到结石声影,尤其是较大弧形声影干扰,造成漏诊。5、对于胆囊癌认识不充分,对于小结节型认识不足,易漏诊或误诊为胆囊息肉,对于直径>1cm,且基底部较宽,形态欠规则的病灶,需多加注意。[2] 3.3 个人体会对于中上腹及右上腹痛就诊病人,在明确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同时,需注意观察胆囊壁的变化,对于局限性增厚及胆囊壁结构模糊的病例,需与厚壁型胆囊癌相鉴别。急性及慢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为主,以强回声表现,而厚壁型胆囊癌多表现为局限性。对于胆囊壁上较小的低回声或等回声灶,需注意观察基底情况及放大观察形态,表面结构等,注意与小结节型胆囊癌相鉴别。在较大结石,声影干扰胆囊壁观察时,可嘱患者变化体位选取多切面、多角度、多体位进行扫查,避免扫查死角。参考文献 [1]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62-163. [2]汤焕亮,曹浩强,费建国.胆囊癌超声漏误诊分析.《肝胆外科杂志》, 2007,12:434 -435.

乳腺癌超声诊断漏诊及误诊分

乳腺癌超声诊断漏诊及误诊分 发表时间:2018-11-22T10:12:06.0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作者:韩冬 [导读] 分析乳腺癌超声诊断误诊与漏诊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以提高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益阳市中心医院超声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超声诊断误诊与漏诊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以提高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患者确诊前均采用超声进行检查诊断,分析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诊断误诊与漏诊的原因。结果:45例患者应用超声检查确诊者42例,检查准确率为93.33%,误诊2例,误诊率为 4.44%,其中误诊为纤维瘤与增生结节各1例,漏诊1例浸润性导管癌,漏诊率为2.22%。结论:乳腺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与漏诊率。为了有效避免误诊与漏诊情况,临床影像科医师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超声检查,准确分析声像,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确诊率。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诊断;漏诊;误诊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对于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极大威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乳腺癌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1]。由于人们对于乳腺癌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加之乳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使得多数患者来就就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及预后效果较差。超声诊断是目前乳腺癌临床检查的有效方法,具有检查方便,价格低廉,反复性较高,但是对于缺乏典型性图像,较小病灶诊断时,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严重不良后果[2]。因此,我院通过对45例已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乳腺癌超声诊断的漏诊与误诊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应用手术病理诊断确诊,术前开展超声检查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知情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45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5~67岁,平均年龄(46.28±4.67)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27±4.61)个月。 1.2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超声检查仪及西门子S2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为7.5~13MHz,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双侧乳房、腋窝充分暴露,以乳头为中心进行360°放射扫查,尤其是乳晕区探查,观察是否存在肿块、异常回声等,准确探查肿块的大小、位置,血流情况,了解引流区域淋巴结情况。 2.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45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32例,占比,导管内癌伴发局部浸润4例,占比,导管内乳头癌2例,占比,浸润性小叶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伴鳞癌分化2例,占比,导管内癌2例,占比;其中左侧病变24例,右侧病变21例。 2.2 超声诊断结果 45例患者应用超声检查确诊者42例,检查准确率为93.33%,误诊2例,误诊率为4.44%,其中误诊为纤维瘤与增生结节各1例,漏诊1例浸润性导管癌,漏诊率为2.22%;最小肿瘤体积在1cm×1cm,最大肿瘤体积8.3cm×5.4cm×2.3cm之间。 3.讨论 3.1超声检查的优劣势 超声检查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无放射性,适用于各个年龄段,检查时无盲区,针对囊实性肿块诊断无局限性,可应用二维图像或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于肿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3]。针对临床诊断不明确的肿块也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使病理检查准确率显著提高。但是,超声诊断针对毛刺结构、微小钙化病灶的临床诊断难度仍然较大,存在误诊与漏诊现象。 3.2超声误诊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由于乳腺癌具有丰富血流,较高的血流指数,可根据血流特征进行乳腺癌诊断,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指标[4]。早期浸润性导管癌应用超声诊断时,由于肿瘤体积较小,血流特征缺乏典型性,肿块内部彩色血流与肿块血供以及仪器灵敏度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肿块大小也会对检测的血管条数产生影响。使得部分肿块较小,边界整齐,缺乏典型二维图像,与良性结节较为类似的乳腺癌患者,应用超声诊断时已被误诊为增生结节或者纤维瘤。本组研究中误诊2例,误诊率为4.44%,误诊为增长结节与纤维瘤,肿块大小分别为1.3cm×0.7cm与 3.0cm×1.8cm×1.1cm。误诊原因分析,2例患者均为单一结节,边缘局部整齐度欠佳,若超声诊断时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需警惕此类结节为恶性。增生结节或者纤维瘤由于超声声像回声低,对透声不佳的囊肿之间的鉴别难度较大,同时血流信号缺乏典型性,易导致误诊现象发生[5]。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对乳腺癌诊断时,对于部分肿块无法进行定性诊断时,可采取进一步检查,进一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应用超声诊断过程中也需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触诊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超声下穿刺活检,提高临床检查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3.3超声漏诊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本组选入的45例乳腺癌患者中仅1例浸润性导管癌漏诊,漏诊率为2.22%。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超声扫描速度快,无法有效发现乳头下低回声区域,进而导致漏诊事件发生。同时,弥漫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的腺体增生表现,肿块体积较大,无法与周围增生腺体进行有效诊断鉴别,加之超声图像缺乏立体感,误诊率较高。由于超声诊断乳腺癌时,对于微小钙化病灶无法准确显示,加上增生腺体较为明显,使得导管内及早期浸润性导管癌与弥漫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难度较大,使得乳腺癌的定性分析难度明显增加[6]。提高超声探头频率,提高浅表结构的分辨率,可有效降低漏诊或误诊现象的发生。临床超声诊断中采用加压探头,可有效显示细胞肿块大小。针对高度疑似乳

超声误诊漏诊分析

转]超声诊断中的漏误诊问题浅析 作者:梁萍董宝玮 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 现代临床医学诊断中,超声影像检查因其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并且无损、实用、经济,已成为影像检查中首选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超声诊断水平,无疑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1]。由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并且我国的超声专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超声检查中的漏诊、误诊现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仅从超声医师的角度,对超声检查中的漏诊、误诊因素作一初步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超声诊断水平。 一个正确的诊断往往是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综合运用的结果[2]。反之,导致漏诊、误诊的原因或是由于医学理论不足,或是由于临床经验的欠缺,或是由于思维方法的不正确,总之是不能把三者有机结合所导致的[3]。下面就超声检查中的漏诊、误诊问题从上述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理论因素 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思维活动中“诊断”的程序和本质是超声医师减少漏诊、误诊的首要因素。诊断是医师从搜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史和症状体征)开始,经过思维中的分析和判断,提出诊断的假说,然后采用各种医技检查,其中包括影像检查以求验证或修正假说;在临床实践中,包括应用其他方法确诊后反馈的信息,来不断推进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医师的主观认识接近患者疾病本质的过程。显然,超声检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或一小部分。超声医师因为患者多、工作忙,常常在不了解病史病情,没有分析判断的情况下就拿起探头检查。这种既缺乏明确的目的,又缺乏对必要征象的警觉,漏诊、误诊就在所难免。曾有1例车祸患者,超声检查后只报告了胆囊结石,对显示模糊的双肾未能重视,未报异常。第2 d患者因肾衰死亡,尸检证实为双肾严重碎裂伤所致。该例的教训是,虽然对胆囊结石的诊断正确,但是在医生的头脑中,未重视病史,对病情复杂的重症患者没有把握住主要矛盾,终致严重漏诊。 多数超声医师以为检查完患者,发出诊断报告单就是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仅仅是提出了某种“诊断假设”,对患者的诊断认识并未完成,尚需在临床实践中用更深层次的检查方法直至活检或手术病理等去修正、排除或证实,需在随诊的实践过程中使诊断认识去接近患者疾病的本质,亦即不能简单地用超声检查的片断去代替临床诊断的系列思维,不应使超声检查只停留在“诊断假设”的阶段。 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它依赖于光镜、电镜等对组织、细胞结构以及细胞器等微米级水平的细微结构的观察,同时可应用免疫组化等技术获得分子生物学信息而做出组织病理诊断。而一般超声显像的空间分辨力在毫米级水平,不可能分辨人体细胞及其结构,并且超声只能反映质点的密度梯度而不能显示出脂肪蛋白、胶原及肌肉等组织的特性。可见,构成声像图的信息源完全不同于镜下所见。也就是说超声检查不具有组织病理诊断的等价信息。在超声界往往习惯于把超声检查的结论直接提升到病理诊断的高度。这是导致误诊的又一因素。比如在肝脏发现一高回声结节,有些超声医师习惯诊断为肝血管瘤,确实肝血管瘤约90%是高回声表现,但这不是肝血管瘤中血管丛、血窦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现,并且肝脏的脂肪瘤、坏死不均质的肝癌等都可以表现为高回声团,因此有可能会发生误诊。除非有较可靠的与组织病理相关的特征,超声检查后提示病理性诊断要特别慎重。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是超声检查中临床迫切要求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恶性肿瘤的本质是“生长失控,速度快,并发生浸润和转移”,对此,作为影像方法之一的超声检查所显示的肿瘤断面图像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如肿瘤呈球形的膨胀性生长,对周边的挤压破坏征象以及丰富的异常高速的血流信号等,均标志着生长速度快的恶性特点。但是肿瘤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从其断面图像结构上显示识别出来,因而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并不高,尤其在小肿瘤中。以小肝癌为例(直径≤5 cm),其灵敏性为65.6%, 特异性为48.5%,准确性为59.6%[4]。该组患者中具有肝癌声像图特征表现的肿瘤多在3 cm以上,也就是说肿瘤越小,特征越不明显,鉴别诊断就越困难。实际上,恶性肿瘤中有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的,而良性肿瘤中有不典型增生、长大明显的,在病理学上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总之,超声检查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应根据不同病例具体分析。在声像图上出现恶性特征的病例,若缺乏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判断,不能提示正确的诊断,固然是水平不高的表现;相反,在声像图上无特征性表现,想当然地作出良恶性诊断,也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经验因素

消化道出血的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消化道出血的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来源于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的结肠部分,且大部分患者可通过内镜检查来确定诊断,只有少数患者的诊断相当困难造成误诊及漏诊,我们通过对10年来在我院住院的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误诊及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进一步避免误诊和漏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9年1月-2009年1月在院内或院外发生过误诊漏诊的52例,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在17-76岁,平均47岁,占同期因消化道出血而住院患者的3.8%,有黑便者14例,占27%,有粘液血便、滴血便者27例,占51.9%,以贫血为主者11例,占21.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漏诊的原因,以寻找避免误诊及漏诊的方法。 2结果 14例表现为黑便的消化道出血者,其中13例在后来住院时,经

证实还存在右侧结肠癌,其黑便主要来源于右侧结肠癌的慢性贫血,这些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部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活动性消化性溃疡8例,胃粘膜糜烂4例,另1例漏诊了十二指肠降段下部以下的小肠出血为十二指肠升段憩室并感染出血。 表现粘液血便,滴血性血便者27例,8例误诊为痔疮出血,7例以滴血性血便为表现的直肠癌被误诊为内痔,12例乙状结肠癌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以贫血为主诉的11例右侧结肠癌患者,初次住院时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治疗后血红蛋白回升,出院后不久又复发,才发现是消化道慢性出血,粪便潜血阳性。 3讨论 3.1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 3.1.1对黑便来源的片面认识,把黑便的原因归于上消化道出血,但事实上,部分下消化道出血慢,也可表现为黑便为主,以上误诊的病例中13例结肠癌及1例小肠病变出血就是如此被误诊。 3.1.2对同时存在多种病变的情况认识不足,消化道长达7-9米,跨肠道段存在2个以上的病变是不少见的,当发现一个病变而又未发现有活动性出血证据时,则不能武断认为该病变引起的出血,如胃镜发现十二指肠病变时又未发现出血证据,应按消化性溃疡进行系统治疗,一边复查便常规和潜血,如潜血转阴,经输血及补充铁剂血红蛋白能回升,说明还是溃疡出血,否则应进行下消化道检查。 3.1.3主观地把滴血性血便及粘液血便归就内痔的表现,此

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科的规模越来越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对放射科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而,如何避免和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已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本人就影像诊断工作中的漏诊及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 1.影像资料不完整和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如外伤,膝关节DR检查正常,MRI有可能发现骨折。不了解各种影像的局限性,如CT平扫鞍上池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可能诊断为脑膜瘤,MRA检查其实为动脉瘤。影像资料不完整,武断下肯定诊断,易于误诊。 2.资料核对不仔细 如张冠李戴。也有同名同姓造成的错误。登记、影像资料、报告基本信息与患者不符合,患者也可提出报告真实性的疑问。 3.患者检查前准备不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易遮盖病变误认为病变。 4.照片投照条件或投照位置、扫描范围不当 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投照或扫描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甚至病变不在扫描范围内,造成漏诊。 5.工作环境差 现在许多医院放射科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干扰多,易于分心,而且看片分析时间短,易于漏诊和误诊。诊断报告室内亮度不合适,室内光线亮度过高,则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则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易于产生视疲劳,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6.PACS、RIS模板带来的问题 左右错误、模板修改错误等。如男性患者盆腔检查正常,而未将“子宫正常”删除,胆囊已经切除,而描述为“胆囊正常”等笑话并不少见。 7.输入法引起的错误 在电脑报告中,由于汉字异词同音,拼音法输入易发生汉字输入错误。二、影像诊断漏诊及误诊应对策略

超声诊断宫外孕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

超声诊断宫外孕漏诊及误诊原因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030001) 王 健 王 钧 宫外孕是妇产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由于近年来导致宫外孕的危险因素增加,发病率不断上升,大多发病凶险,也有的不典型,或早期无症状,或呈陈旧性,因而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资料就31例宫外孕的漏诊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及外院漏诊及误诊宫外孕患者31例,年龄20~43岁,多因阴道流血,突发小腹痛就诊。 1.2 方法:应用Philips超声诊断仪、西门子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MHz。常规腹部扫查,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探头表面涂耦合剂,必要患者使用经阴道超声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阴道探头涂耦合剂再套上安全套,缓慢放入阴道多切面扫查。2 结 果 本院误诊及漏诊中13例因停经时间短,孕囊小,诊断为盆腔炎症;9例因病史收集不完整,患者自述月经史正常,初诊断为阑尾炎;另有外院误诊或漏诊9例,来我院超声复查后诊断为宫外孕。病例均于附件区扫查可见不规则包块回声,盆腔积液。于我院复查后均诊断为宫外孕,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1例外院诊断查见宫内孕囊回声,直径0.2cm×0.4cm,盆腔可见不规则积液;1例误诊宫内假孕囊,超声建议继续观察,盆腔积液,2例均考虑为宫内孕不全流产,后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高,积液者经子宫后穹窿或腹部穿刺抽出不凝血,复查结果:1例宫内孕及宫外孕同时存在,另1例为宫内假孕囊,宫外孕;3例宫内未见明显孕囊回声,宫内膜厚度约1.0~1.5cm,于附件区查见团块回声,考虑为黄体破裂出血,宫外孕待排除;另有2例分别误诊为卵巢囊肿 。

异位妊娠彩色超声误诊漏诊分析

异位妊娠彩色超声误诊漏诊分析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误诊、漏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97例异位妊娠患者彩超检查图像,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7例手术证实异位妊娠中超声诊断95例,占98%,误诊2例,占2%。结论具有典型超声图像的异位妊娠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表现不典型时,结合临床病史分析图像时可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性。 标签:超声;误诊;异位妊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7例患者于2008年~2011年因异位妊娠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19岁~45岁,平均年龄28岁。76例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者21例。尿HCG弱(+)3例。宫内有节育环者19例。患者多因阴道流血突发下腹部疼痛或失血性休克就诊。 1.2 方法患者仰卧位,膀胱适度充盈。在急诊时可致人导尿管管道膀胱内,注入300~500ml生理盐水后,条件适合者行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及附件行纵切及横切检查。记录以下内容:子宫大小,子宫回声是否均匀,内膜厚度,宫内是否有真,假妊娠囊。双侧卵巢是否能探及,其大小,形态,是否合并黄体囊肿,双侧附件区,宫角,宫颈及其他不为是否有异常无回声;有无盆腔积液。 2 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97例异位妊娠患者中,超声诊断95例,占98%。误诊,漏诊各1例,约占2%。这97例异位妊娠中有91例输卵管妊娠,4例卵巢妊娠,1例宫角妊娠,1例宫颈部妊娠。输卵管妊娠超声声像图表现子宫稍增大,内膜增厚,宫腔内未见妊娠囊者71例,有假妊娠囊者7例,合并黄体囊肿31例,附件区可见异常包块41例。异常回声包块声像图表现有3种形态:①妊娠囊性包块型,包块内可见妊娠囊,囊内可见卵黄囊6例,有胎芽组织9例,可见心管搏动4例;②低回声包块型在妊娠囊未破裂前多呈均匀的低回声包块,在妊娠囊周围的包块内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③不均质混合回声包块型,该包块多为妊娠囊增大,输卵管破裂出血,妊娠囊流出,与血块凝聚于输卵管卵巢周围形成血肿。因发现时间不同,包快的形态及回声不同。形成不均质混合回声包块时,绝大多数患者盆腔内可见中等量以上的液性暗区。卵巢妊娠声像图表现子宫稍增大,内膜增厚,患侧卵巢增大,卵巢内可见壁较厚呈”双环征”的囊性无回声。宫角妊娠声像图表现子宫稍不对称性增大,内膜增厚未见妊娠囊,纵切宫底偏向一处可见妊娠囊。横切可见妊娠囊位于一侧子宫角,局部宫角扩大饱满向外凸起。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中常见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甚为重要,其发病率

超声科第三季度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持续改进(修正)

XXX人民医院超声科第三季度超声诊断 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持续改进PDCA执行书小组名称:XXX人民医院超声科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改进课题名称: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质量评估 课题类型:持续改进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3日至2017年10月31日 一、活动要求: 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持续改进,切实保证好超声诊断与临床术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确保医疗和安全 二、检查反应问题: 1、超声报告诊断率合格率低,达不到质控指标要求 2、超声漏诊率高高,有些诊断出现常规性漏诊,操超声诊断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不能帮临床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三、7-9月数据统计与分析: (1)、7-9月报告合格率统计

(2)、7-9月各种不符合类型数量统计: 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数目 7 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数 12 超声诊断与手术诊断符合数 6 不合格总数25

超声、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质量控制PDCA循环 (评审内容改进计划) 控制目标: ?按二甲要求对超声、术后病理诊断进行质量管理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每月随机抽取60-80份超声报告,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提高超声报告的质量,确保超声、术后病理诊断准确,最大限度的减少符合率的不合格率(<5%)。 分析原因: (1)、医生自身对疾病类型的超声表现不熟悉;(2)、病人数量多,疏忽了对典型超声图像的观察;(3)、对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把握不到位;(4)、对病种的临床表现不熟悉;(5)、医生在检查中忽略了对病史的询问;(6)、临床医生对超声申请单书写不规范;(7)、医生没有结合病人的其他影像资料综合分析判断;(8)、新进医生基础差;(9)、医生对病人病情的随访不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解美玲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解美玲 发表时间:2017-09-12T15:32:58.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作者:解美玲白剑刚杜丽娟孙静薇蔡小玲 [导读] 血液分析仪在检验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获得较人工显微镜检查更为显著的效果。 (青海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发生原因。方法: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自愿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纳入病例数为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82例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本组患者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分析出现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8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准确率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血液分析仪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会导致误诊、漏诊,影响患者诊断及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可联合显微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提升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138-02 近年来,血液分析仪在检验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获得较人工显微镜检查更为显著的效果,且操作方便、安全快捷、诊断准确高[1]。但是,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查,也可能导致诊断过程中不能综合分析血细胞形态学及检验结果,导致出现误诊、漏诊。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误诊、漏诊发生情况及原因,回顾性分析了82例自愿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患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自愿接受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患者,病例选择时间范围为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纳入病例数为8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82例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本组8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小为12岁,年龄最大为68岁,平均年龄(39.8±6.5)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所用仪器为SysmexK-4500血液分析仪,并采用配套试剂,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患者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并诊断疾病。对本组患者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评定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评定标准: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进行2次及以上检查,均显示白细胞计数在4.0×109/L以下,血红蛋白含量在100g/L以下,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2]。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 病理学结果显示,3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2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血液分析仪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显示存在明显小细胞尖峰增高现象,小细胞比率在70%以上,且全血细胞减少。实施血片镜检,结果显示,成熟淋巴细胞比率呈现明显增高状态。诊断准确率为84.4%(27/32)。 血液分析仪检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显示小细胞与大细胞尖峰差异不显著,小细胞、大细胞比率在50%以上,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实施血片镜检,显示有晚幼红细胞存在于血液中。诊断准确率为92.3%(24/26)。 血液分析仪检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显示优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大细胞比率明显增高。诊断准确率为 58.3%(14/24)。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准确率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血液病基础诊断、常规血液学检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血液分析仪因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等特点,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误诊、漏诊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4]。本研究8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26例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准确率均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差异显著(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5]。 笔者认为,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发生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血液涂片染色质量:血液涂片染色虽然因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等特点,在基层医院实验室等得到广泛应用[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血液涂片染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其在细胞结构检验中并不适用。②检验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能力: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包括白细胞、红细胞等,给检验工作人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提出较高要求[7]。部分检验工作人员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正确认识,未能熟悉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在检验过程中,一旦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误诊漏诊分析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误诊漏诊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9T08:49:42.8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作者:何英罗娴 [导读] 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连接,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系统连接的先天性心血管异位。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连接,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系统连接的先天性心血管异位。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根据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支数,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而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因其临床表现及血液动力学特点与房间隔缺损相似,超声表现不典型,常合并其他畸形, 极易误诊与漏诊,现将我院在2006年2月至2015年8月漏诊/误诊的6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漏误诊的原因及其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 2006年 2月至2015 年月期间在我院误诊/漏诊,经上级医院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实的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本组病例:男4例,女2例, 年龄6个月~8岁。 1.2仪器与方法 GE VIVID7超声诊断仪和GE VIVID S6超声诊断仪,探头为1.9-4.1MHz经胸探头及3.5-6.9MHz小儿经胸探头。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测量各腔室、大血管径线、冠状静脉窦大小及评估左心收缩功能等;常规切面观察各腔室内及各瓣膜口血流有无异常;常规胸骨上凹检查主动脉弓位。 2 结果 6例漏诊病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增宽;伴有房间隔缺损的有5例(缺损口3-5mm),此五例均仅诊断房间隔缺损;伴冠状静脉窦增宽有一例,误诊为无顶冠状动脉综合症。无一例倾向性考虑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3讨论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胚胎时期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的部分肺动脉未回流入左心房,而是回流入右心房或与右心房相连接的体循环系统。根据肺静脉引流的途径和部位分为心上型、心内型、心下型及混合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最常见的是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血流动力学特征仅为部分连接异常的肺静脉左向右分流。单支肺静脉连接异常其血流量仅占所有肺静脉血流的20%,因而无明显临床变化。在伴有房间隔缺损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心房水平、肺静脉水平的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较少发生。所以,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房缺相似,故极易漏诊。 我院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的病例,均漏诊, 经上级医院超声心动图复诊及心血管造影证实:三例为右上肺静脉引流入右房,一例为右上肺静脉引流至上腔静脉;伴冠状静脉窦增宽一例误诊,证实为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引流入冠状静脉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检查不仔细;肺静脉解剖位置在左心房后部,在常规四腔切面检查肺静脉时一般只能见到左上、左下和右肺静脉的一支汇入左心房。我院医生在检查过程中仅满足看到左房内有肺静脉回流,而没有养成多切面仔细辨认肺静脉回流的习惯。本组漏诊及误诊6例病人均未发现肺静脉回流支数减少,特别对于冠状静脉窦已有扩张的心内型,仍未追查肺静脉回流,而错误地判断为无顶冠状动脉综合症。2.对本病认识不够, 只满足于常见多发病的诊断,而忽略少见疑难病的存在。对冠状静脉窦无增宽的病例,尽管右心系统增大也没有考虑此病,本组5例病人均无冠状静脉窦扩张,就未引起注意。3.经验不足,本组五例病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缺损口仅为3-5mm,明显与右心系统增大程度不符,没有进一步追查右心扩大原因。4.本组6例病人均未作胸骨上凹静脉弓扫查,也是一个漏诊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几点误诊漏诊原因,总结诊断中应注意事项。1.当右心系统增大而超声不能完全显示四支肺静脉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等处有无肺静脉异位引流口。2.对已发现房缺,但缺损口大小与右心扩大程度不相符时,一定要追查其他引起右心扩大的原因,包括一定要常规、非常规胸骨旁、心尖四腔切面及剑下四腔、两房切面彩色多普勒仔细观察左心房内肺静脉开口及支数, 以及右房内有无异常血流。3.一旦右心扩大,应常规胸骨上凹切面扫查主主动弓短轴左心房螃蟹足切面观察四支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当然,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引起右心扩大的畸形的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才能养成严密的诊断思维,才做得到尽可能避免漏诊与误诊。 参考文献 [1]范海波,石秋玲等,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超声漏误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2,05(c):19-20 [2]胡荣荣,蒋国平等,超声探讨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价值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4.016:450-452 [3]张志芳,孙玉奇,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567一570. [4]袁涛、全冠民易被忽略的先天性与后天性肺静脉病变,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38(3):228-232 [5]王新房超声心动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9-7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