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高原一株柳薛法根

青海高原一株柳薛法根

青海高原一株柳薛法根
青海高原一株柳薛法根

形象·理趣·结构

——薛法根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古诗引入,唤醒经验表象

师: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柳树极易生长,随处可见。还记得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的《咏柳》吗?背一下。(生齐背)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诗人笔下柳树的形象。如果把这样的柳树比作人,你认为比作什么样的人比较恰当?

生:像一个有着长头发的女孩子。

师:柳树和女人有着天然的缘分。说某个女子眉毛很好看,叫什么眉啊?

生:柳叶弯眉。

师:说某个女子身材特别好,要特别细,叫什么?(生答“苗条”)叫杨柳细腰。好看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印象中的柳就像一个——

生:婀娜多姿的女子。

师:喜欢这样的女子吗?(生嘿嘿笑)别不好意思啊!喜欢就喜欢,婀娜多姿,多好啊!

师:一般人看来,柳树,就像婀娜多姿的女子,给人的感觉是柔美的。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株柳树是——青海高原之上的一株柳树,它长什么样子?自己读一读。

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柳树形象

师:(生读第五自然段)如果也把它比作一个人,你觉得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一个坚强的男子。

师:请用心读一读,哪些词句体现了男人的特征,圈出来,自己读。(生自由读)

师:说一说哪些词语体现了男人的特征?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这个“两合抱粗”就体现出是很强壮的男人,女人再胖也不可能两合抱粗。

师: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把手伸出来,两个人这样合抱,粗不粗?请把这个词圈出来。还有吗?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壮而坚硬”,还有这个“粗实而坚硬”。

师:粗壮而坚硬,这个词很好。还有吗?

生:生铁铁锭。

师:生铁的颜色是——

生:嗯,很——灰。

师:呵呵,灰,这个颜色叫冷色,对不对?我们说一个女人很美,叫面若桃花,是红色的。这男人哪,饱经沧桑以后,脸色像生铁铁锭,很冷,很硬的,从色泽上看出是男人。非常好,还有吗?

生:“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个“巍巍然”,还有“撑立”,也体现出是男人,不像女人那样柔弱。

师:撑立。这个词圈出来,太重要了。还有一个词,“巍巍然”,这个“巍”上面是什么?

生:山!就像山一样高大。

师:形容男人像山一样高大伟岸,真好。

生:“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平常女人不会把男人感召起来,男人却可以把男人或女人感召起来。

师:是这样吗?(生笑)应该找哪个词?“生命伟力”,画下来。伟力啊,伟岸之力,是吧?感召,感化,召唤,有点道理。还有吗?

生:还有“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一般女人不会深沉的,只有男人会比较深沉。

师:不一定。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他就变得深沉?

生:长大以后,会变得深沉。

师:为什么?

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深沉。

师:是啊,人生磨砺练就了一个人,他就变得深沉了。还有一个词,“苍郁”,“苍”指什么?

生:沧桑。

师:就是饱经风霜。“郁”呢?

生:是浓郁。

师:经历了岁月磨砺,就变得苍郁、深沉了。这两个词找得很好。还有一个词,请一定要圈出来——“独特锻铸”。“锻”,把铁打造成一个形状。“铸”呢,把铁融化再铸成一样东西。你有什么话讲吗?

生:这个正好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男人差不多。

师:是的,男人啊,要千锤百炼才成为——

生:(齐说)男人。

师:不是一般的男人了,千锤百炼的男子不叫男子了,叫什么?

生:男子汉。

师:真好!如果说女子是柔,那男子是——

生:刚。

师:刚。现在谁能把这个刚毅的汉子的形象读给大家听?一定要注意刚才我们圈出来的这些关键词语,读出男人的特征,汉子的特点。先找个女孩子读一读。(一女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真好!虽然你是女子,但你像男子一样柔中带刚,谢谢!谁来读?这次找个男孩子。(一男生读第五自然段。掌声。)

师:真好,是一个汉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这个汉子的形象。(生齐读)

师:这样一个汉子,如果前面加一个词语来形容,是怎样的汉子?

生:威风凛凛。

生:他的性格类似钢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坚毅、顽强的男子。

师:这个汉子啊,高大魁梧、饱经风霜,他是如此苍郁,如此深沉。读到这里,你看到的柳树和我们平时看到的——

生:截然不同。

三、品读前四自然段,体会悬念作用

师: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它为什么和平常的柳树不同呢?

生:它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同是柳树,它们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生:它经历过多少风霜,用过多少化肥?

师:后面这个问题就不好了,没人给它施化肥。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篇文章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一看到这样一株柳树,心头也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读——

生:(齐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它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的?怎么就它一棵,而没有其他的呢?一般来说,看到这株柳树才会产生疑问,但看看课文,这个问题是在柳树形象描写之前还是之后?

生:之前。

师:先有疑问后有形象。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我觉得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生:我觉得是先写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写形象,这样更能吸引人。

师:明白了么?这篇课文叫做《青海高原一株柳》,本来一开始就应该写柳树的形象,为什么到第五自然段才写呢?这就好比揭盖头。有没有看到新娘头上戴的什么?

生:红盖头。

师:为什么盖红盖头?

生:盖上了,新郎在新房里才揭下来。

师:是啊,娶来的新娘是什么样子的呢?新郎不知道,只有到洞房花烛夜的时候,掀下盖头来,才知道是怎样的美人,给人一种神秘感,让人有种种猜测,这篇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读?(生读)

师:这是一株极为平常的柳,极其平常,司空见惯,这样的柳树你想看吗?

生:不想看。

师:所以作者没写。好,再看,读——(生读第二自然段)“神奇的”,圈下来。神奇的柳树长什么样,你想看吗?(生点头)给你看了吗?

生:没有。

师:再往下看,他不但不给你看,连柳树也不说了,他写什么了?(生读第三自然段)

生:他写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以此衬托柳树的坚强。

师:真好!衬托这个词说得多专业啊!他不仅不说这棵柳树什么样子,反而说什么?

生:(读)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师:这株柳树大到什么程度啊?

生:能让人见了不由得“哦”了一声。

师:“哦”了一声,说明大得让人——

生:惊叹。

师:惊叹啊,从来都没有见过,很罕见的一株柳树!长得什么样子,你想看吗?给你看了吗?

生:没有。

师:还是没写啊!真让人着急,急死人了!他接着写什么了?(生读第四自然段)

生:这里恶劣的环境。

生: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到第五自然段才告诉你柳树什么样,一起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说这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你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柳树的形象,见多了,不想看;第二自然段又说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你想看,但他不写;说水电站门口见到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你想看,又不给看;然后他说这是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你想看,他还是不给看,急死你!一直到第五自然段才掀开了盖头,一看啊,不是一个女子,却是一条——

生:(齐说)汉子。

师: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我在青海高原看了一个汉子,长什么什么样,为什么要遮遮掩掩,让人以为是个大美人,最后却出来个猛张飞?(生笑)

生:这样给人一种悬念,吸引继续往下读。

师:写下来,悬念。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能直截了当,要曲折,要吸引人,这就叫悬念。悬念是小说的写作方法,但这里用来写散文了。

生:一上来就写这株柳树的样子,你就不想看了。

师:是啊!你想往下看,这叫期待,写下来。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

四、品读后四自然段,感悟柳树品格

师:这样写,让人惊讶,对这株柳树引起特别的关注,特别的思考,怎么会长成这个样子的呢?有个问题就从作者脑海里跳出来了,读——

生:(齐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这时候他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要解决这个疑问有一个好办法——

生:想象。

师:想象是我们了解事物的一把钥匙。课文下面写了四个自然段。自己读,看看他是怎样解答的,每一个自然段解答了哪一点,这一点是如何解答的,关键的词句可以画下来。

(生读第六至第九自然段)

师:他是如何解答心中的疑问的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生读)

师:这一个自然段他回答的是哪一点?

生:这棵柳树是怎么长大的。

师:是的,你说它是怎么发芽的?

生: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师:哪一个关键词?

生:应该是“恰遇好雨水”。

师:“恰遇”,恰到好处。“恰”是什么?难得啊!还有吗?

生:还有“有幸”。

师:“有幸”,这时候它的发芽是一件——

生:幸运的事。

师:圈出“有幸”。如果不遇到这场雨水是发不出芽来的。它后来怎么存活下来呢?

生:这株柳树是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师:其他的柳树都怎么样?

生:(齐)死了。

师:而这株柳树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所以说——

生:它“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奇迹般地发芽了,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奇迹”!那它是怎样壮大起来的?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它在摧毁中壮大。

师:“在摧毁中壮大”,这句话很有哲理。

生:它有一种顽强的精神,所以才能一次次起死回生。

师:死过一回,活过来。又死一回,又活过来。再死一回,再活过来。这样的情况只能称为——奇迹!这株柳树一次有一次创造了它壮大的——

生:(齐)奇迹。

师:一个字——“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接连不断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再来读一下这段话,看能不能读出这个奇迹。(生读)

师:他读得让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齐)不满意。

师:听听人家怎么读,好吗?

(另一生读,生鼓掌。)

生:其实我刚才读错就是为了衬托她……

师:呵呵,读得不好还有理由。那我考考你:这四个自然段中有一段的确是衬托,是对比,你找得到,就算你真的是衬托。哪一段?

生:第八自然段。用家乡的柳来衬托高原上的柳。

师:对了,算你是衬托。灞河之柳、高原之柳进行了一个对比。作者想说明什么?

生:用灞河的柳树衬托高原之柳的生命力顽强。

师:特别好,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读)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努力?

师: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想象都想象不出,只能说明它是一个——

生:生命的奇迹。

师:是啊,又是一个奇迹。其他的柳树都死了,只有它活下来了,是唯一的柳树,所以成为独立的风景。又是一个奇迹。几个奇迹了?

生:(齐)三个。

师:大家读最后一段。(生读)最后一段两句话,第二句话:命运给你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般情况下是怎样的?

生:肯定是死了。

师:但这一株柳树却活了下来,真称得上是生命的奇迹。通过猜想它怎么存活下来,生长起来,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奇迹;通过想象它如何壮大起来,想来想去,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奇迹;再后来进行了联想、对比,得出一个结论:这还是一个奇迹;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成就了一片绿荫,还是一个——

生:(齐)生命的奇迹。

师:所以说这是神奇的柳树。为什么是一个奇迹?那一句话直接回答了他心中的疑问?

生:(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师:哪一个词告诉你了?

生:超乎想象。

师:你们看到的是这个词。请你把“终于”这个词圈出来。“终于”这个词体现了什么?

生:体现了柳树生长路上的艰难非常多。

师:“终于”这个词,它往往表示过程之艰难、艰辛、超乎我们的想象,明白了吗?齐读这句话。(生齐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师:这株柳树怎么生长起来的?因为——

(生第二次齐读上面一句话)

师:怎样壮大起来的?因为——

(生再次齐读上面一句话)

师:如果这株柳树仅仅抱怨命运,最后总的结果是——

生:(齐)死亡。

师:如果它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结果也只能是——

生:(齐)死亡。

师:而这株柳树却是——

生:(齐)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

师:抱怨、畏怯、抗争是对生存环境和命运的三种态度。选择抗争才能够壮大,才能够成为独立的风景,才能够创造出生命奇迹。所以,它能创造这么多奇迹取决于它的——

生:(齐)抗争。

师:我们一直以为柳树是柔弱的,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却迸发出了生命中独特的毅力和韧劲,选择的是和命运抗争。对这样一株柳树,作者有怎样特殊的情感?

生:敬佩。

师:敬畏!敬畏的不仅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对命运的抗争,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态度改变了命运。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五、现场练笔,迁移运用

师: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舒适、优越的环境中,会成为一株什么样的柳树?

生:(齐)柔弱的。

师:柔弱的,柔美的,就像文中的灞河之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也是一种美。但万一很不幸,我们处在一个如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甚至是绝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生:(齐)我们应该抗争。

师:请你把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稍微改一改,作为激励自己的励志铭。开头可以这样写: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那么——

(生练笔后交流)

生:如果我们身处困境甚至绝境,不要抱怨命运,也不要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虽然命运给与的可能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但我们也要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人生的辉煌。

师:给她掌声!创造生命的奇迹,成就人生的辉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愿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其他学生的交流略)

(执教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整理:刘恩秀、满婷婷。)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0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