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背景知识】

人物介绍

左丘明

简历;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成就: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评价: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相关知识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投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必然了。

【疑难问题点拨】

文本探究

1.文中所述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你看出来了吗?你同意这个原因吗?如何看待这个原因?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鉴赏训练点,它包括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分析文章主题,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理清文章的语脉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思考这种问题,应该考虑到,政治和外交上所谓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应该从故事的背景和文中烛之武的游说中找到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探究结果:①原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②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灭掉郑国,占其土地。也正是这一原因,秦国担心一时吃亏,撒军而去。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本题涉及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分析时同学们应当了解烛之武的经历:才华横溢却一直不得重用,七十多岁才被举荐给国君,自然满腹牢骚,故“辞”,而他的深明大义爱国精神却让他毅然“许之”。所以先“辞”后“许”的故事情节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

探究结果: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3.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探究提示:本题训练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它一般有三个重点:分析评价文中的人物;分析评价文中的事件;分析评价文中的观点。本题是对文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评价。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攻心也要抓住对方心中的症结,抓住关键矛盾,请联系时代背景和秦、晋、郑三国的关系来分析。

探究结果: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

4.本文在结构上比较严谨,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探究提示:“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而“照应”则是对上面伏笔的巧妙自然的呼应。

探究结果: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同步达纲练习】

[时间:40分钟分值:7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ó?)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

D.若不阙.(quē)秦逢.(páng)孙戍.守(shù)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因人之力而敝.之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4.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5.试将下列名句名篇补充完整。

(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敢以

烦执事。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武。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课文,完成6~9题。(17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军队)

B.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典题探讨

第6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可以从词性入手,结合语言结构和语法常识等进行推断。如A项中的“军”本是名词,但是该句主语是“晋”,“函陵”是地名,没有谓语,所以可推断出“军”只能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又如D项“盟”,该句同样缺少动词充当谓语,那么“盟”只能作“结盟”讲。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推断方法:

(1)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属对仗,“见”与“被”相对,应为同义,所以“见”的意思是“被”。又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可知“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属于形容词作名词。

(2)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

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8题D项“士类益以此多之”中的“多”在此作谓语,其后带宾语“之”,再结合语境可判断解释为动词“称赞”是正确的。

课外阅读中第10题也考查了该项能力,请你尝试解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越国以.鄙远B.①郑既.知亡矣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D.①无能为.也已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9.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23分)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日:“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⑤亦求之。以死谁怼⑥!”

对日:“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日:“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官,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日:“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⑦为之田⑧。曰,“以志吾过,且旌⑨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

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盍(hé):何不。⑥怼(duì):怨恨。⑦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⑧田:祭田。⑨旌(jīng):表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B.以.绵上为之田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且出怨言,不食其.食D.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吾其.还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下列对文章写介之推的母亲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表明她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13.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惠、怀无亲,外内弃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志吾过,且旌善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5分)

15.《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有关于张飞退敌的描写: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日:“我向曾闻云长言:冀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

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

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一副对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今,广告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如联想电脑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宛西制药的“药材好,药才好”;山东省旅游的“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等。请从上述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材料中,有些语句不符合语言习惯,请找出来并作恰当的修改。至少找出3处。

(6分)

①《集结号》是优秀的中国生产的商业电影,②其恢弘壮烈的战争场景和故事情节,③

可以堪称同类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④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连长谷子地、狙击手姜茂财、战士吕宽沟等一批典型的艺术形象,⑤深刻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⑥我以为,无论男女老少,都值得去看一看这部影片。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A。“缒”读zhuì。

2.[解析]选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与题干中“退”

字用法相同。A项,使……减少;C项,使……灭亡;D项,使……损害。

3.[解析]选A。依次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4.[解析]选D。应为判断句。

5.(1)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以乱易整吾其还也

6.[解析]选C。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7.[解析]选D。D项,①做,②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已经;C项,并且。8.[解析]选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9.(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害处。

10.[解析]选D。“义”此处为动词,把……当做正义。

11.[解析]选B。“以”均为介词“把”。A项,语气助词/疑问副词,怎么。C项,代词,他的/表祈使语气,还是。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2.[解析]选A。可从“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可以判断写介之推的母亲设问的目的不是“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13.[解析]选B。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14.(1)介之推不去要求禄位,于是封赏也没有给他。

(2)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他们。

(3)偷劫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何况是贪天之功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4)用这来记载我的过错,而且表彰好人。

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禄位,于是封赏也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共有九个,只有君侯还活在世上。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继承国君之位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君侯还有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但是那几位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就是欺骗吗?偷劫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何况是贪天之功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把罪过视为正当,上面的人却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互相欺骗蒙蔽,难同他们一起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赏呢?因为这样而死,又怨恨谁呢?”

介之推回答说:“谴责这样做是错误的而又去效仿,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应当再享受他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应当使他知道这件事,怎么样呢?”

介之推回答说;“语言,原是用来修饰自身的,我自身都要隐藏了,哪里还用得着用语言去修饰呢?如果这样,岂不是去求显贵吗?”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这样吗?(能够这样,)我同你一起隐居。”于是介之推母子隐居而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祭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错,而且表彰好人。”

15.[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所给内容撰写对联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对联的基本写法。作答时首先要抓住张飞退曹军的主要特点“勇”,烛之武退秦师的“智”,然后考虑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概括得出。

参考答案:(1)智退秦师烛之武勇吓曹贼张翼德(2)张冀德三声喝破怯人胆烛之武数言扭转霸主心(3)张冀德怒吼退雄兵烛之武妙论动君心(4)猛张飞长坂桥三声大喝退曹军,靠的是勇智之武汜南营一番妙语动秦师,凭的是谋(任选其一即可) 16.①联想电脑的广告运用双关,说明失去联想品牌电脑与人类失去想象力一样,后果同样不堪设想。②宛西制药用谐音既强调了制药原料的精良,也道出了药效高,同时又简单易记。③山东省旅游运用借代的手法,提醒游客来山东观光,可以亲近山东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又可以亲近自然且感受2008年奥运会精神。(任选一则分析即可)

1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①语言不简洁,②搭配不当,③语意重复,⑥语序不当。

参考答案:①将“中国生产的”改为“国产”。②在“故事情节”前面加上“感人的”。

③将“可以”删掉。⑥改为“这部影片值得男女老少都去看—看”。

【课文知识总结】

1.巧妙的伏笔与照应

文本回顾:课文虽.短,却处处有伏笔与照应。例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为下文烛之武夜闯秦营成功说服秦军埋下了伏笔。

知识应用:伏笔照应常常用于记叙文的写作中。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2.观点提炼:时代更需要“伯乐”/呼唤更多的“伯乐”

文本回顾:“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知识应用:没有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就不会有烛之武的智退秦军力挽狂澜。烛之武是千里马,佚之狐则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则素材可用于“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伯乐与千里马”等话题的写作中。还可联系现实生活,说明时代更需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从而让更多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课外延伸阅读】

永远的烛之武

秦军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赏析】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文中在歌颂他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们是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吗?所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一个时刻准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贡献一生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版)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导学】 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 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许之。夜缒而出。 (3)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课堂导读】 一、课文解读。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以.其无礼于晋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 ⑵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⑶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⑴词句梳理。 重点词解释: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是寡人之过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⑵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⑶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⑷分析郑伯形象。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复习过程 1.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3.相关知识 春秋三传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时间:20分钟) 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时间:20分钟) 二、学习过程 相关知识链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精品)(附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学法(学法介绍见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并督促其实践。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学法介绍] 文言文学法介绍: 一是读: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至少要做到读三遍,短的可以更多遍数,长的可以分几部分完成三遍的要求。(这点老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进行一些小比赛,看谁读得快。)二是抬注释:将课文下边有利于自己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搬到课文中相应的位置去。某些字词句不能理解的用笔标注出来,查字典或者课堂上提出来解决。(这点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书本来进行落实)三是试翻译:在读,在抬注释的时候,相信学生已经在捕捉意会句子的意思了,试翻译就是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对文句含义进行梳理,有疑问的进行标注。(这点可以在疏通文意部分的处理中,以学生翻译来进行提升,具体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个起来翻译一句,也可以大家一起翻译,老师则可以见机行事,把重点字词给学生讲解归纳一下。) 这三点操作的时候(操作时机建议在安排预习的时候,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进行操作,以方便老师指导),不要硬性规定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交叉使用。但是在检查的时候(检查时机建议放在疏通文意的时候),完全可以先检查熟读程度,再检查课本上抬注释的痕迹,再让学生自主翻译。 这方法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作用却不容小觑。关键在于老师的检查督促,也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要赶进度。一般完成这块,就可以直接处理本课的相关字词句的练习。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检查学生熟读情况: 几个小组各推荐一位同学,全文诵读所需时间分别进行记录,对熟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大力表扬,条件许可的话可进行适当的小物质奖励,以激发更多同学的读的兴趣。 顺便正字音。 三、简介背景 从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引出对秦晋历史关系的简介,从而引出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未 1129 1446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史书,《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3、说退秦师 4、迫晋撤兵 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精编教师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准确默写文中的文言名句 2.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相关链接】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4、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渡河 5、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6、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图考虑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8、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 9、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 5、以烦执事(句中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6、亦去之(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退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动,驻扎,驻军 3、夜缒而出名状,在夜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 下) 导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

人教版-语文-高一-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班级:组别: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2.8.20 编审:段晓峰审批:编号:DXD00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学习重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对梳理的知识点进行运用 学习方法:自主梳理教师总结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如《史记》、《汉书》等。 3、《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4、古代史书的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识记与《左传》相关的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学文稿

《烛之武退秦师》学 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 二、学习重点 1.积累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可用五个字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读:朗读,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读流畅,并对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可根据本主要人物和事,依据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是什么?(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读一读 一、你能准确认读、书写、理解下面这些词语吗? 氾(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鄙(bǐ)远 共(gō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 逢(Páng)孙 二、你能给下面的两个句子准确断句吗?(用/ 断开即可) 1、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之 / 是寡人之过也 / 然郑亡 / 子亦有不利焉(注意注意虚词等标志词的提示作用)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 / 失其所与 / 不知 / 以乱易整 / 不武(注意句式的对称性) 三、你知道这些常识吗? 1、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这是一部(体例)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所作,它与、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为“”。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等五等爵位,因侯爵位高于秦伯。()

(2)寡人,寡德之人,以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3)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古人对晚辈或平辈要称字。() 四、预习疏通课文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第一段: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第二段: 臣之.壮也 无能为也已. 是.寡人之过也 第三段: 缒而.出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

共.其乏困 ..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 惟.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乃.还 第四段: 微夫人 ...之力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答案 一、你能准确认读、书写、理解下面这些词语吗?氾(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鄙(bǐ)远 共(gō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 逢(Páng)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复习学案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 复习学案合集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学考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如词的基本知识,第一单元诗歌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 背诵第一单元的诗歌。 3 能积累赏析诗歌的基本要点,如意象,意境的想象,艺术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象征,对比,渲染等)。 《沁园春长沙》 【自主复习】 ①字词积累 沁(qìn)园春:词牌名。 漫江:满江。 百舸(gě):舸,大船。 霜天:指秋天。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zhēngróng):不平凡,不平常。 意气:这里指意志和气概。另可作贬义,指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挥斥方遒(qiú):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浪遏(è)飞舟:遏,阻止。 ②文学常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③诗句默写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百舸.()惆.怅( ) 寥.廓() 携.手()遒.劲()峥.嵘()遏.制()

沁.园春( )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qiú) B峥嵘 ..(zhēngróng)携.手(xié)遏.制(è) C漫.江(màn)寥.廓(liáo)挥斥.(zhì) D惆怅.( chàng) 稠.密(chóu)苍茫.(máng)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百舸橘子洲遒劲飞翔 B峥嵘携手砥柱遏制 C漫江急躁廖廓挥斥 D惆怅讴歌稠密苍茫 《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 【自主复习】 ①文学常识 1.徐志摩,笔名,,著有等诗集。 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艾青原名,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文坛重视。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黑鳗》。【达标检测】 1. 注音 撑.着()彳亍 ..( ) 颓.圮()青荇.() 沉淀.()漫溯.()笙.箫()团箕.() 佝.偻()火钵.()忸怩 ..()炖.肉() 瓦菲.()冰屑.悉索()荆棘 ..() 关云长.()碾.了三番()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寂寥.(liáo)篱.墙(lí) B彳亍 ..(chìchù) 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荡漾.(yàng) D斑斓.(lán)沉淀.(dìng)浮藻.(zǎo)榆阴.(yīn)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颓圮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婉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彳亍稠密 D记载哀怨寂廖碧波 4.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典押diǎnyā忸怩niǔniè凌侮língwǔ

【范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新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新人教版 www.5y kj.co m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 方 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 一、探究部分:阅读下列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 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制人:张佳佳审定人:闫冰轮 2011-9-16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识记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提取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并进行片段写作。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自我检测,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3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4 又欲肆其西封肆封 5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 6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7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8 失其所与与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句中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行李之往来(句中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今义:儿子) 4、亦去之(句中义: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 因人之力而敝之 2 贰于楚也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 夜缒而出 5 共其乏困

6唯君图之 7 阙秦以利晋 8 朝济而夕设版焉 9 邻之厚,君之薄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2)君之所知也 (3)辞曰:“臣之壮也……” (4)敢以烦执事 1 (5)晋军函陵 (6)以其无礼于晋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夫晋,何厌之有? (六)、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 1、贰(1)贰则疑惑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