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秘书角度看明代的宦官集团

从秘书角度看明代的宦官集团

从秘书角度看明代的宦官集团

明朝宦官演戏特点及意义

明朝宦官演戏特点及意义 戏剧发展到明代中后期,总体而言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多成为“案头之书”,但宫廷戏剧是非供奉帝王阅读而专以演出为目的的,依然是“台上之曲”。两相比较,后者就不如前者具有更高的文学性、思想性,但却也有一套独特的艺术特征。刘若愚《酌中志》卷16“钟鼓司”条载: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数十员,司房、学艺官二百余员。掌管出朝钟鼓。凡圣驾朝圣母回,及万寿圣节、冬至、年节升殿回宫,皆穿有补红帖里,头戴青攒,顶缀五色绒,在圣驾前作乐,迎导宫中升座承应。凡遇九月登高,圣驾幸万寿山;端午斗龙舟,插柳;岁暮宫中驱傩;及日食、月蚀救护打鼓,皆本司职掌。 西内秋收之时,有打稻之戏,圣驾幸旋磨台、无逸殿等处,钟鼓司扮农夫馌妇及田畯官吏,征租交纳词讼等事,……亦祖宗使知稼穑艰难之美意也。又过锦之戏,……浓淡相间,雅俗并陈,全在结局有趣,如说笑话之类。又如杂剧故事之类,……备极世间骗局丑态,并闺壶拙妇呆男,及市井商匠刁赖词讼、杂耍把戏等项,皆可承应。……所以制此种种作用,无非广识见,博聪明,顺天时,恤民隐之意也。……又,上元之前,或于乾清宫丹陛上安七层牌坊灯,或寿皇殿安方圆鳌山灯,有高至十三层者。……又木傀儡戏,……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惟暑天白昼作之,如耍把戏耳。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水池鱼虾,内官监也;围屏帐帷,司设监也;大锣大鼓,兵仗局也。……神庙孝养圣母,设有四斋近侍二百余员,以习宫戏、外戏。……神庙又自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习宫戏、外戏,凡圣驾升座,则承应之。刘荣即其一也。又蔡学等四十余人多怙宠不法,自万历己亥秋,俱下镇抚司狱。至庚申秋,光庙始释,然瘐死者已十之三四也。此二处不隶钟鼓司,而时道有宠,兴暖殿相亚焉。刘若愚在介绍钟鼓司的同时连带对四斋和玉熙宫两套同样为宦 官职掌下的戏曲班子给予说明。通过把握这则详尽的文献,其中可以大致归结出明代宫廷宦官演戏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还就宦官演戏背后的功能作用———宫俗意义等有所暗示。考究这则文献,我们将明宫宦官演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礼乐性与典制性 (一)礼乐性 礼乐相成自古是宫廷礼仪的基本规范,通过礼乐厘正风俗继而伦理教化是我国戏剧自诞生以来就附有的基本职能。礼乐包括宴飨之礼、庆成之礼、贺寿之礼等。明初统治者重视儒术,且以礼乐规范“收拾”世道人心。按《明史?乐志》,太祖朱元璋“锐志雅乐”,且定律制宴飨礼仪,承应诸戏,并以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这和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致乐以治心”是一脉相承的。太祖所推举的士大夫家不可无的高明《琵琶记》开场白中直接标明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戏剧功能。赵翼对明初戏剧的这一功能一言以蔽之:“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1](P.12)郑晓《今言》卷2记载建文帝尝有诗云:“是日乘舆看晚晴,葱葱佳气蒲金陵,礼乐再兴龙虎地,衣冠重整凤凰城。”[2](P.95)礼乐之兴成为判断王国兴盛与否的一个标准。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璁)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瑄、李时勉皆被诬害。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士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至刘瑾,则焦

芳、刘宇、张綵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誊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瑄、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骎骎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按明代宦官擅权,其富亦骇人听闻。今见于记载者,王振

明代宦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2007年 第9期兰 州 学 刊No.9 2007 总第168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68 ?明清史研究? 明代宦官研究的问题与反思 齐 畅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明代宦官研究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明代宦官制度的全面研究和公正、客观的评价,是透视明代国家机制运行和推动明史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前辈与时贤对这一传统政治史课题的研究,提出三条反思的途径:一是对于宦官的道德评价问题;二是国家权力网络中的宦官群体研究;三是宦官与民间社会的新视角的运用与深化。 [关键词] 明代;宦官研究;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K24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7)09-0161-04 作者简介:齐畅,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 宦官问题向来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传统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宦官制度据文献记载可上溯到西周时期,之后便伴随着整个古代社会,并且在汉、唐、明三代宦官专权达到了高峰。 回顾20世纪以前,即作为近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兴起之前的宦官史料,历史上对宦官的记载多延续正史的书写方式,形成了对宦官极度鄙夷、大加贬斥的社会舆论传统。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刑余”之身为儒家士大夫所鄙视。如《后汉书?宦者列传后论》所载:“刑余之丑,理谢全生,声荣无晕于门阀,肌肤莫传于来体”;其次,在士大夫的眼中,阉人之流的道德修养,跟他们的生理一样都存在缺陷。明代统治者朱元璋也曾说过“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1];最后,也是当今的史家在研究宦官问题时仍难以摆脱的模式,即宦官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被剥离出来,被定名为传统社会的一颗毒瘤。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对宦官的评论代表了传统史家的思维模式:“奄宦之如毒蛇猛兽,数千年以来,人尽知之矣,乃卒遭其裂肝碎首者,曷故哉!”[2] 显而易见,在士大夫们所撰写的史书中,儒家道德是评价人物的标准,宦官“刑余贱隶”的身份参与到政权中来,注定其成为“乱政”、“误国”的罪魁祸首。因而,20世纪以前的旧史学研究模式下,对宦官的记载和研究体现了明显的经世致用目的,即“以史为鉴”,防止宦官之祸造成君权旁落。 对于宦官这样一个传统政治史的重要课题,前辈与时贤旨趣各异的研究著述汗牛充栋、蔚为大观。笔者以为,在赵世瑜以社会史为范式来审视明代宦官政治的研究以前,学界对明代宦官的研究,依据其研究旨趣与问题意识的差异,大致可以沿循政治史、社会史两种学术理路展开追述。而其研究的背后仍受传统儒家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束缚,这种传统意识形态与政治史视角交叉作用于当今学者对宦官问题的研究当中。 一、政治史范式下的宦官问题研究 20世纪以前的旧史学———我们称之为传统的精英政治史———是特定历史时代及其学术需求的产物。当历史学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时候甚至还需要披上神学的面纱的时候,这种史学就只能是政治史。鲁滨逊概括说:“政治史是最古的、最明显的和最容易写的一种历史。因为君主的政策、他们所发布的法律和进行的战争,都是最容易叫人记载下来的。国家这样东西,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和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人们最值得知道的过去事实,都是同国家的历史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兰克、德罗生、毛兰勃莱克、傅利门等人都把政治史看成真正的历史。”[3]“这种情形体现在具体的史学实践上,那就是历史著述的主要内容都是政治史,所依据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书档案,把政治层面的因素(包括重大政治事件、重要政治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看成是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关键力量,同时尽量从政治方面去解释历史。”[4] 进入20世纪后,传统史学还有很大影响,但新的研究方法、史学理论和史料的运用使得史学研究与传统史学已有很大的不同。这同样体现在明代的宦官研究中,但鲜明的政治史范式的色彩,政治制度的研究角度,直到今天仍是研究者的主要视野,宦官专权乱政仍为研究者所青睐。 (一)关于明代宦官专权的研究 有关明代宦官制度的研究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为学界所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首推丁易所著的《明代特务政治》一书。该书是论述全部明代特务系统的,但实际上却以宦官制度和宦官活动为主体来进行研究,可以说是一部传统政治史范式下的典型力作。 其特点有三:1.从史料上来看,是以丰富的政治史料为依据,未突破传统文本史料范围;2.从研究理论上来看,运用了现代阶级分析的理论套用于明代宦官的研究,正如作者在原自序中所写到的“利用历史事实绕个弯儿来隐射,恰好明代是特务最为凶横的朝代”,所以借以隐射“蒋帮特务的镇压、逮捕、屠杀”,“企图通过明代特务政治的叙述来描绘出明代以帝王为首的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政治压迫的全貌。”[5]另外,我国明代历史

明朝宦官刘瑾综述

明朝宦官刘瑾 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③他对武宗说:“弘治间,朝权俱为司礼监、内阁所掌,朝廷不过虚名而已。如天下镇守、分守、守备等项内官皆司礼监官举用,大受贿赂。如不信,只将司礼监掌印太监抄了,金银可满三间房屋。若将天下镇守内臣取回,别用一番人,令彼各备银一二万两,进上谢恩,胜赂司礼监。”④于是,“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 ①《明史》卷三○六《阉党》。 ②王鏊:《震泽纪闻》。 ③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五《刘瑾》。 ①《明武宗实录》卷十四,正德元年六月庚午。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 ③王鏊:《震泽纪闻》。 正德元年十月,宫廷内外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外朝大臣必欲铲除“八虎”。内阁、部院、科道等官纷纷上言,文学名士李梦阳为户部尚书韩文起草的奏疏最为严厉,称“此辈细人,惟知蛊惑君上以便己私,而不思赫赫天命,皇皇帝业,在陛下一身”,如不治罪,“将来益无忌惮,必患在社稷”①。武宗读到这份奏章以后,“惊泣不食”。外朝官僚得到另一派太监王岳等人支持。武宗派他们与内阁联系,商议处置刘瑾等宦官的办法。 刘瑾与外朝的联系也起了作用。一说刘瑾“素与李阁老东阳有旧,重其诗文,密以韩文等所劾询之东阳,得其大略”②。一说“韩文将率九卿劾刘瑾,疏当首吏部”,吏部尚书焦芳得到消息,即“驰曰瑾”。不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消息,刘瑾都预感到大祸将临。他率“八虎”跪伏在皇帝前,哭泣说:“非上恩,奴侪磔喂狗矣。”又说:“害奴侪者乃王岳。”武宗问其故,刘瑾说:“岳前掌东厂也,谓谏官诸先生有言第言。而阁议时,岳又独是阁议,此其情何也?”他最后的结论是很重要的:“今在班官敢哗而无忌者,司礼监无人也。有则惟上所欲,而人不敢言矣。”③外朝官僚认为处置“八虎”已有了七八成把握,而刘瑾的一番话,使武宗作了相反的决断:将王岳等支持阁议的太监贬充南京净军,命刘瑾入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局面一夜间大变。 司礼监的第一号人物是掌印太监李荣,他虽位在刘瑾上,“主画诺而已”①。正德三年(1508)六月,李荣被逐出司礼监,据说是在宫中发现的匿名文帖誉李荣而短刘瑾。李荣被逐后,刘瑾自任司礼掌印太监,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太监。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

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酌中志》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基地班2000级郑威 【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证了明代宦官史家刘若愚的生平及其所著《酌中志》的写作与流传状况,分析了这部独特的历史著作的史学价值,认为《酌中志》保留了大量明中后期的宫廷文献,具有真实性、独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宫廷专史。 关键词:宦官;刘若愚;《酌中志》 明朝自宣宗始,设置“内书堂”,间选十岁左右的小内侍入读,以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教习之,又以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掌批硃大权,“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3)入读的小内侍,“不三五年即有成效,十年内外国家自享真才之用。”[1](卷16《内府衙门职掌》,p98)优者入司礼监,其他分入各监司衙门。 可见,政治运作使得宦官普遍知识化,他们中的佼佼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而史学界于此关注不足。1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史学史上少有的宦官史家刘若愚及其著述《酌中志》。 一、刘若愚生平考 有关刘若愚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刘氏本人所著《酌中志》一书,下面列表,以考其生平。 时间(农历)事件 万历甲申二月(1584年2月)出生于“直隶延庆州左卫”[2](卷25《<远志之苗>序》);名刘时敏。父刘应祺(1560—1605),武将,历升“辽阳协镇副统兵”[1](卷23《纍臣自序略节》)2(第215页),母胡氏(1560—1637)(第215页)。 幼年时期(1584年2月—1598年7月)习儒业。其间“十余岁便随先将军(其父)宦辽阳,寓三年。”[1](卷7《先监遗事纪 略》,p41) 万历戊戌七月(1598年7月)“悖父兄之教,感异梦而自宫。”(第208页) 1598年7月——1601年6月“废儒业,读医术,习养生家言。”(第208页) 万历辛丑六月(1601年6月)“遇例选入皇城”(第208页),隶太监陈矩名下,由陈矩掌家太监常云照管。 1参见冷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见《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吴悟《十余年来对明代宦官的研究综述》,见《文史知识》1992年第3期;《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江苏人民出 版社1981年版)之“宦官”条。 2注:此表中未注出处、只标页码者皆出自此卷。

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 (自动保存的)

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 摘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页。本文就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性与个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透视。从中可以看出,两朝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主义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但是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又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为东汉宦官专权提供了阶级基础,加之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幼主继位,母后临朝。造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而明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背景下,完备的宦官机构与宦官对厂卫的操纵,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宦官危害较深。 关键字:东汉明代宦官专权原因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宦官源远流长,从夏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过,其中“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1】1宦官阶层这个庞大的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东汉和明代就是宦官揽权比较严重的两个朝代。两朝宦官专权原因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专权的特点。下面就其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了以 11

下分析。 一.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同点 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都是君主专制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你,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即“光武帝愠数世之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2】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各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三公虽然享有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虽不能管理具体的事物,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尚书台的正负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臣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射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事物:二千石曹负责刑法诉讼;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名族事物和外交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 尚书官员的品味并不高,尚书令秩仅二百五。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五巨细,无所不掌,权利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

论明代宦官专权的文化程度因素_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12卷总第52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42010(Vo l.12Sum No.52) 论明代宦官专权的文化程度因素 * p李龙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从文化程度的因素对明代宦官专权进行分析,指出明代宦官的文化程度高对宦官专权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是明代宦官专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制度使官员的思想受到禁锢,死板化,而宦官通过一些途径知识化,思想灵活,且奸诈,使宦官与内阁争权时,有了知识储备,可以相抗衡,甚至压过内阁。 关键词:科举;禁锢;宦官知识化;宦官专权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0.04.129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4-0333-02 明代自太祖朱元璋建政以后,加强中央集权,/收天下之权于一人0,[1]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吸取汉唐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对宦官加以种种限制,不允许宦官参与政事,违者严惩不怠。但是,明代宦官的发展,是不以朱元璋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宦官专权再度出现,甚至不亚于汉唐宦官。这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学者们对此进行很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传统认为,大臣大多经过科举考试选拔,都经过很多年寒窗苦读,饱览诗书,才华横溢,宦官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知识有限,为何宦官在和内阁大臣争权时,经常占据上风,明朝皇帝也经常重用宦官,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事情。笔者对此也曾百思不得其解,遂深入研究,查考各类书籍,认真思考,并和其他专家学者交流意见,产生一些成果。宦官专权有很多因素,其中文化程度因素对明代宦官专权有很重要的影响,明代宦官由于种种原因知识化,而科举考试的一些弊病禁锢了官员的思想,使之与宦官争权时受到极大限制,经常对宦官专权无能为力,无法限制。本文仅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对宦官专权进行分析。为了追根溯源,故从科举制度对官员思想的禁锢谈起。由于水平有限,难免观点偏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科举制度对官员思想的禁锢 明代选拔官吏,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机构提供官员后备人选。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0[2]/天下英俊之士,非此不得进用。0[3]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使有才华的人从政,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也存在不合理性。本文为突出宦官专权这个重点,对科举考试的正面积极作用不再详述,仅指出一些弊病。明代科举考试考经义只考/本经0。永乐以后,以5四书五经大全6为标准答案,即专以程朱传注为主。答题格式采用八股文,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顺序进行,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又规定各有两组排比对偶的文字,故称八股。从阅卷角度看,考卷从无定式到有定式是一个进步,但八股文强求考生用八组排比对偶文字答题,文风倒退。明朝以科举考试取士,科举重在经义,经义以八股文为考试格式,从而导致人人学习八股文,这被称为/时文0,败坏文风。有人专门卖八股文为生,称为十八房之刻,考生只需背会几篇时文,就可考取功名。本来需要刻苦学习很多年,有人临阵磨枪,背背时文就考上了。考上的人,对本经原史,了解甚少。明代科举考试,专以程朱传注为标准答案,禁锢了士人的思想。这样通过多年寒窗苦读,经过多重考试,考取进士的人中,有很多书呆子,死板、教条化,不能灵活应对各种复杂、变化莫测的局面,在与宦官斗争时,没有宦官奸诈、灵活,往往吃亏。 二、明代宦官知识化 明代宦官知识化是宦官全面参政的基础和前提,使明代中央决策系统能够实现/以内制外0,即以内监平衡内阁权力。明代宦官知识化的途径:一是设置内书堂对小内使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儒士被强行阉割或自宫,入宫当太监。这样明代宦官实现了知识化,为与内阁相抗衡,既而专权提供知识基础、智力支持。 明朝洪武十年五月,有内侍以久侍内廷,言及政事,当即受到太祖斥责,遣归原籍,终身不用。此事发生后,明太祖规定: /内臣不许读书识字0。[4]但是,洪武年间又开始对小内使进行文化教育。明太祖一面禁止宦官干政,一面又不断差遣宦官出使、观军,所以一面因宦官干政一时愤怒而禁止宦官识字,一面又不得不对小内使进行文化教育。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洪武时,内官的教育以能识字为限,永乐时,开始有教官入内教书,内 *收稿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李龙(1980-),男,内蒙古乌海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二十四衙门十二太监 明朝内廷设置和太监管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十四衙门十二太监明朝内廷设置和太监管理 导语: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选用制度。当时规定,凡自愿阉割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 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 选用制度。当时规定,凡自愿阉割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明代曾规定,一家有四五个孩子以上、愿意将其中的一个孩子阉割者,由相关部门登记造册,待收补之日选用,如果私自阉割,一经发现,课以重治,邻居知而不报者,一并治罪。但是,这一规定并未能严格遵行。从明代录用宦官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按照规定报名就阉、候补收用者之外,朝廷还大量直接录用了那些未经报名起送而私自至京的自宫者。明代宦官录用事务的主管机构为礼部。但是,随着司礼监地位的不断提高,录用宦官事务逐渐由司礼监会同礼部办理,宦官机构在实际上已拥有相当的决定权。 管束制度。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明确规定,“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除此之外,明廷还曾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宦官管束惩罚的具体制度。宦官犯法,照例由司法机构逮问治罪。或下刑部狱,或下都察院狱,或下锦衣卫狱,并由法司议罪。为了惩治宦官在外犯法,明廷还特意强调了“有司”惩治犯法宦官的职权。对犯法宦官的惩罚方式,主要包括死刑、籍家、革职、革荫、降职、调斥、杖笞等。 明宣宗赐宦官银皿奖赏制度。宦官因功劳或因受到君主宠幸,除擢升官职外,其他奖赏方式还有赐金银、加禄米、赐免死诏、赐印记、赐敕旌励、赐祭赐祠、父母授(赠)官号、弟侄族人荫官授爵等。 病老丧葬制度。宦官年老有病,多退居京城内外各寺庙,供给柴米、生活常识分享

试论明朝宦官专权的作用与影响

浅论明朝宦官专权的作用与影响 学院:文史学院 班级:10级人文教育(1)班 姓名:冯丽 学号:20103030106

浅论明朝宦官专权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在探讨古代政治史时,宦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由于宦官接近中枢政治的天然优势,无论是宦官势力发达的东汉、唐、明几代,还是势力不甚发达的其余诸朝,宦官的身影总是在政治舞台上时隐时现。明朝宦官之所以不同于先前各个朝代的是,他们的用事最久,握有的朝权极为深广。本文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论述了宦官专权曾对明朝产生的重大作用于影响。 关键字:明朝宦官专权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为宦官专权乱政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奄寺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命之为烈也。汉、唐、送有干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有奉行奄宦之朝政;今有奉行奄宦之朝政,明朝是也。”(《明夷待访录·奄宦上》)宦官专权,曾对明朝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与影响。 (一)宦官专权对明朝社会的破坏作用 明朝的宦官专权,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内,均可明显看到宦官专权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作用及影响。 明朝宦官在政治上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架空内阁,排除异己,严重消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明朝的宦官专权,侵夺了内阁之权,“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明史·职官志序》)。宦官的擅政专权,一方面压制了外廷政府的作用,使得那些力图有所作为的朝臣收到多方掣肘;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庸官俗吏的出现,使得外廷政府处于软弱无能的状态。明朝的许多阁臣和尚书毫无才干学识,在位期间“无所规正”,故被时人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明史·刘吉传》);有的在皇帝召见时提不出任何政见,唯知“叩头呼万岁”,时人谓之“万岁阁老”(《明史·万安传》);有的“琐琐无能,在阁中饮酒谐谑而已”(《明史·焦芳传》)。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都是同宦官架空内阁、相权转归寺人分不开的。此外,明朝宦官专权期间,还通过操纵厂卫之权,侦缉密探,攀染诬陷,大肆排除异己。如魏忠贤得势时,“欲尽杀异己者”,大兴东林党狱,造成了“正人去国纷纷若振槁”(《明史·魏忠贤传》)的局面。明朝宦官的上述种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外廷官

朱元璋怕宦官专政为何明朝却成为太监帝国

朱元璋怕宦官专政为何明朝却成为太监帝国 标签:百家讲坛明朝朱元璋宦官专权分类:精品荟萃2010-06-16 09:43 朱元璋怕宦官专政,为何明朝却成为太监帝国 ■长青 【载于本刊蓝版2010年第四期】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历朝历代,能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2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9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不如东汉末年和晚唐时期的宦官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能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

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了天下。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显然不仅是赵匡胤一个人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都已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他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内臣不得擅自做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在围攻南京时,又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

明代与唐代宦官专权之比

明代与唐代宦官专权之比 内容摘要:明代与唐代的的宦官专权有很大的不同,明朝宦官的兴衰荣辱都还操持在皇帝手里,他们无法染指军权,只能作为监军,权力大时,横行朝廷,嚣张一时,但一旦皇帝下定决心铲除,强大如阉党一朝土崩瓦解;而唐朝的宦官掌握了军权,可以废皇帝、改立皇帝、可以杀皇帝、可以囚禁皇帝,权势之大难以想象。 关键词:明代,唐代,宦官专权 说起宦官专权,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明朝的宦官们,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在某些人看来,明朝几乎成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宦官横行的朝代。但我个人认为,明代的宦官问题被夸大其辞了,论事实,明朝的宦官远远不能和唐朝相比。它不是以前朝代宦官问题的重复,而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的结果,明朝的宦官只不过是皇帝推出前台和文官集团作斗争的一件工具。 唐朝的宦官专权 提到唐朝,大多数人都必曰“盛唐”,将其与汉朝并列,所谓“强汉盛唐”,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种法并没有错,唐朝的文治武功及其影响力,是完全配得上这个名声的。但是唐朝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就是前后反差

巨大,它的耻辱与光荣是同样的出类拔萃。所以“盛唐”两个字并不能概括唐朝全貌,相反,这两个字造成了对唐朝历史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唐朝后一半的历史是耻辱的历史,但唐朝的耻辱又与晋朝宋朝这些朝代不一样。所谓“夷狄之夺,晋宋是也;奸臣之篡,汉唐是也。”唐朝之耻来自内乱,而且乱得空前绝后,没有哪个朝代的内乱能比得上唐朝。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首都共九次沦陷。这个数字在历朝历代中遥遥领先,其余没有一个朝代的首都沦陷次数能达到唐朝的一半。仅从这个数字就能看出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管理国家,南衙北司之争、中央与藩镇的战争、藩镇之间的混战、各种农民起义,各种内乱不断发生,而宦官的势力也在安史之乱后不断膨胀。 宦官专权其实是唐代中后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相比于东汉和明代的宦官之祸,唐代宦官的专权无疑更加了得,因为他们不仅间接掌握了部分“皇权”也就是中央权力,而且独以掌控兵权。有唐一代,宦官对内掌握禁军,对外出任各藩镇的监军。自李辅国起,每一朝权势最强的宦官必然掌握禁军,发展到后来成为“权阉四贵”,就是两神策军中尉和两枢密使。 其实在唐初,唐太宗鉴于前世之弊,对宦官严加抑制。不任以他事,只负责门户守御、廷内扫除、饮食供给之类琐事,

北京《明代宦官碑传集》

北京《明代宦官碑传集》 刘通 故太监刘公墓志铭: 公讳通,世为三万户大族,父阿哈,母李氏,俱尚积德。公生于大明辛酉七月廿九日,性刚毅。及长,勇略过人,仕为内臣。洪武丙子,奉命开平、大宁修筑城堡,能称厥职。初事太宗文皇帝于藩邸,时权倖用事,离间宗室,上嘉公忠谨,委以复心,俾察外情。公广询博采,悉得其实以闻。岁己卯,随驾肃清内难,公奋身效劳,首平九门,攻取雄县、漠州,收捕永平、刘家口,克复大宁,回还郑村坝大战。继克大同、蔚州、广昌等处。明年庚辰,大战白沟河,取济南,平沧州,定东昌。辛巳,塵槀城,击西水寨。壬午,破东阿汶上,征小河、齐眉山,讨灵壁,攻泗州。夏五月,过淮河,伐盱眙,屠扬州,攻仪真。六月,渡大江,夺金川门,平定金陵,肃清宫禁,御次大战,屡著功能。上登大宝,授公尚膳监左监丞。永乐庚寅,扈从扫除沙漠,至静虏,镇广漠,戌答兰那末儿葛克台□儿,威河与虏大战三日,斩首无算,丑虏败走,公弃鞍独骑刬马,追赶七十馀里,生摛达贼二人凯还,嘉乃茂绩,升擢尚膳监左少监。甲午,征进瓦剌,次九龙口,忽见班慷葛剌,大战胡寇摧遁,公独骑追及,手摛虏酋二人,得胜而还,能声益彰,特进公直殿监太监。壬寅,分统精骑,哨瞭东路,至舍儿墩,遇虏战胜,斩获人口,不可胜计,马三千馀匹,牛羊十二馀万。癸卯,征阳和。甲辰,征大小出□,累战有功,上深念之,特赐居第,以王氏之女为配,俾理家政,以奉其母,恩至厚也。宣宗章皇帝即位,改元之初,扈从武定州,征讨不臣。三年,率神镜骑士五千,随驾出喜峰口,剿捕胡寇。此皆汗马功劳之光大者,其他功次未易悉举。公之勇略如是,而且能孝于亲友,于弟家众八百馀口、善骑射者二百五十馀人,公抚育均如己出。宣德庚戌,钦承上命,镇守永平、山海等处。由是东北边境辑宁,军民乐业,公之力也。乙卯夏四月,以梓宫在庭,命公回京,以备委任。是年秋八月十四日,以疾终于家,得年五十有五。 讣闻,圣心为之伤悼,赐楮带万贯为赙,敕有司给斋粮、孝布,具棺椁,造坟营葬,仍命僧道资建冥福,遣官谕祭,慰念深至。公弟、御马监太监顺,躬执哀麻,哀毁逾节,殓祭之仪,咸克如礼。卜以本年九月己卯,安厝于昌平县白仙庄之原。□以状来速铭。呜呼!生荣死衰,始终尽善,公可谓无遗憾者矣。为之铭,铭曰: 繄惟刘氏,始自丰沛。支流繁衍,如水分派。逮公之生,性刚而毅。文武全才,殿庭伟器。早居近侍,出入禁廷。忠勤谨饬,曰为腹心。风云际会,扈从圣 明。戮力敌忾,勋业卒成。擢长内职,谦和不矜。四十馀年,惟忠惟诚。功继□彰,孝友尤笃。克敬克恭,敦睦宗族。爰镇藩屏,边境辑宁。宸表允惬,宠遇方增。光阴迫逼,速如过客。條以疾终,上闻悲恻。赐棺营葬,用妥九泉。卜其宅兆,昌平之原。山高水清,实维佳城。我铭□石,□扬□声。 儒林郎、光禄署正、前乡贡进士、单浮陈骏撰书丹。 将仕郎、工部营缮所丞、姑苏杨合篆□。

浅析明朝宦官制度的发展及成因

目录 摘要 (2) 皇权的困境 (2) 明朝宦官制度发展 (3) ?朱元璋时期的宦官制度 (3) 空前的封建专制独裁者 (3) 对宦权的限制 (4) 洪武时期内官结构 (5) ?永乐时期的宦官制度 (6) 背景 (6) 东厂----开启宦官特务活动方便之门 (6) ?明朝中后期的宦官制度 (7) 西厂----短命的特务机构 (7) ?总结 (8) 明朝宦官的历史影响 (8) ?强化封建专制,激化社会矛盾 (8) ?宦官干预经济领域,动摇社会根基 (8) ?宦官监军,腐蚀军队 (8)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9) 摘要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皇帝要加强集权统治会重用另一部分他认为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力量。然而,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些力量绝对不能真正的解决皇帝的威胁,往往成为君权最大的威胁。这就有了我们在历史中经常看到的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后宫干政。这些力量有时比文武百官结合而成的官僚集团更加可怕。宦官专权的罪魁祸首就是皇权,是封建主义制度。只要皇帝制度存在,宦官专权就有条件再度兴起。不改变制度,就无法铲除宦官专权。 关键词:宦官专权皇权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皇权的困境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古代政权,专制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上,皇帝之下有百官辅助执政。百官的权利都要依附在皇权之下,但是,在官僚体制之下,为人臣的臣子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利用职权,维护着自己的利益。这些对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权力顶端的皇帝一方面认为自己的权利不可侵犯,容不下自己的臣子在自己的眼皮下乱用权势。一方面受到天下苍生受之于肩的责任感驱使,阻止乱臣危害天下。就会想要加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帝自然会重用另一部分他认为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力量。然而,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些力量绝对不能真正的解决皇帝的威胁,往往成为君权最大的威胁。这就有了我们在历史中经常看到的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后宫干政。这些力量有时比文武百官结合而成的官僚集团更加可怕。 结合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因素决定这宦官专权的形成。第一个是皇帝感受到的官僚集团对自己君权的威胁程度,皇帝觉得他们对自己威胁越大,就越有可能提拔宦官成为自己的心腹,并授予他们特权,利用他们去制约朝中大臣。另一个因素来自于君权与官僚集团的力量对比,前一个因素决定了皇帝提拔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摘要:宦官本为内臣,明朝初年就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仅仅几十年,就违背祖训,宦官获出征、监军之权,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逐渐形成。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明朝推行绝对君主制的必然产物。明代宦官专权危害很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厂卫制度。 关键词: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特点 宦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宦、阉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①史学家赵翼也曾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侍先害国而及於民。”②观明一代,宦官权力在经过一段冷寂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悄无声息地扩张成弥漫之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历代宦官权力中最为炙手的一朝,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前人对宦官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对此评价多是批评。如丁语和、董跃说:“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法制衰微,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③王伟认为:“宦官制度是原始宗法关系及其观念与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宦官专权就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毒瘤。”④本文就明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探究。 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 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太祖初时对宦官防范极严,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⑤可见,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⑥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⑦可以说,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又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太祖当政不久,便诛杀功臣,并且废除丞相,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丞相本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丞相废除后政务只有皇帝一人处理,仅每日的奏疏足以让皇帝头晕目眩,时日久之必难以 ①张铁马,曾立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86.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4.111. ③丁语和,董跃.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影响[J].历史教学,2002(9):24. ④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84. ⑤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4. ⑥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7. ⑦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

明朝最牛掰的十大太监你认识几个

明朝最牛掰的十大太监,你认识几个? 提供不浪费时间的阅读Time 来源〡在下王焱ID:wxb1217022491作者〡王焱 太监,又称宦官。专指男子被阉割后,丧失了性能力,成为不男不女的阴阳人,烂屁股。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太监一直被视为封建政权的毒瘤。鉴于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唯恐宦官专权,于是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七年,老朱专门铸造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上书十一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老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恰恰被耻笑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明朝自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朝太监逐渐得势算起,一直到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皇帝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太监们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01、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马三宝,回族,云南昆阳人。郑和出生于洪武四年,十岁时被进攻云南的明军副统帅蓝玉(就是那个给朱元璋带了绿帽子,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罪五马分尸的一代名将)掠到南京,阉割成太监后,进了燕王朱棣府上当差。靖难之役中,郑和为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郑和为姓,以纪念战功,

史称'郑和'。并升任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对他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六年,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金庸在修改《笑傲江湖》时,将“葵花宝典”的作者改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02、王振,大明王朝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太监王振(?-1449),汉族,河北蔚县人。王振这货是个知识分子,识文断字,做过教官。但这哥们觉得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自己而言有些不靠谱。于是乎便挥刀自宫做了太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哥们绝对没有练习《葵花宝典》或者《辟邪剑谱》之内的高深武功。王振为人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宣宗皇帝很喜欢他,便任命他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登基后,王振脱颖而出,逐渐专权,几年间便权倾朝野。一代名相于谦,因为进京朝拜皇帝时没有给王振送礼,便被王振罗织罪名,关进了监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死罪。并向外宣称,抓捕于谦是个误会。要怪就怪于谦的名字起的不好,偏偏跟得罪自己的一个屌丝同名同姓。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进攻大同。王振怂恿正统皇帝亲征,结果正统被瓦剌人俘虏,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