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育教育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省略p_dagogik_的演变谈起_李世宏

体育教育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省略p_dagogik_的演变谈起_李世宏

文章编号:1000-677X(2011)04-0081

-09体育科学

2011年(第31卷)第4期CH INA S PORT SCIENCE

Vol.31,No.4,81-89,2011.

/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

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从/S portp ?d agogik 0的演变谈起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p ?dagogik 0Concept and the Inspi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in China

)From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 /Sportp ?dagogik 0

李世宏LI Sh-i hong

摘 要:对/体育教育学0的词源)))德语/Sportp ?dagog ik 0在德语、英语及中文中的概念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针对我国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建议在概念表述上回归德语/Sportp ?dago gik 0概念的内涵,在研究对象上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在研究方法上明确两个要点,在未来的发展上注重使人们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并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这个纽带将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学科联系起来。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概念;演变;学科建设;启示

Abstract:T 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 elo pment o f G erman /Spor tp ?dago gik 0concept which is et -ymolog y of Chinese in Ger man,Eng lish,Chinese and the discipline is o ne that r esear ch var ious of spo rt activities f rom the educatio nal per spective ,it invo lves the basics of educat ion,focusing on t 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var ious of sport activit ies and human activ ities on the educatio nal value (such as teaching ,br eeding ,upbring ing ,r epr imand)and make sense of access to educa -tional develo pment thr ough spor t activ ities.T he follo wing r eco mmendatio ns ar e put for war ded:definition of this discipline return t o G erman /Spor tp ?dag og ik 0co ncept,resea rch o bject furt her enriched,basic content fur ther substantiated,metho d clear tw o points and fut ur e dev elopment focusing o n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 nt act t he differ ent br anches w ithin the system o f spo rt science through this link.

Key words:Sp or tp ?dagogik ;concep t ;or igin and develop ment ;discip line building ;insp ir ation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11-23; 修订日期:2011-02-20

作者简介:李世宏(1979-),男,安徽寿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

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体育文化、体育史等,T el:(021)

52153467,E -m ail:austin9867@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6913633.html, 。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Departm 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 rainin g,S hang -hai Un iversity of Sport,Sh angh ai 200438,China.

中文/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提出与中、德两国体育学术界的交流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体育教育学0(德文为Sportp ?dagogik)的研究逐步兴起,/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0Ommo Grupe [35],首次正式提出了/体育教育学0(Sportp ?dagog ik )这一概念。1969年,他编著的5G rundlagen der Sportp ?dagogik :K êrperlichkeit,Bewegung u.Erfahrung im Spor t 6(体育教育学基础:体育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一书出版,这是西方第一本/Sportp ?dagog ik 0(体育教育学)著作[34]。随后,/Sportp ?dagog ik 0(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开始得到欧美体育学术界的关注。1975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原联邦德国召开了首次国际体育教育学专题讨论会[14]。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Sportp ?dagog ik 0(体育教育学)已发展成为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内的

一个分支学科[34]。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与德国两国之间的体育学术交流也开始起步,我国有学者开始在学术期刊上介绍/体育教育学0(Spor tp ?dagogik )。熊斗寅先生是我国体育学术界中较早的几位明确将/体育教育学0纳入到我国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学者之一。1979年,他在/几个国家体育科研发展概况0一文中,对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几个欧美国家的体育科研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提到联邦德

国体育科研所4个重点研究方向分别为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学、运动心理学和场地器材学,并大致介绍了当时联邦德国/体育教育学0研究的重点是优秀运动员的选材与培养、成绩因素的分析、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发展、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提高方法的发展与检查等[16],这是我国体育学术界首次对源于德国的/体育教育学0 (Spo rtp?dagogik)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1982年,他发表了/体育科学的现状和趋势0一文,介绍了当时民主德国学者辛德勒的一本著作)))5体育科学的结构与关系系统6。按照辛德勒的构想,/体育教育学0属于体育科学体系内的社会科学体系[17]。1982年10月,他在/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0一文中,在介绍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美各国体育科学体系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体育科学发展的状况,在我国体育学术界中较早明确提出了将/体育教育学0纳入到体育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类0学科的观点[18]。1983年,熊斗寅先生发表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0一文,指出西德(联邦德国)在1970年才建立联邦体育科研所,它主要是一个协调的职能机构,在它的应用科学部就包括7个学科:体育教育学是其中之一,另外6个分别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学、人体运动学、训练学、运动心理学和体育社会学[19]。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相关研究机构也开始积极介绍联邦德国科研发展的最新动向。1981年12月,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出版了5西德联邦政府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分类系统6一书,书中资料主要来源于/1980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德联邦政府研究技术部派人来华举办-关于国家研究和技术措施促进的计划、分析、控制和管理讨论会.时所提供的资料0,书中第三部分/学科系统0中/文化科学0下属的/体育科学0类目下,出现了/体育教育学0,代码为/29010[20]。据目前搜集的资料,这是中国研究机构首次引入/体育教育学0这一称谓。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积极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开始得到我国体育学术界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1987年,吴志超发表/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教育学的构思0一文,指出/国外早已有体育教育学这一学科了,而在我国至今还是空白0,提出要构建新的体育教育学学科,并就体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2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原国家教委在/教体厅[1991]15号0文件中将体育教育学作为/限制性选修课0纳入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体育教育学0等两门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列入/八五0期间教材建设工作重点[6]。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5学科分类与代码6(Classificatio 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正式将体育科学归入到人文与社会学类的划分中,体育教育学列为体育科学下属的13个分支学科之一,学科代码为890.50,体育教育学由此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

受此推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版的一些书籍、辞典开始介绍/体育教育学0这一新兴学科,如李修松主编的5当代学科大全6、罗加冰和周安平主编的5当代体育新学科6、施季刚主编的5体育知识小百科6、倪文杰等主编的5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典6等。同一时期,我国体育学术界也开展了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1993年路春雷、原丽英等发表的/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0,1999年喻坚发表的/从课程研究的视角谈体育教育学的建设0。在体育教育学教材建设方面,1994年出版了由刘清黎主编的5体育教育学6,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体育教育学0命名的教材。进入21世纪后,2002年出版了由金季春等编译的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出版的5体育科学指南6一书,介绍了当时国际体育科学体系诸多分支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向,其中就包括了/体育教育学0 (Spo rtp?dagogik)[7]。2004年、2005年又先后出版了分别由刘绍曾、周登嵩主编的5新编体育教育学6,龚坚、张新主编的5体育教育学6这两部教材。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学0(Sportp?dagog ik)这一概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的原联邦德国,由/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0Ommo Grupe首先正式提出,并逐步发展成为德国体育科学体系的诸多分支学科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随着中德两国体育学术界交流的逐步增多,我国体育学术界和相关研究机构开始介绍当时德国体育科学体系的最新发展情况,并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0(Sportp?dagog ik)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体育教育学的研究逐步得到我国体育学术界的关注。我国/体育教育学0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翻译上的误区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有学者将德语Spor tp?dag ogik(体育教育学)等同于英语的Sport Pedagogy,并从字面上将其翻译为/运动教育学0[4],这种翻译的方式偏离了其德语词源的本义,值得商榷。此外,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相关资料统计,近30余年来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与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关的论文仅有不足10篇,出版的体育教育学教材也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若放弃对/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研究,可能意味着体育教育学将可能面临严重的学术危机、理论危险与学科身份认同的困惑。因此,本文试图对/体育教育学0概念做元研究)))从其德语词源/Sportp?dagog ik0切入,以期厘清人们对体育教育学概念的种种认识、理解与应用上的偏差,并就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1德语中的Sportp?dagog ik

德语/Spor tp?dagogik0是一个复合词,由2个德语单词/sport0与/p?dagogik0组成。因此,本文将分别从/Spo rtp?dagogik0、/sport0与/p?dago gik0这3个德语单词的中文释义对/Spo rtp?dagogik0的概念进行分析。

体育科学2011年(第31卷)第4期

1977年出版的德语5体育科学辞典6(Spo rtwissen-schaftliches L ex ikon)对/Spo rtp?dagogik0的释义是:/Wissen-schaf t.die sich mit den P?d Grundlagen und p roblemen des y Sp orts als Er z iehungsbereich in Forschung und Lehr e besch?f tight.sie ist ein Teilgebiet der y S p or twissen-schaf t[34].0译成中文就是:/科学。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并且将体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01987年出版的5体育科学辞典)))德语、英语、法语三解6 (Wêrterbuch der Spo rtwissenschaft)Deutsch English Franzêsisch)中对Sport p?dag ogik一词的解释则较为简略: /die sich auf die Zusammenhang von Sp ort und Er z iehung bez ieht0[23],译成中文就是/指的是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0。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两条释义中的/教育0(德语/Erziehung0)的内涵是表示人在发育、成长、形成良好教养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诸如抚育、培养、训诫等教育意义上的行为(观念)[27]。因此,综合上述两种中文释义, /Spo rtp?dagogik0的概念可以初步理解为/体育教育学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它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体育活动与人在发育、成长、形成良好教养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诸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等教育意义上的行为(观念)的关系。

关于德语单词/sport0内涵的理解,我国学者刘波曾借助5朗氏德语大词典6、5杜登德语大词典6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德语词典进行过较为详细的探讨。其中,5朗氏德语大词典6对德语/sport0一词的解释是:1)多以力量和技巧为前提的活动(如体操、足球、滑雪),人们经常以此与其他人在竞赛中进行比较;2)作为(1)来参与的一项游戏或一个运动项目;3)少年儿童在学校中学习和参与运动项目的课程。5杜登德语大词典6第6版中对德语/sport0一词的解释是:1a)(在竞赛中)根据特定的源于运动和游戏的快乐中的规则,为了锻炼身体而进行的身体活动;1b)把1a 作为专业领域或课程;1c)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物的总称; 1d)运动项目。2)嗜好、爱好、娱乐活动、消遣活动。由此可见,德语中的/sport0从本义来看包括竞赛活动、运动项目和体育课,5杜登德语大词典6中还多了两点解释,即体育的总称和娱乐活动[8]。综上所述,德语中的/sport0就其内涵来说包括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娱乐活动等人类体育活动的不同形式。德语/sport0可以翻译为中文的/体育0,其内涵可以理解为中文使用的/体育0总概念的描述,即类似于中文中已经习惯使用的/体育科学0、/体育政策0、/体育学院0、/体育事业0等词组。

德语中的/p?dag ogik0翻译成为中文即为/教育学0。在德语中,/p?dagog ik0的内涵具有4个方面的意义:/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师范教育或教学法。0[1]结合前文对/Sportp?dagog ik0概念的初步探讨,德语/Sportp?dag ogik0中的/p?dag ogik0偏重于第一个方面的内涵)))/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0,是指从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角度考察人类的体育活动,由此/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0。

因此,德语/Sportp?dag ogik0的概念可以明确两个要点:其一,/体育0(sport)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体育0总概念的描述;其二,/教育学0(p?dag ogik)的内涵应从/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0去理解,而不应简单等同于/教育学0这一学科称谓。

另一方面,德国有多位学者对/Sportp?dagog ik0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如Schwidtmann、Widmer、Grupe、Kurz、H ag g、Prohl等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Schw idtmann和Widmer是两位较早就/Sportp?dag ogik0概念表述提出观点的德国学者。他们主要是从人群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阐述Sportp?dagogik的概念。Schwidtmann于1972年提出/Spo rtp?dagogik0主要是为参与体育活动的普通人群与专业运动员群体服务的一种理论体系,目的在于为上述人群提供指导,安排持续的、具有良好目标的社会教育。这一观点更多的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而提出的。与Schwidtmann相比,Widmer则更注重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他于1979年提出,/Sportp?dago gik0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准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研究目标是帮助他们认知体育活动的社会条件并对体育活动形成一种至关重要的积极态度,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控制主动或被动的体育实践活动[29]。

20世纪80年代初期,Grupe与K urz这两位德国学者从体育教育学的人类学基础上对/Sportp?dagog ik0的概念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8]。他们认为,/Sportp?dagog ik0的概念体系主要涉及4个方面: 1)对于人们生活的组织与发展,体育应当起到哪些可以预期的积极效果,同时应当避免哪些消极效果;2)在考虑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评估各种体育活动;3)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如何系统地考虑个人的诸多因素(性别、年龄、爱好、天才、兴趣等);4)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组织条件下,应当做出何种努力以实现体育活动中的教育意义[23]。

在综合考虑前人观点的基础上,Hagg在1989年提出/Spo rtp?dagogik0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理论研究领域,它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处理身体运动方面的问题,涉及诸如游戏、玩耍、舞蹈等人类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0[30]。1996年,Hagg进一步指出,/Sportp?dagogik0是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一个系统的学术领域,它并不是/phy sical education0的同义词,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

李世宏:/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残疾人[29]。

近年来,德国体育学术界就/Sportp?dagog ik0的概念表述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将体育教育学与/运动文化0(Bew eg ung skultur)联系在一起。所谓/运动文化0(Be-wegungskultur)是一种活动领域,在这一活动领域中,人通过处理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了解并发展自己独特的身体能力,并通过相关的身体运动使个人或集体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的收益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乐趣。西方/运动文化0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多彩,如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的教育0活动(体育课、军事体操、健身操)、芭蕾、舞蹈、哑剧、马戏表演与礼仪表演、游行等各类运动形式[24]。Prohl在2008年提出/Sportp?dag ogik0是从教育(主要是指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的角度考察体育活动,在考虑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与身体机能有关的课题,从而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并与/运动文化0(Bewe-gungskultur)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同时指出,这一概念体系应包含两个要点:1)就体育(spo rt)与运动文化(Bewegung-skultur)的关系来说,体育是运动文化的组成部分;2)就人获得的教育意义上的发展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Erziehung0,表现为在/运动文化0范畴内通过体育活动影响人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获得理性的自治能力与审美的自我意识;其二为/Bildung0,表现为人们通过体育活动逐步形成对自我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讨论的能力,包含对(运动)文化与(生活艺术)方面的评估[33]。由此可见,这种观点意味着体育教育学将从教育的视角对/运动文化0体系内的/体育活动0进行研究。因而,体育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从语法结构上说,德国及欧洲大陆的学者通常认为德语/Sportp?dagog ik0为偏正结构,以p?dago gik为中心。如德国学者Haag、Grupe以及荷兰蒂尔堡大学(T ilbur g U nivers-i ty)学者Crum等。如前所述,H aag认为体育教育学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处理身体运动方面的问题。Gr upe编著的5G rundlagen der Sportp?dagogik:Kêrperlichkeit,Bewegung u. Erfahrung im Spor t6(体育教育学基础:体育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一书的目录分为三部分,在论述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意义上的身体理论问题以及通过体育运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发展[28]。Crum则指出:/毫无疑问,体育教育学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实践,因此体育教育学不仅关注身体运动过程,还注重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对身体运动过程进行研究。0[26]

综上所述,德语中的/Sportp?dagog ik0若翻译成为中文,用/体育教育学0表示较为恰当。在借鉴德国学者研究成果并结合中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Sportp?dagog ik0的概念用中文可以表述为: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

2英语对Sportp?dag ogik的引入与理解)))sport pedag ogy 在引入并开始使用Sportp?dagog ik(sport pedag ogy)这一称谓之前,英语通常使用的是/physical education0(身体的教育),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比较普遍[39]。诚如韩丹所指出的,英语中的physical education译成汉语,确切的译法应当是/身体的教育0,由于汉语语法,中间的这个/的0可以省略,类如moral education/道德的教育0变成/德育0,intellectual education/智力的教育0变成/智育0一样,/身体的教育0就变成了/身体教育0简缩为/体育0,失去原义,产生歧解[4]。因此,论文中若涉及到/physical edu-catio n0,均翻译为/身体的教育0,以保持英文原意,避免歧义。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 niv ersity of Q ueensland)的学者Richar d T inning对美、英等英语国家体育学术界引入/spo rt pedagogy0的过程有过较为详细的梳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英两国有学者开始使用/sport pedagog y0的称谓。美国的L ar ry Lo cke是第一个使用/spo rt pedagogy0称谓的英语学者。他在1979年德国基尔举行的/国际健康、身体的教育和休闲0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一篇论文, /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教与学:sport pedagog y的中心问题0。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sport pedagogy0这一称谓很少得到正式的使用。198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 due Un-i versity)举办的由机构合作委员会(Committee for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主持的会议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状况。由于机构合作委员会的成员涉及了美国当时最大的10所高校,因此,这次会议所体现出的学术观点在北美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这是自1968年以来该委员会首次举办研讨会对/身体的教育0 (phy sical education)过程中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却根本没有提到/spo rt pedagogy0。直到1990年,美国学者L in-da Bain在国际高等/身体的教育0联盟(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Ecoles Sup rieur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6913633.html,cation Phy sique,法文缩写AIESEP)年会上的Cag igal纪念演讲中提交了论文/Spo rt Pedag ogy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0,介绍了北美/spo rt pedagogy0的3种研究范式。在1993年的Cagig al纪念演讲中,Paul Schempp提交了题为/T 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Sport P edagog y0的论文,就/sport pedagog y0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探讨[39]。随后,美、英两国体育学术界也逐步接受/spo rt pedagog y0作为体育学(kinesio logy)的一个分支学科。1996年英国出版的5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 y6

体育科学2011年(第31卷)第4期

杂志,标志着/spo rt pedagogy0这一称谓为美、英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所公开接受[39]。

1996年,美国学者Paul G Schempp编著了5Scientific Development o f Sport Pedag ogy6一书,反映了自/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0Ommo Grupe提出体育教育学概念后,欧美学术界在这一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内容分为3个部分:sp ort p edagogy in N or th A merica;sp ort p edagogy in Ger-many;comp arison Between N or th A mer ica and Germany,参与的作者有Linda L Bain、Herbert Haag、Ommo Grupe、Bart Crum、Edg ar Beckers、Ralf Erdman、Tan、Spar kes、T homas Martinek等10余位欧美学者。他们分别从德国与北美两个角度就sport pedagog y的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的探讨、研究内容的阐述、最新的进展以及德国与北美在研究上的异同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该书的前言中,Schempp 阐述了他编写该书的原委:他于1991)1992年前往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研究德国体育教育学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在研究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德国学术界与北美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尽管体育教育学兴起于德国,但是对于德国学者来说最为困难的任务就是把德国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结果从本国的文化背景介绍到北美的文化背景0[35]。因此,他牵头上述的数十位欧美学者撰写此书,以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并且推动spo rt pedagog y 学科获得新的发展。

诚如Schempp所指出的,由于美、英等英语国家体育学术界与德国体育学术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因而,美、英等英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德语/Spor tp?dag ogik0一词时对其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教与学的问题0上。这一现象也为Crum所注意到,他在1986年指出,/当时北美学术界尤其是美国学术界在引入德语词汇时,为了追求科学的效果,注重从缜密的、技术上的意义去理解原德语词汇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spor t pedag ogy.被解释为在人们身体运动过程中的一种关于教育学的科学方法0[26]。1987年出版的5体育科学辞典)))德、英、法语三解6 (Wêrter buch der Sportwissenschaft)Deutsch English Fr anzê-sisch)对/spo rt pedagog y0是这样解释的:/I n general,S.is the f ield of inquir y concer ned w ith the r elationship between p hy 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0[23],译成中文就是/一般来说,体育教育学是关注于身体的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关系的一个调查领域0。/sport pedagogy0条目中也简要介绍了当时美、英体育学术界对/sport pedago gy0的研究状况: /sport pedagog y0仍未被美、英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他们倾向于从/追求科学0的角度去理解/spo rt pedagogy0,在研究上主要涉及/身体的教育0(physical edu-catio n)领域内课程与教学的问题[23]。

由此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尽管/sport pedagog y0已经被介绍到美、英等英语国家,但是并未被广泛接受。在对/sport pedagog y0概念的理解上,美、英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将/spo rt pedagogy0解释为在人们身体运动过程中的一种关于教育学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教0与/学0的问题,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到/身体的教育0领域内的课程与教学这两个方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继承并发展了上述观点。Siedentop在1990年提出/sport pedag ogy0是研究教学和培训的过程、成果以及身体健康、身体的教育及其相关课程内容的学科,主要涉及到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这3个方面[37]。Schempp在1993年则宣称/sport pedagogy0的概念表述至少有6种,这6种概念表述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sport pedagog y0是研究人们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教0与/学0问题及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5]。Linda Bain在1996年指出, /spo rt pedagog y0的研究主要涉及4个方面:教学与培训、教师教育、教师生活与职业发展以及课程[31]。Silverman、Ennis等学者在1996年宣称/身体的教育之教育学0(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 y)在国际上有时称之为/sport pedago-g y0,它由3个方面组成,包括教学、课程与教师教育[38]。有必要指出的是,美、英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之所以时常将/sport pedagog y0作为/physical educatio n pedag ogy0 (身体的教育之教育学)的同义词来使用,是由于他们认为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不同种类的/sport0与/phy sical educa-tion0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39]。由此,美、英等英语国家对/spo rt pedagog y0一词的使用仍然有限[39]。

从语法结构上说,英语中的sport pedag ogy是主谓结构,在两者中以/sport0作为整个词汇的重点。如前所述,美、英等英语国家从德国引入Spo rtp?dagogik(sport pedago-g y)一词时,注重研究人们在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教0与/学0的问题。因此,英语中的/spo rt pedag ogy0强调的是面向人类身体运动过程中的教育学,主要涉及到/身体的教育0领域内的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教育这3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就/spo rt pedagogy0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观点,显现出逐步借鉴与吸收德国学术界观点的态势。M ar-ton和Booth在1997年提出sport pedagogy应当扩大研究范围,涉及到身体的发育与健康、体育活动中的社会和道德福利、体育伦理和体育美学以及体育活动中的体制形式,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社会和个人达到教育意义上的目标[32]。T inning于2008年提出,/spo rt pedagogy0在关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内/身体的教育0(physical education)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视野,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39]。

3中文对Sportp?dag ogik的引入与理解)))体育教育学

李世宏:/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如前所述,在德国Sportp?dagogik概念提出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随着中、德两国体育学术界交流的逐步增多,我国体育学术界和相关研究机构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0(Sportp?dagog ik)这一概念,/体育教育学0在1992年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由此,我国体育教育学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表述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如/体育教育学是研究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科学方法0[9],/体育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体育教育过程的新学科0[11];/广义的体育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的(学校内外、不同年龄)体育教育现象、揭示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狭义的体育教育学是指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大中小学等)中以青少年儿童为主题的体育教育活动现象,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0[10]。在这几类观点中,/广义0与/狭义0这两种方式表述/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观点较具影响力与代表性,21世纪后出版的两本体育教育学教材均采用了这种方式。

由此可见,我国学术界在/体育教育学0概念表述上,较多使用/体育教育0这个词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文/体育教育0一词的使用问题。毛振明曾论述过/体育教育0是不是中国民族语言的问题。/固然,体育教育不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语句和概念,,那么-体育教育.在词法上是否规范呢?的确,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体育教育一词中存在有两个-育.字,形成了-身体教育的教育.,这里-教育.是重复的,颇使人感到有些不自然。,,在这一条件下,在表示-通过运动手段进行教育.这种纯教育意义的体育时,就非常有必要,或者说是不得不在基本上没有了教育含义的-体育.的后面再加个教育以示和-大体育.相区别了。这里的教育前面的体育同-美术教育.的美术,-技术教育.的技术,-健康教育.中的健康是同样意义的。0[12]因此,若从语法角度来看,中国/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表述主要是针对/纯教育意义的0体育,侧重于/教育意义0,这与德国学术界的观点较为接近。

然而,国内学者却通常把/体育教育0当作/狭义体育0、/身体教育0去理解其内涵,如/即狭义的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0[22];/体育教育(亦称身体教育或狭义体育)是指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教育过程0[15]。5新编体育教育学6中曾对/体育教育0、/身体教育0、/狭义体育0这几个概念的共同点进行过总结,提出这几个概念是内涵一致、同一内涵的几个同义词[10]。在此基础上,编者提出/体育教育0是教育(重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全面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传授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10]。

由此可见,我国学术界是将/体育教育0等同于/狭义体育0、/身体教育0,这种理解方式将/体育教育0理解为/身体运动中的一个教育过程0,这与美、英等英语国家的体育学术界将/sport pedag ogy0作为/physical education peda-g ogy0同义词来理解的观点较为接近。这两种观点均关注/身体(的)教育0,力图通过身体运动中的教育过程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成长与健康的目标。韩丹曾就我国/身体(的)教育0(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方式与其英语词源/phy sical education0的关系有过分析,他指出,/这种理解其实是把-physical education.中的-physical.这个形容词当成名词(实体词),相当于英语的body、法语的cor ps。就是以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成长和健康为内容的教育,也就是育体。这种理解在我国是主流。就是把-体育.这个汉语词理解成身体培育、身体锻炼、身体教养或身体健康, ,,是谓身体教育0[4]。

4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启示

4.1明晰体育教育学概念的表述,回归德语Sportp?da-gogik概念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体育教育学0(Sportp?da-gogik)这一概念之后,我国学术界就体育教育学的概念表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看,我国/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表述重点在/体育教育0这一词汇上,/体育教育0在语法结构上偏重于/纯教育意义的体育0,但是在内涵理解上则偏重于/身体(的)教育0、/狭义体育0。由此造成我国体育教育学概念体系的表述从语法上看偏重于德国学术界的观点,从内涵理解上看偏重于英语国家学术界的观点,这就使得我国体育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概念的表述与理解出现了一些混乱,偏离了德语/Spo rtp?dagogik0的内涵。以我国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例,专门开辟/体育教育学0专栏的有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6、5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5体育文化导刊6,其中,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6的/体育教育学0专栏,起先使用了英语/spo rts pedagogy0,其后改为/physical education0;5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中的/体育教育学0专栏使用了英文/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0;5体育文化导刊6中的/体育教育学0专栏使用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0。这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概念的理解更接近于美、英等英语国家对/spo rt pedagog y0内涵的理解。

笔者认为,既然/体育教育学0这一概念起源于德国,并由我国学术界从德国引入,因此,以德语/Sport-p?dagogik0的内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表述体育教育学的概念更具有合理性。如前所述,体育教育学概念可以表述为:/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

体育科学2011年(第31卷)第4期

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

4.2研究对象应进一步丰富

我国体育教育学主要以/体育教育现象0为研究对象。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表述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科的发展需求,于是,近年来又出现了/综合说0:广义是以/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科学研究方法0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主要/以各级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和校外多种人群参加的体育教育(有组织的健身锻炼)活动为研究对象0[2]。但是,就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学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狭义0体育教育现象中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如5新编体育教育学6就明确指出:/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体育教育学方面,尤其关注通过体育教育学的研究-促进学生成为身心健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0[10]。这种表述方式较为适合我国体育教育学当前发展的现状,但是从体育教育学的德语词源/Spor tp?dag ogik0的内涵来看,则限制了体育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基于对体育教育学的德语词源Sportp?dagog ik内涵的理解,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涉及人类体育活动的多种形式,而不应局限于学校体育领域。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类愈加关注体育生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学校体育领域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在西方国家,/在过去的10年中,体育教育学的焦点已经从儿童扩展到所有年龄人群和不同能力人群(学龄前儿童到老人,残疾人到优秀运动员),从学校环境扩展到了其他社会事业机构和可以提供运动和活动的场所0[7]。由此,体育教育学在研究对象上不应局限于学校体育,还应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残疾人体育以及社区休闲体育等人类体育活动的不同形式纳入到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中。笔者认为,在体育教育学发展的初期,将研究对象集中在学校体育范围内,有助于体育教育学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学应当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范围,以进一步显现体育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4.3基本内容体系应进一步充实

从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3本5体育教育学6教材来看,其研究内容大致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体育教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学科基础等;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包括体育教育中的对象(教师与学生)、体育教育的形式(课内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管理(管理、评价、监督)等,基本上仍与学校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参考体育教育学的德语词源/Sportp?dagogik0的内涵,提出体育教育学研究内容的3个方面。

4.3.1学科理论研究

这主要涉及体育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任务,即注重解决体育教育学自身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涉及体育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缘起、产生、发展的过程,澄清如何理解体育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体育教育学与社会其他系统(人口、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科技等)之间的关系,体育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地位、属性、方法、价值原则,通过上述理论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体育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对体育教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4.3.2比较研究

体育教育学的比较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教育学的比较研究。体育教育学的发展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教育学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体育教育现象的研究,以加深相互理解,促进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其二,为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学的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体育教育现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学的比较研究,对此加以把握是十分必要的。

4.3.3从教育的角度对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

如前所述,/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0。因此,对我国体育教育学的发展来说,研究内容应进一步充实,重点应从教育的角度对各种体育活动展开研究,同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人群展开有侧重性的研究。

在学校体育人群中,研究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群体的观点、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设置、教学、训练方式的改革及其对人的影响。这方面,一般可以区别出3个焦点和研究范围:1)教学和训练;2)教师和教练员的教育和培训;3)课程[7]。近年来,西方国家也关注通过体育教育学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得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在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内从事教学活动[36]。

在竞技体育人群中不仅应关注科学训练方法的探索与教练员的培训,也应关注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等不同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如/体教结合0、教练员的专业培训、运动员的/学训结合0等)。

在大众体育人群中应研究各类群众健身组织、俱乐部的建立、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他们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关注从教育的角

李世宏:/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度对人们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促进他们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不仅涉及到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还涉及到诸如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教养的获得、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4.4研究方法应明确两个要点

4.4.1要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从目前我国出版的5体育教育学6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来看,基本认为体育教育学的研究要综合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的运用。

笔者认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应突出从教育学的视角对体育教育学进行研究。如前所述,/Sportp?dag ogik 是一门从教育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研究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 ,,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这就是说,体育教育学应运用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体育教育0现象。教育学的概念,诸如教学、课程、教育公平、教育制度、全面发展教育等概念在体育教育学领域内的应用,有利于体育教育学基本概念体系的构建,也可以用来对体育教育现象进行具体分析与论证。因此,无论是体育教育政策、结构、体育教育制度,还是体育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互动研究,都可以借鉴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critical pedag ogy0(批判教育学)、/phenomeno logy pedagogy0 (现象学教育学)、/empiric pedagog y0(经验教育学)、/life education0(生命教育)等,这将有利于体育教育学获得良性发展。

4.4.2要注重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与人文科学的思辨研究相结合

在德国,/Sportp?dagogik0(体育教育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体系内的分支学科。因此,作为体育科学体系分支学科之一的Spo rtp?dagogik(体育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合理的,这也是承袭了体育科学体系的自然科学特征。然而,/在德国学界存在把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划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块的现象,但是他们强调这样的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两大块是截然分离的,主要是出于实用和便于操作的缘故。根据这样的划分体系,Sportp?dagog ik(体育教育学)归属于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人文科学类学科0[3]。这就告诉我们,在体育教育学的研究中应注意到体育科学知识体系也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而且,体育教育学自身也侧重于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人文科学类学科。因此,在体育教育学的研究中不应满足于实证研究,还应强调人文主义的思辨研究的必要性。

就我国体育教育学研究方法来说,形成了/文献法)))问卷、访问法)))统计法)))理性分析法的研究模式0[13]。由此可见,这种研究模式带有较为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这种情况在包括体育教育学在内的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有表现:/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被提升到一个不应有的高度,就连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有足够样本量的问卷调查和大量的数据陈述就可以安然过关。0[5]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通过诸如历史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哲学研究等人文科学的思辨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就目前西方体育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在过去的10年中,人文研究有了较大的增加,有许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了/研究人类的复杂性0,重视从/价值)理解0的立场出发,通过历史文献、个案、体验、理解和表达进行研究[7]。

4.5未来的发展

通过前文的探讨,认为/体育教育学0(Sportp?dag ogik)是一门从教育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将人类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这为我国体育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体育教育学可以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其他分支学科(如生物力学、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史等)对人所产生的/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从而对上述分支学科产生影响,并使得体育科学体系的各分支学科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这一纽带相互联系起来。因此,我国体育教育学未来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领域,而将更注重从教育的角度对人类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这一纽带将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学科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入探索彼此之间的联系。

有必要指出的是,体育教育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理论,关注于为人类构建一种-幸福.的生活,即通过体育教育学的研究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并且享受生活0[25]。因此,体育教育学不仅应关注诸如各类学校、体育俱乐部等正规机构中的体育教育活动,也应关注诸如家庭、电视、视频节目等非正规、非正式活动中的体育教育活动[39]。对我国体育教育学未来的发展来说,不仅应强调体育活动本身的研究,更应注重从教育意义上对不同体育人群进行研究,通过诸如竞技活动、游戏、体育课程等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帮助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获得/教育意义上0的发展,从而构建一种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对我国体育教育学未来的发展来说,不仅应进一步显现帮助人们构建/幸福的生活0这一独特的学科价值,更应注重发挥它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即体育教育学将通过/教育的角度0对人类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各种体育活动对人所产生的/教育意义上的发展0这一纽带将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学科联系起来,从而推动我国体育科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也

体育科学2011年(第31卷)第4期

意味着体育教育学将在我国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体育教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学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体育教育学学科要逐步走向成熟就离不开扎实的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期望本文能引发学术界对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关注与争鸣,以推动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红./教育学0的词源演变与应用现状之考察[J].上海教育科

研,2010,(1):11.

[2]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3]龚建林,杨文轩,陈琦,等.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J].体育学刊,2007,14(10):123.

[4]韩丹.谈体育概念的源流演变及其对我们的体育认识和改革的

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4):2,5.

[5]黄聚云.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若干方法论评析[J].体育

文化导刊,2006,(8):27.

[6]金季春.全国体育学院/七五0教材建设工作总结和/八五0教材

建设工作的初步设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2):11. [7]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M].金季春译.北

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73-276.

[8]刘波.S port概念在德国的研究与应用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

文化导刊,2007,(7):76-77.

[9]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刘绍增,周登嵩.新编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9-10.

[11]罗加冰,周平安主编.当代体育新学科[M].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1990:207.

[1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面对传统与权威的思索[M].沈

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77-178.

[13]邵伟德.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J].体育科

学,2002,22(4):50.

[14]施季刚.体育知识小百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5.

[15]滕子敬.体育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

[16]熊斗寅.几个国家体育科研发展概况[J].体育科技,1979,(1):

52.

[17]熊斗寅.体育科学的现状和趋势[J].体育教学与科研,1982,

(2):18.

[18]熊斗寅.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1983,19

(2):25.

[19]熊斗寅.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3,17(4):2.

[20]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情报室.西德联邦政府研究与发展项目的分

类系统[M].北京:中国科学院计划局,1981:前言,59.

[2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学学术报告会论文

摘要汇编[M].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987:33.

[2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辞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6.

[23]BEYE E(Red.).Wêrterbuch d er Sportw iss ens chaft-Deutsch

En glish Franzês isch[M]Sch orn dorf:H ofm ann,1987:591, 593.

[24]Bew egu ngsku ltur[EB/OL].h ttp://w w w.godic.n et/dict/Be-

w egungs kultur,2010-12-30.

[25]CORLET T J.T he Role of S port Pedagogy in th e Pres ervation

of Creativity,Exploration of H uman Lim its,and Traditional Virtu e[J].Qu est(00336297),1996,(4):449.

[26]CRUM B.Concerning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kn ow l-

edge in sport p edag ogy.[J].J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1986,

(5):211-220.

[27]Erziehung[EB/OL].h ttp://w w w.godic.n et/dict/Erziehun g,

2010-11-22.

[28]GRUPE O.Grundlagen der Sportp?dagogik:Kêrperlich keit,Be-

w egung u.Erfahru ng im S port[M].Schorndorf:H ofm ann, 1984.In halts verzeichn i.

[29]HAAG H.Sp ort Pedag ogy Th eory and Research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A].in SCH EM PP P.(Ed).S 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 port Pedagogy[M].New York:W axm ann M nster,1996:145-155.

[30]H AAG H.Res earch in-sport pedagogy.:One field of th eoret-i

cal study in the science of sport[J].Int Rev Edu,1989,(1):6.

[31]LINDA B.H istory of S port Pedagogy in North America[A].in

S CHE M PP P.(Ed).S cien tific Developmen t of Sport Pedagogy [M].New York:Waxmann M n ster,1996:15.

[32]M ART ON F,BOOT H S.Learning and Aw areness[M].M ah-

w ah,NJ:Erlbau m,1997:178.

[33]PROH L R.Vorles un Sportp?dagogik W inter sem ester2008/09

[EB/OL].http://ww w.un-i fran kfu rt.de/fb/fb05/ifs/s port-paedagogik/M itarbeiter/Prohl/Sportpaedagogik WS0809A.pdf, 2010-12-25.

[34]R;TH IG P.(Red).Sportw iss ens chaftliches L exik on4[M].

Schorn dorf:H ofmann,1977:285,286.

[35]S CHE M PP P.(Ed).S cien tific Developm ent of S port Pedagogy

[M].New York:W axm ann M ns ter,1996:Ind rotu ction IX--XI.

[36]SCH M IDT-M ILLARD T.Perspectives of M odern Sports Peda-

gogy[J].E ur J S port Sci,2003,(3):5.

[37]SIEDENT OP D.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Fitn ess,

and Sport[M].Lond on:M ayfield Pub lishing Company,1990: 316.

[38]S ILVERM AN D,E NNIS C.(Eds.).S tu dent Learning in Phys-

ical Education:Applying Res earch to En han ce Instru ction[M].

C ham paign,IL:H uman Kinetics,1996:3.

[39]T INNING R.Pedagogy,Sport Pedagogy,and the Field of K-i

nesiology[J].Quest(00336297),2008,(3):412-414,418,419.

李世宏:/体育教育学0概念的流变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启示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我选读的是美国作者丹尼尔?A?雷恩著中国学者李柱流等译,1986年版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考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本讲将介绍许多当代管理概念的起源,并说明管理概念是如何响应组织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还介绍许多当前管理所面临的趋势和问题,以便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说明管理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领域。丹尼尔?A雷恩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学从萌芽开始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这本书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管理思想,一个是演变。书中除了介绍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管理名家及其管理思想外,作者也叙述了贯穿在整个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那些不太出名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相对而言),或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对后来的管理名家产生了影响,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对管理思想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而不像以往我们学习的那样一个个断断续续的明珠。在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述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名人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明白这些管理思想产生的条件,也方便我们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条理很清晰,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是讲述管理思想的,属于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像国内众多的理论书籍一样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作者有意的让我们自己从书中描述中自己总结吧,这对我们也是另外一个意义。《管理思想的演变》不愧为一本名书,读完此书后,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将谈谈读过此书后我对管理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看法。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显得肤浅,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管理。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管理的演变和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管理是什么;第二: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管理学派和不同的管理学者都给管理下过不同定义,目前有关管理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但这些并不重要,就像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给他硬生生的定义,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管理的本质和其基本职能以及其系统理论。而对于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雷恩在书中提到,在五六十年代,管理界就对管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门科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不少学者为使管理成为一门正宗的科学而努力。在科学管理时代和前期的社会人时代,管理应该是被当作科学的,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管理理性的原则和严谨的理论,在此后随着人的因素逐渐受关注,管理的硬性较为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对管理作为科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管理的艺术性。而从现在管理学者的理论看来,他们既看到了管理的艺术的一面又看到了管理的科学性,菲德尔的权变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认为管理既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但其科学性要大于其艺术。作者的本来目的也是要介绍管理的,但他没有把管理的概念,职能等一些一般教科书上都会介绍的关于管理的知识再次搬出来。而是选择了关于管理思想的演变。这其实更能让读者去了解管理。因为,在了解了管理背后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

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基因的概念及发展 基因(gene)这个名词是1909年由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nsen)提出来的。他用基因这一名词来表示遗传的独立单位,相当于孟德尔在豌豆试验中提出的遗传因子。顾名思义,基因不仅是一个遗传物质在上下代之间传递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功能上的独立单位。 在遗传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基因仅仅是一个逻辑推理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已经证实了的物质和结构。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基因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证明了基因是以直线的形式排列在染色体上,因此人们认为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953年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基因是DNA的片段,确定了基因的化学本质。20世纪60年代,本茨(S.Benzer)又提出了基因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区分为突变子、互换子和顺反子三个不同单位。DNA分子上的一个碱基变化可以引起基因突变,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突变子;两个碱基之间可以发生互换,可以看成是一个互换子;一个顺反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作为功能单位的基因应该是顺反子。从分子水平来看,基因就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片段,经过转录和翻译能合成一条完整的多肽链。可是,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这个结论并不全面,因为有些基因在转录出RNA以后,不再翻译成蛋白质,如rRNA和tRNA就属于这种类型。另外,还有一类基因,如操纵基因,它们既没有转录作用,又没有翻译产物,仅仅起着控制和操纵基因活动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在DNA分子上有相当一部分片段,只是某些碱基的简单重复,这类不含有遗传信息的碱基片段,在真核细胞生物中数量可以很大,甚至在50%以上。关于DNA分子中这些重复碱基片段的作用,目前还不十分了解。有人推测可能有调节某些基因活动和稳定染色体结构的作用,其真正的功能尚待研究。因此,目前有的遗传学家认为,应该把基因看作是DNA 分子上具有特定功能的(或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 基因概念的发展 1909年,约翰逊(Johannsen)首次提出了基因(gene)的概念,用以替代孟德尔(Mendel)早年所提出的遗传因子(genetic factor)一词,并创立了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的概念,把遗传基础和表现性状科学地区分开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基因概念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1 1个基因1个酶 英国生理生化学家盖若德(Garrod.A.E)研究了人类中的先天代谢疾病,并于1909年出版了《先天代谢障碍》一书。他通过对白化病等疾病的分析,认识到基因与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即1个突变基因,1个代谢障碍。这种观点可以说是1个基因1个酶观点的先驱。 比得尔(Beadle.G.W)和塔特姆(Tatum.EL)对红色链孢霉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野生型的红色链孢霉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是因为它们自身具有合成一些营养物质的能力,如嘌呤、嘧啶、氨基酸等等。控制这些物质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将产生一些营养缺陷型的突变体,并证实了红色链孢霉各种突变体的异常代谢往往是一种酶的缺陷,产主这种酶缺陷的原因是单个基因的突变。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涵和外延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围。 一、概念的涵 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

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灾祸。而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的东西,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惩罚,又该怨谁呢?”向氏听了,如梦方醒,他拍着自己的脑袋,后悔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2:17.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长见[导读]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论概念涵义的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6913633.html, 论概念涵义的变迁 作者:李安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表述和传递思想的载体,一般情况下一个词汇所对应的概念是固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词汇所对应的概念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概念却被人们舍弃了原有的涵义,因而其外延也随之改变。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定义涵义同人们在表述概念时涵义的对比,论述了概念涵义的变迁。 关键词概念涵义定义表述变迁 中图分类号:B813 文献标识码:A “概念”一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经常通过语言运用概念表述和传递思想,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所交往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是可以被对方所理解的语言,而作为被表述和传递思想的概念也需要建立在双方对这个概念的涵义在知悉范围上相吻合,也就是交往双方所知悉的概念的外延具有全同关系。只有这样,交往双方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言语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解或误解的情况。但现实世界不是这种理想状态的情况,即便是同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也经常会有不解或误解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就将探讨是什么情况造成了这种问题。 在普通逻辑中,对于一个普遍概念来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们都不会认为它的意义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即认为在被文字定义赋予以意义之后就不会经常发生改变。但对概念的外延起影响作用的是概念的内涵,增加或减少概念的内涵势必会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在社会发 展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赋予概念新的涵义,或者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涵义,虽然在语言的层面上某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事实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已经和之前已有所不同了。 也许可以说概念在作为人们传达思想的媒介时其内涵其实是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相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描述内容的涵义的不变。但由于至今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对这种变化过程加以掌控,因此,我们该如何判别一个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变化呢?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还要引入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起决定作用的具体事务到底是概念的定义所描述内容的意味呢?还是在人们日常表述中所涉及概念的涵义呢?(为了便于论述起见,下文将二者分别称为“概念的定义内容”和“所表述概念的涵义”)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事例,“妇女”一词是一个概念,“妇女”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官方辞典中被描述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即在中国年满18周岁的女人都可称之为妇女。在步入21世纪前,“妇女”这个概念曾经在人们思想的交流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中国每年的3月8日作为年满18周岁的女性的节日,就是以“妇女节”命名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需要描述成年女子的时候已经逐渐舍弃了“妇女”这个称谓,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习惯使用“妇女”这个名词来表述“成年女子”这个概念了。比如,在当下各种对于范冰冰的描述中,从来没有在报道的描述中使用“妇女”一词。但实际上,“范冰冰”这个专有名词所指代对象的属性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 摘要 管理思想的演进,是建立【管理】这门科学存在性发展的主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影响管理思维的变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一直被认为是组成工作不可以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形成的过程,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成就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字: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的演变 壹、緒論 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后来为许多人所研究和宣扬,其中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阐述的有厄威克和古利克。厄威克的着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他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一)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二)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三)职责原则,即上级对所属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四)组织阶层原则;(五)控制广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所管辖的相互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下级人员不应超过五人或六人;(六)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七)协调原则;(八)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貳、管理思想之演進 一、早期管理思想 (一)理论背景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社会上、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中世纪,社会都是封闭的,教会控制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伴随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新教伦理兴起,激励人们获取成就,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开放而且推动了个人慈善事业的发展。 经济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重商主义逐渐衰落,市场伦理鼓励创新和竞争,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成为规模经济的推动力,工业化的大幕拉开。 政治上,代议制开始替代君主制,财产制度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制度背景。 (二)早期管理理论学派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 巴比奇、尤尔和迪潘更注重组织与方法问题,而欧文更关心工业化对人的影响。 卡内基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推动工业发展。 二、科学管理思想

基因概念的历史演变

课程论文:基础分子生物学 题目:基因概念的历史演变 基因概念的历史演变 摘要: 基因(gene)是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nsen)在1909年提出来的。在遗传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基因仅仅是1个逻辑推理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已经证实了的物质和结构。在基因遗传学史上,基因概念的发展大概分为以下阶段: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阶段;摩尔根的基因阶段;顺反子阶段和现代基因阶段。整个演变中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关键词:基因;概念;阶段;类型 正文: 一、早期的基因概念 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DNA分子的脱 氧核苷酸有四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 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1.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阶段 19世纪60年代初,孟德尔对具有不同形态的豌豆作杂交实验,在解释实验中每种性状的遗传行为时,用A代表红花,a代表白花,表明生物的某种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负责传递的,遗传下来的不是具体的性状,而是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是颗粒性的,在体 细胞内成双存在,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是代表决定某个 性状遗传的抽象符号。 孟德尔在阐明遗传因子在世代中传递规律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基因是世代相传的,基因是决定遗传性表达的。现在所说的“基因是生物体传递遗 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基本物质单位”,实际上就是孟德尔所阐明的基因观。 2.摩尔根的基因阶段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创造了“基因”这一术语,用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但还只是提出了遗传因子的符号,没有提出基因的物质概念。摩尔根对果蝇的研究结果表明,1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一些性状的遗传行为之所以不符合孟德尔的独立分配定律,就是因为代表这些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彼此连锁而不易分离。这样,代表特定性状的特定基因与某一条特定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联系起来。基因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从而赋予基因以物质的内涵。3.顺反子阶段 早期的基因概念是把基因作为决定性状的最小单位、突变的最小单位和重组的最小单位,后来,这种“三位一体”的概念不断受到新发现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953年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基因是DNA的片段,确定了基因的化学本质。 1957年,本泽尔(Seymour Benzer)以T4噬菌体为材料,在DNA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提出了顺反子(cistron)概念。 顺反子是1个遗传功能单位,1个顺反子决定1条多肽链。能产生1条多肽链的是1个顺反子,顺反子也就是基因的同义词。1个顺反子可以包含一系列突变单位——突变子。突变子是DNA中构成1个或若干个核苷酸。由于基因内的各个突变子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彼此之间能发生重组,重组频率与突变子之间的距离成正比。重组子代表1个空间单位,有起点和终点,可以是若干个密码子的重组,也可以是单个核苷酸的互换。如果是后者,重组子也就是突变子。 4.现代基因阶段 (1)操纵子 从分子水平来看,基因就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片段,经过转录和翻译能合成1条完整的多肽链。操纵基因与其控制下的一系列结构基因组成1个功能单位,称为操纵子。 (2)移动基因 移动基因指DNA能在有机体的染色体组内从1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它们能从1个位点切除,然后插入同一或不同染色体上的另一个位置。移动基因机构简单,由几个促进移位的基因组成。基因的跳动能够产生突变和染色体重排,进而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3)断裂基因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基因的遗传密码子是连续不断地并列在一起,形成1条没有间隔的完整基因实体。但后来通过对真核蛋白质编码基因结构的分析发现,在它们的核苷酸序列中间插入有与编码无关的DNA间隔区,使1个基因分隔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这种编码序列不连续的间断基因被称为断裂基因。 (4)假基因 1977年,G.Jacp根据对非洲爪蟾5S rRNA基因簇的研究,提出了假基因的概念,现已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假基因。这是一种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5)重叠基因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同一段DNA序列内,是不可能存在重叠的读码结构的。但是,随着DNA核着酸序列测定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在一些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中发现,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二基因类型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从_社区_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2002年第5期(总第154期学术论坛ACADEM IC FORUM NO. 5,2002 (Cumulatively NO. 154 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 胡鸿保1, 姜振华2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100872;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100081 [摘要]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共同体”, 社区研 究与时俱进, 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对社区作出不同的界定, 因此“, 何为社区”。[关键词];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 05-0123-04一、G 概念的翻译难题:“社 区”还是“共同体” 社会学研究者们认为“, 社区”概念进入学科领域, 当从1887年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 发表(G emeinschaft und G ese11schaft 《共同体与社会》 一书算起。德文G emeinschaft 一词可译作“共同体”, 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相比照, 主要是用来表示一种理想类型, 引用他的话就是:“关系本身即结 是偶然的, 机械的, 理性的。自然社会是感情的结 合, 以齐一心志为纽带; 人为社会是利害的结合, 以

[2] 契约关系为纽带。” 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G emeinschaft 这一概念时, 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G emeinschaft 的归属感、认同感; 而且他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路径、一种“理想类型”。因此, 在滕尼斯的视野中, G emeinschaft 的涵义十分广泛, 不仅包括地域共同体, 还包括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 人与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其精髓, 所以G emeinschaft 译作“共同体”应该说更贴近滕尼斯的本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 滕尼斯所提出的“社区”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研究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 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社区(G emeinschaft 译为英文的Community , 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英文Commun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tas , 有“共同性”、“联合”或“社会生活”等意思。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把社区问题作为其研究重点, 对美国不同类型的地域社会及其变迁进行深入的研究, 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尽管从研究取向上看, 美国芝加哥学派注重经验研究而 合, 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 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社会是公众性的, 是世界。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 从出生之时起, 就休戚与共, 同甘共苦。人们 [1] 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他乡异国。” 对此, 吴文藻的解释是“:‘自然社会’与‘人为社会’的区别, 乃是了解杜尼斯(即滕尼斯———引者社会学体系的锁匙……由这‘本质意志’而产生 (林了他所谓的‘自然社会’……反之‘作为意志’,

管理思想的演变

理思想的演变》这本书是本科学管理学这门课时的参考书目,这次要写读书笔记,我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它。光从题目来看,就知道它是一本的宏观、时间跨度很大的书,是一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历史,是学习管理课程的必读书目。 《管理思想的演变》作者是美国的丹尼尔·A·雷恩,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版本是1986年1月第一版。在全书的结尾丹尼尔·A·雷恩颇具哲学意味地点明了“管理思想演变”的过去和未来:“对于管理学者而言,历史中存在许多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过去作为序幕加以研究”。 在雷恩的这本书中,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今时代。除“早期管理思想”外,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雷恩这一见解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不是以时间来划分,而是以本文所说的管理哲学基本问题来划分的。 科学管理的核心人物是泰罗。泰罗强调的是效率。为此,他根据“工时研究”确立了他的管理方针: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使工人和资本家都得到利益。在一般人看来,成问题的主要是泰罗的“头等工人”概念,因为他是按照头等工人的标准来确定生产定额的。这说得再好,也是要求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然后由工人和资本家分享由此得到的剩余价值。泰罗是从研究如何消除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开始的。他把“磨洋工”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种,然后认为即使“无意的”磨洋工也应当消除,办法就是提高劳动强度。当然,泰罗并非要求无限制地提高劳动强度,而是把强度提高到所谓的“一个工人能够承受的正常进度”。他为自己辩解说,他的头等工人并不是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超人”,而是适合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负的人。怎样才算有抱负呢?看他有没有“达到目的的意志”。这个“目的”就是“能够承受的正常进度”给他带来的额外的工资或奖金收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