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沉与浮

一、单元概述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与浮就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与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与浮”她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瞧就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与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她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与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她们关于对物体就是上浮还就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她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她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与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她们的想法,使她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她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就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就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就是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就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打下一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就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资料库中的资料,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渗透了物体密度的概念。在相同的体积下,一些物体比水重,一些物体比水轻,它们的沉浮与之相关。

当然,本单元只就是研究了与沉浮现象有关的因素,并不能穷尽沉浮的规律。关于沉浮的进一步探索、浮力的计算等内容,将在初中的科学课中最终完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就是以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与驱动的。如“马铃薯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一课,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杯子里就是沉的,而在另一个杯子里却变浮了呢,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吧”一提出了推测;让我们来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就是水中的白乎乎的东西引起的变化吧”一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就这样使孩子们进人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动中,也就是通过“用这几种材料能制作什么样的船”“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来指引学生们设计与制作小船,并不断改进小船的制作的。

学生们因为有这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研究活动。也正就是因为她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她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

重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与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利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经历观察方法的设计、改进,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与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与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能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与思想。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习利用数据分析解释现象,懂得数据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

(一)背景与目标

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物体为什么会上浮与下沉,学生也有她们自己的解释。

表面上瞧就是一些物体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就是一些变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与被放液体的密度。人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所有的木材都会上浮”,这些表述都过于简化,生活中不难找到与这些说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就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就是上浮还就是下沉,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原因。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重量或其她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与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她们的重量与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与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把小刀、to枚回形针、3块相同大小的小木块、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就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第一部分:观察物体的沉浮

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就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就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就是放在水面上。接下来要判断塑料块在水里的沉浮情况,由于学生对砖块、木块的沉浮经验十分丰富,一般不会出现判断错误,而对塑料块的沉浮经验普遍不足。所以,应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然后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人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这里既就是复习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了铺垫。

需要指出的就是,若放人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块,塑料块的大部分就是浸人水中的,有些学生会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塑料块沉人水中了”,而不就是表述为“塑料块就是浮的”。因此,此项活动,也就是进一步界定“(浮

在水中的物体)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这个物体就是浮的”,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第二部分:观察更多的物体就是沉还就是浮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与标准,下面再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教科书安排了七种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七种材料就是有结构的,有学生极易做出沉浮判断的材料,如石头、泡沫塑料等,也有她们较难判断沉浮的材料,如胡萝卜、蜡烛头等。

因此,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科书对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预测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说说预测的理由,再把它们放在水中观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这种观察前的推测,就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进行初始的假想或推论,更就是调动思维的必要条件。

学生的预测,展示的就是她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初始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所以,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区分哪些预测就是正确的哪些预测就是错误的,结合自己的预测理由,进一步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就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的经验中,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变量)有以下几个: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就是否空心等。这些因素有些就是相互关联的,如大小、形状与就是否空心。接下来的学习,将围绕这些变量,进行沉浮原因的探索。

第三部分: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部分内容研究的就是材料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指向物质的密度概念,但在此处不出现密度概念。

教科书用橡皮与萝卜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实验研究。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学生会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切分橡皮与萝卜的方法,不限于教科书提供的方法,只要能够大致切分成差不多大小就可以。实验中使用小刀的时候,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橡皮与萝卜不能无限制地切小,切分得太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会改变探索的方向。

如果找不到能浮在水面的萝卜,可以用苹果等代替。

通过橡皮与萝卜的实验,学生会初步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就是不变的。

同样,做回形针与木块的实验就是对前一部分的逆向思考。通过实验学生会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增大,它们的沉浮状况也不会改变。

把这两个实验连起来观察,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就是不会改变的。可见,这部分内容隐含着材料本身的质地(物质的密度)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关系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1、观察物体的沉浮。

一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瞧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

然后出示砖块,演示把砖块轻轻放人水里,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出示木块,演示把木块轻轻放人水里,观察它的沉浮,板书:浮。这里确定了沉与浮的参照标准。

接着,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塑料块放人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猜测后,把塑料块轻轻放人水中,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并指出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者露出水面,都属于浮的情况。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与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与预测的理由填人表格;然后给学生发水槽,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人表格中。这里的顺序不要调换,如果一开始把水槽与物品全部放在桌上,学生有可能直接进行实验,而跳过了预测与思考沉浮理由的过程。

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同时全班讨论,我们在预测时,判断物体沉浮的依据就是什么?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把这些因素全部罗列在黑板上,以备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3、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提问:这块橡皮在水中就是沉的,萝卜就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与体积减小了多少?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不?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

(2)让学生把预测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写上预测理由。

(3)演示切分橡皮的方法,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为了保护桌面不受到小刀的划伤,可以在桌面垫上硬板纸或者木板。

(4)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5)提问:我们对橡皮与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不?

(6)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与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7 )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有什么特点。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背景与目标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与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但就是根据经验与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与体积有关。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

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人,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她原因。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与体积就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与体积切人。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与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教科书中提供了可控的材料: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与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意图通过特定的材料,探究出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

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相同体积下重量就是怎样影响物体沉浮的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潜水艇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原理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与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与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从前一节课的内容引人,提出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轻重、体积大小有关不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前一节课的材料与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这里所说的物体指的就是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在前一节课已引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会就是这样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就是不就是空心的有关;与它的轻重有关;与它的大小有关……

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就是怎样的关系呢?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就是大的沉、小的浮。

就是这样的不?教科书引导学生们先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1、把几种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标出它就是沉的还就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不?

2、把几种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标出它就是沉的还就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系不?

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与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经过排列整理,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并无她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当预想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想呢?这有两种可能:或许就是我们的观察有误;或许就是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轻重就是没有关系的(即我们的推测有误)。学生们对于“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大小、轻重就是无关的”这样的结论,大多表示半信半疑。事实上,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大小、轻重都就是有关的,其中本质的原因就是物体的密度,但就是这里还不适合出现密度这个概念,因此就用重量与体积这两个变量进行描述,这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因为就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在不考虑体积大小的情况下,就很难瞧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的关系;同样,在不考虑轻重的情况下,也很难瞧出物体的沉浮与体积大小的关系。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就是否与它的轻重有关系,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体积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就是否与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这就就是科学上的变量控制的思想,也就是这节课要求学生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的方法。

第二部分:控制其她因素进行研究

教科书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瞧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希望引导学生讨论猜测:可能就是重量与体积在同时影响物体的沉浮,从而顺利地引出控制一个因素

(变量),研究另一个因素(变量)作用的活动。同时,教科书以介绍科学家常用的方法,出示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教科书这部分的后两项观察活动就就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结果怎样?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不?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大小有关系不?就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这就就是学生所能理解的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到此为止,学生对物体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向科学概念迈进了一步。如果再进一步,希望学生感受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很容易沉。”这样,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更加深人。

教科书第5页最下面一行的问题“当我们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为什么能够瞧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呢?”意在提醒学生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与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在该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一否定一再否定一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第三部分:用小瓶子研究沉浮

这个活动就是前面活动的延续。空的小瓶子就是浮的,小瓶子的好处就是可以控制体积不变,往瓶子里加水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瓶子的重量,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瞧到重量就是怎样影响沉浮的,从而加深对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这个概念的理解。

教科书第6页中间,一个小瓶子悬浮在水中,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就是成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就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学生做出悬浮的小瓶子,只要求学生观察到,瓶子中的水超过某一个限度,小瓶子就会下沉,这其中也隐含着密度的概念,这里的密度就是小瓶子的平均密度。当平均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小瓶子就下沉。

到这里为止,教科书提出要求,希望学生能够整理所学内容,得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作进一步强化。

第四部分:潜水艇的原理

有了小瓶子活动的铺垫,学生对潜水艇的原理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小潜水艇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玩具,尽管学生理解了原理,还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甚至亲自制作简易潜水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建议

1、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这个活动展开,要利用上一节课的材料与实验记录单,把七种物体放在桌上,进行观察,您能瞧出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不?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体积大小有没有关系?

(1)把泡沫塑料、萝卜、空瓶子、小石块、回形针、橡皮、蜡烛等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就是沉的还就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有关系不?

(2)把泡沫塑料、萝卜、空瓶子、小石块、回形针、橡皮、蜡烛等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再用小卡片标出它就是沉的还就是浮的。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有关系不?

(3)为什么瞧不出它们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2、控制其她因素进行研究。

首先要让学生讨论得出可能就是物体重量与体积在同时影响着它们的沉浮,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希望学生能够应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思考出控制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科学家遇到这种情况时所采用的方法,顺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教育。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怎样?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又怎样?

(3)思考: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4)为什么用上一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瞧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用这两组材料,能够观察到物体的轻重、体积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3、用小瓶子继续研究沉浮规律。

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要提出任务即可。选择的空瓶子要能够浮在水面上,然后给学生提供滴管,让学生找到加多少水,小瓶子就开始下沉的临界线,标注记号。最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明白了什么。从而强化物体的体积不变,重量增加,沉浮会发生改变的结论。

再跟前面的实验结合起来,整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4、潜水艇的秘密。

关于潜水艇的原理,可以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进行讨论,也可以提供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当学生理解了潜水艇的原理之后,接下来的活动还就是相当重要的,一就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潜水艇,体验潜水艇的沉浮现象;二就是要提供自制简易潜水艇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制作潜水艇,提高她们的兴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跟“造一艘小船”一课结合起来,举办自制小船的展览会。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背景与目标

前面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学生对橡皮泥就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就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实心的橡皮泥沉人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就是船形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增大了。这里引人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若干橡皮泥、一只刻度杯、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就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就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第一部分: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教科书第7页,展示了一块橡皮泥的四种形状,把它们放人水中都会沉人水底。不同形状的橡皮泥,重量没有改变,学生很容易理解。因为橡皮泥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形状不影响重量。

这就是一个铺垫性的活动。

把一块橡皮泥改变成不同形状,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不?这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经验,怎么办?得想办法测出不同形状的橡皮泥的体积就是多少。怎样测出橡皮泥的体积呢?把橡皮泥放人盛水的刻度杯中,就能测出它的体积。比较几种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会发现体积没有变化。

所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这个测量橡皮泥体积的活动,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学生就是有经验的。教科书第7页提供了一种形状,实际上学生会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形状,它们都有共同之处:空心的或者就是船形。教科书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出能浮在水面的橡皮泥,这里有技术上的要求。当学生做出一些能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后,就会思考了,就是什么原因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橡皮泥的重量没有改变,改变的因素可能就就是浸人水中的体积了。

第三部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怎样测量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呢?教科书第8页提出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方法。称作“排开的水量”就是为了与“排水量”相区别,“排开的水量”指的就是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而“排水量”通常指的就是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

教科书第8页出示的就是用烧杯测量排开的水量,烧杯的刻度还不够精确。测量排开的水量的工作必须细致,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排开的水量的计算方法就是,放人物体后的刻度数减去原来的水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量。

教科书第8页的表格中,要测量五种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其中“实心团”与“沉的形状”两者排开的水量就是相同的,其她三种形状排开的水量也相同。比较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与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可以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人水中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人水中的体积大。从数据中可以瞧出,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不变,而浸人水中的体积增大。

知道了这个道理,学生也就能够理解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了。这里要求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四)教学建议

1、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这项活动只能用一块橡皮泥做实验。市面上有各种品牌的橡皮泥,教师要多加挑选,选择放在水中不会化掉的橡皮泥做实验,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影响精确度。

对于不同形状的橡皮泥,重量就是否改变,学生一般不会有异议。但就是体积就是否发生变化,学生肯定会

有不同意见,此时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的橡皮泥的体积,从而引出采用盛水的刻度杯来测量橡皮泥的体积的实验。

这里可以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提前,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记录,这项活动为后面的测量船形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打下了基础。

经过测量后,要求学生总结:橡皮泥的形状改变之后,重量不变,体积也不变,因此沉浮状况保持不变。

2、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此活动要求学生继续探索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在水面上。教学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例如采用竞赛的形式,提供学生多块橡皮泥,让学生做出尽可能多的形状。然后观察各种能浮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不能浮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初步感受它们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思考:同一块橡皮泥,在改变其形状后,有的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3、测量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思考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沉浮情况发生变化,就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2)把橡皮泥船放人刻度杯使之浮在水面上,观察水面指示的刻度。把船形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3)将实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数据,与船形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数据进行比较。

(4)分析就是什么原因使船形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

(5)解释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第4课造一艘小船

(一)背景与目标

船的发明就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与交流也大大增加。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前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怎样保持船身的稳定与平衡,如何装载更多的货物。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调试才能达成,因此对学生技能的发展就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还引导学生用其她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日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最后举办船的展览会与回忆船的发展史就是活动的延续,希望学生保持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历史,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人水中的体积。

、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片、玻璃弹子、船的发展史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五个部分,分别就是“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设计制造其她的船”“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与“船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

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就是难事,如果重复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教科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小船呢?这就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每组的橡皮泥数量相等,重量相等,不能在重量上做文章,只有在增大浸人水中的体积这一点上动脑筋,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装载量就越大。橡皮泥就是很容易改变形状的,这就为学生的动手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个活动,不仅仅要让学生造出一艘船,更要引导学生怎样利用限定的材料造出一艘大船,把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哪艘船装载多

船造好了,究竟哪艘船装载量大,需要检验,这也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教科书第9页,提供了用垫圈作为货物进行验证的方法。垫圈有大有小,垫圈的选择要与橡皮泥船的装载量相匹配,一般一艘橡皮泥船,最多能够装载20个垫圈,这样大小的垫圈比较理想,在课堂教学中容易比较装载量。

如果采用玻璃弹子作为装载的货物,就会遇到玻璃球滚来滚去的问题。这会使船不能很平稳地浮在水面上,而发生倾斜,也就影响了装载量。怎样保持船的平稳呢?教科书提示学生“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试试”。这也使

我们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这就是一个更为开放的问题,日的就是让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加开阔,为改变液体会改变沉浮打下伏笔。

第三部分:设计制造其她的船

通过观察研究,学生们已经明白了一些物体沉浮的道理。现在,她们要用学到的知识与获得的经验来造一艘其她的小船。

要造一艘什么样的小船呢?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可以先拟订一份造船的计划。教科书在这部分通过图片与文字向学生们介绍了造船的计划与实施步骤,引导学生们在课前完成一艘小船的制作。课堂上,主要来演示介绍自己的小船,并交流一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造小船就是在课前进行的,因此,上一课结束时要让学生们课外先自学这部分内容,在本节课前完成一艘小船的制作。

当然,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内进行。如果就是这样,那么本课就需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四部分:船的展览会;第五部分:船的发展史。

这两个活动可以结合起来进行。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好机会,也

就是“造一艘小船”教学成果的展示活动,又就是沉与浮单元教学的后续课外活动。

让学生们课外去收集各种船只的图片、模型及有关的文字资料,加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小船,就可以办一个船的展览会了。参观自己办的展览会,交流收集的各种资料,了解更多的船的作用与特点以及船的发明发展史,这将就是十分有趣也就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它将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对技术发展与人们生活关系的理解。这项活动,可以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教科书第11页,船的图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就是: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四)教学建议

1、用橡皮泥造船。

这项活动,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要让学生明白,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容易,不容易的就是利用相同数量的材料,制造出装载货物较多的小船,让学生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

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可以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怎样才能制造出装载量比较大的小船。教师要挑选比较理想的橡皮泥,即浸在水中不会化掉的橡皮泥,提供给各组的橡皮泥数量与重量要相等,让学生在公平的情况下竞争。

2、哪艘船装载多。

(1)等各组完成制造小船之后,组织讨论怎样比较每一只船的装载量。

(2)建议用适当大小的垫圈作为货物,来检验小船的装载量。

(3)放人垫圈的时候,动作要轻,分布要均匀。

(4)边放垫圈边记录数量,可以重复几次检验,取放得最多的一次的数值。

(5)把各组的最大装载量写在黑板上,比较其中的差别。

(6)让装载量最大的小组介绍经验。

3、设计制造其她的船。

这项活动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中完成计划的制定与小船的设计,

然后交流学生的设计,相互补充、完善。

如果事先布置学生自制小船,课堂上可以展示自制的小船,进行试航,讨论小船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

如果事先没有布置学生自制小船,就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画出小船的设计图,列出所需的材料,写出制作的步骤,再全班交流。制作的任务在课外完成,学生最好能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请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帮助。等适当时候,举办船的展览会。

4、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船的发展史。

(1)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选择学生收集的图片,按照船的发展史,把图片排列在黑板上。

(3)观瞧船的发展史的图片或录像,谈谈自己的体会。

(4)另外,可以把学生制作好的小船与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实验室作长

期展出交流。

第5课浮力

(一)背景与目标

第1课到第4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当一个物体放人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不管物体就是下沉还就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

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人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她们会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

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人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她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有关。

科学概念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四个部分,分别就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与“解释上浮的原因”。

第一部分:感受浮力

学生在平时的经验中,已经有了浮力的感受,当学生在游泳时能够感受到水对身体的浮力,当学生用救生圈游泳时,更能感受到水的浮力。这些对浮力的感受就是无意识的。学生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也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浮力。因此,浮力一词的出现,就从学生的平时感受出发。首先就是回忆手指压小船的感觉,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然后就是把一块泡沫塑料块压人水中,直接感受水的浮力。

当学生感受了浮力之后,教科书给出了浮力的描述性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在学生感受浮力的基础上给出的,因此只要求学生能理解、会使用浮力一词,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浮力的精确定义。同时,教科书告诉学生:当泡沫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这个结论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接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教科书第12页提供了一幅示意图,用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图示上,浮力与重力的箭头都从物体的重心出发,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理解这张示意图的意思,就是接下来学习的基础,

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图示的意义。

第二部分: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这个浮力有多大?这就是学生很自然产生的问题。要知道重力有多大,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同样道理,浮力有多大,也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关键就是怎样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呢?这就是一个测量中遇到的难题。教科书提出希望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出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的方法。

寻找方法的思路就是这样的: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弹簧秤只能测量拉力,泡沫塑料块浮在水面上,弹簧秤又不能测量压力,怎么办?能不能把弹簧秤放在水下拉呢?这种方法又不行!如果学生想不出方法,教科书在13页提供了测量泡沫塑料块浮力的方法:在杯子底部装上一个小滑轮或者一个小钩子,再利用一根细线绕过钩子,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弹簧秤的钩上,就可以测出它的浮力了。

这个测量方法的思考,就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适当地引导,或者让学生瞧教科书中的插图,按照插图安装测量装置。

教科书第13页的插图给出了测量的方法,也给出了测量浮力时的操作要求:拉线时,弹簧秤最好能接近垂直,如果歪斜的话,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图上的水槽最好能换成专门的杯子: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因为,这项活动不但要测量浮力,还要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后排开的水量,没有刻度的水槽就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当学生读出弹簧秤上的拉力数值时,就是不就是等于知道了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不就是!怎样转换成浮力的数值?教科书提供了示意图,标出了浮力、重力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浮力等于重力加上拉力。这幅示意图就是给学生瞧的,为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三者的关系。图示中还可以把重力与拉力合起来,与浮力的箭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

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之后,教科书提出了测量泡沫塑料块三种状况下的浮力大小:小部分浸人水中、大部分浸人水中与全部浸人水中。日的就是找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即体现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规律。

第三部分: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通过上一个活动,我们发现同一块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么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不?这个活动与前面的活动就是一种有机的结构,体现了思维递进。测量的方法与前面相同,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测量记录的数据填人表格,把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总结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

系,也就就是与浸人水中的体积大小的关系。教科书中“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就是对本课活动的总结。

第四部分:解释上浮的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浸人水中的体积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完全浸人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泡沫塑料块就浮起来了。等到浮在水面上之后,泡沫塑料块为什么不再向上冒?因为此时它浸人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也很小。小到与它受到的重力相等,因此就不再上浮,也不下沉。

如果学生能够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泡沫塑料块的上浮原因与静止原因,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了。

(四)教学建议

1、感受浮力。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就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上浮力与重力的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2、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学生知道了泡沫塑料块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把它压人水中,它所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测出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怎样测出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交流测量的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瞧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3、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教师要准备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不?

根据前一个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人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分析了排开的水量与浮力之间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自重与它所受到的浮力大小进行比较,发现浮力大于重力,所以就能解释教科书最后提到的一个问题了。

总之,要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完善学生的科学概念。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不

(一)背景与目标

学生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比较容易理解。对沉人水中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没有把握。但就是,学生会有一些生活经验,如游泳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会被水托起来,在水井中打水时,会感觉到装满水的水桶在未离开水面时要比提出水面轻许多。这些经验提醒学生,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教科书提出了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活动,在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要求上更进了一步。同时,通过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有关,这与前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科学概念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下沉的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画示意图,运用浮力与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f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三个部分,分别就是“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这就是一个学习中很自然地产生的问题。当学生测量了上浮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时,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问: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教科书第15页提供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井中提水时,在水中的水桶总就是比离开水面的水桶要轻,这就是什么原因?就是否说明水桶在水中同样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

教科书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完成任务。希望学生的设计,能够借鉴前一节课的成果,用示意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图: 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到下沉的物体确实受到了浮力作用,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这样计算:浮力=重力一弹簧秤拉力。

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根据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推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就是由浸人水中的体积大小(排开水的重量)决定的,可以推测下沉的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多少也会影响浮力的大小,所以设计了下沉物体“小部分浸人水中”“大部分浸人水中”与“全部浸人水中”的测量项日。通过测量,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同样,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测量的排开的7尺量与浮力的大小对比,学牛就能发现这个规律。

到现在为止,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统一起来,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第三部分: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教科书提出让学生用示意图画出石块与泡沫塑料块在水中的受力情况,这种情况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就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就是很高的。用图示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助于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的关系,构建起正确的概念。参考示意图如下:

(四)教学建议

1、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前一节课的内容导人,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就是否有这样的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就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您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手的感觉就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2、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学生已经验证了下沉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刚浸人水中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等把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后,弹簧秤上的读数会变小一点。就是不就是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化呢?就是不就是跟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原因差不多呢?这就引出了测量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

两组测量活动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完成,具体可以参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规律。

3、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背景与目标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就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与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日。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瞧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加热液滴与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就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阅读资料”。

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与清水的水杯中。结果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放人另一杯液体中的马铃薯浮。这个现象,很明显地指向一个变量: 液体。因为马铃薯就是同一个,液体的数量差不多,影响沉浮的因素只能就是液体了。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这个杯里的水就是不同的,她们对所观察到的沉浮现象,往往会沿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来做解释。这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人的液体有关。

教科书中三个孩子讨论的结果就是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了。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一种液体就是清水,但就是用肉眼观察两种液体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究竟另一种液体有什么特点呢?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她们会试着做自己的猜测(或解释)。

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区别?教科书提供了“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块铁片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这里的“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采用木夹夹着铁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实验设计。这就是出于安全考虑,当然也可以用木柄的金属调羹来加热液滴。如果用生日蜡烛来加热,也就是可以的。这样可以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增强她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她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加热后出现白色颗粒说明什么?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就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当然仅仅只有白色物质这个证据,学生就是无法判断出就是什么液体的。就是什么液体并不重要,重要的让学生继续思考:就是不就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第三部分: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就是不就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瞧。这样学生就卷人到了推测与验证活动中去了。实际上,并不就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就是不会浮起来的。因此,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就是很有好处的。

教科书第18页一位小女孩的话“再做一杯糖水试试瞧”,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要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当实验成功之后,学生会反思:原来马铃薯沉浮改变的原因就是液体发生了变化。那么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节课里,只能探索到液体里溶解了其她物质,溶解了其她物质之后,液体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个原因将在下节课里继续探索。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

教科书中提供的“淹不死人的湖一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或许会成为学生解释马铃薯沉浮的“理论依据”。

纵观全课,学生经历的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她们形成

科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就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并让学生去亲历。

(四)教学建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教师要选择小一些的马铃薯做演示实验,这样马铃薯能够放人杯子中。首先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然后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接着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就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教师演示所用的液体,可以就是食盐溶液,也可以就是糖溶液,也可以就是其她的溶液,为的就是不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为了防止学生尝,溶液必须就是无毒的。当然要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辨别。

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不?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此项活动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教学。

(1)提问:就是不就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不?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就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这里不希望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4)思考:从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5)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背景与目标

本课就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一密度。在前面所学的内容中,已经隐含了有关物体的密度概念,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就是从物体的重量与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就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

尽管如此,本课仍然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科学概念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

天平、图片。(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五部分,分别就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推测与验证”“判断塑料块的沉浮”“沉浮原理的应用”“整个单元的总结”。

第一部分: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本课从前一节课留下的问题切人: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小?因为用马铃薯做实验不太方便,实验的效果不就是很明显,所以教科书提出用钩码来做验证实验。因为测量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经学过,所以,这里只就是应用所学的方法,继续研究不同液体产生的浮力有什么不同。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钩码在不同的液体里,受到的浮力确实有差别,实验结果说明了我们的预测就是正确的。同理推测,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受到的浮力也有大小。如果反向思考,既然瞧到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就说明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说明它所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这就是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的。

那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教科书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秘密。

第二部分:推测与验证

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这一问题来设计活动:先让学生们推测,同体积的浓盐水与清水轻重一样不?盐水重还就是清水重?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它们的重量相同不?

这个活动,直接把原因指向物质的密度。

怎么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浓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就是怎样获得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浓盐水与清水?马铃薯的体积就就是它完全浸人水中排开的水量,只要测出马铃薯的体积,就可以用量筒量出同体积的浓盐水与清水;第二,体积相同的马铃薯、浓盐水与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凭手掂的感觉就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来的,这又需要天平来测量。这两种测量仪器的使用要向学生们做一简单说明。

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能发现什么?原来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这也就是密度的概念。如果联系前一节课的实验,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要轻。

这个结论的得出,仅仅有这样的证据就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三部分: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这部分的活动,既就是进一步验证前一个活动的证据,也就是巩固用同体积的物体比重量的概念,巩固密度的前概念。

教科书首先让学生进行判断,然后实际做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再一次验证,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就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第四部分:沉浮原理的应用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与比重计的照片。在生产上,比重计一般就是测量比较液体的密度的,根据比重计在液体中沉浮状况的比较,测出液体的密度,判断液体的质量。另外三幅图,展示的就是各种固体、液体相互之间的沉浮关系,可以瞧出物质的密度不同,沉浮都不一样。在第20页右下角的烧杯中,标有汞,就就是水银,“变性酒精”就是一种纯酒精中掺人变性物质与有色染料的酒精,与食用酒精相区别,防止误用,它的密度为0、8克/厘米3

第五部分:整个单元的总结

教科书提出两个关键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核心概念,促进学生关于沉浮的科学概念的构建。

学生的回答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显现出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

希望达到的最佳水平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同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当然也可以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描述物体的沉浮规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四)教学建议

1、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这个活动就是从前一节课的内容引人的。前一节课研究了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到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影响的原因分析。本课从液体产生的浮力角度进行分析,“就是不就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小?”这就是学生的推测,这个推测就是有根据的,因此可以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因为用马铃薯做实验验证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与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在这个分组实验中,建议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2、推测与验证。

这个活动就是为了探索“就是什么原因导致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1)思考不同液体中,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就是什么?

(2)从马铃薯与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就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与浓盐水重量就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就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与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与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并分析结果。让学生明白“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3、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这个活动直接承接前面一个活动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应用前面实验的成果,反过来再来验证前面实验的结

论。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教师要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验证可以用演示实验,也可以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

(3)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不?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就是同体积。

4、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5、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就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与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四、评价建议

评价应该成为单元整体与每一节课中自然产生的教学活动。平时教师的观察非常重要,要及时记录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与积极的评价,每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自我评价与纸笔测验。

一、评价要求

1、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去,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2、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体积、重量关系的认识,感受到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简单的沉浮现象。

3、学生能按要求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小船与“潜艇”。

4、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及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对相关的观察实验活动与资料信息产生更大的兴趣。如:制作浮沉子、收集各种船的图片、资料等。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平时留意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记录一些典型事例,作为对学生的整体印象。

2、记录单:学生画的示意图、计划单等,收集整理,装订成册,便于检查。

3、学生作品:根据学生制作的作品与作业进行评价。

4、材料准备:希望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从中可以瞧出学生的态度。

5、记载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有突出的表现,随时记录在评价本上。

6、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问卷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查。

7、纸笔测验: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技能,不考死记硬背的文字条日。

三、本单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与特别关注

1、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就是否清楚明白。

2、学生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浮力就是否准确熟练。

3、学生能否自制一艘小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萃 沉与浮单元概念 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的。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的。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拉力+重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26、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7、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 28、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盐。 29、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30、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3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32、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上浮。 33、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每立方厘米液体轻重的仪器。 3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卷一 一、我来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2 个小时。 3、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__向上_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水的浮力________。 5、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_,受冷时体积___缩小____,我们把 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热胀冷缩______。 6、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关。 7、热总是从__较热_______的一端向__较冷_______的一端传递。 二、我来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 )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2、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 )5、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6、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7、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 )9、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10、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午时三刻表示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 )12、相同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13、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14、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 (× )15、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三、我来选择:(每题1分,共18分) 1、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 B ) A、摆锤的重量 B、摆绳的长度 C、摆动的幅度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B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3、“傅科摆”可以证明…………………………( A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4、以下方法中,改变物体的( C ),不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A、自身的重量 B、体积 C、颜色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 ( A )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7、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B)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 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 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 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答: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或轻重)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练习】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关系。 2.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_________;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 ________. 3.橡皮块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成原来的八分之一甚至更小.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时() A.浮 B. 沉 C. 半浮半沉 D. 悬浮 4、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由不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为什么潜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答:潜艇有压载舱.当其中充满水时.潜艇就会下沉;当潜艇将其中的水排出时.潜艇就会上浮。所有潜艇时靠改变自身的重量大小改变浮沉的。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练习】 1.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________的容易上浮.________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_______,体积小的容易_______.(填“轻”或“重”.“下沉”或“上浮”) 2.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潜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沉浮的。 3.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4、在水中沉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中浮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 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 (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 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2.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 水的重力”是阿基米德定律。 5.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6.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 个力就是浮力。 7.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8.“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 受到的浮力最大。 1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二、问答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 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 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 改变沉浮的。)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排开量变大了】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 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 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5、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 船沿,心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6、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课本P14) 答: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7、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浮力等于重力)(压在水中时,泡沫浮力大于重力,若一松手,马 上就会上浮)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9、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 力等于重力。 10、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P19)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 的空瓶。 3、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 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4、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 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就大,排开的水量小,受到的浮力就小 6、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7、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8、“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排开水 的体积。 9、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因为相同体积的糖浆最重,水第二, 油最轻。 1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 的浮力最大。 1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3、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浮力等于重力)(压在水中时,泡沫浮力大于重力, 若一松手,马上就会上浮)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5、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 姓名班级 一、我的填空(每格1分,共20分)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 小时,白昼()小时。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的作用,方向是(),和重 力的方向相反。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4.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和()两类。 5.()是一种能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6.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的部分传向温度 ()的部分,直到(),这种传热方法叫()。 7.不同物体的传热()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 (),一般是()材料制成的。比如(). ()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有 ()等。 二、我的判断(每题2分,共20分) 1.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2.毛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衫产生的热量 多。() 3.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 ) 4.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5.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 的。() 6.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8.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9.“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 转。() 10.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浮的。()

三.我的选择(每题2,共28分) 1.塑料在()中会沉。 A.清水 B.盐水 C.食用油 2.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 A.春天 B.夏天 C.冬天 3.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4.下面那种情况物体排开的水量最大() 图1 图2 图3 A.图1 B.图3 C.图2和图3 5.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 水中会()。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6.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7.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8.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得速度比较()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滴速一样快 9.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5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 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0.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滴漏的滴水速度是与()无关的。 A.滴漏中的水位 B.漏水孔的大小 C.容器的颜色 1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沉与浮 一、单元概述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与浮就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与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与浮”她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瞧就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与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她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与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她们关于对物体就是上浮还就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她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她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与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她们的想法,使她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她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就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就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就是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就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打下一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就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资料库中的资料,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渗透了物体密度的概念。在相同的体积下,一些物体比水重,一些物体比水轻,它们的沉浮与之相关。 当然,本单元只就是研究了与沉浮现象有关的因素,并不能穷尽沉浮的规律。关于沉浮的进一步探索、浮力的计算等内容,将在初中的科学课中最终完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就是以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与驱动的。如“马铃薯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一课,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杯子里就是沉的,而在另一个杯子里却变浮了呢,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吧”一提出了推测;让我们来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就是水中的白乎乎的东西引起的变化吧”一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就这样使孩子们进人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动中,也就是通过“用这几种材料能制作什么样的船”“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来指引学生们设计与制作小船,并不断改进小船的制作的。 学生们因为有这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研究活动。也正就是因为她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她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