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

《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

2008年4月

第27卷第4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ingTearOomCollege(SocialScienc丑Edition)

Apt.2008

VoI.27No.4

《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

袁晓薇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在王维五律名作<终南山)的阐释史中,存在着审美和教化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看似荒谬,然而代不乏人。与此相应的是历史上一些名作的误读和曲解以及伴随而来的政治“诗祸”问题,可见这类经典误读的悠久传统。<终南山)的独特阐释现象典型地反映出传统诗教观念对诗歌阐释原则和解读方式的深层渗透和有力制约。

关键词:王维;<终南山);审美阐释;政治解读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8)04—0095—05

王维诗歌秀雅自然,疏宕淡远,既不艰涩深奥,也不朦胧隐约,历代解读阐释,歧见不多,只有少数诗作在后代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阅读感受,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在对《终南山》一诗的阐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围绕《终南山》有无政治寓意的分歧和争论也就成为王维诗歌阐释中的独特现象,典型地反映出传统诗教观念对诗歌阐释原则和解读方式的深层渗透和有力制约。

《终南山》是王维的五律名作,以全景式描写雄伟阔大的山水而著称。历代对《终南山》的阐释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化派”和“审美派”,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终南山》究竟是一首单纯的山水诗,还是寓含讽喻的政治诗。

‘!教化派”的始作俑者是宋人。北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了时人对《终南山》的解读:

说者谓王右丞<终南诗),皆讥时宰,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位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表而无内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畜恩泽偏也。“欲投何处宿,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讥刺时宰”论。在这一解读下,《终南山》就不是写景如画的模山范水之作,而是一首充满影射、隐曲委婉的政治讽喻诗,诗中通篇描写终南山的自然形貌只是借以作为政

治寓含的比附。此后,阮阅《诗话总龟》、计有功《唐诗纪事》等诗话相继引用了《古今诗话》中这一内容。然而就笔者所见的宋代评论资料来看,并没有对此明确加以褒贬的评议,宋代论者究竟是因为普遍认同而不作辩驳,还是出于不屑而置之不论;目前尚难以确定。明代开始出现了此说的积极响应者。徐伯龄对宋人这种解诗方式深表赞同,其《蟑精隽》卷十三《诗含比兴》条引录了《古今诗话》中的内容后评道:“可谓善说诗者矣。”【2】周瑶更将这一解读的妙处加以详细阐发:

以意逆志,果如寓言,则若合若无。借山势远近异观,状居高位宠者之威福,为变为殊;假山态倏忽莫测,形奸时

擅柄者之巧捷,何等蕴藉,何等尖快。[3]

言之凿凿,煞有介事,似乎不对《终南山》作此理解,就不足显示其艺术之高深妙诣。在此番论述之前,周延还引用了时人程全之的观点:

程全之<绪笺>亦云:王维《终南山)诗,刺杨国忠辈之宠幸也。

程氏显然也是宋人之论的拥护者,不仅完全接受了“讥刺时宰”说,并且进一步具体落实到杨国忠等身上。由此可见,明代持此种论调的还不在个别。清人吴乔对此说也部分认同,《围炉诗话》中引用了《古今诗话》的“讥刺时宰”说后评道:余谓看唐诗常须作此想,方有人处。而山谷又日:。喜穿凿者弃其大旨,而于所遇林泉人物,以为皆有所托,如世

间商度隐语,则诗委地矣。一山谷此篇,又不可不知也。[4】’

?收稿日期:2007—12—29

作者简介:袁晓薇,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万方数据

?96?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正

吴乔认为采取“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探究诗歌的比兴寄托深义有利于深入体认唐诗的意旨,但是又不主张一味穿凿附会,希望在二者之间把握一个适合的“度”,但是他并没有区分何者该“作此想”,何者又不当“作此想”,对《终南山》究竟当作何解也未置可否。王夫之则深入切当地探析了这一问题,针对宋人解诗的穿凿和僵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指出《终南山》只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之作,不得牵强附会。他在杜甫《野望》后评道:

诗有必有影射而作者,如供奉《远别离>。使无所为,则成呓语,其源自左徒《天问>、平子<四愁》来;亦有无为而作.者,如右丞《终南山>作,非有所为,岂可不以此咏终南也?

宋人不知比赋,句句为之牵合,乃章悖一派舞文,陷人机智。谢客“池塘生春草”是何等语,亦坐以讥刺,瞎尽古今人眼孔,除真有眼人,迎眸不乱耳。如此作自是野望绝佳写景

诗,只咏得现量分明,则以之怡神,以之寄怨,无所不可,方

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俗目不知,见其有

叶落、日沉、独鹤、昏鸦之语,辄妄臆其有国君危、贤人隐、奸

邪盛之意。审尔则何处更有杜陵邪![5]i019

王夫之明确区分了“有影射而作”和“无为而作”的两种不同情况,他的精当辨析深中解诗一味穿凿附会之弊。清代大多数论者都是坚定的“审美派”,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教化派”对《终南山》的政治解读,纷纷口诛笔伐。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说:

尤公记王右丞《终南山>诗,云或谓维讥时,此等附会大可恨。【6】

对穿凿附会的解诗方法深恶痛绝。笺注王维诗集的赵殿成和其好友王琦也是力诋索隐附会解诗方式的代表人物。赵殿成在笺注王维《终南山》时,指出宋人“讥刺时宰”之论“甚凿”,介绍友人王琦“平日论诗必因其自然之势,而不好为钩深索隐之言以求苟异于人,多与予见吻合者,故集中诸家曲说刊削殆尽,洗伐之功,实多得其益焉。”因此,他引用了王琦的话对“教化派”的曲说进行了批驳:

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为兴、为赋、为比,

而必曲为之说,日:“此有为而言也”。无乃矫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飞

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又何怪焉?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

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

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者当

奉为金科哉!【7】

王琦的意见和王夫之大体接近,强调应该对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式加以明确区分,主张读者在阅读时应该力图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旨。如果不顾作品的客观内容,只凭主观臆断,恣意曲解,必然造成对诗歌的误读。

和“教化派”力图在《终南山》中寻找政治讽喻的“微言大义”不同,“审美派”完全按照诗歌的审美特征去深人体会《终南山》的艺术匠心和优美意境。在这一审美阐释之下,《终南山》主要是作为写景如画的山水佳构和五律诗艺的典范代表而存在的。明清论者主要从虚实映衬、渲染烘托等技法的运用等方面来细致入微地阐发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六云:

近天状其高,到海言其迥,白云青霭,若合若无。远近之观异也。山形既广,非一星之分野所能该,今指中峰为

限,而各属一星,则变其分野矣,不唯星文有别。即壑问之

阴晴,亦自有殊,云气之升异耳。于是登陟既遥,投宿所无,

就樵者而问之,见山远而人居寡也。[8]

不仅体会到《终南山》变幻莫测、清虚空廓的气象和意蕴,而且揭示出该诗移步换形,以虚写实、互为映衬的笔法特征。明末钟惺在《唐诗归》中只评以一“画”【9J字,道出了该诗深得画理的重要艺术特色。清代对《终南山》的艺术评赏则更多精辟之见。由于《终南山》对景物的描写符合了王夫之“即景会心”的要求,因此王夫之对该诗十分欣赏,屡次评及。《唐诗评选》卷三云:

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连山到海隅”非徒为穷大语,读《禹贡>自知之。结语亦以形其阔

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5J粥

感受到王维在写法结构上的精心安排,指出该诗写景既能形容出景物的状貌特征,又得其物理情态。“妙在脱卸”,是典型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10]150的匠心妙笔。《姜斋诗话》中进一步评道: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

也。[ioJi∞

“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

则禅家所谓“现量9也。[io]147

强调该联出于作者亲身体验,而非得自刻意冥想。总之,王夫之对《终南山》融情于景的写法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对结旬尤为激赏,将《终南山》作为阐发其“现量”说的典范诗例之一。

《终南山》精湛的五律诗法也引起了“审美派”论者的充分重视,常被作为王维的五律代表作和

 万方数据

第4期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97?

杜甫的五律艺术相比较,如清人吴齐贤《论杜》中说:

唐人惟摩诘律诗可以颉颃老杜,然<终南山>一首:“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四句,诚

与老杜无间。接云“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已觉六句俱

景。至落旬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未免粘带而响,

亦稍落,承载上六句不起。老杜必推开一步有雄浑句以振

之矣。[1l】

吴齐贤认为王维《终南山》前四句在雄伟磅礴的气势上堪与杜甫比肩,然后四句难以为继,尤其末联为弱,未能振起全篇。沈德潜则认为《终南山》的结句自有其妙,其《唐诗别裁集》评道: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1扪

王夫之也以《终南山》为例,对王维和杜甫五律创作之区别作了极为精到的阐发,《唐诗评选》卷三评日:

工部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如终南之阔大,则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

樵夫”显之...…?所谓离钓三寸鲅鲅金鳞,少陵未尝问津及

此也。然五言之变,至此已极。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

虚作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511002

指出杜甫长于形容刻画,能够将极细微的物态情感描摹殆尽;王维则善于烘托渲染,笔触更为空灵生动,这种运虚入实的手法是杜甫较少涉笔的。以上诸家在对王维和杜甫五律的比较中虽然结论不一,但都一致认为王维《终南山》是其五律诗的代表作。

综上所述,在对《终南山》的阐释中,纯乎艺术审美层面的阐释与“教化派”的政治解读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审美派”最终明显占据上风,今人对《终南山》艺术特色的体认,主要是对明清以来《终南山》审美阐释的沿用和发展。

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显然是一种对原作的曲解或误读,但这一现象在古代诗歌阐释中较为普遍。除了《终南山》之外,王维其他诗歌也有被误读的现象,如明代杨慎在王维的《温泉寓目赠韦五郎》中读出了寓含“讽谏”的微言大义:

予尝爱王维《温泉寓目赠韦五郎》,诗云:“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闻道甘泉能献赋,

悬知独有子云才。”唐至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

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内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

此而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谓反而讽。末句欲韦郎

效子云之赋,则其讽谏司知。言之无罪,闻之可戒,得扬雄

之旨者,其王维乎;【13】

把一首写景佳作解成了讽谏奢靡的“美刺”之篇,顿时兴味索然,因此胡应麟批驳道:

右丞自纪景物,露台引韵耳。杨解甚迂,知诗者不待辩。……自世人酷好附会,遂使池塘春草,宫殿微风,气韵

风神,尽入乌有。至以落霞为飞蛾者,斯文之厄至是,余敢

嘿嘿哉!【14】

韦应物的名作《滁州西涧》也被作如下解读: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

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

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m】

也是极尽穿凿附会,清人徐盒}L嘲讽道:“令韦郎有知,岂不叫屈!”【16J然而也有人赞同,如清人黄生就评道:

垒首比兴。首喻君子在野,次喻小人在位;三四盖宦途利于奔竞。而己如虚舟不动而已。【17】

结合前述《终南山》阐释中的审美和教化之争可见关于经典名作的不同阐释实际上是诗歌解读方法和原则问题的论争。对诗歌作政教性阐释和审美性阐释是中国诗学中一直存在的两种原则,王维的《终南山》只是引发两种观念交锋的一个重要因由。

这些名作误读的一个共同点是认为诗歌必有其隐含的深意,从诗歌的意象中能够考索出其隐幽的讽喻之义。虽然这些误读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众多论者的辩驳和责难,然而在中国诗史上,却屡见不鲜,并且支持者中不乏深有艺术素养的评家,如周瑶是明代著名诗评家,谢枋得是南宋诗文名家,权德舆更是中唐发展意境理论的重要人物,杨慎、黄生等皆是识见不俗的名家。要说他们毫不懂诗,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们笃信此种附会索隐的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对诗歌的政教性阐释是深受儒家诗教影响的一种阐释原则,其源头可上溯到汉儒解《诗》。

汉代《毛诗》学者继承了孔子说《诗》的基本精神,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教化功能。出于深重的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他们在“兴”、“观”、“群”、“怨”中主要突出了“诗可以怨”的功能,由此观点生发,将《诗》之比兴视为美刺讽喻的别称,如“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18]这就赋予比兴以政教讽喻的内涵,使所有的比兴明确地指向劝诫君王、针砭时弊、纲纪人伦。因此,他们将《诗》中男女情爱之比兴,大多转换为君臣后妃之美刺,在训释比兴时,多纳入“刺时闵乱”模式以及

 万方数据

?98?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笠

归之于“礼”字。总之,对所有的比兴都作教化讽喻的联想,所谓“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19J于是,诗三百就成为一部谏书。这已经构成了对《诗经》原典意义的改造或曲解,但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学的基本走向。概而论之,汉儒的“比兴”说突出地体现为“引类连譬”的思维模式和“主文而谲谏”的阐释原则120J。“引类连譬”是将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和人类社会既有的种种观念意识进行联系,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固定的对应关系,某一类物象就喻示某一种特定的观念意识。“主文而谲谏”则是要求作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政治讽谏隐藏于含蓄的文辞中,读者则需要发挥“引类连譬”的联想,将这些文辞的真实本义破译出来。这就将孑Lf-J诗教观进一步引向实用性和功利化,为中国诗学的创作论和阐释论两方面都定下了基调。从这一意义上讲,对《终南山》作政治解读出现在宋代那样一个儒家伦理教化观念向诗学高度渗透的时代,似乎并不令人意外。当然,这种比兴本身也能够造成“寄托遥深”的艺术至境,但更可能导致穿凿附会的阐释误区,因为容易将诗歌意象具有的丰富意蕴和联想功能过分简单化、狭隘化,成为各类“误读”的主要根源。持政教解诗立场的读者,往往千篇一律地以政教讽喻的代码来肢解文学作品,将意象和寓意之间作简单的比附,这样一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水风月、雨雪风霜等等皆成为简单的代码和符号,以至于出现了五代诗僧虚中《流类手鉴》这类沦为庸俗化的荒唐比附[21]。而一味从政治讽喻方面探究作品的本义,在貌似深幽的索隐中必然造成对诗歌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的遮蔽和否定,历史上层出不穷的“诗祸”就是由此而来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李泌诗中曾有“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之句,杨国忠向唐玄宗诉说这是在讥讽自己,玄宗调侃道:“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22]李白《清平调》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用赵飞燕来比她,是“贱之甚矣”,李白因此为杨贵妃所忌[Z3]。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有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人向神宗说苏轼有“不臣意”,因为“陛下龙飞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不以为然,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ⅢJ由此可见,这些对诗歌的曲解附会都与文

网深织、奸佞构陷有关。王夫之更是明确指出其政治根源:“宋人不知比赋,句句为之牵合,乃章悖一派舞文,陷人机智。”(见前引《唐诗评选》语)政治上的文字狱与对诗歌进行穿凿附会的解读方式虽然性质不同,但源于同样的“比兴一美刺”思维定势。清代文字狱盛行,乾隆时期更是大兴文字狱,文人学者动辄以诗文得罪,往往招致杀身之祸。’赵殿成、王琦、何文焕处于雍正、乾隆时期,论及文祸不免心有余悸。他们深刻意识到,在诗歌中寻求政治讽喻的解诗方法如果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索隐曲懈诗歌痛加诋伐。

要之,在历代众多著名诗作的曲解中,王维的《终南山》所引发的争论最多,虽然“教化派”在阐释中未能成为主流,主要是作为“逆流”被抵制批驳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即便是有“唯美”倾向的王维诗歌也不免受到政治解读的牵扯,反映出中国诗学中的政教性阐释原则的强大制约性。因此,《终南山》阐释现象突出地体现了传统重功利的诗教说对诗歌阐释原则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颀.古今诗话[M]//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158.

[2]徐伯龄.臻精隽:卷十三[M]/伎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周挺等.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M]//中华大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70.

[4]吴乔.围炉诗话:卷三[M]//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56.

[5]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M].长沙:岳麓书社,1988.

[6]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M]//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810.

[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5.

[8]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946.

[9]钟惺.唐诗归:卷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176.

[IO]:V夫之.姜斋诗话:卷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11]吴齐贤.论杜[M]//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2349.

[1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6.

[13]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胡应麟.艺林学山[M]∥昊文治.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5782.

 万方数据

第4期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99?[15]高榛.唐诗品j[:卷四十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0]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第一章[M].南昌:扛西人民453.出版社。1990.

[16]主百里,词苑丛谈校笺: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社。1988:164.2003:281—282.

【17]黄生.唐诗评:卷四[M】∥何庆善.唐诗评三种.合肥:黄[2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M].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书社,1995:334.1987:411—412.

[18]郑玄.周礼注疏:(卷二十三)[M]//十三经注疏.北京:[23]乐史.杨太真外传[M]//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中华书局,1980:796.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5:136—137.[19]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24]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书局.19踟:270.中华书局,1981:410.

责任编校:孙永玉TheInterpretationandlheInfluenceofTraditionalPoeticConceptsinlhePoemZhongnanshan

YUANXiao-wei

(scudofHtananity,HefeiTeachersCollege,Hefei230061,Anhui,China)

Almrnet:Therearetwodiffe嘲taestheticandcorrectionalmefnsofinterpretationinthehistoryofinterpretationofWNGWei’sfamouswork;刀anngnanshan.Politicalinterpretationofz刀umgnanshan∞吣absurd,however,therearemanysuchpeo-

pieinthehistory.CorrespondingtOthis.there8reflOtTlemisunderstandingandmisinterpretationofat]trlefamousworks鹅well

∞theattendantpoliticalpoetrydisasterinthehistory.TKsshowsthatsuchmisunderstandingofclassicalworksisalong-stand—

ingtradition.田砣uniqueexplanationphenomenonof,刁mngnanshanreflectsthatthetraditionalconceptsoftheinterpretation0f

theprincipleofthedeeppenetmtionandstrongconstraintsfortheprincipleofthepoetryexplanationandthewayofthepoetry

interpretation.

K珂words:W^NGWei;Zlumgnanshan;aestheticinterpretation;politicalinterpretation;

-■———●--—●——+斗——●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

余昌谷《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第2次印刷发行

陈宗俊

我院余昌谷教授的专著《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于2006年10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仅一年时间,又于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发行。在学术著作销售不景气的当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第1次印刷发行不久,我省资深文艺理论家、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严云受教授即致信该书作者:“你在多年教学、研究基础上,潜心思索,撰为此书,至为可贵。当今人心浮躁,学术领域内亦然,满眼泡沫。如你之厚重的论著,已不能多见矣!大著论述七个小说家群体,以宏观审视的眼光观照创作个体,由个人作品分析,走向综合,升华出学理的归结。这一思考途径完全适合你的论题。虽追求宏观梳理、概括,但无一句空言。”此评论言简意赅,不仅道出了该书之优长,也肯定了作者治学之谨严。

《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一书系余昌谷教授的又一部严谨的治学之作。全书共分七大章,分别论述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红色经典小说家、“右派”小说家、知青小说家、先锋小说家、新写实小说家、晚生代小说家、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等七大群体,做到了既从“史”的角度梳理出这些群体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又从“论”的维度揭示出各个群体的创作特征、审美倾向、艺术风格,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局限,因而读过全书,我们既可以从中窥见到文学追踪时代发展的一个基本走向,亦可从一个较深层面加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和思考。

余昌谷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小说的教学与研究,新世纪以来又将研究的触角指向当代小说家群体。该书即是作者在深入教学中不断调整讲义纲目,拓展讲义内容,使之逐步完善的结晶。从“讲义”到“专著”,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不乏先例。<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第2次印刷发行,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教研结合、教研相长这一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万方数据

《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

作者:袁晓薇, YUAN Xiao-wei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27(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4条)

1.李颀古今诗话 1980

2.徐伯龄虫覃精隽 1989

3.周王廷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2002

4.吴乔围炉诗话 1983

5.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1988

6.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1981

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 1998

8.唐汝询唐诗解 2000

9.钟惺唐诗归:卷九 1985

10.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 1961

11.吴齐贤论杜 1979

1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975

13.杨慎升庵集 1989

14.胡应麟艺林学山 1997

15.高木秉唐诗品汇:卷四十九 1982

16.王百里词苑丛谈校笺 1988

17.黄生唐诗评 1995

18.郑玄周礼注疏 1980

19.孔颖达毛诗正义 1980

20.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 1990

2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2003

22.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 1987

23.乐史杨太真外传 1985

24.叶梦得石林诗话 1981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王辉斌关于王维的隐居问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0(6)

隐居在王维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王维的隐居实况,历来众说纷纭.其实,王维一生共隐居四次:首隐在开元四年的终南山,嵩山之隐为其第二次,第三次系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晚年则辞职归隐于终南,即其一生一隐嵩山、三隐终南.传统的淇上之隐与开元末之弃官归隐二说,均属子虚乌有,且王维一生也从不曾"亦官亦隐"过.

2.期刊论文赵超.ZHAO Chao初盛唐的崇道狂迷--谈终南山道教与文人活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2)

在唐代崇道的大环境下,终南山凭借着自身的道教优势和与帝王的特殊关系成为一代道教名山.又由于它距离京都不远往来方便,就很自然地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子在此流连、隐居.他们或以退为进或修道养性,透过这一小的群体我们可以窥见初盛唐诗人的崇道风貌及其文化成因.

3.期刊论文毕仁忠.蔡海霄科技引领高速公路第一隧——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关键技

术研究"纪实-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7(2)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终南山》传神地勾画出一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将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美称的终南山展示在我们眼前.而今,就是在这片土地上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的建成通车,不仅标志着我国西部交通建设一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完工,更为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在秦岭大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增添了一笔亮彩.

4.期刊论文李娜恬淡清丽诗中有画——王维《山居秋暝》赏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6)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恬静淡远,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即是此类中的代表.

5.期刊论文原欣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文导读教学设计-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9(4)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查"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秀才,隋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后用对文人学士的敬称.

6.期刊论文杨日红咏秋诗话-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09(3)

人们多以"金"饰"秋",诗人们热爱秋景之美,在诗作中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下,一场秋雨后,恰逢黄昏,山中显得空旷而宁静.诗人以画家的彩笔,把明月、清泉、竹林、荷花,以及喧笑晚归的浣女、顺流而下的小舟有机地镶嵌在一个画面里,有声有色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写意山水图".杜牧有<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期刊论文赵熊伤辋川-西部大开发2002(3)

知道了王维,也就知道了辋川.知道了春的辋川"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知道了夏的辋川"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知道了秋的辋川"飞鸟去不尽,连山复秋色";知道了冬的辋川"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辋川在陕西蓝田境内终南山北麓,距古长安城仅百十里.

8.期刊论文陈会茹护士新娘-当代护士(综合版)2008(5)

多年以前,毕业分配时,我来到位于终南山北麂的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门诊部工作.这里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故居,如今成为了航天固体动力基地.初来乍到,适逢盛夏,秀丽的山川、欢腾的河水、迷蒙的辋川烟雨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我.然而不久,我就对这里枯燥的生活感到厌倦.

9.学位论文王陆健从王维到范宽——终南山水与唐宋山水画的演变2007

山水画在唐宋之际演变成南北两种不同的画风。终南山作为孕育这两种画风画派的源头,为中国山水画形态与内涵的演变作出了历史的铺垫。

本文以实地考察终南山自然地貌为依据,以王维、范宽传世与著录的作品为重心,以唐宋画论、史料笔记和诗赋为论资,以今人研究成果为参考

,同时比照关中地区唐代墓室壁画以及后世石刻与版画,论述从王维到范宽的山水画的开拓与变革,探究终南山水与唐宋山水画的演变机制。

唐代是终南山历史地位最为彰显的时期,也是终南山水被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广泛称道的时代。王维基于终南山辋川山水的诗歌及绘画作品,标志着唐人对于山水审美趣味的转向。其山水诗画的开拓与创新,特别是水墨画风,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方向与演变进程。

五代后唐之后,长安城废不为都,但终南山作为文脉的影响力还存在。北宋的统一也使终南山的人文传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关仝、范宽等隐居于此,进一步开拓了全景山水画的表现,使水墨山水取代了青绿山水的主流地位,中国山水艺术精神也终于确立了自己最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

王维、范宽对于终南山水的描写,得以唤起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联想,山水画因此在再现地方实景的基础上,被赋予了画外之意。画家们入乎其中得其生气,出乎其外得其高致,从而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迥异的画风。王维作为归隐终南的南宗鼻祖,标举士气逸韵,追求笔墨情趣,开诗、画艺术融会贯通的时代风气,弥合了绘画的形式同文学意境的分裂,开创了文人画之先河。而范宽作为卜居终南的北派巨匠,则以重笔浓墨,确立了雄伟壮阔、刚健浑朴的北派山水,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7223724.html,/Periodical_aqsfxyxb-shkx200804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