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

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4、三维地带性有哪些表现

纬度地带性: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陆地生态系统、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物学特性的纬度地带性(人种人体地理适应类型)海陆梯度地带性: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如上

5、你怎样理解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定义+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

1、概念: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位置的地理专业术语。

地理位置是之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它一般根据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我们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与否进行定位。一般分为相对地理位置和绝对地理位置。这是地理位置的自然位置。另外,人们更多地是从人类社会的种咱需要,划分为政治地理位置,人文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等功能性地理位置。

区位因子:是一个地点上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那些因素。韦伯的区位因子体系①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发生作用不同)②区域性因子、集散因子、分散因子(空间性质不同)③自然技术因子和社会文化因子(种类和特殊性)

2、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的先后,可分为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①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变化,农业生产也相继变化,农业区位布

局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第一圈为自

由农业带,蔬菜水果奶;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第六圈粗放牧业圈

②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区位因子和原料指数,并认为具有决定性的一般区位因子

是运费,劳动费,集聚。

③廖什市场区位论: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

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

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导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

3、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杜能圈是怎样的分布

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蔬菜水果奶;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轮作式农业;第四圈谷草式农业;第五圈三圃式农业(黑麦、大麦、休闲三区轮作);第六圈粗放牧业圈

4、杜能农业区位论评价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2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韦伯的区位论基本原则是什么

最小费用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6、按区位论形成了哪些工业布局的类型

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7、你认识到的工业或企业布局有哪些区位特征?

8、工业区位论的评价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在现实中有较普遍的实用价值,对现实工业布局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比如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消费、政府政策的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怎样理解区域

语汇上的区域是泛指的,即一定的空间范围,大到宇宙的某个星空,小到室内的一个角。

地理学上的区域:广义的区域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狭义的区域指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

地理科学上的区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区域空间、区域发展等术语中的区域,指以上所言的狭义的区域。

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经济增长指有更多的产出,就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具体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的上升。发展比增长赋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产出的种类有所不同,产品生产和分配优化,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发生进步或变革,环境得到改善。

联系: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必须进步,必须伴随经济增长社会政治体制也同时发生进步或变革。

3、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理论有哪些?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传递理论、费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论、梯度推移理论、陆大道的点轴发展理论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①支配效应:增长极经济单元处于支配地位,其他经济单元处于被支配地位

②数乘效应:一个部门的发展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使其他部门产生连锁的系列的促

发效应。

③极化扩散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然后扩散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总之,增长极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强化市场竞争,促进创新活动,带动区域经理发展。

5、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是什么

(1)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第一产业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先是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最后逐步趋于稳定。

(3)在第二产业内的各工业部门之间,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相比,比重趋于增大,呈现出高加工度化趋势。

(4)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这就是:在整个产业的各种行业中,传统行业逐渐被新兴行业所取代,新兴行业不断从传统行业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主导性行业;在制造业内部中,产业结构逐步表现出技术密集型趋势,技术或者说高科技密集产业不断涌现;整个产业非农业、非工业倾向日益明显化,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6、区域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原始采集时代区域→农耕社会区域→工业化预备阶段区域→工业化起飞阶段区域→工业化大发展阶段区域→后工业化区域

7、怎样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①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

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③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措施:(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1 人地关系理论包括哪些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气候寒暖造成人的感受性差异

可能论,维达尔-白兰士:世界无必然,到处存在或然,人类是机遇的主人

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思想:每个国家都是人类的一部分,地球的一部分,属于土地的有机体

共生理论:.本奈特和.乔利:由于长时间、大范围的环境干涉策略的无能,促使人们通过共生来控制人类——环境系统

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资源状况影响产业布局,地表形态影响生产生活,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①对岩石圈的影响(地表形态)②对大气圈的影响(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③

对水圈的影响(水的时空分布、水系、污染)④对生物圈的影响(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

4、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地关系

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带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也是生态学的规律之一。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种资源)。

2、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上形成了哪些理论

停止和减缓增长理论:零增长理论、增长价值怀疑论、理想稳态经济、非工业化经济、小型经济论

持续增长经济理论:凯恩斯持续增长理论、大过渡经济理论

新发展理论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公平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需求原则④和谐原则⑤高效率原则⑥质量升级原则

4、现代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固体地球与大气、水体、生物、人类之间的界面层,物质能量交换最活跃)这一特殊的物质体系。

2、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地理哲学、元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

3、你知道了哪些地理学家,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他们各自的贡献是什么

4、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体系: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法:地图方法、地理调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实验

与地理模拟

5、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1.固体地球分几个层圈?地球大气分几个层圈?对流层有何特点?

地核、地幔、地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对流层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

(2)空气对流运动显着.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为什么登山运动员既要穿羽绒服又要戴太阳镜?

山顶离太阳近,空气稀薄,积雪反射,所以要戴太阳镜;

长波辐射随高度增加而减弱,温度随高度递减,所以穿羽绒服

3.为什么迄今为止在人类探测的星球上,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

①引力大小适中,②运动周期适中,③日地距离适中

4.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利发电,燃煤火力发电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人类发电只是太阳能几十亿分之一,没有太阳能就不会有水循环。

5.为什么同样平整的土地,在城市中心的地价比城市周边的地价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土地利用效率高

6.为什么火山、地震、地热、温泉多集中在一起?并绝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板块运动

论述

1 用三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分析上海、青

藏高原、新疆的环境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上海:长江出海口,亚热带、气候湿润、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有利于农业生产。稻作农业,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处于亚热带,但海拔高度高,气候寒冷,只适合种青稞等高寒作物,适合发展高原农业和畜牧业

新疆:地处温带大陆内部,日照强,降水少,地势有高山和盆地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绿洲农业,种植甘甜瓜果和长绒棉

2 请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评价

1,现实中很难满足克氏提出的假设条件.

2,克氏理论缺少对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下限的详细分析,只是注重对上限

的分析,根据上限来布局各级中心地.

3,克氏中心地系统的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这很难与现实情况

相符合.

4,克氏把消费者作为"经济人"看待,认为消费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

但现实中,消费者外出更倾向于高级中心地.

5,克氏忽视了集聚效益,只注重各等级设施的出现,却不重视其出

他把逻辑演绎的思维方法引进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使地理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的应用。他的理论标志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由于中心地与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又可以比较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设施和其他经济、社会职能,因此,中心地理论还成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下图为某城市,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化工厂 B菜田 C茶园 D林业 E小麦 F印刷厂 G 商业街 H食品厂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

现象。凌汛主要是由于受气温、水温、流量与河道形态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

影响而形成的。试分析黄河在哪些河段(图示中的A、B、C)有凌汛现象?为

什么?

AC因为这一段河流上游在低纬度,下游在高纬度,秋冬季高纬度先结冰,春季低纬度先解冻

下图为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示意图,请将图中的字母相应相应内容:

燃烧、食物、绿色植物、微生物分解、食草动物、植物残体、食肉动物、化

石燃料

书上的65页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基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

(856地理学综合)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6地理学综合 适用专业: 070502人文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地理》、《地理科学导论》两门人文地理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人文地理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中国地理 1.中国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2.中国自然资源(含海洋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评价 3.中国工农业发展基础与空间布局 4.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分布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6.中国经济、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 7.不同区划类型的特点、功能和应用 8.不同区域发展战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9.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

第二章地理科学导论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的地理效用 3.环境空间 4.区位空间 5.区域空间 6.人地关系理论 7.文化生态理论 8.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 9.现代人文地理学方法及其应用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白光润等编.地理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纬度地带性 2.地理扩散规律 3.农业地域类型 4.地理大发现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二)简答(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2.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江西省地貌特征分析 4.简述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难点 5.3S技术在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三)分析论述(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论述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2.明代王士性著《广志绎:卷一·方舆崖略》中提到“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而身自不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请分析其人文地理学价值。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 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 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 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的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人与地因果反馈的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就是地球得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所形成得、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得、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得、开放得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得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得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得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得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得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得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与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得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得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得、生态得与资源得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得,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得基础得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与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得位置得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得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得痕迹得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空间结构:空间系统就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得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得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得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就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得“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得进程所呈现出来得有规律有秩序得流动性、变动性结构。第二章地理科学得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得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就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得) 2、地域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与与其有关得其她地域——它得背景地域、相关地域与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与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地域系统得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人与地因果反馈得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Ⅱ ①公理Ⅰ:任何地域都就是人地关系得地域 ②公理Ⅱ:任何地域都就是地域系统中得地域 ③公理Ⅲ:任何地域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地域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e地球陆地表层系统e地球表层系统e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1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 ——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 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国地理》 (1)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所以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并进行总结和归纳,所以在看课本时候,一定要理解其含义。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还应看其他相关书籍。……………… (7)中国地理方面,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时,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8)《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 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2011年8道题目中,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尤其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其他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尤其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2011年,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平时可以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归纳其中的要点,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总之,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从基础开始,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但并不是脱离课本,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 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历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1)《地理科学导论》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2)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3)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4)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中国地理教程》 ……………… 考试重点 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 1)《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报告 第一次接触地理信息技术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虽然当时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不是很多,但根据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对地理方面的兴趣以及在网上对它的了解。高考之后我毅然的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并有幸来到滁州学院学习这个专业。通过开学后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又简称GIS。是一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国)起源的地理信息科学。随着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期以及二十一世纪前期,地理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并且在此段时间内取得了许多建设性的成果,在工程建筑、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人口、交通、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计算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大批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地理信息技术出现了,比如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工具arcgis软件的诞生。正是由于它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与和它相关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例如测绘、地理科学、地图学、遥感等。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同的是它也具有相当大的数据量,并且它的众多研究成果及采集到的数据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数据来源,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又在理论及技术上推动测绘科学的发展。因此地理信息技术与测绘科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地理科学则是一门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区

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7002 课程中文名称:地理科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个学分 预修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课程简介: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地理科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意识、地理精神和地理能力。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学科体系、基本价值、研究范式、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现代发展等。 教材建议: 《地理科学导论》,潘玉君,武友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 度院士在《地理科学导论?序》阐述了“地理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在培养大学地理科学诸专业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能力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陆大道院士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地理科学导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意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秦其明在评价这门课程的《课程评价》中写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和主干课,它对于开启 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引发地理研究兴趣,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 1、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和研究范式。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2006)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 观点: 例外主义 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 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 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 人本主义 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 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中国生态文化区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 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E C C E B B D H F G G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2、地域结构 3、时间序列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 2、()、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作用,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代地理学是与农牧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 4、()院士率先提出并回答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5、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在其“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将地理学的研究,抽象归纳为三种分析:()、生态分析和地域综合体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地域结构包括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 ( ) 2、地理要素结构是指某一地域与其它地域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 ) 3、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4、地理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语言有文学语言、地图语言和数学语言。 ( ) 5、只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中的事物或问题就是地理科学的典型问题。 ( )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维度包括()。 A、科学研究维度B、价值研究维度 C、伦理研究维度D、空间秩序研究维度 2、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包括()。 A、空间秩序维度B、时间序列维度 C、动因机制维度D、伦理价值维度 3、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层次有()。 A、具体分布B、分布格局 C、分布规律D、地图表达 4、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 C、人地关系地域系统D、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 5、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的根据主要有()。 A、历史的根据B、逻辑的根据

2017考研专业课《地理科学导论》 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系统 行星地球的地理特性 壹、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地球表层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空间,前者是内生能,后者是外生能。太阳辐射能是外生能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由于太阳增温地球,并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造成昼夜、四季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演示风化,不断地为地表物质迁移提供物质来源。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造成地表太阳受热不均,从而产生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侵蚀、搬运、堆积、雕刻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某些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贰、月球对地球的地理过程的影响 月球通过一定作用使得地球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月球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并和太阳共同作用产生叠加的引力作用,使地表水、海洋、和大气发生巨大涨落,固体地球引起弹性塑性形变;月球绕地球公转,其距离地球的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口径流,对沿岸生物产生很大影响。 叁、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 宇宙众多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放射元素变化放出系列射线都有可能对地球或人造成影响。近地小天体对地球有着潜在的威胁,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环境异常、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地球的生物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星际物质、流星、彗星对地球的影响可长达几十年、数百年以上;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电离,影响地球表层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大气电导率,从而影响大气电场和电流,甚至对天气过程也产生影响。 地球的构造 壹、地球的内部圈层:按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外核深度2900-5100,内核从5100公里到地心,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主要特征为高压、高密度、高温、熔融状态;地幔:从2900公里到莫霍面,以1000公里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部分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分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距地表70-350公里处称为软流层;地壳:地幔以上部分,在大陆地区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分上下两层,上部为硅铝层,海洋地壳很薄,很多地方缺失硅铝层。 贰、大气圈层:地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大气富含氮和氧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氧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水圈:主体是世界大洋占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地下水甚至矿物中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可见水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表层。 综上所述祈求构造中的同心圆圈层在分布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他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发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地球的演化 壹、地球演化的过程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一、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 定义: 1. 地球表层: 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2. 地球表层系统: 指地球系统的诸多子系统之间——大气圈子系统、岩石圈子系统、水圈子系统、土壤圈子系统、生物圈子系统和智能圈子系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可以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子系统的、以智能圈子系统的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大的地球系统的子系统。 习题: 1. 确定地理科学研究对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a 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功能等都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b 学科研究对象是否明确,直接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学科科学性的含量。 2. 外国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答: a:洪堡的观点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与其关系、地域等级关系、地理事物发展历史即时间顺序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和思想。 b:李特尔的观点 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强调地理科学研究的不是整个地球,而是地表空间部分,研究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及其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c:德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李希霍芬: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探索人类与物质的地球以及自然现象的相关关系。 拉采尔:人地关系 赫特纳:地理科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科学 d:法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白兰士:或然论 e:部分苏俄学者的观点 卡列斯尼科: 伊萨钦科: 索恰瓦: f:部分美国学者的观点 托马斯: 哈特向: 苏尔:景观 3. 国内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竺可桢、钱学森、黄秉维、吴传钧、陆大道、郑度、林超和杨吾扬、李春芬、李旭旦、陈传康、李振泉 4.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地理系统的哪些子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答: a:整体性 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六部分,组成地球表层综合体。在时间上,各圈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是无机物质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其次,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圈实在无机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基本动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答案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有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及其非最末级的地域子系统的下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3、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是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节律。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自然地理学 2、地理环境 3、古 4、吴传钧 5、空间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B、C 3、A、B、C 4、D 5、A、B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白光润教授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地蒋认识地理空间的历史划分为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形态空间认识阶段和系统空间认识阶段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角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尽相同的。(2分) (1)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在地理学产生之初,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的分布问题,即使是对所关注的具体分布的回答,其答案中也有很多猜测臆想的成分。(2分) (2)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近代地理学时期,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不仅寻求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而且寻求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同时,明确地注意到自然、社会的区域差异,弄清了地表的地带性结构等问题。(2分) (3)系统空间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分布规律以及成因的认识则借助于空间结构模型。同时,借助有关的模型,地理学开始了对地理事物的未来状况的认识即地理预测。(2分) 2、地理科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参考答案: 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主要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价值已不在局限于提供参考性的情报,而更多地是直接参与解决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问题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实际工作中。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 复习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