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

崔健,柳欣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300071)

摘要:货币学派在分析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一个内含的假定就是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凯恩斯学

派则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作为流动偏好的存量分析,凯恩斯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意义和货币与其

他资产的关系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流量分析的一个特例,虽然它引入了凯恩斯的

存量分析或“资产选择”,但他把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的基础建立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中央银行外生

的货币供给之上,这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要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采用存量

和流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思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价格水平;内生货币供给;存量;流量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7-00014-05

货币与物品的价格水平(包括价格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价格水平是物品与货币交换的整体价格,因此价格水平也就是按物品计量的货币价格的倒数。但是货币供给变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动或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率的关系并不明显,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并没有一个先验的原因可以认为只是货币供给的变动决定价格水平的变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同的学派基于分析角度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命题。有的将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必要条件进行表述: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并加剧了通货膨胀,除非货币供给增加了,否则通货膨胀不会持续下去;有的表述为一种充分条件: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其他因素同样引起通货膨胀并决定通货膨胀率;还有的则表述为唯一的充分条件: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且仅仅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1]以下我们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观点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货币学派的观点

货币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习惯把当代货币数量说称为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弗里德曼通过对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对比分析得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身和货币是资产这两个概念,奠定了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基础。他赞成剑桥货币理论沿用马歇尔的商品供求分析原理并由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增加是价格水平上升的必要条件,货币供给增长率唯一地决定通货膨胀率。换句话说价格水平的变动率等于货币供给的变动率,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2]

货币数量论的收入形式表示为:MV=PY

其中,M代表(以某种方式定义的)名义货币供给,V代表收入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总指数,Y代表真实国民收入。

货币数量论者假定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V基本上是一个常数;真实收入Y不受任何货币因素的影响而被独立决定;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模型中,货币供给M由货币当局外生地决定。这样货币数量论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价格水平决定理论,货币供给的改变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化。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者简介:崔健(1971- ),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华北煤炭医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柳欣(1956- ),男,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货膨胀却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3]他反对凯恩斯学派关于物价上涨的解释,认为“物价上涨的共同因素不是强大的工会,而是伴随着货币量迅速增加而来的需求的增加。……物价上涨总是,并且在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货币的现象。”[4]弗里德曼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美国工会在1961-1964年和1965-1969年都同样地强大,但前一个时期并没有物价上涨,而后一时期却出现了物价上涨。卡甘在其著名的论文《超级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学》中指出,在超级通货膨胀时期,现金余额的大幅变化相对于价格变化率的大幅变化会有一些滞后,两者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反映这种关系的需求函数,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动态过程,其中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决定于当期的货币量和货币量过去变化率的指数加权平均,这一过程意味着过去和当前的货币量变化是超级通货膨胀的原因[5]。同时卡甘以及他的继承者也都强调了,不仅是价格水平影响名义余额的需求,而且价格的变动率,即通货膨胀率也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而无论货币市场在任一时点上是否均衡。

货币数量论对价格水平的讨论所基于的货币供给外生的假定对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之前的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似乎是有效的,即在使用金属货币时,由于黄金的发现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同样在非市场经济中或由于战争等因素使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遭到破坏时,政府采用发行纸币的方式摆脱财政危机导致过量地发行纸币,也会使价格水平提高或产生恶性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遭到破坏的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并不完全是外生的货币供给,而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的相互作用,而且所导致的结构并不是通货膨胀,而是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6]。数量理论家接受的另外一个假定即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他们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高度稳定的,比消费函数等其他函数更加稳定。数量理论家不仅将货币需求函数看作是稳定的,而且将它视为能够对于诸如名义国民收入水平或价格水平等经济总体变量的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弗里德曼在其论文中也指出:卡甘通过对7个超级通货膨胀所作的实证研究,是在高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所作的又一重要证明[7]。

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在货币与物价关系的问题上,早期也是货币数量说支持者。他在1923年著的《货币改革论》里,对马歇尔和庇古的剑桥方程式做了修正,提出了他自创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公式。认为如果人们以货币形态保持在手中的购买力数额不变,物价将随政府纸币数量的多少而同比例涨落。后来他受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的影响,逐渐背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凯恩斯接受了维克赛尔在价格研究上采用的“一分法”,并继承了维克赛尔关于货币数量通过利率传导机制间接作用于物价水平,货币对经济非中性的观点。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里,凯恩斯已经否定了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存在着直接对等关系的理论,引入利率的传导作用,对货币数量改变后如何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储蓄和投资,间接对物价发生影响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只有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才成立。[8]与凯恩斯主义之前的货币数量论方法或现代货币数量论方法对比起来,凯恩斯理论强调事前的投资和储蓄流量的差异,以便确立一个“膨胀性缺口”,这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会移动价格水平。[9]

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凯恩斯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许多修正和发展,逐渐分化成两个支派:新剑桥学派(又称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新一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了凯恩斯主义传统和基本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时,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剑桥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工资推动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该学派还进一步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角度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出分析,认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越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越大,而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越小,这种相对份额的变化迫使工人们通过工会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资本家集团则不得不象征性地增加工资,但这种让步并没有真正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因为在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中,国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利润率和工资率,而工资率可

动。资本家可以用提高物价的办法使实际工资率不变甚至降低。由于货币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运动的不一致,使得实际工资率总是低于货币工资率,于是劳资双方的斗争不断,工资—物价的互相追逐就会不止,其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通货膨胀持续存在。新古典综合派则提出了需求拉上说与成本推动说。需求拉上说认为由于总需求超出总供给形成的膨胀性缺口的存在,物价必然上涨,以此来填补这个求大于供的缺口。此时需求的增加对供给已失去了刺激作用,因此货币量的增加与物价上涨并驾齐驱。成本推动说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是由于供给本身的价格提高而引起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了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创建劳动市场理论,在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推导实际工资黏性的同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其中的效率工资论、失业滞后论较好地解释了经济滞胀的原因。

三、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歧

(一)基于货币供给内生或外生的理论假定

在上面分析货币学派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我们提到该理论的一个内含的假定就是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施瓦兹通过考察美国1881-1960年80年中的货币供应变动状况后发现,在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因素中,有86%是由高能货币的变动而引起的,据此他们认为高能货币的变化是广义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10]卡甘也对美国1875-1960年广义货币量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高能货币的长期变动主要归因于黄金存量的增加,而在1914年以后又归因于联邦储备制的作用。”[11]

弗里德曼一直是弹性汇率制的拥护者,这使得他能够与他所坚持的货币供给外生性保持理论上的一致性。因为对于一个固定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来说,要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变化做出反应,国内货币供给确实会被内生地决定,这已是被承认的事实。而只有在弹性汇率制下,单一国家的货币当局才可以单方面控制自己的通货膨胀率。[12]

凯恩斯学派在分析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时基于和货币学派不同的假定,尽管凯恩斯是在外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但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温特劳布、摩尔却认为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的大小要依赖于货币需求的变化,提出了内生货币供应理论。同时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前文已经论及,如果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的假设可以成立,那么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就表明,因果关系是从方程的左边到右边的,即从货币M到名义收入PY。但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Kaldor,1986)、[13]摩尔(Moore,1988)、[14]道与萨维利(Dow and Saville, 1990)[15]以及拉沃尔(Lavoie,1992)[16]认为在现代信用经济中,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认为,如果任何合理定义的货币供给,主要包括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那么货币的创造就基本上是这些机构放款活动的副产品。从名义收入增加的角度来分析更有意义,即名义收入PY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来筹措资金,附带会引起银行资产负债表另一方货币M的增加。这种观点就是通常说的内生货币方法:名义收入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会引起货币的变化。因此典型的后凯恩斯主义在关于通货膨胀的起因上与货币主义者持完全不同的观点,尤其认为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来说是“成本推进”的,具体说是“工资推进”的现象(Moore,1988;Kaldor,1986;Laidler,1989)。[17]从而标准的时间顺序是,名义工资的自发性增长,会引起对银行信用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得到满足(Moore,1988)。信用货币、银行作为企业和内生的货币供给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基础。

(二)基于货币是存量或流量的分析方法

关于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问题对于讨论通货膨胀问题至关重要,对此还存在着复杂的争论。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表述,货币是一个流量,主要用于媒介交易,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和罗伯特森的可贷基金理论是其最典型的表述;而作为流动偏好的存量分析,凯恩斯则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意义和货币与其他资

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会使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简单的预期问题,而且不能联系到内生的货币供给。将存量和流量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流量分析的一个特例,虽然它引入了凯恩斯的存量分析或“资产选择”,但他把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的基础建立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中央银行外生的货币供给之上,这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

四、一个有益的理论探索

通过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要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采用存量和流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一体化的分析思路,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货币经济”,它不同于新古典的“实物经济”。而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所有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完全是由社会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决定的,与正统经济理论中生产函数的技术分析完全无关。我们采用国民收入统计中的收入法,把收入一方改为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即:

W+d+r+π=C+I

公式的左边表示总收入(其中W为工资,d为固定资产的折旧,r为利息,π是利润),右边是总支出(消费加投资)。需要说明的是,公式左边采用的总收入的分类就是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所使用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成本和收益的分类。

假定在一个货币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全部利润用于投资,工人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即W=C,利润取决于投资是否大于折旧加利息,即π=I-(d+r),给定折旧率(δ)和利息率(i),则资本存量价值(K)和折旧率、利息率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δK;r=i K

d+r=(δ+i)K

由于资本存量的价值是由以前的投资决定的,即K=∑I—∑d,这样本期的投资将在下一期转化为资本存量,只有当投资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时,才能保证企业不亏损。也就是说,由于投资的增长使资本存量的价值增加了,当存在着正的折旧率和利息率时,要使企业不亏损,必须有新增加的投资和名义G DP的增长。

如前所述,由于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并不是来自于任何实物生产的技术关系,而是来自于货币金融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所有的宏观变量只是由资产抵押和获取利润的动机所决定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的组成部分,即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所表示的宏观变量只是企业、银行、家庭的货币流转过程,其内在联系在于社会经济关系。家庭的货币储蓄是为了获取以货币表示的财富增值,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是为了获得以货币表示的利润,而联系企业贷款和家庭存款的商业银行以资产抵押为基础决定货币供给,由此形成一种内生的货币供给体系。基于这种分析框架下,受内生货币供给机制作用,G DP持续增长必然要求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以货币量值计算的企业的资本存量也相应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利润的增长逐渐低于资本存量的增长,市场的自发调节会通过失业和收入流量的下降使企业破产,从而使资本存量的价值下降,内生的货币供给和利息率的变动会使得资本边际效率得以恢复。但若由于企业破产的制度性障碍存在(特别像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在出现失业的条件下,政府试图通过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少失业,那么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都必将按照这种过高的资本存量价值进行,势必导致名义收入的增长率超过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由此带来通货膨胀。当经济扩张是以一个累积的比率进行时,要保持充分就业,这种名义收入的增长率必须是累积的,否则会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但是显然,这种累积的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是不可能维持的,其后果必然是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或信用关系的破坏,并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不同: 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了货币需求范围,因此,不仅商品交易规模与其价格水平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思想,凯恩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性理论:即政府可以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何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得到不同的政策主张 弗里德曼是典型的货币主义学派者,在货币政策上,弗里德曼提出居民的持久收入是影响其货币去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居民持久收入是不变的,所以货币需求也是相对不变的,所以得出货币供给(即货币政策)也应该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坚持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自动稳定性的信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的失误。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但凯恩斯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而利率是时刻变动的,所以认为货币政策也应该采取“相机抉择”,随时变动。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相信由私人经济行为 决定的资源配置与名义收入的短期变动无关。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挑战: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随着时间过去,弗里德曼对于经济政策的看法也逐渐转变,他在芝大成立货币及银行研究小组,借着经济史论家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的协助,发表影响深的《美国货币史》鸿文。他在书中挑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抨击他们忽略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对经济周期及通胀的重要性。 弗里德曼196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自己严格而简单的货币政策规范:为防止通胀,美国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控制在3%~5%,使他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相 一致,如果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经济更大的波动。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赞赏者与批评者均指出,弗里德曼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1.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相同点:凯氏与弗氏都作了以下的假设: 1)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奇一的市场利率来 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无论在时段上还是在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公众的投资发 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便越少。 3)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不同点: 凯氏:1)短期分析-价格不变。凯氏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 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2)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氏:1)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2.货币需求理论模型: 凯氏:1)凯氏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 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正相关猪场;货币的投机需求,强调的是货 币的贮藏手段功能,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综上所述: 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2)“流动性陷阱”假说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胆的假设,当利率已降至某 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货币需求量 的增加一利率无关,此时的货币政策失效,能适用的是财政政策。 3)凯恩斯模型与“马歇尔的k” 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简单化-写成线形形式Md=aY-bi,联立 Md=kPY,得k=a-bi/Y.通过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算出来的货 币需求量,依然是收入的一部分,即Md=kY,不过此时的k不同 于“马歇尔的k”,而是一个变量,一个函数。 弗氏: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 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 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 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 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

从亚当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从斯密与凯恩斯货币理论 —论货币作用与思考 亚当-斯密货币理论: 斯密认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而不是总收入的大小。固定资本中的机器和工具都不是社会纯收入或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它只是资本的一部分。机器和工具的维护费也不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货币也是如此。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而和它所流通的货物大不相同。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二章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货币金融思想,他认为维持货币费用的减少,必然会增加社会的真实收入,节省的费用会增加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投入的资本,增加社会的生产物即社会的纯收入。所以用纸币来替代金银币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降低维持货币的费用,还能替代金银币在市场上起到流通作用。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论,显的轻微的多。然而国内的流通渠道只能容纳刚够流通国内全部年产物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必然会充满流通界,将金银币挤出。 凯恩斯货币理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暴跌开始,然后影响了美国全部产业,继而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这次危机使得生产力水平倒退了20-30年,失业率高达1\3。时值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学说难以继续维系西方金融体系,资本主义金融体系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来救赎。 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很多人要求政府介入运用政策治理危机,而凯恩斯从其《走向繁荣之路》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表明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干预主义者,这恰恰适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为其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 凯恩斯认为,政府采取赤字财政的政策来扩大公共投资,可以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那么,用什么来支持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呢?他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膨胀性货币政策外,主要靠举债。采用举借公债的办法来发展经济。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资与储蓄的调节不是通过利率,而是通过收入的,从根本上说,投资对储蓄有决定作用。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收入-消费;收入=消费+储蓄。故:储蓄=投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储蓄生命周期论将储蓄与终生收入和个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富有创见性的探讨了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各种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同时,还要提到的是,凯恩斯称黄金为“野蛮的遗迹”,从而表明了其对于原有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的极力反对。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 产生的大背景不同 a)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 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在70年代,简单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滞胀” 的经济大前提下产生的。 , 前提假设不同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资本市场或者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以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 达,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就成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Md与 i之间成负相关系。 2) 无论在时点还时时段上,货币和实物资产时替代品,于是,在收入一定时,公 众的投资发生额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少。 3) 生产要素在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投资函数与利润 率无关。 4) 短期分析,价格不变。这主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当时的大萧条是在买方

市场条件下发生的。凯恩斯的分析说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魁首也是有效需求。在有效需求刚刚松动时,若哪个厂商先提高价格, 他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M1 是现金与可开列支票的活期存款之和) b)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前提假设: 1) 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2)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 (1)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 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 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 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的差异: a)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开始的,他将货币 1 需求的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 两种动机使然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后两种动机使然的 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 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

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

(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 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这三派别及其观点各有创新,也各有不足,它们的前途将是怎样,有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早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to 1960s period, Keynes economics a western economics new orthodox. However, this new orthodox Keynes economics from 20th century 70's 20000yds are to this day,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formed a "new classic " and "new Cambridge school"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three factions. These three factions and its view each have innovation, also have each inadequacy, their future will be how, needs to be tes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early Keynesians New classic New Cambridg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核心理论的比较

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述评 作者兰星天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伊始,对于政府应不应该采取行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成为学术界和政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次危机开始时,以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其政策在方向上一直摇摆不定,力度也相当欠缺,还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最终选择了政府干预主义。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家干预,这在形式上确实意味着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启动。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救市举措,奥巴马在竞选中提出“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亦承诺了一连串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及军事方面的支出项目以推动经济及改善民生,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称,奥巴马政府短期内将不可避免推行财政刺激计划以挽救正在急速下滑的实体经济。以上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凯恩斯主义正在重新受到决策者的重视。这种新干预主义和传统凯恩斯主义本质相同,那就是在市场失灵时由政府出面,帮助市场恢复信心,恢复市场正常运作。因此,西方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经济危机的出现,同时就意味着又一场各经济学派三分天下的角逐的来临。一直是非主流但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也同样引起学术界很多的关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就力挺奥地利学派,并宣称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张维迎教授认为:“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士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政府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与其说在解决危机,不如说在延缓和恶化危机。”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市场自由放任,而正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进行了不恰当的干预。 由此可见,凯恩斯学派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而奥地利学派则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两个学派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的相关理论 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

凯恩斯货币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 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做出更加精细的研究 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