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结合进行写作

运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结合进行写作

运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结合进行写作
运用对比、衬托和虚实结合进行写作

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

【抽丝剥茧】

在古代,有这样一位采桑的农家女,她出现的时候,走路的人看到她,放下担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她,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看见她,忘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了自己在锄地……讲到这里,同学们的眼前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位明媚动人的美丽姑娘呢,这便是《陌上桑》里刻画的漂亮又热爱生活的采桑女——罗敷,文中虽然没有告诉我们罗敷究竟长得怎么样,但是通过罗敷出现的时候周围人的反应,足以表明罗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这便是衬托的效果,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衬托、凸显主要人物的特点,来达到作者实际想要达到的目的。

同样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与衬托类似的写作手法来使文章增色,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技巧点拨】

一、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比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对他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

文章的讽刺效果。

运用对比,可以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

二、写作中如何使用对比手法

(一)横向对比

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落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伴”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二)纵向对比

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家庭现代化进行纵向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处、实惠。

(三)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

我们还可以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为了凸显妈妈节俭的特点,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家庭不富裕时妈妈是这样节俭,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节俭(纵向对比)。

(四)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三、衬托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简单地说,就是用甲事物(宾)陪衬乙事物(主)。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取得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一)正衬

以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作陪衬,称正衬。运用衬托的手法,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言彼衬此,以宾衬主,从而更加突出“主”的艺术效果。运用衬托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关于正衬手法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有这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想要表现罗敷之美,但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衬托了罗敷的美貌。

2.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知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辅以一定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性格或者事件的意义。例如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就渲染了深冬阴晦的气氛,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二)反衬

以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衬托,称反衬。反衬的作用在于使对比的主体显得更加突出,正的愈正,反的愈反,使人印象深刻。关于反衬手法的使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以动衬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就是用“噪”来衬托“静”,以“鸣”来

衬托“幽”。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

2.以乐景衬哀情

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会用乐景衬乐情,但有时候为了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我们还可以用乐景来写哀情,以哀景来写乐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结尾都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不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场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鲜明映衬,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

3.人物反衬

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除了采用正面描写外,还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比如说《他和她》中就写道,他为了避嫌,不愿意去扶起因为残疾而行动不便摔倒的她,而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却不计前嫌地来帮助他,就是用他的内心狭隘来反衬出她的心灵美好。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判“我”极端势力的父母对“我”的叔叔的冷漠无情,就用“我”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四、虚实结合

“虚”是在符合生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再创造,装作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实”是指写客观存在的事实、实景、实境。

作文可以虚构情节,创造人物。即使在写真人真事的作文中,也可以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的描写,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主旨更加突出。需要注意的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即使是文学作品,也要立足于现实,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

(一)可以虚写的内容:

1.回忆中的事(人、景、物)

2.将来的情况

3.可能发生的某些场景;可能产生的某种感受

4.背景、原因的猜测

5.幻觉、梦境、错觉

6.某种人、事、物的象征意义

7.写景色时由实景入虚景

(二)如何虚实结合

1.插叙回忆

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当中,由眼前的事或爸爸的话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便是由实到虚。《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为的是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由实入虚地突出了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出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社会现实。

2.联想、想象

《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实景;“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为虚景。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感受。《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联想、想象的内容。

3.景色由实景入虚景——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虚写

例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对眼前的荷花进行拟人化,形成虚写。

4.幻觉梦境

《背影》中“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即为幻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善于写虚要和学会记实结合起来考虑,整篇文章只有实写,会使文章单薄无力,不够丰满;反之,只有虚写,虚得没了谱,就会把文章写得华而不实。虚实结合是指把实的内容同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与实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范例分析】

丑娘

(1)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2)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这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3)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他提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着一层一层连起来的底,足有8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我:你娘一定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不漂亮,村里人都叫她丑娘。

(4)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5)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在解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里像满含着委屈,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地看着生我养我的她,而这时娘总是像欠账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分外黑亮的眼睛像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

(6)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释。

(7)到60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已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

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去,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丑女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当我把在外边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像儿时一样把我拢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8)我是70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一辈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娘一定不丑。

(9)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已在一个星期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不让我们知道,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生气的屋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精心整理过的,唯见一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一小,显然一双是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泉涌般直落下来。

(10)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

【分析与鉴赏】:

《丑娘》紧扣娘“丑”的特点来展开全篇,主要表现了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这个“丑”首先来自“村里人”的眼光标准,从“丑媳妇”到“丑娘”;然后来自上学后我对“丑”的印象——“黑黑的肤色”“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其次是丑娘自己对“丑”的认同和承受——“总是像欠账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的胸前”。

为了表现“丑娘”内心母爱的“美”,作者主要描写了丑娘的行为:“满满的一袋鸡蛋”送别儿子,上学时脸颊上“大滴大滴的泪水”“针脚细腻结实”的“毛边布鞋”、自己病重时也交待不让儿子知道,生怕冲了儿子的“喜”……这一系列的行为将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内心母爱的“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了丑娘无私的母爱。全文是把丑娘外表的“丑”和丑娘一系列行为所展现出的“美”并列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共同表现了丑娘对“我”无私的母爱。

【小试牛刀】

根据下面的情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段话。

(1)树林里:

(2)考场上:

参考答案:

(1)刚刚下过雨的树林仿佛换了一身新衣裳,目光所及之处全都绿得发亮、发光。树林还沉浸在对雨水的不舍之中,安静极了,只听得见叶尖上的水滴滑落到小水洼里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

(2)随着一声铃声的响起,考试开始了。拿到试卷的同学赶紧拿出笔认真地看起了试卷,整个考场安静极了,只听得到同学们均匀的呼吸声和笔尖在试卷上滑过的“沙沙”声。

【美文欣赏】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1)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2)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3)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

(4)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

(5)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6)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稼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

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7)“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分析与鉴赏】:

通过作者生花的妙笔,我们感受到了乡村中朴素高雅、旷达拙朴的篱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田园生活浓浓的热爱之情。

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也是精彩绝伦。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宕开一笔,通过城市生活的喧嚣浮躁与乡村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乡村生活的悠闲恬静。接下来作者又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眼前村南的一段篱笆引入对篱笆的记忆,顺利地过渡到乡土的篱笆,凸显“我”对乡土篱笆的记忆之深。

篱笆除了是乡土田园生活的符号以外,还有着非常实际的生活功能。小院有了篱笆,芦花鸡们喜欢在这里悠闲地踱步;炎热的中午,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也在篱笆的阴影里开得好不热闹!通过动物和植物们的衬托,我们看到了篱笆在农家生产中的必不可少。

最后,作者从篱笆的身上看到了篱笆背后本真淳厚、平淡超脱的农人,赞美了农人的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

【课后作业】

请将题目“变了”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符合题目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语文教研组邵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阳逻一中徐金舟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及作用新

写作手法及作用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或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象征(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文 2009-07-12 0737 谈谈古代诗词中的虚与实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表现手法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

写作手法衬托

写作手法——衬托 为了突出核心人、核心事物的特点或形象,在写作时,作者刻意加入其他人或事物做陪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来表现、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物的写作技法。 一、衬托的种类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 (一)正衬 正衬的特征是:写作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正面描绘核心人、核心事物;一部分侧面描绘其他的人和事物。或正面描写部分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美,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刻画陪衬人或事物之美;或正面描写表现核心人或事物之丑,侧面描写部分则极力呈现陪衬人或事物之丑。正衬有两种形式:以正衬正,以反衬反。 根据陪衬材料的不同,可以将正衬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借助人物正衬 (1)以正衬正 例如: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②、言志为虚“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从xx的《xx铃》谈xx 语文教研组xx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xx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 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写作手法中的对比衬托.doc

考场作文高分十八招 第十一招——对比衬托 【招数秘诀】 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没有绿叶,何来红花 对比写作,突出中心。 衬托手法,彰显主旨。 【掌握要领】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 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 , 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 以彰显其变化。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 的手法 , 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 , 形象生动而鲜明 , 中心明确而集中。对比法的主要类型有四种:一是人物对比,二是不同事件对比,三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四是事件前后对比。许多民间故事,往往都写二 个人,一个好一个坏,这是人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不同事件对比;世界名著《巴黎圣母 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人很丑可是心地很善良,这是人物外表与内心对比。 衬托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一些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衬托法主要类别: 一是正衬法,即从下面衬托,以宾衬主,以美衬美。如,先写甲歌唱得好,然后点明甲正在跟乙学唱 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二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 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三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如, 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套路解析】 一、对比法:人物对比 班级的差生 “刷、刷、刷” ,像在战场上应战似的,同学们小心翼翼地低头在答卷。 考场中,坐着两位具有鲜明对比的学生: 一位是蓝兰,她那黝黑的脸子沁出了一层细细密密的汗,那握笔的手也微微地发抖。她发狠似的紧紧咬住 嘴唇,似乎想咬出一个哪怕得分最小的答案来,但?? 另一位是班里成绩最优异的杨君君同学,此刻,她早已经答完了试卷上所有的题目。这张试卷对于她 来说,好像是太容易了一点。她瞥了一下手表,知道离收卷时间还有二十几分钟。于是,她便无聊地看看 这个同学,望望那个同学。蓦地,杨君君得意洋洋的目光停落在蓝兰的身上,她欣赏似的打量着蓝兰,总 觉得蓝兰是班级里的后进生,而且脑子又不聪明。这感觉,使君君想起了?? 前几天,数学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有把握地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来,特地在黑板上抄了许多难题。当老 师疲惫地伸出沾满粉笔灰和挂满汗水的手要洗时,竟发现了那洗手盆里没有一点水,毛巾也被孤 独地冷落在一边。老师不禁责问: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 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 (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 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 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2006年天津高考题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7、运用练习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虚实结合手法

外婆的澎湖湾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

最新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1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2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3 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4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5 的部分。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6 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客观之景为实,梦境、7 仙境、誓愿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8 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9 10 1、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11 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12 对方难以割舍。 13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4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15 16 2、客观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17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18 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19 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20 鹤,优者游者。 21 22 3、当前为实,追忆为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是词人23 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

24 景,所以是虚写。 25 26 4、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27 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导读: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铺垫伏笔衬托教案

(把握表现手法:伏笔铺垫衬托)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 基于课标的要求,中考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复习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的阅读训练加以巩固。 二、复习目标: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知识链接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常只 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 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 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 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 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 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 主。 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表现手法考 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 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6分)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 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