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土地使用权抵押: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担保的行为。

4.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5.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6.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用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8.土地金融:是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

9.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10.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11内部规模不经济: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

12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13.外部规模不经济:指因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经营单位的成本增加。

14.适度城市规模:城市人均小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值时的规模。

15.土地利用规划: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17.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18.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19.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之用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受益的权利。永佃权实质是土地用益权,是他物权的一种。

20.土地发展权:发展土地的权利,使用中可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具体来说,土地发展权是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变更土地使用性质,或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21.土地规划利用: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加以利用。

22.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23有形市场: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在这

种市场上,商品明码标价、买卖双方在固定的场所进行交易。

24无形市场: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通过广告、网络、中间商及其他交易形式,实现商品的交换。

25一级土地市场:即土地出让市场,指国家将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权有限期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市场。

26二级土地市场:指以土地为投资对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对从一级土地市场售让的土地进行投资开发后,再将土地或房地产商品分散出卖或出租给各个土地使用者而获取利润的土地市场

27三级土地市场: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交换、转让、出租、抵押等的土地市场

28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9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

30租赁: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31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32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位置差别获得的级差地租

33级差地租Ⅱ:由于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34绝对地租:指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35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换和转换3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7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

38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9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条件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简答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原理: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数量固定不变,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单位投入,起初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增加的报酬大于它前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报酬,至某一个点后,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报酬总小于它前一个单位投入所增加的报酬。

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⑴收益分配不合理:基本是谁流转谁受益⑵行政干预较大:难以实现在自愿平等原则⑶流转纠纷频繁发生,交易违约风险加大⑷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⑸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资产的增值保值而是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应急办法⑹农民集体超前销售土地,未给集体经济发展留下足够的用地,影响集体经济长远发展。

3级差地租Ⅰ产生的原理:⑴在投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质量和位置的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即较优土地上产量高成本低,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反之相反,但在市场上产品按

统一价格销售。⑵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人类需求不断扩大,如像工业品一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润放弃经营,农产品产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当价格上涨到是劣等地的经营者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劣等地重新投入生产。⑶因此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必须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社会生产价格,这样经营优等、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4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特点:⑴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体现⑵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消除贫困。

5.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

⑴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分配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都较高的项目上⑵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应把优质土地资源安排到对资源品质要求最高的生产项目上⑶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应考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延续性⑷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和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总之,土地资源配置要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质量上差异性,时间上长期性,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6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容: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⑵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⑸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特别要追求质量的平衡7土地的特性。⑴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集约利用土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④功能永久性:持续利用合理利用⑵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总量土地质量有限,人口增加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受自然条件限制,中途改变用途经济损失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效益的多样性⑤利用方向的相对分散性:位置固定性决定。

8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9级差地租Ⅰ、Ⅱ的关系:⑴相同点: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关系:级差地租Ⅱ要以Ⅰ为前提和基础,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⑵不同点:级差地租Ⅰ是天然产生的,是人类活动间接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人类活动直接产生的。

10土地市场的主体:土地供给者、需求者和其他参与者。客体:土地权利。11土地市场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12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⑴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⑵明晰的土地产权:是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最基本条件⑶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⑷优质的中介服务。

13中国土地市场特点:⑴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⑵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⑶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供给实行垄断⑷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进入市场流转。

14中国土地市场的构成: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土地使用权出让市

场,出让方式有招拍挂②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③租赁市场,承租人可将土地使用权转租转让和抵押④抵押市场⑵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①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③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市场。

15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①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②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③要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最高目标

16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⑴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⑵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⑶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⑷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⑸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17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⑴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⑵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人类可以更多的利用未被利用或效益更高的土地⑶社会需求:其改变能促进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⑷产品价格⑸土地开发利用计划:促进供给总量增加和结构调整⑹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18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⑴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最直接的方法⑵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是重要手段⑶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动人们合理科学用地的积极性⑷调整消费结构⑸利用新技术: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⑹保护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19经济供给和自然供给联系区别:⑴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⑵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经济供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⑶自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经济是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供给弹性更是不同⑷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20.级差地租Ⅱ形成的前提条件:土地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导致土地投入的增加. 产生的实质: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Ⅱ的实体。导致的结果:⑴农业资本家追求长租期⑵土地所有者追求短租期,尽可能的多获得级差地租Ⅱ。

21. 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育功能③资源功能④生态功能⑤财产和资产功能

22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的情况(原因):1)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而新追加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时,其个别生产价格及代替了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而成为社会生产价格,因此,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就会转化为级差地租2)由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有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耕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这个新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3)在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二是追加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最坏耕地本身产生级差地租

23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1)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程度2)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愈低,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绝对地租量还取决于

农业投资的总量:就面积相同的地块来说,投入的资本越多,提供的绝对地租就越多

24.绝对地租的来源:⑴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C/V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⑵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C/V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来源于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垄断价格),是其他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市场价格的产生来源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受土地供需关系制约。

25马克思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⑴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⑵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⑶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同样决定土地价格:固定在土地中的劳动称为土地资本,会损耗消失也会为所有者带来利息和折旧。

26土地价格的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有土地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27.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⑴一般因素有①经济发展状况②财税体制③相关政策④城市规划⑤城镇化发展速度⑥土地资源禀赋⑦土地产权状况⑵区域因素有①区段位置②基础设施条件③规划限制④环境质量⑶个别因素,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的影响。

28土地金融的特性:①土地金融具有自偿性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③具有较强的政策性④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分类:农地金融、市地金融。

29土地税收和地租的区别:⑴产生的前提不同:税收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地租随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度而产生⑵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利,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⑶分配层次不同: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30土地税收的特点:1)土地税收是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土地税税源稳定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转嫁

31土地税收分类:1)财产税式的土地税:从量式土地税、从价式土地税2)所得税式土地税:按总收益征税、按纯收益征税、按估定收益征税、按租赁价格征税

32中国现行土地税制:⑴所得税类: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企业所得税中的土地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土地税⑵财产税类: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⑶行为税费: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⑷流转税费。

33.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①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领域,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有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③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⑸土地保护。

34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⑴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⑵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⑶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⑷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⑸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35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①一个圆形范围的“国家”,与外界“隔绝”,土地数量一定且完全利用并要获尽可能高的纯收益;②只有一个城市,位于中心,其它为农地,城市是农产品唯一消费地③城市与周围农区唯

一以陆路联系;④区内土地质量一致⑤运费与农产品重量和产销地距离成正比。

36杜能农业区位论提出的意义:①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配置原理,对农业土地利用配置有指导意义。②指出了位置级差地租对农业配置的决定作用,是城市内部土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③适合生产力水平不发达阶段。

37.韦伯工业区位论原理:运输、劳动力、集聚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论区位。当集聚因子对成本的节约大于由于区位变化增加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时,工业企业趋向于集聚区位

38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形成条件:(1)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带的形成,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形成的直接动力。(2)运费迅速下降,一方面使城市群有可能从几千公里以外运来它们需要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农业生产用地与中心市场的相对位置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不再是压倒一切的因素,开始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一切条件,研究预测农业布局的最终经济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农业生产专业化区。

39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影响效益)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式复杂多样)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着5.很难改变其用途

40总报酬与边际报酬的关系:⑴当边际报酬为正时,总报酬增加⑵当边际报酬为0时,总报酬不变,往往达到最大值⑶当边际报酬为负时,总报酬减少

41平均报酬与边际报酬的关系:⑴当边际报酬>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增加⑵当边际报酬<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减小⑶当边际报酬≡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达到最大值。

4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提供的启示:⑴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农产品的潜在能力⑵并没有表达该规律的本质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生产单位在一定的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的数量不同,导致的总产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⑷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也就提高了

43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⑴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角度看:①随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着低于非农产业得从业者,农民为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②随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中不利的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③随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⑵从市场竞争角度看:①在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中,农业和非农业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能更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农业始终面临扩大规模或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压力②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国际化程度显着提高,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要求扩大土地经济规模。

4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⑴

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⑵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实现农机的充分利用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⑷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45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⑴地区性:条件各不相同规模各有特色⑵动态性:是自然因素和经济条件综合作用,随条件变化⑶层次性: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同也有不同的适度经营规模⑷适应性

37.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构成:⑴按时间跨度划分,有总体性、战略性、长期性计划⑵按行政区域划分,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⑶按规划任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

46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特点:⑴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⑵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⑶土地利用规划按地域实行分级管理⑷土地利用规划是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指标相结合的规划体系。47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经济制度和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实质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经济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

48土地财产制度的特点:①地位的基础性②国度的差异性③构成的复杂性49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1)立法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政策手段(5)规划设计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教育手段

50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①完全性②排他性③恒久性④归一性⑤社会性。

51中国现行农地使用制特征:①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土地权能范围受到限制、权利内涵不很明晰的土地使用权②土地承包期尚不十分稳定③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对耕地实现严格保护,实行农地农用制度

52现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的特征:(1)无偿无限期使用(2)安排的随意性(3)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隐形市场十分普遍

53现行宅基地使用制特征:(1)无偿无限期使用,农户拥有继承权,只要该农户存在,就享有宅基地使用权2)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流转,不能出租和买卖,也不能赠与转移给非农户所有

54.农地流转的限制:⑴土地流转市场不发达:无合同约定的土地流转面积占很大比重⑵经济发挥水平以及非农业就业机会制约了承包地的流转,农户承包地流转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紧密相关⑶农村承包土地频繁调整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市场发展⑷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制约了承包地流转的发展。

论述题

1.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价格的?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凡是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或影响地租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的一切因素都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我们把这些因素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三类。

(1)一般因素。指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它对土地价格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它

包括:①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指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支状况、储蓄投资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等。经济发展越快,一般地价水平越高。②财税体制在税制体制上,如果以土地为主体的土地增值税和财产保有税制度比较健全,土地、房产囤积和房地产投机就会减少,地价会较平稳;反之,则会出现剧烈波动③相关政策主要有房地产开发政策、地价政策、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单一或综合实施,对地价影响较大。

④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性质、功能及宏观区位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城市地价水平⑤

城镇化发展速度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城镇人口会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长,随之增加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从而提高城镇地价水平,反之,地价增长会较为平稳⑥土地资源禀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总供给水平。⑦土地产权状况土地产权界定明晰,土地交易就会依市场规则正常进行,土地价格一般能较准确地反映土地产权的价值,土地的财产价值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2)区域因素。区域因素是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它包括:①区段位置区段位置指该区域在市场中所处的经济区位,它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一般地讲,与正效应因素(如商业中心)距离越近,地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②基础设施条件主要指对外交通、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服务设施的好坏和设备程度。③规划限制城市规划对地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用地结构、用地限制条件等方面。

④环境质量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势、水文、风向、社会治安、居民素

质、人地比例、景观等。

(3)个别因素。个别因素是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有影响的

因素。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土地用途不同,各因素对地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宗地位置和临街宽度对商业用途特别重要,而地质条件和土地规划限制则对居住用地影

响很大。

2为什么要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又会产生集聚不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城市规模就是由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平衡关系决定的。

⑴城市居民的人均效用水平U会随着城市规模P的扩大而呈如下变化:开始时随城市规模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P0后,效用反而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下降,P0为最佳城市规模。

⑵当城市规模扩大到已经超过适度城市规模时,增加城市数量使现在城市人口分流到其他城市,提高现有城市人口的效用水平。如图,当城市规模大于P0时,人口流入城市,因为城市规模扩大效用水平会降低,而人口流出城市,因为城市规模缩小效用水平会上升。所以,人口流入城市,会因为效用水平的下降而发生向其他城市的流出,使得城市规模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则在城市建设中采用控制大城市的做法,具有经济合理性。⑶减少大城市的做法是建设新城市。新城市就只能从少数企业开始,新建城市的规模将比现有城市的规模小得多,如A点对应的P1。当规模小于P0时,城市规模是一种不稳定的市场均衡,流入人口的城市因为人口的增加,居民的效用水平上升,会引起更多的人口流入,与此相反,人口流出城市,因为人口的流出使得效用水平下降,

就会使得更多的人口进一步流出。越是小规模的城市因为其人均效用水平较低,所以也就越容易成为人口流出城市。特别是当城市规模小于P1时,效用水平明显低于规模在P0和P2之间的大城市,所以人口可能还流向超过适度规模的大城市,使城市越来越拥挤。因此,在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同时,迅速使小城市的规模扩大,达到适度城市规模,也必须同样引起关注。3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三阶段)⑴第一阶段:从原点至边际报酬最大的投入量点,为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并达到最大值,平均报酬处于上升阶段,总报酬增长迅速。特征:三种报酬均处于上升阶段,在此阶段不应停止投入否则造成其他固定要素浪费⑵第二阶段:从边际报酬最大点至边际报酬为零的投入点。特征:边际报酬均处于递减阶段,平均报酬由递增到递减,总报酬缓慢递增至边界点总报酬达到最大值⑶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到负值。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少。⑷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最佳投入量在第二阶段。

4、论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