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斡.(wò)旋演绎.怒不可遏.(è)历历.在目

B. 缄.(jiān)默抉.择戛.(jiá)然而止目眩.神迷

C. 翌.(yù)日虔.诚不知所措.(cuò)纷至踏.来

D. 寒噤.(jìn)浮躁.挑拨离间.(jiàn)分崩.离析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一是知识的更新_____,二是知识的增加呈几何倍数。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_____的信息,人的阅读必须有所选择。然而,互联网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阅读_____化。过去治学需要背--抄--读--看--查--听,现在无论是写文幸还是做学问,都太容易了,上网一搜一查复制粘贴就OK,所以含金量也不多了,你能查到的我也能查到,你写不写价值都不大了。因此,互联网下也需要传统阅读,_____说更需要经典阅读。

A. 日新月异大量片面不如

B. 日新月异海量浅薄或者

C. 层出不穷大量浅薄或者

D. 层出不穷海量片面不如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知识帝国》一书中,在对博物学家进行群体“画像”的同时,也深刻分析了

科学、文化、政治、地理之间的紧密关联。

B. 一些年轻人以前买塑料袋有顾虑是因为每次收银员总会找一些零钱,带着不方

便。

C. 很多人无法忍受将手机放在一米开外的地方,睡觉时也要把它放在床头柜上。

D. 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时

生活习惯中的细节才是一个人是否文明的最真实表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第一届“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中方代表提出白

鱀豚保护的三大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

B. 国际斗争真是比戏剧还富有戏剧性:过去几个月,中美贸易战跌宕起伏,让人

眼花缭乱,起初一触即发,转眼又柳暗花明。但最终却又是暴风骤雨……

C.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黄陂也清醒地认识到:景区有文化才有生命力。于是,从

那年开始,黄破将木兰旅游节式更名为木兰文化旅游节,而木兰景区也被命名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D. 俄罗斯加速去美元化的最新措施主要有两个:大规模抛售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

大举扩增黄金储备。与此同时,对更多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用人民币支付,使用比例在近几年呈现迅猛提升势头。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5.古诗文默写。

无意苦争春,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6.我国古代以送别和告别则为题材的诗词,我们一般统称为“中国古代送别诗”。其

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为继承传统文化,语文老师在班上开展以“中国古代送别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中国古代送别诗往往表达了哪样一些离情别绪。要求:写出两条即可,每条中先写出什么样的离情别绪,再写出代表性的诗句。

离情别绪:______

代表性诗句:______

离情别绪:______

代表性诗句:______

7.再过几个月,军运会一些项目的比赛将在黄破举行。假定到时有一名外地的中学生,

看完比赛后,想在黄陂找个地方游玩半天或一天,他请你这个东道主根据自己的游玩体验推荐一个景点。你会怎么推荐、介绍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0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沈景为河间王相

汉河间王政①傲狠不奉法,顺帝以侍御史沈景有“强能”称,擢为河间相②.景到谒王,王不正服,箕踞③殿上。侍郎赞拜,景峙不为礼,问王所在,虎贲④曰:“是非王耶?”景曰:“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王惭而更服,景然后拜。出请王傅⑤责之曰:“前陛见受诏,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因捕诸奸人,奏按其罪,政遂改节。

【注释】①汉河间王政:东汉河间王刘政。②河间相:河间王相,相是官职,名义上是诸侯王的丞相,实际上管理诸侯王的封国。③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姿势。踞:jù.④虎贲:侍卫。贲,bēn.⑤王傅:河间王的师傅。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景峙.不为礼峙:屹立,直立

B.是.非王耶是:这

C.王惭而更.服更:更加

D.出请王傅责.之曰责:责备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A.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B.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C.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D.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顺帝提升沈景的职务,是想让他改变河间王不守法的局面。

B.初次晋见河间王时,沈景没认出谁是河间王,所以没有行礼。

C.沈景把“诸奸人”抓捕定罪后,河间王就改掉了坏品行。

D.沈景措施得力,效果好,“强能”之称名副其实。

将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9.0分)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意是有

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下列关于地震预报可能性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______

A.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了解很少,因而不可能预报地震。

B.有科学家认为地震的发生有规律,探索这种规律就有可能进行地震的短期预测。C.目前,认为地震预报不可能的观点,在地震学界占主流地位。

D.基于地壳运动没有规律的现实,人类不可能进行地震预报。

下列关于中国地震预测情况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近年来优秀的研究成果却

越来越少。

B.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作出过突出贡献,并保持着地震短期预测的最高准确纪录。C.中国曾经成功预报海城、青龙地震,被外国学者说成是运气,但成功其实并非偶然。D.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中,有一些人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

作者认为“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

B.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C.在震兆与震因这两大科学难题上,人类难以取得突破。

D.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让地震预报成为世界性难题。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要细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

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

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

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

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好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⑤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

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⑥又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

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⑦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

看,开得真是相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⑧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

细微之处。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

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

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叶三用他生活知识的积累去看画,看出画家的错来,这就是细。我们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才能把书读细。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人家写错了,你也读不出来。知识是读书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音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什么叫细?”请阅读第③-⑩段,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作者主张读书要细。请通读全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细读的好处。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书《礼记》在其《中庸》一篇中说:“几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通“预”。这句话告诫我们: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就容易做成;事先不做好准备工作,就容易失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迷其中的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翌日”的“翌”应读作“yì”,“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2.【答案】B

【解析】“层出不穷”与“知识的更新”搭配不当,“海量”更符合“知识的增加呈几何倍数”的语境,“片面”并非语境表达的意思,“不如”不符合前后文字的语意关系。故选:B。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意近义词的意思,及词语间的区别。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

做好本题要多积累近义词的意思,区分近义词的细微之处,学会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

3.【答案】A

【解析】A.有误,句子缺主语,去掉“一书”后的“中”。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做好本题要明确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辨析修改,此外还要做练习加以巩固。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柳暗花明”后的句号应为逗号。

故选:B。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5.【答案】一任群芳妒

【解析】答案:

一任群芳妒(注意“妒”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答案】【小题1】离别时对友人的留恋,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小题2】对友人的劝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析】答案:

(1)离别时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代表性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对友人的劝慰。代表性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古人表达的离情别绪有离别时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对友人的安慰,离别时的伤感和悲伤,对友人别后生活的关怀,对友人的感谢之情等。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相应的古诗名句作答即可。注意书写的正确,不能有错别字。

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7.【答案】答案:

武汉黄陂区姚家山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峡谷景观特色鲜明。既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所在地,享有“武汉抗战第一村”的殊荣,又是青山环抱,绿水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宜人的美丽山乡。充分利用姚家山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红加绿”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游客的观光游更具人文性,休闲游更具多向性,其教育启示功能更具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景点的名称(或位置)要说清楚(可以不是著名景点,像鲁迅的百草园那样的身边小景点也可以);景点的特色要说清楚;自己的游玩体验要说清楚;推荐的理由要充分。后三项不要求分别说明,可以结合在一起说(例如写“我觉得那景点空气很清新……”,这就既是特色又是体验还是理由),但都要体现出来。

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河间王很惭愧,然后更换了衣服。更,更换,而不是更加。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故停顿应为:以王不恭/使相检督/诸君空受爵禄/而无导训之义。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文本中的“王不服,常人何别?今相谒王,岂谒无礼者耶?”可知沈景当时认出了河间王,只是借题批评他而己。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服,穿戴好衣冠。岂,难道。句意:大王没有穿戴好衣冠(或穿正装,穿礼服,穿王袍),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是王相我(或我,王相,相)来拜见大王,怎么是拜见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呢?

②重点词语:一食,一顿。或,或许。句意:日行千里的马,一餐也许会吃掉一石粟米。答案:

(1)C

(2)D

(3)B

(4)①大王没有穿戴好衣冠(或穿正装,穿礼服,穿王袍),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是王相我(或我,王相,相)来拜见大王,怎么是拜见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呢?

②日行千里的马,一餐也许会吃掉一石粟米。

译文:

河间王刘政傲慢暴戾,不守法度。顺帝因为侍御史吴郡沈景有能力强的称誉,所以提升他为河间相。沈景到河间国后拜谒国王,国王的服饰不端正,傲慢地蹲坐在殿上。侍郎们称拜,沈景却立而不行礼。他问王在哪里,虎贲说:“那不就是王吗?”沈景说:“国王不穿戴国王的服饰,与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如今我作为相来拜谒国王,怎能是拜谒无礼之人呢!”国王感到惭愧而去改换了服饰,沈景这才下拜。沈景出住宫门之外,请来王傅责备说:“以前从京师出发,陛下下诏。因王不恭敬,所以派相检查监督。你们空受爵禄,却没有尽到训导的义务。”因此便上奏要治他们的罪。朝廷下诏批评刘政并责备傅。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9.【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比对。解答此题一般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归纳段落大意,即可知道文章从哪些方面分析了哪些内容。ABC.正确;

D.有误,“地壳运动没有规律”错误,文中说“要想清晰地搞清楚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一般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并归纳段落大意,即可知道文章从哪些方面分析了哪些内容。ABD.正确;

C.有误,“成功其实并非偶然”的说法错误,文中无相关表述,相反“偶然的运气”是世界地震学界的评价,并且“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等相关内容印证了它有一定的偶然性。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正误的判断。

A.有误,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C

(3)A

本文通过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引出要说明的对象地震预报。介绍了地震预报困难的原因:人类对地震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0.【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问句的作用。首先要明确问句的作用有哪些。问句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有的问句还能引出下文。连续四个问句,都是围绕“细”来说,故能起到强调突出了“细”,从而引起了读者对什么是细的思考,从多个方面说明细是什么,从而说明细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引出了下文的举例。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圈定答题区域,从中圈画出重点词句,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根据第④段“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可概括出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二个片段是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根据第⑦段“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中有一次,可圈定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一个片段的答题区域,结合“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可概括出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一个片段是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根据第⑨段“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可概括出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三个片段是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3)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二个片段是叶三看出画家画

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是说读书时能注意到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一个片段是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可知从书中读出作者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细微之处(或读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第三个片段是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可知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十一段中的“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可提炼出答案。

答案:

(1)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出“什么叫细”这个问题,引出自己对“什么叫细”的阐释;表明“什么叫细”这里面有学问,不是那么好说清的;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2)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3)①读书时能注意到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②从书中读出作者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细微之处(或读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③平时多积累生活知识,读书时去运用这些积累(或“读书时运用积累的生活知识”“读书时运用生活知识的积累”等)。

(4)细读在阅读上,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能读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细读在生活上,能让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更仔细,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围绕读书细的功夫组织材料,写了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具体解释了什么叫做细的功夫。全文告诉我们: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1.【答案】莫惜时间水,准备自然香熊培云说:“你可以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太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消长,看种子播散希望。”是的,时间恰如溪水,唯有珍惜才能细水长流。但是珍惜时间并不是说不该花费时间,人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常常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滋养人生的花苗;做足准备,人生之花才会逢机绽放。

莫惜时间水,准备自然香。

用心花费时间,准备才有希望。机会不会单单偏爱于你,成功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而降。要知道,成功就像是一轮亘古不变的红日,永远会不远不近地在前方的地平线上诱惑着你。这时,唯有舍得花费时间,才可能抓住机会,看到最美的风光。

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尼采说:“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会。”机会只能靠不断的准备,此外没有其他捷径。巴尔扎克说:“人们若是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总是会碰到偶然的机会的。”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潜心准备。记得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这一话语可谓振聋发聩。在机会降

临到你头上的那一刻,与其留下无穷的后悔,为什么不做些积极的准备呢?

扎扎实实做好准备,是积累财富的必备环节。

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不是正确的准备之道。唯“财”是举郭美美,依靠制造虚假的身份炫富,谋取贪利,从来不为自己能拥有真才实学而付出,而是自我炒作,开设赌场,最终落得个身陷囹圄的下场。苦心磨砺做推销工作的李嘉诚,摸索经验,精心准备,最终从一个促销员摇身一变成为公司老板。大文豪培根在《论机会》中说,机会老人先为你送上他的头发,如果你没有抓住,再抓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做好准备吧,扎扎实实的准备是你拥有财富的关键。

扎实准备需要扛得住时间的消磨,耐得住世俗的浮躁。施廷懋21岁才进国家队,25岁才获得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最终准备充分、心静如水、发挥稳定的施廷懋顺利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屠呦呦等人研究的青蒿素,早在1969年就开始列入523科研计划,直到2015年才获得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苏武坚守十九年,终于等到了重返大汉的机会,写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诗篇,彪炳史册。扛不住时间的消磨,耐不住世俗的浮躁,怎会有各自的非凡成绩呢?

请认真做好准备吧!人生不要像庸人一样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而应该像伟人一样努力做好准备。请牢记:善于捕捉机会者定为俊杰,善于耐心准备者才是真正的豪雄!

【解析】这道作文题目,材料出自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后面的解释为我们快速立意写作打开了思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就容易做成;事先不做好准备工作,就容易失败。”这句话是材料的关键。以下立意可供参考:(1)做准备工作就应该花时间,花上时间才可能做足相应的准备,在这个问题上,切忌急功近利。(2)拒绝浮躁,避免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潜心于自己的事情,认真积极地做足准备。(3)为了将来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可能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做再多的准备也是值得的,足够的时间是做足准备的必然保证。

文体方面,可以写议论文,以“做准备切忌浮躁”“要想准备好、时间不可少”“不要在做准备上吝啬时间”“珍惜时间,做足准备”“沉潜蓄势,安心准备”“做准备要耐住寂寞”等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可以写记叙文,叙述因做足准备而马到成功的故事;或叙述反面的事例,以反映主题。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以“做足准备,人生之花才会逢机绽放”为中心论点,采用比喻方式,将时间、机会、准备的关系巧妙融入其中,颇有心机。论证上,采用典型的递进式论证结构,层层剖析,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材料的运用突出准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了简单罗列材料现象出现,中心较为突出;末尾句式工整,简洁有力,发出号召,呼应了开头,令人奋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