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摘要

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实施对残疾人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医教结合”口号的提出时间较短,“医教结合”在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基础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速度。进而使个别学者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产生偏差,没有领会到“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教结合;理论体系;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

从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到2015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颁布。在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已经度过了七年,并且得到国内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领域迅速关注,由于我国学科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特色的管理制度,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由教育机构承担,康复医疗服务由医院来提供。“医教结合”在我国特殊教育及医疗领出始终处于缓慢的探索阶段。

二、研究目的

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找到目前状态下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也希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医教结合的理论研究当中,集思广益,“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三、当前我国医教结合现状

自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的口号,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实施方式。

一是:以“医”为导向的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的理念就是在特教学校内最大可能的实施康复训练,努力的把“医”融合到每一节课堂上来。已经有个别特殊教育学校以此理念为基础,对智力残障学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将“医”和“教”运用整合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和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中,并且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二是:以“教”为导向的实施方式。此种实施方式的理念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进度进行学科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另外开设康复训练课程。这种方式只是把康复训练看做是对残疾学生进教育的一种辅助活动。如上海市闸北区启慧学校认为,开设运动康复教育、感觉统合康复教育、音乐康复教育、言语语言康复教育、行为训练等康复等都是要在认真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进行。

四、阻碍“医教结合”的因素

4.1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本质不明确

对于特殊教育学而言,它已经从单一的“教”逐步的走向由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多元化新兴学科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理念、学科背景。它也是以儿童为中心,但更加注重培养和激发儿童的各种特质和才能。教会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以及怎样生存,进而适应社会。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同时包涵医学、教育学领域,目的是为了让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有着优良的品质,最终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但是如何根据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和类别寻找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始终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医学手段来让残疾儿童获得基本正常的生命特征,如成功的给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他们的语言功能仍然需要有关教育者进行专门的语言康复和训练才能得以正常发展,从而才能带动他们的社会性相关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医教结合”应该以“医”为主导还是以“教”为主导并不明确。本质不明确,使得“医教结合”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4.2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理论体系

“医教结合”在“医”和“教”之间谁是主导的关系上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由此可见“医教结合”的理论属性与基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医教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医学领域的问题还是特殊教育学领域的问题混淆不清。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科领域,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医教结合”它的对象到底是学生还是病人理论上没有清楚的界定;“医教结合”的目的到底是教育还是治疗也不明确;它的研究方法到底是教育实践还是临床试验我们也不知晓。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内进行检索,没有发现一篇论文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

论述或者是尝试回答。因此,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理论体系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基础,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相关政策就显得绵软无力,也就无法推动“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4.3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不高

这里所说的教师整体能力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以“医教结合”的理念为出发点,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获得与儿童康复训练相关的一些其他技能证书。不过在当前的特殊教育领域,占有很大比例的老师只有教师资格证,对儿童康复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能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医教结合”方面相关能力的不完善必定会影响医教结合的推广速度及质量。

4.4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

“医教结合”的提出以及推广是以各个特殊教育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特殊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众多学者指出,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电子白板都没有得到普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完善等。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都无法得到满足,更何况价格昂贵、数量众多的各类康复器械。如果没有这些康复器械作为基础,那么教师的“医教结合”理论无论多么成熟,都难以正常实施。

4.5管理体制之间相对过于封闭

在当前,我国的医院和学校分属于卫生和教育两个不同的系统。残疾学生的康复治疗服务是由各类医院承担,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履行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种分离模式使得康复治疗不能充分的为教学服务,教学反过来也无法迅速有效的对康复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残疾儿童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这种康复与教育的分离显然违背了“医教结合”的初衷,“医教结合”也无法健康的发展。

4.6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个别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不知道所取得的成果在什么样的层次上,无法对残疾儿童今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对他们的发展需求认识不够透彻。影响以后“医教结合”目标计划的制定,阻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

五、建议

5.1确立以“教”为主导的中心地位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都有着康复治疗的需要。康复治疗对他们的身体缺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弥补或代偿甚至完全治愈,让他们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唯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他们掌握普通人所具有的所有语言、交往或者动作技能进而融入社会。因此在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应该牢牢确立以“教”为主导的中心地位,“医”作为教育的辅助地位。而那些教学中为了实现“医教结合”盲目的把“医”作为“医教结合”的主导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从而使学校工作陷入主次不分的泥潭。

5.2循序渐进的形成成熟的“医教结合”理论体系

一项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需要众多学者参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积累才能形成。可喜的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虽然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依然处在探索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一代或者几代学者的不断努力,“医教结合”理论体系必将趋于成熟。进而推动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快速发展。

5.3完善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

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委托国内高校及医疗机构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培训保障机制,组织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开发出系统规范培训教材,提供相信的培训设备及场所等。为特殊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科学的培训,培养出大批具有“医教结合”先进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深入学校,为教师提供相关指导与服务使得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最终影响和推进整个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及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5.4各特教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完善“医教结合”的基础设施

各个特教学校在获得上级资金支持及社会帮助的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设施。学校广大教师群体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一些康复器械,在完善学校设施的情况下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5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

在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己

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学校、医院联动机制。开展学校与医院的结对活动,加强教师与医生之间专业特长的交流。摒弃传统的医院、学校各自为营的单兵作战状态。将学校康复和医院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

5.6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医教结合”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教育和医学两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分层级制定评价标准。如在入学前对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以此为基础对残疾儿童的安置、教育、康复、保健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在入学后一段时间进行评估,了解各方面的达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制定下一阶段达成标准,最终实现“医教结合”的目的。

六、展望

学者陆莎曾提出“医教结合”研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笔者认为进步是必然的。只不过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政府相关部门机构设置不完善、各特殊教育学校软硬件配置还不是很到位以及“医教结合”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等,从而影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但从残疾人发展角度来看,“医教结合”的实施是有益的,它能够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从而使得残疾人快速的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方俊明,周念丽. “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3:161-168.

[2]张伟锋.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

[3]陆莎. 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J]. 中国特殊教育,2013,03:8-11.

[4]梁晓明.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3,08:16-20+54.

[5]傅王倩,肖非. 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J]. 中国特殊教育,2013,07:3-7.

[6]张婷. 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7]邱天龙.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趋势与挑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2:87-88.

[8]尹后庆.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J]. 上海教育科研,2014,08:22-26.

[9]张伟锋.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4,09:3-9.

[10]彭兴蓬,林潇潇.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反思:政策分析的视角[J]. 教育学报,2014,06:51-58.

[11]郭爱鸽. 医教结合视域下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40-43.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docx

2020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围绕学校课程改革,强化各项管理,立足残障学生的发展,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才能够创办和谐的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学校。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20xx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20xx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以《一比一访三走进》等活动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医教结合”之路,强化个别化、生活化教育,为残疾孩子受到平等教育、将来走上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为深入贯彻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引导,把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质的达成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落实。 2、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切实增强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平时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条件。在校本培训中,实行“全员培训与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每人进行示范引领课,并和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 校本培训的项目有:钢笔字(每周一次展示)、粉笔字(两周展示一次)、以业务学习和通识学习为载体进行业务理论培训、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进行业务能力(手语、课件等)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学叙事比赛,展示教师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1.精细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以“有效教学”的研究为抓手,努力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进一步增强课程管理意识,确保开全、开足、教好国家规定课程;二是进一步增强过程管理意识,按照科学、高效、规范的要求,关注每一个细节;三是进一步增强制度管理意识,完善考评机制,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严把集体备课关。严把课堂教学关。严把作业批改、讲评关。周密安排日常教学管理。做到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了如指掌。挖掘教师教学风格,打造精品、高效课堂. 2.积极探索教改模式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7395330.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最新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钱志亮 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兴奋之余不免心情沉重现状不容乐观,同志仍需努力!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我国的特殊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如果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以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话(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行为困扰、品行问题、交往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病弱等),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绝不止750万: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报告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如果按照10%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2000万,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

第三讲特殊教育课程 一、特殊教育课程含义 1.广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学科的总和,或者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狭义:特殊学校中的各门学科。 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5

二、特殊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唯物论与人道主义的传播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扫清了道路,康复医学的进步从科学上为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而盲文和聋人手势语的创造则从语言文字上为特殊教育课程做了准备。 课程的前提是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课程才能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 养护机构的建立。由于尚未具备诊断测量的工具,受教育者的障碍程度无法分辨,只得不分障碍程度的轻重,一律加以教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补偿或治疗缺陷,为残疾者参与和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条件。养护也意味着慈善救济,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只停留在生活适应的低水平,并且不分残疾轻重。 3.第三阶段 教育对象分化,引起课程分化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问世;普通中、小学特殊儿童班的大发展。这两件事也叫做特殊教育的里程碑。对弱智儿童的诊断更加科学,对弱智儿童的认识分化更详细。教育对象的分化,必然引起课程的分化。建立特殊班,逐渐推广到盲聋低视力肢体障碍等儿童也在普通中小学建立 1.第一阶段 第1页 特殊班,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考虑的是学习普通教育学校相应学段的部分课程,以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完善阶段1960-至今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促进了美国特殊教育长足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布的新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据此制定的《教育

最新 特殊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精品

特殊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写好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还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特殊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别成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

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结合自闭症儿童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013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学前骨干教师培训 笔记整理(一)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 培训地点:苏州市新东吴珍珠大酒店会议厅 主讲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谈秀菁 题目: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内容: 一、特殊儿童早起教育的意义 当代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个体的社会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得到科学、适宜的教育,将对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0-5岁的学前残疾儿童有141万。 ?中国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每年新增加26万新生缺陷儿。 ?尽可能及早诊断与鉴定出儿童的第一性缺陷,并采取医学的、心理的、教育的手段对儿童可能发生的任何第二性缺陷进行预防、矫正和补偿,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残疾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干预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 ?据英国的研究表明:经过早期良好的教育训练,“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占儿童总数的25%,到小学一年级时这一数字降低为5%;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的学生有困难迹象的儿童在幼儿园时占学生总数的40%,到小学一年级末时降为9%。” 二、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对2.7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700 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3000名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最新文档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立法建议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发展。然而,我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来说还是滞后的。在观念和制度上,在权利内容确立和实施过程中均存在着问题。[1]2013《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改工作全面启动。反思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未来立法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我国残疾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入学率、受教育程度低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9.1万人。[2]截止2012年度18岁及以上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全国从未上过学和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4.5%,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仅0.5%。很多残疾人虽然获得了入学机会,但是并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辍学率极高。[3] (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 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普遍不够,特教学校数量不足。 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初步估算特殊教育学校则至少应有近万所。[4]而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仅有1853所。[5]中西部部分地区和农村地区特殊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的覆盖率和容纳学生数也难以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三)就学保障机制不健全 学籍制度、课程制度不规范。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形式没有统一标准,通常只是由相关医院做出医学鉴定,没有专门的入学评价机构做出入学建议。残疾人的健康状况可变性强,残疾学生的升级、留级等问题存在法律空白。随着随班就读范围逐步扩大,育的针对性。 (四)教师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教师数量不足。现有师范类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出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教师数量显得尤为不足。[6]东西部教师数量存在差异。 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完善。伴随着随班就读制度的发展,普通学校缺乏特殊教育辅助教师,普通中小学教师对特殊教育知识的匮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学习需求,现实中"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了"随班混读"。 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欠缺。《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规定:"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制定。但全国大部分特殊教师的专业资格制度没有健全。[7]特殊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在职称、职务及待遇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二、残疾人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法,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原则,以《教育法》为统领,以《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为横向基本要求,以专门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和部委规章--《特殊学校暂行规程》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法律框架。但是我们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残疾人教育条例》与上位法不符 2007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的有关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原则与理念,这些法律规定的变化,需要修改《残疾人教育条例》。例如从教育形式上,该条例侧重于学校教育,对残疾人终身学习、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关注不足。 (二)残疾人教育立法缺乏系统性 目前特殊教育立法单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是并不构成一个在内容上和谐一致,在形式上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没有体系化的立法,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势必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势必会带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阻碍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现行法律没有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有原则。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摘要 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实施对残疾人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医教结合”口号的提出时间较短,“医教结合”在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基础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速度。进而使个别学者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产生偏差,没有领会到“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教结合;理论体系;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 从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到2015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颁布。在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已经度过了七年,并且得到国内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领域迅速关注,由于我国学科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特色的管理制度,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由教育机构承担,康复医疗服务由医院来提供。“医教结合”在我国特殊教育及医疗领出始终处于缓慢的探索阶段。 二、研究目的 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找到目前状态下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也希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医教结合的理论研究当中,集思广益,“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三、当前我国医教结合现状 自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的口号,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实施方式。 一是:以“医”为导向的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的理念就是在特教学校内最大可能的实施康复训练,努力的把“医”融合到每一节课堂上来。已经有个别特殊教育学校以此理念为基础,对智力残障学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将“医”和“教”运用整合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和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中,并且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澳门特殊教育现况

澳門特殊教育現況 撰稿人: 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輔導員 陳鳳蓮 日期: 一九九九年十月

澳門特殊教育現況 陳鳳蓮 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輔導員一. 前言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澳門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特殊教育迅速發展。自一九八五年迄今約十餘年間,特殊班、特殊學校和訓練中心陸續開辦。澳門提供特殊教育的學校,現有十二所,其中七所隸屬教育暨青年司,其餘五所為受教育暨青年司資助的私立特殊學校。教育暨青年司特殊班分別置於六所中葡學校內,以及一所獨立的特殊學校。 特殊教育自從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頒佈了「澳門教育制度」法規後有了很大的改善,法規第二章「教育制度的組織」的第四條第一款明定特殊教育作為澳門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同法第十條進一步闡述特殊教育的宗旨及界定有特殊教育需要人士的類別等,對特殊教育地位的確立有著深厚的意義。 為制訂相關條例和施行細則,澳門政府分別在一九九六年和一九九九年正式頒佈了兩項法例,分別是第三三/九六/M號法令之特殊教育法,第三三/九九/M號法令之防治殘疾以及使殘疾人康復及融入社會之政策,以確保所有弱能人士的權益,使特殊教育的推展更為落實。由於法例規章,體制規模日漸完備,顯而易見特殊教育的服務品質將更受重視。 二.教育暨青年司-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之特殊教育工作範疇教育暨青年司轄下之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負責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該中心是按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八一/九二/M號法令而成立。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特殊教育用語詞典》,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的定義為「為那些通過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難以達到與其年齡相符的教育的,社會的及其他水平的人們實施的教育形式」。而澳門特殊教育的目標是「對身心障礙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適合其個別發展的教育計劃,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之發展,使其回歸主流教育。」本澳在特殊教育工作範疇主要分為對學生的直接和間接服務工作。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不可否认,个别人的参与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制造舆论的效应。有人例举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共汽车上,黑人是必须给白人让座的。但是,1955

08特殊教育历年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8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全纳性教育兴起于( B )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下面符合特殊儿童教育整合趋向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 B ) A.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B.分科教育转向整合教育、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C.整合教育转向分科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转向儿童主体的建构式教学 D.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整合教育转向分 科教育 3.下面哪种不属于造成视觉障碍的疾病因素?( D ) A.沙眼 B.视网膜脱离 C.角膜炎 D.辐射性眼外伤 4.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 声、鼓声才有反应,这属于( C ) A.二级重听 B.一级重听 C.二级聋 D.一级聋 5.家长对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正确态度是( C ) A.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 B.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正视 孩子耳聋的现实 C.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制定家庭 教育计划 D.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努力寻找治疗的“秘方”、不要轻易相信孩子耳 聋 6.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是( D )

医教结合_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邓 猛 1* 卢 茜 2 (1.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 本文从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以及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医教结合0这一当今中国特殊教育流行话语及实践方式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认为: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是教育模式下对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包容。因此,对于/医教结合0的说法,我们要真正放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框架里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单一的/医教结合0剥夺了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0的特性;更不能因为/多学科交叉0的特性冲淡了其/教育0的本质而本末倒置。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思考分类号 G760 1 前言 /医学干预0的模式以及相关的/医教结合0的讨论并非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特殊教育诞生以来两个多世纪并不长的历史河流中,曾经喧嚣一时而终于走向沉寂。医学以及其他许多与特殊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逐步融合、交叉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从前台转向幕后,默默地为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使特殊教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的学科特性不断凸显。从不同的学科当中吸取养分、走多学科结合的道路这一规律也是包括特殊教育上一级目录学科/教育学0在内的许多学科的共同特征。 然而,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近年来,/医教结合0在中国特殊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1];并希望在/医教结合0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的新格局。这些倡议与讨论无疑为一向沉寂的特殊教育领域带来一丝清风,并推动了特殊教育学校相关的实验与探索,作用与影响甚为深远(参见2011年5现代特殊教育6第2期一系列文章)。 从西方特殊教育研究文献总的情况来看,医学干预的讨论似乎并没有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从医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角度讨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理论或者实践层面的问题固然无可厚非,但也并非是最主要的所谓/最佳实践方式0(Best Prac tice)[2]。当前特殊教 育讨论的焦点仍然是全纳教育背景下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换句话来说,就是/医教结合0的讨论并没有/环球同此凉热0,而仅仅是/风景这边独好0。如果放在全球特殊教育的背景下来看,其实是一个似热实冷的话题。沉寂多年的话题在中国突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话题,固然有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但是,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尤为需要。本文从特殊教育模式转换以及学科发展的角度对医教结合的本质进行粗浅理论思考与探讨,籍此抛砖引玉,希望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模式的百家争鸣有微薄的促进。 2 从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的角度看医教结合 2.1 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的历程 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紧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客观与主观主义、实证与建构(解释)主义之间的对立与转换的脉搏,经历了一系列范式的变革[3]。西方早期的特殊教育要么是医生的事情,要么是教士的事情;但都需要通过医疗与慈善的手段来解决。例如,16世纪瑞士的巴拉萨尔沙士(Paracelsus)发现痴呆是一种疾病的结果而非/魔鬼附体0;法国医生伊塔德(I tard)对狼孩维克多开展的训练与实验等[4]。早期欧美特殊教育以封闭、养护性质的机构为主,他们多数甚至直接以养育院(Asylums)、收容所、机构(Inst-i tutions)等直接命名。例如,1817年,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Hartford)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American Asylum for the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the Deaf and Dumb at * 邓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方法。E-mail:manghaodm@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7395330.html, 。 5中国特殊教育62012年第1期(总第139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Monthly) 1st Issue,2012(Serial No.139)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关于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我国历来对教育十分重视,尤其对残疾群体的基础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为这个特殊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我国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人文思想进步的标志,所以,这次调研目的是针对吉林省特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认识,使我省的特殊教育更加完善。 一、特殊教育学校现状 1. 学生情况。目前,4所特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共设听障班6个,智障班12个,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98人。4所学校开办四十年来,累计招收聋哑、弱智等各类残疾学生数千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达学生总数的70%,有316人接受初中以上教育,239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近几年毕业生数百人接受了大学高等教育。听智残疾生入学率达到市区的85%以上。 2. 教师情况。4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教职工2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为99%,有一半以上为特教院校相关专业毕业,非特教专业毕业人数仍很多。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师能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近年来,特校教师群体先后被授予“青年文明号”、“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教师与学生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3. 学校情况。四所特教学校在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上,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在教育机制和管理上不断地完善,在思想上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在施教上,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促进了吉林省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1. 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经过对几家学校的调研,发现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特殊教育认知不足,再加之沟通渠道不顺畅,而且有些家长把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推给了学校,这种“卸包袱”的思想,导致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综合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势必影响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2. 学生的安全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学校所在地理位置比较偏避,由于交通不便利,给一些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导致了那些由家长陪送来上学的孩子,一旦家长有事情脱不开身,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能按时来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残疾孩子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 3. 师资力量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存在不安心本职岗位工作的情况,这就要求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摆正思想,积极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策略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浅析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古文明中,很早就有了对残疾人的正确记载。记载虽早,但由于人们对待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始终将普通教育置于教育之上,而忽视了特殊教育。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残疾人的措施引起重大的社会反思,提出了"特殊教育的正常化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20世纪90年代,全民教育世界大会又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被纳入我国教育体系。然而,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研究仍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对此,我有一些观点与想法,愿意与大家分享探讨。 1 "特殊教育"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 这里的定义注重四点:1)教育对象是特殊儿童;2)教育满足的是一切教育需要,包括特殊的和一般的;3)这些需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满足的,既包括传统的教学活动,也包括一些特殊的训练活动;4)这些活动既注重培养和塑造,也注重改变和矫正。 (二)分类 (1)从广义和狭义特殊儿童的角度,把特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

义的特殊教育 对广义的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具体讲就是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的教育,也包括对身心发展超长者的教育,还可能包括上述两个特征者的教育。 对狭义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就是狭义特殊教育。具体讲就是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因此,又称作"缺陷教育" "残障教育" "残疾人教育"等。 (2)从特殊儿童的种类出发,把特殊教育分为不同种类儿童的特殊教育 如按照感官有损伤的儿童,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听力残疾教育(聋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残疾教育(盲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肢体残疾教育(残废教育、肢体障碍教育)。 按照智力有无异常,可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分为:超常儿童教育(资赋优异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弱智教育、智力残疾教育、智力障碍教育),特殊才能儿童教育(包括特殊体能、绘画、音乐等才能)。 此外,还有:情绪行为异常儿童教育、学习障碍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学业不良儿童教育、工读教育、等等。 2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1)我国早期特殊教育 尽管现在我们的研究,还不能把我国古代的残疾人教育清楚地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修订稿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 想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